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
【叔度封蔡】 周灭商后,周武王分封诸侯,驻马店有蔡(今上蔡县)、吕(今新蔡县)、沈(今平舆县及汝南县东部,正阳县北部)、江(今正阳县及确山县南部)、道(今确山县北部、汝南县西部和驿城区)、房(今遂平县)、柏(今西平县)、唐(今泌阳县)等小封国。战国时期,这些小封国先后被楚国吞并,战国七雄长期在这里相互攻伐。
周武王克商后,封其五弟叔度(姬度)于蔡(今上蔡县),以国为姓(史称蔡叔度)。西周初年,两代蔡侯接力筑城,终于建起一道至今还存在的已有 3000 多年历史的古城墙。三监之乱后,周公“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见《史记·管蔡世家》),此为蔡国二度受封。春秋初年,蔡国尚出兵与鲁、宋等伐郑。公元前 684 年楚国利用蔡、息 2 国的矛盾,出兵俘虏蔡哀侯,将蔡国纳入楚国 控制范围。从此,蔡国在楚的压迫下生存,深受其害。公元前 531 年,楚一度灭蔡。公元前 529 年,蔡平侯复国,为避楚之锋芒,迁都吕亭(今新蔡县),史称新蔡。公元前 506年蔡国曾随吴国伐楚,并攻入郢都。公元前 493 年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迁都州来(今安徽凤台县),史称下蔡。公元前 447 年再次为楚所并。
【孔子游蔡】 孔子文化博大精深,在上蔡也留有厚重的一页。孔子周游列国时“居蔡三岁”,曾在华陂镇的鸿隙湖畔、蔡河岸边演礼弦歌,在蔡地得高徒 6 人,分别是漆雕开、漆雕从、漆雕凭、漆雕侈、曹恤、秦冉,故有“孔门七十二贤上蔡居六”之说。其中,上蔡华陂人漆雕开和鲁国人曹恤比较有名。曹恤晚年厌倦官场生活,便辞官为民。他见洪河岸边水草丰茂,百花斗艳,珍禽异兽出没其间,随定居于此,取名“曹寨”。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绝粮被困7 日之后前往楚国,产生了历史典故“子路问津”。上蔡现在还有漆雕开墓、曹恤墓、孔子晒书台、蔡沟厄台白果树等跟孔子有关的遗址。
【汝南设郡】 西汉高帝四年(前 203)置汝南郡,属豫州刺史部,治所在今平舆县射桥乡古城村,领 37 县,包括今驻马店、信阳、漯河 3 市及平顶山、许昌、安徽阜阳的部分地区。今驻马店市境内设有 16 县 :平舆县(今平舆县北)、阳城县(今平舆县西北)、新蔡县(今新蔡县)、归德县(今新蔡县佛阁寺一带)、鲖阳县(今新蔡县北)、安阳县(今正阳县南)、 慎阳县(今正阳县)、阳安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附近)、安昌县(今确山县西)、朗陵县(今确山县西南)、安成县(今汝南县东南)、宜春县(今汝南县西南)、灈阳县(今遂平县东)、吴房县(今遂平县)、上蔡县(今上蔡县)、西平县(今西平县吕店附近)。另今泌阳境内设 2 县 :舞阴县(治今泌阳县羊册镇)、比阳县(治今泌阳县泌水镇)。舞阴县、比阳县归属南阳郡(荆州刺史部)。西汉末,归德县并入新蔡县。东汉(25 ~ 220)时,驻马店境内仍为汝南郡和南阳郡所辖。汝南郡所辖驻马店境内有 15 县 :平舆县(今平舆县北)、阳城县(今平舆县西北)、新迁县(今新蔡县)、鲖阳县(今新蔡县北)、安阳县(今正阳县南)、慎阳县(今正阳县)、阳安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附近)、安昌县(今确山县西)、朗陵县(今确山县西南)、安成县(今汝南县东南)、北宜春县(今汝南县西南)、灈阳县(今遂平县东)、吴房县(今遂平县)、上蔡县(今上蔡县)、西平县(今西平县吕店附近);南阳郡所辖境内有 2 县 :舞阴县(今泌阳县西北)、比阳县(今泌阳县泌水镇)。建武元年(25),新迁县复名新蔡县。两汉时期,汝南郡地位重要,受到朝廷重视,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大型水利工程鸿隙陂的修建,进一步促进了汝南郡农业生产发展和两汉经济繁荣。两汉时期还涌现出翟方进、桓宽、许杨、陈蕃、许劭、许靖等著名人物。整个东汉时期,汝南郡人才辈出,被人誉为“汝半朝”“汝南固多奇士”。
