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外事侨务
1981年,驻马店地区设立侨务办公室。1984年,重建侨务办公室,业务工作由驻马店地委统战部领导。1995年11月,根据驻马店地委、行署决定,驻马店地委侨务办公室并入驻马店行署办公室,对外称“驻马店行署外事侨务办公室”。2002年3月18日,依据市编办《关于印发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规格正处级。内设综合科、出国管理科、侨务科,行政编制10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3名,科级领导职数3名。2010年,根据《关于印发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增挂“驻马店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牌子)设在市政府办公室,规格为正处级。内设综合科、外事科(港澳科)、侨务科,行政编制10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3名,科级领导职数3名。
第一节 外事工作
一、因公出国(境)管理
20世纪80年代,驻马店地区公职人员因公出国由地区侨办负责办理相关手续,并报省备案。1992年,全区办理因公临时出国人员18批89人次,1993年为27批78人次。1994~1996年,驻马店地区外事部门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因公出国(境)方面的政策要求,严格出访报批制度。对因公出国(境)工作加强统一领导和归口管理,认真履行职责,本着为基层、为企业服务的要求,严格按政策办事,把好出国政策关和出国(境)人员手续报批关。对确有实质性出访任务,赴国外进行经贸洽谈与合作的团组,努力促进;对一些不符合政策规定,公费出国观光旅游的团组,坚决予以制止。同时,对正常出国(境)的团组,做到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做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因公两国(境)人员的行前教育工作,做到因公出国、“出有所学,学以致用”,提升出访的质量和效果。
1997年,地区出台《关于加强我区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全区临时出国(境)团组的计划管理,临时出国(境)团组人员的审批条件以及党政干部临时出国(境)的报批程序等方面都提出明确要求。坚持出访报批制度,严把初审关,全年全区共取消公费临时出国(境)39人次,节约经费93.1万元。配合有关部门对1995年以来通过公安、旅游渠道临时出国(境)的72人进行调查核实。其中18人属公费临时出国(境),全部进行处理。1998年,实行出访手续“专办员”制度,保证“专办员”及时到位,持证上岗。在办理泌阳县光亚集团公司总经理因公出国的过程中,由于申报时间短,主管领导在外出差,报告无法签发,在征得主管领导同意后,采取特事特办,保证其如期出访。1999年,地区外侨办按照省外办文件精神,会同纪检、监察、公安等部门,对1997年7月1日以来全区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情况进行检查,发现66个团组139人中,有5人改变身份出国(境),3人出访目的与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符。对上述问题均按相关文件进行处理。
2001年,驻马店市把上级有关因公出国(境)管理工作的政策、规定,结合实际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使全市出国(境)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更加方便、快捷。明确规定:凡因公出访的党、政官员和团组的手续都必须报市政府批准,由外侨办负责办理。市外侨办负责初审,对不符合出访政策和规定的团组不予以办理,并取消其出访计划。当年,共取消3批8人次出访计划,劝其改办因私护照的2批2人,维护全市出国(境)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2002年,共办理36批73人次因公出访,其中市自组团组8批28人次,随国家团组5批9人次,随省团组23批36人次。出访人员中,市厅级干部6人,县处级干部32人,其余的35人为科级和专业干部。全年没有因办理手续而误出访人员按时出访的现象发生。
2004年,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关于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进一步理顺因公出国(境)手续办理程序,强化归口管理因公出国(境)审、报工作,使因公出国(境)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保证因公出国(境)管理工作健康发展。2005年,以驻马店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名义下发《关于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出国(境)报批程序的通知》。承担豫南地区专办员的培训任务,与南阳、信阳、周口等市地的外侨办人员一起规范出国(境)任务审批、护照办理、签证的申办以及政审等问题的工作程序,提高外事工作的办事效率。2006年,根据河南省外侨办下发的《河南省因公护照(赴港澳通行证)清查行动方案》,对驻马店市因公出国(境)人员的护照、通行证进行集中收缴和清理。当年,完成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软硬件设施配套的基础上,建立全市因公出国(境)网络报批系统,方便因公出国(境)手续的办理,提高办事效率。
