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
【小机关、大服务改革】1992年初,省委、省政府确定驻马店地区为“小机关、大服务”改革试点区。4月,地委组织地区体改委、政研宣等部门,在认真借鉴山西隰县、三门峡湖滨区和新郑县等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了《全面加快我区改革开放步伐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5月,在进行大量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区“小机关、大服务”改革方案,6月经省委、省政府两办批准实施。经过艰苦的工作,到年底,全区地县(市)两级共精简内设科(股)室889个,分流人员10342人,兴办各类经济实体2438个,投入资金323310万元,实现产值(含销售收入)10000万元,获纯利3665万元。全区196个乡镇党委、政府共分流干部职工3737人,兴办经济实体1116个,投入资金7935万元,创产值5413万元,获纯利552万元。(安志泉)
【农村改革】1992年,驻马店地区的农村改革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为宗旨,在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狠抓乡镇管理体制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在总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理顺乡镇管理体制试点中有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全区全面展开乡镇体制改革。止6月底,全区共有1807个专业所站,37989名干部职工下放到乡镇管理。通过理顺体制,全区5227个专业所站。实行以块为主管理的2923个,占55.92%;实行条块结合管理的1256个,占24.03%;以条为主管理的1048个,占20.05%。大部分所站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乡镇政府的指导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以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健全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区各乡镇党委、政府,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按照“小机关,大服务”改革的原则,积极转变职能,分流人员,大力兴办各类经济服务实体,各专业所站也都积极转轨变型,强化服务,或以原所站为依托,或重新兴办新的经济实体,力争为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最佳服务。如上蔡县邵店乡兴办的农业综合服务公司,下设农机、农技、种子、水利渔业开发、畜禽养殖等五项服务开发公司,为农民提供系列化综合服务效果很好,二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在完善农民承包合同的同时,加强对荒山、荒滩、荒地、果园、牧场,河塘水面等承包合同的管理和监督,明确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责权利关系,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安志泉)
【企业改革】1992年,全区企业改革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为主要内容,按照“统一安排,重点突破,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的思路,地县两级积极探索,真抓实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狠抓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大力推进企业内部的三项制度改革。3月初,行署召开全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工作会议,对企业的三项制度改革和国合商业的“四开放”作了具体部署和安排,到年底,全区国有企业的三项制度改革已取得重大突破。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已初步形成干部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分级组合、唯贤是用的管理机制。在用工制度改革上,实行了优化组合。如正阳球铁厂实行“全员合同化”管理,职工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力明显提高。在分配体制上进一步完善了工效挂钩制度,并以职工贡献大小确定收入,推行了计件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计件加双百分考核工资制等。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调动了企业干部职工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强化了管理,提高了劳动效率。
(2)积极进行投入产出总承包试点。上半年,选定地区运输公司、地区化工总厂、西平轴承厂等三家企业作为投入产出总承包试点。把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保上交税利,作为两项硬指标纳入企业的承包合同,指标包死,盈奖亏罚。下半年,地区秀山水泥厂、地区龙山水泥厂、地区电表厂、地区塑料设备厂也相继签订了承包合同,通过—年的改革试验,这批企业的承包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生产经营形势日趋好转,后劲明显增强。
(3)积极推行股份制试点。1991年选择地区百货站商业大厦(国营企业)和亚西咖啡厂(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组建了“驻马店商业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和“驻马店亚西股份有限公司”,采取以国家(集体)、企业法人和内部职工三方持股的形式,进行股份制生产经营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经验。1992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组建了“驻马店中意化纤股份有限公司”、“驻马店发时达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大胆试验和探索,大多数试点企业都获得了较快发展,经营机制明显转换,效益大幅度提高,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显著增强。
(4)狠抓国合商业“四放开” 改革和小型企业的租赁经营。全区的“四放开”改革是1991年12月开始起步的,止1992年底,全区共有227户国有商业企业实行了“四放开”经营,部分粮食企业实行了“四分设”改革。实行“四放开”的企业在加强内部价格管理的同时。实行灵活定价方式,使企业在价格竞争中扭转了被动局面,增强了市场应变能力;普遍实行结构工资,百元工资含量,包死基数、超收多留等多种分配形式,把职工的收入与其劳动质量。数量挂起钩来,体现了多劳多得,拉开了工资档次,普遍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化管理。止12月底,全区国合商业企业共有落聘干部148人,其中正副经理32人;待岗职工214人;内部退休和辞职自谋职业的49人。在进行“四放开”的同时,对长期亏损的中型零售商场和小型门店,实行全额风险抵押承包经营,并对门店设施租赁承包,企业按月收取房租和设备租金。这些改革措施,为国合商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向市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安志泉)
【分配体制改革】一是住房制度改革。1992年在认真总结汝南、平舆两试点县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步伐。新蔡、上蔡、确山、平舆四县的房改方案年底正式出台;地区房改总体实施方案经地委、行署审定已由省里批复实施。各地在房改中,因地制宜,积极试验,变过去国家统包,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合理负担,较好地处理了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二是公疗制度改革。年初,由地区体改委牵头组织财政、卫生和公疗办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地直系统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意见》,经地委、行署批准,于6月份出台实施。地直公疗改革坚持“大病统管,小病国家部门和个人三者共担”的原则,较成功地解决了国家和个人的利益分配矛盾,强化了公疗管理。也为县市的公疗改革提供了经验。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全民、集体企业退休费用和社会统筹办法,扩大了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了城镇待业保险范围,加强了养老保险和待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安志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