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俗
【春节】春节俗称“年下”“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入腊月,便有了过年的气氛,民间有“过了腊月二十三,天天都过年”的说法。临近春节的每天活动习俗,如歌谣所说 :“二十三点灶蜡,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贴花门儿。”
腊八 :腊月初八日。这一天家家喝腊八粥,有“腊八不喝粥,妻子撵着丈夫哭”之说。过了腊八,人们便开始着迷似的赶集上店置办年货,所以人们把吃腊八粥戏称“喝迷魂汤”。在上蔡,家庭主妇习惯在腊八日用去籽的高粱穗子扎炊帚,有“腊八串炊帚,年下喂大猪”之谚。腊八为双月双日,为图吉利,人们多选这一天举行婚礼。
祭灶 :腊月二十三日,俗称“过小年”。这天晚上家家烙烧饼,祭灶神,俗称“送老灶爷上天”。祭祀时,先将旧灶神像取下,焚香摆供品,捉一公鸡作为灶神的坐骑,然后叩头祷告,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再将旧神像焚烧。必不可少的供品是用大麦和谷子制作的饴糖,叫灶糖。灶糖可粘住灶神嘴巴,防止他上天汇报不利的话。上蔡等县祭灶,要把烙馍用的鏊底翻过来,放五谷杂粮少许,以示五谷丰登,让灶神上天汇报人间丰收情况。腊月二十三开始打扫房子,干干净净迎新年。晚饭习吃火烧,喝豆腐汤,也有的吃面叶,相传吃得越多来年年成越好,称为“填仓”。吃晚饭时,还要先燃放小挂鞭炮。个别姓氏或村庄,有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祭灶的习惯。20 世纪 80 年代后,民间祭灶之习渐衰。但过节吃火烧(烧饼)、灶糖之习仍存。
蒸馍熬肉过油 :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三天,要做年饭,主要是蒸馍、过油和熬肉,以方便年后待客之用。蒸馍一般是蒸制馒头(圆形)、卷子(长方形)、肉包、菜包、年糕、枣花子。熬肉即炖煮猪肉、牛肉、羊肉、鱼肉、鸡肉等。过油也叫“出油锅”,是用食用油炸制各种荤素菜品,主要有丸子、红烧肉(碗顶子)、酥肉和鸡块、鱼块等。20 世纪 80年代以前,由于肉类缺乏,人们常以素菜炸制成各种形状,充作鸡类、鱼类丸子,也有个别穷人家用一整块肉做红烧肉,只切一半厚,并做成半熟,让客人夹不起来,用一个碗顶子款待整整一个年下的客人,传为笑谈。
赶年集 :一过腊月二十三日,人们就开始走集市、进县城购置过年用品,俗称赶年集。除夕上午还有半天集,俗称“半拉集”“赶穷人集”。旧时穷人家挨到最后一天,才办点简单年货,故又称“赶哧溜集”,上蔡称“赶露水集”,平舆称“赶呼隆子集”。
除夕 :除夕指腊月的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是日,家家换门画,贴春联,备供品,安置神主牌位,到墓地恭请祖宗神灵回家过年。请神后,将两根裹着红纸条的木炭节放在左右门墩上,或者拿一根要棍放在门口,称“拦门棍”,以防邪祟入内。外出的人们一定要赶在此日前回家团圆,但出嫁的闺儿忌回娘家过年。汝南、平舆、泌阳中午吃团圆饭,其他县市团圆饭均在晚上。
晚饭前,要在堂屋香案上摆好枣花子、香炉、祭祀牺牲、红蜡烛、鞭炮、烧纸等物品。晚饭做好后,由家中长辈先把饺子(扁食)放在堂屋香案上,点燃蜡烛、香柱,首敬老天爷,再敬各神仙,然后敬祖先,一边敬神敬祖,一边烧纸,祈求老天爷、祖先保佑家人一年平平安安、全家兴旺发达。烧过纸,方可以燃放鞭炮。届时,各家各户陆续燃放鞭炮、烟花,鞭炮声、烟花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小孩满村奔跑拾鞭炮。燃放鞭炮后,家人即可吃晚饭。晚饭一般吃水饺、汤圆,谁吃到包有硬币或红枣、花生米饺子,预示来年好运。平舆县有俗谚 :“三十晚上吃顿扁,既不‘呼歇’(哮喘)又不喘。”饭后自家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寓意健康平安,孙子孙女给爷爷奶奶磕头。除夕之夜,不少人家将纸糊的红灯笼吊上树,或在院中的约一两丈高的木杆上,叫点“天灯”,以避妖邪。
