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名
【挚】 地在今平舆县。传为远古金天氏部落聚居之地,黄帝轩辕氏之子生于此。历夏、商,其名不衰。商中期,“祖已七世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世本·氏姓篇》)。商末,挚国首领次女大(太)任嫁于季历为妻,生周文王。《诗》云:“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诗·大雅·大明》)西周建立后,由于与周王室的亲缘关系,挚国再次受封。后并入周文王第十子季载所封之沈国。挚国都城位于今平舆县古槐镇西塔寺,汉时尚有挚亭。1979 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塔寺附近发现商代挚国古城遗址。
【蔡】 西周封国。姬姓,侯爵。都邑在今上蔡县蔡都镇。古为蔡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叔度于此,是为蔡国。叔度与霍叔挟武庚作乱,被囚死于郭凌。其子胡改行率德,成王复封于蔡。至灵侯杀父自立,楚灵王伐其罪,灭蔡三年。楚平侯复其国,迁都古吕地(今新蔡县古吕镇)。及昭侯又为楚所逼,再迁州来(今安徽省凤台)。侯齐四年(前 447)为楚所灭。原范围相当于今上蔡、汝南两县境,春秋并吞沈、吕两国后扩至今平舆、新蔡一带。
【吕】 吕一作“甫”,亦作“有吕”。唐尧时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肇封吕地。周穆王时封吕侯于此。姜姓。都城在今新蔡县古吕镇东南隅。所封地域约相当于今新蔡县全境。春秋时为蔡国吞并,蔡迁都于此,称新蔡。后蔡国灭,为楚国邑。
【房】 古国名。房一作“防”。唐尧子丹朱封房邑。前 505 年,吴王阖闾弟夫概奔楚,被楚王封于此,始名吴房。战国时,吴房改称“畐焚”。都城在今遂平县灈阳镇西南 20 千米小文城。辖区相当于今遂平县全境和西平县西南、泌阳县西北、平顶山市舞钢市东南部分境域。约在楚灵王时被楚吞并,国灭。
【道】 西周封国名。姬姓,子爵。都城在今驻马店市驿城区南 10 千米古城村北。《左传》载 :昭十一年(前 531),“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昭十三年(前 529),“平王即位,既封陈、蔡,而皆复之,礼也”。约在楚昭王时期(前 515 — 前 489),道国为楚所灭。地域范围相当于今确山县臻头河以北,汝南县汝河以西及驻马店市驿城区一带。
【江】 西周封国。子爵,嬴姓。都邑在今正阳县真阳镇东南 35 千米大林乡涂店村。其疆域相当于今正阳县西南部和确山县东南部分地区。西临道国,北接蔡、沈,东连息国,南滨淮水(今淮河)。周初曾随武庚叛周。江国势力弱小,春秋时先依附于楚,后睦于齐、宋。鲁文公四年(前 623)为楚所灭。
【沈】 西周封国名。子爵,姬姓。北接蔡国,西、南与道、江毗邻。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封于沈。公元前 506 年为蔡所灭。辖境约相当于今商水县南部、汝南县中东部和平舆县全境。都城在今平舆县古槐镇北 25 千米射桥乡古城村。
【柏】 西周封国名。柏皇氏后裔。周武王灭商后,约在周昭王时封柏子国,地在今西平县西。约在公元前 529 年,与房国等一起为楚国所灭。其遗民被迁于柏子山,在今湖北麻城东北 15 公里处。
