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畜牧业生产
第一节 畜禽生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牲畜作价分养到户,开放牲畜市场,取消宰杀审批制度,大牲畜发展很快。1980年,大牲畜存栏为67.51万头,羊存栏14.33万只。1981年,出现饲养长毛兔热潮,是年兔存栏220多万只。1984年,全区出现养鸡热,存栏达1639.2万只。全区养殖专业户、重点户开始出现。1985年,大牲畜存栏为111.39万头,创历史最高水平,居全省第三位。
1986年至1990年,全区畜牧业稳步发展。到1990年,全区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132万头、126万头、135万只和2039万只,畜禽品种改良体系、畜禽疫病防治体系、饲料生产和加工体系、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粗具规模。
1991年开始,全区各级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内引外联,催生建立一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建和扩建一批起点高、服务功能全、辐射面积大的种畜禽场。
1992年,全区畜牧业产值为13011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81%,较上年增长21.7%,成为仅次于种植业的另一支柱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普及及养猪周期逐渐缩短,成本降低,加之生猪收购价格稳中有升,农民养猪积极性增强。随着农机具的普遍推广使用,机器逐步替代大牲畜,农民饲养大牲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1992年末全区大牲畜存栏128.3万头,较上年下降2%,牛、马、驴、骡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养鸡专业户增多,部分农户的家禽饲养粗具规模,1992年全区饲养家禽2150.1万只,较上年增长5.41%,成为历史上家禽饲养最多的年份。
1995年底,全区共建立一级种猪场2个、二级种猪场18个、父母代种鸡场5个、种羊场5个。建立合资畜牧业企业15家、外资企业5家。不断深化畜牧兽医服务机构体制改革,加速转轨转型,创办或联办畜牧龙头企业。地区及各县在加强和完善畜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转变观念,投身改革,在各级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下,积极创办和联办畜牧龙头企业。1995年底,全区畜牧兽医服务单位共创办畜牧龙头企业8个。发展公司加农户为主要经营方式的产业化经营组织20多家,联合农户10万多户。全区大牲畜存栏170万头,比1990年增长22.4%,其中牛存栏156万头;生猪存栏264万头,比1990年增长84.6%;山绵羊存栏251.3万只,比1990年增长68.7%;家禽存栏2721.5万只,比1990年增长47.2%;肉类总产量3.4亿千克,增长2.4倍;禽蛋总产量达到1.1亿千克,增长1.5倍。全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9%,农业人口人均牧业纯收入335元。驻马店地区畜牧业总产值位居全省17个地市的第三位,蛋类总产量位居全省第五位,人均牧业产值和肉蛋产量综合评定为全省第九位。在此期间,先后建起遂平、泌阳商品肉牛生产基地,汝南、正阳、泌阳、西平商品生猪出口创汇基地,正阳、西平、确山国家级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全区饲料和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提高,各类饲料加工企业达到24个,年单班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全区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6个,肉类加工能力年约4.7万吨。县、乡畜禽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体系得到加强,先后建立驻马店地区液氮站、地区畜禽疫病诊断中心等。全区黄改肉配种头数每年50万头左右,猪、禽主要疫病防疫密度分别达到95%和85%。通过大面积推广先进的畜禽改良技术、畜禽疫病防治技术、饲料生产技术,全区牛出栏率提高到24.1%,山绵羊出栏率提高到40.1%,生猪出栏率提高到84.2%。
1996年后,全区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畜牧业已经成为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全区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畜牧大区的地位确立。
1997年,全区牛出栏60.57万头,猪出栏377.12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31.1%、16.78%;羊出栏196.53万只,家禽出栏2192.86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40.1%和27.74%。由于饲料价格下跌,饲养成本降低,而仔猪和猪肉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养猪效益较高。农民养猪积极性较高,年末全区生猪存栏347.56万头,比上年增长34.1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占猪群存栏的比重达12.9%,远高于7%的常规比例。与此同时,养鸡业以其饲养周期短、见效快吸引众多的饲养户,几年内一大批养鸡专业户纷纷上马,养鸡业迅猛发展,进入1997年,市场货源供大于求,家禽和禽蛋价格下跌,活鸡价格一直在每千克8元左右徘徊,鸡蛋价格在每千克5元左右,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27.27%和28.57%,家禽和禽蛋价格的回落使许多养鸡户很难保本,纷纷抛售,养殖户积极性受挫。
