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 植 业
【小麦生产】 2018 年,针对上年秋收期间持续降雨,小麦播期推迟,冬季气温偏低,越冬苗情整体不如常年,灌浆后期阴雨寡照、赤霉病爆发流行、早衰成熟等多种自然灾害不利影响,做好抗灾减灾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小麦生产损失。2018 年全市小麦从 5 月 28 日进入大面积收获,6 月 5 日收获全部结束。其间组织开展小麦千粒重取样测定和实产调查,整体认为,2018 年小麦产量和质量均不如 2017 年,但好于受灾最严重的 2016 年,属于平年略欠年份。根据 2018年小麦成产三要素测算,全市 1011.9 万亩小麦,其中优质麦面积达到 438.76 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 43.36% ;平均单产 457.17 千克,较上年平均单产 508.1 千克,亩减产 50.93千克,减幅8.99% ;总产 46.86 亿千克,比 2017 年总产 51.6亿千克减少 4.74 亿千克。2018 年小麦成产三因素与上年相比“三减”,即亩穗数减少、千粒重减少、穗粒数减少。测产调查:小麦亩成穗 41.8万穂,较上年 42.9万穗减少 1.1万穂;穗粒数 32.67 粒,较上年 33.1 粒减少0.43 粒;千粒重 39.42 克,较上年 42.1 克减少 2.68 克。
气象条件对小麦生长影响 :2017—2018 年度,全市小麦从播种、植株生长发育到成熟收获全生育进程中,气象因素有利有弊、整体有利。小麦播种出苗期(10 月—11 月),2017 年从 10 月 24 日开始陆续播种,播期较常年推迟 15 天左右。播种期间气温高,多风,土壤失墒加快,尤其是砂姜黑土田块表墒明显不足,加之播期推迟,播种量普遍增加。小麦越冬期(12 月—1 月),2017 年 11 月—12 月气温较常年同期分别偏高 1.58℃、1.56℃,光照偏多 7.8 小时、23 小时,期间虽出现 5 次降雨,但累计降水量仅 8.6 毫米,基本属无有效降雨,较常年异常偏少 43.1 毫米,土壤表墒严重不足,小麦生长减缓,对小麦盘根分蘖带来不利影响 ;1 月上旬和下旬出现 2 次强降雪降温天气过程,月平均气温-0.2℃,较常年偏低 1.3℃,其中上旬平均气温 -0.1℃,较常年偏低1.4℃,极端低温达-8.3℃ ;下旬平均气温 -1.91℃,较常年偏低 3.01℃,极端低温达 -12.3℃。降雪虽补足土壤墒情,但由于气温异常偏低,有效积温减少,小麦基本停止生长。返青—拔节期(2 月—3 月),气温缓慢回升且较常年偏高,光照条件较好,墒情基本适宜,利于小麦苗情转化,麦苗生长发育稳健,麦田群体充足,长势整体正常。孕穗—扬花期(4月),根据调查全市冻害面积 72.2 万亩。4 月 3 日—7 日出现大风强降温天气,气温由月初的最高温度 29.7℃,下降到7 日的最低气温 1.9℃,极端低温达 -2.8℃,造成已经孕穗小麦出现不同程度冻害,各品种均有发生。小麦灌浆—成熟期(5 月份),5 月 6 日和 18 日—22 日出现降雨天气,导致全市小麦倒伏面积 98.6 万亩,严重倒伏面积 1.04 万亩,占倒伏面积的 20%,点片倒伏面积 4.16 万亩,占倒伏面积的49.7%。

主要技术措施 :一是推广优良品种,优化品种布局。2017 年麦播,针对驻马店不同区域农业生态条件,全市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加大优质、高产、综合抗性强的小麦品种宣传推介力度,有序引导群众科学种植,形成主导品种突出、搭配品种合理的品种布局。半冬性品种以西农 979、郑麦 7698、百农 207 为主,搭配种植矮抗 58、衡观 35、中麦 895、周麦 27、丰德存麦 1 号、平安 8 号等 ;弱春性品种以怀川 916、西农 9718、众麦 2 号为主,搭配种植漯麦 18、周麦 23、偃高 21、兰考 198 等。其中,在西平、遂平、上蔡、平舆、汝南等县砂姜黑土区域,着重推广种植优质强筋的西农 979、郑麦 7698、郑麦 101、百农 207、西农 9718、怀川916、郑麦9023 等品种,推动小麦生产由普通粮向优质粮转变。二是种足种好小麦,打好麦播基础。