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跨淮河、长江两大水系,以西部桐柏山北部为界,向西为长江流域,向东为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面积1680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11%;淮河流域面积13450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89%。两大流域可分为4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唐白河水系,区境主要河流为泌阳河,上游有宋家场水库,下游出境后入唐河,另有直接注入唐河的郭集河、比河等。淮河流域有3个水系,洪河水系、淮北支流水系和汾泉河水系。
洪河水系为淮河流域上游一支较大的独立水系,流域面积12380平方千米,境内面积1129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75%,系淮河流域上游北岸的主要支流。该水系上游为山丘区,河道比降较陡;下游为平原区,地势平缓;中间过渡地带较短。洪、汝河中、下游历史上是通航要道,对该区经济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淮北支流水系,为全市从淮河干流北岸直接注入的支流的总称,流域面积1335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8.9%。淮河干流曾两次进出该地区,确山县东南部有淮河干流2.5千米,注入支流有双河、曹河、金钩河;正阳县南部有淮河干流40千米,注入支流有闾河、甜白河、陡沟河、清水河等。汾泉河水系,为上蔡县北部、东部汇入沙颍河支流汾泉河流域的中、小河道的总称,流域面积62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4.1%。其主要河流为中型河道——黑河,属过境河道,从郾城县坡小庄附近入上蔡县境,经上蔡县杨集乡相湾村进入周口市项城市境内,下游境外项城市称泥河。另直接注入汾泉河的小型河道有青龙沟、界河、北桃花沟等。另有谷河,因面积太小,不列入水系。
全市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大中小型水库182座,水面32万亩,水资源总量约56.22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39.3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2.32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交换的重复水资源量为5.4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637立方米,亩均占有量453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占全国均值的1/3,是全省均值的1.3倍左右。全市多年平均总供水量9.5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量的17%。
驻马店市地势西高东低,且全市东西平均距离不足200千米。洪汝河上游山丘区河道比降较大,下游平原区地势平缓;从山丘区到平原区中间过渡地带极短,一遇强降雨,汇流快,水流急,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北移或南退时形成的低压槽、切变线、低涡等因素的影响,易形成较大降雨。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920毫米,降水由南向北逐渐减少,汛期(6~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55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强度大、范围广,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自公元前184~1949年的2133年间,有记录的较大水灾233次,严重旱灾105次;自1949~2012年的64年间,受灾面积大于500万亩的旱灾18次,涝灾15次。
1985年,驻马店行署提出“上控、下排、中改善”的治水方针。上控即在洪汝河上游有条件的地方兴建蓄滞洪工程,有效控制洪水,减轻对下游的压力;搞好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下排即打开大洪河入淮通道,解决洪汝河上游来水流量大与下游大洪河排水流量小的矛盾。中改善即在中游进行支流和沟港治理;加强面上水利设施的恢复、改善和配套;除涝连片和旱涝保收田建设;通过综合措施提高抗旱、除涝标准,稳定和提高农业产量。“上控、下排、中改善”的治水方针,得到上级领导及业务部门的认同和支持。自1986年开始,水利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加大对治淮工程的投入。1991年,行署下发《驻马店地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增加对水利的投入。
1987~1997年,省政府每年从省财政拿出1000万元,省水利厅从统筹小农水经费中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区内洪汝河综合治理工程。全区各级政府及广大干群集资投劳兴修水利,在洪汝河上游复建板桥、竹沟两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宿鸭湖水库,兴建杨庄滞洪区工程;在洪汝河中游,治理奎旺河、南北马肠河、大黄港等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中型河道7条,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满足20年一遇;杨岗河、北汝河、红澍河、慎水河等河道防洪、除涝条件得到改善;治理谢湖沟、九龙沟、曹洼港等流域面积30平方千米至100平方千米内除涝干沟20余条;对汝河、洪河、黑河流域等重点除涝片进行除涝治理及工程配套;洪汝河干流近千千米的堤防得到不同程度整修加固,500多千米“五化”(堤身坚固完整化、堤顶平坦通车化、堤肩草皮化、堤坡草条化、护堤地园林化)堤防得到巩固、完善、提高,河道局部险工得到治理,部分排涝涵闸得到改建和整修。
至2008年,全市持久开展平原绿化和山区小流域治理,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11.9%提高到2008年19.6%,建成4个国家级、3个省级森林公园和1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全市开展大规模的山水林田综合治理,修建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库及配套的灌渠、滞洪区,兴建一批平原配套灌溉工程,建成兼具防洪、除涝、灌溉、供水功能的综合水利工程体系。农业灌溉面积发展到752万亩,旱保田590万亩,为实现农业高产稳产奠定基础。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得到逐步解决,驻马店市连续10年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201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第一个全面部署水利改革发展的1号文件,把水利工作摆上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位置,围绕防洪工程体系、农田水利工程体系、民生水利工程体系、水利生态体系等“四大工程体系”建设,书写构建天中和谐水利的新篇章。
