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概况】从1986年起,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全区工业系统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开展了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增加经济效益,保证安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区有80户企业晋升为省二级以上先进企业。其中,国家二级企业4户,省一级企业24户,省二级企业52户。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本地实际出发,紧密围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抓住解决当前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中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工作,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相互促进和发展,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同时,涌现出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从1987年至1992年底,有2名厂长被省政府命名为“优秀企业家”,7名厂长经理被省政府授予“优秀厂长经理”,有11人被省计经委,省加强企业管理办公室授予“优秀企业管理者”,有27名厂长经理被行署授予“地区优秀厂长经理”,有37人被行署授予“地区优秀企业管理者”。 (卞 英)
【落实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1992年上半年,地区人大工委和地区经委、体改委、监察局等单位先后4次召开部分厂长(经理)座谈会,并多次深入企业检查《企业法》的贯彻落实情况。通过座谈调查发现,《企业法》赋予企业的自主权多数没有真正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后,地委、行署于8月上旬和10月初两次召开学习贯彻《条例》的动员大会。行署专门下发通知,对学习贯彻《条例》进行了具体部署。地区还建立了贯彻执行《条例》,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地直有关部门制订了关于放权企业,为企业搞好服务的意见。同时,认真清理与《条例》精神相抵触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全区共清理了237份。这些文件有的已宣布废止,有的对部分条文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通过上述工作,《企业法》和《条例》在全区工业企业中得到较好贯彻,从年底对九县一市的检查情况看,企业十四项权力有八项落实较好,即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定价权,产品销售权,物资采购权,留用资金支配权,机构设置权,工资奖金分配权,投资决策权;有三项落实较差,即劳动用工权,人事管理权,拒绝摊派权;有三项基本没落实,即产品进出口权,资产处置权,联营、兼并权。(卞 英)
【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为了加快全区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92年初,地区劳动局、计建委、体政委、经委等七个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意见》,随后,又根据省政府文件精神,对全区的三项制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地委、行署的领导和部署下,全区大多数企业都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改革人事制度,破除干部终身制;优化劳动组合,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靠竞争上岗,凭贡献取酬,破除“铁工资”,建立具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新的工资制度,撤消合并不必要的机构,精简科室人员;妥善安排富余人员;加强领导,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如地区秀山水泥厂,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推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化管理和改档案工资为岗位技能工资。地区电表厂在积极深化内部改革中,引入竞争机制,率先实行优化劳动组合,搞活用工制度,由原来的低层次组合发展为全员动态组合和日前的全员岗位合同化管理的新格局,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地区卷烟厂实行了岗位技能工资制,地区制药厂实行了计件加双百分考核工资制,地区电表厂推行了质量计件工资制。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工业企业已精简内设机构179个,压缩科室人员861人,新提拔中层干部310人。降职干部101人,落聘干部20人,辞退20人。通过三项制度改革,在不少企业初步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卞 英)
【进一步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国营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通知精神和地委,行署关于进一步搞好全区国营工业企业的意见,地区体改委、经委,财政局和国有资产管理局等单位对全区120户预算内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狠抓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完善工作,凡是第一轮承包到期了的,除个别企业不具备承包条件外,108户企业都与政府签订了第二轮承包合同。同时,确定地区运输公司、地区化工总厂和西平轴承厂为投入产出总承包的企业;地区制药厂、地区电表厂等4户企业为重点技术改造企业。既保证了财政的稳步增长,也促进企业朝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方向前进。(卞 英)
【大力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1987年开始,地区经委采取以点带面,分类指导的方法。有重点、有选择地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市场预测、ABC分类、量——本—一利分析、厂内银行、满负荷工作法等现代化管理方法。1982年底统计,全区280户全民工业企业中运用七种以上现代化管理方法的60户,五种方法的80户,三种方法的110户,三种以下方法的30户,分别占21.43%、28.57%、39.29%和10.71%。地区制药厂20户企业将计算机运用到生产控制、财务统计、信息整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管理,效果很好。从1987年到1992年年底,全区共获得河南省现代化管理成果奖112项,如驻马店卷烟厂运用正交试验法寻求“春雷”牌卷烟中的云南烟叶替代品,取得了一年节约烟叶费用260万元的好成绩。(卞 英)
【做好管理基础工作】1992年,地区经委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帮助企业进一步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完善核算体系,推行先进的管理方法,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原始记录严格计量管理,制定推行先进合理的定额,全面推行二级核算,加强成本管理;二是加强生产现场管理,从严格劳动纪律入手,抓住生产现场的薄弱环节进行综合治理,合理配置现场生产诸要素,实现生产现场管理优化,解决了—些企业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和生产秩序混乱的问题;三是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如地区制药厂在各车间、分厂实行职工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职工只有在全面完成产量、质量、消耗等基本指标的前提下才能保全基本工资,并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办法。该厂1992年在医药市场竞争激烈,药品价格下迭,原材料涨价的情况下,仍实现利税1061万元。(卞 英)
【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企业优化组合】1992年,地委、行署把调整产品结构放在本区工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产业政策的要求,积极开发短线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一是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全区全民企业技改投资15735万元,新增固定资产39817万元。全区仅在建、新建水泥生产线就达70万吨;正阳、四平、遂平等小化肥厂 “两煤改一煤”,“两水闭路循环”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也基本完工并入系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二是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新产品。如地区电表厂原只生产DD一28一种电表,现已扩大到5种,另外还开发了磁力轴承、燃气灶、华冠牌系列电器等。地区化工总厂将碳铵改为生产尿素已取得成功,1992年生产尿素40128吨,达到了原设计生产能力,完成产值3949万元,比上年增长39%。三是压缩限制不合理的产成品资金占用,禁止长线产品生产,坚持以销定产,以销促产,及时处理超储和积压品,减少库存,盘活资金,使企业真正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需求。四是推进企业优化组合,促进企业规模经营,先后组建了华中医药集团公司、地区粮油工业集团公司等。由于采取了这些有力措施,1992年全区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2%。(卞 英)
【依靠技术进步,积极开发新产品】1992年在继续开展三级技术进步竞赛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鼓励开发新产品的政策和措施,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全年完成新产品开发98个,新增产值1.7亿元,新增利税4250万元。其中省级新产品8个,新增产值3500万元,新增利税380万元,地级新产品14个,新增产值4000万元,新增利税400万元;县级以下新产品76个,新增产值9500万元,新增利税3470万元。同时完成新产品试产计划7项,产值4800万元,利税520万元。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以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基础工作,在企业干部的工资奖金分配上坚持执行了质量否决权,有力地促进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全区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1%,比计划目标高出1个百分点,产品优质品率达到30%,比计划目标高出5个百分点。通过开展消灭不良品损失活动,实现经济效益300万元。全年全区荣获省级优秀QC小组2个,荣获省级优秀新产品16个。(卞 英)
【加强教育培训】1992年,地区举办企业各级管理干部岗位培训班九期,并培训人员512人。其中企业领导干部247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222人,企业青年优秀管理干部43人。还组织20多名厂长经理、技术骨干及主管部门的管理干部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邀请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讲课,使大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为搞好企业管理培养了人才。(卞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