针对 2017 年麦播期间降水频繁、不利气象因素影响,全市农技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宣传、指导农民播种小麦,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讲解推广麦播应急技术措施,提高小麦播种质量。三是搞好种子处理,预防种传病虫害。针对 2017年小麦病害偏重发生且种子成熟收获时大部分经雨,种子带菌量大的情况,结合往年当地病虫发生情况,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拌种或选择防病防虫混配包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防控小麦纹枯病、根腐病、黑穗病等小麦种传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也有利于预防小麦苗期多种病虫害,起到很好防控效果。四是种好晚播小麦。受降雨天气影响,针对部分晚播麦田,推广落实“四补”技术措施,即选择弱春性品种,以种补晚,抢时补晚 ;湿度过大的低洼地进行免耕和简易整地,“晚”中求“早”;以肥补晚,晚播麦田施足底肥,适当增施氮肥,促苗早发 ;晚播麦田适当增加播量,每晚播 3 天,亩增加 1 万基本苗,亩播量以不高于 35 万基本苗为宜,达到以密补晚。五是优化种植模式。推广应用“小麦宽幅匀播”“机械免耕沟播”“小麦机械整地、施肥与播种一体化轻简栽培技术”等先进播种技术,有利于小麦稳健生长发育。六是搞好麦田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制定冬前麦田管理应急技术,培育冬前壮苗 ;提出春季麦田管理技术管理意见,促进麦苗稳健生长;落实小麦灌浆期田间管理技术措施,防病、治虫、喷施叶面肥。 (胡国安 王艳芳)
【玉米生产】 2018 年,全市玉米收获面积 463.9 万亩,比前三年平均种植面积 599.2 万亩缩小 135.3 万亩,缩小 22.6% ;比上年种植面积 492.2 万亩缩小 28.3 万亩,缩小 5.75%。平均亩产 514.8 千克,比前三年加权平均亩产 507.6 千克,增产 7.2 千克,增产 1.42%;比上年增产 6.9 千克,增产 1.36%。总产 238.8 万吨,比前三年总产减少 65.4 万吨,比上年总产减少 11.19 万吨。2018 年玉米面积减少,单产增加,总产减少,呈现“两减一增”,为提高粮经比例,籽粒玉米面积一直在压缩,总产也相应在减少。
2018 年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气候特点 :驻马店市 5月下旬出现 1 次持续降雨过程,秋作物播种基础好,墒情充足,但播后气温较高,土壤失墒较快,加之半月无有效降雨,玉米出苗受到一定影响 ;一直到 6 月 17 日—19 日,全市出现 1 次大的降雨过程,最大降水量达201 毫米,低洼地形成涝渍害,影响玉米苗期正常生长发育。6 月 25 日又出现持续 35℃以上高温天气,影响玉米雄穗正常分化;7 月 15 日—26 日出现持续 12 天的 35℃以上高温天气,此时正值玉米开花授粉期,高温影响玉米花粉和花丝活力下降或死亡,授粉不良,穗粒数减少。个别品种由于对高温比较敏感,出现空株、娃娃穗、多穗等现象。播种较晚的地块,在大口期遇到高温热害,雌穗发育畸形,短而小,苞叶生长发育也受阻,短小,包不住雌穗,造成雌穗顶端发生穗腐。8 月 7 日—12日又出现 1 次持续高温过程,对籽粒形成和灌浆也有一定影响。全年全市玉米生长发育期间遭受 3 次高温过程 :穗分化期、开花授粉期、籽粒形成末期和灌浆期,均对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采取应变管理技术措施,把高温热害损失降到最低,收到比预想较好收成。试验示范研究 :主要实施 22 个不同杂交玉米高产品种不同种植密度比较试验,11 个杂交玉米机收粒品种比较试验,荃玉 1233、豫单9953、郑源玉 432 等玉米品种高产示范等。各试验研究均为驻马店市玉米高产品种更新换代和推广玉米粒收全程机械化取得宝贵数据和技术支撑。
玉米生产中主要落实的关键技术 :一是选用优质高产良种。主要选用以伟科 702、郑单 958、德单 5 号、迪卡 653为主的杂交优质高产良种及机械粒收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 100%。二是单粒种肥异位同播面积大,覆盖率高,达到98%。三是化学除草覆盖率高达 100%,且除草效果好,药害发生面积小。四是宽窄行种植方式推广面积大。五是控缓释肥及专用配方施肥,落实面积大,分期追肥覆盖率高。六是科学防治病虫害,对达到防治指标田块均进行科学防治。七是高温热害期间,采取人工辅助授粉,结实率提高,穗粒数增加。八是由于后期主要以晴好天气为主,适时晚收面积大,提高产量和品质。(张风影 佟建伟 许 巧)