第一章 河道治理
全区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3条,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有46条,流域面积30平方千米至100平方千米的支流102条。主要河流上游属山丘区,河床比降较陡,中下游进入平原,比降急剧变缓,汛期一旦遭遇暴雨,山洪猛涨,峰高量大,进入平原后河道下泄不及,常常造成大面积洪涝灾害,特别是洪、汝河中下游,防洪除涝标准低,洪水严重顶托坡水,内涝灾害极其严重。非汛期,河道内基本流量很小,大多数河沟失去抗旱能力,又常常造成干旱。至20世纪80年代末,区内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是对小洪河、汝河、大洪河及分洪道等骨干河道、中小河道共72条进行初步治理,其中100千米以上的河道25条。整修干流堤防1134千米,支流堤防7.6千米,保护耕地455万亩。使驻马店地区水利建设“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情况有所改变。随着“上控、下排、中改善”治水方略的逐步实施,在洪汝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总体规划中,区内河道治理有计划地稳步推进。1995年,国家同意洪、汝河治理专款使用期。按照夏汛冬防的原则,根据上年度汛期暴露的问题,地区(市)水利部门制定冬春河道堤防整修方案,任务分解到各县,确保岁修任务保质保量完成。1996年12月3~11日,《洪汝河下游河道近期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完成评估。
至2000年,由驻马店地区负责的“中改善”工程完成汝河汝南段截弯取直,洪汝河支流奎旺河等14条河道疏浚,洪汝河部分堤防加固。至2012年,全市围绕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建设、大型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平原洼地治理、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每年有计划的安排农业水利项目,借助国家、省、市及流域内县乡村的力量,进行有重点的治理。
第一节 洪河治理
洪河是市境内主要河流,小洪河与汝河在班台汇合后,以下称大洪河,大洪河东南走向,沿豫皖两省边界注入淮河干流。小洪河发源于平顶山舞钢区与泌阳县交界处之龙头山,流经舞钢区、西平县、上蔡县、平舆县,至新蔡县班台与汝河汇合,河道全长251.5千米(含上游境外河长),流域面积4287平方千米,其中驻马店地区境内流域面积3446平方千米。大洪河从新蔡县黑龙潭出境,沿豫皖边界至淮滨县洪河口入淮,河道长74.5千米,流域面积640平方千米,其中境内河道长18千米,流域面积222平方千米。
小洪河上游桐柏山区是河南省主要暴雨中心之一。山区暴雨洪水洪峰高,洪量大,历时短,来势猛,且山区到平原过渡带短,每遇暴雨,山洪直泻平原。加之小洪河平原河道弯曲狭窄,顶重弯道塌滑严重,堤防质量较差,排水能力低,隐患较多。1950~2000年,西平五沟营至新蔡班台区间4个县有35年遭受洪涝灾害。1975年石漫滩水库垮坝,给下游带来灭顶之灾。2000年7月洪水中,老王坡滞洪区下游持续高水位滞洪时间长达18天,在上游蓄滞洪工程充分运用的情况下,五沟营与班台区间成灾面积仍有16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元。2001~2012年,有6年发生重大洪涝灾害,其中2001年、2007年和2010年汛期洪灾造成严重危害。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驻马店地区对洪河迎水岸险堤采取以混凝土预制板护岸,以石块混凝土砌坡,或以打桩编柳、纺织袋装土培固等措施进行局部加固处理。小洪河杨庄至桂李河段,设计防洪保证流量340立方米/秒,因原杨庄水库废弃后山洪失控,该河段防洪标准不足3年一遇。桂李至五沟营河段,防洪保证流量240立方米/秒,在1991年老王坡滞洪区桂李分洪道未拓宽前,防洪标准也不足3年一遇。
1998年杨庄滞洪区工程建成后,按设计调度原则,杨庄滞洪区遭3年一遇以下洪水时,泄洪闸敞开泄洪,流量不超过400立方米/秒;在3~50年一遇洪水时,泄洪闸控制下泄,控泄流量650立方米/秒,老王坡滞洪区桂李进洪闸分洪流量300立方米/秒,桂李以下小洪河行洪流量350立方米/秒;如遇超过50年一遇洪水时,泄洪闸敞开泄洪,泄洪流量1500立方米/秒。小洪河杨庄至五沟营河段,经局部治理后,过水能力有所提高,杨庄至桂李河段,行洪能力由340立方米/秒提高到450立方米/秒;桂李至五沟营河段,行洪能力由240立方米/秒提高到300立方米/秒,仍达不到杨庄滞洪区和老王坡滞洪区联合调度的要求。2000年汛期“7·13”洪水,由于受河道行洪能力限制,杨庄滞洪区不能按设计要求调度运用,致使严重超蓄,滞洪水位达70.52米,高出庄台设计台面高程0.42米,超20年一遇洪水位0.84米,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按500立方米/秒超下游河道能力下泄,虽未发生漫溢决口,但河道险象环生,防汛形势十分紧张。
小洪河五沟营至班台河段,排涝流量200~580立方米/秒,防洪流量350~1060立方米/秒;除涝标准不足3年一遇,防洪标准约5年一遇。是全省防洪排涝能力最低的河道之一。班台以上小洪河防洪保证流量1060立方米/秒,除涝流量580立方米/秒;班台以上汝河防洪保证流量1800立方米/秒,除涝流量1200立方米/秒;班台以上总计保证流量2860立方米/秒,除涝流量1780立方米/秒。而班台以下大洪河和分洪道合计保证流量仅1800立方米/秒,防洪标准约5年一遇;除涝流量1200立方米/秒,除涝标准不足3年一遇。造成班台上下游防洪排涝能力不协调,致使洪、汝河下游及大洪河经常超保证水位运行,险情不断,沿河两岸涝水无法排入河道,积水成灾。
一、小洪河治理
1986年12月,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配合,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小洪河防洪除涝规划报告》。1988年编制《老王坡改善工程规划报告》,1989年11月编制《杨庄、老王坡滞洪工程近期联合运用可行性研究报告》。至1992年,小洪河平舆至班台两岸44千米堤防加固工程进展顺利。2000年,省人民政府将小洪河治理工程作为重点工程项目列入《河南省水利建设“十五”计划》。11月,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小洪河杨庄至桂李段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报告》,12月29日,省水利厅同意对该河段进行治理,拉开小洪河治理序幕。
2001年3月15日~6月20日,完成西平杨庄至桂李段的治理,主要工程是主河槽段按标准断面拓宽16.7千米,退堤15.9千米,险工护岸26处,建跌水2处、桥梁1座,接长桥梁1处,累计完成工程量217.5万立方米,浆砌石4315立方米,砼和钢筋砼1.6万立方米,工程投资3000万元。