1998年上半年生猪价格一路下滑,畜牧业生产开始降温,出现新一轮的生猪“卖难”,养殖户纷纷下马,积极性受挫。但生产增长势头不减,是年猪存栏达到438.75万头,猪出栏达到478.1万头,首次实现在全省18个地(市)中排名第一位,此后一直保持。
2000年,全区生猪存栏504.58万头,出栏609.36万头,分别比1995年增长91.11%和139.78%;牛存栏186.55万头,出栏76.53万头,分别增长19.56%和43.34%;山绵羊存栏312.91万只,出栏270.3万只,分别增长45.33%和59.38%;家禽存栏3882.8万只,出栏3149.5万只,分别增长42.67%、25.59%。猪存、出栏量均居全省第一位,牛存、出栏量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区畜牧业总产值达62.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1%,比1995年增加9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达63.9万吨,居全省第二位,与1995年相比,增长86.8%,年递增13.32%;禽蛋总产量达到20.2万吨,居全省第三位,增长79.91%,年递增12.46%;人均牧业产值、人均肉蛋奶产量综合排序由1995年的全省第十位提升到第八位。
“九五”期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41%,其中来源于畜牧业收入的增幅高达189.13%,2000年畜牧业收入占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58%。在克服市场因素影响后,全区畜群结构趋于合理。生猪和家禽生产稳步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禽发展加快,特别是奶业发展更加迅速;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加大,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得以迅速推广,肉牛杂交技术普遍应用,波尔山羊等改良地方品种的速度加快。猪、牛、禽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6%、54%和73%。良种畜禽的推广应用,促进全区畜产品品质明显提高;畜产品结构得以优化。优质畜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瘦肉型猪,优质肉牛、肉羊和地方优良畜禽出现了价高利好、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高档畜产品和适销对路产品不断出现。由于生猪质量优良,2000年外销量已占出栏总量的60%以上,在上海市场上占外省入沪份额的10%以上,在广州、武汉均占20%以上。
“九五”期间,全区各级政府都把规模化经营作为重点来抓,使畜牧业规模化经营得以迅速发展。2000年底,全区各类畜禽规模养殖户发展到9.8万个,养殖场1300多座,规模饲养比重占养殖总量的27%;规模经营的发展,促进畜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的形成。正阳、西平、汝南瘦肉型猪,泌阳、新蔡、确山肉牛和城市郊区奶业等畜牧业区位优势日益突出;畜牧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全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30多个。
2001年1月,驻马店市畜牧信息网络正式建成并开通运行,标志着全市畜牧信息服务工作达到新的水平。驻马店市畜牧信息网络是采用符合国家标准(因特网)信息技术建立的全市(内部网)信息服务网络,总投资40万元。市畜牧局设信息中心,各县(区)设信息网点,实现全市畜牧系统内部各部门与各县(区)的计算机系统联网。到2003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为重点,狠抓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对畜牧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2004年,开展以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实行养殖场区带户,加快两个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活动,养殖小区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各类养殖小区达到300多个,畜禽规模养殖比例在35%以上,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已有17家养殖企业通过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
