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驿城区杨台寺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驿城区诸市乡杨台寺旧址处,现为诸市乡林场所在地,遗址在高出地面 7 米左右的高台地上,南北宽 250米,东西长 320 米,面积 8 万平方米。西北距汝河 4 公里。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经历时间较长,面积较大,保存完好,对研究豫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文化的继承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1986 年 11 月 21 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平县董桥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平县城西 27 公里吕店乡董桥村东南缓坡岗地上,南临西草河,遗址面积 123.2 万平方米。从其文化特征看此处应是仰韶文化时期聚落址。遗址经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至东周、秦汉从未间断,遗址面积之大,遗迹之丰富,保存之完好,为省内外专家学者所青睐。2013 年 5 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驿城区台子寺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驻马店市驿城区水屯镇大郭庄村小郭庄自然村北 100 米处,遗址平面近长方形,长约 600 米,东西近 300米,总面积约 18 万平方米,整个遗址呈一南北向的大土岗,高出周围地面约 5 米,保存较好。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历经时间长,面积大,保存完好,是淮河流域上游同时期遗址中较为典型的一处,对研究豫南地区乃至整个淮河流域上游区域内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文化的继承关系及发展序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2006 年 6 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 5 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汝南县天堂寺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汝南县城东南 35 公里余店乡西潘庄村委天堂寺村北。遗址呈椭圆形,东、西、南三面高,北面低,高出地面 1.5 米~ 8.4 米,形成台地。东西长 298 米,南北宽173 米。总面积 51554 平方米,四周河塘环绕。1982 年被汝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86 年 11 月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 5 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蔡县蔡国故城 】 蔡国故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西周—春秋时期的列国故城。位于上蔡县城周围,地处洪汝河环抱间,芦岗中部的东坡上,面积 8.68 平方公里。蔡国故城对研究先秦列国都城的建制格局和淮河流域的先秦文化以及研究蔡国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上蔡楚国贵族墓地】 西周至战国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驻马店市上蔡县蔡国故城西 0.5 公里的卧龙岗上,东西宽 4 公里,南北长 20 公里。上蔡楚国贵族墓地面积大,墓葬多,其中不乏甲子形高规格墓,不少有较大的封土,是一处极为罕见的高规格楚国贵族墓地,文物蕴藏丰富,是楚文化的一大宝藏。发掘的上蔡郭庄一号楚墓出土的许多精美文物是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楚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特别是研究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所形成的淮河流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
【新蔡葛陵故城 】 葛陵故城是战国时期城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驻马店市新蔡县城西北 25 公里的李桥镇葛陵村周围。故城在四面环水的高地上,城址平面呈椭圆形,该城址东接党湖,南临洪河,西依奶奶湖,北部临葛陂,四面环水。该城址以及其墓葬区的文物出土,特别是竹简的出土,更进一步说明与这一区域性文化交融的程度,成为研究豫南楚文化较有力的证据。
