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农业机械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购买和经营农业机械的自主权。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出台,纠正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左”的错误,突破以前农机经营的单一模式,形成个体、联户、集体和国营各种不同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并存的局面,使全区农业机械化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以户营小型机械为主、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局面。农业机械的购买使用主体已逐渐转变为农户,1986年底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114.2万千瓦。
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业机械技术装备更加成熟,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政府和社会对农机化的关注、宣传和支持进一步加强,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和时机基本具备。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全区农机服务市场化的进程加快,农机社会化管理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增长速度骤然加快,1993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92年的175.3万千瓦快速增加到207.8万千瓦。
1993年后,全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入成长期,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农机的使用范围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中使用农机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截至2000年底,全区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25.51亿元,农机总动力达512.89万千瓦,各种拖拉机的社会保有量达31.34万台。各种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明显,农用机械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变。在农业生产中,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收获、储运等农事操作逐步实现机械化,耕作方式由传统的人、畜耕作模式逐步改变为先进的机耕、机播。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2000年全年完成机耕面积1076.2万亩,完成机播面积964.7万亩,完成机收面积858.36万亩,主要农作物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械化率稳居全省靠前位次。
2012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388.24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一位。在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装备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97190台,联合收割机达到22120台,比1978年的45台增加494.93%。2012年全市机耕面积1956.05万亩,机耕水平为98.3%;机播面积2267.956万亩,机播水平为91.8%;机收面积1806.2955万亩,机收水平为75.3%。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16%,位居全省第二位。
全市在夏粮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玉米、花生机械化收获也取得重大突破。2012年全市拥有玉米联合收获机4512台,完成玉米收获面积388万亩,收获率达到54.1%;花生收获机36964台,完成花生收获面积263.15万亩,收获率达到78.4%。玉米、花生机械化收获均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07年农机专业合作社取得零的突破之后,逐年迅猛发展,2012年全市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776家,发展速度和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2012年全市农机从业人员8.33万人。全市跨区作业面积达到3736.25万亩,在全省位居第一位。农机外出作业给广大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2012年全市农机服务总收入达到51.58亿元,在全省位居第一位。自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农机补贴规模、补贴范围逐年扩大,受益农户不断增加,全市共争取各类补贴资金达13689亿元,补贴资金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位。
第一节 农业动力机械
1986年,国家对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重视,从政策到资金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对推广农机具进行财政补贴,拓宽农机投资渠道,增大农机投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抗旱、排涝保丰收,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广大农民加大对农业的投资,购置各种排灌、动力机械等农业机具,促进农业机械动力较快增长。1986年后,农业机械动力持续增长, 1995~2000年平均每年增长45万千瓦左右。2000年底,全区农业机械动力512.89万千瓦,其中柴油机动力占农业动力的9.3%,电动机动力占5.4%、农用运输车动力占13%,汽油发动机动力占0.6%左右、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拖拉机占71%以上,比1986年年初的90.74万千瓦增加422.15万千瓦,增长465.2%。