2007年,根据河南省外侨办《河南省因公护照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和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收缴因公护照和因公赴港澳通行证的通知》要求,市外侨办下发《关于收缴因公护照和因公赴港澳通行证的通知》,对因公出国(境)人员的护照、通行证进行集中收存并按时上缴省外侨办,保证全市因公出国工作的有序进行及团组和个人的正常出访。当年,选派3名同志参加省外侨办举办的专办员培训班,提高业务能力。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市外侨办落实省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部分因公出访团组暂缓派出的通知》要求,制定相应措施,对上报的出访团组严格把关,原则上出国访问、考察和培训等团组都暂缓派出。全年全市因公出访人数较上年下降52%。根据中央及河南省“两办”通知精神,市委、市政府“两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全市因公出国(境)计划报批制度,建立量化管理机制,规范因公出国(境)审批原则,加强经费预算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制,使全市因公出国(境)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促进驻马店市的对外开放,配合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汇总上报全市厅局级、县处级及以下人员因公出国(境)团组2009年度出访计划,确保全市因公出国(境)计划报批工作顺利进行。市外侨办与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审计局、市旅游局联合组成市治理公款出国(境)旅游工作小组,对2007~2008年全市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情况进行登记调查,共同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建立健全有效监管机制,抓好因公出国(境)管理工作。
2009年,市外侨办对所有的因公出访团组实行出访费用预算报批制度,强化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狠刹因公出国(境)旅游之风。2010年,根据中共河南省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严格执行因公出国(境)管理规定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通知》,河南省制止党政干部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印发〈2010年河南省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要点〉的通知》,市外侨办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抓好因公出国(境)管理制度落实,建立因公出国(境)管理长效机制,联合市纪检监察、组织、财政、商务、科技、公安、文化、审计、外专等部门采取措施杜绝公款出国(境)旅游案件的发生。全年全市共取消出访团组10批22人次。2011年,市外侨办荣获“全省出国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涉外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2年,全市共办理因公出访团53批88人次,其中本地团组3批20人次,随省直厅局出访团组46批64人次,随国家部委出访团组4批4人次。出访人员中市(厅)级干部1人次,处级干部71人次,科级及科级以下人员共16人次,未出现一起违纪、违规现象。市外侨办荣获“全省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友好城市工作
1996年4月,行署有关领导率农业考察团到以色列访问时,与以色列内格夫地区草签《驻马店地区与内格夫地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协议》,为全区打开友好城市工作的渠道奠定基础。2000年,与泰国北柳府北柳市签订驻马店市与北柳市建立友好城市意向书。2001年,先后与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罗马尼亚的一些城市建立友好关系。
