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研究
【概况】 2018 年,市农科院共承担国家、省、市下达和自选课题 50 项,其中应用研究课题 8 项,中间试验课题 7 项,单项试验课题 27 项,农作物新品种(系、组合)生产示范课题 8 项。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 9 个。其中 :驻麦 328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驻麦 305 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同时通过国家品种初审 ;驻芝 24、驻茄 13 号、驻茄 14 号、驻茄15 号、驻茄 16 号、驻研 1 号、驻研 2 号通过河南省品种鉴定。参加国家和河南省预备试验、品(鉴)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联合体试验的农作物新品系 46 个。其中 :驻麦 296、驻麦 588、驻麦 672、驻玉 789、驻玉 735、驻豆30、驻豆 31、驻豆 32 参加河南省预备试验及联合体品(鉴)比试验 ;驻麦 256、驻麦 586、驻玉 606、驻玉 6133、驻玉青贮 1 号、驻豆 23、驻豆 27、驻花 7 号、驻大麦 2011 南 4-18、驻大麦 4-156、驻大麦 2013 南 4-6、驻大麦 2011 南 6-1、驻大麦 8-65、驻大麦 5-257、驻大麦 6-47、驻大麦 2011 南 4-22、驻大麦 6-156、驻大麦 6-76、驻大麦 4-238 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及联合体区域试验,驻芝 14J50、zp15018、zp17122 参加河南省联合体生产试验 ;驻麦 857、驻豆 28、驻豆 29 参加国家品(鉴)比试验 ;驻麦 305、驻麦 762、驻豆 21、驻豆26、驻芝 16B04、驻芝 17B09、驻芝 17B01、驻花 6 号、驻大麦 2011 南 4-22、驻大麦 2013 南 4-6、驻大麦 3-118 参加国家区域试验;驻麦 305、驻豆20 参加国家生产试验。荣获省、厅级科技成果奖 3 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河南省农科系统二等奖 2 项 ;荣获市优秀学术论文奖 2 项,其中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3 项(通过初审),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1 项;申请国家专利 3 项(其中 1 项发明专利),获授权国家专利 6 项 ;制定河南省地方标准 2 项,制定驻马店市地方标准 2 项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19 篇,出版著作 1 部,在《驻马店日报》发表科普文章 13 篇 ;在市电视台举办科技讲座 11 期,举办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培训班 45场次。(贺建峰 朱统泉)
【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 2017 年—2018 年度种植小麦优异资源 1020 份,优质亲本 115 份。配制杂交组合和改良组合共 877 套。各世代品系情况 :F1 代种植 688 个组合,保留组合 201 个 ;F2 代 205 个组合,种植 6150 行,选择优良单株 1744 个;F3 代 209 个组合,1058 个品系种植 4232 行,选择优良单株 900 个。高代材料的选择 :F4—F12 种植 223组合,598 个株系,2392 行,选择优良单株 708 个。新品系鉴定试验 :小麦新品系鉴定冬性 A 组参试品种为 18 个,对照周麦 18 ;冬性 B 组参试品种为 18个,对照周麦 18 ;小麦新品系鉴定春性 A 组参试品种为 18 个,对照周麦 18 ;春性 B 组参试品种为 18 个,对照周麦 18。