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防汛抗旱
第一节 防 汛
一、组织领导
1965年成立驻马店专区后,建立驻马店专区防汛指挥部。历届防汛指挥部均由专员(市长)兼指挥长,地(市)委书记兼政委,军分区首长及有关领导兼任副指挥长和副政委。水利部门作为指挥部的参谋部,具体负责业务技术方面的事宜。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均由同级行政一把手担任,各级行政首长对本级防汛工作负总责,是第一责任人。地(市)委、行署(政府)领导分工分包区内重点水库、滞洪区、河道的防汛工作,对分包防汛任务负责。每年汛前将行政首长防汛分工在《驻马店日报》上公布。地区(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简称地区防指)成员单位涉及水文、气象、城建、交通、铁路、商业、供销、电力等有关行业20余个局(委),按照职责负责本行业的防汛工作,受同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领导和指挥。各县和大中型水库及沿河乡镇成立防汛机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按要求建立防汛机构,负责本水利工程的防汛安全,听从防汛指挥部的调度命令,严禁私自和越权调度,执行防汛责任卡制度,责任卡明确分包领导、技术负责人、责任人,必须经本人签字生效。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落实责任制,包括防汛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请示汇报制度。各级每年均要召开防汛工作会议,传达上级防汛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年度防汛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抗洪抢险措施,督促抗洪演练,并以各种可行方式及时互通情况。
二、防汛调度
地区(市)每年汛前组织对重点工程进行检查和复查,并分类排队,确定难点和重点,组织专家修订洪水调度方案和防洪预案,做好超标准洪水的应对措施。省、地(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简称省、地区(市)防办]制定洪汝河及大、中型水库防洪任务表,洪汝河防洪任务表内规定各河段警戒水位与流量、保证水位与流量、分洪水位等防洪指标。大、中型水库防洪任务表内规定安全标准、汛限水位、运行方式、泄流方式及超标准洪水措施等。
洪汝河干流及大型水库汛期防汛调度由省防办负责,根据雨情、水情、防汛度汛工程状况等综合情况,由地区(市)防办提出滞洪区进、泄洪和大型水库泄流调度意见,报省防办审批,由省防办下达调度命令。紧急情况下省防办直接下达调度指令。中型河道由地(市)、县共同负责调度,小型水库及河道由县防汛抗旱办公室负责。
三、防汛队伍及物资筹备防洪抢险实行军民联防,组建以基干民兵、预备役人员为主的防洪抢险队伍负责本辖区的防汛值班巡逻和防洪抢险任务,发生重大险情按程序调动武警和当地驻军参战。以市洪汝河管理处为主,由防汛任务较重的西平、新蔡县水利局参加,组建专业机动抢险突击队,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和抢险材料,汛前进行模拟抢险演练。
防汛物料实行国家储备与群众自筹相结合,省防办在各地(市)定点储备抢险器材和防汛物料,地区(市)防办在地区水利物资站、有关县水利局、水管单位储备防汛物料,只能用于防洪抢险,并按程序动用。群众自筹防汛物料,推荐“一人一袋、一户一树、十户一垛”的形式,即一人一条编织袋,一户一棵树,十户一个麦秸垛或一个秸秆垛。采取先号料,登记造册,备而不集的方式。各行业的防汛物料由自己筹备。
四、防汛通信
1977年起,驻马店地区防汛指挥部增设防汛无线电台,直接与各大水库、老王坡蓄洪区通话。1985年,可以和西平、遂平、汝南、平舆、新蔡、泌阳等6县中型水库直接联络。为保障防汛电台在防汛其间畅通无阻,省、地、县能随叫随应,当年设立驻马店地区水利防汛通信站,事业性质,核定事业编制8名,为地区水利渔业局属二级机构。1986年,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可通过无线电台与各大、中型水库及老王坡滞洪区直接联络,固定电话实现自动拨号。1993年,全区数字通信起步,地区万门程控开通。1994年,地区防汛通信实现市话交换程控化,防汛通信更加方便快捷。1995年,本地电话数字数据网和分组交换网建成,各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大中型水库、滞洪区及各水文观测点全部并入驻马店本地网,实现网内直拨,区内汛情讯息可实现及时的互联互通。当年,地区建成900兆模拟移动通信交换站,除平舆、汝南外其他各县都开通900兆移动通信基站或直放站,为防汛通信的无线通信奠定基础。1996年,区内防汛通信全部实现数字化。1997年,随着地区计算机互联网、分组交换节点机和166语音信箱系统的开通使用,使得全区防汛通信实现无线宽带接入。2000年后,全市防汛通信网已粗具规模,形成以数字程控交换机、微波机、无线宽带接入、数字接力机和超短波电台为主要机型的通信网,可与所有县(市)大中型水库和滞洪区实现无线通话。通过省防汛一点多址微波网,可直接与水利部、淮委、省水利厅及有关地(市)联络。建立应急保障措施,以应对特别紧急情况下通信保障。防汛通信不仅在防汛中发挥重要作用,已变为为全市水利事业服务。
五、汛情测报
(一)宿鸭湖水库防洪调度自动化系统 宿鸭湖水库控制流域面积大,防汛对全区防洪安全至关重要。1998年被国家防总列为全国第一批防洪调度自动化试点单位,1999年由水库管理局组织实施,年底经国家防办验收。洪水预报软件委托大连理工大学开发,水利部北京燕禹新技术开发部负责设备安装、调试,土建工程由水库管理局和地区水文分站承担。测报范围包括宿鸭湖水库整个流域面积(含上游板桥、薄山水库)和下游沙口水文站,设中心站1个,中继站4个,水位雨量站2个,流量站1个,雨量站11个。工程投资18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省水利匹配30万元,地方自筹50万元。