2002年,省计委批复小洪河桂李至班台段河道治理工程立项,治理长度165.8千米,治理标准为防洪10年一遇,除涝3年一遇;退堤和裁弯取直部分按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治理方案是全线疏浚扩挖,加高加固堤防,局部裁弯、退堤,处理河道险工,新建、重建、维修、扩建跨河、穿堤建筑物。批复的工程内容包括河道扩挖151.8千米,堤防加高加厚174.1千米(单堤长);河道裁弯2处,长2.14千米(原批复3处,长5.62千米,设计变更核减平舆庙湾段3.48千米裁弯);退堤3处,长41.46千米;处理河道险工51处,总长9510米;新建、重建涵闸97座,扩建、维修涵闸12座,新建防洪排涝涵闸3座;新建、重建桥梁19座,扩建、维修桥梁14座(原批复15座,设计变更核减西平桂李桥)。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1585万立方米,土方回填665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10.4万立方米,工程永久占地4650亩,临时占地12083亩,搬迁人口5334人。工程总投资3.85亿元,其中省基建补助2.31亿元,市县自筹1.54亿元,工程工期5年。12月20日,小洪河近期治理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先期开工的为西平县境内25.96千米河段治理工程。为配合工程进展,项目初步设计按照自上而下顺序分段完成,共分有西平段、上蔡段和平舆、新蔡段3个治理段,按照设计先后完成时间,省发改委分别于2003年3月、7月、12月,对小洪河治理西平段,上蔡段,平舆、新蔡段初步设计予以批复。
2003年,完成桂李以下西平、上蔡段80千米、697万立方米的土方任务,完成平舆、新蔡段的初步设计,并通过省水利厅评审,于12月通过招标,先后开工。至年底,工程累计完成土方751万立方米,治理河道78.6千米,工程量折合投资0.72亿元。2004年底,基本完成165.8千米河道疏浚任务,其中裁弯取直2.14千米,险工处理6处,土方挖填1516万立方米,并完成部分先期拆迁任务。重点是平舆、新蔡县土方挖填、拆迁补偿及部分建筑物工程。2005年,小洪河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358万元,除平舆县庙湾裁弯段外,河道疏浚任务已全部完成。共完成的工程有:西平县境26千米河道疏浚和县城1.34千米的裁弯段,6处险工治理和小吴庄桥、10处险工护坡、2座涵闸、4座桥梁;上蔡县境53千米河道疏浚及800米河道取直,桥梁工程1座、11座涵闸及部分险工护坡;平舆县境完成土方挖填660万立方米;新蔡县完成土方630万立方米。
2006年,完成投资5010万元,按时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由于资金问题,原定于到2006年完成的小洪河治理项目,未能如期完成。省发改委下达项目2007年度投资2000万元。至2007年底,小洪河治理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3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700万元,省投资1.79亿元,市县配套3100万元,项目累计完成工程投资2.54亿元。2008~2010年,省连续下达投资2000万元、3210万元、3710万元,完成小洪河近期治理工程项目。2002~2010年,上级共下达投资计划38500万元,其中,省投28100万元(原批复23100万元,后追加投资5000万元),市县匹配资金104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9400万元,其中省投资金到位23600万元(含2010年到位资金500万元),市县配套资金到位5800万元(含投劳折资1600万元和中央补助投资2700万元)。后续的工程维护和治理工作,根据水毁情况由所属县列入岁修计划,划拨专项资金,确保工程常年正常运行。
二、大洪河治理
1950年后,遵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大洪河上中游先后修建4座大型水库和3处滞洪区,1958年,开辟洪河分洪道,使班台以下河道泄洪能力由600立方米/秒,增加到1800立方米/秒。“75·8”大水班台闸被炸后,分洪道失去控制,洪洼地区防洪排涝条件恶化。1982年以后,陆续对班台以下大洪河、分洪道堤防进行加固处理,但河道防洪标准仍未5年一遇,除涝标准小于3年一遇,不能满足上中游防洪除涝要求。
1991年6月淮河、太湖流域洪水之后,国务院在徐州召开的治淮(河)、治太(湖)会议上将大洪河治理工程列为“八五”期间治淮19个骨干项目之一。1996年,淮委批准《水洪河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并于12月底上报水利部。水利部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于1998年编制完成《洪汝河下游河道近期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修订)》,于当年9月通过水利部规划总院对项目建议书的审查。受国家计委的委托,1999年12月通过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评估,2000年6月16日上报国务院批准。200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后,国家计委下达文件,安排河南省计委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年,国家计委批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水利部批复总体初步设计报告;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大洪河近期治理工程总体初步设计概算总投资9.75亿元。其中大洪河新蔡段工程投资1.92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按照防洪10年一遇,除涝3年一遇标准,治理河道19.1千米,局部整治洪河分洪道闻营取直段、马埠取直段;重建班台分洪闸;改建涵闸23座,新建(改建)桥梁4座,重建机电灌站2座。工程投资之前已全部下达(其中中央1.52亿元,省级0.4亿元),2002年,工程按批复内容全部完工。同年,国家先期安排驻马店单项工程投资3000万元,主要用于治理班台以下3.6千米河道治理及班台闸建设工程。年底,完成班台以下3.6千米河道治理,班台闸建设。
大洪河分洪道闻营取直段工程。洪汝河下游近期治理工程分洪道闻营取直段位于新蔡县班台下游约17千米处,该河段原为大洪河故道,堤防坍塌严重,河槽狭窄,泄洪能力低,洪涝灾害频繁,河线呈一条长8千米的大弯道。1957年裁弯取直,取直段长1.2千米,但开挖断面小,与老河道联合运用,共同承担分洪道防洪排涝任务。
1999年11月,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洪汝河下游近期治理工程分洪道闻营取直段初步设计报告》。年底,淮河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咨询中心对初步设计进行审查。2000年1月6日,淮河水利委员会对初步设计批复。淮委批准投资94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700万元,地方匹配240万元。省水利厅批转文件规定,在地方匹配资金240万元中,省财政经费200万元,驻马店市、县自筹资金40万元。本次治理标准防,洪按10年一遇,相应流量885立方米/秒;除涝按3年一遇,相应流量200立方米/秒。治理任务包括基本沿原取直段开挖河槽,河道底宽65米,河槽边坡1∶2.5;按堤中心距270米退建左堤,右堤填复,两岸堤顶高程35米(设计洪水位加1.5米安全超高),堤顶宽6米,内外边坡1∶3;取直段上下游老河道堵复;闻营原生产桥拆除,新建生产桥1座,按汽—10级、长110米、桥面总宽5.5米、净宽5米;重建董瓦房排涝涵闸1座,设计流量1.61立方米/秒;维修闻营、董瓦房东、小湾排涝涵闸3座。建左、右岸庄台各1座,安置闻营村委小徐营、田庄、董瓦房及大徐营村委徐营等4个自然村737人。
