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田灌溉
1980年以后,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小流域治理、坑塘、小型水库、机井、机电灌站、灌渠、堤防都逐步实行承包管理责任制。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由于疏于管理,原有水利设施受到一定的破坏,加之“75·8”特大洪水造成的水毁工程尚未完全恢复,灌溉面积逐年衰减,至1986年全区灌溉面积仅为264.5万亩。1986~2000年,按照中共驻马店地委、行署提出“上控、下排、中改善”和“除涝兴利两手抓”水利工作指导思想,在洪汝河上游进行板桥水库复建,对宿鸭湖水库、薄山水库和宋家场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修复和加固杨庄滞洪区、老王坡滞洪区,同时加强面上水利设施的改善和配套,对支流和沟港进行综合治理,提高排涝标准,大力发展灌溉。
2005年,国家先后将板桥灌区、薄山灌区、宿鸭湖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纳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至2012年底,国家对驻马店市板桥灌区、薄山灌区、宿鸭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项目投入19496万元资金,其中:已到位中央投资11954万元,已到位省配套资金4105万元,已到位市配套资金3437万元。经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灌区共完成土方453万立方米,混凝土14.72万立方米,改建涵闸等140座,完成干、支渠防渗整治57.47千米,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3.3万亩。社会、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至2012年,全区4座大型水库、10座中型水库、168座小型水库总蓄水能力343.3亿立方米;水库灌区29处,总灌溉面积70.7万亩;大型水库灌区3处,总灌溉面积41万亩;万亩以上水库灌区24处,总灌溉面积69.1万亩。打凿机井143660眼,机井控制灌溉面积519.6万亩。全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中小河流得到初步治理,区内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70.8万亩。灌溉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提高抗御旱灾的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一节 自流灌区
一、宿鸭湖灌区
宿鸭湖灌区位于汝河以东,于1958年与水库同时兴建,规划灌溉面积200万亩,汝南、平舆、上蔡3县受益。由于水源不足,工程不配套,1961年调整灌区规划,灌溉面积减少为178万亩。1966年,驻马店地区进行宿鸭湖水库、板桥水库、薄山水库3大水库灌区配套,因水库汛期起调水位降为52.5米,经复核调整灌溉面积为81.6万亩。1973年,达到三级配套63万亩,四级配套45万亩,五级配套28万亩。由于骨干工程与面上配套工程不协调,灌排系统不完善,工程标准偏低,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实际灌溉面积仅22.4万亩。至1985年,灌区工程总投资1360万元,完成斗渠以上建筑物4543座,斗渠以上渠道797千米,为农业增产起到积极作用。1986年,汝南板店乡建立砂姜黑土改良排灌技术试验站,取得试验成果。
1988年,驻马店行署报请省政府,将灌区复建改造工程列入基建计划。1989年3月,地区水利局委托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宿鸭湖水库灌区复建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于1990年3月完成,推荐灌区近期复建62万亩,远期扩大到80万亩。省水利厅要求在近期复建的62万亩中,第一期完成过去工程配套及工程保存比较完好的28万亩,第二期完成下余34万亩。