(二)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河南驻马店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工程 由于驻马店地区防汛任务重,曾发生过举世闻名的“75·8”特大暴雨洪水,被国家防总列为全国防汛指挥系统分中心示范工程。工程范围除全区长江、淮河流域外,还包括小洪河上游平顶山市境内石漫滩水库。示范区工程由信息采集、报汛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三部分组成。共设1个中心站,5个集合转发站,2个中继站,19个水文站,55个雨量报汛站。工程由省水利厅项目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省水文水资源局承担。2000年8月正式开工,9月底完成6个卫星地面站土建工程及设备安装调试,2000年底完成报汛通信设施土建工程。
六、重大抗洪抢险
(一)1991年抗洪抢险 1991年汛期来得早,来势猛、雨量大、历时长、灾情重。5月18日~6月4日,连续降雨18天,全区平均降雨181毫米,6月12~14日,受太平洋副高切变线北抬的影响,骤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全区平均降水量168毫米,洪水总量为15亿立方米。由于前期降雨多,5月下旬至6月初连续降雨10多天,所以6月12~14日暴雨汇流快,产流量多,洪水来势猛,强度大。6月12日上午,气象部门预报为白天阴天间多云,下午到夜里局部有阵雨或雷阵雨,但当夜形势急转直下,骤降大雨、暴雨、局部大暴雨。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笼罩面积9800平方千米,200毫米以上笼罩面积7800平方千米。其中新蔡347毫米、平舆314毫米、确山305毫米、正阳272毫米、汝南169毫米、最大点雨量汝南埠366毫米,雨量之大为1949年后同期之首。6月12~13日暴雨中心位于西部以蓄为主的山丘区,6月13~14日转向东部平原排涝区,上游水库压力大,下游抢排时间短。
暴雨发生后,自西向东,河、库水位猛涨,宿鸭湖水库最大入库流量328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54.6米,超汛限水位2.6米,薄山水库最高水位113.9米,超汛限水位3.9米,华山等8座中型水库均超过汛限水位。洪汝河中下游庙湾、丁湾、河坞、班台等站相继超过警戒水位,其中河坞、丁湾、班台水位分别超过保证水位0.8米、1米、1.1米。班台超保证水位持续时间59小时,超警戒水位时间126小时,最大流量2120立方米/秒,超保证流量320立方米/秒。造成汝河上游、洪汝河中游防汛形势紧张。由于连续强降雨,水库长时间高水位运用,洪汝河河道超标准运行,工程水毁比较严重。洪汝河干流出现险工50处19.4千米;损坏涵闸47座;潘港、龙口大港、戚桥港等中型河道堤防决口6处,长2千米;大中型水库水毁工程22项;田间工程水毁桥涵3887座,塘堰417座,机电灌站35座,机井366眼,灌渠建筑物1051座;损坏通信线路50千米,防汛公路12千米;2座小水库滑坡。全区农田淹没面积163万亩,其中新蔡、汝南、平舆、正阳县被淹没150万亩;全区721个自然村、28.5万人被洪水围困,倒房3.2万间,损坏7万间。水浸、霉烂夏粮6亿多斤,夏季全区损失粮食21亿斤,与上年相比减产58.3%;油菜籽损失2亿斤,与去年相比减产80%;直接经济损失11亿多元。
在抗洪其间,省长李长春,副省长宋照肃,省政府副秘书长李志兴,省防汛指挥部副指挥长、水利厅厅长马德全,水利厅副厅长舒嘉明,财政厅副厅长杨万书,民政厅副厅长刘卫峰,物资厅副厅长刘运枢,领水利厅副厅长、财政厅副厅长杨万书等领导多次到驻马店地区检查指导防汛工作,深入一线视察险情、慰问干部群众。地委、行署、人大工委、政协联委主要领导杨金亮、郭怀庆、路俊福、陈振江、欧阳忠宽、李运亭、于平、张子祥等到新蔡、平舆、汝南、正阳等县和宿鸭湖、薄山等大中型水库,洪汝河险工、险段现场指挥防汛,组织干部和群众防汛抗洪,行署副专员禹殿记在地区防汛办公室调度洪水、具体指挥。各有关县、乡领导全力以赴、冒雨涉水到分包防汛责任段组织抗洪抢险。新蔡县委书记段蜡梅、县长刘炳金等四大班子领导带领干部群众3.2万人,沿该县洪汝河300多千米堤防日夜防守,并即时处理加固堤防险工11处,险闸20座。确山县二道河水库发生滑坡,县委书记张全国、县长王润德和坦克11师43团政委李希仁,组织带领解放军干部、战士700多人为主力的1500余人抗洪抢险突击队,昼夜奋战,保证水库安全。全区动用常备防汛物资4.5万条草袋、3.2万条麻袋、4.3万条化纤袋、7吨铅丝、14.5立方米木材。在这次抗洪中,新蔡县水利局被授予全国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称号,胡德风、王武魁被授予全国抗洪抢险模范称号。地区防汛指挥部对抗洪抢险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地区水利局工管科、地区气象局等24个先进单位和74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二)1998年抗洪抢险 1998年汛期,由于受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影响,区内发生4次较大降雨过程。5~9月,全地区平均降水量为882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630毫米偏多40%。全地区大中型水库汛期拦蓄洪水总量12.02亿立方米,弃水量10.74亿立方米。
