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 政
【建国以来驻马店地区财政概况】建国43年来,本区财政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全区财政收入仅有2440万元,1992年达31762万元,净增29222万元,增长12倍。43年累计收入为327505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06%。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也逐年增加。1950年全区财政支出为145万元,1992年达到60298万元,净增60153万元,增长414.85倍。累计支出为640117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5.4%。
一 、来自国营企业的收入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财政对国营企业的投资由小到大,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1949年建国时,本区还没有国营企业。从仅有的四个私营工厂(确山卷烟厂、新蔡、汝南、遂平三个染织厂)及私营小手工业者和商店起步,经过43年的努力,现已远步建立起包括工业、交通、商业、粮食、外贸、邮电、农林水牧、文教科卫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营经济已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上缴的财政收入是本区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同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也逐年增大。以1992年为例,本区财政预算内用于企业挖潜及科技三项费用资金为9808万元;用于支援农业生产资金为4044万元;用于基本建设投资992元。1992年财政预算外利用间歇资金扶持短平快生产经营项目163个,融通间歇资金3374万元。同时财政利用农业开发资金支援农业2600万元。为加速我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财政信用,多渠道、全方位广泛筹集资金,自1988年到1992年五年间共筹集投放资金24295万元,为企业安排技改项目188个。在财政的有力支持下,1992年底,全区国营预算内工业企业发展到117户,拥有固定资产82739万元,流动资金达到98288万元。通过43年的建设已经形成的一批重要生产能力,对本区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省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财政支农资金不断增大,农民的农业税负担相对减少。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农民采取了稳定负担的政策,农民的实际负担水平不断下降。全区农业税实际征收额占实际产量的比例由1950年的13.2%,下降到1992年的2.29%。为支持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财政用于支援农业的资金不断上升。1965—1992年的27年间,全区财政用于支援农业的支出(包括农、林、水基本建设支出)共达106515.3万元,为同期农业税收入45877.66万元的1.32倍,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17.7%;1965年财政用于支农支出只有1345.8万元,1992年达到8764万元,净增7418.2万元,增长5.5倍,平均每年递增7.2%。
三、文数、卫生、科学事业支出不断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体现了我国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文化、教育、卫生、科学事业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投资)1992年为20334万元,比1950年的46万元增长441倍,平均每年递增15.5%,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由31.7%上升到33.7%。43年累计这些方面的支出共达265479万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41.5%;经过40多年的努力,本区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92年同1950年相比,高等院校由无到有,达到3所,在校学生2385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到11所,在校学生8549人,增长4.5倍和22.8倍:普通高中发展到43所,在校学生31511人,分别增加43倍和420倍;初中发展到314所,在校学生228978人,分别增加24倍和52倍;小学发展到2876所,在校学生83979人,分别增加3.4倍和8.2倍;还有幼儿园138所,入园幼儿74208人;医院病床达到11324张,比1951年增加45.7倍;文化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发展到20个,比1951年增加1.86倍;影剧院从无到有达到106个。(马桂兰)
101图
【1992年度财政预决算】1992年,地委、行署领导全区人民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开放步伐,全区国民经济出现了开拓进取,加快发展的好势头。全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比预计的好,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地本级、驻马店市和泌阳、遂平、上蔡、西平四县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其它县出现赤字。全区财政收支相抵后,当年财政赤字169万元。