2002年5月21~26日,罗马尼亚梅杰迪亚市市长米尔恰·宾迪利耶率领政府代表团一行5人,对驻马店市进行友好访问。先后参观驻马店市天方药业有限公司、金雀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三香调味品有限公司、华骏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上蔡荣光鞋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和嵖岈山风景区。与市领导和有关单位举行会谈,双方就经济、文化、贸易、科技、农业及建立友城关系等共同关系的问题达成共识。市委书记卢大伟、市长宋璇涛分别会见和宴请罗马尼亚客人。市长宋璇涛和梅杰迪亚市市长米尔恰·宾迪利耶代表各自市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驻马店市与罗马尼亚康斯坦察县梅杰迪亚市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意向书》。9月29日~10月12日,应罗马尼亚康斯坦察县梅杰迪亚市市长米尔恰·宾迪利耶先生的邀请,以市委书记卢大伟为团长的“河南省驻马店市代表团”一行8人访问罗马尼亚的梅杰迪亚市和西欧的意大利。卢大伟一行先后参观考察罗马尼亚的一些企业工厂和学校,拜会康斯坦察县(相当于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政府、议会,并与梅杰迪亚市市长米尔恰·宾迪利耶以及该市的主要官员举行会谈,双方就驻马店市与梅杰迪亚市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合作交流等一些问题达成共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驻马店市与罗马尼亚康斯坦察县梅杰迪亚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该协议的签署,实现驻马店市建立友好城市工作“零”的突破。
2004年,通过中国驻意大利佛罗伦萨总领事馆牵线搭桥,驻马店市与意大利的比萨省建立友好联系。通过省外侨办的对外联络渠道,与巴西圣·卡琳纳州建立联系,初步达成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的意向。
三、外事接待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驻马店地区积极拓展与国际的友好关系,加强在经贸、科教、文化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1992年,全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地委、行署的中心工作,开展对外交往,促进对外开放。接待旅美华侨、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教授,巴西侨界知名人士杨嘉章先生等20余名回乡探亲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全年共接待来访外宾28批109人次。1993年,共接待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外宾及港、澳同胞400多人次。采用以会代训、函授培训、涉外人员接待前培训和出国人员行前教育等方式,共培训涉外人员500多人次,改编增印《涉外人员手册》2000册。1994年,在加强对涉外人员培训的基础上,为县、市外事部门及涉外单位配发《外国人入出境管理须知》、《对外交往礼仪礼节》录像带和《涉外人员手册》。
1997年,加强对外事接待工作的指导和礼宾教育,根据外宾来访目的,有针对性地安排接待方案,达到宣传区内优势,提高知名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全年全区共接待外宾343人次,促进对外交流和经贸合作。上蔡县接待外宾4批165人次,建成“三资”企业2家,协议引进外资1.7亿元人民币,接受各种捐赠折合人民币约90万元。
2003年,市外事办共接待重要外宾8批34人。包括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詹姆斯·马吉尔率领的世界卫生组织代表团,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拿督马吉德一行,日本驻华大使馆公使原田亲仁,日本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原部真树,日本罗代尔公司董事长青木先生和古贺伸一先生等。他们对来驻考察参观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对驻马店的社会发展事业和经济建设给予积极评价。10月,邀请意大利华人商会代表团到驻马店参加第六届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安排代表团考察本地的名牌企业,与市领导和有关单位进行洽谈,达成到驻马店市投资的意向。
2004年4月8~9日,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拿督马吉德等使馆官员一行7人,由中国外交部前驻泰国大使傅学章陪同,到驻马店市参观考察穆斯林食品加工工业和旅游业发展情况,寻找投资项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欢迎接待。市委书记卢大伟在西园宾馆会见大使一行。全年共接待重要外宾6批44人,其中包括世界银行城市供水项目考察团、美国驻华大使雷德一行、巴西圣·卡琳纳州议会外事委员会主任雷迪、日本新田·哈斯公司项目部经济贾晨等。
2005年11月4日,日本新田·哈斯公司社长青木胜诏及夫人、新田公司副会长古贺伸一及夫人、管理部经理贾晨、东京农工大学教授磯守、美国哈斯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丁术季等一行7人,由全国青联副秘书长、国际合作项目中心主任汤本渊陪同,到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肖庄村参加该公司捐建的“肖庄哈斯希望小学”竣工典礼。“肖庄哈斯希望小学”是日本新田·哈斯公司捐资45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5.2万元)建设的第二所希望小学。2006年,坚持“外事工作无小事”的思想,市外侨办认真做好每一次接待工作,并适时向外宾介绍驻马店的历史文化,起到宣传驻马店的目的,直接或参与接待的外宾团组7批34人。其中重要外宾团组有日本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服部真树考察验收日本“利民工程”项目援建的遂平县嵖岈山乡卫生院;联合国系统发展业务活动驻华代表(大使级)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一行9人;日本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神谷信考察确山县新安店镇卫生院申请的日本“利民工程”项目;英国无限梦想影视公司(Word Dream Films),《中国古代兵器》和《中国古代发明》摄制组导演爱德华·贾埃德·米勒(EdwardLioydMiller)至驻市拍摄西平战国冶铁遗址和西平棠溪宝剑。