5月31日,全区普降大到暴雨,平均降雨73毫米。暴雨中心位于小洪河杨庄以上,降水量115毫米,最大点雨量谭山站,日降雨量147毫米,全区降水量11亿立方米。小洪河杨庄站水位64.43米,桂李站最高水位62.04米,相应流量252立方米/秒。地区防办及时向省防办汇报,石漫滩水库泄量由100减至60立方米/秒,避免向老王坡滞洪区分洪。6月28日~7月1日,3日累计全区平均降水量209毫米,暴雨中心位于洪汝河中下游的夏屯、庙湾、西洋店一带。最大点雨量庙湾站3日降水量为388毫米,接近50年一遇。200毫米以上降雨笼罩面积6000平方千米,300毫米以上降雨笼罩面积4000平方千米,全区总降水量31.5亿立方米。宿鸭湖最大入库流量4280立方米/秒(7月2日10时),同历时下泄流量40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54.85米(7月3日4时),超汛限水位2.35米,库容5.64亿立方米。宿鸭湖、板桥、薄山、宋家场4座大型水库库容增加4.67亿立方米。宿鸭湖、石漫滩水库均开闸泄洪。小洪河庙湾站最高水位41.79米,超警戒水位0.79米,超警戒水位运行126个小时;新蔡站最高水位36.78米,超保证水位运行48小时,超警戒水位运行172小时;班台站最高水位35.95米,超保证水位、警戒水位运行分别是40小时、176小时,班台站最大流量2060立方米/秒,超保证流量260立方米/秒。8月9~10日,全区平均降水量89毫米,暴雨中心位于确山、汝南、平舆县一带,最大点雨量确山站日降水量239毫米,达到20年一遇,是该站建站以来的最大记录(原记录为234.4毫米)。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笼罩面积4000平方千米,全区降水量13亿立方米。全区宿鸭湖、宋家场、薄山3座大型水库、5座中小型水库超汛限水位。宿鸭湖水库最高水位54.35米(8月10日20时),超汛限水位1.85米,最大入库流量4400立方米/秒,进库水量2.17亿立方米。班台站超警戒水位2米,班台站最大流量1870立方米/秒。8月13~15日,3天全区平均降水量103毫米,200毫米以上降雨笼罩面积640平方千米,主要雨区位于确山、泌阳、西平县一带,暴雨中心位于薄山水库上游芦庄站,3日降水量237毫米,全区总降水量15.5亿立方米,区内大中型水库均超汛限水位。宿鸭湖水库最高水位54.97米,超汛限水位2.47米,最大入库流量4600立方米/秒,同历时泄洪流量610立方米/秒,进库水量2.41亿立方米。薄山、板桥、宋家场3座水库分别超汛限水位7.19米、1.34米、1.42米。小洪河杨庄站最高水位65.58米,超保证水位0.03米,最大流量350立方米/秒。桂李站最高水位63.04米,超保证和分洪水位0.04米。8月16日7时~11时向老王坡分洪,流量20立方米/秒,分洪水量30万立方米。小洪河五沟营站超保证水位0.2米,庙湾、新蔡、班台站分别超警戒水位0.24米、0.82米、1.28米,超警戒水位运行时间分别为48小时、256小时、288小时。
由于降雨面积大,范围广,较大降雨次数多,致使洪汝河中下游农田重复受淹,造成秋作物绝收面积大,受灾人数多,抗洪、抢险、救灾任务重、困难大,抢险物资、资金投入多,河道、水库水毁工程多。全区农作物受灾面积574万亩,成灾面积292.3万亩,绝收面积128.1万亩,受灾10个县(市)、120个乡1448个村委,61.76万人被洪水围困,损坏房屋2.9万间,倒塌房屋9739间,死亡3人,直接经济损失5.8亿元。由于度汛工程经历4次大的暴雨洪水,且长时间、高水位运行,工程水毁比较严重。洪汝河出现险工30处,长5899米,中型河道决口7处,长5700米,水毁特别严重的涵闸22座;大、小水库大坝出现滑坡5座,小水库出现不同程度水毁45座;地区防汛通信电台、宿鸭湖电台、薄山有线话路被雷击毁;防汛物料动用草袋3.8万条,化纤袋5.2万条,麻袋3.8万条,铁丝12吨,木材18立方米;损坏田间生产桥4000多座,机井淤积5350眼,损坏水文观测设施7座,损坏机电泵站31座。
在抗洪抢险中,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克强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宿鸭湖水库等视察灾情,现场指挥抗洪抢险;副省长张以祥、王明义、李志斌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到险情大、灾情重的地方检查、指导防汛工作,慰问抗洪抢险干群,并在抗洪第一线,研究部署抢险措施,现场解决实际困难。地委书记马万令、行署专员卢大伟、地委副书记李焕庭、行署副专员王振国多次在地区防汛办公室召集有关单位的领导、技术人员会商洪水调度,制定抗洪抢险方案及救灾防疫措施,并及时落实。军分区、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地、县水利系统齐动员,技术人员与群众一道,坚守在危、难、险工地段,作好技术指导,提供抢险方案,供指挥人员决策。灾情严重的平舆县,本着“保人、保粮、保牲畜”的原则,解救被水围困群众,转移群众财产,组织3000人抗洪抢险突击队,巡堤查险,防患于未然。新蔡县主要领导带领1万多人的抢险队伍,日夜坚守堤防,在河道长时间高水位运行情况下保证堤防安然无恙。汝南县组织500多名抢险队员,用近3个小时排除宿鸭湖库区围堤险情。确山县防汛指挥部在铁路立交桥积水后,积极采取抽排措施,保证京广铁路的安全;八井湾水库大坝出现滑坡后,立即组织100多人的抢险队,用3天时间排除险情,保住了大坝,取得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地区水利局范世德被人事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国抗洪模范荣誉称号。
(三)2000年抗洪抢险 2000年汛期,区境内连续发生3次强降雨过程,其中两次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7·13”洪水是1949年后小洪河上游仅次于“75·8”的大洪水,接近50年一遇。汛期降雨总量1048毫米,超同期正常年份近70%。