2000年5月,按淮委批复规模完成除庄台台面道路及排水沟、老河道下游堵口安徽一侧坝段外的建设任务。2001年1月,完成庄台台面道路及排水沟,共完成投资940万元,完成工程量:土方62.82万立方米、石方203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576立方米。2002年,国家先期安排驻马店单项工程投资3000万元,主要用于班台以下3.6千米河道治理及班台闸建设。后期工程的维护,视水毁情况,安排岁修任务。
三、洪河支流治理
(一)潘港治理 潘港系小洪河下游右岸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平舆县西洋店乡周庄村,流经平舆县西洋店乡,新蔡县余店、佛阁寺、陈店、河坞、十里铺、关津、城关等2县8个乡(镇),由新蔡县城东南注入小洪河。主河道长38千米,流域面积106平方千米,其中新蔡县境内长33千米,流域面积94.7平方千米,耕地9.5万亩。
潘港流经路线正处于小洪与汝河分水岭上,流域呈西东带状分布,南北平均宽仅3千米,上中游为岗地,占流域面积90%以上,下游地势低洼,易受小洪河洪水顶托倒灌影响。1958年修建宿鸭湖水库灌区三干渠时,利用潘港作为三干渠下段,并在沿河修筑4条支渠,从余店至八里岗开挖一条长9.2千米退水渠(即余八港),退水入汝河。后由于余八港截流不彻底、标准低、相互串流、工程不配套,加之潘港中游河道淤塞,杂草丛生,群众为交通填堵河道,已基本变为死港。三干渠平舆县李屯以下全部报废,干支渠被群众扒除,原来的排水体系被打乱,平舆、新蔡两县经常发生边界水利纠纷。20世纪70年代,汝河治理规划时,为解决平舆、新蔡边界纠纷,将平舆县境内潘港流域面积11.3平方千米就近截入汝河。1973年,新蔡县疏通余八港时,使其穿过潘港往北延伸与七支渠(即七支港)相连,初步形成余八港截流,同时在余八港入汝河口处建排涝闸控制。并在潘港中下游岗、洼地分界处修建前刘庄节制闸,用于拦蓄灌溉和抬高地下水位。但前刘庄节制闸下游未设消能工程,冲刷严重,潘港下游整治标准低,工程配套不完善,并受小洪河洪水顶托倒灌的威胁,连年水患不断。
1960~1984年,平均年受灾面积超过4.8万亩,成灾面积3.5万亩,其中1982年、1984年成灾面积达5.5万亩。当地政府和群众迫切要求治理潘港。按照省水利厅批复,治理工程分为余八港治理工程和潘港治理工程两部分实施,按照“高水高排”的原则,堵死各串流口,划清流域界线,完善余八港截流工程,余八港流域和潘港流域各成独立排水体系。
余八港治理工程列入除涝干沟治理范畴,按5年一遇除涝标准疏浚河道长13.7千米,控制流域面积27.6平方千米,建生产桥7座(汽-6级),建交通桥1座(汽-10级)。土方工程由新蔡县组织动员群众完成,建筑物工程由新蔡县水利施工队承建。全部工程于1988年春完成,共完成土方54.47万立方米,砌体569立方米,砼及钢筋砼501立方米。1987年省洪汝河综合治理经费(省财政经费)补助20万元,群众劳务折资210万元。对余八港截流后的潘港中下游河道按5年一遇除涝标准治理28.7千米,控制流域面积72.4平方千米。对受小洪河洪水顶托影响的潘港下游河段,修筑防洪堤防,洪水位以潘港入河口处小洪河防洪水位为起推水位往上游推出防洪水面线,堤顶高程超防洪水面线1.0米,堤顶宽3米,内外边坡1∶2。补建前刘庄节制闸下游消能工程,建生产桥9座(汽-6级),建交通桥3座(汽-10级),按10年一遇排涝标准,新建排涝涵闸2座。土方工程由新蔡县动员群众于1988年汛前完成,建筑物工程由县水利施工队承建,于1989年春完成。共完成土方111.7万立方米,砌体1242立方米,砼及钢筋砼1059立方米。完成投资518.6万元,其中1987年省洪汝河综合治理经费(省财政经费)64万元,新蔡县匹配4.6万元,群众劳务折资450万元。后续治理项目,视河道及配套工程的状况,作为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或以工代赈项目,有所在县列入年度岁修项目计划上报,省、市下拨专项资金进行维修,确保河道工程正常发挥作用。
(二)北马肠河治理 北马肠河系小洪河中游右岸一条支流,发源于上蔡县五龙乡郑庄村,流经上蔡县五龙乡和杨屯乡、汝南县留盆乡、平舆县后刘乡,在后刘乡寺耳埠口注入小洪河,流域面积98平方千米,河道干流长17.2千米。北马肠河上游有两条支流,左岸为小草河,流域面积24.47平方千米;右岸有倒流河,流域面积16.7平方千米。1973年和1978年曾两次对北马肠河进行治理,但县与县交界处都留有卡口段,人为种植芦苇设障,流域界线不清,排水系统很乱,涝水相互串流,遇大水年份受小洪河高水位顶托倒灌,洪涝灾害严重,上排下堵水事纠纷不断。3~5年一遇降雨,3县受灾面积3万~4万亩;10年一遇降雨,受灾面积6万~7万亩。
1988年12月,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北马肠河治理工程设计书》。规划原则是全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划清流域界线,堵死串流沟口;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以自排为主,提排为辅,自排与提排相结合;以解决除涝为主兼顾防洪要求,缓解水利纠纷;干流洪山庙以下按输水河道考虑,沿岸不再设置排涝涵闸,两岸洼地修建提排闸站;排水规划与宿鸭湖水库灌区一干渠排水系统协调。1989年,省水利厅批复同意干、支河道按5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桥梁与河道标准相适应,生产桥汽-6级,公路桥汽—10级;排涝涵闸按10年一遇标准;提排站按3年一遇标准。
1989年10月25日,土方工程开工,平舆、汝南、上蔡3县组织4.5万民工,兑小麦150多万千克,历时25天,至1989年11月20日基本完成。治理北马肠河干流长9.8千米,治理支流小草河长2.8千米,完成土方83.7万立方米,其中挖方43.6万立方米,填方40.1万立方米。1990年春,建筑物工程开工,至1991年8月底前相继完成。胡庄、寺耳埠口、河湾提排闸站及倒流河排涝闸由地区水利工程总队施工,其他工程按行政区划由各县水利施工队承建。共完成新建、重建排涝涵闸9座,新建、改建桥梁7座,新建提排闸站3座。以上共计完成土方86.3万立方米,砌体1172立方米,砼及钢筋砼2993立方米,装机容量585千瓦。完成投资803万元,其中省财政132万元,地县自筹资金59万元,群众劳务投资612万元。除涝效益4万亩,防洪效益7万亩。后续治理项目,视河道及配套工程的状况,作为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或以工代赈项目,有所在县列入年度岁修项目计划上报,省、市下拨专项资金进行维修,确保河道工程正常发挥作用。
(三)柳条港治理 柳条港系小洪河下游左岸一条支流,发源于新蔡县野里乡,在县城东入小洪河。1965年,在干流沈桥节制闸以下周庄附近筑坝拦断河道,将下游改道入新开挖的拦岗港,拦岗港下游与内水河下游连通后又经涧头港下游入大洪河分洪道,流域面积120平方千米,干流长22.6千米。整个流域有柳条港、拦岗港、内水河和涧头港4条支流组成。由于过去治理标准低,“75·8”特大洪水中班台闸炸毁,分洪道过水失去控制,柳条港失去抢排条件,受分洪道高水位顶托,涝水排泄不及,造成下游大面积洪涝灾害,多年平均受灾面积1.65万亩。该期治理本着分清流域,分割治理,就近抢排的原则,治理标准为:河道治理按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排涝涵闸按10年一遇标准,生产桥标准按汽-6级,交通桥标准按汽-10级。柳条港治理任务包括沈桥节制闸以上34平方千米汇水由沈桥节制闸下300米处改道仍入小洪河,以减少拦岗港压力,柳条港与拦岗港分界处筑坝隔断,柳条港下游改道为重新开挖新河长2.5千米,在柳条港入小洪河河口处建交通桥1座,在新开挖河段建孙庄、全庄生产桥各1座,建孙庄南、孙庄北、邹庄、常庄等4座排涝涵闸。柳条港改道后,拦岗港已有断面基本满足治理标准,拦岗港胡庄节制闸以上7.3千米两岸堤防超洪高不足1米,按超洪高1米加复堤防,胡庄闸以下至内水河口按超洪高2米复堤。柳条港治理土方工程从1990年汛后开工,至年底前完成,共开挖新河长2.5千米,完成挖填土方40.24万立方米。由于是冬季施工,部分工程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后新蔡县利用冬春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加固处理。配套建筑物工程于1991年秋开工,1992年竣工,共完成交通桥1座,生产桥2座,排涝涵闸4座。工程共完成土方41.5万立方米,砌体533立方米,砼及钢筋砼410立方米。完成投资376万元,其中省洪河综合治理经费(省财政经费)100万元,地方自筹66万元,群众劳务投资210万元。后续治理项目,视河道及配套工程的状况,作为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或以工代赈项目,有所在县列入年度岁修项目计划上报,省、市下拨专项资金进行维修,确保河道工程正常发挥作用。