除夕人们习惯熬夜,谓之“守岁”“熬福贵”“熬棉袄”,即众人围于炉前取暖聊天、宴饮玩乐,有“熬得时间越长越有福”之说。但禁大声喧哗,禁说不吉利话,以免惊扰神灵。正阳人称熬年夜叫“守年根”,并于当晚洗脚,有俗话“三十晚上洗洗脚,打的粮食没地儿搁”。20 世纪 80 年代后,年夜饭后全家人一起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守岁”的主要方式。进入 21 世纪,除夕人们多用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与亲友通话、发短信互祝春节快乐,或通过电子信箱、QQ、微信给亲朋好友拜年。
大年初一:农历正月初一日,又称大年初一。子夜零点,人们竞相早起燃放鞭炮“接年”,又谓之“抢年”。先是燃放三个较大、较响的“开门炮”,然后着新衣,点蜡烛,烧香,烧纸,祭祖先,放鞭炮,煮饺子。新年放“开门炮”、做第一顿饭,大多由男人完成。西平、上蔡等县有的地方早饭以馍、水饺为主,忌食面条,以免与鬼邪连扯,有的则是水饺、面条均要吃点,寓意能吃者有福。汝南、平舆、上蔡一些地方除食馍、水饺外,兼食捞面条,谓之“钱串子”。泌阳县有的兼食汤圆、荷包鸡蛋。乡村人家,多在牲口槽内放饺子、面条、蒸馍类食品,表示对牲畜的怜爱,有“打一千、骂一万、大年初一吃顿饭”之谣。在新蔡,有拿一白馍一杂面馍喂狗,以卜年成之习。若狗先吃白馍,兆当年夏粮丰收 ;若先吃杂面馍,则兆当年秋粮丰收。
早饭后,晚辈向家长拜年,长辈给幼童发压岁钱。然后人们纷纷出门,到东邻西舍相互拜年问候,路上遇见不管熟人生人,都要互道“过年好”。
初一禁忌颇多。日出前忌向室外泼水、撒尿,忌喊人名,日出后忌向室外倒垃圾,终日忌动刀剪(因剪刀有岔,恐全年多差错,不吉利)。此日,男不事生产,女不理针线。
走亲戚:正月初二日开始,人们携带礼品到亲友处拜年,俗称“走亲戚”。初二为外甥拜舅日,初四或初六为新媳妇回娘家日。不少地方,若姥爷(外祖父)或姥娘(外祖母)亡故,每年正月初二日外甥到舅家走亲戚,要先到姥爷或姥娘墓上拜祭后再回舅家拜年,有“三辈忘不了姥娘家”之说。走亲戚宜趁早,迟晚会被视为不敬,走姥家、舅家不可迟于初三,走姑家、姨家不能迟于初五六。走亲戚所带礼品,20世纪 80 年代前,一般只携带饼干、点心(俗称果子)。此后物质逐渐丰富,多为罐头、烟、酒、饮料、方便面等。农村初四或初六瞧岳父,俗称走“老丈人家”,有些地方要给“新女婿”抹花脸,甚至满村遍野追着抹。晚辈走亲戚,长辈应给晚辈压岁钱,20 世纪 80 年代前,农村多为 3 角、2 角,90 年代后 1 块、2 块至 10 元、20 元,近年来多至 50 元以至数百元。
破五 :正月初五日,为春节之尾声,过年活动至此告一段落,一些年规禁忌自此可以破除,故称“破五”。是日,家家吃水饺,放鞭炮,祭祀祖先神灵,并收起门前“拦门棍”。乡村农家,男人于此日开始下地耕田或锄地,叫“试犁”或“应好”,妇人也开始用剪刀、使锥子、动扫帚,做各种家务活。城市商店门铺燃放鞭炮,开始营业。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俗称“正月十五”“灯节”,过节称“过十五”,是继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节日。一般人家,晚饭前先点蜡烛,焚香,烧纸,祭拜老天爷、神仙、祖先,祭拜后即可燃放烟花爆竹,家人吃团圆饭。这一天城镇习吃元宵,乡村吃水饺。上蔡等县十五日夜吃水饺,十六日夜吃元宵,有“十五扁,十六圆”之说。新蔡县把吃元宵称“喝浮子茶”(糯米做成的米酒叫浮子)。汝南一带元宵节请女儿带女婿回娘家,称“请闺女待女婿”。
