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蓄滞洪工程
第一节 水 库
1975年8月特大洪水之前,全市有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157座,蓄滞洪区3处。1975年8月洪水中板桥、竹沟水库及25座小型水库溃坝失事,其中一些水库工程也暴露出防洪标准低、工程不够完善的问题。随后开展大规模的水毁工程修复,1975年冬开始复建板桥水库,1992年5月建成;薄山、宿鸭湖、宋家场等大中小型水库也都进行除险加固,面上水毁工程得到很大程度恢复。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168座,滞洪区3处。
一、大型水库
全市有大型水库4座,其中淮河流域3座,分别是宿鸭湖水库、板桥水库、薄山水库,长江流域1座是宋家场水库。总控制流域面积6032平方千米,总库容30.83亿立方米。
(一)板桥水库 位于淮河支流汝河上游,驻马店市驿城区境内。控制流域面积76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8亿立方米。水库始建于1951年,1956年进行加固和扩建。1975年8月5~7日,汝河上游发生历史罕见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在板桥附近的林庄一带,3日降水量达1605.3毫米,最大24小时降雨1060.3毫米,板桥流域内3日洪水总量达6.92亿立方米,降雨大大超过水库设计标准。在洪水袭击下,8月8日1时漫坝失事,国家、集体与个人财产受到严重破坏,震惊中外。
1975年10月,水电部决定由水电部十一局设计院(天津设计院前身)承担复建水库的勘测设计工作,并于1976年4月批准设计任务书。1977年,水电部批准板桥水库复建工程扩大初步设计。工程于1978年第三季度开工,1980年国民经济调整,工程缓建,1981年1月工程停缓建。其间,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总队和原水电部第三工程局基本完成三通一平工程和临建房屋,完成部分导流明渠开挖、北台地土坝下游下部砂壳填筑、砂石筛分及混凝土拌和系统。此次复建(包括施工其间及停缓建其间)工程投资3600万元。
1985年,水利部批复板桥水库复建工程扩大初步设计补充报告,1986年4月,国家计委批准板桥水库复建工程重新开工,批准工期5年。复建投资13200万元(后经水利部批准调整概算为17434万元,包括迁安经费)。板桥水库第二次复建工程于1986年底开工,1986年12月~1987年12月,导流工程施工;1988年1月~1990年12月,永久工程全面施工、导流明渠封堵、工程部分发挥拦蓄水效益;1991年3月底孔过流完成二次导流,混凝土坝浇筑完成,闸门等金属结构全面安装和电站一台机组安装完毕,土坝土石方填筑进入最高峰。底孔正式下闸蓄水,挡水建筑全线达到设计高程,1991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水库可以按设计标准发挥拦洪、蓄水效益;1992年1月~1993年6月竣工验收。1992年6月通过竣工初步验收,工程全面扫尾,1993年6月通过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水利部淮委联合主持竣工验收,工程被评为优良工程,交管理单位运用。
板桥水库复建完成主要工程量(包含第一次复建)为土、砂、石方开挖217.87万立方米,土、砂、石方回填285.28万立方米,砌体8.57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36.4万立方米,固结灌浆造孔5562米,帷幕灌浆造孔2862米。复建后的板桥水库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最大可能洪水校核,汛期限制水位110~110.5米,水库总库容6.7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4.57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减灾为主,具有灌溉、发电、水产、城市供水,以及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主要建筑物有挡水坝(包括土坝和混凝土坝,长3720米)、装机4×800千瓦发电站、城市供水1.5立方米/秒取水建筑、灌溉面积达45万亩的灌渠渠首建筑和373.5米长的北干渠跨河渡槽。
板桥水库主要工程设施包括挡水建筑物、灌溉发电引水建筑及电站、灌溉建筑、城市供水建筑、拦渔设施。
挡水建筑物主要由混凝土坝和土坝组成。混凝土坝位于原水库垮坝时最大冲坑处,即河床段,其中溢流坝段全长150米,最大坝高50.5米,最大坝底宽52.5米,坝型为斜缝实体重力坝。有8个表孔和1个底孔坝段,以及单扇重90吨的14米×14米表孔弧形钢闸门8扇、6米×6米底孔弧形钢闸门1扇,组成泄水挡水建筑。坝下游各设长150米的南导墙和北导墙。混凝土坝与两岸土坝的连接为混凝土重力式剌墙,各长65米,分别插入土坝黏土心墙15米。土坝主坝全长2048.7米,其中北主坝长1285米,南主坝长763.7米,均是在垮坝时被洪水冲刷后残留的原址土坝体进行削坡处理后,用壤土心墙接高,上下游铺设砾质粗砂,但部分坝段在114.5米高程以上采用壤土均质坝。考虑0.2米沉陷超高后,实际坝顶高程为120.2米,上设防浪墙顶高程为121.5米。上游坡加高部分用坡比1∶2.5干砌块石护坡,残留部分维持原坡比1∶2.6~1∶3.0的干砌块石护坡;下游坡比为1∶2.5~1∶3.5,厚0.5米的腐殖土并植草皮护坡,坝趾设干砌石贴坡排水;土坝与混凝土坝连接采用黏土宽心墙,上下游坡均为1∶1,上游裹头在心墙外用堆石代替砾质粗砂,坡陡至1∶2。土坝副坝长1421.7米,其中北副坝218米,南副坝751.7米,秣马沟副坝132米,南岸原副溢洪道堵坝320米,均为壤土均质坝,最大坝高6.6米。
引水建筑系发电与灌溉引水共享建筑,位于土坝南主坝段,主要由进口取水塔和长53.66米、直径3.2米的隧洞以及出口弧门闸室组成。发电站包括1条引水主岔和4条支岔管,主厂房面积529.31平方米,副厂房面积297.96平方米,总装机4×800千瓦。
灌溉建筑包括改建总干节制闸1座(4孔,单宽3米),新建南北干渠分水闸各1座(单孔,宽5米),新建全长373.5米共25跨的渡槽1座,用以解决灌溉用水跨汝河向北干渠供水。槽身采用箱式结构,按汽-10级荷载设计,以解决两岸交通问题。
城市供水建筑取水进口设在北剌墙1#坝段,采用双层取水。由坝体内埋入两条直径1.0米钢管,将水引至下游蝶阀室,引水量1.5立方米/秒。
拦渔设施由天津设计院进行设计变更,由扩大初设计时的硬拦改为软拦。有关上述工程的技术指标详见表。
工程建设管理。水利部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对于工程招投标及工程重大问题的处理起决定性作用。由于工程涉及面广,施工场面大,为了协调外部条件和决定工程重大问题处理意见,成立由淮委牵头,省水利厅、驻马店地区行署、省计经委、葛洲坝工程局、天津勘测设计院、泌阳县人民政府等单位组成的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淮委作为建设单位,于1986年6月成立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板桥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为加强工程质量的检测管理,建设管理局合同聘请河南省水利科研所代表甲方承担工程土建质量检测工作,淮委相关机构承担金属结构及机电质量检测工作。水电部天津勘测设计院是工程主要设计单位,由其将灌溉工程转包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葛洲坝工程局为主要施工单位,驻马店地区水利工程局承建部分灌溉建筑物施工。泌阳县人民政府在工地设立板桥水库移民迁安征地办公室,负责解决库区淹没处理、工程占压地问题。建行蚌埠治淮专业支行、驻马店地区支行为工程资金供应做了大量的工作。工程建设伊始,驻马店地区即成立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管理局。审计部门对工程进行正常审计,纠正问题,帮助建设单位堵住不合理的摊派和支出。至2012年,板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完成大坝安全鉴定工作,正在进行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工作。
(二)宿鸭湖水库 位于淮河支流洪汝河水系汝河干流上,东距汝南县城6千米。属汝河中游,控制流域面积4498平方千米(含上游板桥、薄山两水库768平方千米及580平方千米),占汝河全流域面积的61%,保护下游汝南、平舆、新蔡县等城镇及平原耕地约370万亩,300万人口(班台以下安徽地区未计入)。流域内多年降水量962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92亿立方米,是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水产养殖及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
水库始建于1958年,水库东岸南北土坝全长35千米,水面最宽处15千米,库区面积239平方千米,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库。宿鸭湖水库的建成使用,使汝河流域一般性洪水得以控制,大大减轻下游的洪涝灾害,但水库安全标准很低(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工程质量问题较多。虽然1969年和1976年进行两次改善加固(将水库安全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仍未能彻底解决安全问题。“75·8”特大洪灾,水库最高水位达57.66米,超过校核水位0.93米,距坝顶仅0.34米,幸无大风大浪,侥幸过关。但出现大坝塌坡,坝后渗水异常、泄洪闸消能工冲损,坝顶狭窄(仅3~6米),路面泥泞等问题,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病险水库。
1986年除险加固工程 工程设计由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完成,1985年,水电部批复水库近期除险加固工程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主要建筑物按二级建筑物设计。水库校核水位由原来的56.73米提高到58.87米,相应库容由原来的9.82亿立方米提高到16.56亿立方米。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包括主体工程、库区移民迁安、北汝河裁弯工程。工程总概算9100万元,其中主体工程4667.8万元,库区移民迁安工程3761.2万元,北汝河裁弯取直工程671万元。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材料价格上涨、施工因素变化及政策性调整等因素,调增经费804.66万元,主体工程调增至5422.46万元,库区迁安工程3761.2万元(“库区移民迁安工程”见本章第三节蓄滞洪区移民迁安和后期扶持),北汝河裁弯取直工程调增至721万元(“北汝河汝南县城关段裁弯取直工程”见第一章第二节汝河治理)。主体工程包括大坝除险加固工程、夏屯泄洪闸改善加固工程、坝后导渗沟整治工程、管理局建房工程、电站进水口工程。于1990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配套工程在大坝施工其间按年度计划穿插施工,设计概算工程量为土方292.23万立方米,砌体28.74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5.78万立方米,实际完成土方298.02万立方米,砌体27.25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4.91万立方米。加固工程投资为5198.76万元。库区迁安工程于1994年5月完成,1995年1月完成竣工验收,整体工作综合评价为优良。