(四)南马肠河治理 南马肠河又称南马常河,发源于上蔡县王西岗村,西南进入汝南县境,系小洪河中游右岸一条主要支流,流域范围包括上蔡、汝南、平舆县10个乡镇,控制流域面积326平方千米,其中上蔡县境内132.7平方千米,汝南县境内169.7平方千米,平舆县境内23.6平方千米。1964年北汝河取直,于汝南县金铺公社荆庄将南马肠河上游截断,以后遂以荆庄为源头,主河道由西向东流经汝南、平舆两县4个乡镇,在平舆县后刘附近入小洪河,干流长25.1千米,其中汝南境内长16.6千米,平舆县境内长8.5千米。因受小洪河洪水倒灌顶托,流域内地势低洼,河系控制流域面积不清,造成排水矛盾尖锐,是历史上有名的纠纷工程。1970年和1978年,曾对干支流进行治理,但县与县交界处都留有卡口段,排水不畅,除涝不足3年一遇,防洪不足10年一遇,沿河建筑物缺少统一规划,管理不善、老化损坏严重,洪涝灾害频繁。南马肠河处于宿鸭湖灌区范围内,还担负着一干一支、二支渠退水排水任务。
1992年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南马肠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书》,河道按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排涝涵闸按10年一遇标准,过渠涵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生产桥采用汽-6级,公路桥为汽-10级。同年12月省水利厅批复,同意对南马肠河进行治理和建筑物配套,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分年度编报计划。南马肠河治理工程由地区行署、地区水利渔业局、汝南及平舆县政府组成工程指挥部。土方工程1992年10月26日开工,汝南、平舆两县组织动员6.5万民工,于1992年11月10日完成25.1千米河道开挖和堤防填筑任务,共完成土方开挖44.1万立方米,筑堤20.2万立方米,完成投资560万元。1992年11月24日,地区水利局组织有关单位对土方工程验收,认为河槽断面开挖及堤防填筑基本满足设计要求,达到设计标准,同意交付使用。建筑物工程从1992年底开始,遵照省水利厅批复的年度计划执行,于1995年完成。由地区水利工程局、地区驿水建筑工程处、汝南及平舆县水利施工队承担施工,地区水科所负责工程质量监测。重建涵闸19座,维修涵闸31座,扩建过渠涵1座,新建生产桥2座,重建生产桥2座,维修生产桥9座。
河道治理工程共完成土方67.44万立方米,砌体3910立方米,砼及钢筋砼2581立方米。完成投资792万元,其中省洪汝河综合治理经费(省财政经费)405万元,地方匹配50万元,群众劳务折资337万元。可保护耕地7.5万亩。后续治理项目,视河道及配套工程的状况,作为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或以工代赈项目,有所在县列入年度岁修项目计划上报,省、市下拨专项资金进行维修,确保河道工程正常发挥作用。
(五)大黄港平舆、临泉边界水利治理 大黄港系小洪河左岸一条重要支流,其二级河道有王港、孟港、丁河及杨河,丁河、杨河位于平舆县东和店乡与安徽省临泉县庙岔乡境内,在临泉县分别称流鞍河和延河,20世纪50年代治淮规划时,该地区流域界限划分以平舆县城至东和店公路为界,公路以西为大黄港流域(丁河4平方千米、杨河9平方千米),公路以东为汾泉河流域(流鞍河、延河流入泉河),由于丁、杨河流域地势平坦,无十分明显的分水岭,在一般年份降雨可以排除,在降雨较大年份,流域内降雨及部分大黄港洪水经丁河、杨河越过边界向东流入安徽省境内泉河。1976年,安徽省在边界上修筑阻水大堤,把本来向东流入泉河的丁河、杨河流域面积40平方千米来水堵在边界以西,加重平舆县东和店乡的洪涝灾害,为此边界群众经常为堵水、排水发生跨省水利纠纷。
为解决排水纠纷,淮委曾几次主持双方协商,1992年8月,淮委经与驻马店地区、阜阳地区协商后达成协议,协议要求驻马店地区平舆县在丁河的省界附近丁店至温庄之间筑坝分界,在杨河的省界附近奶奶庙至王法庄之间筑坝分界,重新划分流域界线后,大黄港流域面积增加40平方千米(丁河增加19.6平方千米、杨河增加20.4平方千米),由原来166平方千米增加到206平方千米。
1992年10月,根据淮委协调意见,受省水利厅委托,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平舆、临泉边界水利纠纷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书》,对丁河、杨河分水坝以西河段按5年一遇除涝标准疏浚河道(因丁河已达除涝标准,不再进行河槽开挖);在丁河、杨河口上建闸,控制洪水倒灌东流入泉河;在两闸附近各建提排站1座,将洼地积水排入大黄港;因大黄港增加40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对大黄港干流按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排涝涵闸按10年一遇标准,提排站采用5年一遇标准;生产桥按汽—6级,交通桥按汽—10级。1993年,省水利厅初审后上报淮委,1994年淮委批复同意。根据批复精神,驻马店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分年度编报年度计划,省水利厅分别进行批复。
工程于1994年11月开工,1995年4月10日至11日,地区水利渔业局牵头在平舆县召开有平舆县政府、平舆县水利局、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等单位参加的协调会议,就组织领导、建设单位职责、计划管理、进度安排、质量管理、资金管理、施工管理等达成一致。1998年4月,基本按照批复要求完成治理任务,共完成大黄港治理12.5千米,杨河治理7千米;兴建丁河口、杨河口排涝闸站各1座,提排流量4立方米/秒,装机240千瓦;重建杨河生产桥4座;改建和维修大黄港生产桥各1座,重建排涝涵闸3座,维修排涝涵闸15座;基本完成丁河、杨河分水坝填筑任务。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在1998年洪水中发挥应有作用,边界没有发生水利纠纷。
工程共完成土立68.93万立方米,砌体1411立方米,砼及钢筋砼870立方米。完成投资824万元,其中淮委投资210万元,省洪汝河综合治理投资(省财政经费)200万元,群众劳务折资414万元。后续治理项目,视河道及配套工程的状况,作为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或以工代赈项目,有所在县列入年度岁修项目计划上报,省、市下拨专项资金进行维修,确保河道工程正常发挥作用。
第二节 汝河治理
汝河是驻马店市境内一条主要防洪河道,发源于泌阳县北部的桐柏山支脉五峰山,干流流经泌阳、驿城区、遂平、汝南、上蔡、平舆、正阳、新蔡等8个县(区),控制流域面积7376平方千米,流域内有耕地789.5万亩,人口441万,是全市乃至河南省主要粮油棉生产基地之一。河道全长222.5千米,至新蔡县班台与小洪河汇合后成大洪河(洪汝河)。