第一期灌区复建改造工程从1990年开始,至1993年完成。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依据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的可研报告,编制完成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年度工程设计,分别将总干渠、总干一支渠上段、总干二支渠、一干一支渠、二干渠三门闸至谢堂段、二干二支渠至五支渠列入第一期工程复建改造计划,省水利厅分别对年度设计批复。地区成立“宿鸭湖灌区复建配套工程指挥部”,地区水利渔业局负责组织实施。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就近施工、确保质量、按时完成的原则,土方工程由受益区群众完成,总干及干渠上重要建筑物工程由水库管理局完成,其他建筑物按行政区划分别由汝南、平舆县水利局承建。完成主要工程包括:总干渠堤防加固10.2千米,二干渠堤防加固18千米,总干一支渠和二支渠、二干二支渠至五支渠及一干一支渠渠道整修66.3千米,新建及重建各类建筑物108座,维修加固各类建筑物292座,重建、维修管理所各1座,新建电台总站1处,分站6处。完成土方116万立方米,砌体1.9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0.57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1410.4万元,其中省洪汝河综合治理经费748.4万元(省财政经费718.4万元、省水利农水经费30万元),地县匹配资金202万元,群众劳务投资460万元。恢复灌溉面积27.52万亩,由于斗渠以下田间工程由汝南、平舆两县投资同步配套,灌溉效益显著。
第二期灌区复建改造工程计划从1994年开始,1997年完成。计划恢复灌溉面积34.06万亩,由于洪汝河综合治理专项工程经费到期终止,省水利厅于1995年、1996年、1997年3年仅安排资金970万元,其中省洪汝河综合治理经费540万元(省财政经费390万元、省水利农水经费150万元),地县匹配资金80万元,群众劳务投资350万元。完成一干渠整修加固16.5千米,三干渠整修加固13千米,三干一支至五支渠土方填筑28.9千米,修建干支渠各类通水建筑物115座。完成土方10.2万立方米,砌体1838立方米,砼及钢筋砼1008立方米,配套面积8.3万亩。
1998年,完成灌区配套工程包括修复干支渠29千米,配套各类建筑物40座,总投资490万元(其中省拨320万元、自筹170万元),恢复灌溉面积9.8万亩。2000年,灌区总干渠长10.2千米,3条干渠共长60.4千米,18条支渠共长137千米,7条分支共长48.3千米,斗渠173条,农渠201条。上述渠系中有各种水闸、斗口、虹、渡槽、桥梁等输配水建筑物2028座。排水系统中有3条排水干沟共长82.2千米,23条排水支沟共长202.7千米。灌溉面积79.8万亩,为实现的全区粮食的稳产高产起到积极的作用。后每年按计划进行灌区配套和技术改造,2005年,宿鸭湖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纳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2009年,宿鸭湖灌区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启动,省发改委、财政厅、水利厅分别按年度计划下达实施方案,累积批复资金767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800万元,省匹配资金1122万元,市匹配资金748万元。累计完成工程包括:总干渠共9.6千米,已衬砌46.978千米;南干渠总长37.8千米,已衬砌17.7千米;改造建筑物数量261座;管理房及配套设施7处。
2011年,灌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一期完成投资1250万元,完成工程量:土石方8万立方米,砌体75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15513立方米。二期工程完成投资1000万元,尾工处理及验收工作基本完成。完成的工程量:土方5.7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11935立方米。2012年,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
二、板桥灌区
板桥灌区位于板桥水库下游,汝河两岸,包括泌阳、确山、遂平、驻马店市4个县市,控制流域面积428.6平方千米。灌区始建于1958年,考虑利用当地径流条件,原规划灌溉面积110万亩,其中利用库水灌溉55万亩,利用当地径流灌溉55万亩。至1960年春,完成北干渠32.9千米,南干渠首至张早段48千米。1965年,重新规划调整灌溉面积为56万亩,其中南灌区32万亩,北灌区24万亩,灌溉保证率75%。1965~1966年、1972~1975年,灌区工程两次续建配套,配套面积达25万亩,年均实际灌溉面积10余万亩。“75·8”特大洪水使灌区工程损毁严重,建筑物80%以上损坏,田间工程已不存在。1975年10月,水电部决定由水电部十一局设计院(天津勘测设计院前身)开始水库复建工程规划设计工作,规划灌区面积60万亩。后因增加水库向驻马店市供水,1988年,经报请水电部批准,灌溉面积调整为45万亩,其中南灌区24.2万亩,北灌区20.8万亩。
