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平 县
【 基本县情 】西平县位于驻马店市北部, 南起北纬33°10′,北至北纬 33°32′,西起东经 113°36′,东至东经 114°13′。东邻上蔡县,西接舞钢市及舞阳县,南与遂平县毗连,北和漯河市源汇区、召陵区交界。京广铁路、京深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全县总面积 1089.77 平方公里。可耕地 79730.8 公顷。年末总人口 879723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03443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11.76%。人口自然增长率 3‰。辖师灵、权寨、出山、五沟营、盆尧 5 镇及柏城、柏亭、柏苑 3 个街道,芦庙、吕店、谭店、宋集、人和、重渠、焦庄、专探、二郎、蔡寨、杨庄 11 个乡和老王坡管理委员会、产业集聚区,255 个行政村,29 个居委会,2918个村民小组,138 个居民小组(小区),1230 个自然村。
西平县西周时为柏皇氏后裔封地。春秋前期为柏子国,后归楚国。战国属韩,西汉初年置西平县,隶豫州汝南郡。直至民国,数经易名及撤、置。1949 年 8 月,属信阳专区。1965 年 6 月改属驻马店专区,1970 年属驻马店地区,2000年至今属驻马店市。2007 年,西平被定为“中国嫘祖文化之乡”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西平县自古至今人才辈出。东汉有“拒关直谏”的名臣郅恽、太尉李咸。魏晋有太常和洽、中书令和峤。元代有创作《张羽煮海》的杂剧作家李好古。明朝有屡建奇功的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王诰。清朝有武状元张凤鸣。民国有反对袁世凯帝制的参议院议员陈铭鉴,有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将《红楼梦》译成法文传入欧洲的郭麟阁,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早期诗歌运动有影响的诗人于赓虞,血战台儿庄的抗日名将阎廷俊。新中国成立后有著名音乐家陈铭志、武秀之,眼科专家赵雁冬,捐巨资助学的美籍华人刘明贵,解放军陆军少将武尽法,外交家傅学章等。
【组织机构】
中共西平县委
书 记 张金泉(4 月离) 聂晓光(4 月任)
副书记 聂晓光(4 月离) 申保卫(11 月任) 孙清华
常 委 张金泉(4 月离) 聂晓光 申保卫(11 月任) 孙清华 胡晓黎
王胜利 邢光辉 边镇西 管保臣 赵海金 李 彬
西平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
主 任 李振良
副主任 刘爱玲 董玉振 丁建华 于翠花
西平县人民政府
县 长 聂晓光(4 月离) 申保卫(11 月任代县长) 张卫国(县长级干部)
副县长 邢光辉 吕先坡 王 兴 段彦杰 孟 丽 张 磊 白付理
政协西平县第八届委员会
主 席 王梅军
党组书记 王梅军
副主席 李书全 冯旺志 刘 宇
西平县人民法院
院 长 黄依群
西平县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 余卫东
西平县各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
柏城街道
党工委书记 王西领
主 任 陈 龙
柏亭街道
党工委书记 曹富祥
主 任 李 轩
柏苑街道
党工委书记 赵建国(3 月离)
主 任 李 军
出山镇
党委书记 杨华平
镇 长 肖松峰
师灵镇
党委书记 张群良
镇 长 苗桂录
权寨镇
党委书记 陈宏伟(1 月故)
镇 长 赵永柱
五沟镇
党委书记 王书田
镇 长 李汝伟
盆尧镇
党委书记 焦春平
镇 长 丁春华
人和乡
党委书记 姬连成
乡 长 张 燕
宋集乡
党委书记 陈彦章
乡 长 张翼腾
谭店乡
党委书记 郭中亚
乡 长 马洪岗
吕店乡
党委书记 安宏伟
乡 长 武钢举
芦庙乡
党委书记 姬凤群
乡 长 刘 哲
杨庄乡
党委书记 李 婕
乡 长 王怀臣
专探乡
党委书记 刘卫松
乡 长 龚会军
重渠乡
党委书记 于宏伟
乡 长 赵 杰
二郎乡
党委书记 史春华
乡 长 董海建
蔡寨乡
党委书记 应奎显
乡 长 吕贺华
焦庄乡
党委书记 闫 力
乡 长 于 杰
老王坡管理委员会
党委书记 李松林
主 任 姬军政

【年度概况】 2014 年,西平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 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 48.15亿元,比上年增长 4.6%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 68.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7.9%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 52.1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28.6 ︰ 40.4 ︰ 31。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01433 万元,增长 12.9%。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98.7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9%。