2007年8月1日,由日本驻华大使馆“利民工程”项目无偿援建的驻马店市平舆县万冢乡卫生院病房楼竣工仪式隆重举行。副市长郜秀菊、日本驻华使馆一等秘书伊地知英己等有关官员及省商务厅、市外侨办的有关同志出席。当年,市外侨办参与或直接接待的外宾团组有匈牙利国会议员阿提拉一行7人到驻马店市考察畜牧业并寻求双方在畜禽产品养殖和深加工领域的合作;联合国副秘书长、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彼得·皮奥特一行9人赴上蔡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匈牙利霍尔多巴吉养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瓦尔高·弗伦茨一行4人赴新蔡县考察鹅业养殖情况等7批59人。2008年,全市先后接待日本驻华使馆二等秘书木村康博等外宾6批21人次。
2009~2011年,全市外事接待工作围绕“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进行,同时,针对性地接待好友好援助、考察投资、商贸考察的外国团组。2012年,全市共接待外宾3批42人次。包括韩国安养大学校长金承泰一行12人的考察访问团,日本三井物产&华井基金会的考察团,中国人民友好协会调研考察活动。
四、涉外管理工作
20世纪80年代后,驻马店地区涉外管理工作,遵循对外开放、授权有限、内外有别原则,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有效开展各项工作。1994年,地区外事办印发《县、市外事办公室职责范围》,建立外事活动报告、统计、建档制度,加强涉外规范化管理。1996年,加强外事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归口管理职能,要求县市外事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对外方针、政策,切实把好政策关,同时协调各县、市外事部门积极参与本区重大涉外活动,注重加强对基层外事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1998年,全区贯彻《河南省外事工作若干规定》,明确外事干部职责,使涉外管理工作制度化。同时,主动上门服务,协调解决涉外单位困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驻马店市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涉外管理工作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市外侨办按照“捍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建设”的涉外管理指导方针,牢固树立安全和防范意识,做好应对措施。2005年,全市加强对外车新闻记者采访和外籍专家的管理工作。对未经批准,擅自非法采访的境外记者,协调公安、国家安全、外宣、卫生等部门,采取措施坚决予以阻止。对一些单位未经许可私自招聘进行交流、讲学的外国专家、学者,协助受聘单位做好劝退工作。2006年,根据省政府《关于建立河南省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在豫活动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精神,市外侨办与市公安局、市国家安全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合会商例会制度,采取不定期召开碰头会的形式,交流、通报涉外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交流沟通涉外方面的动态信息。加强同公安、国家安全等部门的联系,制定就对突发涉外事件的《应急预案》,提升全市涉外管理工作水平。
2007年,根据国务院《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河南省《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来豫采访管理和协调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及《河南省外国记者来豫采访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市外侨办印发《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来驻采访管理和协调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用于指导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全市的外国记者来驻采访管理工作。同时,协调各成员单位共同营造驻马店客观友善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10月,市外侨办配合市政府新闻办、市台办、市民族宗教局,做好到驻马店采访南海禅寺落成典礼的外国记者接待和应对工作,维护全市社会稳定大局和对外形象。2008年,全市涉外管理工作重点是做好北京奥运会筹备和举办期间反恐安全保卫工作。建立“一把手”负责的领导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应急工作规范》,联合公安等相关单位对全市的外籍人员进行摸底调查,详细掌握在驻外籍人员的具体情况,以便妥善及时防范和处理各类恐怖袭击和涉外案事件。同时,实施反恐值班备勤登记制度,设立24小时值班电话,保证反恐协调机制正常运转。
