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历届政府要绩
第一节 地区行署要绩
1979年4月开始,驻马店地区行政公署贯彻执行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3年经济工作方针,使经济形势很快得到好转。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加快农村改革开放的步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4.73亿元;基本建设投资5626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18亿元;财政收入1.15亿元。
1982年9月,随着党的十二大召开,驻马店地区行政公署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并全面铺开。1983年,全区农村实行政社分设,撤社建乡。1984年,全区城市经济改革主要是强化宏观管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调节,促进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各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改革计划管理体制、科学技术体制和教育体制,全区在政治上、经济上出现好的形势。1978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79亿元,比1978年的13.07亿元,增长2.43倍;人均收入337元,比1978年的45.4元增长6.4倍。全区粮食总产从1978年的18.1亿千克,提高到1987年的30亿千克,增长66%。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驻马店地委、行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行各业呈蓬勃向上的态势。1993年,全区抓好调整农业结构,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技术改造,乡镇企业积极上项目、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放活政策,繁荣第三产业。实现“一高一低”的发展目标,即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个千分点。全区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工农业产值的比例达到6∶4;农村社会总值中非农产业所占比重提高,非农产业与农业的比例为6∶4。以转换经营机制和推行股份制为重点,加快企业改革进度,在流通企业实行以“公有民营”为主要形式的改革。
1995年底,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0.8亿元,比上年增长37.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4.2%,提前5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农业总产值123.8亿元,比上年增长31.4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0.6%;工业总产值195.6亿元,年均递增43.8%;乡镇企业总产值149.1亿元,比上年增长85.7%,成为最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财政收入5.9亿元,按可比口径是1987年的3.4倍,年均递增19.1%;农民人均纯收入1086元,比1987年增加749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317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8亿元,比1987年增加58.9亿元。在保持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1996年,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121.7亿元(不变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8.2%,增速居全省首位;农业总产值达到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粮食总产39亿千克,创历史最高水平;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50亿元,增长34.6%;贫困人口由上年的77万减少到40万。全年完成全部工业产值169亿元(新口径),增长23.8%。消费品零售总额61.4亿元,增长28%;物价指数比上年回落6个百分点。城市居民生活费收入2700元,比上年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1370元,比上年增长26.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8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03.7亿元,比上年初增长24.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2.7亿元,比上年初增长2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全区国有企业改组和新建股份制企业193户,吸纳个人股份1.12亿元;乡镇企业逐步实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组建企业集团工作步伐。农村改革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龙形”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全区各级龙头企业(经济实体)3000多个,带动农户60多万户,探索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经济的基本途径。全年全区没有发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集体上访明显减少,刑事案件发案率大幅度下降。但存在企业改革进展不平衡,农业抗灾能力弱,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未出现根本性好转等问题和不足。
199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农业总产值达到153亿元,比上年增长7.8%;粮食总产值40.24亿千克,比上年增长3.4%,首次突破40亿千克;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7%以上,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不同产业、不同规模,多层次、多成分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乡镇企业全年实现总产值299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工业总产值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5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全年实现一般预算收入8.9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0.7%。农民人均纯收入1666元,比上年增长21.6%;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3356元,比上年增长12.8%。全区农村各类龙头企业3000多个;合资企业1055家,总投资27.5亿元,其中外资19.4亿元;全区与东部地区结成友好县17对,合作项目777个,引进资金20.7亿元,到位资金11.6亿元,引进人才3542人,技术913项,设备1784套。以城镇创“三优”“农村树新风”“行业争先进”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日益深入,城乡面貌逐步改善,社会文明程度有所提高。
199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247.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0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92.9亿元,增长19.6%;第三产业增加值65.2亿元,增长16.8%。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由上年的35.3%、24.8%变化为37.6%、26.4%。夏粮因灾减产,全区采取以秋补夏、以牧补农措施,种植业夏减秋增,全年粮食产量35亿千克;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5亿元,比上年增长3.4%;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工业增加值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9.5%,产销率96.2%;主要独立核算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亿元,大中型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61.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全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6亿元,比年初增长12.9%;贷款余额146.9亿元,比年初增长12%。
1999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59.2亿元,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8.1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粮食、油料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总产量达40.9亿千克,比上年增长16.5%,比历史最高年份的1997年增长1.7%;油料总产量达65.4万吨,比上年增长18.8%;全年肉类总产量可达60.8吨,同比增长13.2%。林果、蔬菜、水产业平稳发展。工业总产值99.8亿元,比上年增长7.7%,产销率98.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5亿元,较上年增长16.0%;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1.1亿元,较上年增长8.5%;支出完成17.9亿元,增长18.9%。金融运行基本平稳,至1998年12月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1.4亿元,比年初增长10.5%;贷款余额172.2亿元,比年初增长4.4%。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829元,比上年增长5.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0元,比上年增长8.4%。全区共落实1998年东西合作会合同项目313个,落实资金10.6亿元。在1999年东西合作会上,又新签合同项目658个,签约资金33.7亿元。
