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植树造林
第一节 平原绿化
驻马店辖8个平原县区和1个半山区半平原县。平原绿化是全市植树造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原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改善林业布局、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78年,区内平原绿化的重点是四旁植树、农田林网、林粮间作。1986年,汝南县率先完成平原绿化初级达标,是全国145个平原绿化县之一。1991年,全区8个平原县全部按部颁标准实现平原绿化初级达标。1992年以后由于部分平原县后续管理措施不力,导致平原绿化严重滑坡。1996年,地委、行署采取紧急措施,遏制了平原绿化面积下降势头。1997年以后,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被列为平原绿化的重要内容,与四旁植树、农田林网建设共同推进。200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奋斗三年,实现全市平原绿化高级达标”。2004年汝南、新蔡、正阳、遂平四县率先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市政府下文,对新蔡等4县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嘉奖。2005年全市8个平原县区和半山区半平原的确山县,全部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平原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后,受木材价格持续降落的影响,2006年到2008年全市农田林网滑坡严重。2008年以后,开展林业生态县创建活动,平原绿化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每年都在完善提高。到2012年,全市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75%,沟河路渠绿化率达到95%以上,村庄绿化率达到40%以上。
一、四旁植树
四旁植树是平原绿化的重要内容之一。1986~1991年,全区开展平原绿化达标活动,结合营造农田林网,掀起绿化高潮,四旁植树以每年2000万株的新造速度递增。1991年全区实现平原绿化初级达标。1992年后,全区出现对已成材树木大面积采伐的局面,再加上新植幼树成活率、保存率低,导致四旁植树保存量大幅度减少。1996年,地委、行署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并大力推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谁管理、谁受益,政府只要绿化率”的优惠政策,以拍卖、租赁等形式鼓励承包造林和管护,保护和发挥群众四旁植树和管护林木的积极性,遏制平原绿化滑坡的势头,四旁植树保存量又得以缓慢稳定增长。1998年底,全区四旁植树保存6982万株,人均8.6株,2008年底,全市四旁保存9538万株,人均11.5株。2008年后,开展林业生态县创建活动,将村级以上道路、二级支流两侧的新植幼树列入廊道绿化,将农田生产路沟的植树列入农田林网,将新植的房前屋后的四旁树和围村林,列入村镇绿化,均按造林面积统计,不再单独统计四旁植树。
二、农田林网
1978年以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平原农田林网控制率下降严重。1985年,地委、行署召开田林路综合治理现场会,平舆县李屯乡、老王岗乡和汝南县余店乡作典型发言,为全区的田林路综合治理、平原绿化达标拉开序幕。1986年,汝南县荣获林业部颁发的平原绿化合格证书和奖牌。1987年,全区完成农田林网10.6万公顷,1988年林网面积达13.3万公顷。1989年,地区根据林业生产状况,提出“主攻平原,狠抓山区”的战略指导思想,并在平舆县召开田林路综合治理现场会,推广平舆县的造林经验。1990年,平舆县、西平县、遂平县、驻马店市达到部颁绿化标准,实现平原绿化初级达标。同年8月,林业部在驻马店召开全国平原绿化座谈会,全国各省(市)与会代表重点参观平舆县的李屯乡、万冢乡、老王岗乡的平原绿化情况。1991年,上蔡、新蔡、正阳、确山4县实现平原绿化初级达标。至此,全区农田林网化面积达8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1992年,驻马店地区被林业部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
1992年,地委、行署提出“主攻山区、完善平原”的战略指导思想,全区农田林网建设重点是补植完善和提高。由于管理控制措施没有到位,农田林网受严重破坏。1994年,遂平县平原绿化滑坡严重,被省政府黄牌警告。1995年,上蔡县经省林业厅复查,林网控制合格率37%,低于部颁标准。1996年,地委、行署调整战略部署,着力抓好农田林网的查漏补缺工作。但由于林木管护机制不够完善、林木栽植质量不高、旱涝自然灾害等因素,被破坏的农田林网恢复缓慢,部分县市形成“年年植树不见树”的局面。鉴于此,全区推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完善林木管护措施,“年年植树不见树”的局面有所缓解,新植幼树成活保存率有所提高,平原绿化打破单一模式,向多树种、多林种、多模式方向发展,平原地区经济林栽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全区农田林网化面积53.3万公顷,农田林网控制率约为70%左右。2000~2004年,全市林业生产重点突出通道绿化建设,同期,木材价格高涨,农田林网上树木采伐较多,全市农田林网控制率有所下降。2004~2005年,开展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全市农田林网得到快速回升,平原县区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但是,新植幼树的保存率偏低。2006~2007年,木材价格偏低,栽少砍多,农田林网控制率下降。2008年以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开展林业生态省建设,把农田林网列入工程建设,重点推广“挖深沟、修宽路、先拍卖、后植树”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林业发展机制,做到“治理一片,成活一片,保存一片”,全市农田林网得到稳步恢复。到2012年,全市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75%。
三、通道绿化