2009年,防控来驻外国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工作,列入市外侨办工作的议事日程。根据省外办《关于加强应对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涉外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县区一旦发现有外国人感染疫情的情况,要在第一时间报告市外侨办。同时,与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取得联系,对全市的外籍人员进行摸底排查,并设立24小时值班电话,每天按时将疫情上报省外办。
2011年3月,下发《关于协助做好日本震后涉我人员摸排救助工作的通知》,全面摸排本地劳务人员、研修生、留学生、游客和公务团组等各类人员在日本灾区的人数、受灾情况和联络电话,并向社会公布24小时求助电话,做好日本灾后驻马店市在日人员的应询、信息搜集工作。8月,在接到河南省外侨办关于敦促5名汝南籍公民尽快回国的通知后,市外侨办及时通知汝南县外侨办尽快与其家属取得联系,通过其家属敦促滞留印尼的5名汝南籍公民尽快回国,由于处置及时,保障在外务工人员的安全及合法权益。
2012年4月,外交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涉外领事保护宣传月”活动,市外侨办高度重视,以答记者问形式进行宣传,并在《驻马店日报》上刊登相关文章,通俗易懂的介绍宣传领事保护知识,达到活动的预期目的。妥善解决美籍华人许建伟与出租车司机的矛盾纠纷,双方达成和解协议。5月,市外侨办依据相关政策法律,按照内外有别的原则,协助在京工作的澳大利亚人大卫·詹姆斯·鲍威尔斯通过《中国日报》向遂平县救人英雄李国喜的家人进行捐助。
第二节 侨务工作
一、国内侨务工作
20世纪80年代,驻马店地区国内侨务工作主要是对区内归侨、侨眷进行摸底,建立联系,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侨务政策,完善各县(市)侨联组织,保持侨务工作持续不断开展。1991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正式施行,后陆续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河南省〈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简称“一法两办法”。
1992年,全区侨务系统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为“侨”服务,认真落实各项侨务政策,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通过开展“办好事、送温暖”活动,帮助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排忧解难,扶持10户农村贫困归侨、侨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发放救济款3000多元。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争取侨心。
1993年,全区大力宣传“一法两办法”,同时协同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36起。当年,行署侨务办公室主动开展向沿海、沿江地、市的侨务联谊活动,同烟台、宁波、九江等10个地市建立联谊关系。通过信息交换、互派干部进行工作交流等形式,为经贸活动牵线搭桥,提供商务服务,研究探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路子。全年新办经济实体4个,整顿亏损侨务企业2家,扩建老企业1家,为侨务企业的办照、征地、产品销售、原料供应、用电、联营、筹资等提供服务160余件,协助企业解决各类经济、法律纠纷24起。至年底,全区侨务系统拥有工、商、饮食服务、养殖、加工、房地产开发、装饰装潢、机械维修等各类经济实体21个,投入资产550余万元,安置200人就业。
1994年,地区侨务系统主动与执法部门配合,妥善解决侵犯权益归侨、侨眷权益案件7起。在全区归侨、侨眷中开展以“五个一”活动和立足岗位为经济建设多做贡献的“爱国奉献”活动,2名归侨、侨眷因成绩突出,获全国侨联“爱国奉献”奖。1996年,按照省侨办的部署,在全区侨务干部中开展“五字联心”(爱、护、解、帮、暖,为侨服务)活动,为归侨、侨眷办好事、办实事100余件。各级侨务部门领导在节日期间走访慰问部分归侨、侨眷,地区侨办抽专人为美籍华人周秀云女士亲属办理出国定居手续。贯彻落实省侨办文件精神,对全区应享受工资照顾待遇的8名离、退休归侨进行逐个核实,多次走访相关单位进行协调,有6人工资照顾部分兑现。完成全区侨情普查工作,全区在外华侨、华人及其二、三代约8000人,分布在31个国家和地区,确定重点工作对象120人。
