纺织工业
【纺织工业概况】 1965年,驻马店地区由信阳专区分置后,根据区情建立了自己的纺织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至1992年底,全区2有纺织企业32个,其中国营企业10个,集体企业22个,服装企业10个。纺织职工13423人,固定资产原值达19878万元。初步形成了以棉纺织品为主,棉制品、麻纺、丝织、针纵及服装相配套的比较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
1992年,全区纺织行业继续深入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狠抓扭亏增盈和清理“三角债”工作。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管理和技术进步,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遏制了效益下降过猛的态势,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实现产值、税利稳步增长。1992年全区纺织工业企业积极转换经营机制,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使生产逐步从计划经济的轨道转移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好势头.全年完成总产值25546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5.4%,实现税利229万元,其中利润一224万元,比上年增长105.1%;实现销售收入17885万元,增长5.5%(利润的增长超过了产值的增长),可比产品总成本比上年降低7.2%,亏损企业8户,比上年增加1户;亏损额272万元,比上年减少424万元,扭亏60.9%。
(二)出口稳定提高,创汇能力增强。全区纺织企业积极扩大出口领域,增加销售渠道,调整营销策略和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加强工贸、工商合作,使更多的纺织品打入国际市场。1992年全系统共完成出口交货值3881万元,出口交货量纯棉纱为365/1988(吨/件),针棉织品折用棉纱1287/7089(吨/件),麻袋514厅条。除棉纱出口比上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各项均有所增加。
(三)基础管理工作正向着高标准、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状况有所改善。地区棉纺织厂、地区内衣厂、驻马店市麻纺厂、泌阳缫丝厂等企业在不断做好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时,全面开展系统综合治理生产现场,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稳定增长。各企业广泛开展岗位练兵、职工培训、技术比武和操作比赛,促进了职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地区棉纺织厂的常丽、李继红、张惠荣获省纺织厅和纺织工会命名的“省纺织系统操作能手”称号。(邵雪峰)
【棉纺织工业】棉纺织工业是驻马店地区纺织工业重要业之一。截止1992年底,全区已建成投产的乡以上棉纺织企业有13个,其中全民企业3个,城镇集体 企业10个。这些企业中3万锭以 上的1个,1万锭以上的3个,5 千锭以上的9个。主要设备能力 已达到环锭纺纱机9万多枚,气 流纺纱机1536头,棉布织机 1491台,捻线机15664锭。
1992年,全区生产棉纱9216 吨,棉布3230万米。除内销外,还 出口棉纱365吨(台1988件)针棉织品折用棉纱1287/7089(吨/件)棉纺织工业实现总产值16725万元,占全区纺织工业的 67%(不包括服鞋)。该行业的3个全民企业全年并实现税利3662万元,占全区系统内独立核算纺织工业企业总税利的66%。 (邵雪峰)
【棉纺织工业】 棉纺织工业是驻马店地区纺织工业重要行业之一,截止1992年底,全区已建成投产的乡以上棉纺织企业有13个,其中全民企业3个,城镇集体企业10个。这些企业中3万锭以上的1个,1万锭以上的3个,5千锭以上的9个。主要设备能力已达到环锭纺纱机9万多枚,气流纺纱机1536头,棉布织机1491台,捻线机15664锭。
1992年,全区生产棉纱9216吨,棉布3230万米。除内销外,还出口棉纱365吨(台1988件)针棉织品折用棉纱1287/7089(吨/件)棉纺织工业实现总产值16725万元,占全区纺织工业的67%(不包括服鞋)。该行业的3个全民企业全年并实现税利3662万元,占全区系统内独立核算纺织工业企业总税利的66%。(邵雪峰)
【麻纺织工业】 驻马店地区的自然条件适合黄麻生长,所以六十 年代末期相继在驻马店市和正阳 县建起两个麻纺厂,均选用国产 定型设备,共有麻纺锭7080枚, 麻袋织机338台,中规模较大 的驻马店市麻纺厂拥有5040枚 麻纺锭,织机232台。1992年全 年生产麻袋1923万条,产值 4464万元,居全省同行业第二 位,比1988年提高10.08%。驻马店地区的麻袋七十年代中后期 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出口量逐年 增加,1992年达到514万条,占总产量的20%。鉴于当前麻袋市场日趋饱和,下一步的重点是保持麻纺行业现有规模,适当控制麻袋产量,同时大力开发苎麻产品。 (邵雪峰)