2001年后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加,尤其是2004~2005年以推进项目对购置农机户进行补贴,2006年以后国家对购置农机具的农户进行30%左右的购机补贴,带动农业机械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耕种收动力机械增长迅猛。2001~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长80万千瓦左右。2010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26.9万千瓦,比2000年的512.89万千瓦增加814.01万千瓦,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1256.8万千瓦、汽油发动机动力10.41万千瓦、电动机动力59.7万千瓦。2011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61.44万千瓦,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1282.7万千瓦,汽油发动机动力11.43万千瓦,电动机动力57.26万千瓦。2012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88.25万千瓦,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1307.87万千瓦、汽油发动机动力11.96万千瓦、电动机动力68.42万千瓦。
一、柴油机
1986年,区内柴油机持续稳步发展,保有量逐渐增多,且系列多(10多个)、型号杂(60余种)、分布广。1986~1994年每年都有增加,但幅度比较小。1995~2000年每年增长幅度比较大,平均年递增5.9%。2000年,全区柴油机持有量4.78万台。
区内所使用的柴油机80%以上为小型,一般是8.8千瓦(12马力)和11.03千瓦(15马力),如X195型和ZH1105型柴油机。小型柴油机常用于机井配套和农副产品加工,多从郑州、开封、新乡柴油机厂购进。主要分部在上蔡、新蔡、泌阳、平舆4个县,除正阳县、驻马店市较少外,其他县拥有量相对均衡。
区内还有一定数量的大型柴油机,一般是40千瓦以上,如4135、4160、6110型。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厂和洪汝河沿岸的提灌站,多从无锡、常州、潍坊等柴油机厂购进。
2001~2010年逐年增长,但增幅较小,平均每年递增500台左右,2010年底全区柴油机保有量5万台。2011年底全市柴油机保有量是3.29万台,2012年底全市柴油机保有量是3.32万台。
2001年之后,区域内所使用的柴油机常用于机井配套和农副产品加工,和洪汝河沿岸的提灌站,多从无锡、常州、潍坊等柴油机厂购进。
二、电动机
区内电动机发展一直比较缓慢。1986年初,电动机动力为6.03万千瓦,占农业动力4.7%。2000年电动机动力27.87万千瓦,占农业动力的5.4%。
区内电动机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多为小型,一般在10千瓦以下,2.8千瓦和5.5千瓦的电动机占70%以上,多与弹花机、榨油机、碾米机、粉碎机等机械配套。有一定数量的大型电动机,多在30~40千瓦之间,也有少量在40千瓦以上,用于电灌站和农副产品加工厂。
小型电动机和一部分大型电动机主要由区内生产。驻马店电机厂生产的0.5~30千瓦的三相电动机,汝南农修厂、新蔡机械厂、正阳机械厂先后生产的5.5~40千瓦电动机,基本上能满足区内生产的需要,少数大型电动机从外地购进。区内电动机分布,西平县最多。2000年西平县电动机动力为4.31万千瓦,占全区电动机动力的16%以上,其他县、市电动机的拥有量比较均衡。
区域内电动机分布,西平县最多。2000年西平县电动机动力为4.31万千瓦,占全区电动机动力的16%以上。2010年11.64万千瓦,占全市电动机动力的19%以上。泌阳、平舆、新蔡次之,8万千瓦左右,其他县、市电动机的拥有量比较均衡。2011年底全市电动机4.37万台,2012年底全市电动机4.48万台。
三、拖拉机
1986年初,全区有大中型拖拉机(16千瓦以上)6551台。由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地块变小,同时驻马店属于比较贫困的农业大区,多数农民生活刚刚进入温饱阶段,要拿出几万元去购置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有困难。1986年后,大中型拖拉机呈逐年下降趋势,1995年下降到5494台,下降16.1%。1995年以后,黄淮海平原开发和商品粮基地县建设资金投入,重点要求发展大型农业机械,同时政策倾斜鼓励农民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为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农户也要求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大中型拖拉机逐年增长。到2000年增长到7400台,比1995年增长34.7%。大中型拖拉机以轮式为主,占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的95%左右。大中型拖拉机分布以遂平县最多,保有量达到2200台,占全区的46%,确山县保有量506台,其他县、市相对比较少。大中型拖拉机主要从外省、市购进,如天津产的铁牛-55型,江苏、山东、上海产的50型等。
小型拖拉机(16千瓦以下)价格低,结构简单,农机手培训期短,容易掌握驾驶和修理技术,且适合土地承包的规模、经营形式和山地、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形,因此深受农民欢迎。1986年开始,小型拖拉机快速普及,1986~1992年间每年递增5000台左右。1993年开始小型拖拉机发展更为迅速,1993~2000年间每年递增24500台以上,其中1993年和1999年,每年都递增3.1万台以上。2000年,小型拖拉机保有量超过6万台的有确山、正阳2个县;超过4万台的有汝南县,超过3万台的有上蔡县,其他县基本持平,驻马店市最少,只有5000台。小型拖拉机主要从本省其他地、市购进,如洛阳东方红-150、东方红-170、东方红-180,新乡-150、新乡-170、新乡-180,开封-150、开封-170、开封-180等,还有一部分从山东、河北购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外出的增多,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2000年后农户对大中型拖拉机(14.7千瓦以上含14.7千瓦)的需求增加,尤其是2004年国家对购机农户加大补贴力度,大中型拖拉机增长迅速。2008年以后,66.12~73.53千瓦的拖拉机增量快速,四驱的轮式拖拉机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大中型拖拉机增长到9.719万台,其中14.7~18.4千瓦占7.226万台,18.4~58.8千瓦占1.364万台,58.8千瓦以上的占1.129万台,大中型拖拉机以轮式为主,占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的95%以上。大中型拖拉机分布以平舆县、上蔡县、正阳县、新蔡县居多,保有量分别达到1.6035万台、1.4995万台、2.4802万台、1.0334万台。其他县、区市相对均衡。大中型拖拉机主要为福田欧豹、洛阳东方红,拥有量占全市的80%以上。