1997年,完成新移民普查工作。全区共有新移民73人,移居香港的29人,合计102人,其中留学生46人,随亲27人。国别分布为美国45人,加拿大13人,日本8人,意大利2人,法国1人,德国1人,肯尼亚1人,澳大利亚2人。46名留学生中有博士后6人,博士19人硕士2人。全区深化“五字联心”活动,积极主动为归侨、侨眷办好事、办实事,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受到归侨、侨眷的赞誉和好评。1998年,开展“兴国利侨”活动,全区侨务干部深入归侨、侨眷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诉求,帮助解决工作、学习、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注重在侨务接待中加强对外宣传,引导回乡探亲的海外侨胞自觉为家乡经济建设献计献策,出资出力。7月,召开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侨属企业座谈会,详细介绍全区侨属企业的现状和《河南省鼓励和保护归侨侨眷兴办企业事业的优惠政策》,研究落实优惠政策的具体措施。1999年,做好新移民、侨资企业、捐资办学和下岗职工情况调查,为以后制定侨务工作方针,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奠定基础。
2004年,全市向20户贫困归侨侨眷发放救济款1.3万元,为归侨侨眷子女升学提供证明21份,解决归侨侨眷房产、宅基地、经济纠纷、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90多件。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党的侨务政策,倾听归侨侨眷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疾苦,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2005年,市外侨办会同市财政、人事、劳动等有关部门,联合转发河南省外侨办和河南省财政厅下发的《关于调整早期归国华侨退休生活费补助标准的通知》和《关于为困难老归侨发放生活补助费的通知》,并根据两个文件精神,制定驻马店市落实的具体办法,较好地解决全市12名早期归侨生活困难问题。
2006年,在《河南省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市外侨办与市人大、市政协、市侨联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侨务执法大检查。重点检查全市“一法两办法”的贯彻落实情况,发现并解决几起涉及归侨侨眷的历史遗留问题,受到归侨侨眷的好评,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市外侨办还会同市财政、人事、劳动、司法等有关部门联合转发省外侨办《关于在“五五”普法期间切实加强侨法宣传教育的通知》,采取报纸、电视、广播、印制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来大力宣传“一法两办法”,促使全社会更加关心侨务工作,落实侨务政策,切实保障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当年,全市落实河南省《关于解决我省困难企业老归侨医疗保险问题的通知》精神,市外侨办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结合驻马店市实际制定相应措施,解决部分老归侨所在企业因改制、兼并重组或者破产等原因,无力缴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致使老归侨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2007年,全市围绕“一法两办法”的贯彻实施,积极为归侨、侨眷提供就业、培训和子女升学等方面的帮助,发放救灾款6000元。2008年,市侨务部门为符合国家政策的归侨、侨眷家庭办理侨眷证15本,归侨、侨眷子女加分证明10份,让华人华侨和侨眷子女充分享受到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当年,市侨办联系卫生部门,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妥善处理汝南县侨眷医生方建勋行医资格问题,解决其由于年老体衰,生活困难,无经济来源问题。2009年,河南省外侨办将驻马店市驿城区作为“侨法宣传角”的试点单位,全市各级领导对设立“侨法宣传角”活动高度重视。驿城区印制3000多册侨法汇编、刻制200多盘侨法宣传光盘资料,建立黑板报、宣传栏等基础设施,并组织辖区居民、法律工作者和侨界人士等组成“侨法义务宣传队”,开展讲座和咨询活动,宣传、解读侨法内容,使侨法深入人心,也为驻马店市侨法宣传活动搭建一个新平台。
2011~2012年,对全市归侨、侨眷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更新完善归侨、侨眷数据库,为做好为侨服务工作打下基础。市外侨办根据河南省外侨办《河南省省直老归侨生活补贴发放管理办法》,对市直老归侨逐一走访落实100元的工资补贴。2012年春节期间,经多方筹措资金1万元,给每位老归侨发放春节慰问金500元。做好来信来访工作,维护全市侨界的社会和谐稳定。全年收到来信来访来电案件22件,针对反映的问题,联系相关单位,调查核实,及时妥善处理。
二、国外侨务工作