宿鸭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是全省“七五”其间规模最大的水利基建项目,工程实行承包、招标投标、投资包干等一系列改革尝试。工程初始设计及概算批准之后,淮委与主管部门河南省水利厅签订投资包干协议,成为全省第一个实行投资包干责任制的大型水利基建项目。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水利建筑承包公司与地区水利渔业局联合组成建设单位河南省宿鸭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局,按概算总承包,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不论盈亏双方对半分担。由省水利厅、地区行署、汝南县、上蔡县、遂平县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工程领导小组,解决拆迁赔偿、劳动力及地方协调工作。建设单位根据各个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实行招标投标议标、工程承发包、保本微利定标,签订合同与结算均在建行监督下进行。建立质检机构,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质量监督。
2009年除险加固工程 2007年10月25日,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将宿鸭湖水库大坝核定为三类坝,列入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2009年6月1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河南省宿鸭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批复,除险加固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设计,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2010年4月22日,河南省发改委、水利厅下达宿鸭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部投资计划2963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28亿元,省级配套5123万元,市级配套1707万元。工程于2009年10月开工建设,完成的主要工程包括:大坝白蚁防治、原干砌石护坡加糙、混凝土护坡、坝体加高、老防浪墙加高、新建防浪墙、水泥防浪墙、防浪墙碳化处理;桂庄渠道闸和输水涵闸拆除重建、七闸加固;夏屯输水涵闸闸前拦污设施、防汛专线架设、通信基站、程控机安装、水库水文遥测系统改造、闸门自动化监测仪器设备埋设等。完成土方68.7万立方米,砼拆除4.45万立方米,石方拆除3.9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5.45万立方米,防渗墙完成9.4万立方米。2012年底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下半年提请工程验收。
(三)薄山水库 薄山水库又称薄山湖,位于驻马店市南部确山县任店镇境内,北距驻马店市40千米,距确山城20千米。属淮河流域汝河支流溱头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580平方千米,总库容6.2亿立方米。水库于1952年开工兴建,1954年建成,1956年进行扩建加固,是淮河上游继石漫滩、白沙、板桥之后的第四个大型水库。“75·8”特大洪水中,水库险情严重,经当地党政军民奋勇防守,水库得以涉险过关。1977年进行第二次扩建加固,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殖、旅游、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山谷水库。1979年再次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水库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相应水位121.3米,库容3.95亿立方米;校核水位128.2米,库容6.2亿立方米;兴利水位116.6米,相应库容2.8亿立方米;防洪起调水位113.8米,相应库容2.22亿立方米。水库枢纽工程包括大坝、输水道、溢洪道、电站及灌溉系统等配套设施。大坝为黏土心墙石浆砂壳,最大坝高48.41米,大坝长545米,坝顶宽8米,坝顶高程130米,防浪墙高程131米。输水道位于大坝西端李岗山下,为直径3.5米的圆形有压隧洞,最大下泄量117立方米/秒。溢洪道位于大坝东南4千米处,引水渠底宽86米,建有5扇高14×11.8米的弧形钢闸门控制泄洪闸一座,闸底高程110米,最大泄洪量8500立方米/秒。电站装机4台,总容量为52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750万千瓦时。设计灌溉面积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2万亩。1989年后,累计投资200万元,先后对溢洪道闸门涂刷防锈漆,修复溢洪道尾部水渠,完成溢洪道左岸岸坡整治、防汛道路及大坝坝顶路面硬化等。
2006年10月30日,河南省发改委对薄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行批复。确定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标准采用10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相应设计洪水水位122.10米,校核洪水位125.3米,总库容5.1亿立方米。薄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批复投资计划91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资金4550万元,省配套资金2275万元,市配套资金2275万元。2008年2月27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历时29个月,到2010年9月4日单位工程全部通过验收。
(四)宋家场水库 又称铜山湖。位于泌阳县城东15千米的高邑乡,属长江流域泌水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186平方千米,总库容1.32亿立方米,为大型(二)水库。水库于1959年兴建,1969年建成。“75·8”特大洪水中,水库最高水位189.13米,最大蓄水量1.095亿立方米,防洪效益显著,但也暴露出水库防洪标准偏低的问题。1975年9月,经省水利厅批准,对水库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进行改善加固,全部改善加固工程于1984年完成。以后每年有计划地进行以除险加固为主的岁修。水库汛期限制水位185.6~186.5米,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下游保护范围为泌阳县城,是一座以防洪减灾为主,结合灌溉、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
水库大坝坝顶高程191.1米,防浪墙高192.1米,最大坝高26.4米,坝顶长723米,宽5米。输水洞为直径2米的压力管道,底部高程171.6米,最大下泄流量37.9立方米/秒,溢洪道底部高程181米,最大下泄流量2020立方米/秒。水库水电站是由水库管理局自筹资金于1985年冬建成。水库于1994年开发为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和水利风景区(因位于省级铜山风景区而更名)。2000年,水库完成省市下达岁修任务包括:大坝养护及闸门机电设备的维修养护,主副坝排水沟及照明线路整修,白蚁防治,溢洪道闸门止水橡皮更新,确(山)泌(阳)路至水库管理局防汛路硬化等。
2007年10月,宋家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工程由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复核,河南省发改委批复建设,批复工程总投资8620万元。除险加固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设计,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除险加固主要工程包括主副坝加固、溢洪道加固、左岸输水涵管工程、右岸输水洞加固处理、交通工程和附属设施及其他工程。宋家场水累计下达投资计划862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431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155万元,市县配套资金215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646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431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155万元。工程于2011年6月竣工验收。
二、中型水库
区内有中型水库10座,淮河流域7座,长江流域3座,总控制流域面积368.6平方千米,总库容2.0155亿立方米。其中,泌阳县境内有华山水库、石门水库、三山水库、火石山水库、霍庄水库5座中型水库;遂平县境内有下宋水库;西平县境内有谭山水库、康山水库;确山县境内有竹沟水库;老河水库原属泌阳县,2012年板桥镇划归驿城区后,老河水库划归驿城区。
(一)华山水库 位于泌阳县城西北40千米的羊册镇境内。属长江流域唐河支流毗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76平方千米,总库容5944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减灾为主,结合灌溉、养殖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始建于1958年,在古水利马仁陂旧址上动工兴建,1960年6月基本完成,1961年拦洪蓄水。后经多次加固提高,渐趋完善。设计标准50年一遇,校核标准1000年一遇,汛期限制水位179米,设计灌溉面积5.7万亩。下游保护范围为社旗县的朱集、丁庄及唐河县城近50万人。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184米,最大坝高18米,坝顶长1211米,坝顶宽5米,坝基防渗为截水槽。输水洞为有压钢筋混凝土涵洞,直径2.6米,进口高程172.5米,进出口设有平面钢闸门及启闭设备,最大下泄流量48.5立方米/秒,溢洪道位于大坝的左侧,设计有主、副溢洪道,主溢洪道宽44米,底部高程179米,最大下泄流量430立方米/秒,在溢洪道内设有高3.4米自溃坝。
2009年1月,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2850万元,2011年6月竣工验收。除险加固内容:对大坝右台岸地段(桩号0+750~0+850)坝基进行帷幕灌浆处理,坝体与坝基接触带采用高压旋喷灌浆处理,上游坝坡174高程以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坡,下游坝坡排水沟 及排水体翻修,坝顶路面,防浪墙翻修及增设观测设施,对大坝白蚁进行治理;对溢洪道引水渠下游桩号0+380~0+500冲刷沟采用块石回填和碎石混凝土灌封处理,右岸桩号0+380~0+500段采用浆砌石护坡,完善消能防冲设施;对输水洞进行加固,新建钢筋混凝土箱涵式灌溉涵;维修防汛道路5千米,维修改造管理房及部分机电设备。