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80.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10.1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74.2亿元,增长9.9%。产业结构形成二、一、三格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82元,比上年增长9.2%。粮食总产量达369.9万吨,比上年减产9.6%;油料总产量68.2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全年肉类总产量63.9万吨,比上年增长10.7%。工业增加值9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8亿元,较上年增长15.2%。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多数商品价格低于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3亿元,比上年增长9.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6.59亿元,比年初增长15.18%;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05元,“九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3%和11.9%。
第二节 市人民政府要绩
2001年1月、2007年3月和2012年5月,先后选举产生3届驻马店市人民政府。
一、驻马店市第一届人民政府
2001年至2007年的6年来,市一届人民政府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较好完成市一届人大各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 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70.8亿元,比2000年增加290亿元,年均增长10%;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68%。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累计新上121个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运,使限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比2000年增加66亿元,年均增长17.7%。粮食总产达到622.8万吨,占全省的近1/8,比2000年净增253万吨,年均增长11.4%;新增造林面积120万亩,全市整体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畜牧业产值达到14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00年净增6.6亿元,年均增长19.5%,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0.6%。城镇化率达到20.6%,比2000年提高8.5个百分点。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机制逐步形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二)基础设施建设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6亿元,年均增长23.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23.5平方千米扩大到48平方千米,累计新修、改造城市道路38条,铺设供水管网207千米、燃气管道203千米,建成一大批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和社会事业项目,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和卫生城,城市人居环境有明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累计新打机井3.7万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6.2万亩、旱保田138.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81平方千米,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45万。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57亿元,新增四级以上公路6030千米,其中“村村通”4800千米、高速公路152千米,全市四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12093千米。能源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华润、蓝天两大电厂,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42万千瓦。
(三)改革开放 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全市140户拟改制工业企业有137户完成改制任务;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实施,全部实现免征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乡镇机构改革任务顺利完成,撤销合并乡镇24个,分流人员22452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取消、合并、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148项;粮食购销企业改制任务全面完成,财税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交通、城建、水利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坚持以东西合作为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累计引进市外资金180多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45亿美元,年均增长148%;完成出口3.56亿美元,增长44%,促成香港华润、日本住友、英国爱农、中国昊华、山东鲁洲、中集集团、青岛双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驻市,2006年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20个中国城市之一。
(四)社会事业 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投入,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累计实施科技项目1523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10件,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限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2%。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累计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73.7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新建高中22所,在校高中生达14.6万人,比2000年增加9万余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健康发展,黄淮学院申办成功,结束全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水平明显提高,在全省“十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科学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资源优势得到发挥,共有17件作品获国家级奖项,12件作品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获得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中国民间文化之乡5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9处;建成全国、全省文化先进县各2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23个。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医疗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新建疾病控制中心10个,传染病医院和紧急救援中心11个,建设改造乡镇中心卫生院118所,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成功战胜“非典”疫情,艾滋病防治救助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试点县参合率达80%。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水污染、大气污染进行有效治理,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统计、人事、气象、人防、史志、档案、外事侨务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五)人民生活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注重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8万人,实现再就业12.8万人,其中“4050”人员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企业离退休人员“两金”实现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种粮直补等7项补贴使农民直接受益7.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01元,比2000年增加34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6元,比2000年增加1001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7.3亿元,年均增长11.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3.8亿元,比2000年增加2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3.5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8.3平方米。
(六)和谐社会建设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面貌和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发生显著变化。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757件,办结率100%。坚持依法治市,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四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工作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深入开展,部门和行业风气继续好转,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切实加大对“四乱”的整治力度,坚决打击干扰企业项目施工和生产经营的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社会治安形势良好,2004~2006年连续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先进市。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排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有效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坚持依法治访,认真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全市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驻马店市第二届人民政府