按照省水利厅要求,1989年3月,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开始查勘及调查研究,并于1990年5月完成《板桥水库灌区复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1年汛前水库复建主体工程具备拦水功能,为灌区复建提供条件。当年,地委、行署成立“驻马店地区板桥灌区复建工程指挥部”,泌阳、确山、遂平及驻马店市分别成立相应的指挥机构。本着“先南干后北干、先上游后下游、先土方后建筑物”的原则,灌区复建工程逐步展开。依据1992年10月完成的《板桥水库南灌区复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干、支渠布置仍利用原有渠线,将五支渠进水闸以下改为退水渠道,对斗、农渠布置做适当调整,设计干渠流量17立方米/秒,其中农业灌溉15.5立方米/秒,向驻马店市供水1.5立方米/秒。干渠总长52.8千米,支渠总长48.5千米。
南干渠复建工程于1991年开始,土方工程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并结合行政区划组织实施,经费由劳动积累工及县、乡匹配。南干渠土方工程于11月开工,1992年春完成,共完成干渠土方107.3万立方米。遂平县出境支持泌阳县境内工程,驻马店市出境支持确山县境内工程。灌区内3县1市共组织动员8.5万多人上工,地委、行署、人大工委、政协联委、军分区等单位领导亲自参加工地劳动。为便于管理,将左堤顶宽由2.5米增加到4.5米,达到通车要求。堤脚外征收3米护堤地,并植树绿化。支渠土方工程由所在县(市)分别于1992~1994年完成,修复支渠长48.5千米,共完成土方57.3万立方米。建筑物工程从1992年开始,1996年完成,遵照省水利厅批复的年度工程计划组织实施,按基本建设管理办法进行施工管理。干渠上骨干工程,原则上由地区水利工程局承建;规模较小,维修性的干、支渠建筑物,原则上按辖区由各县水利施工队和板桥水库管理局承建。干渠建筑物共完成新建、重建、扩建、维修加固桥、涵、闸、倒虹、渡槽等各类建筑物178座;增盖干斗、干农门闸房;管理房由4处增建为10处;兴建干渠无线通信网络,建铁塔5座。共完成土方40.4万立方米,砌体2.8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0.7万立方米。支渠建筑物共完成新建、重建、扩建、维修加固各类建筑物323座,共完成土方18.6万立方米,砌体1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0.3万立方米。以上工程完成总投资2580万元,其中省洪汝河综合治理经费1210万元(省财政经费890万元、省水利农水经费320万元),以工代赈补助15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220万元。1997年,南灌区复建工程尚有部分建筑物和支渠未完成,有些完成的工程项目质量较低,两级配套仅达到20万亩。
北灌区复建工程干支渠土方工程,在1994年以前利用劳动积累工已全面完成,其中干渠桩号0+485~1+485段渠道改线长1000米,干渠桩号7+068~8+211王岗段治理滑坡长1143米。共完成土方197.3万立方米,其中干渠土方109.6万立方米,支渠土方87.7万立方米。依据1996年6月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完成的《板桥水库北灌区复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干渠仍沿用原渠线布置,支渠作局部调整。为解决一支渠因渠线过长造成下游用水困难,将部分面积改由原干斗九供水,使干斗九升级为北干二支渠。原北干二支渠改为三支渠。为解决原北干三支渠遂平县阳丰和玉山乡用水矛盾,将吴山干斗升级为北干四支渠。原北干三支、四支渠分别改为北干五支、六支渠。干渠设计总长32.7千米,流量14.5立方米/秒。因省政府对驻马店地区投资的洪汝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到期,省水利厅仅在1996年、1997年对北干渠桩号15+350以上通水建筑物给予经费安排,共完成新建、重建、扩建、维修加固各类干渠建筑物37座,土方12.18万立方米,砌体0.9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0.2万立方米。以上工程完成投资1390万元,其中省洪汝河综合治理经费620万元(省财政经费370万元,省水利农水经费25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770万元。由于北灌区建筑物工程不配套,故不能正常通水灌溉。