从2005年开始,全市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畜牧大市的地位得到巩固,2005年底,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84.14万吨,比2000年增长32.4%年均增长5.8%;禽蛋产量29.5万吨,比2000年增长46%,年均增长7.9%;奶业生产势头强劲,牛奶产量达到1.4万吨,是2000年的10倍,年均增长59.2%,超额完成“十五”规划目标。生猪出栏794万头,存栏665万头,分别比2000年增长30.3%和32%,
居全省第一位;牛出栏97万头,存栏197万头,分别比2000年增长27.2%和5.6%,居全省第二位;羊出栏420万只,存栏431万只,分别比2000年增长55.4%和37.7%,居全省第四位;家禽出栏4234万只,存栏5432万只,分别比2000年增长34.4%和39.9%,居全省第三位。是年,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1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6%,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农民畜牧业现金收入达到953.1元,占农民现金总收入的34.7%,同比增长10.4%。“十五”期间,驻马店市以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为重点,形成以正阳、西平、汝南等县为主的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泌阳、新蔡、确山等县为主的优质肉牛生产基地,以汝南、平舆等县为主的优质肉羊生产基地,以驿城区、高新区、平舆、新蔡为主的奶源基地。全市已建成标准较高的各类养殖小区131个,生猪、蛋鸡、肉鸡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50%、62%、90%。
2007年,全市畜牧业生产按照市委市政府2006年确立的“围绕一个目标,抓着三个重点,建好一个基地,实现一个跨越”的总体工作思路,着力实施“32225”工程(即到2010年全市达到人均饲养3头猪、人均饲养2只羊、户均饲养2头牛、县均饲养2000万只家禽、全市发展5万头奶牛),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努力提高畜产品加工能力,强化畜禽疫病防控,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67.2万吨,居全省第一位;禽蛋总产量达到27.87万吨,居全省第二位;奶类总产量达到3万吨,比上年增长50%。生猪存栏590万头,出栏605万头,均居全省第一位;牛存栏148.65万头,出栏73.07万头,均居全省第二位;羊存栏197.95万只,出栏202.11万只,均居全省第二位;禽出栏5360.54万只,出栏4438.49万只,分别居全省第二位、第四位。全市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34.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实现畜牧业增加值72.45亿元,同比增长2.1%。
2009年,全市肉类产量76.57万吨、禽蛋产量32.1万吨,连续多年居河南省第一、第二位,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8和1/10;全市生猪存栏638.4万头、出栏694.3万头,肉牛存栏143.3万头、出栏75.5万头,家禽存栏5914.3万只、出栏5037.6万只,羊存栏202万只、出栏198万只,生猪、肉牛、家禽、肉羊饲养量分别居全省第一、二、二、四位。驻马店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发展迅速。全市出栏千头以上的猪场达到1528个,其中万头以上的猪场61个;出栏5万只以上的肉鸡场101个,存栏万只以上的蛋鸡场379个,出栏500头以上的肉牛场82个,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场44个,生猪、肉鸡、蛋鸡、肉牛、肉牛、奶牛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75%、95%、79%、44%和82%。驻马店拥有国内第一个自主培育、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夏南牛;泌阳驴、正阳三黄鸡、确山黑猪、西平长毛兔等地方优良品种列入了国家遗传资源名录。至年底有种畜禽场43个,其中种猪场31个、种鸡场10个、种鸭场1个、种牛场1个,种畜禽质量和供种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猪、牛、羊、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63%、50%和90%。全市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70家。其中:猪肉加工企业30家,牛羊肉加工企业16家,禽肉加工企业7家,其他肉类加工企业3家,奶类加工企业5家,蛋类加工企业2家,其他加工企业7家。