【平舆沈国故城】 沈国故城是春秋至汉时期城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驻马店市平舆县城西北 45 华里处的射桥乡古城村一带,洪河北约 4 公里处。故城南春秋战国墓地曾出土一批骨币,故城南有斩龙台、沈子嘉墓、沈君忽墓及大徐汉代铸钱遗址等遗迹。该遗址系春秋沈国故城为汉代汝南郡治及其沿革关系提供了实物依据,对研究列国古城有很高的价值。1983 年平舆县政府宣布该故城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 5 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平酒店冶铁遗址】 战国时期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驻马店市西平县酒店乡酒店村南 500 米,遗址东临杨庄村,南系龙泉河,北接棠溪河,置谭山水库两岸,是战国至汉时期重要的冶铁基地。据《史记·苏秦列传》及《吴越春秋》等记载,该地为战国、汉晋时期著名冶铁重地,战国时著名的棠溪、龙泉、干将、莫邪等名剑均在此铸造,遗址上至今保存的战国冶铁炉,系全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早用配制的黑色耐火炉壁材料建成的冶铁炉,为研究中国古代冶铁史重要的实物资料。
【泌阳下河湾冶铁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驻马店市泌阳县东南 40 公里的马谷田镇南岗村委下河湾村东 30 米处,南面、东面临小河,北面不远是高速公路。遗址南北长 400 米,东西宽 300 米,总面积 12 万平方米。距遗址南面小河南岸不远处就是泌阳县有名的蝎子山和破头山铁矿区。泌阳下河湾冶铁遗址的发现,在中国冶金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推动中国冶金考古及世界冶金史研究的进程。
【正阳东汉石阙】 东汉石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望乡台”,位于驻马店市正阳县城东烈士陵园南端,现存的石阙为东半部,西半部不知毁于何时。石阙建筑朴质浑厚,凝重端庄。其造型庑殿式,四阿顶的子母阙。一基一身两顶,皆用青石垒筑而成,分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总高 4.75 米。基底 3 层,阶梯式,高 0.67 米。阙身,母阙砌石 11 层,子阙砌石 8 层。子母阙顶东南北三面出檐,顶上均雕凿有屋脊、瓦垄,每垄下沿刻有瓦当,仿汉代屋顶式样。阙身文饰图案,仍隐约可辨,东南两面有人物、牛、龙、钱币等饰,东侧第 6 层石块上,中间 3 行圆形纹,上下 2 行 4组为棱形纹,四周勾云纹。余皆漫漶。据史书记载 :此阙为“永乐少府贾君阙”,立于公元 169 年与 189 年之间,距今已有 1700 余年的历史。正阳石阙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建筑及石雕艺术很有价值。
【汝南悟颖塔】 明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驻马店市汝南县城南关。据《汝南县志》记载,此处原有 1座寺院,后殿堂毁圯,仅留此塔。塔因僧人悟颖主持修建而得名,俗传每逢冬至(冬至为夏至之误)正午无塔影,故又称“无影塔”。1984 年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对该塔进行维修,上三层进行整体复原,再维修中发现明代一刻砖,上有明代维修的年号,此塔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平舆秀公戒师和尚塔】 金代建筑,又名普照寺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驻马店市平舆县城西南约 19 公里李屯乡普照寺村北。该塔建于金明昌五年(1194),系金代僧人秀公戒师和尚的墓塔。秀公戒师和尚,扶沟县人,俗姓张,7 岁出家,法号秀公戒师,明昌四年(1193)圆寂。普照寺早毁,仅塔独存。 该塔系六角七级密檐式砖塔。涌高15.31 米,塔座周长 13.8 米 , 二级面南设塔门,上嵌铭“金明昌五年甲寅八月”。三级北面设望窗,四至七级均设壁龛,顶部装置石制法轮。该塔整体结构严谨。该塔身有多处砖刻花卉及佛像 ,形态各异 , 种类繁多 , 雕刻精致 , 体记清晰 , 层层斗拱各异 , 设计巧妙 , 形象丰富 , 是一组独具匠心的佳作,基本保持着中原一带民间建筑砖磨仿木饰件的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西平宝严寺塔】 北宋时期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驻马店市西平县柏城镇东大街西平县博物馆院内,东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西傍 107 国道,海拔 58.3 米。此塔的始建年代应为北宋时期,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80)三次维修。1986 年 11 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确山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确山县西 30 公里的竹沟镇延安街两侧及竹沟镇附近。现有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旧址、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旧址、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旧址、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队留守处旧址、刘少奇办公室旧址、李先念办公室旧址、彭雪枫办公室旧址、张震办公室旧址、朱理治办公室旧址、拂晓剧团旧址等展览革命旧址 26 处和延安街中共中央中原局统战部、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队队部、竹沟地委、竹沟县委等正在维修旧址 13 处。