1997~2000年,国家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发展灌溉农业第二期项目在河南省实施。板桥灌区各县(市)积极争取,充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省地配套资金的安排,配合“以工代赈”工程专项治理,修建配套桥、涵、闸、农门、跌水、渡槽各类建筑物,硬化斗、农渠,发展节水灌溉。后每年按计划进行灌区配套和技术改造,2005年,板桥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纳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全年完成总投资6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00万元。
2011年,编制完成板桥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争取板桥灌区工程项目资金2794万元。完成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2010年全年及2011年度部分工程。至2012年底,下达工程投资7086万元,完成工程投资5186万元。其中完成中央投资40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186万元。完成干渠防渗硬化22.32千米,改造渠道8.03千米。新建建筑物29座,改造11座,管理房建设3851平方米,共计完成土石方69.4万立方米,砌体1.7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5.4万立方米,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7.5万亩,增幅达到7.2万亩。
三、薄山灌区
薄山灌区位于确山、汝南两县境内,臻头河两岸,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从上而下呈扇形展开。始建于1958年,1959年开始灌溉。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5万亩(其中南灌区18万亩、北灌区17万亩),确山县境20万亩,汝南县境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2万亩,保灌面积15万亩。灌区经过多年的续建配套,形成总干渠及南、北干渠共3条干渠,长74千米;6条支渠,长48千米;80余条斗渠,长284千米。渠堤单薄,堤顶高程比设计低0.3~0.8米,不能达到设计运用的渠段总长47千米(干渠36.5千米、支渠9.5千米);经常冲刷段干渠41.6千米,支渠10.6千米,塌滑总长26.7千米(干渠16.1千米、支渠10.6千米);严重漏水段长10千米,毁渠总长14.2千米(南干二支3.8千米、南干三支3.4千米、北干三支7千米)。
灌区有各类建筑物446座,其中:桥梁189座,水闸39座,渡槽17座,跌水25座,倒虹22座,涵洞27座,斗门77座;排水系统桥梁43座,跌水7座。这些建筑物多为20世纪50~60年代修建,建筑物标准低,主体结构大部分砖石结构、木制闸门,经过多年使用,虽有零星岁修,大多残缺不全,断裂、塌陷、阻水严重,可利用率不足40%。灌溉面积逐年衰减,并有加快的趋势,有效灌溉面积已由当初的22万亩下降到2000年的不足13万亩。《薄山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规划报告》于2000年经水利部专家评审组的审查通过。
2005年,薄山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纳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并启动,省发改委、财政厅、水利厅分别按年度计划下达实施方案,当年下达投资6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00万元。至2012年,累积批复资金591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3354万元,地方匹配资金2564万元。到位资金投资3618万元(中央资金3354万元、地方匹配资金264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61.1%。累计完成的工程包括:薄山总干渠共7.6千米,已衬砌5千米;南干渠总长33.8千米,已衬砌15.7千米;改造建筑物数量29座;管理房及配套设施4处;衬砌排洪沟0.9千米;修建管理道路2.3千米。灌区有效灌溉面积21万亩,保证灌溉面积15万亩。
四、宋家场灌区
宋家场自流灌区位于泌阳县境内,包括水库以下泌阳河两岸,属大型自流灌区。灌区有南北两条干渠,南干渠首闸底部高程169米,干渠引水闸为1孔1.2米×1.2米,长22.5千米,设计流量3.5立方米/秒,有斗渠16条,农渠14条,设计灌溉面积3.2万亩。北干渠首闸底部高程168.7米,引水闸为1孔3×2.5米,长66.5千米,设计流量为10立方米/秒,有支渠7条,干斗渠20条,设计灌溉面积11.76万亩。后因渠道渗漏导致供水能力不足,干渠有效使用长度为60.3千米,支渠4条12千米,斗渠25条,农渠30条。水毁加之毁渠开荒,1986年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仅为3.2万亩。