2017 年—2018 年度参加国家、省区试、比较试验等新品系 :驻麦 305 同步参加 2017 年—2018 年国家生产和区域试验 ;驻麦 762 推荐参加 2018 年—2019 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早播组区域试验 ;驻麦857 推荐参加 2018 年—2019 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品种比较试验 ;驻麦 256 推荐参加 2018 年—2019 年度河南省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 ;驻麦 586 参加创新联盟体区域试验 ;驻麦 296和驻麦 588 参加创新联盟体比较试验。选育 2 个新品种 :驻麦 328 通过国家品种审定,驻麦 305 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同时通过国家品种初审。小麦新品系观察 11 组 :参试品种为 132 个,对照周麦 18 和偃展 4110,产量表现好的 9 个。(贺建峰 朱统泉)

【玉米杂交种选育】 2018 年,玉米种质资源改良与利用 :种植育种材料 2102 份,其中基础自交系材料 752 份(三系材料 6 份),外引材料 433 份,选系材料 783 份(其中高代材料 235 份、中代材料 264 份、低代材料 137 份),新引进材料 65 份。配制杂交组合 2100 余份,测交组合 300 余份。新组合鉴定 :种植杂交组合 5078 个,对照种为郑单 958 和先玉 335,比郑单 958 增产的组合 145 个,比先玉 335 增产的 116 个,比对照 1 和对照 2 同时增产的 89 个。6 个自交系有较强配合力,可以上升为市农科院玉米育种的骨干系或者测验种。新组合产量比较试验 :共种植筛选出的优良组合 44 个,对照种郑单 958,筛选出 17 个表现较好的新组合,进行测产和考种比对照郑单 958 增产 3% 以上的组合 5 个,表现较好的 2 个组合是浚 620229-3220x14H28、浚 620229-
3220xKWS1-3220。多点鉴定试验 :20 个优良组合参加多点联合鉴定,其中 10 个参加河南省夏玉米新品种产比联合鉴定,10 个参加省体系新品种联合测试。海南冬繁加代 :2017 年—2018 年度种植自交系材料 253 个;选系材料 368 个,外引材料 46 个,配制加代繁殖参加省联合体试验用种 5 个,制备参加多点鉴定试验用种 20 个、杂交组合 1560 个。2018年—2019 年度,选系加代材料 380 个,计划配制产比组合88 个,配制参加 2019 年省联合体试验用种 5 个、参加多点鉴定试验用种 22个,计划配制杂交组合 3000个。新组合参试:驻玉 606 和驻玉 6133 分别参加联合体 4500 株 / 亩和 5000株 / 亩普通组区域试验 ;驻玉 789 参加联合体 4500 株 / 亩普通组品比试验 ;驻玉 735 和驻玉 736 参加联合体 5000株 / 亩普通组品比试验 ;驻青贮 1 号参加河南牧源青贮玉米联合体 5000 株 / 亩区域试验。河南省夏玉米新品种产比联合鉴定共 114 个新组合,由 10 院所及科研单位提供,间比排列,郑单 958 作对照,不设重复。省体系新品种联合测试共 90 个新组合,间比法排列,郑单 958 作对照。(段 莹 潘正茂)
【大麦新品种选育】 2018 年,市农科院大麦共选配杂交组合 248 份。F1 代种植 166 个组合,实收 70 份。F2 代共种植 104 个组合,从中选出 582 株单株。后代材料 F3 代以上198 个组合,选优良单株 1806 个,选育综合性状较好的优良株系等 86 份。品种提纯复壮 :2017 年—2018 年度,选择驻大麦 3 号、驻大麦 4 号优良单株 1200 株 ;选择驻大麦 5号及驻大麦 6 号单株 1000 余株。南繁加代 :在昆明加代繁殖 F1 代 20 份,收获 20 份。参加国家、省区试的新品系 14个 :驻 2011 南 4 - 22、驻 2013 南 4 - 6、驻 3 - 118 参加国家大麦穿梭育种试验,2011 南 4-18、4-156、2013 南 4-6、2011 南 6-1、8-65、5-257、6-47、2011 南 4-22、6-156、6-76、4-238 参加河南大麦联合区域试验。大麦新品种展示试验 :参试品种(系)29 个,平均亩产 416.8 千克,有 18 个品种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 7.76% ~ 34.48%。二棱大麦新品种鉴定试验 :参试品种(系)15 个,平均亩产 431.19 千克,其中 10 个品种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 1.38% ~ 20.25%,产量最高的为驻 8-28, 达到 492.26 千克 / 亩,较对照驻大麦3 号增产 20.25%。