2000年后,小型拖拉机(2.2~14.7千瓦)一直保持每年递增的态势,2010年全市小型拖拉机53.299万台,小型拖拉机保有量超过10万台的有正阳县;超过5万台的有泌阳县、平舆县、汝南县,超过4万台的有上蔡县、新蔡县,其他县基本持平,开发区最少,只有3900台。小型拖拉机主要从本省其他地、市购进,如洛阳东方红。
第二节 耕种机具
耕种机具属于动力机具的配套机具,主要分为翻地、碎土、种植机具。
一、翻地机具
区内耕翻土地机具主要是犁。可分为畜力犁、机引犁两类。
(一)畜力犁 1986年前后,畜力犁(包括旧式步犁和新步犁)开始被机引犁取代,随着农业机械的逐渐推广,畜力犁被淘汰的速度逐渐加快。至2000年畜力旧式步犁已很少使用,新式畜力步犁在交通不便的山岗地和部分水田使用还较广泛,在平原区田边、地角比较狭窄的零星小地块也普遍使用。
(二)机引犁 机引犁分为5铧犁、3铧犁、双铧犁、单铧犁4种。1986~1994年间,5铧犁、3铧犁呈逐年减少趋势,而同期由于小型拖拉机发展迅速,与之配套的双铧、单铧犁则发展迅速。1993年,双铧、单铧犁增长3.12万部,保有量12.8万部。1994年,5铧犁、3铧犁保有量下降到3903部。从1995年起,5铧犁、3铧犁开始回升,双铧、单铧犁继续快速增长。2000年,5铧犁、3铧犁保有量已增长到6012部。双铧、单铧犁保有量已达28万部。
5铧犁主要与东方红-54、东方红-75、东方红-802等链轨拖拉机配套,用于国营农场和比较大的地块耕作。该犁耕地、碎土性能良好,工作效率高,适合平原地区大面积土地的耕翻。深耕地质坚硬的地块时,必须去掉1个犁体方可达到农艺要求。区内该机具主要从商丘机引农具厂购进。
3铧犁有悬挂、拖拉两种。主要与天津产铁牛-55、上海产的50型、山东产的50型等大中型轮式拖拉机配套。该犁的最大特点是机动灵活、转移方便,适合中小地块的耕作,深受农民的欢迎。该犁主要从徐州农具厂购进,还有一部分从商丘机引农具厂购进。商丘产的IL330三铧犁和柘城机械厂生产的ILB-330三铧耙犁,不仅小时工作量高,而且碎土、覆盖性能较好。
双铧犁主要与小型拖拉机配套。区内常见IL-220A型悬挂双铧犁和IL-220型牵引犁耕幅40厘米,耕深22厘米,功率每小时1.75~2.5亩。该犁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强度大,省力,翻土、碎土、覆盖性能好。主要有汝南县农修厂、正阳县农具厂生产。单铧犁分悬挂、牵引两种,与小型拖拉机配套。型号有IL-125型和IL-125A型。单铧犁采取三脚架结构制造,强度大,适应性强,质量可靠,性能优越。耕幅25厘米,耕深24~27厘米,每小时功率1.5亩。汝南机械厂、平舆机械厂、新蔡县机械厂、正阳县农具厂生产的单铧犁,基本能满足区内需要。
(三)深松机具 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强力推动下,2010年全市开始推广使用土壤深松耕作法,收到良好效果。采用深松耕法可以打破坚硬而板结的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透水蓄水能力,控制地表径流,提高地温,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在使用中深松机与大中型轮式拖拉机配套,深松深度在25~35厘米。驻马店市推广使用的机型有许昌市机械厂生产的1S-1、1S-2、1S-3、1S-5。2012年,全市深松机具保有量891台。
二、碎土机具
用于翻耕土壤、碎土保墒,碎土的主要机具有耙、旋耕机等。除以上机械外,还有很多其他翻耕碎土机械,如开沟机、平地机、推土机、挖掘机、双向犁、温棚耕作机等。市内各县区都有使用,但其保有量少,发展速度缓慢。
(一)耙 耙分为畜力耙、机引耙两大类。
1.畜力耙 由于不坚固、效率低、碎土能力差,1986年起逐步被淘汰,如木耙、耢等,使用范围逐渐缩小,至2000年仍在田边、地角比较狭窄的零星小地及交通不便的山岗地块使用。
2.机引耙 种类比较多,有钉齿耙、圆盘耙、缺口圆盘耙等。钉齿耙由金属框架、钉齿组成,其中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用连接器连接,几台连成1组,用链轨拖拉机牵引进行作业的大型钉齿耙,逐渐被淘汰。20世纪90年代起,区内所用钉齿耙,多由乡镇自产自用,其规格、大小等都是根据农民的需要而进行制造。圆盘耙有32片、40片、41片几个型号,驻马店市农机厂生产的圆盘耙除区内使用外,还销往外省、区,与大型拖拉机配套。1986~1993年,由于大型拖拉机保有量减少,区内已经很少使用。缺口圆盘耙,又叫重耙,区内常用的有IBZ-2.5型液压偏置重耙、PQZ-2.5型24片缺口重耙。IBZ-2.5型液压偏置重耙耙幅2.5米,耙深18~22厘米,与东方红-75.80Z配套,功率每小时20亩。PQZ-2.5型24片缺口重耙主要技术参数与IBZ相同。该耙由驻马店农机厂生产,供全国部分省、区使用,80年代后区内使用较少。悬挂耙,有钉齿、圆盘两种。区内常用的是驻马店市农机厂生产的IBQBX-型片半悬挂轻耙,耙幅1.3米,耙深10厘米,功率每小时5亩,与功率11千瓦的小型轮式拖拉机配套。由于该耙有良好的作业性能,在区内得到很好的普及与推广,到2000年该耙保有量达17.71万部,2012年该耙保有量达26.71万部。
(二)旋耕机 旋耕机是一次同时可完成耕、耙作业的碎土机具。1988年开始在区内推广使用,与大中型轮式拖拉机配套。由于大中型拖拉机在1986~1993年间保有量下降,旋耕机的发展受到限制。1988年,全区有施耕机65部,到2000年达到800部,平均每年近60部的发展速度。到2012年,全市旋耕机达到33253部,平均每年近1500部的发展速度。区内使用旋耕机主要从许昌豪丰集团、上海、江苏、江西等地购进,主要有江苏省生产的IG-1.25-1.5旋耕机和IGQN-180-250型施耕机。IG-1.25-1.5旋耕机配套动力为13~18千瓦的拖拉机,耕幅1.25~1.5米,耕深8~12厘米。IGQN-180-250型施耕机,配套动力为36~73千瓦的拖拉机,耕幅1.8~2.5米,耕深12~16厘米。
三、种植机具
市内农作物播种方法主要是条播,但在气候条件不利、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为不违农时经常沿用传统的撒播或点播。20世纪80年代后期,曾被废弃不用的畜力播种机,因土地经营形式的改变,又开始使用。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畜力播种机再度被搁置不用,生产中主要使用机械播种。1988年,区内播种机保有量1427部,为20世纪80年代最少的一年,当年机播面积下降到46.13千公顷,占机耕面积的6.1%。2000年,播种机保有量增长到10.02万部,机播面积上升到643.12千公顷,占机耕面积的89.64%。
播种机按连接形式分拖拉和悬挂;按播种方式分条播、点播;按播种机的大小,又可分为大中型和小型。区内国营农机多用大中型播种机,主要有西安农具厂生产的48行、24行播种机和驻马店市机械厂生产的24行、16行、12行播种机。农户多用小型播种机,主要有驻马店市机械厂生产ZBJ-6型小麦播种机和正阳县车辆厂生产的ZBJ-7BJ小麦播种机。ZBJ-6型小麦播种机播幅1.26~1.5米,播种深度2~8厘米,6行,每小时8~10亩;ZBJ-7BJ小麦播种机播幅1.19米,播深2~8厘米,7行,每小时6~12亩。
精少量播种机是播种机的一种,与一般播种机不同,精少量播种机具有更换排种装置,可以根据农艺要求调整播种量。