本年度全区财政收入预算为26049万元,实际完成31762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21.93%,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几项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分别是:工商税收完成22527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2.7%,比上年增长32.7%,占财政总收入数的70.92%;农业税收入完成2854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8.99%,比上年增长253%;农林特产税收完成551万元,为年度预算的203%,占财政总收入的1.73%,比上年增长214.9%;耕地占用税收入完成378万元,为年度预算的96.9%,占财政总收入的1.19%,比上年减少1.23%;预算内工业企业收入完成1508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88.70%,占财政总收入的4.75%,比上年增长30%;商业企业收入完成170万元,占年度顶算的90.4%,占财政总收入的0.54%,比上年下降24.8%;粮食企业收入完成658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2.07%,比上年增长73.6%;预算调节基金收入完成19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86%,占财政总收入的0.6%,比上年下降7.7%;其它收入完成2134万元,为年度预算的304.9%,占财政总收入的6.72%,比上年增长49.3%。
本年度财政支出预算为51095万元(含上级追加支出利上年结转项目),实际支出60298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8%,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几项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基建、挖潜、科技三项费用等生产性支出4215万元,为年度预算的67.4%,占财政总支出数的6.99%,比上年增长107.6%,价格补贴支出5374万元。为年度预算的79.4%,占财政总支出的8.91%,比上年增长89.4%;支农和农林水事业费支出8764万元,为年度顶算的285.2%,占财政总支出的14.53%%,比上年增长23%;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20334万元,为年度顶算的21.1%,占财政总支出的33.72%,比上年增长19.1%;行政管理费支出10956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36.6%,占财政总支出的18.17%,比上年增长19.9%。
1992年财政预算是在全区连续两年遭受自然灾害,农业在恢复中发展,工业经济效益逐步回升,财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完成财政收支预算,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力支持工农业生产。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农业放在首位,全年共投放农业生产资金5691万元,又通过各种渠道筹集支农资金2407万元,重点用于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贫困地区生产扶持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工业方面,在积极帮助推动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回升,扩大产品销售的同时,围绕着组织实施“两扭两创”(即促进补贴县扭补、亏损企业扭亏、创亿元县,创税利大户)规划。采取对上争取,对外融通,对内盘活等办法,积极筹集技改奖金和企业临时周转资金12780万元,支持工业企业技改项目64个。在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同时,充分利用财政代管的间歇资金3342万元,为137个企业解决了生产资金的临时周转困难,支持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一是进—步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在认真总结第一轮承包基础上,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调查测算,改进承包方案,完善承包方式,注重增强企业后劲,进—步理顺了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结合我区企业经营现状,改进了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核定工资基数和效益基数,对产品积压,效益下降的企业推行了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产销实现同步增长,1992年预算内工业产稍率为92.6%,比上年增长2.03个百分点。二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调整了粮食购销价格,清理了财政补贴项目,补贴范围和补贴标准。三是进一步改革了投资体制,对各项生产性投入实行由国家无偿拨款改为有偿贷款,增强了财政信用实力,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四是积极做好乡镇财政下放和交接工作。推动了乡级金库建设,理顺了县乡财政体制,调动了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五是改革了公费医疗经费的管理办法,出台了“定额包干,超支分担,结余留用,大病统管”的改革方案,有效地控制了公疗费用支出。六是积极支持和服务于“小机关、大服务”改革,地区财政局先后提出了《关于促进政府职能转换的有关财政改革措施》和《关于地直单位兴办经济服务实体的有关意见》适时调整了行政事业单位兴办经济实体分流人员后财政供给制,促进了全区“小机关、大服务”改革的深入进行。
三、广泛深入地开展“两扭两创”活动。为了缓解我区财政困难,地委、行署决定在全区开展旨在促进补贴县扭补、亏损企业抓亏、创亿元县、创税利大户的“两扭两创”活动。全区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制定了“两扭两创”规划,“八五”期末:(1)遂平、上蔡、汝南三县扭转补贴面貌,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正阳、确山、泌阳、平舆、新蔡五县做到当年收支平衡;(2)根据本区企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制订了1991—1995年逐年扭亏的比例和亏损控制目标,并选择338户重点企业和发展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制定了扭亏增盈目标,完善了考核评比办法,与县市和企业主管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财政创扭补的有关政策和奖惩措施,全区预算内工业企业亏损户数比上年减少13户,亏损面下降11%,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下降72%,占行署下达控亏目标的53.4%。