1986~1988年,泌阳县连续3年冬季进行干渠清淤,共完成清淤土方34.8万立方米。1989年,泌阳县财政投资50万元,在灌区建设4万亩旱涝保收田,任务及经费分配到受益乡镇。1990~1998年,省、地区投资234.9万元,用于南干渠建成高标准旱涝保收田2.15万亩,并对干渠的较大建筑物进行维修。1999年,泌阳县争取商品粮基地建设资金50万元,旱涝保收田建设资金30万元,对南干渠一、二斗渠系进行硬化,涉及3个村委7000亩耕地。2000年,黄淮海开发办公室投资185.1万元,在南干渠二至七斗渠系硬化斗、农、毛渠2.08千米,控制流域面积1.4万亩。同年2月,成立宋家场水库干渠修复工程指挥部,进行南北干渠清淤及配套建设,完成清淤13.5万立方米,土方回填1.7万立方米,修建各类建筑物87座,修复硬化干、斗、农渠25条,全长27.5千米。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2007年10月~2011年6月,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完善安监、通信、电气更新,灌溉配套设施得以改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灌溉增量年效益205万元。
第二节 提水灌溉
一、井灌
20世纪80年代,区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包产到农户,集体水利设施疏于管理。全区机电井井管多为素混凝土管,标准低,质量差,井管周围无填充滤料,加之地下水位下降,多数报废,一遇干旱,无法灌溉,严重制约农业发展。1985年全区有机井45957眼,其中配套机械抽水井24705眼,装机239148马力;配套电力抽水井7493眼,装机容量39858千瓦。
1995年6月1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河南省视察后,决定从1996~2000年5年时间,国家每年安排3亿元贷款支持河南平原地区发展井灌。井灌是一项投入小,见效快,既利国又富民的重要举措,建设资金筹集通过“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群众还本”解决,省、地、县财政每眼井补助经费1500元。
驻马店地区是列入全省重点发展井灌的地市之一。地区行署及县政府均成立井灌项目领导小组,地、县、乡三级政府做到“三保”和“五包”,“三保”即保证打井配套任务完成和工程效益,保证各级财政匹配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证贷款资金及时投放。“五包”即包任务、包完成时间、包质量、包效益、包还贷。由县(市)长代表政府与农发行或农行签订还贷保证书,项目乡(镇)长与县(市)井灌办公室签订还贷责任书。
贷款打井是区内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打破过去仅靠国家投资的格局,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实行国家有偿投放资金,定期还本付息的政策性贷款。为把好事办好,县级政府编制“五年规划”和“年度工程计划”并上报,按照县级报、地级评、省级终评的程序,按省批准的年度计划,抓好落实。地区井灌办公室制定出《驻马店地区贷款打井实施方案》《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机井验收标准》等规章制度,各县(市)出台相应的方案、办法、措施和制度。全区的贷款打井工作坚持“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进料、统一预制、统一验收。培训技术人员、监理人员、井管预制人员1500人。实行凿井许可制度,所有井队一律持证上岗,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全方位严把质量关,确保成井质量、出水量、配套等达标。所有成井须经乡水利站、村委、井灌公司、井队联合签字,县井灌办公室初验,地区井灌办公室复验,报请省终验。工程完成一批,经联合签字后,验收一批,才能到农发行结算一批。
1996~1997年上半年新打配的机井在1997年抗旱种秋保秋中发挥重要作用。共动用机井14127眼,抗旱机械1.7万部,总提水能力3000万立方米,累计浇地260万亩次,亩均增产2~3成,直接增加收入6000多万元。1998年麦播时发生干旱,没有灌溉条件的地方种不上麦,已播种的麦田缺苗断垄现象严重,而井灌区累计浇麦200万亩次。1997年6月,上蔡县卧龙凿井公司被水利部命名为文明服务示范单位。当年,全区以“明晰所有权、确定管理权、搞活经营权”为指导思想,利用政策调动,利益驱动,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对机井进行拍卖和承包,调动民投资、经营、开发水利设施的积极性。