2002年后,全市播种机具发展较快,这个时期推广使用的主要机型有:农哈哈2BMFS-6/12免耕施肥播种机;豪丰集团生产的2Bf系列播种机和免耕播种机,并采用先进的电子自动监控下种系统。配套动力8.8~64千瓦,工作效率0.4~0.53公顷/小时,播种深度30~80毫米。灭茬深度80~120毫米。行距小麦200±30毫米,玉米400~600毫米。含灭茬铲、复土器、打畦器。至2012年,全市各种型号播种机的保有量379092台,完成全市98%的播种施肥作业。
四、免耕播种机
按播种作物品种分为小麦免耕播种机、玉米免耕播种机、多功能免耕播种机。驻马店市使用的主要有豪丰2BMSF-12/6 免耕播种机,1520×2550×1330毫米。整机重量780千克,配套动力:44.1~58.8千瓦。播种行数:小麦12行、玉米4行,作业幅宽2280毫米,工作效率9~11亩/小时。主要结构特点:带状旋耕、框架结构、中间传动。排种器型为双外槽轮式,开沟器型为综合式。
第三节 田间管理机具
一、中耕机具
中耕机具按动力可分为人力、畜力和机动3种。人力中耕机具主要有锄、手推中耕机。畜力中耕机具主要有耘锄。机动中耕机具主要有中耕机。
锄是一种古老的人力中耕机具,区内农田中耕、除草、间苗等仍在广泛使用。手推中耕机,20世纪90年代末期引进推广使用。由地轮、锄铲、扶手等组成。一人手握扶手推着前进进行中耕作业,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耘锄是畜力中耕机具,仍有较多使用。中耕机是一种与高地隙拖拉机配套的机力中耕机具。按用途分有行间中耕机、中耕培土机和中耕追肥机等。由于区内高地隙拖拉机较少,故未能推广。
2000~2012年,驻马店市田间已基本淘汰人力、畜力作业,以拖拉机配套的机力中耕机具为主,既可联合作业又可单项作业。联合作业为垄体深松、分层施肥、开沟播种。这期间主要推广使用的机具有3zf和3z中耕、施肥系列,配套动力在40千瓦以上。2007~2012年,引进推广塑料大棚用微耕机、小型专用中耕机具等。截至2012年,全市大棚用微耕机、小型专用中耕机具保有量1.8万台套。
二、植保机具
区内使用的植保机具主要是喷雾(粉)机,分手动和机动两类。手动喷雾(粉)机,区内大量使用552丙型和3WB-16型。1989年,手动喷雾(粉)机全区拥有量14.05万架,20世纪90年代逐渐减少。机动喷雾(粉)机,区内推广使用的多为背负式。主要机型是驻马店市五一机械厂生产的3PWF-18,该机主要有机架、离心式风机、发动机、油箱、药箱和喷管等部件组成。此外东方红-18型、蜻蜓3MF-26型、IE40F型等拥有量也不少。2000年,区内机动喷雾(粉)机保有量1.92万台,机械植保面积483.19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64.08%。超低量喷雾器和电动弥雾机是一种喷洒药物原液的工具,20世纪90年代末仍有使用,但拥有量逐年减少。
2000~2012年,全市手持式、手摇式、肩挂式、背负式小型植保机具、大中型机引或自走式植保机具发展较快,至2012年,全市各类植保机具保有量在20万台,完成驻马店市95%的植保面积。
三、排灌机具
区内排灌主要使用水泵,其种类有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深井泵、潜水泵、喷灌泵等。2000年底各种水泵拥有量7.42万台、喷灌机6.04万套,配套动力达38.13千瓦,机电灌溉面积346.76千公顷。
离心泵,区内使用的机型有IB型、IBX型系列泵。
轴流泵、混流泵,区内机电排灌站仍使用20-14EXB-70型、HB型、丰产型、HW型。
深井泵,常用的机型有JC/Q、JC/S型泵。
潜水泵,区内使用的主要机型为QJB、QY型。
喷灌机,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机械,喷灌像降雨一样,能提高水的利用率,一般可节省水15%~30%,并可防止土壤板结。区内使用的机型主要是驻马店市喷灌机厂生产的鸿羽牌等。
喷灌泵,一种可产生高压的水泵。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移动方便、使用可靠、维修简单和一机多用等优点。配备喷头可对农田、苗圃、消防灭火等进行水流喷洒。将喷头拆下可进行排灌。驻马店市喷灌机厂生产的喷灌泵在豫南地区广泛使用。
膜式手压泵,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全区广泛使用。
2000~2012年,全市已开始推广使用喷、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方法。喷灌和滴灌具有省水、省工、省地、保土、保肥,适应性强,及便于实现灌溉机械化、自动化等优点。与地面灌溉相比,一般可以省水30%~50%,作物可增产10%~30%,工效可提高20~30倍,节省沟渠占地7%~13%等,是农田灌溉的发展趋向。农田排灌用的水泵机组包括水泵、动力机(电源)、输水管路及管路附件等。
第四节 收获机具
1986年后,全区动力收获机具发展较为迅速,尤其在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收割中,动力机具使用率快速增长,人力收获机具仍在油菜、花生、芝麻、红薯、高粱、小杂粮等作物收获中广泛使用。
一、收割机具
(一)人力收割机具 镰是一种古老的收割机具,1986年镰在全区大量使用,在农作物收获上发挥着主要作用。1990年后,各种机动收割机普遍推广使用,镰的用途越来越窄,但一些不适宜机械收割的地域及偏远山区仍有使用,很多农民割青草喂牲畜时还要大量使用。镢头是区内收割高粱、玉米等高秆作物使用的人力工具,一直在大量使用。2000年后由于先进多功能收获机械的推广使用,老式的收割机具已经完全淘汰。
(二)割晒机 20世纪80年代随着小型拖拉机的迅速发展,与8.8~125.5千瓦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4GL-130、140、160型割晒机在全区普遍推广使用,1999年底拥有量7.064万台。由于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和使用,1999年以后呈下降趋势,2000年底割晒机保有量降低至6.82万台。至2012年,全市已淘汰使用。
(三)联合收割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小型联合收割机,20世纪90年代因受全国联合收割机易地作业(又称机收会战)影响开始广泛使用大型联合收割机。区内使用的有背负式和自走式两种。
背负式联合收割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推广使用。该机主要有悬挂式、割台、输运槽、脱粒清选等部件组成。区内使用的机型主要有:陕西省汉中市收割机厂生产的4L-0.75(AB)型收割机,配套动力11~13.2千瓦小四轮拖拉机,割幅1.4米,喂入量每秒0.75千克,小时生产率1~3亩;山东大丰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4L-1型收割机,配套动力13.2~22千瓦四轮拖拉机,割幅1.75米,喂入量每秒1千克,小时生产率3~5亩;江苏南通农业机械总厂生产的巨山牌4LQ-2.5A型、上海向明机械厂生产的IIB-A型、河北藁城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双箭王”牌等,收割机这3种机型配套动力36.76千瓦四轮拖拉机,割幅2.2米,喂入量每秒2~3千克,小时生产率3~8亩。