(二)石门水库 位于泌阳县官庄乡境内。南距县城25千米,属泌阳河支流洪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45平方千米,总库容221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减灾为主,结合灌溉、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始建于1958年,1960年6月基本完成,后几经扩建加固,兴利防洪效益明显。“75·8”特大洪水后,再次扩建加固,至1987年竣工。水库设计标准50年一遇,校核标准2000年一遇,汛期限制水位182米,设计灌溉面积4.2万亩,下游保护范围是唐河县的少拜寺、大河屯乡及唐河县城近30人。至2012年,石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已完成并经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批复,批复工程总投资4950万元。并完成工程招投标工作。
水库大坝为黏土心墙砂壳坝,台地段为均质坝,坝顶高程187.3米,最大坝高18.65米,坝顶长1000米,坝顶宽5米,坝基防渗为黏土心铺盖。副坝长185米,最大坝高12.2米,坝顶宽4米。输水洞为有压钢筋混凝土双管道,直径0.5米,进口设检修平板闸门及螺杆启闭机,出口设闸阀,最大泄水量2.5立方米/秒。溢洪道为河岸式,位于大坝北端,堰顶高程182米,堰顶净宽110米,最大泄水量为1200立方米/秒。
(三)三山水库 位于泌阳县官庄乡三山村。东北距县城17千米,属长江流域唐白河水系泌阳河支流,控制流域面积20.5平方千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始建于1958年,1959年建成,加固工程建成后坝顶高程为195.5米,坝顶宽3米,溢洪道位于大坝南侧,堰顶高程189.5米,堰宽50米,输水洞位于大坝0+150处,为坝下无压条石盖板矩形涵洞。大坝设置有2排9处渗流观测管,但运用不久,所设置观测设施既已全部报废,一直未重新埋设。1967年,驻马店专区水利局设计队对该水库重新进行规划,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堵死老溢洪道改为副坝,在大坝北端开设新溢洪道,底宽为5米,底部高程191米。1975年8月,驻马店遭遇特大洪水,8月7日库水位猛涨达194.71米,超出校核水位0.57米,紧急情况下,采取扒副坝泄洪措施。“75·8”特大洪水过后,水库按省“保坝洪水规划”要求,按24小时降水量1130毫米进行洪水校核,根据校核情况,水库进行规划设计与续建工程施工,至1978年陆续完成大坝加高、加宽,扩宽溢洪道及副坝复修等工程。20世纪80年代初,水库大坝曾出现过滑坡,1983年进行大坝坝后填筑砂壳加固。1986年,采用5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起调水位191米,进行复核计算。2004年,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209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045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10万元,市县配套资金84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39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045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1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35万元。2006年完成主体工程验收。
大坝主坝和副坝均为均质土坝,主坝全长500米,坝顶高程196.65米,防浪墙顶部高程为197.65米,最大坝高18米,坝顶宽5米。大坝坡度为上游坡1∶3,下游坡在高程191米、185米处设两道戗台,戗台宽分别为3米和7米,坡度从上至下分别为1∶1.87、1∶2.5、1∶3。坝后为贴坡排水体。副坝全长220米,坝顶高程196.65米,最大坝高7.8米,坝顶宽4.5米,副坝上游坡度1∶3,下游坡度1∶2.5。溢洪道位于大坝右侧,为开敞式宽顶堰。进口底高程191米,宽40米,长190米。溢洪地道质现状进口段为强风化片麻岩,出口段为轻粉质壤土。设计最大泄量620立方米/秒,下游无消能设施。输水洞位于大坝左侧桩号0+150处,洞身结构原为无压条石盖板矩形涵洞,洞身尺寸1.1米×0.8米,设计最大下泄流量6立方米/秒,后因漏水严重,1991年将原洞改建为直径0.7米圆形钢管压力洞,洞长70.6米,进口高程183.8米。进口原为一道工作闸,设1.2米×1.2米钢闸门控制,无检修门。改建后,将该闸门改为检修闸门,出口增设一闸阀。
2006~2009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分两期进行,并通过竣工验收,工程包括输水洞尾水渠、输水洞以北护坡加固和主坝护坡加固。批复工程总投资2095万元。至2012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由水利部门视情况列入年度计划项目,申请专项拨款实施。
(四)火石山水库 位于泌阳县春水乡西6千米处的火石山村旁。属淮河流域汝河支流春水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62平方千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于1958年开始兴建,1959年11月基本完成。之后又经两次扩建,到1976年竣工。2009年11月,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2397万元,2011年6月竣工验收。
水库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水位153.55米,相应库容1190万立方米;校核水位155.96米,相应库容2010万立方米;兴利水位150.41米,兴利库容470万立方米;死水位145.8米,死库容60万立方米。火石山水库大坝河槽段为黏土心墙砂壳坝,台地段为黏土均质坝。大坝全长608米,坝顶高程156.91米,最大坝高15.5米,坝顶净宽4米,防浪墙高1米。上游坝坡坡度在高程152.2米以下为1∶3,以上为1∶2。下游坡坡度在高程144.8米以下为1∶3,以上为1∶2.5,下游坝坡在高程151.3米和144.8米处各设一道宽2米的戗台。上游为块石护坡,下游为草皮护坡。坝基防渗为截水槽结合黏土铺盖。截水槽位于心墙中心,底宽10米,深5米,边坡坡度1∶1,河槽段铺盖长90米。溢洪道位于大坝右侧风化岩石的天然缺口处,溢流堰型为开敞式,结构为浆砌石折线型实用堰。强风化花岗岩基础,没有进行护砌,没有做消能工程。过水底宽124米(其中溢流堰长66.8米,岩石段宽57.2米),顶宽3米,堰高3米,堰顶高程为150.41米,上游为直墙,下游坡度1∶1。溢洪道最大泄量1608立方米/秒。输水洞位于大坝左侧,轴线桩号0+140处,于1958年建成,系在花岗岩基槽中埋设直径为0.4米及0.5米各一根钢筋砼压力涵管。进口底高程为143.41米,洞身长50米,设计最大泄量2.5立方米/秒。在出口设有闸阀两道。输水洞出口处有一座40千瓦小水电站,由于输水洞闸阀锈蚀损坏,输水洞被淤积堵死,故水电站报废。

(五)霍庄水库 位于泌阳县象河乡霍庄村。属淮河流域洪汝河水系汝河支流,控制汝河支流象河上游流域面积20.5平方千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于1957年冬开始兴建,1958年停工,1959年11月5日复工,1960年基本建成,以后又陆续进行部分工程的施工。1979年,按50年一遇设计水位111.32米,相应库容820万立方米;1000年一遇校核水位111.97米,相应库容910万立方米。但实际施工中溢洪道未按设计进行开挖,底宽部分地段比设计少开挖10米,底部高程局部比设计少开挖0.5米。2009年10月,水库开始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2476万元,2011年6月竣工验收。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114.7米,防浪墙顶高程115.7米,最大坝高17.7米,大坝全长1084米,坝顶宽5米。大坝迎水坡坡度分两级,高程109米以上坡比度1∶2.5,以下1∶3,戗台宽2米,背水坡坡度自上而下分别为1∶2、1∶2.5、1∶3,在高程105米、高程103米处分别设4米、2米戗台。大坝上游采用干砌石护坡,下游为草皮护坡,大坝防渗型式为坝基截水槽。溢洪道是霍庄水库的主要泄洪建筑物,位于大坝南端。1960年兴建,为开敞式明渠,无衬砌,溢洪道控制段底高程109.5~108米,全长278米,底宽为90~100米,末端局部为风化岩石,无消能工程。两岸为强风化岩及沙壤土,设计最大泄流量1520立方米/秒。输水洞位于大坝桩号0+069米处,为1987年新建,主要功能是供灌溉之用,兼顾放空库容。输水洞为钢筋混凝土管式有压隧洞,直径1.4米,长45米。进口底高程100.38米,出口设有闸阀控制,设计最大泄水量为20立方米/秒(原设计考虑有发电用水,未启用)。
(六)老河水库 位于驿城区老河乡。控制汝河支流黄溪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40平方千米,总库容245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始建于1959年冬,1960年汛期开始蓄水拦洪,当年有管涌现象发生,1961年,做坝脚排水体和坝脚盖重。1969年7月又进行续建,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校核。1973年11月,经上级批准同意,按中型水库标准进行工程续建,将原坝后排水体拆除,将大坝加高加宽(坝顶高程达到123.23米)并在坝前填筑长70米,厚2~5米的黏土铺盖。“75·8”特大洪水后,按省规定24小时降雨量1130毫米对水库进行复核设计。1979年,根据省“中小型水库设计洪水规定”对水库进行复核,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1988年,省、地区再次组织对老河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达到50年一遇洪水设计,水位120.76米,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水位122.8米,最大库容2450万立方米。2009年10月,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714万元,2011年6月竣工验收。2012年,移交驿城区水利局管理。
水库大坝坝长880米,坝顶高程123.23米,防浪墙顶高程124.43米,最大坝高18米,坝顶宽5米。上游为块石护坡,下游草皮护坡,上游坝坡坡度1∶3~1∶4,在大坝下游坝坡116.73米高程设有2米宽戗台一道,下游坡度1∶2.5~1∶3.5,坝体下游沙壳内坡为1∶2,基本上属于均质坝型。溢洪道位于大坝南端,为开敞式梯形宽顶堰,溢流堰顶宽30米(1976年10月所报续建工程设计,按当时洪水设计标准,该溢洪道宽度本为60米,后因经费不足,堰宽由60米改为30米,其余30米变为堵坝,做自溃坝使用),堰顶高程117.43米。自溃坝紧靠溢洪道南侧,坝长65米,顶宽4米,为黏土斜墙砂坝。坝顶高程122.43米,底部高程117.43米,斜墙厚度3米,迎水坡坡度为1∶1.6~1∶3,用干砌块石护筑,下有垫层,下游坡草皮护坡,坡度1∶2.3~1∶3。输水洞洞身轴线位置相应土坝桩号0+214处,为直径1.2米的钢筋混凝土涵管,进口处底高程112.73米,最大泄量12立方米/秒。