2011年,全市肉类总产量79.7万吨,禽蛋产量32万吨,奶类产量7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56%、1.5%和7%。全市生猪出栏754万头,存栏661万头;牛出栏75万头,存栏131万头;羊出栏190万只,存栏189万只;家禽出栏5473万只,存栏6082万只;畜牧业产值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41%,高出全省10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名列全省第一位,禽蛋总产量名列全省第二位,生猪、肉牛、家禽、肉羊饲养量分别为全省第一、二、二、四位。肉类和禽蛋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2%和8%,均占全国1%左右。全省49个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中,驻马店市占9个;全省16个国家级肉牛大县,驻马店市占2个。2011年,全市各县区充分利用生猪大县、肉牛大县和规模养殖场改扩建项目、菜篮子工程项目资金,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创建活动,全市有12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通过了农业部验收,并被命名为“全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在落实省畜牧局制定的标准化建设“双千工程”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了标准化建设“双百工程”,按照农业部、省局标准,结合全市实际,组织开展以“五统一”为主要内容的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工作。 2011年,全市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10个,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180个。为加快全市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驻马店市畜牧局制定下发《驻马店市进一步加快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方案》,截至年底,全市有畜牧专业合作组织415个,其中2011年新成立176个,畜牧专业合作社146个、协会30个,已在工商部门或民政部门注册376个,共发展会员29219个。与此同时,各县区认真落实了畜禽养殖场备案制度,规范生产过程管理,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全市备案各类畜禽养殖场8775个,备 案率91%,其中2011年新增备案养殖场711个,备案场建档率达到100%。各级畜牧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养殖场户,及时了解工程实施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共同研判形势,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带动全市规模养殖水平迅速提升。2011年底,全市生猪、蛋鸡、肉鸡、奶牛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85%、73%、66%、75%,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猪场达到77个,存栏5万只以上的蛋鸡场达到33个,年出栏10万只以上的肉鸡场达到40个,存栏500头以上的奶牛场10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场14个。
2012年,全市畜牧业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生猪、肉牛的饲养周期分别由1年、3年缩短到半年、1年半以内。生猪的料肉比由过去的4.5∶1降到了2000年的3.5∶1,2012年达到2.8∶1,生猪出栏率达到150%;蛋鸡的料蛋比由过去4∶1降到了2000年的3∶1,2012年规模养鸡场已经达到2.4∶1。牛的品种经过冷配改良逐步向大型肉用方向发展,冷配比例50%以上,牛个体产肉量达到138千克。
养殖业经济效益显著,农民人均纯收入中1/3以上来自畜牧业。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禽得到较快发展,牛羊禽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30%。畜产品产销两旺,生猪外销量占出栏总量的60%,在上海市场占外省入沪份额的10%以上,在广州、武汉占20%以上。规模养殖水平逐步提高,2012年底,全市备案各类畜禽养殖场9097个,全市生猪、专用型蛋鸡、专用型肉鸡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87%、78%、71%。畜牧业科技含量增加,科技应用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45%以上。
2012年末,全市生猪存栏682.72万头,同比增长3.33%。其中:母猪存栏66.95万头,同比增长0.78%;生猪出栏800.02万头,同比增长6.17%;猪肉产量59.10万吨,同比增长5.91%。2012年年末,全市牛存栏124.9万头,同比下降4.66%;牛出栏73.24万头,同比下降1.95%;牛肉产量11.02万吨,同比下降2.05%。羊存栏184.77万只,同比下降2.04%;羊出栏189.4万只,同比下降0.45%;羊肉产量2.32万吨,同比下降0.2%。年末,全市家禽存栏6379.83万只,同比增长4.91%;出栏家禽5818.43万只,同比增长6.31%;禽肉产量6.89万吨,同比增长9.39%;禽蛋产量33.12万吨,同比增长3.49%。
2012年,全市新成立畜牧专业合作组织176个,总数有415个,各类畜牧业协会33个,带动农户3万多户,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有75个,其中新建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畜产品加工企业5个。全市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3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能力达20万头,家禽屠宰加工能力达3300万只,奶类加工能力达6万吨。其中,泌阳县引进建设的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15万头夏南牛屠宰及精深加工项目,是全市最大的肉牛屠宰加工项目,正式投产。