【汝南郡】 西汉高帝四年(前 203)置,属豫州,治今上蔡县黄埠,辖县 37。范围相当于今驻马店、信阳、漯河市全部和平顶山、许昌、周口及安徽省阜阳地区部分地域。以大部境地在汝水之南,故名。新莽曰汝汾。东汉复位汝南郡,移治今平舆县射桥集,辖、属范围未变。三国魏、晋皆因之。南朝宋迁治悬瓠城(今汝南县汝宁镇),改属司州,领县 11,范围相当于今驻马店、信阳 2 地区大部。南齐、北魏属司州,范围有缩小。东魏北周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辖 11 县,范围相当于今驻马店地区和信阳地区部分境地。寻废。唐天宝元年(742)又复置,乾元元年(758)改曰豫州,为豫之腹地。境内有淮、汝、澺、溱、灈、 诸水,山川平地,地富饶食。南北朝时,地处南北争斗地带,政治混乱,农田荒芜。隋唐时,郡有置废,但政治稳定,经济复苏。且南接荆襄,西扼宛洛,北控许汴,东傍颍州,为八方辐辏之地。水陆通达,文化发达,由汉至唐,名流辈出。
【豫州】 三国魏置。治安城,即今汝南县汝宁镇东南 19.5千米汝河南岸王岗北胡村。晋徙治于项(今沈丘),领郡国10,县 85。永嘉之乱,豫州沦没,北魏皇兴二年(468)移治悬瓠城(今汝南县汝宁镇),领郡 9、县 39。其境相当于今驻马店、信阳、漯河 3 地市及许昌、平顶山东部和安徽省西部地区。北周大象二年(580)改曰舒州。寻复曰豫州,又改溱州,再改曰蔡州。隋大业初改汝南郡,唐武德四年(621)四月,平王世充置豫州总管府 ;七年(624)改为都督府,州并存。天宝元年(742)改曰汝南郡。乾元元年(758)复位豫州。宝应元年(762)为避代宗李豫讳改曰蔡州。
【蔡州】 ①东魏置。北齐废。治所在今新蔡县古吕镇。领郡 2:新蔡郡(辖新蔡、南赵 2 县)、汝南郡(辖新息、南顿 2 县)。范围相当于今新蔡、息县、项城、淮滨 4 县境。境内有汝水、澺水、淮水。地处南北对峙地带,战乱频繁。②唐宝应元年(762)以避代宗李豫讳改豫州为蔡州,隶河南道。治今汝南县汝宁镇。辖汝阳(今汝南)、上蔡、西平、遂平、平舆、郾城、褒信(今新蔡南)、新息(今息县)、朗山(今确山)、和真阳(今正阳)10 县。五代因之。宋置淮康军。金曰蔡州淮康军。元亦称蔡州。元至元三十年(1293),以其“去汴梁地远,凡事稽误”,升为汝宁府。其地幅员广阔,控制关山,襟带淮汝,“居天下之中”。唐中叶藩镇李希烈、吴元济先后割据于此。 为古代中原地区政治、军事、交通要地之一。
【淮康军】 治所在今汝南县汝宁镇。北宋置,属京西北路。领汝阳、上蔡、褒信(治今息县包信)、平舆、遂平、新息、确山、西平、真阳、新蔡等 10 县。辖境相当于今驻马店市和信阳市北部。
【汝宁府】 元初为蔡州,元至元三十年(1293)升为汝宁府。领 4 州 15 县,属河南行中书省,范围相当于今驻马店、信阳两地区。明弘治十八年(1505)领光州、信阳州、汝阳、上蔡、新蔡、西平、遂平、确山、真阳、光山、固始、息县、商城、罗山等 2 州 12 县。清初沿明治。雍正二年(1724),升光州为直隶,光山、固始、息县、商城属之,汝宁府领信阳州、罗山、正阳、确山、西平、遂平、上蔡、新蔡、汝阳(今汝南)等 1 州 8 县。1913 年,汝宁府改称豫南道,汝阳县改称汝南县。1914 年,豫南道改称汝阳道,治今信阳市。1927 年,豫南道改置为豫南行政区,各县直属河南省。1932 年,废豫南行政区,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治汝南县,辖汝南确山、正阳、上蔡、新蔡、西平、遂平等 7 县。汝宁府为豫南要地,辖域广阔,山川沃野。南有三关之险 ;西有乐山、嵖岈山(亦称嵯峨山)之秀 ;有淮、汝、澺、溱诸水。西通宛,南接荆襄,北连许汴,交通便利。府治悬瓠(今汝宁镇)。设有学府、县学、书院,人才荟萃。