2007~2012年,市二届人民政府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机遇,多策并举,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较好地完成市二届人大各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经济实力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59.9亿元,较2006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1亿元,是2006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8%;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23亿元,是2006年的2.39倍,年均增长18.7%。粮食产量达到68.485亿千克,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千克以上。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共实施重点项目630个,累计完成投资548.5亿元。华润古城2×30万千瓦净化燃烧机组、国电驻马店热电2×33万千瓦供热机组、白云纸业20.4万吨文化用纸、顺达化工20万吨醋酸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82家,较2006年增加817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7.2亿元,是2006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1%。
(二)经济结构 二、三产业比重达到73%,比2006年提高5.3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各类产业化组织发展到208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16家,比2006年增加243个,2011年完成农业增加值339.9亿元,年均增长4.6%。工业发展质量效益提升,食品、能源和煤化工、建材、装备制造、轻纺、医药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华顺阳光、施科特光电、华润风电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顺利实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润分别达到370.3亿元和119.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7%和46.6%。12个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1034家,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服务业稳步发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73.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40.81亿元;商品房销售额达123.9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达53.5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1.6倍和7倍,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5亿元,年均增长14.2%。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创建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家。节能减排和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大纲和165个乡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城镇化率由20.6%提高到31.54%。中心城区累计投入103亿元,新建、改造一批游园广场、环卫、供排水、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城市供水、供气、供暖能力提高一倍以上,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4%、40.2%,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被评为“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稳步推进,文明乡镇创建和清洁家园活动成效明显,城镇吸纳聚集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完成一批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灌区改造等工程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45万亩,旱保田185万亩,新增农村沼气25.8万户,解决153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50.5万农村人口实现脱贫。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四级以上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5万千米。
(四)改革开放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12家国企完成改制任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共取消、下放审批事项23项;金融改革成效明显,组建一批政府融资平台和投资担保公司,驻马店商业银行更名为驻马店银行,农信社改革顺利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圆满完成,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财税、文化、教育、水利、集体林权等领域改革取得新的成效。积极创新土地、金融和劳动力等要素保障机制,累计报批建设用地11万亩,新增贷款余额373亿元,职业技能培训74.8万人,有效缓解了发展瓶颈制约。以举办全国“农洽会”为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累计引进市外项目1900多个,实际到位资金509亿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3家,实际利用外资5.6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8.98亿美元,其中出口7.06亿美元。
(五)人民生活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795元、5804元,年均增长14.1%和14.8%。坚持把更多的财力向民生倾斜,每年承诺的实事得到较好落实,2011年民生支出153.5亿元,是2006年的4.1倍。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持续提高。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建、改造一批中小学校。大力实施职教攻坚计划,在校生达到10万人。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图书馆、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建成投用,市博物馆、群艺馆、广电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新建改造一批县级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市中心医院病房楼、精神病院综合楼等一批重点项目。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4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8.2%,城乡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稳定低生育水平。群众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服务,累计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下岗人员再就业13.2万人,其中“4050”人员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7%。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农保试点顺利开展,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等参保范围逐年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3.49万套。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移动通信基站达到4125个,手机用户达到300万户。
(六)和谐社会 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扎实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达100%。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五五”普法教育全面完成,“六五”普法工作扎实推进。持续推进“两转两提”,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积极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群众工作体系,认真做好信访稳定工作,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升。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有效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度重视驻驻部队、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认真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军民共建工作,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圆满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和对口支援四川江油灾后重建任务。人事、科技、审计、统计、气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红十字会、史志、档案、残疾人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