第二节 特种养殖
一、泌阳县泌阳驴保种场
泌阳县泌阳驴保种场位于泌阳县羊册镇魏楼村三里寺组。1957年,泌阳县建起泌阳驴种畜场,专门从事泌阳驴的繁殖培育工作。同时分别将当时的17个大队定为泌阳驴选育区,入选母驴303头,至1967年选育区发展到31个大队,入选母驴801头,中心区各公社均建有家畜配种站,90%的大队建有配种站,每个配种站有1~3头种公驴,并先后开展驴的人工授精工作,1981年全国畜牧品种调查中将泌阳驴列入《全国畜禽品种志》,1982年制定泌阳驴地方企业标准,1986年入选《河南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志》,2006年列入全国138种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6年,县畜牧局科技人员先后6次在全县17个泌阳驴示范村6个泌阳驴保护区乡镇及周边市、县按照《泌阳驴标准》,以泌阳驴种质资源保护为目的,以泌阳驴提纯复壮、扩群繁育为生产主线,为社会选育优良种驴,促进泌阳驴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进畜牧业发展。集中鉴定选育种公驴30头,其中特级种公驴10头、一级以上种母驴120头、特级种母驴40头。经过多年的提纯复壮及扩群繁育,泌阳县泌阳驴保种场存栏系谱清晰原种母驴150头,系谱清晰6个血统的种公驴12头。
二、驻马店汝丰牧业有限公司
驻马店市汝丰牧业有限公司,是豫南地区规模较大,设施最完整,建设最科学、美观的奶牛养殖企业。2012年,奶牛存栏600头。公司成立于2009年8月,位于汝南县罗店镇科技园区,占地450余亩,拥有办公楼2000平方米、综合楼1600平方米、青储池2万立方米、高标准牛棚及活动区6万平方米、饲料储存车间1200平方米、高技术推广实验楼1套、进口荷兰挤奶设备1套、进口冷却罐1套、购买打草机12台、推土机1台,订购TMR机1台,打饲养用井16口,投资100万元修建员工娱乐设施,购买发电机及变压器各1台。是驻马店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奶牛场。
三、驻马店市澔博牧业有限公司
驻马店市澔博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奶牛养殖企业,成立于2009年3月27日,注册资金为人民币500万元,法人代表王国法。公司位于驿城区水屯镇水屯村北1000多米处,占地80亩,建牛舍面积5000平方米,办公室、仓库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青贮池容积3000立方米。2012年,奶牛存栏500头、产奶母牛350头,日产鲜奶4吨。
四、驿城区吉泓牧业养殖有限公司
驻马店吉泓牧业有限公司是法人熊幸福于2005年6月注册成立的以生鲜乳生产、收购、销售为一体的奶业生产企业。公司位于驿城区水屯镇孟庄村,占地68亩,建奶牛舍11826平方米,办公室、仓库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青贮池容积1000立方米,道路、绿化等附属设施面积2000平方米,是全市首家奶牛养殖小区。公司采用“公司+小区+农户”的运营机制,实行“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挤奶、统一销售”的一条龙配套服务。2005年公司建设挤奶厅,购置大型挤奶机械,是全市第一家使用自动化挤奶设备。于2006年3月和蒙牛集团武汉友芝友有限公司签订长期供奶合同,建立生鲜乳收购站,日收鲜奶5吨左右,彻底解决市区奶农“卖奶难”问题。2012年底,小区从业人员20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人。有11户奶农进住养殖小区,奶牛存栏300多头,年产鲜奶1800吨,创产值350万元。
第三节 大型养殖企业
一、河南省诸美种猪育种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诸美种猪育种集团有限公司,即河南省正阳种猪场,创建于1955年,是河南省畜牧局直属原种猪场、农业部首批确定的全国十大重点种畜禽场之一、 全国猪育种协作组副组长单位、2010年全国首批确定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之一、中国杜洛克猪联合育种先进单位、中国机械化养猪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和先进企业、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理事单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团体理事单位、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正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主要承担国家和省下达的选育推广国内外优良种猪的科研与生产任务,推广和应用养猪新工艺、新技术。屡次顺利通过农业部定点的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和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严格验收,是国内最早实施品牌战略经营的养猪企业之一。至2012年,拥有员工525人,其中大专以上98人、大学本科以上62人、硕士学位(含中级职称)以上25人、高级职称以上8人。固定资产1亿多元人民币,占地面积6350亩。基础母猪群8800头,年供种能力达10万头,年出栏15万头。