【水稻生产】 据农技部门统计,2018 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 31.18 万亩,比上年种植面积缩小 0.42 万亩,比前三年加权平均种植面积扩大 0.91 万亩,扩大 2.92% ;平均亩产528.5 千克,比上年减产 29.4 千克,减产 5.27%,比前三年加权平均减产 8.2 千克,减产 1.52% ;总产 16.479 万吨,比前三年总产增加 0.23 万吨,比上年总产减少 1.15 万吨。全年水稻机械化插秧 4.1 万亩,机械直播 4.8 万亩,机械收获 29 万亩。其中,正阳县是驻马店市水稻主产县,面积达23 万亩。2018 年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前期水稻长势良好,但在水稻开花授粉期 7 月 18 日—26 日持续 35℃以上高温天气,对水稻开花授粉造成一定影响,使水稻授粉不良,空秕粒增加,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由于生长后期即灌浆后期多以晴好天气为主,延长了灌浆时间,提高了粒重,增加了产量。
水稻生产中主要落实的关键配套增产技术 :一是选用 9优 418、两优 668、C 两优华占、陵两优 22 等优质和直播稻品种。引进示范香稻、糯稻等名特优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 100%。二是推广旱育稀植育秧技术,采用旱育秧和两段育秧方式。三是合理密植,采用宽行距窄株距种植方式。合理密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 94.1%。四是采取平衡配方施肥或施用水稻专用肥。五是化学除草。水稻秧田和本田全部实行化学除草技术,既省工又省时,除草效果又好,覆盖率达100%。六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重点浇好返青水、孕穗水、扬花水等关键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 90%。七是科学防治病虫害。对达到防治标准地块均进行化学防治,其重点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瘟病等病虫害,防控率达 97.1%。(佟建伟 张风影 许 巧)
【红薯生产】 2018 年,全市红薯种植面积 25.3 万亩,比前三年平均种植面积 21.6 万亩扩大 3.7 万亩,比上年种植面积缩小 1.2 万亩;平均亩产 536.7 千克,比上年增产 14.5 千克,增产 2.8%,比前三年亩产 499.8 千克增产 36.9 千克,增产7.4%;总产 13.59 万吨,比上年总产减少 0.25 万吨,减少 1.8%,比前三年总产 10.78 万吨增加 2.81 万吨,增加 2.6%。其中,脱毒甘薯覆盖率达到 100%。2018 年在红薯插栽时,前期土壤墒情充足,薯苗成活率较高。6 月 5 日以后,土壤墒情不足,插后浇水,提高薯苗成活率。加之 6 月 17 日—19 日全市又出现 1 次降雨过程,红薯前期整体长势较好。驻马店市红薯种植主要分布在泌阳、正阳、确山、遂平、上蔡等县,其中泌阳县种植面积最大达 6 万亩,确山 4.05 万亩,遂平 3.5 万亩,上蔡 3.22 万亩。红薯生产过程中期遭遇持续高温,后期多以晴好天气为主,取得较好收成,品质也得到提高。