在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外围,有位于延安街两端的东、西寨门遗址,东寨墙外是军事训练场遗址,距镇北 0.5 公里有李先念召开豫鄂边军事会议的北窑旧址,竹沟沙河东有竹沟军政教导村队部旧址。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竹沟是中原地区革命的摇篮 , 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张劲夫、张爱萍、张震、方毅、朱理治、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在竹沟创刊的中国共产党著名报刊《拂晓报》《小消息报》, 积极宣传党中央、毛泽东的抗日路线、方针和政策 , 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刘少奇的著名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辗转中原,抵达竹沟后修订的。中原局、河南省委还在竹沟举办教导队和党训班等 , 培育党政军干部 1400 余人。竹沟又是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五师的发祥地和三师、七师部分骨干力量的出发地。由此竹沟被誉为“小延安”。
【遂平嵖岈山人民公社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嵖岈山人民公社旧址位于驻马店市遂平县西部嵖岈山乡政府所在地,东距县城 26 公里。现存嵖岈山人民公社旧址东西长 172 米,南北宽 162 米,占地面积 27864 平方米,旧址办公楼位于旧址中部,始建于 1958 年 10 月,楼房为双面二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东西长 43.1 米,南北宽 12.7 米。墙面上保留着 20 世纪 50 年代书写的标语“人民乡万岁”及60 年代书写的毛主席语录、绘制的毛主席画像。办公楼东、西两侧各有 4 排附属建筑,每排 9 间,用于机关食堂和工作人员住房。20 世纪 70 年代,在旧址东部新建大礼堂 1 座和用于乡招待所的 2 层砖混楼房 3 座。旧址建筑物总面积3051 平方米。陈列展出嵖岈山人民公社图片 200 幅,文献资料 180 份,珍贵文物 176 件。“嵖岈山人民公社旧址”作为中国人民公社历史的一个典型实物形态,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泌阳楚长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驻马店市泌阳县城的北、东、南部的黄山口、象河、春水、下碑寺、付庄、铜山、马谷田、陈庄等乡,是整个楚长城的东段,也是修筑最早的一段长城,其中象河关(古泻关)是长城的大关口之一。长城线路自方城县入境,主线全长 67 公里,两条复线分别长 30 公里和 20 公里,长城多在山区,垒石为固,列城满布(当地俗称列城为寨),唯象河关位于伏牛山系关山与桐柏山系五峰山之间,为一山间凹口平地,此段长城为土筑,山口宽 6000 米,象河关城居其中。关城遗址在象河乡街,面积约 20 万平方米,历年出土文物有豆柄、板瓦、筒瓦、镞等。史学界公认的就是楚长城自今方城北至泌阳县东北这段长城是公元前 688 年楚文王伐申又伐邓后开始修筑的,是楚长城中最早的一段。
【汝宁石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汝宁石桥有济民桥、宏济桥两座,位于汝南县汝宁镇东关、北关,均为联拱式实腹五孔石桥,是河南存量不多的大型明代石桥。济民桥位于汝南县城汝宁大街东端,俗称东关大桥,是横跨汝河之上的一座大型明代石桥,也是汝南东西交通的咽喉。据《汝宁府志》载 :“济民桥跨汝河之上,旧为木桥,明成化十九年(1483 年)知府钱钺始易以石,隆庆之年圮,知府陈廷光重建。崇祯六年知府黄元功修,兵乱复圮。顺治八年同知高异辰重修。”又据《汝阳县重修汝东桥碑记》记载 :“大桥始工于明隆庆四年(1570 年)四月,落成于万历元年(1573 年)二月。”宏济桥,俗称北关石桥,位于汝南县城北门外。紧靠城垣,是横跨汝河的又一座大型明代石桥。据《重修汝宁府志》载 :“宏济桥——北城门外,跨汝河之上,以木为之。明弘治十八年(1505 年)知县雷宗始创石桥,嘉靖间知府黄似华重修,又名博爱桥。”两座石桥在设计和建造上考虑了实用与美观等因素,桥面构造从侧面可分桥栿石、仰天石、桥面石三层,为青条石漫砌 ;两侧有望柱二十六根,望柱上面各雕饰桃形状柱头和石狮子,桃形状柱头较多,石狮子较少。总体来说,济民桥和宏济桥的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两桥的设计严谨,构造精巧,显示出了古代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虽历经数百年沧桑,仍然屹立在汝河之上,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正阳县闰楼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阳县闰楼遗址位于正阳县付寨乡付寨村闰楼北,距县城 21 公里,是豫南地区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大型商代晚期贵族墓群,面积达 150 万平方米。该墓地面积大,古墓葬分布密集,更重要的是,墓地及墓地周围还有商代遗址分布,为研究淮河流域上游晚商文化及淮夷集团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学术资料。2008 年 9 月 29 日,经过部分抢救性发掘,发现墓葬 265 座,多为商代贵族墓葬;出土有青铜器、陶器、骨器、石器,共 275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