多年来取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累计向全国推广优良种猪100多万头,其中杜洛克种猪12万多头,被业界誉为“中国杜洛克猪的摇篮”。累计组织和举办养猪技术培训班200多次,培训养猪技术人员近15万人次,免费赠送养猪技术管理手册10多万套,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2002年,企业率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2007年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养猪产业化发展产业模式奖和科技推广奖。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的畜牧产业化先进养殖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是中央活体储备基地、中国养猪百强企业。诸美种猪是河南省名牌农产品,诸美商标是河南省著名商标。2010年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评为“第一届全国养猪行业百强优秀企业”。
公司是河南省首先倡导开展种猪联合育种的场家之一。定期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并驯化选育提高。国内率先应用BLUP育种法、分子遗传育种新技术、GBS生产育种和种猪健康养殖管理软件系统,长期精心系统开展种猪的遗传选育,不断提高种猪的遗传性能。运用先进的集团ERP信息管理系统,严格按照良好农业规范(GA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和无公害生猪生产技术操作规范等国家及省部级标准和规范严格生产。设施完善,工艺先进,具有环境控制、全自动消毒、全自动成套人工授精、进口B超测定仪、种猪测定设备、全自动供料饲喂系统等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精心培育的诸美种猪品质纯正,性能卓越,经全国猪遗传育种专家组现场鉴定:诸美种猪主要生产性能指标及选育技术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营销网络遍布全国,销售渠道广阔畅通。
2009年河南省正阳种猪场和河南省畜禽改良站共同创建河南省种公猪站(河南省精美种业有限公司)。存栏200头优秀种公猪,年生产60万剂优质精液,承担种猪精液品质检测、科学实验及向社会供应优质精液等任务,为种猪精液产品质量的健康、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二、正阳和大种猪场
正阳和大种猪场位于正阳县陡沟镇大鲁村,是一家股份制生猪养殖企业,始建于2008年,是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二级种猪场、省级农业化产业龙头企业。场区占地面积130亩,场区内消毒池、消毒室、兽医室、配种室、污粪处理设备及病死畜处理设备齐全。总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区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种猪场基础设施完备,采用电子监控设备管理,随时观察掌握猪舍内的生产工作情况。畜舍建筑规范合理,生产流程先进,并设有时产1吨饲料加工机组3套。2012年,种母猪1500头,长年存栏猪在1.1万头左右,年向社会提供优质种猪6000头,商品猪出栏1.4万头。产品销售网点遍布湖北、安徽、河南等地区。
三、河南正阳正泰种猪场
河南正阳正泰种猪场位于正阳县真阳镇,2009年9月动工, 2010年8月投入运行。项目占地面积130亩,规划建筑面积2063万平方米,其中:养殖单元139个,猪舍1.9万平方米,人工授精站5000平方米,办公生产设施2300平方米,总投资2800万元。2012年底,拥有基础种猪2000头,其中:进新美系大约克母猪1200头,美系杜洛克母猪300头,美系长白母猪460头,种公猪40头。年出栏种猪2.6万头、商品猪3万头。
四、泌阳上佳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有限公司泌阳上佳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1月,主要从事生猪畜禽养殖、山羊养殖、水产养殖、名优果品种植与销售,是驻马店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注册资金为1010万元人民币,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高店乡中管村。2012年底,公司员工164名,总占地1500亩,其中猪场占地250亩、果园占地1200亩、溏堰坝水面160亩。公司猪场现有猪舍38栋,建筑面积3.65万平方,配套建设沼气池1500立方。存栏能繁母猪2000头,年出栏商品猪3万多头。公司致力于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以种植、饲料加工、生猪养殖、果树种植、山羊及生猪屠宰、肉制品深加工为主线的农业循环,为区域“三农”问题的解决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公司先后被泌阳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驻马店市人民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发改委、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环保厅等6部门授予“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农业部授予“生猪标准化示范场”等荣誉称号。