【蔡州割据】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各地节度使乘机割据地盘,扩大兵力,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德宗即位后想改变藩镇专权的局面,结果引起了藩镇叛乱。唐德宗派兵讨伐,叛乱不但没有平定,反而蔓延开来。公元 782 年,有 5 个藩镇叛乱,其中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强。他自称天下都元帅,向唐境进攻。宰相卢杞与年老的太子太师颜真卿有矛盾,就推荐他去做劝导工作,有心陷害。颜真卿却不在乎,带了几个随从就到淮西去了。李希烈把颜真卿送到驿馆里,企图慢慢软化他,颜真卿不为所动。公 元 784 年,李希烈攻入汴州,旋称楚帝,年号武成。不久为刘洽所败,逃归蔡州,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不成之后就派人逼迫颜真卿自杀。贞元二年(786)被部将陈仙奇毒死,陈仙奇被任命为淮西节度使。七月,陈又被淮西兵马使吴少诚所杀。自吴少诚起,历经吴少阳(吴少诚之弟)、吴元济(吴少阳之子),吴氏割据淮西 30 年。唐宪宗元和九年(814)闰八月,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隐匿少阳死亡的消息,径自接掌军务,拥兵自立。平叛各路唐军因缺乏最高统帅,难以协调行动,只能各自为战。宪宗调名将李晟之子太子詹事李愬为西路唐军统帅。九月,李愬部将李佑向李愬进言说,淮西精兵都在洄曲和边境,守卫蔡州的全是老弱,可以乘虚直捣其城,出其不意,一举擒吴元济,李愬深以为然。十月初十,李愬利用风雪交加,敌军放松警戒,利于奇袭的天气,命史旻留镇文城,命李佑等率训练有素的敢死队 3000 人为前锋,自己与监军将 3000 人为中军,命李进城率 3000 人殿后。军队的行动十分秘密,除个别将领外,全军上下均不知行军的目的地和部队的任务。李愬只下令说向东。东行 30 公里后,唐军在夜间抵达张柴村,乘守军不备,全歼包括负责烽燧报警士卒在内的守军。待全军稍事休整和进食后,李愬留 500人守城栅,防备朗山方向之敌,另以 500 人切断通往洄曲和其他方向的桥梁,并下令全军立即开拔。诸将问军队开往何处,李愬才宣布说,入蔡州直取吴元济。诸将闻说皆大惊失色,但军令如山,众将只得率部向东南方向急进。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张柴村以东的道路,唐军无人认识,人人自以为必死无疑,但众人都畏惧李愬,无人敢于违令。夜半,雪愈下愈大,唐军强行军 35 公里,终于抵达蔡州。近城处有鸡鸭池,李愬令士卒击鸡鸭以掩盖行军声。自从吴少诚抗拒朝命,唐军已有30 余年未到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毫无戒备,未发现唐军的行动。四更时,李愬军到达蔡州城下,守城者仍未发觉。李佑、李忠义在城墙上掘土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头,杀死熟睡中的守门士卒,只留下巡夜者,让他们照常击柝报更,以免惊动敌人。李佑等既已得手,便打开城门,迎纳大唐军。接着,又依法袭取内城。鸡鸣时分,雪渐止,李愬进至吴元济外宅。这时,有人觉察情形有异,急告吴元济说,官军来了。吴元济高卧未起,笑着回答说,俘囚作乱,天亮后当杀尽这些家伙。接着,又有人报告说,城已陷。元济仍漫不经心地说,这一定是洄曲守军的子弟向我索求寒衣。起床后,吴元济听到唐军传令,响应者近万人,才有惧意,率左右登牙城抗拒。李愬入城后,一面派人进攻牙城,一面厚抚董重质的家属,遣其子前往招降。董重质单骑至李愬军前投降,吴元济丧失了洄曲守军回援的希望。十二日,唐军再次攻打牙城,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负柴草助唐军焚烧牙城南门。黄昏时分,城门坏,吴元济投降。申、光 2 州及诸镇兵2 万余人亦相继降唐,淮西遂平。藩镇割据的局面因之暂告结束,唐朝又恢复了统一。