6月1~4日,全区平均降雨量139毫米,降水总量21亿立方米,解除了连续5个月的旱情。6月25~27日,全区平均降雨170毫米。最大点雨量小洪河上游石漫滩水库349毫米,最大日降水量296毫米,相当于20年一遇。降水量大于100毫米的笼罩面积12096平方千米,大于200毫米的笼罩面积3840平方千米,总降水量达25.7亿立方米。这次降雨造成小洪河杨庄以下70千米河道超保证水位运行,杨庄站河道最高水位66.5米,超保证水位历时35小时;桂李站河道最高水位63.72米,最大流量393立方米/秒。迫使杨庄和老王坡两滞洪区相继滞洪,杨庄滞洪620万立方米,6月26日16时26分桂李进洪闸开启向老王坡滞洪区分洪,滞洪水位55.82米,滞洪量2550万立方米。
7月13日凌晨2时至8时和14日14时至20时,累计降雨时间12个小时,全区平均降水量185毫米,暴雨中心位于确山、杨庄、西平县一带,最大点雨量确山站6小时降水量199毫米(超最大记录1.8毫米)。降雨造成两座大型水库及9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宿鸭湖最大入库流量463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54.42米,超汛限水位1.92米;板桥最大入库流量107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113.02米,超汛限水位3.02米。小洪河、汝河全线分别超保证水位、警戒水位,其中小洪河超保证水位及警戒水位运行历时分别为123小时、280小时。班台站最高水位35.41米,超除涝水位1.91米,最大流量2020立方米/秒。老王坡和杨庄滞洪区再次滞洪,杨庄滞洪区最大入库流量2110立方米/秒,滞洪水位70.51米,超庄台设计高程0.41米,滞洪量1.13亿立方米。桂李闸向老王坡最大分洪流量154立方米/秒,分洪历时98小时,老王坡最高滞洪水位57.28米,最大滞洪量1.47亿立方米。造成两滞洪区内8万多群众被洪水围困。
洪水造成洪汝河出现险工42处,长7290米,损坏大中小排涝闸199座。大小水库大坝出现滑坡5座,中小水库出现不同程度水毁21座。宿鸭湖防汛电台被雷击毁。损坏灌溉设施410处,机电井淤积11446眼,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受灾面积706万亩,占耕地总数62%,成灾面积492万亩,占全区耕地的43%,绝收面积241万亩,占全区耕地的21%,受灾人数高达476万人,其中被洪水围困的村庄达199个,造成生活困难的14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8.1亿元。
在抗洪抢险斗争中,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克强,副省长李志斌、王明义及有关省厅领导,到抗洪第一线,研究部署抢险措施,现场解决实际困难,慰问灾民,鼓舞广大军民的斗志。在洪水调度关键时刻,市委书记马万令、行署专员卢大伟、副专员王振国、孟超坐镇市防汛办公室指挥,保证洪水调度正确、及时。7月13日11时,杨庄滞洪区入库流量已达500立方米/秒,且在迅速增加,而杨庄以下河道当时最大下泄流量只有450立方米/秒。经请示省防指同意,立即决定杨庄滞洪区落闸滞洪,控制下泄流量450立方米/秒,15时30分,洪峰到达桂李,河道水位达63.3米,桂李分洪闸开启往老王坡分洪。小洪河上蔡西洪段过水能力小,是一个卡口河段,流量达350立方米/秒,即超保证水位40多厘米,由于局部堤段堤顶达不到设计高程,长时间浸泡,高水位运行,堤防险情险象环生,为此,决定适量加大老王坡分洪流量,减少下游河道压力,以确保河道安全。杨庄滞洪区落闸控泄滞洪后,区内水位不断上涨。当滞洪区水位达70.52米,超庄台台面高程0.42米后,水势不再上涨,就地固守,暂不进行群众转移。当时防汛形势严峻,若杨庄水位再涨,将危及滞洪区内群众生命安全,需紧急撤离;老王坡水位再涨,将实施分洪措施。综合各种情况后,指挥部果断决定,杨庄下泄流量超下游河道保证能力,加大到500立方米/秒,减轻杨庄滞洪区的压力,同时加强河道防守,充分发挥河道排水能力。根据天气形势,宿鸭湖、薄山、板桥水库在大量拦蓄、削减洪峰后,相机下泄洪水,起到应有的防洪保安全作用。由于洪水调度非常成功,使全区无一人因洪水死亡,大中小水库无一垮坝,主要河道无一决口,洪涝灾害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当洪水袭来时,杨庄滞洪区内庄台四周被水围困,变成一个个孤岛,西平县委、县政府立即向每个自然村派驻3~5名国家干部和公安干警,稳定群众情绪,维护社会秩序,并向被困群众送去食品和饮水,派医疗队解决就医和免疫问题,及时转移病人、儿童和老人。滞洪区内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牺牲局部,保全大局。西平、上蔡、平舆、新蔡、汝南、遂平等县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日夜上堤巡查,及时处理险情,严防死守,确保堤防安全。地区武警支队150名官兵赶赴上蔡县小洪河西洪段执行抢险任务,水文、气象部门恪尽职守,为指挥调度提供决策依据,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募资捐物支援灾区。参与抗洪抢险的各级领导、机关职工、干部5万人,医疗队3个、50人,共投入民兵29450人,党团员及群众15万人。动用化纤袋15万条,麻袋1万条,冲锋舟21艘,橡皮船28只,编织布1.1万平方米,救生器具0.2万件,油料15吨,筹集大量救灾物资——矿泉水、药品、食品等,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防洪工程有效地拦蓄和疏导洪水,综合计算分析,减灾效益28亿元。