五、河南枫华种猪改良有限公司
河南枫华种猪改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5月,由加拿大工商联合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枫华发展集团董事长魏冬青先生投资兴建,位于泌阳县付庄乡马洼村,注册资本700万元。公司与世界第一大种猪改良公司(PIC)合作繁育生产“康贝尔”父母代种猪和五元杂交商品猪。主营业务为种猪和商品猪的繁育与销售。泌阳种猪扩繁场占地面积330亩(含分场),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基础母猪存栏2400头,年出栏父母代种猪和五元杂交商品猪5万头,是河南省最大的五元杂交配套系种猪和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2011年底资产总值98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含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征用土地)3300万元。2011年出栏种猪和商品猪4.3万头,销售收入8300万元,利润2100万元。
2006年后,先后被认定为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外商投资先进企业、中央储备肉活体储备基地、招商引资先进企业,郑州牧专教学实习基地,为中国种猪品种改良和农业结构调整作出突出贡献。2008年9月司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09年10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2月被驻马店市委、人民政府认定为“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六、汝南县外贸种猪场
汝南县外贸种猪场始建于1961年10月,占地近300亩。2012年有职工5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人,固定资产3800万元。至2012年,生猪存栏1.08万头,年出栏生猪2万头,实现年销售收入3400多万元。该场是河南省一级种猪场,注册有“天中山牌”种猪。是河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供港活大猪注册饲养场,河南省供港活猪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公害生猪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企业,中央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场。年可向社会养殖场(户)提供优质种猪1万多头,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供港活猪出口业务已有近50年的历史,累计供港活大猪出口30多万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2006年获供港活猪出口均衡发运奖,2007年获供港活猪出口突出贡献奖。所生产的内销商品猪肉质好、瘦肉率高且安全无疫,上海世博会期间被指定为“世博会专供食品”。2011年在郑州首届全国活畜展览会上分获杜洛克种公猪、长白种公猪银奖。
七、河南省南天种畜有限公司
河南省南天种畜有限公司位于汝南县三桥乡祝庄村,是全国劳动模范刘保于1984年创建的瘦肉型良种猪生产企业,也是一家环保理念超前、掌握规模养殖场零排放先进技术的农业科技企业。该公司种猪繁育技术精良,繁育的“南天牌”长白、大约克、杜洛克、长大(大、长)二元母猪等瘦肉型良种猪品质优良,畅销全国 ,公司年出栏生猪6万头,其中汝南养殖基地3万头。公司先后通过“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和产品一体化认证”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中央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公司提出“清洁养殖、达标排放、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发展理念,拥有国内领先的养殖场污染物综合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和设备,率先突破规模化养猪场污染物“零排放”的难题。
八、汝南县华翔牧业有限公司
汝南县华翔牧业有限公司原名为汝南县大华畜牧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汝南县梁祝镇杨庄村,始建于1997年5月,总投资4000多万元,占地面积200亩。是驻马店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业部2010年至2012年标准化示范场,无公害生猪产地和产品一体化认证企业。至2012年,公司存栏基础母猪1800头,其中大约克母猪群1200头,长白母猪群400头,杜克母猪群200头,年供种能力1.2万头以上。繁育的优质种猪销售到河南、湖北、山西、安徽、四川、山东、陕西、广东、河北、辽宁等省份,“华翔”牌种猪以其优良的生产性能,良好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已被广大客户认可,已成为国内知名种猪品牌。
九、驻马店市荣盛养殖有限公司