【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设置。治所在今汝南县汝宁镇,兼理汝南县政。辖汝南、上蔡、西平、遂平、新蔡、正阳、确山 7 县,隶属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民国二十七年(1938)署、县分治。1943 年 — 1944 年,日寇占据汝南,曾移治新蔡县境。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仍治汝南县城。1947 年 12 月 23 日,人民军队解放汝南县城,迁治正阳县城。1949 年正阳解放,第八区遂废。
【确山专区】 在河南省南部。1949 年 4 月人民政权设汝南专署,驻汝南县。不久汝南专署即改称确山专署,专署机关移设驻马店市。辖汝南、上蔡、西平、遂平、正阳、息县、新蔡、确山、信阳 9 县及信阳、驻马店 2 市。属河南省人民政府。同年 8 月 16 日撤销,改称信阳专署,移驻信阳市。
【驻马店】 位于现驻马店市驿城区老街。“驻马店”一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成书的《汝南志》。据此志记载,确山县当时有村市 32 个,其中有驻马店 ;有急递铺 20 个,其中有驻马铺。1904 年平汉铁路通车,于此设驻马店车站,城市开始兴起。1949年初,确山专署于此设县级驻马店市,同年 8 月 16 日改属信阳专区。1952 年 8 月改为确山县辖镇。1953 年 7 月改省辖镇,同年 11月改为省辖市。1958 年复为确山县辖镇。1962 年 12 月直属信阳专区。1965 年 6 月驻马店专区成立,改属驻马店专区辖镇,为驻马店专区驻地。1980 年驻马店镇改置县级市,属驻马店地区。2000 年驻马店地区撤销,设立地级驻马店市,原县级驻马店市改设为驿城区。
【挚亭】 在今平舆县古槐镇西塔寺街西端,南靠小清河,北临净衣塘。传周文王母太妊诞生于挚地,故又称之为文王母亭。隋开皇十六年(596),于此建西塔寺。今亭、寺皆不存。遗址出土有石器、陶器、兽骨等文物。
【大吕亭】 在今新蔡县古吕镇东北 2 千米,洪河故道南岸。古吕侯之亭。宋徽宗年间( 1101 — 1119)曾修整。明万历年间( 1573 — 1620),亭已不存,仅有土基。遗址今名蔡台,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吕亭】 在今新蔡县古吕镇东花台子村内。春秋时,蔡平侯徙都于此,建亭。为区别于吕侯亭(大吕亭)故名。传明代邑人宋祖法(福建佥事)曾于此亭址建花园。今聚居成村落。遗址南北长 150 米,东西宽 100 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亭】 古江国之都亭。在今正阳县真阳镇东南 35 千米大林乡冢子园,江国故城址西北隅。南北朝时亭犹存。后毁于战乱,今仅存遗址。
【道亭】 古道国之都亭。《汉书·地理志》载其在汝南郡阳安县,应邵曰 :“道国也,今道亭是也。”地在今驻马店市驿城区南 10 公里古城村。
【沈亭】 古沈国之都亭。位于今平舆县射桥乡古城村西南里许。西汉尚存,毁时不详,今存遗址。
【柏亭】 古柏国之都亭。《清一统志》载 :“柏亭,在汝宁府西平县西。”在今西平县柏亭街道。
【伏羲庙】 在上蔡县蔡都镇东 15 千米蔡河北岸白圭庙村。相传,伏羲氏曾取此地蓍草和大龟“以画八卦之变”“定天下之吉凶”。庙始建于汉代。明清时曾重修。据县志载,庙为二进院,面积 8000 平方米。前院正殿雕梁画栋,供伏羲坐像,供案上有白石龟一尊。后院有三皇阁,祀天皇、地皇、人皇。西北隅有画卦亭,汉蔡邕题“伏羲蓍台”四字。历代诗人学者多来此游观赋诗。明清时农历三月十五有庙会。民国年间神像被拆,庙废。仅存画卦亭及白石龟。