抗洪抢险斗争结束后,驻马店地区防汛抗旱办公室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00年全省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称号,驻马店地区水利局局长王润德、副局长刘春荣、平舆县水利局杨银生等17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00年全省抗洪抢险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地区行署表彰2000年抗洪抢险先进集体23个、先进个人245人。
(四)2007年抗洪抢险 2007年7月2~26日,由于受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西南低窝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全市先后发生8次大的强降雨过程,全市平均降雨量456毫米,最大点雨量为新安店站的674毫米,全市平均降雨均超过200毫米,超过300毫米的降雨笼罩面积1.45万平方千米,超过400毫米的降雨笼罩面积8660平方千米,超过600毫米的降雨笼罩面积1200平方千米。
7月2日18时至3日9时,暴雨中心位于确山、正阳、新蔡县一带,最大点雨量为薄山站的149.5毫米,全市平均降水量56.1毫米;7月4日16时至5日10时,暴雨中心位于小洪河上游的谭山站,最大点降水量191毫米,全市平均降水量58.3毫米;7月5日17时至6日8时,暴雨中心位于板桥水库上游的火石山水库,该站点降水量121毫米,全市平均降水量36.3毫米;7月6日22时至7日10时,暴雨中心位于正阳县王勿桥站,其最大点雨量151毫米,全市平均降雨24.2毫米;7月8日4时至8日20时,暴雨中心位于平舆县以东,最大点雨量为李桥站的129毫米,全市平均降水量40.2毫米;7月13日8时至15日8时,暴雨从确山县往西北推移,最大点降水量为新安店站的242毫米,全市平均降水量117毫米;7月18日0时至20日20时,暴雨中心位于泌阳、西平一带,中心最大点降水量宋家场站降水量达170毫米,全市平均降水量70毫米;7月24日8时至26日5时,暴雨中心位于新蔡、正阳一带,中心最大点雨量新蔡站降水量达64毫米,全市平均降水量25毫米。
受几次强降雨过程影响,全市水库、河道水位迅猛上涨。4座大型水库和8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绝大多数小型水库暴满。宿鸭湖水库最高水位54.76米,超汛限水位2.26米,最大入库流量4680立方米/秒,相应下泻流量810立方米/秒,削减洪峰82.6%。宿鸭湖水库最大下泄流量1110立方米/秒,共调节拦蓄洪水12亿立方米;板桥水库最高水位111.86米,超汛限水位1.86米,最大入库流量1430立方米/秒,削减洪峰100%,调节拦蓄洪水1.5亿立方米;薄山水库最高水位114.71米,超汛限水位1.71米,最大入库流量606立方米/秒,削减洪峰100%,拦蓄洪水1.25亿立方米;小洪河桂李站最高水位63.2米,超保证水位0.2米,最大过流量493立方米/秒,超保证流量143立方米/秒,超保证水位运行5个小时,先后超保证流量运行100个小时,老王坡滞洪区于6日14时40分和15日10时30分两次分洪应用,最大分洪流量分别为178立方米/秒和180立方米/秒;小洪河五沟营站最高水位56.98米,超保证水位0.49米,最大流量462立方米/秒,超保证流量82立方米/秒;小洪河新蔡站最高水位36.73米,超保证水位0.43米,最大流量850立方米/秒;洪汝河汇合口班台站最高水位35.8米,超保证水位(35.63)0.17米,超保证水位运行24个小时,最大流量2340立方米/秒,超保证流量(1900立方米/秒)440立方米/秒,其中分洪道分洪流量636立方米/秒。大洪河班台分洪道最大分洪流量670立方米/秒。小洪河班台以上河道超保证水位河段长76千米(西平桂李至上蔡塔桥段,新蔡平铺至班台段),班台以下河道均超保证水位。7月2~31日,洪汝河出境水量达33.4亿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同期的5.4倍。由于汛期降雨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雨型恶劣,且突发性强,河道长期高水位运行,洪涝灾害严重,洪水调度难度大。
受暴雨洪水袭击,全市河道、水库等防洪工程水毁严重,162座水库不同程度水毁,病险水库中有45座险情加剧;有246座涵闸、900余座桥涵严重受损,洪汝河堤防原有63处险工的险情进一步恶化,且新发生险工134处;损坏灌溉设施487处;机电井淤积3120眼;损坏机电泵站15座。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全市有273个村庄被水围困,大部分乡村发生严重内涝,大面积农作物田间积水,部分民房倒塌、损坏,一些公路、桥涵被水冲毁。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690.1万亩,绝收149.7万亩,受灾人口339.17万人,紧急转移人口17.72万人,倒塌房屋3286间,损坏房屋5120间。直接经济损失11.34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9.8亿元,重灾县是新蔡、正阳、平舆、汝南、西平县。
汛情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对抗洪抢险工作做重要指示;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省军区司令员袁家新、副省长刘新民、张大卫等领导先后到驻市指挥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并深入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和抗洪抢险人员。省财政厅、民政厅、水利厅、省防办等有关厅局领导到驻市指导抗洪抢险工作。国家防总、水利部、民政部、淮委等上级部门先后派出工作组到驻市检查指导抗洪救灾工作。