多棱大麦新品种鉴定试验 :本试验 15 个品种,平均亩产 417.37 千克,其中 6 个品种(系)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 5.82% ~ 15.27%,产量最高的为驻 7-73,达到481.51 千克 / 亩,较对照驻大麦 4 号增产 15.27%。大麦新品种观察试验 :参试二棱品种中有个 13 品种产量较对照表现增产,增产幅度大于 5% 的品种(系)7 个,参试多棱品种中有 6 个品种较对照表现增产,增产幅度大于 5% 的品种(系)4 个。(段 莹 潘正茂)
【大豆新品种选育】 2018 年,种质资源及原存后代材料765 份,收获综合性状好的材料 128 份。种植亲本材料 141份,配制杂交组合 106 个,收获 89 个。种植后代材料 447份,其中高代材料 229 份,实收 136 份 ;低代材料 218 份,实收 192 份;筛选出综合性状好的优良株系 43 份。南繁加代:F1—F4 代共种植 163 份,种植单株 356 个材料 ;繁殖 8 个新品系,准备参加省和国家试验。鉴定综合观察试验 :种植鉴定材料 67 份,收获 65 份,其中 9 个材料表现较好,计划升入品比试验。综合材料种植 30 份,收获 30 份,表现突出的有 9 个材料。品比试验 :种植新品系 25 个,综合性状表现好,比对照郑 196 增产的品系 8 个,产量幅度 209.68 千克 / 亩~ 245.01 千克 / 亩,增幅 8.2% ~ 13.5%。参加国家省试验的新品系 :驻豆 20 参加国家长江流域夏大豆中早熟组生产试验,两年汇总结果增产 7.1%。驻豆 21 参加国家长江夏大豆中早熟组区试,油脂含量 21.73%,汇总增产 5.8%,属高油大豆品种。驻豆 26 参加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国家汇总结果蛋白含量为 45.09%,增产 3.21%,居参试 30 个品种中第 10 位。驻豆 23 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第二年,汇总结果增产 8.9%。 驻豆 27 参加河南省联合体区域试验,汇总结果增产 3.93%,蛋白含量为 46.6%,属于高蛋白品种。驻豆28 和驻豆 29 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多点鉴定试验,汇总结果驻豆 28 增产 6.2%,驻豆 29 减产。驻豆 30、驻豆 32 参加省农科系统联合体夏大豆品种比较试验普通组,增产幅度为10.4%、11%,汇总结果驻豆 30 减产,驻豆 32 增产 7%。驻豆 31 参加省农科系统联合体夏大豆品种比较试验早熟组,汇总结果产量排名第 1。新品系展示试验:参试品系共 25 个,对表现好的 10 个材料综合考评,其中有6 个材料进行南繁。(段 莹 潘正茂)

【芝麻新品种选育】 2018 年,芝麻资源材料繁殖鉴定 :种植国内外资源材料 400 份,鉴定出 4 份综合性状优良的材料。亲本观察及田间杂交 :种植亲本材料 361 份,选留 359 份 ;组配杂交组合 265 份,收获 262 份。优良组合及后代材料的选择 :F1—F5 代共种植 1018 份,收获 1205 份,表现较好的有 32 份。高代株行观察圃 :种植高代(F6 代以上)647个株行(系),收获单株 608 个,表现较好的有 62 个,表现特别优良的有 32 份。芝麻品种(系)优选、提纯及系统选育 :种植 30 多个芝麻品种(系)169 个株行,从中出纯系、优系和变异优株 195 个,综合性状好的 3 个。芝麻细胞核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种植不育系 188 份,作细胞核雄性不育人工自交 66 份,收获不育系单株材料 144 份,这些株系不育率稳定在 50% 以上,综合性状好的 3 份。高代鉴定 :种植高代鉴定材料 109 份,鉴定出 3 个有苗头的新品系,综合性状表现良好,较对照增产 15% 以上。海南加代 :种植杂交材料 282 份,繁殖芝麻新品系 5 个,配制杂交组合 63 份。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的新品系 :驻 16B04、驻17B09 参加全国(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 ;驻 17B01参加全国(江淮区)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 ;驻 14J50 参加全国黄淮片芝麻新品种展示试验。