农业 2014 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206.79 万亩,比上年净增 2.1% ;总产 92.33 万吨,增长 2.7% ;平均亩产446.5 公斤。单产比上年增加 2.78 公斤 ;总产比上年增加3.45 万吨。其中,夏粮面积 102.04 万亩,总产 49.29 万吨。平均亩产 483.1 公斤,比上年 470.95 公斤,提高 2.6% ;秋粮面积 104.76 万亩,总产 43.04 万吨,平均亩产 410.86 公斤。2014 年 12 月 2 日再次被推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年全县蔬菜瓜果种植面积 12.6 万亩(含复种),其中保护地面积 2.8 万亩(日光温室 700 亩,大中拱棚 1.3 万多亩,小拱棚及地膜覆盖 1.4 万余亩),年产蔬菜 59 万吨,产值 5亿元左右 ;年种植平菇、金针菇、香菇等菇类 9000 多万袋,其中平菇 5800 万袋左右、金针菇 2850 万袋、香菇 350 多万袋 ;双孢蘑菇、草菇、鸡腿菇 48 平方米 ;仿天然野生黑木耳 100 多万段,年产鲜菇 9.58 万吨,产值达 5.37 亿元左右。
全县共有合作社 1665 家,比上年增长 22.4%,其中种植专业合作社占 70% 以上。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合作社示范社 35 家,正在申报的市级示范社 10 家。入社社员 1.7 万多人,工商部门登记成员 9100 多人,占当地乡村户 19.4 万户比例的 4.7%,辐射带动农户 8.5 万户 ;家庭农场 230 多家,种养大户 320 多家。全县土地流转面积 40.77 万亩,占承包耕地 103.9 万亩面积的 39.2%,涉及农户 5.1 万户。其中,转包面积 21.62 万亩,占流转面积的 53% ;流转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 34.83 万亩,占流转面积的 85.4%。流转价格集中在 800 元~ 1000 元。
2014 年,全县生猪存栏达 105.23 万头,与上年持平 ;出栏 140.76 万头,同比增长 3.42%。家禽存栏 942.55 万只,与上年持平;出栏 909.15 万只,同比增长 0.07%。牛存栏 2.58万头,同比增长 6.61% ;出栏 1.35 万头,同比增长 4.65%。羊存栏 14.62 万只,同比增长 4.06% ;出栏 22.63 万只,同比增长 5.26%。毛肉兔存栏 312.75 万只,出栏 405.62 万只,与上年持平。肉类总产量和禽蛋产量分别达到 13.74 万吨和7.86 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 3.39% 和 0.51%。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 36.42 亿元,同比下降 1.49%,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50% 以上。完成畜牧业增加值 15.91 亿元,增长 7.8%。连续 7 年被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是全省畜牧强县和畜牧业发展重点县、全省生猪和肉牛产业集群县,生猪出栏全省排名第二,畜牧业产值在全省 169 个县市(区)排序中占 19 位,综合指标一直位居全省先进行列。全县新建规模养殖场 21家,改造规模养殖场 32 家,规模养殖场总数达到 700 多家,各类畜禽饲养总量达到 2000 多万头(只),规模养殖场畜禽饲养量占全县养殖总量的 68% 以上,生猪、家禽等主要畜禽规模化程度达 80% 以上,形成生猪、肉牛和蛋鸡三大产业集群。
2014 年,全县共投入资金 1850 万元,整修路沟 188 条,栽植各类树木 145 万株,林业育苗 2100 亩,完成生态廊道建设 1400 亩,种植特色经济林 4869 亩,完善农田林网 23万亩。全年全县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8 万亩,新增旱保田 6.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 2.8 万亩,新建水利示范园区 5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2 平方公里。新打配机井 2100 眼,挖洗排水沟 960 条,维修、新建桥闸 1318 座。
工业 2014 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 61.75 亿元,比上年增长 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 46.12亿元,增长 9.6%。着力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在建、签约项目 129 个,总投资 293 亿元,其中中国“农洽会”期间签约项目 85 个,亿元以上项目 33 个,总投资 202.9 亿元。先后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举办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 14 个,总投资 71.8 亿元。分四批集中开工 32 个以上亿元项目,总投资 104.8 亿元。35 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引进省外资金 24.8 亿元,利用境外资金 2200 万美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着力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区不断发展壮大,引领带动全县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 41.5 亿元,增长 10%,工业用电量达 7.5亿千瓦时,增长 9.4%。集聚区实现主营收入 98.5 亿元,增长 32.8%,固定资产投资 67 亿元,增长 34.6%,实现税收8500 万元。