是日,家家门前挂灯笼,房门口点燃用面蒸制的一种灯盏。儿童们手拎扎成龙、凤、鸡、鱼、羊、莲花等各式各样的灯笼,口念“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的儿歌,结伴游玩。玩狮、耍龙、撑旱船、踩高跷等文艺节目演至深夜。在西平,男孩子于元宵夜给未生育的嫂辈或长辈妇女“偷灯”,祝早生贵子。初婚女子则于节前去娘家“躲灯”,至十六日上午方归。平舆县东部地区,放置灯盏有不少讲究:祝福人财兴旺的,放于粮仓、槽头、鸡窝、灶台等处 ;预测旱涝的,放于堂屋门或大门两侧各六个,按月份排列,待油将燃尽时,察看灯内水分的多少,若水多则兆涝灾,若无水则兆旱灾。上蔡等县,新中国成立前有在元宵节放天灯之俗,目的是为父母还愿。其灯大若背筐,小如斗,用食油作燃料,灯捻如拇指般粗细。点燃后升腾高空,随风飘移,待燃料用尽方徐徐降落。相传,此灯若落于庭院则为不祥之兆。
20 世纪 80 年代后,市区和各县每年都在某一地点集中燃放烟花,文艺队表演舞龙灯、撑旱船、踩高跷等节目,观者如潮,人山人海,直到深夜。确山县 1988 年后在县城南山广场表演“打铁花”,燃放焰火,配以龙灯表演,甚为壮观。西平县每年正月十七日在县城东关广场举办全县大铜器比赛,锣鼓喧天,高潮迭起,叹为观止。
【二月二】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节,俗谓“二月二,龙抬头”。过了二月二,“过年”就算完全结束了,新的一年农事正式开始。此日,人们习惯吃萝卜面馍,煎萝卜馅饼,俗称煎“蚰蜒爪”,意为烧死各种毒虫,以保一年不受毒虫侵害。还要吃炒豆,俗称“吃蝎子肚”“吃蝎子爪”。有歌谣:“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豆豆,你一把,我一把,剩下这把喂蚂蚱。”此日黎明时分,人们口念“二月二撒墙根儿,蚰蜒蝎子死一堆儿”的歌谣,将青灰撒于庭院内外,谓能避蛇蝎毒虫。在场地撒成一个个圆圈,象征麦圈、柴垛,以祈丰年。主妇们用木棍敲打门头、床帮,口念 :“二月二,敲门头,大圈满,小圈流”;“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往家滚”;“二月二,敲屋山,大圈满,小圈尖”;“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往家流”。因“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故二月二男人要理发,大人理发,希望带来好运;儿童理发,称“剃龙头”,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当日,农村忌讳挖土、忌讳打夯盖房,以免惊龙醒、动龙脉 ;妇女忌讳做针线活,谓之“扎龙眼”。20 世纪 80 年代后,以二月二为吉日,当日结婚者增多。
【清明节】农历清明节俗称鬼节。2008 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清明节期间,本地习俗主要是扫墓、插柳、踏青和植树。是日清晨,各家大门两侧插置柳枝,妇孺头戴柳丝编结的柳圈帽,有“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不插柳,变成老黄狗”之谣。民间以门上所插柳枝的干湿预卜天气,有“晒干柳,打干麦”“清明晒干柳,好面蒸馍撑死狗”之谣谚。有的地方将柳芽干储,供夏日沏茶清火。扫墓习俗各县略有不同,一般在节前带着贡品到祖坟祭奠,先是给祖坟清理杂草、培植新土,起新坟头,谓之“添坟头”。惟李斯故里上蔡李七楼村,添坟不置坟头,以纪念其祖先李斯被腰斩身亡。拢坟后,摆上贡品,烧纸钱祭奠,谓之给祖先“送钱”。出嫁闺女节前到娘家坟地烧纸,娘家人当日烧纸,也有些地方出嫁女清明节则不允许上坟烧纸。清明节日期间,单位和学校会组织人员到烈士陵园扫墓、献花,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移风易俗。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本地兴起为祖先立墓碑之风。