(四)自走式联合收割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推广适用。该机型主要由割台、脱粒清选装置、发动机、底盘总成、操纵机构、液压传动系统、电器照明系统等组成。区内使用的主要机型有中收农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4LD-2(新疆-2)、北汽福田农业装配公司生产的福田谷神4LZ-2、郑州中原联合收割机制造厂生产的中原-22A型等。这几种机型割幅均为2.1米,喂入量每秒2~3千克,小时生产率5~10亩。2000年底,联合收割机拥有量1555台。2000~2012年在国家农机补贴惠农政策推动下,驻马店市大型联合收割机发展突飞猛进,这期间推广使用的主要机型有山东福田重工生产4LZ-2.5E2,喂入量2.5千克/秒;东方红4LZ-180,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和4LZ-220型稻麦联合收割机;约翰·迪尔3316联合收割机是一款中型的非传统式的联合收割机,它采用了国际先进的CTS技术——切流式脱离滚筒加单轴流钉齿分离滚筒结构,进而增强机器的脱粒、分离性能,降低谷物的破碎率,使其收获性能在国内同类机型中处于领先水平。自走履带式稻麦两用联合收割机久保田pro488型、pro588、pro688型发展很快,这种机型收净率高,在作物、田间潮湿状态下也可作业,截至2012年,在汝南、确山等县使用较为广泛,以收获小麦、水稻为主,适合于长距离转移,也是驻马店市异地收割、跨区作业的主要机型。2012年底,全市联合收割机保有量20525台,水稻收割机保有量7478台。
(五)玉米联合收割机 1990年开始引进示范推广玉米联合收割机。该机主要有摘穗辊、机架、传动输送部分、粮仓等组成。可一次完成玉米果穗的摘穗、输送、集装、秸秆粉碎还田等项工作。使用的主要机型有北京市机械设备厂生产的4YZ-3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3行、行距宽度700毫米,小时生产率5~15亩;山东玉丰机械集团生产有4YW-2型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配套动力上海-50轮式拖拉机,收获2行,适用行距530~900毫米,小时生产率3~6亩;山东雷沃谷神4YZ-4B玉米联合收获机,配置160马力名优发动机,果穗箱容积大、作业时间长,前置茎秆切碎还田装置作业质量高、作业效果好,复合辊式结构的剥皮机剥净率高,籽粒损伤小;洛阳市中收4YZ-4(开拓者4146)玉米联合收获机,四通道割台,650毫米通道间距,5组剥皮,二次拉茎,风机排杂,籽粒回收,行走有级变速,双摄像头红外线夜视成像,秸秆粉碎还田,外形尺寸(长×宽×高)8430毫米×3000毫米×3790毫米,整机质量8240千克,发动机功率146马力,纯工作生产率8~12亩/小时,粮箱容积3.7立方米,行数4行,卸粮高度2125毫米,留茬高度≤80毫米,籽粒损失率:≤2%,籽粒破碎率≤1%。果穗损失率≤3%。
2000年,全市玉米联合收获机拥有量8台。到2012年底,全市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很快,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推动下,全市各种型号的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到5046台。
(六)花生收获机 区内使用的花生收获机具主要有简易花生挖掘铲、花生收获机。简易花生挖掘铲,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使用。由机架、地轮、挖掘铲等组成。配套动力8.8~11千瓦四轮拖拉机,作业幅宽70厘米,小时生产率2~3亩。后来发展为直接把挖掘铲安装在犁架上进行收获作业。这种花生收获机具在正阳、汝南、确山等几个花生种植大县使用较普遍。
20世纪90年代末期,正阳县正发机械厂开始研制4H-80型花生收获机。主要由机架、地轮、挖掘系统、离合系统、震动分离系统等组成,可一次完成挖掘、抖土、放铺等项工作。配套动力11~14.7千瓦四轮拖拉机,作业幅宽80厘米,小时生产率2~4亩。
2012年,驻马店市花生主产区机械收获发展很快,花生收获机生产厂家达到8家。开发的新型花生收获机使用方便、效率高、落果少、收净率高能充分达到果土分离的效果,很受农民欢迎。主要机型有正阳县成功农业机械厂生产的4h-85/120型与15-20马力拖拉机配套、4h-165/185型与50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的机型。全市花生收获机械达到28782台。
(七)秸秆还田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区内开始推广使用秸秆还田机。主要由粉碎刀轴、侧边传动箱、中间传动箱、万向节、悬挂装置、机架、罩壳、挡泥板、地滚等组成。主要用于田间直立的作物秸秆进行粉碎还田。使用的主要机型: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4J-120、150、180型,配套动力22~58.82千瓦轮式拖拉机,作业幅宽1.2米、1.5米、1.8米,小时生产率4~6亩、4~8亩、6~9亩;石家庄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4QR-1.6型,配套动力36.76~47.79千瓦轮式拖拉机,小时生产率8~15亩;驻马店市农机厂生产有4JH-800型;鄢陵县农业机械厂生产的4JFM-100型,配套动力11~14.7千瓦四轮拖拉机,前置配套作业,小时生产率2~3亩。2000年底全区秸秆还田机拥有量800台,秸秆还田面积82.5千公顷。2012年,全市秸秆还田机拥有量达到19482台,秸秆还田面积达到170.8千公顷。
二、脱粒机具
(一)传统脱粒机具 石磙、水泥磙是传统脱粒机具,人畜、拖拉机均可牵引,整个20世纪80年代全区大量使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绝迹,仅在极少数地方使用。铹石是与石磙配套使用的脱粒工具,挂在石磙框架后面,靠压挫增强脱粒效果。由于劳动强度大,作物损失多,粮食品质差,已淘汰使用。
(二)脱粒机 区内使用的脱粒机,主要机型有河南临颍县机械厂生产的中原牌5T-450型,适应小麦、玉米等作物的脱粒,并能铡草。配套动力10千瓦电机或11千瓦柴油机,小时生产率1200~1500千克。随着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推广使用,20世纪90年代末期,区内使用的脱粒机主要用来脱玉米。使用机型为区内各厂家生产的5TY-650、750型等。2000年底,各类脱粒机拥有量2.02万台,机械脱粒量268.03万吨。
(三)花生摘果(脱壳)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区内开始生产使用花生摘果(脱壳)机。主要机型6BH-80型花生摘果(脱壳)机,由滚筒、机架、风机、进出料口等组成。配套动力8.8~14.7千瓦柴油机或11~13.2千瓦电机,摘果小时生产率2~3亩,脱壳小时生产率1500~1700千克。
三、粮食烘干机械
驻马店市在2010年开始推广粮食烘干机械,主要机型有上海三久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cpr-165、sks-580循环式低温干燥机。主要部件由物料箱体、烘干机、循环输送搅龙、提升机、风机及所有的附属设备组成。2012年,全市已推广循环式低温干燥机5台。
