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先秦】夏禹时期,境内为蔡地(今上蔡县)、吕地(今新蔡县)、挚地(今平舆县)和柏皇氏活动地(今西平县)。后,《尚书·禹贡》中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地属豫州。西周地域分属蔡国(今上蔡县、新蔡县,治今上蔡县城)、沈国(今平舆县及汝南县东部、正阳县北部,治今平舆射桥)、江国(今正阳及确山南部,治今正阳县大林镇涂店村)、道国(今确山县北、驿城区南,治今驿城区古城)、房国(今遂平县,治今遂平县文城)、柏国(今西平县,治今西平县西)、比国(今泌阳县)。
东周时(前506)蔡灭沈,后蔡、道、江、房等国均为楚所灭并,柏国也在春秋末期归楚。
战国时大部地域属楚,今西平县和泌阳县地域属韩。
秦时,大部地域先属颍川(治今禹州)、南阳(治今南阳)、楚(治今江陵)3郡,后属陈(治今淮阳)、南阳(治今南阳,今泌阳县属之)2郡。境内置上蔡、新蔡、平舆3县。
【两汉】西汉(前206—8)置汝南郡(先治今上蔡县,后治今平舆县)和南阳郡(治今南阳市)。汝南郡隶豫州刺史部,领37个县、侯国,境内有16个县:平舆县(今平舆县北)、阳城县(今平舆县西北)、新蔡县(今新蔡县)、归德县(今新蔡县佛阁寺一带)、鲖阳县(今新蔡县北)、安阳县(今正阳县南)、慎阳县(今正阳县)、阳安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安昌县(今确山县西)、朗陵县(今确山县西南)、安成县(今汝南县东南)、宜春县(今汝南县西南)、灈阳县(今遂平县)、吴房县(今遂平县文城)、上蔡县(今上蔡县)、西平县(今西平县吕店附近)。南阳郡隶荆州刺史部,领36县,境内居2县:舞阴县(治今泌阳县羊册镇)、比阳县(治今泌阳县泌水镇)。西汉末,归德县省入新蔡县。
王莽称帝后,新莽初始二年(9),新蔡县易名新迁县。建武元年(25),新迁县复名新蔡县。
东汉(25—220)时,境内为汝南郡(治今平舆县)和南阳郡(治今南阳市)所辖。汝南郡属豫州刺史部,辖37县、侯国,境内有16县:平舆县(今平舆县北)、阳城县(今平舆县西北)、新蔡县(今新蔡县)、鲖阳县(今新蔡县北)、安阳县(今正阳县南)、慎阳县(今正阳县)、阳安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安昌县(今确山县西)、朗陵县(今确山县西南)、安成县(今汝南县东南)、北宜春县(今汝南县西南)、灈阳县(今遂平县)、吴房县(今遂平县文城)、上蔡县(今上蔡县)、征羌(今确山东)、西平县(今西平县吕店附近);南阳郡属荆州刺史部,境内有2县:舞阴县(今泌阳县西北)、比阳县(今泌阳县泌水镇)。永初二年(108),在西平县和上蔡县之间置定颍县,历经魏、晋,至南朝刘宋废。
【魏晋】三国(220—280)时,境内属魏国汝南郡(治今息县)和南阳郡(治今南阳市)。汝南郡属豫州(治今汝南县东南),领27县,境内有13县:定颍县(今西平县)、西平县(今西平县吕店附近)、上蔡县(今上蔡县)、平舆县(今平舆县北)、新蔡县(今新蔡县)、慎阳县(今正阳县)、安阳县(今正阳县南)、宜春县(今汝南县西南)、安成县(今汝南县东南)、朗陵县(今确山县西南)、阳安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乡)、灈阳县(今遂平县)、吴房县(今遂平县文城)。南阳郡属荆州,辖27县,境内有2县:舞阴县(今泌阳县西北)、比阳县(今泌阳县泌水镇)。魏明帝景初二年(238)置汝阴郡(治今安徽省阜阳市),新蔡县属之。
西晋(265—317),境内置汝南郡和南阳国。汝南郡属豫州,太康二年(281)改为汝南国,领15县,境内有12县:定颍县(今西平县)、西平县(今西平县吕店)、上蔡县(今上蔡县)、平舆县(今平舆县北)、慎阳县(今正阳县)、安阳县(今正阳县南)、北宜春县(今汝南县西南)、安成县(今汝南县东南)、朗陵县(今确山县西南)、阳安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灈阳县(今遂平县)、吴房县(今遂平县文城);南阳国属荆州,领14县,境内有2县:舞阴县(今泌阳县西北)、比阳县(今泌阳县泌水镇)。晋元康元年(291),析汝阴置新蔡郡,治鲖阳,领4县,区境有2县:鲖阳县(今新蔡县北)和新蔡县。