选育 1 个新品种 :驻芝 24号 2018 年 11 月通过河南省品种鉴定。新品种(系)比较试验 :种植新品种(系)23 个,以豫芝四号为对照,驻 18B6产量比对照增产21.06% ,居试验第 1 位 ;驻 18B8 亩产量比对照增产 15.07%,居试验第 2 位。新品种高产示范 :种植驻芝 20 号、驻芝 21 号、驻芝 22 号 3 个新品种,驻芝 20号比对照增产 7.8%,驻芝 21 号比对照增产 10.2%,驻芝 22号比对照增产 7.2%。(段 莹 潘正茂)
【花生新品种选育】 2018 年,种植父本 44 份,母本 6 份,配制杂交组合 40 个,收获 40 份杂交种子。种植后代材料764 份,收获 671 份,其中 F1 代 56 份 387 个单株,F2 代283 份,F3 代 87 份,F4 代 82 份,F5 代 70 份,F6 代 44 份,F7 代 63 份,F8 代 43 份,F9 代 26 份,F10 代 10 份。种植2016 年南繁高油酸材料 40 份,其中油酸含量 80% 以上的16 份、70% 以上的 24 份;2017 年南繁材料 1374 份。品种(系)比较 :试验品种(系)74 个,对照远杂 9102,各品种(系)产量幅度为荚果 207.5 千克 / 亩~ 412.5 千克 / 亩,有 51 个新品系荚果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 1.92% ~ 28.65%。品种(系)鉴定 :试验品种(系)33 个,对照远杂 9102,各品种(系)产量幅度为荚果 203.75 千克 / 亩~ 281.25 千克 / 亩,有 11 个新品系荚果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 1.21% ~ 6.13%。南繁加代 :加代 294 个后代材料,繁殖高代材料 5 个。参加国家、省试验的新品系 :驻花 7 号参加河南夏播花生品种多点联合测试 ;驻花 6 号参加长江流域片花生新品种多点试验和黄淮海中南片小粒花生品种多点联合测试。(段 莹 潘正茂)
【蔬菜新品种选育】 2018 年,新引进种质资源辣椒 32 份,茄子 28 份,丝瓜 2 份,番茄 78 份 ;资源圃共有辣椒种质资源 214 份,茄子 218 份,丝瓜 42 份,番茄 293 份。配制辣椒杂交组合 50 个,实收杂交组合 30 个 ;配制茄子杂交组合107 个,实收杂交组合 95 个 ;配制丝瓜杂交组合 30 个,实收杂交组合 20 个。新组合鉴定 :鉴定辣椒杂交组合 76 份,筛选出适合保护地栽培的新组合 15 个,筛选出适合露地中晚熟栽培的较好组合 7 个。鉴定茄子杂交组合 92 个,比对照增产在 10% 以上的青茄组合 6 个 ;比对照增产在 10% 以上的紫茄组合 7 个。鉴定丝瓜杂交组合 12 个,表现较好的组合 2 个。辣椒比较试验 :在塑料大棚内,对 15 个杂交组合作产比试验,筛选出 4 个有苗头新品系 ;以辣优四号作对照,对 10 个杂交组合作产比试验,筛选出适宜露地栽培的有苗头新品系 2 个。茄子比较试验 :紫茄组 3 个杂交组合,青茄组 3 个杂交组合,筛选出有苗头新品系 4 个。丝瓜比较试验 :13 个优势组合,以长沙肉丝瓜为对照,筛选出 1 个有苗头新品系。南繁加代 :茄子材料 50 份,其中自交系纯化加代材料 30 份、高代纯合材料 20 份,制备参加多点鉴定组合 12 个,产量比较组合 19 个。选育 4 个新品种 :驻茄13 号、驻茄 14 号、驻茄 15 号、驻茄 16 号 2018 年 11 月通过河南省品种鉴定。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 DH 纯系 :共接种辣椒基因型材料 140 个,诱导成功基因型材料 23 个 ;茄子诱导成功率 16.4%,成活率在 90% 以上,获得再生植株 62 株,移栽成活 50 株。辣椒核心种质库构建 :对不同来源的 169份辣椒材料进行 SSR 分子标记,初步构建辣椒核心种质库。番茄种质创新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从十万多个株系中选择50 份抗病材料。2018 年对新引进的 50 份抗病资源材料进行种植鉴定,并进行整理分类。 (段 莹 潘正茂)