1999年以前,通道绿化列入四旁植树的范畴。1999年,地区绿化委员会下发《关于加快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在主要公路、铁路、河流两侧绿化,并辐射3千米,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将107国道、106国道、驻—新公路和洪河上蔡—平舆—新蔡段确定为绿色通道建设示范段来建设。至2000年底,全区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完成790千米,植树320万株。2001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全省绿色通道建设的意见》。之后两年,各县(市)均开展以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为中心的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2004年,国发明电1号明确要求,不得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因此,随后的3年,全市通道绿化进展缓慢,保存率偏低。到2007年,全市村道、斗渠以上通道总里程1.05万千米,适宜绿化里程9555千米,达标里程3745千米,占适宜绿化里程的39.19%,绿化但未达标里程2471千米,占适宜绿化里程的25.86%。鉴于此,2008年,市委、市政府下发通知要求开展绿色通道建设年活动,当年完善、新建绿色通道6300千米,但部分路段保存率较低。2008年以后,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通道绿化列入工程建设,对重点路段进行高标准完善,到2012年,县级以上道路、二级以上支流、干支渠等通道适宜绿化长度7067千米,已达标里程5867千米,已绿化但未达标762千米,未绿化436千米。
第二节 山区造林
1978年以后,随着个体经济发展,山区造林逐步走向多元化发展模式,投资主体发生很大变化,涌现出一大批造林专业户、重点户和承包荒山造林致富的典型,广大人民群众绿化荒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加快了山区造林的进程。
一、荒山造林
1978~1988年间,荒山造林主要是以乡镇或村委为单位,组织群众开展荒山荒地造林。1988年后,随着改革逐步深化,山区造林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造林基地化和个体专业户承包造林成为山区造林模式的主体。1988年,泌阳县营造薪炭林基地采取“两松”与栎类混交的营造方式,取得很大成功,得到林业部的肯定。1989年,全区山区造林营造“两松”用材林基地2万亩、板栗基地2100亩、黄桃基地1.3万亩、山楂基地6000亩,薪炭林基地1万亩、“三杉”速生丰产林基地2000亩。
1989年,地区在1988年森林资源清查的基础上,编制《驻马店地区十年造林绿化规划》,明确山区造林的十年目标和五年、三年的阶段目标。1992年后,全区平原绿化初级达标后,林业工作重心转移到山区造林,在“主攻山区、完善平原”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全区开展山区造林大会战,每年都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实施灭荒造林,实现造林工程化、整地群众化、栽植专业化、管理林场化。1994年,地区行署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签订1996年全区基本消灭宜林荒山目标责任书。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下,全区荒山绿化又掀起一个新的高潮。1995年,林业部在驻马店召开全国薪炭林会议,推广驻马店地区薪炭林基地建设经验。在注重组织群众开展大规模造林的同时,积极鼓励农民承包荒山,扶持专业户造林,对坡度25度以上的山地退耕还林。农民承包荒山造林主栽用材林、防护林树种有火炬松、麻栎等,经济林品种有梨、板栗、山楂、苹果、桃等。1996年,经省政府灭荒验收组检查,全区实现基本消灭宜林荒山的目标。1997~2000年,山区造林的重点放在查漏补缺、补植补种方面。2001年到2007年,全市造林工作重心放在平原绿化高级达标上,山区造林主要是以国家项目造林和大户承包荒山荒地造林为主。2008年后,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山区造林全面推进,以新造为主,以改造、封育为辅,同时开展中幼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造林整地方式以挖掘机抽槽整地为主,栽植火炬松、木瓜、核桃、梨、板栗等;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宜林荒山荒地主要采取直播种子的方式,发展麻栎、油桐。到2012年,全市有林地面积达326万亩。
二、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的传统方法,是发展山区林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权林权逐步得到稳定,封山育林地方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全区封山育林的开展提供保障。封山育林的形式由过去单一的以集体为主发展自留山、责任山转变为专业户、联合体、专业队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由过去单纯的封山转变为封山、造林、管护相结合,走上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道路,促进森林面积的增加。1987~1990年,一些乡镇疏于管理,封山育林保存面积锐减。1991年以后,封山育林面积不断扩大,封山育林保存量不断增加。2000年到2012年,封山育林列入林业工程建设,按照省政府下达的封山育林任务,实施封山育林。
三、退耕还林工程
2002~2009年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54000公顷,其中退耕地还林11133公顷、荒山荒地造林38000公顷、封山育林4867公顷。工程涉及9县1区,其中退耕地还林涉及4个县、37726农户。国家累计投资31573.04万元,其中种苗和造林补助费4616万元,粮食补助资金24604.69万元、生活补助费2352.35万元。驻马店市退耕还林工程进展顺利,取得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不仅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林草植被,而且水土流失和风沙强度明显减轻。退耕还林政策已深入人心,贫困山区群众生活有较大改善,全社会的生态意识进一步提高。在西部山区丘陵区,包括泌阳、确山、遂平、驿城区、西平、汝南(指营造水库水源涵养林)等6县,利用退耕还林、淮防林等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建设工程,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能源林等33227公顷。在泌阳、确山、汝南、驿城区4个县(区)20个乡镇国有林场营造水源涵养林6567公顷。在泌阳、确山、遂平、西平、驿城区5县个(区)的26个乡镇国有林场营造水土保持林10787公顷。在泌阳、确山、遂平3个县的27个乡(镇)营造生态能源林15593公顷(含改培4460公顷)。在泌阳县10个乡(镇)生态移民造林40公顷。对泌阳、确山2个县4个乡(镇)的各类废弃的露天采掘矿区、矿渣堆积区,全面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工程,造林240公顷,恢复矿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