市委先后两次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委领导关于做好当前防洪救灾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对全市的防汛救灾工作做进一步的安排和部署。市直各有关局委和单位迅速行动,组织抗洪抢险突击队,想方设法筹备防汛抢险物资,市直抗洪抢险救灾预备队员有1500多人,抗洪救灾青年突击队1200多人。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军分区等领导成员迅速分赴责任区一线指挥,领导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抗洪抢险工作。各县区乡镇主要领导成员,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并动员数十万群众对河道堤防和水库大坝进行查险、抢险。特别对小洪河超保证水位易出险的河道堤防、有病险问题的水库大坝作为重点,严加防守,抢险队伍集结待命,防汛料物运至薄弱地带,时刻准备抢险。市防汛办公室紧急调运橡皮船12艘、冲锋舟20艘、麻袋5000条、化纤袋2.1万条、铅丝3吨等防汛物资,运送到险情严重的地方。
由于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根据雨水情的变化,及时组织水利、气象、水文等相关部门的专家科学预测,精确计算,及时会商,对洪水实行科学调度。市防汛办收集各种信息,准确传递各种指令,制定各种方案。各部门密切配合,全体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才使得防洪减灾效益显著,水库无一处垮坝,河道无一处决堤,人员无一人伤亡,城市(镇)无一座被淹,总减灾效益约28亿元。
第二节 抗 旱
一、组织领导
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地委、行署)历来都非常重视抗旱工作,组织、指挥抗旱斗争;通过电视、电话会议布置、动员抗旱;召开现场会议,以点带面,掀起抗旱高潮;采取激励政策,鼓励先进,鞭策后退;组织工作组或检查组,帮促抗旱,发现问题,掌握灾情。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坚持及早准备,提前预防,做到有备无患。水利、农业、农机、气象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支援和服务抗旱。财政部门及时下拨抗旱经费,银行及时发放抗旱贷款,供电部门及时调整电力供应,石油部门及时组织油料供给。组建抗旱服务组织,依托自身优势,为农民提供有偿抗旱服务。抗旱服务组织以帮助农民抗旱为主同时开展机具维修、设备经营、技术咨询、打井配套、抗旱药物经销等业务。根据云层厚度、移动方向、气压等天气因素,有条件地开展人工增雨措施,在一定范围内解除和缓解旱情。
二、发动群众
抗旱工作通过转变群众观念入手,改变过去等天靠雨、等待、观望及等、靠、要的陈旧观念,发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舍得投入,早行动。充分利用水库、河道、塘堰、水井、泵站等水利设施,开源节流,提供充足水量,供应抗旱用水;开辟新的水源,突击打机井和土井;同时推广喷灌、滴灌、渠道硬化、“小白龙”灌溉等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
三、重大抗灾活动
(一)1992年抗旱 1992年1~11月底,驻马店地区全区平均降水量529.8毫米,占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900毫米的58.8%。水库蓄水量大幅度减少,板桥、薄山、宿鸭湖、宋家场4座大型水库9月底总蓄水量1亿立方米,为总兴利库容8.03亿立方米的12.5%。9座中型水库9月底总蓄水量0.3亿立方米,为总兴利库容0.49亿立方米的61.9%。小型水库蓄水量更少,塘堰坝大部分干涸,大型河道基本断流,5月份以来洪汝河汇合口班台站流量长期在10立方米/秒。东部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1~2米,西部山区下降3~4米。干旱时间之长,降水量之少,为该地解放以来所罕见。
6月上旬,正值秋作物播种高潮,天气干旱无雨,气温高,土壤失墒严重,干土层4~5厘米,20厘米含水量在14%以下,大部分秋作物不能按时播种,春播玉米、棉花卷叶凋黄。7月旱情继续发展,全区1120万亩的秋作物有800万亩受旱,严重干旱的500万亩,部分已经枯萎,形势十分严峻。至8月中旬,高温、大风长达7天,伏旱长达40天,水库蓄水少。宿鸭湖水库从6月19日起一直处于死水位以下,河水基本断流,受旱面积1010万亩,严重受旱575万亩。
省政府及时下拨驻马店地区抗旱经费55万元,地区农机部门下拨农用柴油300吨,地区农行发放贷款300万元,地区电业局为抗旱让电970千瓦,支援各县抗旱保秋。地区成立人工增雨办公室,两次人工降雨打炮800发,作业范围700万亩。地区农委、水利局、农业局进行巡回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地区水利局负责协调解决薄山、宿鸭湖灌区用水、争水问题,协调从板桥水库往宿鸭湖水库两次调水800万立方米,解决宿鸭湖水库用水燃眉之急。薄山、宋家场水库放弃发电效益,保证泌阳、确山、汝南县灌区灌溉用水,宿鸭湖水库在渠首前淤平放不出水的情况下,组织人力挖引水渠从库中心引水灌溉,为抗旱保秋贡献力量。各县采取各种措施,广泛发动群众。新蔡县组织县直500名干部,23个工作组分赴各乡镇,制定干部岗位责任制,实行县、乡、村层层承包,全县筹集资金200多万元,购置各种抗旱机具1000多台,打土井3000多眼。充分利用水利条件,整修干支渠42千米,成立10个抗旱服务队,实行抗旱有偿服务。在抗旱最高峰期全区出动劳力70万人,抗旱累计浇地450万亩,其中各级抗旱服务体系为群众浇地120万亩。投入使用机电井23314眼,提灌站52处,喷灌机及水泵25221台。全区修复大中型水库干渠4条69.8千米,支渠25条185.3千米,斗渠268条720千米,共完成土方32万立方米。解决人畜饮水困难12万人,大牲畜8.2万头。全年抗旱净增效益为7.44亿元。