商业贸易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01433 万元,增长 12.9%。特色商业区建设步伐加快。投资 20 亿元的建业城市综合体正在建设,投资 26 亿元的红星美凯龙项目、投资 10 亿元的宝嘉广场项目、投资 10 亿元的前海鹏翔商业广场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新世纪广场、中原渔具城、喜盈门生活广场、新华商城等项目正在建设。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705 户,个体企业 352 家,物流、货运、快递公司达 114 家。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 1500 万美元。
财 税、 金 融、 保 险 2014 年,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1429 万元,同比下降 6.5%。其中,公共财政收入完成60928 万元,同比增长 18.9%。公共财政支出 287816 万元,较上年增长 11%。税收收入完成 49239 万元,较上年增长26.7%。非税收入完成 11689 万元,下降 5.8%。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165.25 亿元,增长 18.1%,各项贷款余额 64.4 亿元,增长 23.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28.4 亿元,增长 17.6%。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保费收入 12895.92 万元,赔偿 672.27 万元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 2889.09 万元,赔偿 2024.05 万元。
交通 2014 年,西平城区共有二级客运站 2 座、出租车 178 辆、城乡公交线路 11 条、城乡公交车 78 辆。全县19 个乡镇共有农村客运站 20 座,县城到乡镇的客运线路 7条,营运客车 119 辆。以城区汽车站为中心站,辐射全县19 个乡镇,乡镇通车率 100%,行政村通车率 80%。全年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 987 万人次,同比增长 9.2% ;客运周转量 57423 万人公里,同比增长 7.1% ;货运量 206.2 万吨,同比增长 15.6% ;货运周转量 82477.6 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8.6%。2014 年,航运公司完成货运量 1032 万吨,同比增长 2.4% ;完成货运周转量 85.6 亿吨公里,同比增长 2.5%。
2014 年,计划改建县乡公路 33.6 公里 , 改建通村公路53.8 公里 , 改建危桥 5 座 625 延米。由于上年上级下达批复计划较晚,影响了整体工程进度。至 2014 年底县乡道路已全部开工,完工项目 1 个 4 公里。通村公路开工里程 25.8 公里,开工率 47.9%,完工 12.3 公里,完工率 23%。创建农村公路省级文明示范路 32 公里,并通过省验收。20 个有农村公路管养任务的乡镇全部建立乡级农村公路管养站。村道养护覆盖率达到 70%,新增村道经常性养护管理里程 635.6 公里,改变了过去村道无人管养的局面。全县已基本形成县道和重要乡道由农村公路管理所管养,村道和部分乡道由乡镇政府负责的分级管养体制,初步实现了有路必管、有路必养目标。

环境保护 2014 年,西平县积极组织开展 2014 年西平“天中环保世纪行”活动、夏秋两季秸秆禁烧宣传活动、新环保法培训和“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创建活动。全年共发放环保宣传单 7000 多份、环保宣传围裙 2000 多条。全年接处来人来访和上级批转件 80 多件,办理省、市巡视组转来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9 件,县人大议案 3 件,政协提案 1 件。强化污染减排,印发了《西平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西平县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西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蓝天工程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年终市政府环保目标考核,西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全市排名第一。针对群众反映多次的小洪河、塘江河污染问题,局主要领导带领监察和监测人员多次徒步溯流而上,排查来自舞阳、舞钢和漯河市的污染情况,向县委、县政府和省、市环保部门反映,省环保厅同意在小洪河洪村铺段设立省级水质自动监控站,并将舞阳县、舞钢市境内由漯河市、平顶山市环保局管理的省级小洪河水质自动监测站交由驻马店市环保局管理,这将有利于西平和上级加强对小洪河上游来水水质的监督控制,有利于小洪河水质改善。强化水污染治理,督促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加快验收进度,经调试外排废水已达到验收条件。督促县第二污水处理厂累计完成投资 7086 万元,该工程土建部分全部完成,仪器设备购置到位,已安装 50%。督促 2 家水泥厂和金凤牧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任务,基本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标。全年为 87 个项目办理环保审批手续,否决不符合要求项目 10 多个,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向省环保厅上报权寨镇新农村社区和重渠乡张庄村新型农村社区连片整治实施方案。权寨镇新农村社区连片整治项目编制了设计方案,正在进行招投标。重渠乡张庄乡新农村社区连片整治项目方案已通过评审,等待省环保厅批复。督促申报省级生态村的杨庄乡栗元村、人和乡王马店村、专探乡赵丁庄村和申报市级生态村的宋集乡宋集村、盆尧镇叶李村、陈老庄村、重渠乡丁寨村、五沟营镇洄曲赵村完善排水管网、垃圾收运硬件设施,制作宣传展板、宣传标语,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11 月下旬,市环保局已对申报市级生态村的 5 个村进行验收。全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2 个,省级生态村 9 个,市级生态村 15 个,县级生态村 41 个。