【食用菌新品种选育】 2018 年,新引进种质资源平菇 9 份,香菇 7份,灵芝 2份,白灵菇 1份;共保存优质种质资源 167份。平菇杂交育种 :种植平菇资源 23 份,共做杂交组合 68 个,有 6 个杂交菌株菌丝与亲本有明显拮抗线,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 ;并对 2017 年杂交的 5 个菌株进行复筛,差异不显著。香菇杂交育种 :种植 40 个杂交组合分别与其亲本进行拮抗试验,抗性差,不能进入出菇 ;2018 年选组合 40 个,做杂交 160 个,形成双核并差异双亲的 3 个,出菇试验正在进行。提供 2 个品种 ZP15018、ZP17122 参加省生产试验。驻研 1号、驻研 2 号分别于 2018 年 9 月和 6 月通过河南省品种鉴定。香菇 L808 菌株提纯复壮 :对从不同出菇环境条件下分离的 5 个香菇 L808 菌株进行复筛。平菇驻研 2 号高产配方筛选试验 :设置 5 个处理配方,配方 4 现蕾最早,较 CK 早4 天 ;平均生物学效率最高为 90.3%,其次为配方 1,较 CK高 33% 以上。芝麻秆新型基质栽培平菇和香菇试验 :研究以玉米芯、芝麻秆为主料栽培平菇和以杂木屑、芝麻秆为主料栽培平香菇,以确定平菇香菇品种适应的栽培季节和基质。氯化钠在香菇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香菇常规配方中不同含量的氯化钠,对香菇菌丝生长及子实体发育的影响。灰树花新品种栽培比较试验 :迁西 1 号(QX-1) 无论是产量还是商品性都表现突出,该品种适合在驻马店市推广。羊肚菌新品种比较试验 :对引进或采集的 9 个羊肚菌菌株开展比较试验,比较其菌丝生长及出菇情况。羊肚菌废料栽培平菇试验 :试验 8 个配方,以第二配方营养袋废料添加量 30%产量最高。(段 莹 潘正茂)
【平菇新品种“驻研 1 号”】 平菇新品种“驻研 1 号”是由河南省主栽品种“CCEF89”和“4195”为亲本,经单孢杂交选育而获得的优良菌株,子实体叠生,菌盖扇形,颜色受温度影响,低温下呈深黑色,高温下深灰色,柄长 5 厘米、直径 1.5 厘米,6 ~ 7 成熟时菌盖直径 5 厘米~ 6 厘米、厚1 厘米左右,菇质韧性好,耐贮藏,生产周期 45 天~ 50 天。“驻研 1 号”菌丝生长温度 5℃—35℃,适宜温度 25℃—28℃ ;出菇温度 5℃—25℃,适宜温度 10℃—20℃。适宜于驻马店秋冬季栽培。适宜熟料和发酵料栽培。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验,氨基酸含量 19.81克 /100克干品,蛋白质含量 26克 /100克干品。2018年 5月“驻研 1 号”通过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专家鉴定,2018 年 9月颁发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鉴定证号 :豫品鉴食用菌 2018005)。(段 莹 潘正茂)
【平菇新品种“驻研 2 号”】“驻研 2 号”是由河南省主栽品种“5651”和野生驯化菌株“驻 9703”为亲本,经单孢杂交选育而获得的优良菌株,从接种到采收 34 天~ 44 天,子实体叠生,菌盖贝壳型,颜色受温度影响,低温下深灰色,高温下浅灰色,柄长约 3.5 厘米、直径 1.8 厘米,6 ~ 7成熟时菌盖直径 4.5 厘米~ 5 厘米、厚 0.9 厘米左右。出菇整齐,茬次明显。“驻研 2 号”菌丝生长温度 4℃~ 35℃,适宜温度 20℃~ 28℃ ;出菇温度 8℃~ 30℃,适宜温度15℃~ 25℃。适宜于河南省平菇产区及类似气候产区推广应用。适宜熟料和发酵料栽培。对黄菇病抗性较强。在温度15℃~ 25℃、空气相对湿度 85% ~ 90%、光照 150 ~ 200x、二氧化碳浓度0.06% 以下的出菇条件下,第 1 潮菇生物学效率可达 50%。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验,氨基酸含量 22.04 克 /100 克干品,蛋白质含量 28.2 克 /100 克干品。2018 年 5 月“驻研 2 号”通过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专家鉴定,2018 年 6 月颁发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鉴定证号 :豫品鉴食用菌 2018004)。(段 莹 潘正茂)