【蓍台】 在上蔡县蔡都镇东 15 千米,上蔡—项城公路北侧。面积 300 余亩。台畔丛生,相传伏羲氏曾于此用蓍草画卦,故名蓍台。后人建白龟庙于台上。庙西北有画卦亭,汉蔡邕尝为之题写碑文。由汉至清,游人瞻拜不息。民国间神庙渐废,部分台地筑为村舍,余辟为耕田。今存画卦亭。
【棠溪】 古冶炼地。在今西平县柏城镇西南 34 千米,棠溪河沿岸。春秋属楚。吴王夫差弟夫概奔楚,封此为棠溪氏。有龙泉水,淬刀剑甚精利。著名“龙泉剑”即出于此地。战国时为韩国铸剑重地。苏秦说韩王“韩有剑戟,出于棠溪”。汉代置铁官,在此建冶炉城。东汉、三国、魏、西晋皆因之。南北朝时,以战乱频繁,其基地渐遭废弃。
【悬瓠】 亦名悬壶城。即今汝南县汝宁镇老城区。以滨临汝水,城若藤蔓之系瓠故名。三国魏太和(227 — 232),城西南隅起高堞建悬瓠楼。晋时始谓悬瓠城。南朝宋侨立司州于此。宋泰始三年(467),悬瓠沦于魏,城被毁。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472)复兴,为豫州汝南郡治。后历为郡、州、军、府、县治所。元季又毁于兵。城址呈瓠形,周长约 3.5 千米,四周城河环绕。以位南北要冲,地势险要,恃淮、泗为屏障,控颍洛,历为兵家争夺要地,常屯兵置戍。晋兴宁二年(364)燕李洪等攻汝南,败晋兵于此。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魏军围攻悬瓠城,汝南太守陈宪率兵苦守 40 余日,魏军死伤不计。唐元和十二年(817)李愬袭蔡,雪夜入悬瓠擒吴元济即此。北魏皇兴二年(468)初立私学。由隋至宋,官私办学风盛,元兴县学,明、清府、县学更著。现古城仅存北门,其他城门、城垣皆毁。
【天中书院】 在今汝南县汝宁镇北门外石桥东,汝河北岸。北依天中山,故名。明嘉靖十三年(1534),在三公祠旧址建聚奎堂贮书阁等,名曰“笃志书院”。嘉靖四十一年(1562),知府徐中行建天中阁,改“笃志书院 ”为“天中书院”。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县岳和声建讲堂对庭。明天启七年(1627),巡按邱兆祥重修前堂、后堂、快成楼,号舍等,占地约 400 亩。后毁。清知府熊仲龙复建。同治初年增建学舍。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书院废。民国初改为县立高级小学校。1929 年校迁城内清戒寺,旧址遂废为耕地。
【汝水】 古水名。位于今河南省中部,古淮水重要支流。《水经注》载 :“汝水出梁县勉乡西天息山(今嵩县车村镇龙池曼山西麓)”。东北流又折东南,经今汝阳、临汝、郏县、襄城、舞阳、郾城、西平、上蔡、汝南、平舆、正阳、新蔡、安徽省阜南等县境,在今淮滨县谷堆乡洪河口村东南入淮,流长约 560 千米。上通洛汴,下航吴越。元至元三十年(1293),以下游泛滥为灾害,江北行省平章伯颜下令自郾(今郾城县城东南干河陈村)以下堨断南流。原汝水上游(即今郾城以西河段),借古大濦水(亦称 水)故道东流入颍(今颍河),称“北汝”;下游(即今郾城以南)河段,则改以原支流 水(即今西平境内小洪河)为源,称“南汝”。明嘉靖末, 水东注入澺水(今洪河),南汝又改以 水(今沙河,俗称南汝河)为源。以下至汝口仍为旧道。原汝水上游(即今嵩县至临汝段)为“两山加一川”之势,季节性流水,有津渡,不通航。郏县以下,水深流缓,四季不已,平均宽度150 米~ 200 米之间。郏县至汝口,两岸皆有堤防,历代尝有增修,水运、津渡之业历久不衰。
【鸿隙陂】 亦名洪池陂。为古代著名大陂。跨今平舆、汝南、正阳、新蔡、息县五境地。汉成帝年间(前 32 — 前 7)废。东汉建武年间(25 — 55)依形复修,可蓄洪排涝。顺帝永和三年(138)又废。现成“三湖”“十七陂”。其中,以平舆县境南部蛟停湖较大,为汝南、平舆、新蔡 3 县交界处大型滞洪区。