东晋十六国(317—420),境内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复为东晋所属,归豫州汝南郡管辖(治今息县)。东晋大兴二年(319),后赵分立隶属豫州的新蔡郡,次年被东晋收复。废新蔡郡,属东豫州汝南郡。咸和四年(329)复归后赵,重置新蔡郡(治今新蔡县城),新蔡县属之。前燕、前秦沿之。太元八年(383),归东晋,新蔡郡并入豫州汝南郡。后秦时,复置新蔡郡,后秦亡,仍为东晋属地。义熙十四年(418),汝南郡治所由息县迁至悬瓠城(今汝南县城)。
【南北朝】南北朝(420—589)建置演变频繁。南朝宋于境内置隶属于豫州的汝南郡、新蔡郡、初安郡和绥城郡,隶属于雍州的南阳郡和广平郡。汝南郡(治悬瓠,今汝南县)领11县,境内8县:武津县(今上蔡县)、上蔡县(今汝南县)、真阳县(今正阳县)、安成县(今汝南县东南)、朗陵县(今确山县西南)、阳安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西平县(今西平县吕店)、灈阳县(今遂平县);新蔡郡(郡治鲖阳)领4县,境内1县:新蔡县(今新蔡县);初安郡,境内1县:新怀县(今确山县西北);绥城郡,境内1县:安昌县(今确山县南);南阳郡辖7县,境内1县:舞阴县(今泌阳县西北);广平郡,境内1县:比阳县(今泌阳县泌水镇)。
北魏时,绥城郡并入初安郡,增置襄城郡(治今西平县师灵)、东荆州、城阳郡(治今泌阳县高店乡)、江夏郡(治今泌阳县付庄乡)、西汝南郡、北义阳郡(治今泌阳县西北)等。其中,属豫州(治悬瓠,今汝南县)的有汝南郡(治悬瓠,今汝南县)、新蔡郡、襄城郡、初安郡、东荆州、城阳郡和江夏郡。汝南郡领7县,境内居6县:上蔡县(今汝南县)、临汝县(今上蔡县)、平舆县(今平舆县)、安成县(今汝南县东南)、阳安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真阳县(今正阳县);襄城郡境内居4县:西平县(今西平县吕店附近)、武阳县(今西平县西南)、义绥县(今遂平县北)、遂宁县(今遂平县);初安郡境内居2县:新怀县(今确山县西北)、安昌县(今确山县南);东荆州郡境内居1县:阳平县(今泌阳县泌水镇);城阳郡境内居1县:城阳县(今泌阳县高店乡);江夏郡境内居1县:江夏县(今泌阳县付庄乡)。
永熙三年(534),北魏分为东、西魏后,东魏置引台(中央代表机关)治悬瓠(今汝南县),改东荆州为鸿州,北周时改为淮州;将鸿州并入淮州。北齐时,废初安郡,侨置荆州,襄城郡改置文城郡,北周改荆州为威州,将设在悬瓠城的总管所改为舒州。
【隋唐五代】隋(581—618)开皇初,废威州、文城郡、舞阴郡,改舒州为豫州,淮州为显州,由州直接辖县。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将州改为郡,实行郡辖县,仍是两级地方政区。隋时境内置汝南郡(治汝阳,今汝南县)和淮安郡(治比阳,今泌阳县泌水镇)。汝南郡领11县,境内居8县:汝阳县(今汝南县)、平舆县(今平舆县)、新蔡县(今新蔡县)、上蔡县(今上蔡县)、吴房县(今遂平县)、西平县(今西平县)、郎山县(今确山县)和真阳县(今正阳县);淮安郡领6县,境内居3县:比阳县(今泌阳县泌水镇)、显冈县(今泌阳县西北)、慈丘县(今泌阳县付庄乡)。
唐(618—907)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初改汝南郡为豫州,改淮安郡为显州。贞观九年(635)改显州为唐州(治比阳,今泌阳)隶山南东道。宝应元年(762)改豫州为蔡州(治汝阳,今汝南县)隶河南道。蔡州领11县,境内居8县:汝阳县(今汝南县)、平舆县(今平舆县)、新蔡县(今新蔡县)、上蔡县(今上蔡县)、吴房县(今遂平县)、西平县(今西平县)、郎山县(今确山县)、真阳县(今正阳县);唐州领7县,境内居2县:比阳县(今泌阳县泌水镇)、慈丘县(今泌阳县付庄乡)。
五代(907—960)后汉时,蔡州改为防御州,所辖县境无变。