【茄子新品种“驻茄 13 号”】“驻茄 13 号”是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于 2014 年以从西安引进的品种长丰绿茄,经连续7 代的单株、单果定向选择而成的稳定自交系 P06-05 为母本,以从河南地方品种新乡糙青茄中,经过 7 代的单株选择和单果留种选择而成的稳定自交系驻 Q-03 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一代杂交茄子品种。该品种定植至始收 50 天,全生育期 169 天,生长势强,抗逆性强,植株平均高度 77 厘米,开展度 73 厘米 ;果实长卵形,果皮绿色,果肉绿白色,肉质中等,果面有光泽,商品性状好 ;平均果实纵经 19 厘米,横茎 7 厘米,平均单果重 0.38 千克,单株采果 8.33 个。在多点鉴定试验中平均前期亩产量 1369.8 千克,比对照(新乡糙青茄)增产3.5% ;亩总产量 5568.3 千克 , 比对照增产21.76% ;具有丰产、优质、抗绵疫病等特点。适宜在河南省及周边地区春、秋设施和露地种植。(段 莹 潘正茂)
【茄子新品种“驻茄 16 号”】“驻茄 16 号”是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于 2014 年以从四川地方品种自交后代中的优异株经 4 代自交选育而成的优良自交系驻 ZQ-08-08 为母本,以从陕西地方品种自交后代中的优异株经过 5 代的单株选择和单果留种选择而成的稳定自交系驻ZQ-10-05 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一代杂交茄子品种。该品种定植至始收 56 天,全生育期 169 天,生长势强,抗逆性强,植株平均高度 92厘米,开展度 91 厘米,果实长卵形,果皮紫色,果肉绿白色,肉质中等,果面有光泽,果实纵经 22 厘米,横茎 7 厘米,平均单果重 0.39 千克,单株采果 9.11 个。在区域试验中平均前期产量 1393.59 千克,比对照(郑研早紫茄)增产 4.47%;总产量为 5430.83 千克,比对照增产 17.56%;具有丰产,优质,抗青枯病、绵疫病等特点。该品种适宜在河南省及周边地区设施和露地种植。(段 莹 潘正茂)
【芝麻新品种“驻芝 24 号”】“驻芝 24 号”是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以“驻 7801 优系”为母本、“驻 O44”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芝麻新品种,2018 年 11 月通过河南省鉴定。产量表现 :2016 年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驻芝 24 号平均亩产 106.69 千克,比对照豫芝 4 号增产10.79%,达显著水平,居试验第 1 位 ;2017 年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驻芝 24 号平均亩产 109.71 千克,比对照增产 10.05%,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展示试验,驻芝 24 号平均亩产 82.17 千克,较对照增产 17.15%。特征特性:驻芝 24 号属单秆型,生育期 88.3 天,中早熟,三花四棱,花白色,茎秆绿色有茸毛,成熟时蒴果微裂,籽粒纯白。平均株高 168.1 厘米,腿位 64.6 厘米,黄稍尖 4.1 厘米,果轴 99.5 厘米;单株成蒴数 83.2 个,蒴粒数 63.6 粒,千粒重 3.1 克 ;粗脂肪含量 56.19%,粗蛋白质含量 24.56% ;高抗枯萎病,中抗茎点枯病,抗旱、耐渍、抗倒伏。栽培技术要点:夏播 5 月 25 日—6 月 5 日为最佳播期 ,最迟不宜超过 6 月 15 日。以等行或宽窄行条播为宜 ;可麦垄贴茬播种。适宜密度 1 万株/亩~ 1.5万株/亩,夏播 1.2 万株/亩~ 1.5 万株/亩 ;高肥水条件下0.8 万株/亩~ 1 万株/亩。及时间苗、定苗,生育期间及时用乐斯苯、康宽等农药防治害虫,喷施 80% 戊唑醇、25% 嘧菌酯、58% 甲霜灵锰锌、病毒 A 等预防或减轻病害 ;生育后期及时排涝、防旱,并喷施叶面肥 1 ~ 2 次,以防早衰。适期打顶,春播芝麻应在 7 月底进行小打顶,夏播则在立秋前后打顶。适期收获,小捆架晒,一般以植株下部 2 ~ 3 个果节微裂时开始收获为宜 ;收获后小捆架晒,以防霉变。(段 莹 潘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