(七)下宋水库 位于遂平县嵖岈山乡下宋村。控制奎旺河支流南石羊河上游流域面积35.6平方千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兴建于1958年,原为小型水库,1973年,对水库进行加固扩建设计与施工,1976年竣工。1981年,水库兴建水电站一座,装机2台115千瓦。1985年对泄洪洞裂缝进行改善加固,在洞身加一隔墙,厚40厘米,改单孔箱形涵洞为双孔。由于当时设计标准偏低,大坝质量差,溢洪道、输水洞均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直接威胁下游安全。2004年,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2398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0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40万元,市县配套资金1158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29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0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4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50万元。2006年完成主体工程验收。后期的维护由水库管理部门视情况安排岁修任务,需较大投入资金工程时,由水利部门列入专项计划上报,并申请拨专款进行。
水库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水位109.54米,相应库容1332万立方米;校核水位110.7米,相应库容1587万立方米;水库起调水位106米,兴利水位107.8米,兴利库容800万立方米;死水位100米,死库容190万立方米。水库大坝全长1077米,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112.5米,最大坝高25.5米,坝顶宽6米,净宽5米。在大坝上游坝坡108米高程处设有2米宽戗台一道。上部坡度1∶2.5,下部坡度1∶3。下游坝坡107米高程和102米高程处各设有2米宽戗台一道,107米高程以上坡度1∶2,102.0~107.0米高程之间坡度1∶2.5,94米(河槽段)~102米高程之间坡度为1∶3,94米高程以下为堆石坝趾,坡度1∶2。坝体防渗采用黏土铺盖,铺盖长200米,前端厚0.5米,与坝脚连接处厚1.5米。坝后采用浆砌石排水沟排水。溢洪道位于大坝右侧,底宽40米,进口底高程106米,堵坝顶高程109米(高程106米以上为堵坝),堵坝顶宽5米,边坡1∶2.5。泄洪洞位于大坝轴线桩号0+756处,闸底进口高程为100米,进口尺寸5米×4米(宽×高),钢筋砼箱形涵洞,弧形闸门。总落差11.4米,最大泄洪流量164立方米/秒。灌溉闸位于大坝桩号0+202处,闸孔尺寸1.3米×1.3米(宽×高),钢筋砼箱形涵洞进口底高程100米,钢筋砼平板闸门。闸门尺寸1.7米×1.6米(宽×高),最大输水能力15立方米/秒。大坝原有14个测压管,一个渗流堰,已全部损坏,不能观测。
水库后期除险加固工程,由水利管理部门视情况列入工程计划项目,申请专项拨款实施。
(八)谭山水库 位于西平县酒店乡杨庄村东,小洪河支流吉斗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21.5平方千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始建于1958年,工程由西平县组织劳力施工,工程技术由原省水利学校师生现场负责指导,边设计、边施工。整个工程由大坝、输水洞组成。1974年冬至1975年春加固大坝和输水洞进口闸门与工作桥,工程达到初步完善。“75·8”特大洪水后,将溢洪道底部高程下挖3.3米,高程为106.7米,底宽15米,最高水位113.90米,相应库容1520万立方米。大坝加1米高防浪墙,墙顶高程115.5米。在溢洪道上部连接坝顶建钢筋砼双曲拱交通桥一座,全桥长30米,桥面净宽6.5米,按汽—6级标准设计。利用实测雨量重新进行防洪校核,使水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设计洪水位112.08米,相应库容1220万立方米;校核洪水位113.5米,相应库容1430万立方米;死水位95.875米,死库容76万立方米;兴利水位108.3米,兴利库容742.5万立方米。1986年,采用5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进行水文复核计算,起调水位106.7米。水库水位超106.7米时,溢洪道自动溢洪。至此,50年一遇洪水设计水位110.1米,最大泄量143立方米/秒,相应库容996万立方米;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水位112.4米,最大泄量322立方米/秒,相应库容1270万立方米;兴利水位106.7米,兴利库容670万立方米。2009年9月,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880万元,2011年6月竣工验收。
水库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洞等建筑物组成。水库大坝全长300米,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114.5米,最大坝高26米,坝顶宽8米。在大坝上游坝坡99.5米高程处设有4米宽戗台一道,上部坡度1∶3.7,下部坡度1∶4.3。从坝肩以下约1米处,有一段小陡坡,坡度1∶1.5~1∶2。下游坝坡109.06米高程和100.31米高程处各设有2.3米宽戗台一道,从上至下的坡度为1∶3.4、1∶3.2、1∶3.0。河槽段在91.50米高程以下铺设贴坡排水,顶宽2.0米,其坡度为1∶3.0。坝后采用浆砌石排水沟排水。大坝防渗型式为截水槽,回填土料为当地黄色黏土。溢洪道是水库的主要泄水建筑物,位于大坝右坝头,由右坝头山坡开挖而成,基底坐于强风化页岩、石英砂岩上。溢洪道现状底高程为106.70米,底宽15米,全长186米。为开敞式河岸溢洪道,出口采用挑流鼻坎消能。溢洪道上设汽—6级双曲拱交通桥。输水洞位于大坝桩号0+075,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进口设闸室一座,闸底进口高程为95.87米,孔径为1米×1.25米(宽×高),洞长134米,下游为消力池底流消能。
(九)康山水库 位于西平县城西南部38千米的出山镇康寨村西,属淮河流域小洪河支流青铜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19平方千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库,总库容1110万立方米。水库兴建于1957年11月,1958年春大坝填筑到107.5~108.2米高程,完成输水洞主体及溢洪道土渠,当时输水洞只安装了出口钢筋混凝土闸门及启闭机械,止水及消力池未做,水库无法正常蓄水,只得在输水洞进口前做土围堰临时挡水。水库输水洞位于左岸台地,桩号0+570处。为单孔钢筋砼箱形有压涵洞,进口底高程92.88米,全长114米,分为进口段17米,洞身段80米(分为4段),出口段17米,输水洞孔口尺寸为1米×1.25米(宽×高),洞内伸缩缝为沥青麻刀塞填,输水洞下游原有一电站,已废弃。溢洪道位于左岸台地输水洞的左侧,在大坝桩号0+740处,为开敞式矩形断面,全长113米,底宽20米,进口底部高程105.1米,侧墙为重力式浆砌石挡土墙,溢洪道上架设双曲拱桥一座,桥长35米,宽4.5米。
1971年出山镇组织人员加高大坝至111.0米,1972年修建灌溉闸,位于大坝右岸南北向坝段,桩号0+200,为浆砌石涵洞,进口为斜卧形式。原溢洪道位于大坝东段(河槽右岸),底部高程104.4米,由于当地群众反对,1975年5月,西平县水利局又在大坝左岸(大坝桩号0+740)开挖新溢洪道,建交通桥,并修筑坝前护坡、输水洞工作桥及消力池。“75·8”特大洪水使该水库交通桥及溢洪道水毁严重,1976年春季水库除险加固时将溢洪道进口高程降至105.1米高程,并进行浆砌石衬砌。1982年汛期灌溉闸斜卧管遭水毁,水库下游坝坡0+400~0+600段发生滑塌。1983年,西平县对水库做上游黏土铺盖防渗,及坝脚贴坡排水体。1987年改建增修工作桥及闸室,增设钢筋混凝土闸门、启闭机。现状灌溉闸进口高程98米,孔口尺寸为1米×0.8米(高×宽)的矩形与半径0.4米的拱组成,洞身长60米。分为4段,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康山水库大坝全长1115米,分主河槽坝段和东西台地坝段,均为均质土坝。主河槽段坝长200米,坝顶高程111米,最大坝高22.07米,坝顶宽5.5~6米。大坝上游坡106米高程处有一宽6米的马道,马道以上坝坡坡比为1∶2.6~1∶2.7,以下坝坡坡比为1∶4。下游坡在高程102.87米、98.5米、94.15米处设三级马道,马道宽分别为5米、2米和2.5米,坡比从上至下分别为1∶1.7、1∶1.82、1∶2。左右岸台地坝段全长915米,其中左岸坝顶高程111.2米,坝顶宽5~6米,上游边坡1∶2,下游边坡1∶2。右岸台地坝顶高程111米,坝顶宽4.5~6米,坝上游边坡1∶2~1∶2.7,下游边坡1∶2~1∶2.2。康山水库一直按照中型水库管理,但省水利厅一直未承认康山水库为中型水库。
2009年对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于2011年12月完成并投入使用。除险加固工程包括大坝维修加固的坝体防渗灌浆、坝坡放缓、上游护坡修复、坝顶道路、下游贴坡排水及排水沟工程、白蚁防治等;扩建加固溢洪道、新建溢洪道交通桥;输水洞工程的拆除封堵老输水洞。灌溉闸工程的拆除重建灌溉闸,更新机电设备及启闭设施等。
除险加固后水库设计洪水标准50年一遇,相应水位108.2米,库容量968万立方米;校核洪水标准1000年一遇,相应水位109.8米,库容量1110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坝,长1115米,顶宽5米,坝顶高程111.3米,最大坝高22.37米。水库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道、灌溉闸等。溢洪道最大下泄流量518立方米/秒。
(十)竹沟水库 位于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境内,洪汝河水系臻头河上游竹沟河上,与竹沟革命烈士陵园相邻,东距确山县城35千米。控制流域面积28.5平方千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殖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原竹沟水库在“75·8”特大洪水中垮坝,垮坝后,上游无控制工程,洪旱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1993年11月,河南省水利厅批准由驻马店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进行竹沟水库复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1995年10月批准竹沟水库复建工程初步设计。1995年12月26日,开工建设,于1997年12月26日竣工。规模为中型水库,三等工程,永久建筑物三级,临时建筑物5级。大坝采用浆砌石重力坝方案。工程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设计水位180.9米,库容930万立方米,相应下泄流量为475立方米/秒;校核标准5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182.2米,库容1120万立方米,最大下泄流量820立方米/秒。死库容60万立方米,相应死水位170.0米;兴利库容468万立方米,相应正常水位177.5米;防洪库容592万立方米,相应防洪水位182.2米。
水库工程主要建筑物有浆砌石大坝、输水洞、溢洪道、电站及灌区渠首工程。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坝长285米,坝顶高程182.5米,最大坝高26.5米。大坝在河槽段坝体内设灌浆廊道,坝中间设溢流坝段,净长40米,采用挑流方式消能。输水洞位于大坝右侧,是垮坝后遗留工程,为直径2.3米钢筋圆管,保存基本完好,只需更换闸门和启闭设备,整修加固进口段损坏部位和出口段消能工程。水电站仍利用原输水洞和叉管引水,新建厂房和机电设备,装机52千瓦。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万亩。干渠渠首闸及东干渠过河渡槽建在输水洞出口下游,渡槽槽身12跨,134米。