教育 2014 年,西平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360 所,其中普通高中 3 所,初中 31 所,小学 223 所,职业高中 2所,教师进修学校 1 所,特殊教育学校 1 所,县办幼儿园 2所,民办幼儿园 97 所。其中,高中在校生 14632 人,初中29795 人,小学 48101 人,入园幼儿 23834 人。高中专任教师 914 人,初中教师 2200 人,小学教师 3992 人,幼儿园专任教师 938 人,特教学校 22 人。全县初中、小学教师具备高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 68% 和 87%,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99.6%,已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比率也在逐年增长。体育教学改革论文《走教制在均衡农村小学体育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获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全县学前 3 岁~ 5 岁幼儿入学率 69.1%,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7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 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 99.8% 以上。小学无辍学现象,初中辍学率控制在 1.5%以内。2014 年,普通高招,一本、二本上线增长率分别是全市平均增长率的 2 倍、2.3 倍。
2014 年,西平县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全县 3592 名(小学 2721 人、初中 871 人)进城务工人员随住子女全部入学就读,14695 名留守中小学生学习状态良好。全县 99553 名学生享受免杂费免教科书费政策。向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 14125 人次发放生活补助 843.8 万元,另有 108 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社会资助 28 万元。在城区新建 3 所学校:西平第四中学,设计规模 48 个教学班,学位 2400 个,一期工程已经完成,2014 年秋已招生,二期工程正在施工 ;西平第六中学,设计规模 108 个教学班,学位 5160 个,正在规划设计图纸和征地 ;西平第八中学(江南实验学校),引资 1.2 亿元,占地 88.7 亩,规划 60 个教学班,正在办理征地手续。城区中学班额已控制在 66 人以内,等新建项目完成后,班额可降至 50 人左右。
文化 2014 年,西平广播电台在本台播出新闻稿件2200 余篇、影像 400 多条,在市台以上发稿 200 多篇(其中在中央台发稿 5 篇)。电视台播发新闻稿件 2000 余篇,在市台以上发稿 100 多篇。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已全部结束,发展城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 2.5 万户,各新建小区已达到全部光纤线路到楼栋,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全部开通。有线电视数字前端和管理水平在全省县级名列前茅。2 月底,实现全县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向全县所有有线电视用户传输画面清晰、效果逼真的数字电视节目 120 套,农村有线数字电视和城区是一个前端,整体转播电视节目。
县文化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先后组织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12 项,参与人员 3 万多人次。广场健身舞大赛获得全市银奖,参加全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铜器表演获银奖。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城镇社区也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西平县图书馆共接待读者 2 万人次,借阅书刊 1.6 万册次,解答读者咨询 300 条,开展课题服务 7 项,收集整理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 300 条,图书宣传 9 次,送书下乡、送书上门 10 次。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育实现免费对外开放。
文艺创作和演出十分活跃。县文艺创作人员共创作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10多篇(件)。获市新创文艺作品奖项1个,其中苏国顺创作的大戏《悠悠之灵》获二等奖。柏国综合演艺有限公司组织各类演出 223 场(含省舞台艺术送农民 11场),观众人数约 20 万人。新排复排大型古装戏 3 台、现代戏 1 台和 1 台宣传西平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艺节目”。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编了艺术类作品《陪客下岗》《侯耀圈上访》和小戏《下岗村长开会》等。