【宋蒙灭金】 金、蒙古是和宋并存的中国北方 2 个少数民族政权。1126 年,金灭北宋之后,金人统治者继续进攻新建的南宋政权。尽管南宋偏居一隅,无心收复中原,但金人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中原人民极大的愤慨。此间,出现了岳飞、韩世忠、辛弃疾、陆游、刘锜等许多抗金名将,他们领导的抗金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而金人也在长期的对宋战争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国势日衰。1219 年,金人发动了最后一次大的侵宋战争,妄图一举击败南宋,达到扩地和索取贡赋的目的,但以失败告终。1223 年底,金宣宗去世,哀宗继位,才正视现实,宣布不再南侵,但为时已晚。蒙古是继契丹、金之后发展起来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它最初隶属于金王朝,但随着蒙古族内部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迅速壮大起来,接着便掀起一阵阵的抗金浪潮。在蒙古凌厉攻势下,1232 年底,金哀宗从开封逃往归德(今河南商丘)。1233 年正月,金朝大将崔立在开封发动兵变后降蒙。金王朝的后妃、宗室 500 多人被崔立押赶青城。金哀宗孤军对蒙作战,接连失利。九月,被迫退守蔡州。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结成同盟,共同作战。在宋、蒙联军的强大攻势下,金兵一败涂地。哀宗叹息着对左右说 :“我做了皇族幼儿 10 年,太子 10 年,人主 10 年,自知没有大的过错,死也无恨了。但是祖宗传业百年,到我而绝,下场与荒淫暴乱之君一样,心里很不是滋味。”哀宗召集百官开会,把国君的宝座让给了负责城东面防御的元帅承麟。他对承麟说 :“我身体笨重,不便驰驱,不得已才把社稷托付给你。你身体轻捷,又有将略,万一得脱,使大金的国祚不致断绝,我死也瞑目了。”不久,成千上万的宋军登上城墙,与金军展开了殊死的肉搏战。金哀宗深知大势已去,慌忙取出宝玉放到幽兰轩,用草掩盖着,并命令贴身随从说 :“我死后,用火烧掉我的尸体。”接着自杀身亡。金将士 100 多人,都跳汝河自杀。金新立君承麟率众退守到保子城内,他们听说以上诸事,与群臣一起抱头痛哭,并借此对大家说 :“先帝在位 10 年,勤俭经营,宽仁待人,为了恢复昔日帝业,鹄鸿之志,未得实现,真是可悲,今我欲自杀而死,哀痛又有什么用处呢 ?”还未等他实现夙愿,宋、蒙联军攻下保子城,承麟亦被乱军杀死。至此,存在 120 年,灭亡了北宋,并一直威逼南宋的金朝寿终正寝了。金灭后,蒙古窝阔台可汗撕毁了将黄河以南归还南宋的协议,改为陈蔡以北属蒙古,以南属南宋。南宋政府被迫承认了这一事实,各自引兵退后。从此,蔡州又成为宋蒙两军争夺的战略要地。
【陈大喜领导豫南捻军起义】 陈大喜 (1832 ~ ?),字泰和,清末汝阳县陈家寨(今平舆县东皇庙乡老围子)人。幼读私塾,11 岁拜江湖艺人“老泰山”为师,学武卖艺于安徽阜阳一带。道光三十年(1850)师傅病逝,大喜遵师遗训,与师养女结为夫妻,返乡务农。咸丰元年(1851)夏 , 到阜阳一带重操旧业。是年冬,和皖捻首领张乐行结拜为兄弟,任皖捻各棚拳场总教练。咸丰三年(1853)秋,张乐行据皖北起义,大喜夫妇回乡“拉棚子”。邀好友王裕国、王明泰等人,成立商帮,众人公推大喜为首。大喜把商帮成员分为若干棚,棚以下为串、捻,各棚开设拳场。咸丰年间,豫东南连年饥荒。大喜利用棚子,筹集粮食,救济灾民。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破京城,河南清兵北上援救,军事力量削弱。大喜乘机配合皖捻入豫作战,以平舆为据点,联络正阳张凤林等举起“豫南捻军”大旗。咸丰十一年(1861)春,大喜率部攻打汝宁府城,占据府城周围数十圩寨。是年夏,河南布政使郑元善和候补道张曜率清兵赴平舆“平乱”。大喜联络各路捻军,以青纱帐为掩护,处处伏击清兵,又调集精锐部队包围张曜大本营,断其粮道。同时分兵进攻新蔡、正阳、项城、确山、息县等地,使整个豫南地方政府陷入瘫痪,赋税无征,军饷无措。清政府即调精锐部队开往平舆,围剿大喜。同治元年(1862)秋,清军在平舆纠集清兵 100多营,对捻军各个圩寨分割包围,大部分圩寨被清军占领。 清兵调集 8 营人马日夜围攻陈家寨。捻军将士浴血奋战 29昼夜,打退清军数十次进攻,伤亡惨重,寨内“无盈尺之壁”。 为保存实力,大喜率部突围转移。陈家寨于农历十一月初四 (1862 年 12 月 24 日)凌晨失守。捻军名将陈添爵阵亡,大喜母、妻、弟陈汶及弟媳惨遭杀害。是年底,大喜率捻军在桐柏山区固县镇巧设埋伏,使清兵损兵折将 2 万余人。为此,张曜被清政府以剿捻不力而“褫职留营”。同治二年二月(1863年 3 月),大喜率部与安徽捻军联合转战于商城一带,准备进入湖北。