工程第一次实行招投标和社会监理。由驻马店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地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工程建设实施监督,河南省河川工程监理中心从招投标阶段开始对工程实行社会监理。地区水利工程局中标承担施工任务,工程施工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地区水利物资站统一供应工程所需水泥、钢材。竹沟水库复建工程共计完成工程总量18.08万立方米,其中土石方挖填12.61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9988立方米,浆砌石4.36万立方米,砼及砌体拆除1087立方米。工程总投资1830万元,其中省洪汝河综合治理经费1400万元、中央以工代赈100万元、省计委水利基本建设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完成主体工程;确山县自筹230万元,用于完成库区迁安、水电站、渠首渡槽、上坝道路等配套工程。水库后期除险加固工程,由水利管理部门视情况列入工程计划项目,申请专项拨款实施。
三、小型水库
区内小型水库的建 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60~70年代,小型水库建设发展较快,但普遍存在设计标准低,建设质量较差等问题,部分小型水库无法发挥正常效益,少数因无法运用而废弃。“75·8”特大洪水中有24座小型水库被冲垮。之后,陆续对全区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改善、扩建,使小型水库的防洪能力有所提高,灌溉效益明显。
至2000年,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部分小型水库因管理不善废弃,全区有小型水库149座(长江流域38座,占26%,淮河流域111座,占74%),其中:小(一)型28座(长江流域4座、淮河流域24座)。小(二)型水库121座(长江流域34座、淮河流域87座)。小水库总库容1507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003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0.2万亩,解决人畜水困难20万人。小型水库由县水利局管理的17座:小(一)型10座,小(二)型7座;乡级管理的88座:小(一)型18座,小(二)型70座;村级管理的44座:均为小(二)型水库。28座小(一)型水库中,确山8座,泌阳7座,西平5座,正阳5座,遂平3座;121座小(二)型水库中,泌阳55座,西平3座,确山42座,遂平13座,正阳6座,驿城区2座。
从2007年开始,全市对全市30座小1型病险水库(其中泌阳7座、确山7座、驿城区2座、遂平4座、西平4座、正阳6座)进行除险加固,批复工程总投资19656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8553万元。全市列入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的有131座(含新蔡县3座),其中重点小(二)型38座,一般小(二)型93座。至2012年底,30座小(一)型病险水库已全部完成加固任务并竣工验收,小(二)型病险水库已完成除险加固的15座,其余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正在顺利实施。计划于2014年汛前完成全部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12年,全市共有小型水库168座,其中小一型水库30座,小(二)型水库138座。
第二节 滞洪区
驻马店地区滞洪区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轰轰烈烈的治淮工程,1950~1954年,分别在西平县小洪河干流上修建老王坡滞洪区,在平舆、新蔡县汝河干流上修建蛟停湖滞洪区,在上蔡县北汝河修建吴宋湖滞洪区。随着滞洪区逐年淤积,加之工程配套不全,吴宋湖滞洪区从1951年建成至1965年共进洪10次,总蓄洪量4.303亿立方米,1985年经省水利厅批准予以弃用。蛟停湖滞洪区从1951年建成至1968年先后4次进洪,总蓄洪量3.045亿立方米。老王坡滞洪区蓄洪次数最多,蓄洪量最大,后经不断加固和完善,发挥防洪效益。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1992~1996年在西平县小洪河干流上,原杨庄水库库区修建杨庄滞洪区。至2000年,区内正常发挥效益的滞洪区只有杨庄滞洪区和老王坡滞洪区。2009年,蛟停湖滞洪区安全建设开始启动。至2012年,全市老王坡、杨庄、蛟停湖3个滞洪区,总控制流域面积8578平方千米,总滞洪量4.32亿立方米。
一、杨庄滞洪区
杨庄滞洪区位于西平县城西22千米处的小洪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1026平方千米,最大滞洪容量2.56亿立方米。上游建有石漫滩水库,石漫滩至杨庄区间流域面积796平方千米,地形为丘陵区;杨庄以下为平原区,下游16千米左岸为老王坡滞洪区。
杨庄水库1959年建成蓄水后,因安全标准低,施工质量差,1962年5月在大坝洪河堵口处扒坝废除,扒口口门宽60米。“75·8”特大洪水将口门冲宽至130米,失去自然滞洪能力,加之洪河西平段防洪能力仅为3年一遇,汛期屡有溃坝发生。1986年,国家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杨庄库区勘测论证,经过6年的准备。1992年9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修建杨庄滞洪区工程。与老王坡滞洪区联合运用,将使杨庄至五沟营河道防洪标准由3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老王坡滞洪区安全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杨庄滞洪区工程由枢纽主体工程、小洪河桂李节制闸工程、迁移安置工程(见第三节蓄滞洪区移民迁安和后期扶持)3部分组成。
枢纽主体工程包括大坝、泄洪闸、万泉河涵闸、超标准溢洪道和运粮河改道等工程。主体工程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相应水位71.54米,滞洪量1.86亿立方米;300年一遇洪水校核,相应水位72.15米,滞洪量2.56亿立方米。大坝基本沿原水库大坝轴线,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73.5米,防浪墙顶高程74.55米,坝长12.83千米,最大坝高17.5米。泄洪闸位于西平县杨庄乡大坝与洪河交叉处,为弧形钢闸门,4孔,10米×7米,3年一遇以下洪水,控制下泄流量400立方米/秒;3~50年一遇洪水,控制下泄不超过650立方米/秒;50~300年一遇洪水,闸门敞泄,最大泄量1500立方米/秒。万泉河涵闸位于西平县仪封镇西北大坝与洪河交叉处,为避免滞洪区水回淹坝外农田而设,2孔3米×3米,设计流量74立方米/秒,平板钢闸门。溢洪道口设在大坝东南隅柳堰河堤北侧,宽300米,底部高程70.1米,口门下植防冲灌木,滞洪水位超过20年一遇安全高程70.1米时,即通过溢洪道分洪入柳堰河。运粮河改道工程改道段全长500米,河道改线后在河道上新建汽—10级交通桥一座。河道5年一遇排涝满槽流量47立方米/秒。
小洪河桂李节制闸工程设计为开敞式弧形钢闸门,2孔,12米(宽)×8米(高),设计3年一遇洪水控泄100立方米/秒,3年一遇以上洪水控泄350立方米/秒,按最大敞泄500立方米/秒校核。地区水利工程局1993年10月进场,1994年8月底土建工程基本完成。11月14日发现闸室底板出现微小裂缝停工观测,1995年3月3日经省水利厅组织研究确定裂缝处理方案,同年6月完成裂缝处理,9月20日前闸门机电设备安装完成,12月底全部竣工。1996年4月18日通过初验,评为优良工程。
滞洪区主体工程于1992年11月开工,1998年11月迁安工程完成,枢纽主体工程、桂李节制闸工程及迁安工程设计工程量为土方521.35万立方米,砌体9.24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4.14万立方米,金属结构406.35吨,实际完成土方590.75万立方米,砌体12.64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5.16万立方米,金属结构406.35吨。工程概算总投资为1.52亿元,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材料、设备价格上涨和国家政策性调整等原因,经费有所增加,经水利部批准调增投资1400万元,总概算调整为1.66亿元。1998年12月25~26日,由淮委和河南省水利厅共同主持,对杨庄滞洪工程进行竣工验收,认为工程已按期完成,工程质量优良,投资控制合理,可按设计标准运用。
工程由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负责主体工程施工,地区水利工程局负责桂李节制闸施工,迁安工程分别由地区水利工程局、西平县水利施工队等单位组织施工。淮委和省水利厅为上级主管单位,驻马店地区杨庄滞洪区工程建设管理局行使建设单位职能,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承担枢纽主体工程质量检测,地区水利科学研究所承担桂李节制闸和迁安工程质量检测。河南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对枢纽主体工程实施质量监督,委托地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对桂李节制闸和迁安工程实施质量监督。西平县政府设立滞洪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工程征地、迁安工程实施及协调施工环境。
杨庄滞洪区是淮河上游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分蓄洪水的任务,但由于受投资限制,滞洪区存在着工程标准低,安全设施少,调度运用困难等问题,已成为防洪体系中的薄弱环节。2007年,驻马店市水利局受省水利厅委托,编制完成《河南省淮河流域滞洪区安全建设实施方案》。其中,国家发改委核定杨庄滞洪区工程总投资13500万元。主要工程包括:避水平房,避洪楼,围村堤加高加固,庄台设施改善,庄台饮水,撤退道路和管理通信设施等。至2012年,杨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已完成工程投资1.2亿元。
二、老王坡滞洪区
老王坡滞洪区是小洪河中游一座重要的滞洪工程,位于西平县境内小洪河与支流淤泥河交会口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555平方千米,设计滞洪水位57.65米,相应滞洪面积121.3平方千米,滞洪量1.71亿立方米,涉及西平县环城、人和、宋集、五沟营、老王坡农场等5个乡(镇)63个自然村55396人。滞洪区西部为自然高地,南、东、北分别由长21千米小洪河北堤、2.8千米东大堤和11.4千米长的干河南堤合围而成。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南北横穿,107国道由西部边缘通过。区内主要河流为淤泥河。
老王坡滞洪区始建于1951年,建成运用60多年来,对控制上游洪水,减轻下游洪涝灾害,保证京广铁路、京深公路安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至2012年,共有25年进洪,累计进洪46次,个别年份滞洪达5次之多,滞洪总量25亿立方米。除1975年特大洪水以外,其余年份经老王坡滞洪后,有效地保护小洪河的安全及下游大面积农田。2000年,小洪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老王波滞洪区两次启用,累计拦蓄洪水1.47亿立方米,有效削减洪峰80%,经测算减少下游洪灾损失达10个亿。至2012年,共有25年进洪,累计进洪46次,个别年份滞洪达5次之多,滞洪总量25亿立方米。