红薯生产中主要落实以下几项关键增产技术 :一是选用优良品种。红薯主要种植加工型品种高淀粉型徐薯 18、商薯 19,食用型品种有苏薯 8 号、北京 553 和紫薯为主。二是适时移栽。小麦收获后,抢时早栽,栽后及时浇水。三是采取深耕起垄栽培,春薯垄距 0.7 米- 0.8 米,夏薯垄距0.6 米- 0.7 米,垄高 17 厘米- 30 厘米,南北垄向。深耕起垄覆盖率达 90.5%。四是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条件、栽插期早晚,春薯每亩栽插 3000 株~ 3300 株,夏薯每亩栽插 3500 株~ 4000 株。根据肥地宜稀,旱薄地宜密,春薯稀夏薯密,长蔓品种稀,短蔓品种密原则而定,脱毒薯生长势强,茎叶繁茂,不宜过密。合理密植覆盖率达 88.5%。五是采取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红薯配方施肥面积15.5 万亩,占 86.1%。六是化学除草。在起垄后完植前用50% 乙草胺 150 毫升~ 170 毫升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或薯苗插栽成活后,每 667 平方米用拉索 100 克加水 50 千克均匀喷洒进行土壤封闭。苗后茎叶处理杂草 2 叶~ 4 叶期,每667 平方米用精禾草克或威霸 50 毫升兑水 50 千克茎叶喷雾进行化除。七是化控。在薯苗生长到 35 厘米~ 40 厘米时用15% 多效唑 150 克,进行 1 次化控和在薯苗分枝分芽期进行第二次化控,化控应根据薯苗生产情况确定化控次数。八是科学防治病虫害。对达到防治标准的地块均及时进行防治,主要防治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防治方法 :用 90% 敌百虫 100 克拌麦麸或油菜籽饼做成毒饵,防效较好。防治效果达到 95.6%。九是适时收获。春薯在 10月 10日—20日收获,留种薯和鲜食贮藏薯 10 月下旬在霜降前收获,晒干制粉薯在 10 月上中旬收获,加工任务大,边加工边收获,11 月上旬收获结束。(许 巧 张风影 佟建伟)
【大豆生产】 2018 年,全市大豆收获面积 34.8 万亩,比前三年面积增加 5.6 万亩,增加 19.2% ;比上年面积扩大 1.5万亩,扩大 4.5% ;平均亩产 148.5 千克,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减少 25.3 千克,减产 14.6%;比上年平均单产减少 20.6 千克,减产 12.2%;总产 5.168 万吨,比前三年平均总产减少 930 吨,比上年总产减少 4630 吨。驻马店市大豆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上蔡、西平、正阳、平舆、遂平。其中,上蔡县种植面积最大,18.2 万亩,西平县 4.5 万亩、平舆县 3.2 万亩、正阳县 3 万亩。
大豆生长发育期间气候特点 :2018 年,驻马店市 5 月下旬出现 1 次持续降雨过程,秋作物播种基础好,墒情充足,但播后气温较高,土壤失墒较快,加之半月无有效降雨,大豆出苗受到一定影响 ;一直到 6 月 17 日—19 日,全市出现1 次大的降雨过程,最大降水量达 201 毫米,低洼地形成涝渍害,使大豆苗期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6 月 25 日又出现持续 35℃以上高温天气,影响大豆花芽分化 ;7 月15 日—26 日出现持续 12 天的 35℃以上高温天气,此时正值大豆开花期,造成大豆花而不实,株粒数减少,产量降低。由于大豆植株花荚受到影响,营养物质发生转移,使大豆生长后期出现症青,对产量造成较大影响。大豆生产中重点落实的关键增产技术 :一是优质高产品种面积大,覆盖率高。主要选用中黄 13、郑豆 196、中黄37、驻豆 19 等优质良种,覆盖率达 100%。二是免耕种肥异位同播机械播种面积大,覆盖率达到 92.8% 以上。三是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密度合理。四是配方施肥和施用大豆专用肥面积大,效果好。配方施肥面积达到 29.3 万亩,占89.7%。五是化学除草覆盖率高,效果好,覆盖率达 96.8%。六是病虫害防治及时。大豆病虫害发生相对较轻,对达到防治标准地块及时进行防治,防治面积达到 100%。 (张风影 佟建伟 许 巧)
【芝麻生产】 2018 年,全市芝麻种植面积 54.23 千公顷,同比上年增加 15.66 千公顷,面积增加 40.6% ;平均单产99.7千克,同比上年单产增加 3.73千克,增产 3.89%;总产 8.11万吨,同比上年增加 2.56 万吨,增加 46.07%。主要分布在平舆、上蔡 2 个县。