时闻皖捻根据地雉河集失陷,便挥师北征。农历四月初八(1863 年 5 月 25 日),与清将余际昌激战于正阳南之方寨,全歼清兵,击毙余际昌。五月,大喜乘胜入皖, 收复雉河集。同治三年初(1864 年 2 月),捻军攻克湖北霸山,二月攻襄阳、樊城,夏秋打回河南光山。此间天京失陷,西北太平军回救天京,至霍山黑石渡遭清军伏击全军覆没。大喜与赖文光、张宗禹等收集太平军余部,整编新军,先后在郑州、南阳、鲁山三次大败僧格林沁,困河南巡抚张之万于叶县,围清团练大臣毛昶熙于汝南。同治四年(1865),捻军与清军周旋于河南、安徽的数十府县。四月,大喜与张宗禹、赖文光率部进入山东曹州(菏泽)高楼寨一带,部署伏击。四月二十四日(公历 5 月 18 日),清军进入伏击圈,捻军英勇奋战,杀死号称“常胜将军”的清亲王僧格林沁,全歼所率 1.1 万余名蒙古马队。曹州一战,震惊全国,清政府十分惊慌,急命曾国藩督军围剿捻军。大喜率部转战河南、湖北, 坚持至同治四年底。之后下落不明。
【新蔡志士参加辛亥革命】 20 世纪初,驻马店涌现出一批接受了西方社会思想和科学文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些人或者是封建士子,曾在科考中中榜的秀才举人,如刘纯仁、刘积勋、刘积学、闫梦松、任芝铭等 ;或者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曾出国留学或曾在新式学堂中接受了西方科学民主思想,如李儒纯、刘凤桐、单懋统等。他们在民族危亡的刺激下,逐渐萌发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倾向“民权主义”和革命学说,立志于“使民权伸张,山河再造”,从而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中坚力量。 在驻马店,新学数量和出国人数以新蔡为最多,且由于地处河南边缘地带,清朝统治力量相对薄弱,新蔡遂成为豫南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心之一,为河南辛亥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2 年,新蔡人闫梦松与张应举等人在刘积勋私塾成立秘密革命团体“豫南学务研究会”,抨击时政,宣传革命思想。1904 年,刘积学在开封与车钺、王梅溪等创办半日学堂。刘纯仁、刘积勋、闫梦松等同乡都曾在该学堂开展革命活动,为日后河南同盟会的成立做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1905 年,同盟会河南分会在东京成立,刘积学首批加盟。1906 年,刘纯仁、闫梦松赶赴开封,创办河南学会,并与同盟会河南分会从东京派回的人员一起,正式建立同盟会河南支部,刘积勋、任芝铭等均积极参与筹备工作,并率先加入同盟会,刘纯仁还被推选为支部长。当时,新蔡是全省同盟会员最多的县份,占河南全省的一半。1908 年,中国同盟会新蔡支部在刘积勋私塾成立,任芝铭为支部长,这是河南省内第一个县级同盟会组织。他们以办学为掩护,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大力发展会员。经过不懈努力,次年,新蔡同盟会员已经发展到 100 多人。新蔡同盟会持河南同盟会的公函向上海军政部都督陈其美和同盟会领导人黄兴求援,建议组织一支河南北伐队,从独立省区北伐河南,推翻清王朝在河南的统治。得到支持后,闫梦松速回新蔡与刘积勋、任芝铭、张应举等人一起组织淮上军,会同冯侠岭、展文友等民间武装 300 余人加入河南北伐队,与安徽张孟介的淮上军会合,闫梦松任副总司令,淮上北伐军先后光复了皖北许多州县和河南商城、固始等县城,之后在新蔡东南三岔口与毅军姜桂题部交战,给清军以重大打击。单懋统、单懋钢、单懋修还联合汝阳、项城等地武装,组成“汝、新、项 3 县北伐军”,与淮上军相互呼应,连武昌、四川、陕西、山西等省的革命军也与淮上军取得了联系。袁世凯北洋政府成立后,1913 年 5 月,闫梦松奉黄兴之命返回河南,一方面联络白朗起义军,另一方面鼓动新蔡县知事宣布新蔡脱离北洋军阀而独立。新蔡、汝南等县还组织武装数千,计划起义北伐。由于走漏消息,起义遭到河南巡防营的镇压而失败。任芝铭、刘积勋等流亡外地,闫梦松不幸被捕,在开封被杀害。7 月,反袁“二次革命”爆发。新蔡、汝南、确山、正阳等县的大批志士仁人群起响应。