汝河上游山区是河南省的主要暴雨中心之一,洪峰流量大,进入下游平原区后经常造成大范围的洪涝灾害。汝河近40年来未进行过系统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河段防洪、除涝能力低,岸坡坍塌严重、险工险段多,支沟口及汝河故道现有防洪排涝涵闸排涝能力低、工程老化,部分支沟口及故道缺少涵闸,洪水出路不畅,沿河桥梁、提排设施少,易发生涝水积滞,管理设施落后,无防汛道路。汝河干流宿鸭湖水库以上河段防洪标准不到20年一遇,宿鸭湖水库以下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汝河下游因大洪河出路未打开,受大洪河洪水顶托的影响,防洪标准为5~10年一遇。
一、汝河干流治理
2010年以前,汝河干流未进行大规模治理,仅对两岸堤防进行加固,对部分排涝涵闸进行整修改建,对局部险工部位进行防护。2010年12月,河南省发改委和水利厅下达重大水利工程2010年第四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汝河治理工程新蔡下游段项目工程计划投资425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400万元,县投资850万元。在《汝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驻马店市水利设计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汝河治理工程新蔡下游段实施方案》,于2011年1月通过河南省发改委和水利厅联合组织的专家评审。5月12日,河南省发改委批复《汝河治理工程新蔡下游段实施方案》。
计划建设内容为汝河干流新蔡河坞至班台段范围内河道、堤防、部分险工及部分建筑物,全长13.81千米;治理标准为除涝标准采用5年一遇,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设计流量5年一遇1530立方米/秒,20年一遇2295立方米/秒;治理方案是扩挖河槽、加固堤防、险工护砌、重建、新建及加固排涝涵闸;主要工程包括:河道扩挖6.95千米;加固堤防1.88千米;险工护砌15处,总长3千米;重建排涝涵闸3座、新建1座;新筑防汛道路30.6千米。工程计划总工期8个月,计划总投资4251.54万元,其中工程部分3827.58万元,工程占地及移民安置411.48万元,水土保持7.28万元,环境保护5.19万元。
2011年9月,汝河治理工程新蔡下游段项目开始实施,于2012年9月30日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完成河道扩挖6.95千米;加固堤防1.88千米;险工护砌15处,总长3.0千米;重建排涝涵闸3座、新建1座;新筑防汛道路30.6千米。完成土方112.73万立方米,石方0.24万立方米,钢筋114.5吨,混凝土1.13万立方米,投入劳力11.2万工日。实际完成工程投资3783.7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89.17%,其中建安投资2799.9万元,设备金结投资52.76万元,其他投资931.08万元,未完成资金466.3万元(含预备费182.27万元),占工程总投资10.97%。
二、汝河支流治理
(一)奎旺河治理 奎旺河属汝河水系,为北汝河的主要支流,发源于遂平县西部山区跑马岭青王寺,东西贯穿遂平全境,于上蔡县高湾村注入北汝河,控制流域面积523.6平方千米,河道干流全长35.54千米,其中老潭嘴以上12.3千米,老潭嘴以下23.24千米。奎旺河半坡店(前炉)以上为山丘区,控制流域面积159.1平方千米,河道比降一般在10/1000以上,洪水猛涨陡落。半坡店以下至老潭嘴一带进入平原区,区间流域面积83平方千米,河道比降为1/1000左右。老潭嘴以下至高湾口为低洼易涝区,区间流域面积281.5平方千米,地面比降1/3000~1/15000。由于奎旺河上游河槽宽大,洪水来势凶猛,中游河道平缓,下游又为低洼区,造成涝水排不出,干支流堤防决口,汪洋数十里,洪涝灾害极为严重。1964~1969年,北汝河流域经过3期治理,奎旺河老潭嘴以上按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老潭嘴以下进行疏浚和培堤,从奎旺河老潭嘴到汝河新沟口开挖由奎旺河向汝河分洪的长3.7千米的分洪道,但工程设计中的老潭嘴溢流堰工程未实施。
已施工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溢流堰工程未实施,分洪道工程不能有计划实施分洪,使山区洪水大部分仍顺奎旺河下泄,致使下游河道不能容纳,经常漫溢成灾。若遇汝河高水位,特别是板桥水库在“75·8”特大洪水以后至复建工程完成前,常有汝河洪水经奎旺河分洪道倒灌到奎旺河,加重老潭嘴以下灾情。二是北汝河第二期工程中奎旺河老潭嘴以下至鲁沟口以上未考虑排涝,河槽断面小。鲁沟口以下河道设计排涝流量一律按148立方米/秒,且实际竣工断面又未达到设计尺寸,排涝能力严重不足。三是遂平县城关16.6平方千米范围内,其北、南、东、西分别受奎旺河、汝河、连环湖及奎旺河分洪道包围,汛期河道高水位时城区涝水排不出,交通阻断,城东区被淹。四是桥涵不配套,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
1986年,驻马店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队(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前身)完成《奎旺河治理工程计划任务书》,经省水利厅初审后报省计经委。12月省计经委批复要求抓紧扩大初步设计,尽快组织实施。1987年4月,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队完成《奎旺河治理工程扩大初步设计》。奎旺河老潭嘴以下至高湾口河道长23.24千米(遂平境内长15.84千米、上蔡境内长7.4千米),按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老潭嘴以上3千米河段内堤防加高0.5米,解决因节制抬高水位堤顶超高不足的问题;分洪道按650立方米/秒的标准清障、整理,右堤填平补齐;在老潭嘴按最大泄洪能力250立方米/秒标准建节制闸1座;为解决城区排涝,按10年一遇排涝标准,建排涝能力27立方米/秒的倒虹吸1座,穿越分洪道,从老潭嘴闸下排入奎旺河;新建涵闸按10年-遇排涝标准;新建桥梁按汽—10级农桥标准。
奎旺河治理土方工程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遂平、上蔡两县治理工程指挥部组织群众完成。遂平县承担老潭嘴以下河道治理18.74千米(遂平境内15.84千米、上蔡境内2.9千米),老潭嘴以上培堤3千米,分洪道清障疏浚3.7千米。工程从1987年11月下旬开工,最高上工人数8.5万人,出动架子车9720辆,各种拖拉机2135台,1988年元月底基本完成。县指挥部在验收时发现个别堤段筑堤质量达不到要求,于1988年5月5~20日,再次组织1.1万人,拖拉机18台,进行处理。上蔡县承担高湾口以上境内4.5千米治理任务,工程从1987年12月4日开工,最高上工人数4.5万人,架子车6624辆,拖拉机211台,1987年12月底完工。1988年10月14~15日,由地区水利局主持,邀请省水利厅计划处参加,对两县土方工程验收。建筑物工程从1988年汛后开工,于1990年春相继完成。除规模较大和技术较复杂的老潭嘴节制闸由地区水利工程总队(地区水利工程局前身)施工外,其他建筑物按行政区划分别由遂平、上蔡两县水利施工队承担。共建节制闸1座,建倒虹吸1座,新建交通桥1座,新建、重建生产桥4座,扩建生产桥4座,新建涵闸10座,维修涵闸10座。