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境内有文物点 294 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处(宝严寺塔、战国冶铁遗址、董桥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7 处,共计文物保护单位 37 处。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西平县完成 474 件可移动文物资料登记汇总,数据采集、照相等报送工作结束。西平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4 项(第四批驻马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西平唢呐、西平县万米斋糕点传统制作技艺、王氏玉容膏)、省级 9 项、国家级 2 项(2008 年西平大铜器和 2014 年棠溪宝剑铸造工艺)。
卫生 2014 年,西平县规划建设 50 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其中省级项目(省 5 万元,县配 7 万元)20 个、市级项目(市 4 万元,县配 8 万元)30 个。及时为项目单位提供图纸,要求有关乡镇卫生院加强监管,严格按图纸施工,并对建设用地、选址及施工进度进行定期督导检查。截至年底,项目已竣工并通过验收 17 个,已竣工准备申请验收 33 个。县卫生监督所和 120 急救中心建设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县妇幼保健院二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任务顺利通过验收。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84.16 万份,健康管理率达 97.04%,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人民医院外科病房楼项目建筑面积 2.33 万平方米,中标价 6180 万元,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新建成民营医疗机构 2 所(民生医院、合水张氏正骨医院),全县一级私立医院数量已达到 7 所。2014 年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 320 元,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到 20 万元。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手术治疗、血友病等重大疾病补偿比例达 70% 以上。截至 11 月,共到位新农合基金 3.48 亿元,累计补偿 121.77 万人次,补偿资金 2.61 亿元,群众受益率达 171.37%。2014 年严格落实出生实名登记制,住院分娩率达 100%。免费发放叶酸1.1214 万人份,共有 6866 名产妇参与“降消”项目,发放补助款 231.8 万元。开展免费产前检查 2679 人,为 6800 对结婚青年进行了免费婚检。
2014 年 11 月 1 日零时起,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4 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同时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新价格实施情况具体为 :诊查费、床位费、护理费在原基础上分别上调5 元、4 元、5 元 / 床日,手术费、治疗费在原基础上分别上调 13%、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多渠道财政补偿机制,及时足额下拨乡村两级各类专项补助资金。全面实施卫生院综合量化绩效考核制度。医疗机构全面运行了药品(疫苗)电子监管系统,村室所使用的基本药物全部由卫生院通过省医药招标采购平台统一网上采购,实现网上审核、入库、结算等全程管理。乡村两级医疗机构采购基药共 4261.9 万元、企业确认配送 3700 万元。
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全县年末总人口 879723 人,其中农业人口 103443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11.76%。2014 年出生人口 8146 人,出生率 9.3‰,死亡人口 5505 人,死亡率 6.3‰,自然增加人口 2641 人,自然增长率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390.96 元,增长 9.68%,农民人均纯收入 8933.6 元,增长 9.8%,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28.4 亿元,增长 17.6%。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投入 1000 万元,对复退军人、待业青年、村“两委”班子成员、入党积极分子等进行技能培训,着力解决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新增城镇就业 4500 人,失业人员再就业 2100 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00 人。2014 年,全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任务共 4400 套17.6 万平方米,已经开工建设 ;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 642户 1482 人,45.39 万元。危房改造任务共 2300 户,信息录入工作已基本结束。 (张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