生产特点 :一是良种覆盖率高。芝麻主栽品种有舆芝18、郑芝 13、驻芝 8、驻芝 14、驻芝 19、驻芝 23、上芝429 号等耐渍、高产、抗病品种,覆盖率达 97% 以上。二是播种基础好,墒情足。全市芝麻夏播时墒情较好,做到适期播种,大部分于 6 月 10 日前播种,播期较集中。三是平衡施肥面积大。全市平衡施肥 50.27 千公顷,占播种面积的92.7%。四是种植密度更加科学。芝麻种植密度加权平均值10305 株 / 亩,合理密植面积占 92.3%。气象分析 :2018 年驻马店市芝麻夏播时墒情较好,做到了适期播种。6 月份雨量适中,芝麻出苗整齐、苗壮,长势良好,基本达到一播全苗;7月 4日—5日,出现大到暴雨,累计降水量达到 55毫米~ 200毫米以上,局部达到 260 毫米以上,部分地块积水,低洼地块出现内涝 ;7 月中下旬,持续出现 35℃以上高温天气,局部地区高达 38.5℃,土壤水分迅速蒸发,但降水量低于往年同期,高温、干旱、强烈日照对全市夏播芝麻生长造成一定影响 ;8 月初大范围降雨,解除旱情 ;8 月中下旬,由于遭受到大风、暴雨强对流天气影响,田间出现大量积水,造成芝麻大面积倒伏、茎折,对芝麻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据农技部门调查统计,芝麻倒伏面积 30.902 万亩。但由于采取应变管理技术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收到比预想较好收成。 (褚艳丽)

【花生生产】 2018 年,驻马店市花生种植面积 342.6 千公顷(春花生 54.5 千公顷),同比上年增加 60.6 千公顷,增长21.6%;单产 306 千克,同比上年增加 16.1 千克,增产 5.6%;总产 157.2 万吨,比上年增加 34.7 万吨,增产 28.3%。生产情况 :2018 年全市花生生产经历前期少雨、中期高温高湿、病虫害发生较重等情况。播期全市无有效降雨,加之持续高温天气,造成播种较晚花生出苗困难,缺苗断垄现象较为严重 ;生长期高温高湿,对花生开花下针等造成一定影响 ;病虫草害发生较为严重,叶斑病、白绢病以及甜菜夜蛾类害虫高发。主要措施 :一是强化技术服务,普及关键技术。层层开展技术培训,在不同时期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管理。全市共开展各级技术培训 500 余期次,受训农民 50 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 50 万余份。二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集成技术。开展花生绿色高质高效、花生施用缓释药肥“花生好”、花生新品种比较等试验,结合“产油大县补助”等项目,在花生主要种植县区开展花生绿色高质高效、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等示范项目,推动花生优质品种、集成种植模式推广,带动周边花生种植区发展,为花生产业持续提升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抓好主体增产技术落实。选用优良品种,优良品种区域化、集中连片种植,花生良种覆盖率达到 99% ;合理密植,全市夏播花生加权平均值 18261 株 / 亩,合理密植面积占 92.5% ;节肥增效,配方施肥,全市花生配方施肥 50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 96.5% ;及时防控,绿色防治,搞好花生全生育期病虫草预测预防,对症下药,准确把握,及时防治,有效控制病虫草害,花生药剂拌种播种占 100%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占 99.9% ;抢时收获,全市花生收获期以晴好天气为主,农业相关部门积极组织群众及时收获,加上花生一体化收获机械应用,全市花生基本做到及时、高质收获。(王园园)
【油菜生产】 2017—2018 年度,全市油菜播种面积 17.11 千公顷(其中双低油菜面积 8.51 千公顷),比上年减少 0.16 千公顷。主要集中在 3 个县 :泌阳县 5333 公顷、遂平县 4200公顷、确山 2733 公顷,占全市播种面积的 71.7%。总产 3.97万吨,比上年减少 0.07 万吨 ;平均单产 154.7 千克,比上年增产 0.1 千克。