【葛陂】 在今平舆县东部,新蔡县西北部。《水经注》曰:“澺水(今洪河)又东南,左迤为葛陂,陂方数十里。”东出为鲖水、富水等,入颍水(今颍河),范围相当于今平舆县杨埠、东和店二乡及新蔡县李桥、弥陀寺、孙召三乡境。传为东汉费长房投杖成龙处。东汉末,黄巾起义军曾与鲍鸿大战于此。历史上曾起到防旱排涝作用。今为耕地。
【 水】 即今南汝河。《山海经》谓之视水。在今泌阳、遂平、汝南三县境。《水经注》云,水源出 阳县(今泌阳县西北部)东上界山(又名中阳山、葴山,今名大寨子山)。东过吴房(汉故县,治今遂平县小文城村),又东过灈阳(治今遂平县灈阳镇),上蔡(北魏治悬瓠城,即今汝南县汝宁镇)2 县南境入汝。本为汝水支流之一。明嘉靖末,西平、遂平间汝水断流,此后南汝河遂以此为正源。今名南汝河,泌阳、遂平 2 县境内称沙河。
【溱水】 今名臻头河。为古汝水重要支流。位于今确山、汝南 2 县境内。《水经注》载,溱水“出浮石岭北青衣山”(今确山县西千年岭),东南经朗陵县故城西,东北流经官庄西,又东北折东南流入沙口店,东入汝水。清代称溱河、臻河。全长 130 千米,下游通航。
【澺水】 古水名,在今河南省南部。《水经注·汝水》载:“水上承汝水,别流于奇额城(今舞阳县拐子王乡胡城集)东,东南流,为练沟,径召陵县(治今漯河市召陵区)西,东南流注,至上蔡西岗(今芦岗)北为黄陵陂,陂东流,于上蔡冈东为蔡塘,又东经平舆县故城(今平舆县射桥镇)南为澺水。”元至元年间(1264 — 1294),汝水自涡河(今漯河市)堨断,其上游自溵水(今沙河)入颍水(今颍河),澺水改以 水为源,出方城县北羊头山,流经舞阳、郾城、西平、上蔡、平舆等县,至新蔡县城东南入汝水,长约 560 千米,宽 50 米~ 100 米。元至正年间(1341 — 1368), 水(今沙河)自舞阳县锅垛口塞断,北流入澧河,澺水改源为舞阳县(今舞钢市)与泌阳县交界处之五峰山。因澺水原在西平境已有洪河之名,故统称之为洪河。元代航运可上溯至舞阳县锅垛口,明代可至西平县合水镇。
【灈水】 位于今遂平县西、中部。发源于吴房县(今遂平县)西部。隋初灈阳县并入,唐元和十二年(817)改遂平县。西北为奥山(即奥来山 , 今称尖山)。东北流穿横山店(今玉山乡政府驻地)。又东北有源出 峰垛(今大歪山)之渊水(今南石羊河)汇入,东南流,至灈阳县故城(今遂平县城老城区)西,南流入 水(今汝河)。河道弯曲狭窄,遇雨,山洪骤下,常泛滥成灾。明万历末于横山店东塞断之,北入石羊河。清同治十一年(1872),上游于横山店改道北入渊水。上游即今君章河,下游为今连环湖沟。汉置灈阳县,以此水得名。
【比水】 故河名。曾名沘水、泌水、泌河。流域在今河南省西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源出比阳(今泌阳)东大湖山(今白云山),西南流经县南又西汇唐河,再西南流经新野县入淯水(今白河)。《吕氏春秋》载 :“齐令章子将而与韩、魏攻荆……与荆人夹沘水而军。”《水经注》曰 :“昔汉光武破甄阜梁丘赐于沘水西,斩之于斯水也。”唐天宝元年(742)易名泌水。1949 年,县境内河段,以县名改称泌阳河。
【慎水】 在今正阳、息县二县境内,汉以之名县。据《水经注图》等载,水源出县治西(今正阳县慎水乡西北部),东流至慎阳县城(今傅寨乡任庄村刘楼),南汶水注之,又东南流积燋陂、上慎陂、中慎陂、下慎陂,汇鸿隙陂散流。又东南流经新息(今息县北),又东南至慎口(今息县临河西)入淮。北宋初,慎水改道,以上慎陂水为主流东入汝,中慎陂、下慎陂改为广丰陂,另汇闾河东南入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