驻马店地区国外侨务工作按照“一法两办法”要求,围绕促进祖国统一、发展地区经济,积极开展海外联谊。1992年,全市侨务系统加强海外联谊工作,对海外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科技上有成就的100多名重点人士建立档案,开展联谊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对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普遍进行慰问。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海外招商活动,促进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与本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达成人才培训、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产品出口、合作、投资等意向10余个。引导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发展家乡教育、公益事业,指导侨汇户利用侨汇收入兴办侨属企业8个,侨务部门自筹资金创办经济实体3个。
1993年,全区侨务部门向海外寄发贺年片、慰问信、赠送礼品600余份,收到回函200封,进一步联络感情。有重点地邀请海外侨团回乡探访、考察,同时积极向海外侨团宣传本地区资源、产品优势,拓宽招商引资和产品输出渠道。10月11~14日,由地区侨办、地区经委、招商局等部门带领区内部分企业,参加由国务院侨办牵头,19个内陆省份联合在深圳举办的“’93中国大型企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其间,驻马店地区与外商签订意向6项,占全省意向总数的18.8%,总投资为5680万美元,意向外投资2430万美元。同时,与祖籍汝南县的美国罗林斯集团关系企业——福中国际投资公司总经理王可济先生,加拿大阿尔伯达省贸易及旅游专员公署专员、全加华人联合会共同主席洪金福先生等华侨、华人建立联系。
1994年,全区侨务部门组织撰写、制作反映乡情、乡音的对外宣传品27件,与海外信函联系近千次,接待华侨、华人、港澳台胞82人次,召开归侨、侨眷座谈会10次,慰问归侨、侨眷知识分子、贫困户50户。配合各级政府举办大型招商活动13次,邀请、引荐海外商户、专家学者21人次,促成合资项目1个,投资意向4个,贷款意向1个。审批接受无偿捐赠5起,折合人民币224万元,侨汇收入6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0%。1995年,全区共接待返乡华侨173人次,重点邀请47位海外知名人士到驻进行商务考察和开展科技、学术交流活动。同时,以开展姓氏文化研究为契机,促成韩国南氏大宗会,新加坡六大桂堂宗亲会,泰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等地蔡氏宗亲会与祖根地的交往。全年促成区内企业与外商达成合资、合作意向10个,协议利用外资1287万美元,争取各类无偿捐赠项目7个,折合40万元人民币,向海外组织劳务输出100人。
1996年,全区侨务部门积极牵线搭桥,促成合资项目佳良天中皮革有限公司建成投产,总投资6400万元人民币,其中香港佳良有限公司投资200万美元。争取海外侨胞无偿捐赠折合人民币173.1万元。全年共接待返乡华侨、华人、港澳同胞200余人次,包括新加坡蔡氏公会、马来西亚蔡氏济阳堂、泰国蔡氏宗亲会等侨团以及美籍华人赵朝纲夫妇、泰籍华人蔡玉棉、新加坡华人蔡柳枝等知名人士。中秋节期间,地区侨办联合相关单位举办“驻马店地区仲秋三胞座谈会”。11月,省、地和上蔡县侨务部门联办“首届蔡氏文化研讨会”,河南、湖北、陕西、福建、内蒙古、台湾等省区著名古文化及考古专家学者130余人与会。应马来西亚柯蔡宗亲会的邀请,地区外侨办组织上蔡、新蔡有关人员赴马来西亚新山区参加首届世界蔡氏恳亲会。
1997年,全区通过侨务系统直接或间接引资1600万元人民币,建成三资企业3家,引进管理、技术人才38名,签订经贸合同9个、协议引进外资1.8亿元人民币。其中汝南县在美新移民魏冬青与泌阳县合资兴办养猪场1个,魏冬青出资1080万元人民币。当年,接受各种捐赠折合人民币170万元。建成农民娱乐中心1座,为2所学校设立奖学金。全年接待回乡探亲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及到本地区观光旅游、考察投资、洽谈贸易、寻根问祖的各种代表团(组)28个378人次。其中包括加拿大全国华人代表大会执行主席、全国华人联合会共同主席、古壁省台山县同乡会会长谭雅育,巴西华人中国长城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孔庆杰,泰国第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理事长蔡卓明及夫人等。当年,应新加坡、韩国等江氏、蔡氏宗亲会的邀请,地区先后派出3个代表团17人,分别前往新加坡参加江氏总会成立31周年年会和韩国汉城参加第9届蔡氏宗亲大会。
1998年,编辑出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0册,下发各县、市,克服各级招商引资的盲目性。地区外侨办收集招商项目50多个,派出21人的代表团赴长沙参加“中国中西部经济技术对外合作洽谈会”。与外商签订经贸合同1个,引进外资2400万美元,签订协议2个,协议引进外资7000多万元人民币,合计3亿多元人民币。1999年,与本地区在外的部分华侨、华人科技界知名人士建立工作联系,对立本地区籍海外科技界知名人士档案。加强与海外就有关姓氏文化研究方面的合作,发挥根亲优势,为经济建设服务。2001年,围绕“开放带动”“科教兴市”战略,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把驻马店市招商引资资料寄到美国华盛顿河南同乡会,由该会负责在美国联系招商。同时,把天方药业、金雀电气集团、十三香调味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重点企业的80余种产品,通过美国锦绣中华网,推介给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2年,有200多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回乡探亲,旅游观光,洽谈经贸项目。平舆籍海外华侨、华人李玉华、薛朝晶、张玲、徐平等动员和联络其亲友捐资15万元人民币,用于兴建广场。新蔡县港胞周幼艺捐资100万元人民币,为家乡兴建1所医院。当年,通过海外侨胞和国际友好组织捐资助教配套资金63万元人民币,分别在西平县芦庙乡、平舆县射桥乡、上蔡县和店乡建成3所希望小学。