近年每逢清明,机关、学校、部队要组织人们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寄托哀思,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当五”“当午”,上蔡等个别地方称端阳节。五月初五,原名“五月单五”,“单”字儿化音为“端”,“五”与“午”同音,故称“端午”。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是日,家家户户于日出前,在门两侧插艾蒿,早饭煮鸡蛋、大蒜,吃粽子、糖糕、油条等。吃鸡蛋、大蒜以求多子多孙,鸡蛋又称“蛋子”,古代大蒜为“百子蒜”;吃粽子,以纪念诗人屈原,有“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之谣 ;吃油条、糖糕,以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相传岳飞当年抗金大本营曾在汝南,岳飞被秦桧夫妇害死后,本地人把秦桧夫妇做成面人放油锅里炸,成了新食品油条。端午节插艾草,以驱虫避邪。旧时五月初五为恶日,故用雄黄酒涂抹小儿头顶、耳、鼻、手心、脚心,谓可祛毒 ;幼童佩戴用彩色丝线或花布缝制的内装中药香料的香囊(俗称“香布袋”),谓可避瘟 ;人们于日出前到野外采集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猫儿眼、绞股蓝等草药,以备不时之需。旧有此日喝雄黄酒者,今不多见。西平洪河两岸儿童起早入河洗浴,求败毒医疮。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日,俗称“六月六”。时值盛夏,烈日炎炎,麦收完毕,秋禾植定,农事稍懈,人们趁闲炸油条、烙焦馍、走亲戚,暴晒衣物床被,造曲制酱。炒面是用大麦、小麦焙炒磨制成面,吃时有糖和水拌和成面疙瘩。焦馍类似烙馍,只是在擀制过程中撒上一些芝麻,吃时要在锅内烘焙或在微火上烤干,放凉后即成焦馍。早晨吃焦馍、油条、炒面,传说此日吃焦馍、炒面可以防止暑天泻肚。上蔡等地相传此日吃焦馍是为蚂蚁过生日。新蔡、泌阳等地乡村,出嫁女子多于此日用竹篮油馍回娘家探亲,故称女孩为“油馍(果)篮子”;遂平、确山、正阳等地有此日把未过门媳妇接到家中过节之俗。20 世纪末以后,六月六节日习俗较淡。近年来,农村青年人出外打工者日渐增多,但麦收时节一般要回老家参加麦收,此时麦收已完,秋种已播,年轻人往往借“六月六”小酒相聚,然后各奔东西继续打工。
【七月七】农历七月初七日,旧称七夕节、乞巧节。传说此夜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多下“泪雨”。相传董永(牛郎)和七仙女(织女)故事发生在汉代的汝南郡,所以本地对七月七比较重视,视为八大传统节日之一。旧时民间每逢七月七,白天女人们习惯吃点心等“巧食”,染手指甲 ;夜晚来临,女孩在月光下比赛穿针引线,即在萝卜或其他东西上插上七根针,女孩在月光下“认针”,看谁“认针”数量最多,赢者称为“巧姐”。遂平一带,是日晚放一水盆,因盆水浮锈,女孩往水盆中轻轻抛针,看谁抛的绣针立起来的多,最多者即为“巧姐”。此外,当日夜晚,女孩子们往往聚在树下,对着月亮,向织女遥拜,祈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年轻女子则祈求织女保佑自己爱情幸福 ;已婚妇女则祈求织女保佑自己早生贵子,因此,七月七又被视为妇女节、女儿节、情侣节。20 世纪 80 年代后,此节旧有习俗日渐式微,但“情侣节”影响日隆,七月七成为青年男女最传统的情侣节。七月七来临,青年男女往往借助手机、QQ 等互发短信,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情侣节的寓意,成为各商家搞促销活动的噱头。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成为本地八大传统节日之一,仅次于春节和元宵节。