第五节 运输机具
运输机具是农产品和生产资料流通的主要工具。其种类比较多,旧式的除胶轮大车还有很少数使用外,其他都已成为历史。
一、胶轮大车
区内原来的铁脚马车,用胶轮、铁轴和轴承代替铁轮、木轴,使其轻便、坚固。该车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全区尚有12563辆。到1989年,由于农用运输车的大量增加,该车锐减到4095辆。进入20世纪90年代,基本搁置不用。
二、架车
架车是双木轮车逐步改革、完善提高而来的。20世纪80年代前期,以350型车为主,已开始使用650型车(或称吨车)。20世纪80年代后期,650型车逐步取代350型车。到1989年,全区尚有650型车112.96万辆,主要分布在上蔡、泌阳、西平、汝南、平舆、新蔡等县,其中上蔡县高达20.54万辆。进入20世纪90年代650型车逐步减少,至2000年还有一定数量的650型架子车分布在广大农村。
三、拖车
拖车属配套农具,由动力机械牵引,可载重物。根据大小和载重物多少,又分为大中型拖车和小型拖车。大中型拖车有3吨、5吨、8吨,小型拖车有1吨、1.5吨。大中型拖车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受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因素的影响。该车1989至1994年间,呈下降趋势,1995至2000年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1999年底大型拖车保有量为6600辆。小型拖车在20世纪80年代前增长比较缓慢,进入20世纪90年代,逐年增长,而且增长速度较大,到1999年已拥有8.48万辆。
大中型拖车主要由漯河和驻马店市车辆厂生产,小型拖车由驻马店市电机厂生产,不少县、乡也生产小型拖车,两种拖车少数由外地购进。大中型拖车主要分布在确山、正阳、遂平3县,而小型拖车主要分布在正阳、平舆、上蔡3县。
四、农用载重汽车
该车1988~1999年间保持持续发展,但速度比较缓慢。20世纪90年代前,柴油汽车占农用载重汽车保有量的66%以上,由于柴油价格比较便宜,进入20世纪90年代柴油汽车数量进一步加大,达到70%以上。农用载重汽车都是从外地购进,区内主要分布在确山最多达510辆。其次汝南县317辆,新蔡县243辆,最少的正阳县52辆。1999年以前,归农机管理的汽车有用汽油的,有用柴油的,统称农用载重汽车。其后,用汽油的农用汽车由公安交警管理,用柴油的农用汽车仍由农机部门管理。
五、农用运输车
以柴油机为动力装置,中小吨位,中低速度,从事道路运输的机动车辆,包括三轮农用运输车和四轮农用运输车。1991年,区内有了第一辆农用运输车,由于此种车结构简单,操纵方便,价格低廉,燃用柴油利用率高,非常适合平原、山区和丘陵地区使用,其后逐年成倍递增。到2000年,短短的8年时间,农用运输车发展到8.82万辆。区内,汝南县广源农机有限公司生产的永字牌三轮农用运输车、汝南县机械厂生产的三力牌三轮牌三轮农用运输车,都是与小型柴油机配套,有一定数量区内销售,但大部分农用运输车从外地购进,如河南省长葛县生产的“奔马”和山东省聊城产的“四季风”等。主要分布在上蔡、泌阳、遂平3个县。
六、船
船是在江、海、河流、湖泊等水面上打鱼、运载货物的工具。区内主要在洪河、汝河和几个大型水库内运行。20世纪80至90年代,船业有一定的发展,船只一度发展到36艘,72吨位,108千瓦,船只也由小帆船换成铁壳船,西平、新蔡2县还建有小型的造船厂。20世纪90年代后期,洪河,汝河水位下降,区内船只纷纷转移到漯河、安徽境内。
七、农用变型运输机
20世纪80年代,农用变型运输机诞生。随着全国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用变型运输机的生产和销售队伍不断扩大,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农用变型运输机就是由拖拉机加上挂车组成,又称为折腰转向拖拉机。早期车型安全隐患较大,后来批量生产不断完善,质量和安全性都有很大提高。
第六节 加工机具
一、粮食加工机具
(一)面粉机 1970年前,主要粮食加工工具为石磨,后逐步被粉碎机和面粉机取代,仅在偏僻农村使用。20世纪80~90年代,市区域内粮食加工广泛使用面粉机,主要型号有平舆县机械厂生产的6Fy-2235型,南阳光辉机械厂生产的6F-1820、1830、2235型。为提高面粉等级和生产效率,一些小型面粉厂多采用5台机组组合使用。到2000年底,全市面粉机拥有量达1.8万台。随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面粉加工技术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性能优越的加工设备逐渐投放市场,一些产能小、加工设备陈旧的小面粉厂自2000年后逐步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加工设备先进,月加工能力在80~100吨的面粉专业加工企业。设备多采用河南工业大学鑫丰粮机生产的6F-2540、2550型同步链条磨粉机和FMFQ复式磨粉机,漯河市孟南面粉机械制造厂生产的6F-2240、MDDK型面粉机,多采用6~8台机组组合使用。到2012年底,全市仅存面粉机约1000台。
(二)碾米机 使用的碾米机主要有商城、桐柏、泌阳等县生产的3号打米机,配套动力4千瓦电机,生产率为500~700千克/小时。2000年后,多采用山东济宁宏坤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大米碾米机组,大多采用3台机组组合使用、配套动力为15.75千瓦电机,生产效率为950~1350千克/小时。由于全市稻子种植面积有限,碾米机发展也受到局限,到2012年底,全市碾米机拥有量约3500台。
(三)玉米加工机械 使用的济宁市宏坤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SN-80、115A型玉米脱皮抛光机和NF-15型砂辊玉米脱皮抛光机。SN型玉米脱皮抛光机,配套动力为7.5~11千瓦电机,生产效率为600~1200千克/小时,NF型配套动力15千瓦电机,生产效率为800~1500千克/小时。
二、油料加工机具
(一)油磨 加工芝麻香油的工具。区内盛产芝麻,个体作坊多用石料制作的油磨磨制芝麻油,被称为小磨香油。20世纪70年代后期,动力开始由人力或畜力改为机械。1986年后,牲畜作为一种生产工具逐步被机械化替代,养殖量锐减,石磨动力缺乏,加之石磨加工效率低,逐步被榨油机替代,到2012年底,市区内尚存石磨不足1000台/套,主要用于传统小磨油加工,动力全部改为机动。
(二)榨油机 使用的榨油机主要对花生、油菜籽、大豆、棉花籽、芝麻等油料作物进行加工,使用的榨油机有上蔡产的6YL-68型,沈丘产的6YL-160、150、125、100、95、80型榨油机和四川绵阳产的YZYX125系列螺旋榨油机。多采用沈丘产的6YL-95A-1型全自动榨油机。1985年后成为市区主要油料加工设备,保有量逐年增加,1992年突破5000台(套),2000年达到8800台(套),2002年后性能先进的自动化榨油机逐步取代原性能落后的机具。2005年后,随着油料加工专业大型企业的建成,一些作坊坊式的小榨油厂因产能低,缺乏竞争力,被迫关停。到2012年底,榨油机保有量为1万台。
三、棉花加工机具