1988年,河南省水利厅水利勘测设计院作出《杨庄、老王坡滞洪区工程近期联合运用可行性研究报告》,老王坡滞洪区工程包括加固老王坡滞洪堤、扩修桂李以下分洪道、安置滞洪区村民等。4月,西平县出动人和、五沟营两乡劳力2.5万人次,完成土方3000立方米,西平县水利局施工队完成混凝土、块石砌体1235立方米,对老王坡东大堤进行加固,增高1米,加宽1米,修混凝土护坡650米,并在背水坡加高戗堤,地面高程56.35米堤段设平台,完成投资44.9万元。翌年10月投资115万元,加固干河堤11.5千米,完成土方207万立方米。
为合理有效地发挥滞洪区作用,使区内群众生产、生活和安全得到保障,1991年后,陆续投资对滞洪区工程逐步完善,对区内群众进行安置。1991年,桂李分洪道按流量300立方米/秒标准疏浚11.1千米,两岸堤防堤顶宽5米,边坡1∶3。新建桥梁3座、排涝闸3座,整修桥梁3座、浮桥闸1座。堤防绿化,植树8.8万棵,堤肩植草,堤坡插荆条。完成土方开挖31.29万立方米,砌体1046立方米,砼及钢筋砼605立方米,总投资222万元(省洪汝河综合治理经费)。分洪道疏浚工程由西平县谭店、环城、师灵、二郎、柏城、专探、权寨、盆尧、宋集9个乡(镇)日最多出动劳力3万人施工完成任务。西谭大桥和潘庄排涝闸由地区水利工程局承建,余下桥梁、排涝闸系由西平县水利施工队承建。
1992年,完成滞洪区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重建小洪河五沟营桥,标准为汽-10级,下部为灌注桩,上部为T形梁结构,桥面净宽7米,3跨每跨长20米;东大堤砼护坡2段长1400米,从平淤泥河底53米护至57米高程,基础为浆砌石,底部高程埋深至河底以下0.5米;干河南堤加固长11.4千米,堤顶高程59米,内外边坡1∶3;五沟营经老王坡管理所至新沟闸防汛沥青道路4.4千米;老康庄围堤整修加固1472米,修建自排涵闸及堤排站各1座;兴建、改建老王坡管理所办公、生活、仓库用房800平方米,护堤房14间280平方米;增设通信报警设施,包括建1座铁塔和双向无线电台,配交通车1辆。核定总投资493万元,其中淮委以工代赈补助170万元,省匹配170万元,地方自筹153万元。工程由地区洪汝河管理处组织工程实施,小洪河五沟营桥由地区水利工程局承建;东大堤护坡分别由地区洪汝河管理处工程队、西平县水利施工队承建;干河南堤加固和老康庄围堤土方工程由西平县水利局组织群众实施;老康庄围堤涵闸及提排站由老王坡管理所施工;防汛柏油路由老王坡管理所协商西平县公路部门完成;管理及通信报警设施由老王坡管理所组织实施。
1994年,完成滞洪区顾陶围村堤整修加固4.84千米,保护面积167万平方米,保护人口9799人,围堤上建5个提排闸站;李庄铺、武岗、小李庄建避水台,保护人口2558人;省微波防汛通信网桂李铁塔建设;各种管理设施包括翻修桂李进洪闸,丁桥泄洪闸房384平方米,管理房440平方米,防汛仓库300平方米。总投资41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25万元,地方自筹93万元。地区洪汝河管理处为建设单位,顾陶围堤土方工程、避水台建设及管理设施由西平县水利局组织实施,提排闸站由地区洪汝河管理处工程队承建,小洪河桂李管理所院内铁塔(包括土建、金属构件安装)及无线设备安装调试由省水利通信站负责。
1997年,淮委安排寇庄、刘庄、瓦屋头、郭庄、小李庄(剩余部分)等5个自然村3826人、11478平方米的避水房,东大堤护坡600米,干河南堤长2400米黏土灌浆,分洪道护堤房,防汛通信线路等项目。总投资52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70万元,省匹配175万元,市县自筹175万元。地区老王坡滞洪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为建设单位,东大堤护坡由地区水利工程局承建,干河南堤灌浆由地区洪汝河管理处灌浆队施工。年度工程由于省匹配资金没有及时足额到位,工程并未按批复全部完成,遗留工程有郭庄1190人,瓦屋头、刘庄487人,合计1677人、5031平方米避水房及分洪道护堤房、防汛仓库等项目。
1998年8月,由于连续降雨导致小洪河及上游各水库均超汛限水位运行,16日7时~11时向老王坡滞洪区分洪30万立方米,以缓解下游压力。根据汛期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按照夏汛冬防的原则完善滞洪区整修方案,利用1998年冬季和1999年春季,完成环城乡李庄杜、李庄铺两自然村827人、2616平方米避水房;撤退道路3条12.9千米;分洪道建护坦排涝闸9座、桥涵12座;丁桥泄洪闸、桂李进洪闸加固;防汛仓库、管理设施等。总投资500万元,其中,中央国债专项资金250万元。由于年度工程资金全部及时足额到位,工程任务全部按要求完成,并进行竣工验收。
2000年,淮委安排人和乡的万庄573人、高庄271人;环城乡的李庄扬1866人、李庄杜2891人、小李庄531人、武岗1026人、李庄铺725人、毛墩726人、郭庄986人;宋集乡大马庄597人、谭庄村299人,共计10491人、31473平方米避水房。总投资141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69万元,省市县自筹947万元。当年,完成淤泥河铁路桥至107国道疏浚工程和干、支、斗、农排涝沟治理工程。淤泥河铁路桥至107国道疏浚工程按3年一遇标准治理,长6.7千米;淤泥河建桥6座,按汽-10级标准。干、支、斗、农排涝沟治理工程按5年一遇标准,共计23条,总长53.3千米;建农用桥63座,汽-6级标准;挖洗排水沟165条,总长150千米。淤泥河开挖土方31.4万立方米,干、支、斗、农、毛沟土方开挖120.97万立方米,土方回填0.26万立方米,共计土方152.63万立方米。桥梁工程完成浆砌石1700.3立方米,砼与钢筋砼973.68立方米。工程总投资9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300万元,地县自筹600万元。年度的洼地治理工程由驻马店地区老王坡滞洪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作为建设单位,西平县成立淤泥河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土方工程的施工。淤泥河疏浚工程由师灵、权寨、谭店、环城、人和、宋集6乡(镇)出动劳力4.8万人,7天完成施工任务,面上除涝工程由宋集、环城两乡完成。淤泥河大桥、黑沟桥、幸福沟桥等由地区水利工程局施工,面上小型桥梁由西平县水利施工队施工。
2000~2012年,上级陆续投资进行滞洪区安全建设,使滞洪区作用得到合理有效地发挥,使区内群众生产、生活和安全得到保障。2001年5月,完成老王坡淤泥河治理工程。2006年,省下达老王坡滞洪区安全建设项目投资225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500万元,地方自筹750万元。2007年,省下达老王坡滞洪区安全建设项目总投资16302万元,当年投资3990万元,其中地方自筹1190万元。至2012年,老王坡滞洪区安全建设总投资15724万元(其中中央9496万元、省级1393万元、市级4835万元)。主要建设工程包括30209人的避水平房90220平方米;撤退道路19条66.51千米;防汛路1条3.05千米及路上配套桥涵等;围村堤加固及堤防护坡;配套管理设施建设等。至2012年底,老王坡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已按批复内容全部完成。
三、蛟停湖滞洪区
蛟停湖滞洪区位汝河中下游,涉及新蔡县蛟停湖乡和平舆县西洋店乡一部分,进水闸以上控制流域面积5997平方千米,设计滞洪水位41.48米,滞洪量0.84亿立方米,设计淹没面积43.2平方千米,耕地5.02万亩,人口涉及新蔡县蛟停湖乡和平舆县西洋店乡共计3.06万人。蓄洪堤顶高程43~46.5米,长63千米。蛟停湖进洪闸共4孔,高6米,宽6米,设计进洪流量300立方米/秒。徐湾退水闸2孔,高5米、宽5米,流量200立方米/秒。滞洪区进洪标准和新汝河设计标准相适应,当汝河遇20年一遇洪水时,进洪闸前水位44.21米,汝河来水流量1850立方米/秒时,向蛟停湖滞洪区进洪300立方米/秒,河道下泄1550立方米/秒。滞洪区1951年建成后,仅1956年、1965年、1968年3次进洪,发挥应有的效益。1969年汝河裁弯取直后,滞洪区面积及滞洪量减少,滞洪量由原来0.837亿立方米减少到0.58亿立方米。但由于汝河治理时,滞洪区进洪闸上游2.75千米长的新汝河开挖标准不够(比原设计减少300立方米/秒),加上滞洪工程不完善,无居民安全建设工程,缺乏管理及报警通信系统,1969年以后未再进洪。
淮委于1991年、1993年编制《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修订规划》(不含1991、1992年实施部分),将蛟停湖滞洪区安全建设列入其中。1994年水利部批复的《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修订规划》中,蛟停湖滞洪区安全建设总体实施方案以撤退为主,在淹没水深1.5~2.0米的村庄修建避水平房,规划安排避水平房3318平方米,保护人口1106人;淹没水深在0.5~1.5米的人口有13806人计划安排撤退。规划安排撤退道路34千米,其中干道24.6千米,支道9.4千米,同时配置通信报警及管理设施。
2009年11月,淮委批复蛟停湖滞洪区安全建设初步设计,批复工程总投资5360万元(其中:中央3750万元,省级503万元,市县1107万元),主要建设工程包括:撤退道路19条36.89千米及路上配套桥涵;1106人的避水平房3318平方米;附属配套管理设施等。至2012年,蛟停湖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已基本完工,完成工程投资5360万元。后期维修及配套工程建设,由水利管理部门年度计划项目,申请专项拨款或自筹资金完成,确保滞洪区正常发挥作用。
第三节 蓄滞洪区移民迁安和后期扶持
市内多数蓄滞洪工程是“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修建的。由于历史原因,对移民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缺乏客观认识,片面强调政治需要,忽视移民利益,强制搬迁,移民大多数后靠安置,或者安置在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加之缺乏科学的安置规划,补偿标准低,致使少数移民生产、生活困难,移民回流。1984年,中央提出开发性移民方针,198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电力部〈关于抓紧处理水库移民问题的报告〉的通知》,要求水库移民工作改消极赔偿为积极创业,变救济生活为扶持生产,使移民安置与库区建设结合起来,合理使用移民经费,提高投资效益,走开发性移民的路子。1986年以前,已建水库移民遗留问题按水库隶属关系分级负责,动员由于生产、生活存在较大困难回流移民返回安置地生活,部分采取在水费外附加库区移动扶助金加以解决。其中安置白龟山水库回流移民890人,安置宿鸭湖水库回流移民375人。从1986年起,新建、扩建水库工程移民经费和工程概算一并审定,在基建投资中安排解决。大型水库移民安置是根据工程进度编制简单的规划,由当地政府缓缓搬迁,中型水库则是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进行移民搬迁,没有统一规划。移民安置均以农业安置、本地后靠、和零星插迁为主,移民安置用地以政府调整划拨为主,没有进行补偿,只对移民个人的房屋进行补偿。