1998年,贷款打井贷款资金由农发行转到农行,由政策性贷款转向商业性贷款,致使资金落实难,到位慢。地区行署和各县(市)政府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尽快组织资金,较好地完成贷款打井任务。1996~2000年,全区井灌工程使用银行贷款18210万元,省、地、县财政配套资金502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9841万元,打配机井54691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75万亩。
2002年,按照《兴利工程建设五年规划》的要求,打井配套坚持“常年抓、常年干,一年四季不间断”的指导思想,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建设旱涝保收田为目的,采取政府补助、项目打捆、群众集资等办法,新打机井6538眼。2003年,平舆、汝南、西平、上蔡、正阳采取群众打井,政府每眼井按成本补贴20%~50%,明晰产权,调动群众打井的积极性。至11月底,新打机井6058眼、土井9700眼,新增井灌节水面积35万亩。
2012年,全市机电井保有量达到164124眼,其中灌溉机电井159067眼,已配套机电井159424眼,灌溉已配套机电井154617眼,已建成配套机电井装机容量1205.6千瓦,灌溉配套机电井装机容量1126.8千瓦,机电井灌溉面积达到795万亩。
二、机电灌站
20世纪60~70年代,全区建成一批机电灌站,大部分以河道为水源,也有以灌渠和其他蓄水工程为水源,还有分几级提水的引水上岗工程。但由于规划设计不合理,水源不可靠,设备完好程度低;工程不完备,出现一批“半拉子”工程,或有站无渠,或缺机少泵,或不配套站;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公益工程无人管理,有人用,无人修,用坏不修;加之水源污染日趋严重,工程遭水毁。至1986年,全区机灌站总量为265座,装机331台13591千瓦,电灌站103座,装机137台2181千瓦,有效灌溉面积39万亩。1990年以后,由于稻区灌溉的需要,机电灌站得以部分保留和恢复,开始以老站续建技改为主,又建成一批新站。续建技改工程除完善建筑物外,主要是改机灌为电灌,新建工程多为小型和电力提灌。
(一)正阳县沿淮提灌站
正阳县沿淮为多年老稻区,以淮河为水源提水灌溉。1990年以后,利用黄淮海综合开发项目和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对老站进行机改电抽水和建筑物维修配套。1996~2000年,利用平原贷款井灌项目(对于地下水源不足,又有提灌水源的地方,政策允许发展提灌抵顶打井数量),对尚田、陡沟、周湾、蔡庄、汪庄等10余处老站进行更换线路,配套电机,对建筑物配套,输水渠道硬化等维修技改;同时相继在汝河故道沿岸兴建船用流动机灌站;利用黄开项目建成汝南埠东门电灌站1座,可灌溉农田2600亩。至2000年全县机电灌站完好38座,装机容量3337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1.5万亩,其中电灌面积10.2万亩。至2012年,正阳县38座机灌电站完好,装机容量3658千瓦,有效灌溉面积21.8万亩。开展节水改造17处,尚有21处泵站存在机电设备老化,渠道防渗率低,建筑物配套不完善等问题,程完好率54%。工固定渠道156千米,其中已硬化64.2千米,其余均为土渠,有效灌溉面积20.3万亩;南湾水库淮北正阳灌区1处,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
(二)新蔡县电灌站
新蔡县地处洪汝河下游,素有“洪水招待所”之称,沿河洼地经常遭受涝灾,秋季难保收成。“九五”期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洼地改种水稻,为给稻区供水,利用黄淮海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利等项目和群众集资、政府扶持的方式恢复老灌站。主要是将机灌改为电灌,并对老灌站建筑物整修、续建、配套。同时建成一批新电灌站。至2012年,全县电灌站达55座,电机装机容量2920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其中灌溉水稻8万亩,灌溉旱地近4万亩。
(三)确山县提灌站