(一)轧花机 从籽棉中分离出皮棉的加工机械。市区域内使用的主要是驻马店市机械厂和驻马店五一机械厂生产的MYJ-20A、6MYJ-40型毛刷式锯齿轧花机。配套动力分别为4.5千瓦电机和5.5千瓦电机,小时生产率分别为70~80千克,150~200千克。1986年前,棉花种植面积较大,棉花加工能力小,轧花机械得到大力发展,从1986年的2014台发展到1999年的2768台。2000年后,国家因小型轧花机加工能力落后、能耗高,对其加以限制,加之市区内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等原因,轧花机也随之逐年减少,到2012年底全市轧花机保有量约2000台。
(二)弹花机 它是使棉纤维重新排列,达到蓬松效果的一种皮棉加工机具,市区域内主要有原驻马店市机械厂和驻马店五一机械厂生产的60型弹花机。弹花机在市区内主要用于家庭棉被絮、棉衣用的棉花进行再加工。1999年全市区域内保有量约6000台,2000年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棉衣逐步被羽绒服替代,棉被也逐步被新型保
暖材料取代,弹花机的利用率大大降低,2012年底全市区域内弹花机约存1000台。
四、花生加工机具
(一)花生剥壳机 是实现花生果壳和花生分离的加工机械。主要采用纹杆、栅条、凹板、风机、比重分选,及二次提升机组成。市区域内使用的主要有:新乡获嘉一拖生产的6BHX-8000型花生剥壳机组,配套动力13千瓦,小时生产率为3000~4000千克;山东牟平令元花生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LY-B型和LY-C型花生剥壳机,配套动力分别为11.5千瓦动力、7.5千瓦电机,小时生产率分别为1500千克、800千克。1996年前,全市区域内花生种植面积小,花生收获多是人工剥壳,到1997年后,开始引进该机具进行机械加工,2000年保有量不足500台。2000年后,受国际食用油价格上扬和国内食用油需求量增加的拉动,全市区域内花生种植面积逐年大幅增加,成为中原主要花生产区,花生剥壳机保有量剧增,2012年底保有量约1300台。
(二)花生果筛选机 2000年后,花生果筛选机投放市场,市内的花生果筛选机主要是山东安丘市生产的。该机主要采用滚筒式筛选,由投料、去杂、提升、筛选等部分组成,花生果被提升进入筛果机内,由螺旋片不断向前推动,从而选出多种规格花生果,分级准确。配套动力为3千瓦电机,小时生产率1000千克。主要用于花生果收购企业在外调时进行分级筛选、花生果加工企业加工时进行等级筛选使用,2012年全市保有量约80台(套)。
五、饲料加工机具
(一)铡草机 20世纪80年代至2012年间,使用的铡草机主要有洛阳四达农机有限公司(原孟津县四达农机厂)生产的9Z-2.5、6、9型铡草机,配套动力分别为4千瓦、7千瓦、11~15千瓦电机,小时生产率分别为2.5吨、6吨、9吨,主要用于牲畜和食草动物的秸草加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拖拉机代替牲畜进行耕作和农活作业,牲畜养殖很少。到2012年,铡草机主要分布在专业养殖场和专业养殖户,保有量不足1500台。
(二)青贮铡草机 主要铡切青玉米秸秆进行食草动物喂养的机具。青贮铡草机主要有洛阳四达农机有限公司生产的9Z-9A型青贮铡草机,配套动力15千瓦电机或18.3千瓦拖拉机,铡切青玉米秸秆时小时生产率为9吨。该机具主要分布在泌阳养牛场和养殖大户中,用于青贮秸秆饲料时的秸秆切碎加工。2012年拥有量约20台。
(三)铡草揉搓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平县翊鑫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9ZR-480型多功能铡草机揉搓机开始推广使用。该机主要有机架,锤片、转子、筛低、定刀、动刀、风叶、进出料口等组成。配套动力5.5~7.5千瓦电机或8.8~13.2千瓦小四轮拖拉机。铡草小时生产率400~700千克。秸秆青贮揉搓时小时生产率1000千克。自2000年后,该机具逐步被洛阳四达农机有限公司生产的9RC-50型取代,其配套动力为11千瓦电机或14.7千瓦拖拉机,小时生产率为800~1000千克。由于随着养殖牲畜量的减少,该机具主要是食草动物养殖场和养殖大户使用,2012年拥有量约200台。
(四)饲料粉碎机 20世纪90年代市区域内,使用的主要有确山县机械、西平县双龙农机厂、西平县翊鑫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9FQ系列锤片式饲料粉碎机,主要由机架,外壳、转子、锤片、风机、筛片组成。配套动力5.5~7.5千瓦电机或8.8~13.2千瓦柴油机。粉碎玉米时小时生产率100~150千克,粉碎薯秧和小麦秸秆时小时生产率150千克。2000年后,主要使用的有洛阳四达农机有限公司生产的9FQ-45A、45B型饲料粉碎机,配套动力为5.5~7.5千瓦电机或8.8~13.2千瓦柴油机,粉碎玉米时小时生产率300~350千克,粉碎薯类秧或小麦秸秆时小时生产率300~350千克,粉碎薯类打浆时小时生产率600~800千克。该机具20世纪90年代随着家庭养殖数量的增加,发展很快,广泛用于农民庭院养殖家禽饲料的加工,1986年该机保有量8366台,到2000年拥有量达到1.17万台,2012年保有量达2.6万台。
第七节 农机化技术推广和服务
一、推广机构
市级农机推广机构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编制30人。县级农机推广机构10个,编制72人。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主要任务是:农机科研、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农机产品的试验、鉴定测试。至2012年,市、县级推广机构共有11个,编制102人,实有推广人员179名。
二、农机科研成果
(一)灭火器检验装置 20世纪70~80年代,小麦脱粒多采用打场作业方法,由拖拉机牵引镇压器进行,因夏季气温高,拖拉机排气管中冒出的火星落到碾压碎的麦秸上后,易诱发火灾。为避免火灾的发生,拖拉须加装上灭火罩后方可进场。为检验灭火罩的性能,市站发明灭火器检验装置,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1980年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二)小籽粒排种器 20世纪80年代,油菜、芝麻类小籽粒播种多采用人工撒播的方法。小籽粒排种器研制成功后,在全区内推广应用,荣获驻马店地区科技成功二等奖。
(三)悬挂钉齿耙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主要依靠畜力或小拖进行耕地,耙地保墒机具短缺。机引悬挂钉齿耙研制成功后,在河南省区域内推广使用,获驻马店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四)旋耕联合作业机 20世纪80年代初,种植芝麻普遍采用人工撒播方法,给锄草和管理带来很大工作量。旋耕联合作业机研制成功后,可一次完成旋耕作业和大豆、芝麻等大、小籽粒作物的播种作业。此项目获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五)1L-125型深耕犁 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多采用小型拖拉机进行耕翻土地作业,土地深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小拖配套的1L-125型深耕犁在豫南地区大面积推广使用,该项目1987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三、农机化技术推广