生产特点 :一是播期推迟,面积下降。9 月 25 日—10月 18 日,驻马店市一直连阴雨,田间积水较多,机械无法进地耕作和播种,播种时间一直向后推迟,有一部分种植户趁雨进行撒播,10 月 19 日雨停后,排水较好的地块抓紧时间整地抢种,大部分在 10 月 23 日、24 日播种的,整体比往年推迟 20 天—30 天,由于适播期错过,影响种植面积。二是受低温影响。2018 年 1 月 3 日—7 日,全市普降大雪,其中 3 日—4 日雪量达到特大暴雪量级,降水量达 33毫米~ 53 毫米,较常年偏多 7.3 倍~ 14.3 倍,并出现异常低温,最低温度 1 月 11 日气温降到 -12℃,达到历史次低值,与 1963 年并列,仅次于 1969 年,但中午前后太阳辐射较强,大田有少量积雪融化,补充了土壤水分,低温时积雪起到保温作用,随后温度回升,积雪融化,未出现冻害。三是种植观光油菜。为扩大旅游产业,汝南县采取多种奖励措施,鼓励群众种植油菜,其中老君庙镇、三门闸办事处分别种植 0.32 万亩。四是病虫危害相对较轻。降雪降温(最低温度降至 -10℃~ -12℃)有利于灭杀部分越冬虫卵和病菌,减轻越冬病菌基数,病虫害发生较轻。主要措施 :一是选用良种。品种主要有丰油 10 号、豫油 4 号、华杂 4 号、杂双 4 号、杂双 7 号、穗源 988 等杂交品种和双油 8 号、中油821、早熟三月黄等常规品种。二是合理密植。每亩播种量控制在 0.25 千克~ 0.3 千克,每亩密度为 1.2 万株~ 1.5 万株。三是科学施肥。采用氮、磷、钾合理配方,增施硼肥。四是防治病虫害。中后期油菜蚜轻度发生,发生盛期 4 月上旬,用 40% 乐果、50% 避蚜雾等药剂进行防治,控制蚜虫危害。
存在问题 :一是主导品种不突出。每个县种植品种都不相同,据调查有 30 多个品种,既有农户自留的白菜型早熟品种,也有秦油 2 号、中油 821 等老品种,还有双杂油 1 号、穗源 988 等新品种。二是规模化种植程度低。由于机械化播种及收获程度较低、种植效益低等多方面原因,农民种植油菜积极性小,多为小面积零星种植,所以规模化种植程度较低。(韩 琴)
【蔬菜生产】 2018 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 162.05 万亩、总产量 415 万吨、总产值 93.19 亿元,分别较 2017 年的新增 2.99万亩、19.98 万吨、4.14 亿元,分别增长 1.88%、5.06%、4.65%。设施蔬菜播种面积 25.21 万亩、总产量 125.1 万吨、总产值35.78 亿元,分别占蔬菜播种总面积的 15.55%,总产量的30.14%,总产值的 38.39%。2018 年较 2017 年全市设施蔬菜栽培面积新增 1.47 万亩、新增总产 9.34万吨、新增产值 3.13亿元,分别是播种面积增长 6.19%、总产量增长 8.07%、总产值增长 9.59%。 (孔亚丽)
【种子质量监督】 2018 年,在全市范围内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玉米、花生、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春季共抽查门店 185 家,扦取种子样品 197 份 ;秋季抽查门店 96 家,扦取样品 169 份。其中 :玉米种子样品 158份,品种 120 个 ;小麦种子样品 169 份,品种 154 个 ;花生种子样品 28 份,品种 23 个 ;大豆种子样品 10 份,品种 10个。对所抽种子样品全部进行净度、发芽率、水分检测。玉米样品全部进行转基因速测筛查,所抽样品真实性检测送交省站检测。经检测,春季检测 197 份种子样品净度、水分结果全部合格,合格率 100%;发芽率 196 份合格,不合格 1 份,合格率 99.5% ;真实性检测 94 份合格,1 份不合格,合格率 99%。转基因速测 197 份样品全部阴性,阴性率 100%。秋季检测小麦样品 169 份,净度、水分合格率均 100% ;发芽率 168 份合格,不合格 1 份,合格率 99.4%。(吴长城)