工程共完成土方291万立方米,砌体3932立方米,砼及钢筋砼5276立方米,共完成投资1965万元,其中省洪汝河综合治理经费430万元(省财政经费340万元、省小农水经费90万元),地县配合资金80万元,群众劳务折资1455万元。后续治理项目,视河道及配套工程的状况,作为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或以工代赈项目,有所在县列入年度岁修项目计划上报,省、市下拨专项资金进行维修,确保河道工程正常发挥作用。
(二)文殊河治理 文殊河发源于正阳县宋店,向东北沿汝南、正阳县界在平舆县老湾北注入汝河故道,全长50千米,流域面积218平方千米。文殊河是一条古老河道,历史上从未治理过。由于两岸土质结构的差异,经过长期冲刷,加之河道弯曲迂回,河床狭窄淤塞,泄水能力低,每逢雨季,河水漫溢成灾。
文殊河治理工程由驻马店地区水利局批复,按5年一遇除涝,10年一遇防洪标准开挖疏浚,建筑物标准:生产桥汽一6级,交通桥汽一10级。共完成土方168.5万立方米,建桥5座(包括汝南、正阳县境内的生产桥、交通桥),砌体2306立方米,砼及钢筋砼430立方米。工程总投资991万元,其中洪汝河综合治理(省财政经费)118万元,地县配合投资30万元,群众劳务折资1429万元。河道治理后,除涝面积达4.8万亩。
土方工程分两期开挖。一期治理工程于1987年10月底开工,由汝南县张岗、余店两乡的劳动积累工完成。治理长度4100米,累计完成土方58万立方米。其中万里桥取直段1600米,土方36万立方米;疏浚河道2500米,土方17.9万立方米;处理塌方4.1万立方米;工程占地205亩,压地772亩(挖地赔偿每亩400元,压地每亩赔偿60元),1988年底一期工程全部竣工。二期治理工程于1989年11月9日开始,坚持取直大弯,拓宽小弯,以增加流量的治河原则,分上下两段治理,上段由余岗到万里桥取直段入河口,下段由万里桥取直段下游正阳的王岗村,工程全长6443米。12月20日竣工,历时42天,取直大弯8个,拓宽小弯10个,由原河长14.5千米缩短为8.02千米,缩短河线6.48千米,挖河土方81万立方米;筑堤6.4千米,土方18万立方米;堵老河口10处,土方11.5万立方米。裁弯取直过程中,挖河土方在正阳县境内的由地区给正阳县以挖压占地的补偿。汝南县委、县政府组织沿文殊河的余店,张岗、王岗、大王店、和孝、马乡6个乡(镇)的民工3.78万人,拖拉机、抽水机等各种机械2997部(辆),牲畜1200头,架子车7482辆,粮食368万斤,柴油250吨,筹集资金428万元。此次治理工程仅完成文殊河下游余岗以下河段,余岗至大蔡庄尚有11千米河道弯曲狭窄,排水不畅,仍需拓宽治理。
后续治理项目,视河道及配套工程的状况,作为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或以工代赈项目,有所在县列入年度岁修项目计划上报,省、市下拨专项资金进行维修,确保河道工程正常发挥作用。
(三)北汝河汝南县城关段取直 1987年,河南省水利厅批准北汝河汝南县城关段裁弯取直工程,为宿鸭湖水库近期除险加固工程的民办公助补助工程。北汝河绕汝南县城北、东、南3面经过,危及县城防洪安全,取直段位于汝南县城西1.1千米,由城西北孔庄至城南七里店北,全长4352.37米。包括新河段开挖、堤防填筑、上下游老河堵口坝、新老堤御接等土方工程及驻新、开龚2座公路桥,1座地方窄轨铁路桥,1座生产桥和3座排水涵闸等建筑物工程。由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河道断面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流量858立方米/秒,河道比降1/8000,河槽平均挖深9.4米,设计水深10.86米;上游进口洪水位为50.96米,下游出口为50.51米,滩地行洪1.5米;河槽底宽20.0米,边坡1∶25;两侧滩地宽度各为25米;两岸堤顶宽度6米,内外边坡1∶2.5,堤高4米。驻新、开龚公路桥为汽—20设计,挂—100校核,桥面双车道,净宽9米,两侧各设1.25米的人行道,全桥宽度11.5米。地方铁路桥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大梁底面高出洪水位0.5米,高程56.85米,桥载按蒸汽机车轴重7.5吨,轴距1.0米活载设计。生产桥为汽—6级。排涝涵闸按10年一遇标准。
汝南县委、县政府成立工程指挥部,组织19个乡(镇)4.8万余名青壮民工,于1987年12月10日开始第一期土方工程河道开挖和堤防填筑的施工,至1988年1月15日全部竣工。完成河道开挖土方129.6万立方米,筑堤土方80.8万立方米。第二期土方工程于1989年3月开工,属机械化施工,主要完成取直段上下堵口及交通桥下土方,完成挖填土方38.6万立方米,至1991年8月底全部竣工。建筑物工程于1988年3月后陆续开工,1991年全部竣工。共完成土方249万立方米,砌体2201立方米,砼及钢筋砼5421立方米。总投资212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721万元,县乡自筹及群众劳务折款1400万元,筹粮800万千克。桥涵工程由专业施工队组织施工,驻马店地区水利工程局承担驻新路、开龚路公路桥施工,驻马店地方铁路指挥部工程队承担地方铁路桥、铁路涵闸施工。排水涵闸由县水利局宿鸭湖灌渠管理所施工,生产桥由县水利局施工队施工。经省、地验收,各项工程均符合设计要求,驻新路、开龚路公路桥和河道开挖被评为优质工程。
北汝河汝南县城关段经过裁弯取直,使原有河道11.7千米减少至4.35千米,置县城于北汝河左岸,减少险工、险闸8处,使上游洪水自城西顺流下泄,解除了汛期洪水和县城四周险工、险闸对县城的压力,阻止宿鸭湖水库泄洪洪水倒灌对县城的威胁,裁弯工程结束后,对取直段新堤进行“五化”建设。裁弯取直后,原老河故道成为哑河,蓄水后可利用水面700亩,分段承包给养鱼专业户,年产鲜鱼10.5万千克,经济效益达35万元。
(四)汝南县北汝河城区段治理工程 2011年,省水利厅批复同意北汝河城区段治理工程。工程建设任务包括对北汝河城区段(桩号16+000—20+175)干流河道和故道(0+000—10+081)进行治理,总长14.26千米,其中干流长4.16千米,故道长10.08千米。扩挖干流河槽4.19千米,故道清淤10.08千米,加高加固干流堤防122米;新建涵闸1座,维修2座;拆除改建提排闸站3座;工程需完成土方扩挖68.13万立方米,土方回填3.42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0.59万立方米,砌石0.23万立方米。项目工程总投资2476万元,中央财政1981万元,省级财政149万元,市财政173万元,县财政173万元。2012年,完成全部建设项目经竣工验收。
(五)北汝河上段治理工程 2011年,省水利厅批复同意北汝河上段治理工程。主要工程内容包括疏挖干流河槽7.27千米,加高加固左岸干流堤防7.27千米;重建涵闸3座,重建桥梁2座;修建堤顶泥结碎石路7.27千米。项目工程总投资1695万元。2012年9月,工程开始施工,预计2013年4月完成全部建设任务。至年底,工程中桥梁、疏挖干流河槽完成,其余工程正在实施中。已完成投资1440万元,完成工程总量的95%。
(六)汝南县北汝河节制闸工程 北汝河节制闸位于洪汝河水系的支流北汝河干流上,闸址选择在县城南北汝河取直段下游结束处。北汝河节制闸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流量为996立方米/秒,50年一遇洪水校核,流量为1319立方米/秒,属中(Ⅲ)型水闸。闸室段长13米,为开敞式平底板结构;工作闸门采用平板钢闸门,卷扬启闭机控制;闸孔为3孔(单孔14米),闸室总宽度49米,过流总净宽42米;闸底板高程39米。闸室内设卷扬启闭机操作室,河滩地上部的观光长廊连接启闭机房与两岸桥头堡。工程总投资为1812万元,其中工程施工部分投资1687万元,其他投资125万元。工程需完成主要工程量为土方开挖3.1万立方米,土方填筑1.62万立方米,砼0.9万立方米,钢筋620吨。2012年4月开工建设,年底前工程全部完成,并下闸蓄水。