【宋金】北宋(960—1127)地方行政区划分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境内置蔡州和唐州(治泌阳,今唐河县)。蔡州领10县,境内居8县:汝阳县(今汝南县)、平舆县(今平舆县)、新蔡县(今新蔡县)、上蔡县(今上蔡县)、吴房县(今遂平县)、西平县(今西平县)、郎山县(今确山县)、真阳县(今正阳县)。大中祥符五年(1012),郎山县改称确山县;唐州领7县,境内居2县:比阳县(今泌阳县泌水镇)、慈丘县(今泌阳县付庄乡)。
南宋(1127—1279)高宗建炎二年(1128),金兵攻陷蔡州,改蔡州属南京路。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议和,唐州归金,隶南京路。金泰和八年(1208),升蔡州为镇南节度,镇南军治蔡州汝阳县,新蔡县改属息州。
【元明清】元代(1271—1368),政区分省、府、州、县四级。至元三十年(1293),升蔡州为汝宁府(治汝阳县,今汝南县)。
元时境内为汝宁府和南阳府(治今南阳市)所辖,隶河南行中书省。汝宁府领14州县,境内有1州即息州(治今息县)7县:汝阳县(今汝南县)、新蔡县(今新蔡县)、上蔡县(今上蔡县)、遂平县(今遂平县)、西平县(今西平县)、确山县(今确山县)和真阳县(今正阳县);南阳府领5州13县,境内有唐州(治今唐河县)泌阳县。
明朝时期(1368—1644),境内为汝宁府和南阳府所辖,隶河南布政使。汝宁府(治汝阳县,今汝南县)辖2州12县,境内居7县:汝阳县(今汝南县)、新蔡县(今新蔡县)、上蔡县(今上蔡县)、遂平县(今遂平县)、西平县(今西平县)、确山县(今确山县)、真阳县(今正阳县);南阳府领2州11县,境内居1县:泌阳县(今泌阳县)。
清朝时期(1644—1911),驻马店市仍为汝宁府和南阳府所辖。雍正二年(1724)汝宁府领1州8县,境内有7县:汝阳县(今汝南县)、新蔡县(今新蔡县)、上蔡县(今上蔡县)、遂平县(今遂平县)、西平县(今西平县)、确山县(今确山县)和真阳县(今正阳县)。雍正元年(1723),为避雍正胤禛名讳,改真阳县为正阳县。南阳府境内有1县为泌阳县。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成立,驻马店市属河南都督府南汝光淅兵备道,民国2年(1913),改称豫南道,汝阳县改为汝南县。民国3年(1914),豫南道改称汝阳道,民国16年(1927)道废,各县直属河南省。民国21年(1932)设河南省第八行政区,领7县即汝南县、遂平县、西平县、上蔡县、新蔡县、正阳县和确山县。泌阳县属河南省第六行政区(南阳)。
1947年10月,豫皖苏解放区在境内建立第四专区,辖平汉铁路以东各县;12月,桐柏解放区在境内建立第二专区,辖遂平县、确山县和泌阳县。1948年,豫皖苏解放区在境内建立第七专区,上蔡县属之;建立第八专区,汝南、新蔡、正阳等县属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3月,驻马店市全部解放,建立确山专区,专员公署从汝南县迁驻马店市,辖遂平、西平、上蔡、汝南、新蔡、正阳、确山和信阳8县及驻马店、信阳2市;泌阳县划归南阳专区。8月,专署迁信阳市,改为信阳专区,辖区未变。
1950年5月,将汝南县改为汝南市。1951年4月,撤销汝南市,划出汝南县东部8个区置平舆县。
1965年7月,信阳、驻马店分治,建立驻马店专区,辖遂平、西平、上蔡、汝南、平舆、新蔡、正阳、确山、泌阳9县和驻马店镇。专员公署驻驻马店镇。
1979年11月,驻马店专员公署改称驻马店地区行政公署。
1986年,境内辖遂平、西平、上蔡、汝南、平舆、新蔡、正阳、确山、泌阳9县和驻马店市。行政公署驻驻马店市。
2000年6月,驻马店地区辖9县1市,即遂平县、西平县、上蔡县、汝南县、平舆县、新蔡县、正阳县、确山县、泌阳县和驻马店市。行政公署驻驻马店市。
2000年6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驻马店地区,设立地级驻马店市,原驻马店市改称驿城区。7月2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通知,撤销驻马店地区,设立地级驻马店市,驻马店市辖遂平县、西平县、上蔡县、汝南县、平舆县、新蔡县、正阳县、确山县、泌阳县和驿城区。市人民政府驻驿城区。
2014年1月1日,新蔡县正式成为河南省直管县,由河南省政府全面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