(二)1997年抗旱 1997年5月,全区平均降水量6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8%。进入汛期的6~9月,驻马店地区降水量极少,时空分布不均,无雨日持续时间长,旱灾严重。全区平均降水量308毫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586毫米偏少47%。是1956年以后近40多年第二位最低值(第一位是1966年汛期降水量190毫米)。年平均降水量597毫米,比多年均值偏少34.4%;全区地表水资源量12.22亿立方米,相当于多年均值的31.4%;地下水资源量11.49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偏少53.3%;全区大中型水库年初蓄水量6.9亿立方米,年末为3.1亿立方米,仅占兴利库容的36.4%。6月上旬,受西风带低压槽及切变线影响,降雨后基本解除了旱情。6月中旬以后,全区无降雨,旱情加剧。7月16日,全区有一次较大降雨过程,由于降雨分布不均,确山、汝南、平舆、正阳等县旱情尚未解除。7月下旬~8月18日,由于副高比较稳定,全区以晴到少云天气为主,形成近40年以来少有持续高温天气,旱情十分严重。8月19日受11号台风影响,气温有所下降,除部分地区降有小雨外,大部分县无降雨。8月下旬以后,虽有几次小的降雨过程,但对旱情缓解不大。由于降水量小,间隔时间长,气温高,蒸发量大,形成1949年以来少有的长时间伏旱和秋旱,致使秋粮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全区共发生较大旱情3次,受旱面积2353万亩次,其中严重受旱面积1556万亩次。
6月23日和8月7日,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关于抢种抗旱保苗加强秋田管理的紧急通知》和《关于继续开展抗旱保秋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抗旱抢种、抗旱保苗工作,紧急动员,积极行动,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计夺取秋季农业丰收。地、县抗旱办公室组织有关技术人员500多人组成工作组,深入乡、村检查、督促、指导抗旱工作。汝南、西平、平舆、遂平等县在抗旱斗争中,措施得力,行动速度快,开展力度大,成效显著。汝南县在县四大班子带领下,各部门深入抗旱第一线,掌握旱情,体察民情,同当地群众协同作战,具体解决当地抗旱工作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不拘形式地从物力、财力、人力上大力支持抗旱、服务抗旱。全县共投入抗旱资金1134万元,投放柴油930吨,浇地面积100万亩次。平舆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抗旱工作会议,部署抗旱工作,全县共投入机井8410眼,喷灌机9411部,小口井9238眼,其他抗旱机具30464件,投入抗旱资金1560万元,投放柴油210吨,累计浇地203万亩次。
9月20日~11月9日,全区降水量平均不足10毫米,土壤含水量急剧下降,致使全区小麦不能足墒播种,已播种的也有一部分不能出苗,缺苗断垄现象也很普遍。旱情发生后,地委、行署要求各县、市充分认识旱情的严重性,立足抗旱夺丰收,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广泛发动群众,全力抗旱。通过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区抗旱种麦和抗旱浇麦600万亩,其中抗旱种麦287万亩,占麦播面积的36.5%,为次年夏粮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抗旱中全区最高日出勤145.6万人,投入机电井8.3万眼,喷灌机56820部,其他提水机械6万余件,4座大型水库相继放水支援抗旱。抗旱浇地达2000万亩次,减灾效益达15亿元。县乡抗旱服务队发挥极大作用,共抗旱浇地31.8万亩次。
(三)2009年抗旱 2008年10月入冬以来,全市降水量严重偏少,日照充足、气温偏高,土壤墒情急剧下降,107天无有效降水,降水量不足比历史同期148.8毫米偏少90%,是50年以来遇到的最严重大面积干旱,涉及9县1区186个乡镇。全市作物受旱面积达1175万亩,其中972万亩小麦全部受旱,小麦严重受旱面积达570万亩,112万亩小麦因旱发黄,6.04万亩小麦出现干枯症状。由于旱灾,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致使一部分县、乡、村人畜饮水困难。全市有23个乡镇、55个村委、4.09万人、1.69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人畜饮水困难。