【土肥工作】 2018 年,全市共建成耕地质量监测点 37 个,其中部级1个、省级2个、市级 18 个、县级 16 个。召开2次全市耕地质量监测培训和观摩会。编印耕地质量宣传资料10 万余份。全市全年共采集土样 616 个,进行常规 6 项分析(土壤 pH 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试验 78 个共 600 项次,推广测土配施肥技术面积 1690 万亩,平均覆盖率达到 89%,使用配方肥12.97 吨(折纯),面积达到 378 万亩。发放施肥建议卡 64.7 万份。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 18.81 万亩。按要求完成每月 2 次土壤墒情监测,编写农田土壤墒情简报 24 期。制定《驻马店市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开展农户施肥情况调查,每个县区调查 3 个乡镇,每个乡镇 3 个村,每个村 20 户,并撰写施肥调查报告。全年为 10 家肥料生产企业进行登记考核,办理各种法定手续,不定期检查生产企业 24 次。 (耿明生)
【病虫草害检测防控】 2018 年,驻马店市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呈中度偏重发生。各类病虫害发生面积达 9328.59 万亩次,防治面积达 9941.6 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 106.57%,挽回粮、棉、油损失共计 16.67 亿千克。(陈 诚)
【植物检疫】 2018 年,全年共开展调运检疫 2071 批次,数量 1243.74 万千克、苗木 181.6 万株、食用菌 6000 千克,查处违章批次 17 次,数量 22 万千克。开展产地检疫,全市申报小麦繁种面积 21.7 万亩、玉米 119 亩、大豆 5000 亩、其他 8.95 万亩等全部按照产检程序进行检疫、登记和备案 ;其中小麦种子繁育田检疫合格面积 21.15 万亩,检疫合格种子 4331.3 万千克。重点有害生物疫情监测治理,全面开展小麦全蚀病和甘薯腐烂茎线虫病等疫情普查,摸清小麦全蚀病和甘薯茎线虫在全市分布及发生情况。(陈 诚)
【专业化统防统治】 截至 2018 年 10 月,全市防治组织总数达 465 个,比 2017 年新增专业化服务组织 8 个 ;从业人数 8350 人,大中型机械装备 5512 台,其中无人机比上年增加 84 台(2017 年 215 台)。驻马店市已拥有的大中型机械装备有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多旋翼无人施药机,日作业能力达到 68.5 万亩。基本上形成市、县、乡三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体系,专业化组织的迅速发展,推进全市乡镇办在农药购买上实行统购、统供、统配、统施,不仅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防治成本,而且也使防治效果得到较大提高。2018 年各类病虫害防治面积达 9941.6 万亩次,其中小麦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面积 763.1 万亩次,秋作物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面积899.4 万亩次。投入植保无人机 448 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350 台。一是防治成本下降。小麦专业化统防统治田块较群众自防田平均减少农药防治 1 次以上,亩节约农药、用工成本 6 元~ 8 元。二是防治效果提高。由于专业化防治队伍经过专业培训,从防治时期、用药量掌握、病虫害的准确识别都比较科学,防治规范,统防统治示范区赤霉病发病率 7%,平均产量 410 千克,农民自防区赤霉病发病率 18%,平均产量 328 千克,防治效果较农民自防田相应提高 10% ~ 15%,增产 25% 左右。三是农田环境改善。专业化统防统治解决了农户自行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存在的随意加大药量、药液流失污染环境等问题,有效遏制群众盲目打药现象,保证安全施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四是提高农药利用率。通过合理规范化用药,全市小麦农药利用率 38.55%,玉米农药利用率 38.38%,水稻农药利用率 38.55%,三大作物平均农药利用率 38.5%,比 2015 年高出 1.9 个百分点。(陈 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