2006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库区移民安置步入规划、长期和可持续阶段。河南省先后出台《关于印发河南省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河南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办法》《河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河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发放办法》《河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发放实施方案》等相关配套文件,为库区移民安置及后期扶持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一、移民迁移安置
驻马店市大中型水库移民搬迁涉及7个县区,31个乡(镇),174个村,16347户,73835人,其中:农业户口14553户,72016人、非农业户口511户1819人。宿鸭湖、宋家场两水库初建时移民和白龟山水库远迁正阳县移民,列入省后期扶持计划,板桥、薄山水库建库时库区后靠移民和宿鸭湖水库除险加固时就地安置的庄台、避水台群众未列入省后期扶持计划。本着先解决热点、难点和重点,后解决一般和零星户;先扶持稳定安置区,后集中开发库区,因地制宜,分类处理的原则,解决移民区存在的问题。在移民集中居住地完善和配套各类基础设施,解决移民区长期存在的用电、行路、儿童上学等“老大难”问题;动员回流移民回原安置地定居;在移民区实施分层次、分期、分批解决温饱的前提下,加大有偿扶持资金的投入,发展种、养、加项目,变输血为造血;对后靠移民,引导其开荒造地,开山造地,坡改梯,实行有土安置。
(一)板桥库区移民安置 板桥水库自1951年始建至1986年12月复建前,先后进行过4次移民安置,情况较复杂。复建前,全赔高程按百年一遇防洪设计水位114.76米,而该高程以下只赔偿20%。根据国务院开发性移民方针要求,1986年复建移民安置标准规定为5年一遇水位112.5米以下土地及房屋全赔,5年一遇水位112.5米与20年一遇水位115.3米之间只赔偿房屋及地面附着物,群众后靠搬迁到115.3米以上居住。
水库淹没区涉及泌阳县4个乡(镇),21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4655户,19550人,淹没耕地18734亩(不含复建前已赔偿土地)。安置工程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复建后20年一遇水位115.3米与复建前赔偿高程114.76米之间,需搬迁居民94户484人、房屋665间;第二部分为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概算土地淹没赔偿高程定为114.76米,而该高程以下过去只赔偿20%,造成复建工程5年一遇水位112.5米与复建前5年一遇水位110.84米之间尚有3010亩土地未进行赔偿。工程初期,建设单位直接将经费拨至各县移民安置办公室,后根据省移民办公室意见,改由淮委拨省移民办公室,省移民办公室逐项安排,并监督经费使用。根据省政府和水利部意见,库区迁安经费按概算800万元包干使用。在实施过程中,又追加水位112.5米以下漏列3010亩土地的赔偿经费360万元,再加概算库底清理经费5万元,调增至1165万元。
水库移民迁安工程包括:搬迁居民94户484人,全部搬至高程115.3米以上;按设计要求完成库底清理工程,并通过验收;改田造地4058.5亩,加原有耕地,移民达到人均1亩耕地;打井65眼,解决59个自然村11656人及5303头大牲畜饮水;在春水乡建电力提水站1处,解决3个自然村1500人及800头牲畜饮水,发展水浇地400亩;恢复完善6条生产道路长92千米,建桥涵201座,解决1.23万人行路问题;架设7条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长57千米,解决4个乡,147个自然村2.59万人生产、生活用电;建移民小学8所,卫生所4处,初步解决就近入学和就医困难;建围堤3条,修河堤2千米,修复塘堰坝30处,发展经济林2290亩,办乡村工副业8处;新建1条四级环库农用公路31千米,建桥涵138座,解决近3万人交通;恢复泌阳至驻马店主干通信线路6千米。
(二)宿鸭湖库区移民安置 宿鸭湖库区安置范围包括高程56.5米以下(相当于水库加固后20年一遇洪水位56.35米)区域,安置区总面积约150平方千米。涉及汝南县罗店、老君庙、官庄、三桥及驿城区水屯、遂平县石寨铺共3个县6个乡,29个行政村,167个自然村和1个国营农场。设计安置人口(以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为基数,按0.8%的人口增长率和6.5%的机动户,测算到1990年)为11409户、59026人。
库区迁安工程先后由3个建设单位组织实施,1983~1984年为驻马店地区宿鸭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指挥部,1986~1987年为河南省宿鸭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局,1987年移交驻马店地区宿鸭湖水库除险加固库区迁安工程办公室。库区迁安工程分为库区桥梁工程和群众安置工程两部分。
库区桥梁工程是为解决对外交通,开发库区经济设计实施的,包括在库区北端汝河上修建大王桥公路桥,南端臻头河上修建余子河公路桥。两桥设计荷载为汽-15级,上部结构为T型梁,下部结构为灌注桩。大王桥长140米,桥面净宽7米,于1985年底开工,1986年10月8日验收。余子河桥全长120米,桥面净宽4.5米,于1988年2月开工,1988年5月25日竣工验收。两桥由地区水利工程总队承建,均被评为优良工程。共完成土方0.6万立方米,砌体679立方米,砼及钢筋砼3150立方米,完成工程投资132.65万元。
根据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的设计,群众安置采取两种工程措施:在高程55.5米(相当于水库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选点取土建造庄台,庄台为均质土压实结构,台顶面高程59米,台顶面积按人均25平方米(含公共设施),庄台建成后,原村庄房屋拆除,全部搬到庄台上定居,设计安置63个自然村4481户23292人。在高程55.5~56.5米(相当于水库10~20年一遇洪水位)之间,给每户补助修建1座避水台,避水台为砖混结构平房,室内地坪高程55.8~56.8米,房顶高程58.7~59.7米,遇超标准洪水,群众可在台顶上临时栖身,保生命安全,设计安置104个自然村6928户35734人。
1983~1984年,由驻马店地区宿鸭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指挥部在库区汝南县小陈庄、偃斗寺、后贺及米庄村开展避水台工程试点,共建避水台189间,安置1290人,完成国家投资30万元,列入本期迁安工程决算。库区移民安置工程于1986年3月初开工,按照“先低后高、先难后易”的原则,优先安置高程55.5米以下,淹没概率大,地势低洼的村庄建设庄台。由于库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1亩左右,而庄台设计用于取土和庄台占压耕地达人均0.28亩,且占压耕地又多为地形较高的良田。再则庄台人均面积25平方米,扣除道路等公共设施后人均仅18平方米,造成房屋拥挤,庭院太小,堆放柴草、安放农机具、饲养牲畜和家禽及开展庭院经济都难以安排,一旦失火难以控制,庄台上下交通和打井吃水也较困难,所以群众对庄台工程抵触情绪很大。从1986年在老村等4个村庄进行试点,一直难于实施,1986~1989年仅完成老村1处庄台,严重影响迁安工程进度。1988年11月驻马店地区行署提出修改庄台安置意见,1989年3月,省水利厅组织省地县有关单位到库区调查研究,同年8月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提出修改设计:保留庄台。在地势最低的15个自然村仍保留庄台,台顶高程降低1米,即高程58米。低庄台建避水台。在地面高程55米或接近55.5米的村庄建低庄台,台面高程56.5米,在低庄台上补助每户建1座避水台,允许群众自力更生将低庄台面积扩大到人均40~50平方米。村庄后靠建避水台。全村后靠迁往地面高程55.5米以上高地,每户补助建1座避水台。原村庄垫高建避水台。对后靠外迁无条件的村庄,且村内地面高程接近55.5米,可将除坑塘外的全部地面垫高到55.5米,再补助每户建1座避水台。直接改建避水台。经实测地面高程达到55.5米的村庄直接建避水台。
通过多种安置形式修改庄台设计后,除15个自然村仍维持庄台外,其他48个自然村改建避水台,保证10年一遇洪水不进村,20年一遇洪水不进屋,超20年一遇洪水可在台顶上栖身,大大减少土方数量和挖压占地,并节约国家投资资金。由于群众乐于接受避水台的安置措施,建房积极性较高,对于困难户或亲属间,有的采取几户联建避水台的方式,压缩工程量,增加面积;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户,采取国家资助个人建房。
按照修改后的设计方案,庄台数量减少,避水台数量增加。原迁安工程设计土方373.65万立方米,挖压占地6925.1亩,砌体26.02万立方米,砼1.32万立方米,拆除房屋20567间,完成避水台6928间18.89万平方米,安置167个自然村和1个国营农场,计11409户59026人。实际完成土方11.42万立方米,较原设计减少土方362.23万立方米;实际占地1317.8亩,较原设计减少征地5607.3亩;实际完成砌体31.72万立方米,砼2.03万立方米;实际拆除房屋6934间,完成避水台10980间,面积21.5万平方米,另完成小学391间,面积0.89万平方米,合计完成11371间,面积22.39万平方米(其中汝南含县农场10475间、20.72万平方米;遂平县896间、1.67万平方米)。实际完成安置167个村和1个国营农场,共计11127户、60480人,安置户数较原设计减少的原因是将机动户指标用于修建小学。完成投资3761.2万元,其中桥梁工程132.65万元,群众安置工程3628.55万元。
库区迁安工程建设单位按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层层签订合同,按工程进度拨款,坚持发料不发款,于1994年5月圆满完成库区迁安工程。1995年1月8~10日,由省水利厅主持验收,认为库区迁安工程在试点和反复征求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设计方案,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被安置群众满意,在概算投资范围内圆满完成任务,整体工程综合评价为优良。
(三)竹沟水库库区移民安置 竹沟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由确山县政府负责,以后靠为主,就近安置为原则,淹没土地赔偿高程按5年一遇洪水位179.2米,居民安置按20年一遇洪水位180.3米。从1995年12月开始,至1997年8月完成移民安置任务。共计安置人口67人,动迁房屋85间;拆建高压线路4千米,低压线路3千米;新修道路5千米,建大小桥涵9座;建低年级小学分校1座。
(四)杨庄滞洪区移民安置 按20年一遇洪水位设计,淹没处理设计水位为70.1米,淹没面积58.5平方千米,涉及西平县杨庄、师灵、吕店、芦庙、专探5个乡19个村委57个自然村。安置工程根据各村庄高程不同采取不同措施。
庄台工程即土筑平台,按20年一遇水位用于安置居住在高程69米以下的村庄居民,其中68米以下的村庄后靠至68米以上建庄台,台顶高程70.1米,台面面积人均40平方米,每个村委100平方米,学校人均5平方米。庄台工程于1994年3月24日正式开始施工,1997年11月20日完工,共计建成庄台55座,安置村民15007人,其中学生2103人。避水台工程为砖混结构平顶楼房,用于安置居住高程在69~69.5米之间的村庄和居民,按300年一遇滞洪水位,台顶高程最低72.35米,避水台顶面积人均3平方米,每个村委60平方米,学校人均1平方米。工程于1994年1月开工,1997年12月完工,累计建成避水台1477座,已建成的避水台面积总计3.93万平方米,安置范围涉及西平县杨庄、芦庙、吕店3个乡13个村委20个自然村1880户7494人。围堤工程按20年一遇滞洪水位,给位于滞洪区边缘、居住在69.5~70.1米高程之间的居民和村办小企业修建土筑围堤。堤顶高程70.5米,顶宽2米,其中合水镇堤顶高程71.7米,以备超标准滞洪时居民就近避水。各围堤均设排水涵闸1处,以排堤内积水。1998年4月20日开工,至1998年11月完成。修建围村堤10座,为村办小企业修建围堤2个,安置4609人,其中学生878人。坝外安置是对大坝占压的4个自然村的部分居民和1个农场进行坝外安置,国家给予一定数量的拆迁补偿,群众自己建房。1993年开始实施,于1996年12月完成。实际完成6个自然村部分农户和杨庄高中农场、船民独居户共228人。