由于没有掌握武装,他们四处联络农民武装和会党。时任陆军五十九团独立团长的正阳县人刘凤桐和黄兴相约,将自己的队伍作为奋勇军北伐队,同样因计划泄漏而遇害。1915 年,反对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的护国运动在全国兴起,确山县农会对袁世凯的罪恶行径进行声讨,正阳县国民党党员于衡章积极参加反袁复国斗争。出身官僚地主家庭的正阳县国民党党员袁家驹,祖上与袁世凯结有联宗,父亲袁乃宽与袁世凯以叔侄相称,备受袁世凯信任。袁世凯要称帝复辟的消息传来,袁家驹即刻表示与父亲决裂,“不甘为其子”,并公开反对帝制。他还和陈伯平、赵寿鼎等人合谋,在北京新华宫正殿安装炸弹,欲将袁世凯炸死,未能成功。1915 年 12 月,袁世凯发表接受帝位申令,1916 年 1 月,汝南人张星槎就举起大旗,率领民众反袁称帝。4 月,刘积学还与省内其他 1800 多名河南籍同乡一道,联名上书袁世凯,奉劝袁尽早退位。护法运动开始后,暗杀袁世凯未果的袁家驹从京返乡,声称奉黎元洪之命举兵护法,这些斗争都以失败而结束。此后,辛亥革命的浪潮在驻马店沉寂下来,革命党人内部也发生了分化。一些屡战屡败的革命党人对革命悲观失望,失去了斗争意志,有的则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杨靖宇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刘店起义】 1927 年 4 月 5 日, 为迎接北伐军的到来,在中共河南省委、驻马店特支领导下, 杨靖宇(马尚德)、张家铎、李鸣岐、张耀昶等共产党人率确山数万农民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大暴动,夺取了县政权。4 月 24 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县级苏维埃农工政府—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杨靖宇(马尚德)被民主选为临时治安委员会主席,代行县长职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27 年夏,蒋、汪合流疯狂镇压共产党人,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惨遭失败,革命陷入低潮。在李鸣岐、杨靖宇等率领下,转入农村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1927年 9 月,中共河南省委按照中共武汉“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在豫南举行秋收起义。同时成立了中共豫南特委,先后派王克新、兆奎、虞松如、蔡训明、易云等懂军事的人员来确山,先后担任豫南特委书记,加强对确山秋收起义的领导。李鸣岐在刘店先后主持召开中共豫南特委办事处和确山特支扩大会,传达了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河南省委关于豫南武装起义工作的指示,贯彻了“依靠工农阶级,发动武装起义,以推翻反动的资产阶级军阀统治,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的新政策。会议作出了举行刘店秋收起义建立革命武装的决定。秋收起义指挥部就设在刘店镇火神庙文昌宫内。1927年 11 月 1 日凌晨,杨靖宇、李鸣岐等指挥全县农民自卫军和农民敢死队数百人,围攻刘店民团指挥部,经过 2 个多小时激战和政治攻势,彻底消灭了刘店民团,取得了秋收起义的胜利,拉开了确山县土地革命的序幕。当天,在刘店镇召开庆祝大会,建立了“确山县工农革命军”。11 月 3 日,中共豫南特委和确山特支,又在刘店镇组织召开了确山县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大会选举成立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早的、河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选举李鸣岐任确山县革命委员会主席,杨靖宇、张家铎、张立山、张耀昶、董子祥、王国卿等 11 人为执行委员。之后又成立了“中共确山县委”,李鸣岐任中共首届确山县委书记。