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
【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概况】 1999年全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认真实施两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以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把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二是由以往追求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到积积调整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上来,紧紧围绕“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开发一片,成功一片”的基本原则,积极实行四个“综合”(综合投入、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发挥综合效益),切实落实两个“配套”(工程措施与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相配套),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发项目涉及确山、西平、上蔡,汝南、平舆、新蔡、正阳7个县的l5个乡(镇)、34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7.3万亩,人口9.68万人。投入开发资金4648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投资2313万元,地县财政配套785万元,落实群众集资l55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5万亩,优质饲料粮基地0.5万亩,扶持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9个。
一、农目水利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始终把农田水利建设当作工作重点,坚持以兴利为主,兴利除涝两手抓,排、灌、蓄三结合的方针,采取挖沟修渠打井、建站等具体措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灌溉排水体系,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为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区水利项目开挖整修沟渠494.1公里,完成土石方116.4万立方米,硬化渠道22.1公里,新打机井1441眼,修复配套机井561眼,铺设地下辅水管道10.5公里,修桥涵闸等建筑物724座,修建排灌站l2处,架设输变电线路69公里。
二、农业项目。在改善项目区排灌条件的同时,积极改良土壤,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基地,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和模式化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发展“一优双高”农业。1999年共改良土壤10.7万亩,建良种基地0.5亩、晒场425平方米,购选种设备l0套,整修机耕路285.8公里。
三、林业项目。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因地制宜,合理调整林木结构,积极营造农田防护林,建立起乔灌结合、多品种搭配、绿化美化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全年营造和完善农田林网0.76万亩(折合造林面积),基本实现了每200~250亩一个网络的目标。
四、农机项目。注重现有机械的挖潜配套,适度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走出一条适应家庭联产承包和双层经营的农业机械化道路。项目区共购置大中型拖拉机22台,配套农机具240套(件),明显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五、科技项目。l999年,在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中,全区上下把普及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农民素质当作农业综合开发的关键性措施来抓,层层举办培训班,加速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全年其开展技术培训6.15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6.22万份,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11项、面积6.23万亩。止年底,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每百人有一名技术员,每十户有户示范户,每户有一个明白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技推广网络。
六、优质小麦基地及优质饲料粮基地建设项目。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标准,建晒场400平方米,仓库348平方米,建桥10座,新打配机井72眼,培训人员1.2万人次,建优质小麦基地3.5万亩,优质饲料基地0.5万亩。为项目区乃至全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市场经济打下了好的基础。
七、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在认真抓好土地改造与治理,确保粮食提质增产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利用开发项目区各种农业资源和经济技术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项目,逐步建立起以公司为龙头、公司加农户、基地连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生产体系,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年共扶持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9个,其中种植业4个,养殖业5个。西平县的七彩山鸡养殖、平舆县高效农业示范园、汝南县优质长毛兔生产基地建设、正阳养猪、新蔡县弥驼寺养牛等项目,选项科学,设计合理,建设周期短、发展速度快,当年投资,当年见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开发治理后的项目区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经过沟、渠、路、树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生物措施综合配套,项目区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新格局,项目区面貌发生了根大变化。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21万亩,新增除涝面利6.33万亩,改善除涝面积6.07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由开发前的2.l7万亩增加到12.29万亩。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100%、55.6%、44.2%。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5%。经过科学施肥、精心管理,西平、新蔡、上蔡、平舆县绝大多数项目区麦油作物均获得较好的收成据统计,1999年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725.42万公斤,棉花25.4万公斤,油料353.46万公斤,项目区新增种植业产值448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8元,较开发前增加153元,比非项目区高出76元。(孟祥锋)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特点】1999年,全区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有以下特点:
一、动手早,行动快。为争取开发工作主动,各县积极组织人力、乘天抢时筹物备料,为开发工作早做准备。西平县7月份就逐乡、逐村召开群众动员大会,10月份土方工程全部完工,汝南、正阳、平舆等县都实现了预定目标,整个工程比往年提前1~2个月。为促进全区开发工作高质最、快节奏、同步调发展,地区先后召开了土方工程、建筑物工程、植树造林等项检查评比会,为实现全年计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起点高,框架新。1999年,全区各开发县按照“农田网格化、灌溉节水化、种植模式化”的基本设想,打破乡、村界限,按流域规划,按区域治理,对水、电、田、林、路等多项措施,合理配置,统筹考虑,同步安排,大部分县开发项目实现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框梨格局美、整体面貌新。特别是西平、泌阳、汝南、平舆、正阳等县项目区选择合适,规划科学,建设标准较高,方田建设、框架结构较好,项目区真正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新格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标准高,质量好。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类建筑物均达到了省颁布的《建设标准》,桥石结构、大孔径、坚固耐用、标志醒目。机井内径40厘米以上,浅井区井深达30~40米,深井区100米以上,且井管管线垂直,井台井盖齐全。沟、渠、路达到了面平线直,棱角分明。农田林网多数县实现了乔灌结合、多品种搭配、绿化美化结合。树木栽种质量高,达到了高度一致,纵横成行,网格规整,成活率好于往年。二是生物与技术措施得到落实,成效明显。通过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开发区农作物植株整齐,丰产性状突出,病虫轻,无杂草,农业生产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三是图表、资料、账册、制度等软件建设内容齐全,制作规范。通过统一培训人员,统一制定标准,统一制作版面,提高了软件质量。新蔡、正阳等县,县、乡、村三级室内软件均自县黄开办负责整理、制作,达到了设计规范,标准一致,整齐划一。
四、土方量大,组织有力。泌阳、正阳、汝南、新蔡、平舆、西平等县针对往年方田建设、路、树、林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高标准规划的基础上,开通新路、硬化渠道较多,土方工程量大。由于县、乡领导重视,组织措施有力,采取全乡统一行动打歼灭战,成效显著。特别是正阳县,开挖整修沟渠235条89公里,建硬化渠22公里,完成土方16万立方米,土方量比上年增加40%。
五、特色突出,效益明显。为突出本地特色,促进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1999年全区紧紧围绕“抓质量、建特色、重效益”这个中心,大力发展“u”型渠、地埋管等节水型水利项目,积极调整农业结构,重点扶持塑膜温棚、秸杆养牛等技术含最较高的多种经营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项目区共建“U”型防渗渠22.l公里,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0.5公里,节水灌溉面积达1.1万亩,其中喷滴灌面积0.2万亩。新蔡县弥陀寺肉牛育肥场,以场带户,分散喂养,集中出售,带动了当地农民养牛致富,全年出栏肉牛2000头,实现产值736万元,创利润256万元,带动了800多户农民养牛致富。(孟祥锋)
199图
200图
【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Ⅱ期项目】该项目涉及泌阳、遂平两县属板桥水库灌区内的6个乡(镇)、25个行政村,重点建设灌区内水利配套工程,以改善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1999年全区完成投资1965万元,完成7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改善灌溉面积2333公顷,新增除涝面积l33l公顷,改善除涝面积2000公顷,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4667公顷,病虫害防治面积8466公顷,占播种面积的96.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Ⅱ期项目的实施,对于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区内农业及农村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孟祥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