以上迁安工程完成永久占地1059.8亩,临时占地1248.5亩。全部迁安工程历时7年,1998年10月21~22日通过初步验收,迁安整体工程质量评为优良工程。
(五)老王坡滞洪区移民安置 根据1989年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所提方案,将老王坡滞洪区内居民实行分类安置。对现有围村堤能满足滞洪要求的加以整修;高程56.5米以下的李庄杜、李庄杨、李庄铺、毛墩、武岗5个自然村兴建砖混结构避水平房。1990年,国家拨款106万元,共建避水平房1466间,人均4.4平方米,房顶高程58.65米以上,安置村民1307户6532人。1999~2000年,国家拨款996万元,先后完成人和乡尚王、冯庄、刘庄、瓦屋头、寇庄、高庄、小万庄及环城乡李庄杜、李庄杨、小李庄10村10828人的避水平房建设。同时建分洪道排涝闸7座、干河堤涵闸2座、东大堤砼坡600米、瓦屋头至老王坡酒厂油面撤退道路12.9千米及配套桥涵12座。丁桥老闸门更换为钢闸门,重约10吨。
二、移民后期扶持
根据国务院开发性移民方针,全市坚持以扶持移民、解决温饱为中心,坚持开发性移民政策和科教兴库战略,重点抓好示范项目建设、资金回收、缺粮补贴、水费附加征收等工作,保证移民区的社会稳定。1986年省人民政府移民办公室下发《关于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通知》,加大对驻马店地区扶持计划内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投入。1986~2005年,全市大型水库移民累计投入资金4302.37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3173万元,水费395.3万元,缺粮补贴资金779.07万元。通过对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兴办乡镇企业、发展经济作物及养殖畜牧业的投入,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为提高水库移民区群众生活及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一)后期扶持方式确定的目标和原则 2006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下发,明确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完善扶持政策的近期目标是,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以及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突出问题;中长期目标是,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移民收入,使移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达到当地农村平均水平。坚持统筹兼顾水电和水利移民、新水库和老水库移民、中央水库和地方水库移民;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解决温饱问题与解决长远发展问题相结合;坚持国家帮扶与移民自力更生相结合;中央统一制定政策,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的原则。《意见》对移民后期扶持标准、措施、组织领导等作出具体规定,对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目前仍是农业户口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将以每人每年补助600元的标准,自2006年7月1日起再扶持20年。后期扶持资金能够直接发放给移民个人的应尽量发放到移民个人,用于移民生产生活补助;也可以实行项目扶持,用于解决移民村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还可以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具体方式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并听取移民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并编制切实可行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根据国务院《意见》,省、市、县(区)分别制定政策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计划。
(二)移民人口核定登记 2006年9月7日,市政府组织召开由市政府有关部门及全市11个县区主管县(区)长、财政局局长、水利局局长、移民办主任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人口核定登记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和全国全省水库移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市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要求各县区根据市政府制定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抓紧编制本县区的具体落实计划。同时下发驻马店市人民政府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通知。各县、区分别在各行政村发布张贴农村移民人口核定登记公告。各乡、镇(办事处)采取召开村民大会、出动宣传车、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印发明白纸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农村移民人口核定登记的重大意义,解答群众的疑问。
2006年10月24日,召开全市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核定登记工作培训会。安排全市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核定登记工作,学习鲁山县试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解答各县区提出的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核定登记工作中的有关政策和问题,对统计人员进行培训。市移民办组织全体机关人员学习《河南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资料汇编》。
2006年10月30日起,市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各巡视组到各自负责的县区对农村移民人口核定工作进行督导、协调和质量把关。11月15日、29日,市移民办召开全市移民人口核定登记工作汇报会议。要求各县区要加强人口核定宣传工作,确保一村一个工作组,严格按人口核定程序、政策办;搞好自查、检查、抽查工作。2007年3月15日,全市统一对涉及外省、市移民进行交接,并对涉及本市外县移民进行身份对接。4月,按照《河南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办法》,完成全市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人口核定登记工作,核定移民后期扶持人数174042人,并将核定成果上报省政府。由于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的复杂性,根据有关规定和省移民办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之后,全市对核定移民人口中发现的错、漏、假及自然减员等问题进行核查,至2012年,全市纳入直补移民74510户188510人,主要分布在汝南县、泌阳县、驿城区、确山县4个县区。
(三)移民后扶资金发放 根据移民户主扶持方式意愿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100%支持直补现金的扶持方式。2007年6月,全市专门召开后扶资金发放工作会议,明确资金发放范围、期限、办法、程序。按照《河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6月底前完成第一批资金发放,1.1亿多元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全部发放到移民手中。2006~2012年,全市共下达移民后扶直补资金86697.7万元,全部发放到移民个人手中。
(四)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 国家对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后,直补现金的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均每月可得到50元的扶持费用,柴、米、油、盐等基本的生活可以得到保障。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加大库区和移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移民发展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移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生产技能,积极引导移民群众发展二、三产业,增加经济收入。用移民后扶资金作抵押进行小额贷款,购买农机、进行种养殖业,实现勤劳致富,同时注重解决好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使移民从心理上、生产上、经济收入上、生活水平上与非移民达到一致甚至有所超越,为移民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社会安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2008~2011年,河南省共批复驻马店市移民后扶项目资金11818.7万元(其中,移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8285万元,应急补助部分资金920万元,小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2332万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库区基金281.7万元),实施后期扶持项目包括:修混凝土道路305.142千米;建桥361座;修护堤543米;饮水工程5处、铺设饮水管网9260米;农田水利渠1920米;打井打配机井140眼;机井配套40眼;改田造地100亩;维修旧危房200间;电网改造更换变压器9台,电缆线7500米;移民技能培训7736人次,移民干部培训495人次。受益群众134454人次。2012年,2008~2010年度项目全部验收完毕,2011年度项目基本完成待验收。完成大中型水库移民区基础经济建设规划、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和14部委促进移民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