四、强化征收管理,大力组织财政收入。1992年由于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财政减收因素明显增多,组织财政收入任务十分艰难。为确保全年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对各县市财政及税务部门的完成情况逐月逐季进行检查、分析。配合税务部门整顿了税收秩序和乱减免税现象,开展了对“三资”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个体工商户税收的清缴工作,堵塞了跑、冒、滴、漏;规范了各种收费和罚没收入管理。减少了财政收入流失;广大财政干部转变作风,深入企业,逐户算帐,兑现承包合同,清理拖欠,配合金融部门协调资金,及时组织入库,超额完成了年度财政收入任务。
五、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1992年,认真贯彻紧缩财政方针,本着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改进财政支出管理办法,除适当增加对企业、教育、科技方面的投入外,对其他各项支出普遍进行了压缩,特别对非生产性支出进行严格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务院关于冻结编制。控制人员增长的规定。继续实行定编、定员、定经费包干管理办法;对事业单位推行“三个过渡”(全额财政供给单位向差额补助单位过渡,差额补助单位向自收自支单位过渡,自收自支单位向企业化管理单位过渡),促其创收自养;严格控制公用经费支出,进一步强化汽车修理,房屋修缮、大型购置、房租等费用管理办法;改革和完善了公疗费与个人挂钩管理办法;为抑制自筹基本建设和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全区开展了行政性收费票据及财政专户储存大检查,进一步规范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大了专户储存;结合乡镇级预算外资金管理分散、情况复杂,来源渠道多等特点,健全和完善了管理措施,加强了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控制了集团消费和非生产性开支。
六、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为使本区财政干部队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除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外,还十分重视财会人员的业务,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全区财政自办中专财政干部学校、中华会计函授学校驻马店分校各一所,常年招生。1992年全区招生2804人,其中函授学校在校生1592人,中专班1097人,高等教育函授班495人,举办会计人员培训14次,培训人员3472人次。并在全区范围内举办了珠算技术比赛活动。同时,财政自身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全区财政拥有微机31部。实现了月、季年度报表预决算管理现代化、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1992年全区财政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质量不高,总体经济效益水平偏低,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财政历史袱沉重,年底全区财政滚存赤字达7629万元,有的县连职工的生活费就难保证。在财政支出方面也有控制不严的问题。(马桂兰)
103图
【开展财务税收大检查】1992年9月起,本区全面开展了财务税收大检查,全区应自查户数26247个(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全部进行了自查,占应自查户数的49.6%,其中自查有违纪的19163户,占应自查户数的73%;违纪金额677万元,应入库金额185万元,入库率为100%;在自查的基础上,全区共抽调1208名财会税务人员,组成319个检查组,重点检查1675个企事业单位,其中违纪单位1310个,违纪面78.2%;各项违纪余额2105万元,应入库金额1308万元,已入库1282万元,入库率为98%。分项目看:(1)偷漏工商务税和越权减免税879万元,占违纪金额的41.76%;(2)国营企业截留、隐瞒挤占利润311万元,占14.77%;(3)偷漏能源交通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72万元,占3.42%;(4)不按规定用途使用各项财政资金40万元,占1.90%;(5)滥发奖金、实物、挥霍浪费101万元,占4.8%;(6)违犯控购规定242万元,占11.5%;(7)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摊派33万元,占1.57%;(8)其它427万元,占20.29%。从经济性质看,国营企业违纪占17.5%,集体企业占48.2%,行政事业占12.5%.其它违纪占21.8%。全区共查出5—10万元违纪单位4个,10—50万元违纪单位2个,50一100万元违纪单位1个。通过大检查,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财会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严肃了财政纪律。(马桂兰)
【超额完成国债发行任务】1992年全区共推销国库券和特种国债2200万元,为省分配数的100%,比上年增加210万元,增长10.55%。各县市都完成了国债发行任务。
1992年全区个人持有到期国库券本息达6500万元,比上年增加2400万元,增长58.54%,是国库券还本付息的又一个高峰年。各级财政、银行、邮政等部门共设兑付点294个,其中银行222个,财政64个,邮电8个。此外,财政部门还开设了临时兑付专柜,负责组织各企事业单位财会人员集体兑付的办法。不少县市又组织兑付小组,深入农村山区登门兑付,方便群众,顺利完成,了还本付息任务。(马桂兰)
104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