驻马店市荣盛养殖有限公司是法人张全斌于1998年注册资金6000万元,成立的以饲养种猪为主的养殖企业,种猪场位于驻马店市顺河街道马庄村赵庄东北500米处,占地160亩。至2012年,公司有员工116人,中高级技术人员2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大博导陈焕春担任技术顾问。场区建成猪舍3.6万平方米,仓库、办公室等附属设施2200平方米;存栏生猪1.2万头,其中基础母猪2160头;年供种猪1万多头,生产商品猪3万多头。产品畅销河南、上海、武汉、广东等地。年创经济效益400多万元。2008年获驻马店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5月荣获河南省畜牧局颁发的“生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2010年6月荣获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12年10月获农业部“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称号。
十、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养牛场
该场位于泌阳县杨家集乡张铺村,2011年12月开工建设,至2012年底建成投产,存栏肉牛规模2万头,是河南省乃至全国最大的肉牛养殖场,占地528亩,建成全钢构标准化肉牛舍12万平方米,永久性青贮池15个3.6万立方米、有机肥加工厂2.2万平方米、日处理600吨养殖污水处理厂一座、2012年存栏育肥牛1.3万头,年可出栏育成肉牛3万头。
十一、泌阳县夏南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泌阳县夏南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于2007年注册,注册资金1000万元,股份制民用企业。公司位于泌阳县花园乡老苗庄村,占地面积168亩土地,建有1座600平方米的办公楼、1座1600平方米的检测化验中心,各类标准化牛舍8000平方米。2012年底,公司资产总额2986.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066.7万元、流动资产1920万元,负债总额58.6万元。存栏夏南牛种母牛600头,种公牛50头,高档肉牛育肥实验牛30头,其他商品育肥牛500头。公司年向社会提供纯种夏南牛种公牛65头、纯种夏南牛母牛250头,年供应社会夏南牛冻精50万剂,年出栏夏南牛商品牛600头。
公司是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的依托单位,承担南阳牛导入夏洛来导血杂交育种、肉牛三元轮回杂交试验、肉杂牛饲养试验等多项省级科研攻关课题,承担了肉牛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承担着国家主产区肉牛经济杂交模式筛选研究,本地牛、外血杂交牛、乳用牛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肉牛遗传改良与选育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肉牛育肥技术研究与示范,牛肉增值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肉牛牦牛产业生产要素、市场变化与产业政策研究等项目研究与推广,具有较强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先后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地厅级科研成果18项表彰。
十二、驻马店市龙华牧业有限公司
驻马店市龙华牧业有限公司始创建于1991年5月,位于驿城区古城乡吴桂桥西1000米,是一家肉种鸡饲养、孵化、销售的养殖企业。公司下设3个种鸡场、1个孵化场、2个饲料加工厂、1个技术服务部,现有员工400人,前身为驿城区古城乡朱李庄杜鹃夫妇投资300元起家的养鸡专业户。2012年底,公司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总投资1337万元。饲养AA+父母代肉种鸡20多万套,全年可向社会销售商品肉鸡苗2200万羽,“龙华”牌雏鸡在河南省已形成很大的销售网络,占市场份额的30%以上。同时,远销山东、湖北、安徽、山西、陕西等省,是豫南最大的肉种鸡生产企业。
公司于2007年、2008年分别被评为河南省先进科普示范基地和驻马店市先进科普示范基地,2007年被评为河南科技扶贫先进单位,2008年被评为驿城区光彩事业先进单位。2008年9月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
府授予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10月农业部授予国家级肉鸡标准化示范场等称号。公司副总经理杜娟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7年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2007年被评为“驻马店市优秀女企业家”,2005年被评为市“天中十大创业女性”同时授予“三八红旗手”等20多项荣誉称号。
十三、河南森亚牧业发展有限公司
河南森亚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蛋种鸡饲养、销售的养殖企业。位于西平县师灵镇,占地面积120亩,总投资1200多万元,辖蛋种鸡场1个、孵化场1个,年存栏蛋种鸡10万套,年向社会提供优质种蛋1500万枚、鸡苗1000万羽,带动农户3000多户,社会效益上亿元。公司始终以“生产一流产品,提供一流服务”为己任,通过内部挖潜、严格管理、规范运营,产品辐射山东、安徽、武汉、郑州、信阳、漯河、驻马店等多个省市,深受广大养殖场(户)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