刘店农民秋收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河南最早的农民起义之一,比毛主席领导的湖南农民秋收起义仅晚 20 余天,早于全国其他地方的武装起义,并建立了全国最早、河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而且较早产生了“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刘店秋收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驻马店市确山县城东 10 公里刘店镇刘店小学院内,原为火神庙中的文昌宫,现仅存“文昌宫”面阔 3 间,硬山式青砖青瓦,清代建筑风格。 2006 年 6 月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领导华中抗战】 1927 年 4 月,共产党员李畔林、赵子乐带领竹沟、石滚河一带 3000 民众,参加杨靖宇将军领导的震惊中外的确山农民暴动,建立了河南第一个县级政权—确山临时治安委员会。之后在竹沟建立了党支部。在 3 年游击战争中,张星江、王国华、仝中玉、周骏鸣等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开辟了以竹沟为中心的桐柏山区根据地,建立了豫鄂边省委,创建了红军游击队,成为南方 8 省 14 处著名游击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 , 竹沟逐渐成为河南人民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1938 年党中央在竹沟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李先念等从延安来到竹沟 , 领导豫、鄂、皖、苏地区党的工作 , 竹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原地区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由此竹沟被誉为“小延安”。中原局和河南省委在这里先后开办了军政教导村、党训班及青年、妇女、卫生等训练班,培训各级抗日军政干部 3000 多名,其中党员 2200 多名,成为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 竹沟又是新四军二、四、五师的发祥地,周骏鸣、陈康、肖望东、彭雪枫、王海山、李先念、陈少敏、刘少奇、朱理治、王国华等先后率领 14 批基干队伍东进南下,汇集各地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发展成为新四军二、四、五师,成为坚持华中抗日的主力部队。1956 年,在竹沟镇建立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了馆名,成为全国建立较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竹沟镇北 1.5 公里的小山丘上,是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高大的纪念碑底座上有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竹沟烈士革命纪念碑”。1989 年 7 月,河南省政府公布竹沟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8 年 12 月,国务院公布竹沟为第四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遂平嵖岈山成立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 1958 年 4 月 20 日,嵖岈山人民公社成立,由遂平县西部的杨店、土山、鲍庄 3个乡和张台乡的友谊第八农业合作社等 27 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合并而成,取名卫星集体农庄,下设农业、工业、水利、畜牧、财经、文化、卫生、交通等 8 个部门,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人民乡,6 月定名为“嵖岈山人民公社”。