(一)玉米点播技术推广 1988~1991年,为提高玉米产量,在小麦成熟前20天进行小麦垄间点播玉米,为降低劳动强度,进行玉米点播技术的推广,引进玉米点播铲、玉米点播机,在驻马店地区范围内推广应用。
(二)机械化肥深施技术推广 自1993年开始,为提高化肥利用率和减少人工施肥的劳动强度,进行机械化肥深施技术推广,机具由1993年年初使用的人、畜力化肥深施机开始,到1997年后,全部由机械动力牵引进行化肥深施作业。该项目1997年和2000年获河南省农机化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河南省农机化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小麦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技术推广 此推广项目自1989年开始引进试验示范,经过连续3年的试验示范后进行推广。自1998年后,区域内撒播小麦成为历史,精量播种技术被普遍采用。该推广项目1999年和2000年分别获得河南省农机化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
(四)小麦割晒机技术推广 20世纪80年代初,小麦收获多采用分段收获作业方法,为减少收割小麦的劳动强度,小麦割晒机成为主要作业机具。小麦割晒机机械化技术推广使用后,在20世纪末的小麦收获作业中发挥巨大作用。
(五)小麦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 自1995年开展此项目的推广工作,初期引进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自走式和背负式小麦联合收割机到区内进行小麦机收跨区作业,经过3年的推广应用,受外地作业机具的影响,驻马店区域内小麦收割机保有量猛增,此项技术被广泛采用。至2012年,除山区不易进行机收的小地块外,全部实现小麦机械化收获。同时驻马店市小麦联合收割跨区作业北到长城脚下,西到甘肃、宁夏,成为驻马店机手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六)玉米机械化播种技术和玉米精量播种技术推广 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区域内种植玉米多采用人工点种方法,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为改变当时种植现状,开展“玉米机械化播种技术推广”项目,使用宽齿外槽轮式播种机进行条播,使农民播种时间大大缩短,劳动强度大大降低。随科学进步,玉米型孔式排种器玉米播种诞生,大大减少玉米种子用量。2005年,仓转式玉米精量穴播机投放市场,使玉米实现穴播,播量更加减小。2010年,新型的勺轮式玉米精量穴播机研制成功,成为玉米播种机的主推机型,其种子用量少,株距可调,适应各种玉米品种的播种,到2012年底该种机型已成为市区域主导机型。
(七)花生机械化播种技术推广 花生是驻马店区域内主要油料和经济作物之一。2005年前多采用人工点种方式,2006年起,为实现花生种植全程机械化,首先进行“花生机械化播种技术”推广。经过三代机型的推广使用,自2011年起,广泛采用勺轮式花生播种机和指夹式花生播种机,实现株距可调和节约种子的目的,并可在播种机上加装覆膜机构,一次完成地膜覆盖作业。
(八)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 花生生产过程中,收获是一个重要环节,2003年前,主要采用人工挖掘收获方式,劳动强度大,损失率高,且收获周期长。为解决这一问题,自2003年开始引进试验示范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2005年进入推广阶段,经过现场演示、媒体宣传和国家对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到2012年,驻马店全市花生机收率平均达到75.5%。
(九)秸秆机械切碎还田技术推广 秸秆机械切碎还田机械化技术自1995年开始试验示范,1997年进行推广,此项技术既实现秸秆禁烧和沃土的目的,又可实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到2012年底,秸秆还田机保有量达1.9万台。
(十)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 玉米是驻马店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00年前区域内采用人工收获方式。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推广,是小麦实现机械化收获后的主要技术推广项目。自1998年开始引进玉米收获机后,经过2年试验示范进入推广阶段。经过现场演示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的应用,在小麦收获机上换装玉米割台对脱粒机构改装实现玉米籽粒收获等技术的推广,2012年该技术被普遍采用。
(十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保护性耕作技术被称为耕作史上的一场革命,从国外引进后,引起国务院和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全国各省市都开展试验示范工作。驻马店对此项技术的示范工作很重视,2012年建立15个试验示范基地,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5.9万亩。
(十二)粮食烘干技术示范项目 粮食烘干技术是收获后保证颗粒归仓的重要一环,在收获季节,如遇阴雨连绵,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粮食霉变,为有效避免因此环节造成的损失,自2010年开展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工作,截至2012年,推广上海三久烘干机5台。
四、农机新产品鉴定测试服务
20世纪80年代,按照省农机局部属,驻马店为河南省农机产品试验鉴定豫南站,先后承担河南省农机试验鉴定站下达的“河南禹州拖拉机厂生产的手扶拖拉机性能鉴定和生产查定”项目,1986年参与确山县机械厂生产的锤片式饲料粉碎机省优复检工作。先后进午的测试项目有:西平县人和机械厂离心水泵测试鉴定,平舆县机械厂小麦播种机鉴定测试,驻马店市机械厂玉米脱粒机、小麦播种机测试鉴定等豫南农机产品测试鉴定40余项。1989年承担河南省玉米脱粒机性能测试和选型试验工作。
五、农机化技术培训服务
驻马店市9县1区的农机化培训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成立,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机手和新购机农民。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农机化知识,农机化新技术的应用,农机新机具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保养、维修知识,为增强培训效果,有厂校合作数学、专业数学、田头数学、媒体视频教学多种方式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