确山县南部新安店、杨店、顺山店、李新店、三里河、石滚河、双河、任店、留庄等乡(镇)靠近水源处为稻区。确山县提灌站多建于淮河、臻头河、明河等河道上,以过境水和水库弃水为提水水源,水量丰沛,灌溉保证率高。但是大多数提灌站是20世纪60~70年代兴建的,设备陈旧老化,渠系及建筑物年久失修,不能发挥应有的提水灌溉效益。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灌站从机灌改电灌得以巩固发展。确山县水利局农水股仇金长等进行电灌节能技术研究,对20处提灌站进行技术改造,在原电耗不变情况下,增加灌溉面积千余亩,获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全县共有机电灌站34座,其中机灌站5座,电灌站29座;共计装机46台,装机容量1968千瓦;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2万亩。2002年后,随着兴利工程建设规划的实施,水利投资加大,部分站得到维修和改造。2012年,能够发挥效益的泵站63座,装机流量8.9立方米/秒,装机功率2281.5千瓦,其中规模以上有14座分布在李新店、任店、新安店、瓦岗、双河、竹沟等乡镇。
三、坑塘堰坝灌溉
利用坑塘堰坝储水灌溉是驻马店地区普遍的地表水源利用形式。西部浅山丘陵区,地下水浅,深层为贫水区,泌阳、确山、西平、遂平等山区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坑塘堰坝灌溉,扩大农田灌溉面积。由于坑塘堰坝既能够拦蓄水源,又不需要配套设施,适合家庭分散经营模式。20世纪90年代,坑塘堰坝建设发展快速,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确山县在石滚河、竹沟、李新店、任店、三里河、朱古洞等几个山区乡镇建成小拦河坝。1997年,泌阳县根据当地实际,吸收传统滚水坝、“凹”字坝工程相结合的新型沟河拦蓄工程,既不影响行洪,又能蓄水,改善部分坑塘堰坝常年干涸状况,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省水利专家学者到沁阳进行观摩、座谈,并在全省推广应用。遂平县自1998年,先后在文城乡、化庄乡、嵖岈山风景区、张台乡、槐树乡建溢流坝29座,灌溉面积2.5万亩。2000年确山县利用塘堰坝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08万亩。
东部平原县多采用挖坑塘的办法蓄水,利用人力﹑畜力﹑机电动力或水力等拖动提水机具(如水泵﹑水车等)提水灌溉。由于平原打井成本较小,且可以享受上级补助,所以坑塘蓄水灌溉越来越不为人们所重视,原有坑塘多数荒废,发挥不了灌溉功能。西部浅山丘岭地区充分利用地势,注重坑塘堰坝的修建和维护,较好地发挥灌溉作用。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农村坑塘堰坝灌溉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节 节水灌溉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社会用水量大幅增加,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凸现。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既浪费水资源,加剧供需矛盾,又增加灌溉成本,增产不一定增收,发展节水灌溉是大势所趋。由于驻马店地区水资源较豫北、豫西等地区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节水灌溉较豫北、豫西地区晚。通用的节水措施包括:将原有水渠硬化,减少输水渠道渗漏;地埋硬塑料管,作低压输水管道,减少渗漏及人为破坏;推广喷灌、滴灌和微灌技术,减少用水量。其中地埋输水管道、喷灌、滴灌等措施各县市多在节水高效示范田采用。1990年后开始推广旱地“小白龙”节水工程,“小白龙”浇地(利用机电设施提水,利用每节长6~10米的白色塑料管输水到田间,随灌随装,用后随拆),由于简单易行,变长畦为短畦,避免长畦畦头水深层渗漏,畦末没有水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灌溉水的均匀度和利用率,节约用水,在全区得以较快推广。2000年,全区围绕节水灌溉实施科教兴水,发展节水农业,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8万亩。全区推广高标准节水工程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3.8万亩。其中喷滴灌1.5万亩,低压管灌7.6万亩,其他节水灌溉4.7万亩。至年底,全区累计推广小白龙灌溉291万亩。
2003年,全市结合农业“一优双高”(优质,高产、高效)开发和种植结构调整,兴建高标准水利小区,提高水的利用率。至2012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77.2千公顷。其中喷滴灌3.1千公顷,低压管灌38.7千公顷,其他节水灌35.4千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