嵖岈山人民公社的建立受到了毛泽东等人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案)》经中共中央在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审定,《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相继公开发表,接着全国各地党刊党报纷纷刊登,成了指导全国人民公社化的指导性文献,全国人民公社化的先进典型,毛泽东主席曾于1958 年 11 月 13 日乘专列来到遂平与县、公社两级主要领导会见调查了解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运作情况,并亲笔题词“人民公社好”。同年 12 月周恩来亲自签发奖状表彰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嵖岈山人民公社旧址”作为中国人民公社历史的一个典型实物形态,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1982 年重新设立乡政府,人民公社宣布退出历史舞台。公社旧址位于驻马店市遂平县西部嵖岈山乡政府所在地,东距县城 26 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驻马店建地、设市】 1965 年 7 月,信阳、驻马店分治,设驻马店专区,南阳专区的泌阳县划归驻马店专区,全区辖汝南、上蔡、新蔡、汝南、平舆、正阳、确山、遂平、西平9 县和驻马店镇,专区行政公署驻在驻马店镇。2000 年 6 月8 日,国务院下文撤销驻马店地区和县级驻马店市,设立地级驻马店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驿城区。驿城区以原县级驻马店市的行政区域为驿城区的行政区域,驻马店市辖原驻马店地区的西平县、上蔡县、平舆县、正阳县、确山县、 泌阳县、汝南县、遂平县、新蔡县和新设立的驿城区。
【“七五·八”特大洪灾】 1975 年 8 月 5 日~ 8 日,驻马店地区普降暴雨,暴雨中心泌阳县林庄,最大 3 天降雨量 1605.3 毫 米,24 小 时 降 雨 量 1060.3 毫 米,6小时降雨量830.1 毫米,下陈站 60 分钟降雨量 218.1 毫米。以上雨量均超过中国大陆历次暴雨纪录,其中林庄 6 小时雨量已达世界最高纪录。 洪、汝河流域新蔡县班台以上 4 日~ 8 日平均降雨量 609.9 毫米。4 日~ 8 日总降雨量大于 1000 毫米的雨区为 1557.2 平方公里,大于 600 毫米的雨区为 8695 平方公里,大于 400 毫米的雨区为 18918 平方公里,全区洪水总量约 60 亿立方米。由于雨大势猛,山洪暴发造成水库漫溢垮坝,河道漫决,属大中型的板桥、竹沟水库垮坝失事,24 座小型水库被冲垮。老王坡、泥河洼滞洪区,沙河、澧河、干江河溃决洪水与洪、汝河内漫决之洪水到处窜流,东西长 200公里,南北宽 130 公里,深 1 米~ 4 米,洪水漫流,波涛汹涌,一片汪洋。沙、颍、洪、汝河中下游平原区积水面积达 1.2 万平方公里,时间长达 3 天~ 15 天,最长达 21 天。板桥水库垮坝洪水最大流量为 78100 立方米/秒,6 个小时向下游倾泻 7.01 亿立方米洪水,8 日 4 时到达遂平县城附近水面宽10 公里,洪水越过京广铁路,一部分顺汝河及右岸洼地进入宿鸭湖水库,一部分沿奎旺河左岸漫流于上蔡、平舆、汝南、新蔡县洪、汝河之间三角地带及黑河两岸。竹沟水库垮坝洪水最大流量 11200 立方米/秒,1 小时 11 分钟向下游薄山水库倾泻洪水 1843 万立方米 ;另有 8 座垮坝的小型水库的洪水也先后进入薄山水库,进库洪峰流量高达 9550 立方米/秒,洪水超坝顶 0.6 米,水库以 1600 立方米/秒流量,向下游宿鸭湖水库宣泄,进入宿鸭湖的最大洪峰 24500立方米/秒,水库拦蓄洪水 12.28 亿立方米,距坝顶仅 0.34米,水库以 6100 立方米/秒向下游宣泄,水库内外洪波翻滚。洪河上游许昌地区(现平顶山市)的石漫滩水库垮坝洪水以30000 立方米/秒的流量,5 个小时向下游倾泻 1.67 亿立方米洪水,造成田岗水库(中型)随之漫决,洪水一股顺洪河而下,另一股与澧河、干江河决口之洪水相汇合漫流入西平县废杨庄水库,由水库大坝缺口下泄漫流。进入老王坡滞洪区的洪水总量约为 15.72 亿立方米,老王坡滞洪区最大蓄水量达 4.54 亿立方米,为设计最大蓄水量的 2.67 倍。老王坡滞洪区南北堤漫决。洪水期间出区洪水总量 15.66 亿立方米,向东漫流入周口地区,汾泉河以南一片汪洋。