各县区及时组织群众落实查苗补种、抗旱浇水等管理措施。2009年1月5~6日上午,全市市组织实施人工增雨,全市普降小到中雪,平均降水3毫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于1月7日启动Ⅲ级抗旱应急响应,要求各级各部门按照预案全力投入抗旱工作。1月8日,市政府再次召开全市抗旱浇麦紧急会议,要求各地克难攻坚,旱情不解除,抗旱不动摇。1月9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发《关于抗旱浇麦保丰收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县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要积极配合省市抗旱浇麦保丰收工作督导组工作;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要高度重视抗旱浇麦保丰收工作,集中人力、精力投入抗旱工作。1月11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发《关于确保抗旱用水的紧急通知》要求有灌溉条件的大中小水库、灌区、机井、提灌站、塘堰坝等水利设施要充分发挥作用,保证抗旱用水。1月13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发《认真做好临时性人畜饮水困难工作的通知》,解决市人畜饮水保安全工作,确保山丘区群众生活用水需要。1月21日下午,市委召开由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参加的会议,部署下一步的抗旱浇麦工作。1月22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副省长刘满仓等一行到驻市考察小麦旱情,重点考察西平县宋集乡和环城乡的小麦旱情以及抗旱浇麦效果。1月29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并于2月2日再次紧急启动Ⅱ级抗旱应急响应,市防指各成员单位按照《驻马店市抗旱应急预案》所赋予的职责和规定的程序,全力投入抗旱工作。市四大班子领导到市11个县区督导抗旱浇麦工作。
2月6日,市防汛指挥部发布干旱Ⅰ级预警,启动抗旱Ⅰ级应急响应,宣布全市进入抗旱紧急期。省政府、省防指分别派出督导组到驻市督导抗旱工作,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农技中心副主任栗铁申、水利部淮河委员会副总工夏成宁、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秦玉海、省政协副主席李英杰等先后到驻市指导抗旱浇麦工作。各级党委、政府把抗大旱、夺丰收作为最紧迫的工作任务,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奋力开展抗旱工作。全市共投入抗旱资金1771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300万元,省级财政320万元,市级财政130万元,县财政及群众投入16963万元,日最高投入抗旱人数47.3万人,行动机电井7.96万眼,投入机动抗旱设备10.5万台(套),泵站77处,机动运水车辆0.49万辆次,全市共新打机井1087眼,土井4300多眼,洗修旧井2376眼。累计浇灌面积1145万亩次。临时解决缺水人口2.99万人、大牲畜1.25万头。全市水库开闸放水总量5564万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放水4920万立方米,中小型水库放水644万立方米),灌溉农田56万亩。经过100多天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夏粮总产量达84.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四)2011年抗旱 2010年10月1日~2011年2月24日,在长达143天的时间里,全市降水量仅为12.3~43.3毫米,比常年偏少76%~91%。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为35天,2010年10月3日~2011年2月8日的131天里基本无有效降水。3~4月和5月2日~5月底,全市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县区干旱严重。尤其是正阳,4月中下旬连续24天降水量仅2.7毫米,仅为历年同期均值的5%;确山4月份降水也仅8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近九成,干旱明显。进入夏季,全市降水较历年偏少,部分县区出现干旱。其中遂平县6、7月份的降水总量仅为常年同期的29.8%,造成全县夏播作物全部受旱。全市9县1区186个乡镇普遍受旱,受旱农作物达965万亩。由于长期干旱,加之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严重影响小麦的发根和安全越冬。受持续干旱影响,地下水位普遍下降,造成机井出水能力降低,对抗旱工作的开展有一定影响。
面对严重旱情,先后4次召开抗旱浇麦工作会,启动Ⅲ级抗旱应急响应。全市各县(区)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物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迅速掀起抗旱浇麦高潮。全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553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800万元,省级财政310万元,市县财政及群众投入23422万元。高峰时日最高出动劳力25.28万人,行动机电井8.7万眼,泵站16处,投入机动抗旱设备9.6万台套,已累计抗旱浇麦1024.9万亩次。临时解决缺水人口2.54万人、大牲畜0.83万头。县乡抗旱服务队也发挥了极大作用,共抗旱浇地52.8万亩次,抗旱减灾效益达19.04亿元,取得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夏粮总产量达8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再次实现粮食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