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管理
【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1992年,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驻马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全区农村各业总收入58.17亿元,比1980年增加53.13亿元,增长10.5倍,其中第一产业37.l7亿元;第二产业13.63亿元;第三产业7.37亿元。第一产业占总收入的比重由1980年的96.3%下降到63.9%,下降32.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由占总收入比重不足4%增长到36.1%,增长32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第一产业为基础,二、三产业为先导,相互依托、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并出现了农村工业讯猛发展的好势头。1992年全区农村工业总收入l0.79亿元,比1980年增长10.59亿元,增长50余倍,农民所得大幅度增加。1992年农民人均收入达415.6元,与1980年相比增加360.4元,增长6倍,年递增30元。 (刘成文 吴显东)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1992年,全区农经工作围绕着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中心,加强管理,扩大服务.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农业承包合同管理进一步加强。截止年底,全区1O个县,市均建立了县级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119个乡建立了乡级合同管理委员会,占全区192个乡镇的62%;42个乡镇建立了仲裁委员会,占已建乡合同管理委员会的35%。共组织签订农业承包合同270万份,其中规范化合同139万份,占合同总份数的51.5%。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激发了集体为农户服务的主观能动性。据统计,全区为农户开展一至多项服务的村已达1000余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4.4%。
(二)农村财务“三建”工作达到新水平。全区建帐村已达284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8.8%;建制村2973个,占92.7%;建档村2403个,占83.8%;有2051个行政村实行了新会计制度,占行政村总数的71%。西平、泌阳、汝南、上蔡等县100%的行政村都开展了建帐、建制、建档工作,初步实现了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不少乡村对集体资金实行一支笔审批,确保合理使用,同时利用管理集体资金的间歇期;开展融资服务,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不足,支援了农业生产。另外,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区已有71个多成立了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351人,有1611个行政村开展了内审工作,共审计资金12207万元,其中违纪资金301万元,均按照规定作了妥善处理。
(三)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截止年底,全区已建乡农经站170个,占应建乡站数的89%,比1991年增建19个;建立村级服务组织79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8%。全区共有农经人员799名,其中国家几员566名,占农经人员总数的71%;招聘人员231名,占农经人员总数的29%。 (刘成文 吴显东)
【五沟营乡农经站兴办集资服务站】 西平县五沟营乡农经站在抓好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统管集体提留、乡统筹资金间歇期,结合吸收社会股金于1986年兴办起集资服务站。在办站中,该站始终坚持服务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办站方向,通过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集资、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到1992年底存款余额300万元,贷款余额160万元,实现利润近10万元,自有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达40万元,成为全区农经战线的一面红旗,曾被评为全国农经战线先进集体,受到农业部的表彰。 (刘成文 吴显东)
156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