【丝绸工业】 驻马店地区适合蚕桑生长,蚕茧资源丰富,为丝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到1992年全区已有丝绸纺织企业3个:泌阳缫丝厂、上蔡丝织厂、新蔡丝绸厂。有自动丝织机280台,其中提花丝织机80台,柞蚕缫丝机1728/96(绪伯)、绢丝精纱锭840枚。1992年全区丝产量7吨,丝织品266万米/221万平方米,炼,印、染丝织品100万米,全行业年产值1313万元。驻马店地区的某些丝织品在全省丝织行业中独树一帜。如上蔡丝织厂的七色 织锦被面为全省独有;泌阳缫丝厂的扎染生产线及转移印花生产线也是全省第一家。但在丝绸工业中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产品品种单—、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及精加工产品少,与市场需要极不相适应等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是向高档化、衣料方向发展。 (邵雪峰)
【针织复制工业】 驻马店地区的针织复制工业是六十年代末期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这之前,只有一些小手工作坊,生产线袜之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针织复制行业开始发展成为一个门类比较齐 全、并在全区纺织工业中占有一 定地位的工业部门。全区共有针织企业4个,1992年生产棉毛类 衫裤50万件,绒布类杉裤28万件,单面布类衫裤448万件,毛纱线杉裤2万件,毛巾7万条,袜子435万双。全行业职工2427人拥有台车114台,棉毛车95台,电动袜机252台,热定型机4台, 印花机2台,毛针织模机73台。1992年全行业总产值为3044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2%;针织行业利润8.9万元,比上年增长103.3%。尽管驻马店地区的针织复制行业有一定的基础,但与别的地市相比还有下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档次低,花色单—、缺乏市场竞争力。(邵雪峰)
【驻马店地区纺织工程学会成立】 驻马店地区纺织工程学会于1992年经驻马店地区民政局批准成立,隶属于驻马店地区轻纺局。它的宗旨是:团结纺织系统的科技工作者,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道德,发扬民主,开展学术讨论,发展繁荣纺织科技事业,促进纺织科技的普及和推广。该学会业务范围是:开展学术交流,普及科技知识,推广先进技术,传播科技信息,组织技术培训,进行项目论证、成果鉴定,评定技术职称,论文校审,搞好技术咨询服务。会员主要来自纺织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会法人代表是地区轻纺局副局长贾玉香。 (邵雪峰)
【地区棉纺织厂】 驻马店地区棉纺织厂1969年开始筹建,1971年开始纺部的“一条龙”试车生产,1972年全部建成投产,拥有纱锭27456枚,线锭3800枚,44时自动布机448台、帘子布织机5套,固定贤产2593万元,产品系纯棉纺织品。经过1982年至1985年、1987年至1989年的两次扩建、该厂已拥有形成生产能力的纱锭45680枚,线锭9584枚,棉布织机944台。其年设计生产能力棉纱9800吨、棉布2700 万米,产值l亿元。现该厂分南北两区,南区为老区,生产棉纱和棉布,北区为1987年至1989年扩建的11000枚纱锭,只生产棉纱。
截至1992年底,该厂共有职工4300人,有前纺,细纱、筒捻、准备、布机、整理等六个主要生产车间,二十三个科室,并设有职工医院、托儿所,浴池、招待所、子弟学校等附属单位已形成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185.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637万元,年产值7934万元的中型纺织企业,在驻马店地区的纺织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邵雪峰)
【驻马店市织袜厂】 该厂于1970年6月筹建,1971年投产,当时设计规模袜机40台。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该厂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有大幅度提高。现在该厂已是一个拥有职工550人,袜机180台。年产各种丝袜494万双的中型针织企业。1992年,该厂积极转换经营机制,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产销两旺。经济效益逐年上升,实现产值8008万元,利税46.2万元,成为我省织袜行业仅有的两个赢利厂家之一。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出口产值达100多万元。他们具体的改革措施是:(一)改革人事制度,打破干部职工界限和用人老框框,选拔干部不唯资历、身份、学历,而是引入竞争机制,注重从有一定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优秀工人中选聘干部;(二)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大锅饭”,力求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1)实行百双工资含量法。即对全厂各岗位上的每个工种制订比较准确合理的定时定额,确定完成各个工种定时定额后的相应报酬。月底厂部根据各部门产量、质量、物耗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结算审批工资。(2)以岗位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技能和劳动条件等要素为基础,实行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的岗位技能工资制。(三)改革劳动用工制度,职工能进能出,优胜劣汰。驻马店市织袜厂通过不断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企业经营机制有了初步转换,增强了企业活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