(七)汝南县汝河故道北段综合治理工程 项目区位于汝南城关汝河故道北段。汝河故道自1987年裁弯取直后,由于多年未进行有效治理,使得河道内污染严重,杂草丛生,淤泥堆积,严重影响河道两岸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2011年,汝南县对汝河故道进行综合治理。治理工程总长2.77千米,总投资1.1亿元,包括河道清淤、护坡护岸绿化、进排水双向水闸、沿河道路、桥梁、截污、照明、园林绿化、景观、健身等设施建设。年底,一期工程全部完工。项目的建成能够彻底改善河道两岸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以及汝南的城市品位和投资环境。
第三节 泌阳河、黑河及淮北支流治理
一、泌阳河治理
泌阳河流域面积占全区长江流域面积的79.6%,属长江流域汉水水系唐河的一条支流,全长109千米,在泌阳县境内长73.4千米,流域面积1338平方千米,上游建有宋家场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86平方千米。泌阳河右岸支流梁河上游建有中型三山水库,洪河上游建有中型石门水库,沘河上游建有中型华山水库。泌阳河及其支流均系山区河道,洪峰陡涨陡落,水急河宽,两岸未设堤防。
泌阳河城关大桥下游左岸因河道主流南挑,左岸迎流顶冲,河岸坍塌严重,大片农田及村庄被毁,已危及泌阳至桐柏公路。1990年,省水利厅反复同意对塌岸防护,经郑州工学院水工模型试验,采用4条丁坝组成坝群的挑流方案,防护效果良好。共完成土砂方2.2万立方米,铅丝笼块石1376立方米,砼1768立方米。经费65.8万元,其中省投资50万元,地区投资6万元,地方自筹9.8万元。
1995年12月1日,泌阳河泌阳县城关段治理一期工程动工,土方工程由泌阳县组织9个乡镇上万人,动用各类机械2000余部(台)历时1个月完成,二期护坡工程于1996年秋开工,当年竣工。共完成培堤2.5千米,砌体2.9万立方米,铅丝笼块石0.7万立方米。
2009年12月31日,省水利厅对泌阳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进行批复,项目总投资为2810.73万元,工期1年。本次泌阳河治理工程长6.52千米,自马谷田河入泌阳河口处(桩号19+200)至泌阳县城关桥处(桩号12+680)。主要工程内容包括:6.52千米河道疏浚、2.05千米新建两岸堤防、4.69千米险工处理工程。工程需完成的主要工程量:土方151.85万立方米,砌体4.43万立方米。工程于2011年1月开工建设,至2012年底,完成临时工程、河道疏浚工程、泌阳河右岸(桩号12+880—13+531)栗园护坡工程、泌阳河左岸桩号13+000—13+150和桩号13+850—14+650新筑堤防部分工程及黄庄西护坡大部分工程。完成工程投资1700万元,完成土方开挖及回填116万立方米,砌体4.4万立方米。后续治理项目,视河道及配套工程的状况,作为浅山丘岭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或以工代赈项目,有所在县列入年度岁修项目计划上报,省、市下拨专项资金进行维修,确保河道工程正常发挥作用。
二、黑河治理
黑河属淮河流域颍河水系汾泉河的支流,源于漯河市东郊,从郾城流入上蔡县境,流经上蔡县华陂、西洪、小岳寺、东洪、朱里、韩寨、塔桥、蔡沟、和店、杨集等10个乡镇,由相湾村入项城市境,东流经项城至沈丘入泉河,上蔡县境内称黑河,下游境外称泥河。黑河在上蔡县境内长48千米,流域面积446平方千米。1986~1987年,上蔡县对黑河堤防进行较大规模整修,按“五化”标准建成堤防,建立河道管理所。后续治理项目,视河道及配套工程的状况,作为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或以工代赈项目,有所在县列入年度岁修项目计划上报,省、市下拨专项资金进行维修,确保河道工程正常发挥作用。
三、练江河治理
练江河流域面积204平方千米,河道总长42.7平方千米,发源于西南山区的老乐山,北支五里河发源于西北岗地的刘阁乡马岗,于市天中大道处汇合。汇合口以上的流域面积为106平方千米(其中,练江河流域面积79平方千米,北支五里河流域27平方千米)属山前岗地区,占全流域面积的52%,汇合口以下为平原区,区间面积98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48%。
20世纪80、90年代驻马店市(驿城区)曾对练江河城区段进行过治理,治理标准为3年一遇除涝,10年一遇防洪。河口宽只有60米。
随着驻马店市城区的快速发展,练江河自1990年代末逐渐成为市区河道,担负着市区防洪除涝任务,原有河道过流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练江河主干比降为1/1300,支流比降为1/1000,河流较陡,汛期流速较大,每年汛后,河底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切,湾道河岸迎流冲蚀,岸坡塌方现象较多,河道流线的不稳定,危及两岸居民和河道桥梁的安全。
练江河治理工程分为中心城区段综合治理和国家中小型河流治理两个部分,中心城区段综合治理由市政府投资建设,练江河治理一期、二期工程由国家投资建设。2006年,中心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竣工验收。2007年,驻马店市完成治理练江河工程的总体规划,西始郑(州)武(汉)高速客运铁路,东至京珠高速公路,总长21.85千米,其中练江河主干长10.5千米,南支流薛庄河长5.1千米,北支流五里河长6.2千米。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不上滩,50年一遇洪水不漫堤。当初设计河口宽200米,两岸滩地40~60米,堤宽30米的,规划投资20亿元。由于财政困难,迟迟没有动工。
2009年,驻马店市举债8000万,对练江河中心城区段(西始天中山大道,东至京广铁路)3.92千米进行一期工程治理。4月成立指挥部,进行动员,5月进入拆迁工作,10月工程开工施工。2010年5月,全面完成河道疏浚、堤防修筑和砌石护岸;完成房屋拆迁40447平方米,树木采伐49893棵,迁移坟墓1717座,征用土地820亩;完成河道土方开挖195万立方米,土方回填51万立方米,砌石护岸2.1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1亿元(其中河道工程2600万元,钢板坝、橡胶坝建筑物工程1700万元,土地补偿3400万元,拆迁补偿3300万元)。
练江河水利一期工程2013年9月完工。二期治理工程省水利厅已批复,处于招投标阶段。
四、淮北支流治理
淮北支流系驻马店地区南部及东南部直接从淮河北岸流入淮河的16条支流的统称。淮河干流在确山县境内长2.5千米,有二道河、双河、曹河、金钩河;在正阳县境内长40千米,有闾河、清水河、甜水河、陡沟河等。
确山县境内流域面积较小,多为山丘区河道,二道河上游建有小一型二道河水库。正阳县境内为平原区,流域面积较大。闾河在正阳县境内长53千米,流域面积356平方千米,为正阳县中部易涝地区骨干河道,于1955年、1964年、1973年先后3次对干流进行治理,除涝达到3年一遇,防洪达到20年一遇。1986年,由西严店、袁寨、新阮店、王勿桥等8个乡(镇)60个行政村,对闾河流域26.3万亩易涝面积进行治理,共疏浚支沟36条,长174.4千米;斗沟267条,长432.4千米;农沟1157条,长621.9千米。完成土方274.9万立方米,砌体2.49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3885立方米,建桥涵2824座。后续治理项目,视河道及配套工程的状况,作为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或以工代赈项目,由所在县列入年度岁修项目计划上报,省、市下拨专项资金进行维修,确保河道工程正常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