2004年4月,利用“中国·河南经贸洽谈会”在郑州召开之际,与回国参会的驻马店籍华侨华人商会代表会谈,洽谈经贸合作。7~10月,邀请意大利6省1市华侨华人商会代表团和驻马店籍华人新加坡阿克苏·诺贝尔亚太地区技术中心主任赵民博士、瑞典耶夫勒大学教授赵明博士到驻市考察,他们在新产品开发、项目投资、房地产业、骏马化工集团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天方药业新产品开发和与瑞典制药界进行技术合作等方面达成意向。8月,组织全市重点企业参加在武汉市举办的“2004年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与海外十几家技术先进的企业建立合作交流渠道,洽谈11个高科技项目。
2005年,市外侨办与平舆县外侨办共同努力,促使平舆籍匈牙利华人徐平在平舆县投资1.1亿人民币兴办河南金合实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当年,争取海外捐赠资金110万元人民币和一批教学物资,分别在遂平县槐树乡、驿城区顺河乡、上蔡县大路李乡和芦岗乡建成希望小学4所。
2006年,加强与海外华侨的联络联系,与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慈善、教育基金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邀请和接待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到驻市考察交流、洽谈项目、捐资助学、寻根谒祖等56人次。采取“广泛联系,重点沟通”的方式,发展与新华侨和华侨华人新生代重点人的友好联系,为“三引进”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打下基础。发挥“根”文化优势,引进海外捐资,促进公益事业发展。香港应善良福利基金会捐资16.4万元在西平县蔡寨乡冯老庄村兴建小学1所,为泌阳、汝南、上蔡县的孤寡老人捐献3000件棉衣。加拿大河南同乡会捐资20万元给西平县蔡寨乡寺后郭村兴建希望小学1所。香港禧富乐华有限公司捐资24万元分别用于兴建遂平县槐树乡大营小学和驿城区诸市乡闫庄小学;捐资2万元用于遂平县一孤儿的手术费用;在确山和遂平两县资助第一批孤儿124名,学习和生活费用共计4.3万元。台湾慈心慈善基金会捐资30万元给确山双河乡和三里河乡卫生院。
2007年,市外侨办共引进捐资助学项目资金181万元。其中加拿大河南同乡会捐资100万元用于新蔡县、平舆县和泌阳县灾后校舍的重建,香港方树福堂基金会捐款25万元重建新蔡县徐棚小学,香港应善良福利基金会捐资24万元用于泌阳县羊册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捐资2万美元用于泌阳县板桥乡马冲中心小学和付庄乡崔庄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香港禧福乐华有限公司在确山和遂平资助孤儿的学习和生活,为驻马店市的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2010年,市外侨办利用国务院侨办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的“2010年世界华侨华人回国创业洽谈会”的平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制作版面、设置展区,推介驻马店市的招商引资合作项目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便捷的区位优势,并积极与国外重点华侨华人联系,邀请他们前来参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当年,共引进捐资助学、助孤资金110多万元。其中,加拿大河南同乡会捐资40万元,用于平舆县西洋店小学和遂平县文城乡上仓小学的教学楼建设;河南思念集团捐资20万元,用于上仓小学附属设施的建设;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为遂平县槐树乡大营小学捐资3500美元,为泌阳县板桥乡马冲小学捐赠6台电脑。香港禧福乐华有限公司为确山县孤残儿童捐资50万元。
2011年,共接收无偿捐资113万元。包括加拿大河南同乡会无偿捐资助学资金40万元,在遂平文城乡和平舆西严店乡兴建小学2所;引进省内著名企业思念集团捐赠的慈善资金20万元建设遂平上仓小学配套附属设施;引进禧福乐华教育基金会捐助孤儿慈善资金50万元;引进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后续资金3.54万元。2012年,市外侨办与“美国关爱下一代基金会”建立联系,并在驻马店敬业高中开展试点,援助第一批10名成绩优异、家庭困难的学生每人2000元。当年,引进加拿大河南同乡会无偿捐资助学资金40万元,在遂平文城乡和平舆西洋店乡兴建小学2所;引进省内著名企业思念集团捐赠的慈善资金20万元建设遂平上仓小学配套附属设施;引进禧福乐华教育基金会捐助孤儿慈善资金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