旧时习俗,八月初一至十五走亲戚,互送月饼,是日则吃月饼、赏月、吃团圆饭、小儿玩灯。确山有当日雕花瓜之俗,泌阳、正阳主妇于是日晚则以月饼、瓜果设香案拜月,俗称圆月,即对月亮许愿、还愿。2008 年,此节列为国家法定节日。节前走亲访友,购买月饼、水果等礼物相送,以示亲朋团圆 ;当日早晨则炸油条、烙焦馍,中午吃饺子,上蔡中午吃蒜面条,以示长寿吉祥 ;夜晚,则举家吃团圆饭,赏月,饮红酒,吃月饼、梨、枣、石榴、柿子、西瓜等。在远方未归的人往往于当日给家人打电话、发短信,互报平安。月亮、月饼、饺子、石榴形体皆似圆,寓意团团圆圆。各级政府机构或企事业单位也往往于是日前向工作人员分发月饼,或以“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为主题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本地习以小公鸡馈赠亲友,当年春天养殖的小公鸡至中秋节基本长成,肉质正是鲜美,所以皆以 4 至 6 只送至亲、长辈,普通朋友至少也要送上 2 只 ;中秋节期间待客,小公鸡必不可少,有煸炒鸡、黄焖鸡、炖鸡块、炸鸡块、小鸡炖蘑菇、小鸡炖粉条、烧鸡、鸡汤、母鸡汤等十几种做法。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称茱萸节、九日节、登高节、菊花节、女儿节、老人节、敬老节,为本地“八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起源于驻马店境内的一个重大节日。南朝梁吴均(469 —520)《续齐谐记》载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 :‘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 :‘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在重阳节之日,民间习俗携亲友登高、爬山,在门窗上插茱萸以避邪,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喝菊花茶、做菊花枕。有些地方准女婿要到未来岳父家送重阳糕,已婚妇女此日要回娘家走亲戚,男人喜欢喝酒,有“九月九,喝烧酒”之谣。儿童则于此日争相放风筝、爬杆子、踢毽子、荡秋千。2003 年农历九月九日,国家邮政局在上蔡举行重阳节特种邮票首发式,上蔡县于是年开始举行每年一届的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2005年12 月,上蔡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上蔡县张社(女),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阳茱萸绛囊的代表性传承人。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俗称“十来一儿”,称为“鬼节”。民间传说此日为放鬼的日子,故“十来一儿”为本地继清明之后的又一传统祭祖日。当日上午,要炸油馍、油条,杀鸡,买肉,到祖坟上烧纸祭奠。中午改善生活,向来有“十来一(儿),杀小鸡(儿)”之谣。此日,出嫁女子于节后回娘家上坟烧纸,有“早清明,晚十来一儿”之说。
【冬至】以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冬至日为节。冬至日为“头九”第一天,故本地称此日又为“交九”。当日,人们习惯吃水饺,民间传说冬至要吃饺子,以防冻伤耳朵。上蔡一带有“冬至不吃地菜扁(荠菜馅饺子),冻掉耳朵冻烂脸”之谣。各县冬至吃饺子略有差异,一般是中午吃饺子,正阳、泌阳为早晨吃饺子 ;大多吃肉饺子,唯上蔡吃素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