由于洪水泛滥成灾,给驻马店地区以及邻近地区造成惨重损失。尤其是板桥水库垮坝出库洪峰,犹如山崩地裂,翻江倒海,摧毁能力相当惊人。60 吨重的大油罐被冲到 20公里外的宿鸭湖,50 吨重的火车车厢被冲走 5 公里,京广路铁轨被冲成麻花型,水库管理局院内 4 人合抱粗的大槐树被拔起冲走 15 公里。洪水过后一切面目全非,村镇、树木、 房屋、道路、桥涵一扫而光。8 日黎明时分汝河干流和两岸 水深处,水面上人头攒动,拼命挣扎呼救。遇难人的尸体一 片狼藉,惨不忍睹。从水中钻出来的幸存者,有的抓着树枝 树干,有的扒着房椽屋檩,有的爬上麦秸垛,有的骑上草篓……水中的漂浮物都成了救生的器材,幸存的人们被冲到几十公里外的上蔡县、汝南县境内。洪水过后一片空荡,正如灾民说的 :“远看白茫茫,近看空荡荡,做饭没有锅,睡觉没有窝,进村没有路,全村没有一棵树。”
全区受灾10 个县、镇,162 个公社,受灾人口 5405771人,受灾耕地面积 1010.6 万亩。冲垮大、中型水库各 1 座,小型水库 24 座,大小河道决口 842 处,破坏堤防 2100 公里,损坏桥涵 41436 座,灌区渠道与建筑物、机电灌站、井泉遭到大量损毁,使全区有效灌溉面积锐减 220 余万亩,到1975 年底有效灌溉面积仅 328.71 万亩。高压电线、邮电通信线路大部分被冲坏,6 个县城停产停电。京广铁路被冲102 公里。淹死 22564 人,伤 92096 人,损失各种公私财产按当时物价折算直接经济损失 26 亿多元。当暴雨袭来,洪水猛发之际,驻马店地区的党、政、军、民在上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全力以赴,展开了以保人保畜,保薄山、宿鸭湖、宋家场等水库为中心的抗洪抢险斗争,领导分工负责,军民齐心协力,全区组织抢救队 50 万人,日夜奋战,使大中小型 137 座水库脱险度汛,救出落水群众10 多万人。
中央对灾区十分关怀,12 日派来了以纪登奎副总理为团长的慰问团,发来了慰问电,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立即派人赶赴灾区,救人救物,并支援大批灾区急需的各种物资。参加抗洪的人民解放军共有 7 个大军区,1 个省军区,海、陆、空军 64 个单位 4.2 万多人,另有医疗队 900 多人。抢救出被洪水围困群众 130 万人。武汉军区、河南省委、河南省军区、水电部、铁道兵司令部等主要领导坐镇灾区,指挥抗洪抢险。武汉军区、河南省还派出慰问团到灾区慰问。全国各地派来医疗队 198 个 2799 人。中央领导的到来,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支援,极大地鼓舞了全区干群同洪水灾害顽强斗争的士气。很快排除积水,修复铁路、公路桥涵,架通了邮电线路,恢复了高压输电线,恢复了工业生产,搭起简易庵棚,安排了灾民生活。在这段时间里共动用飞机 1668 架次,汽车1800 辆,为灾民投运食品和抢险救生器材,治疗各种疾病 300 多万人次。
在抗洪抢险中涌现出许多像王新安等舍生忘死、舍己救人的英雄模范人物。洪水退后,灾区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央“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支持帮助下,立即开展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斗争,在保人保畜的前提下开展了以恢复水毁工程,烧砖瓦、拉石头搭庵建房,大搞副业生产为内容的生产自救活动。全国 25 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支援灾区的各种物资有粮、棉、油、钢材、木材、水泥、汽车、衣服、被褥、布匹、锅、碗、瓢、勺等155 个品种,按当时的物价折款 3 亿多元。
受灾后国家共拨给驻马店地区救灾款 3.7 亿多元(不包括中央和省直接用于驻马店地区恢复铁路、公路等水毁经费),安排灾民生活、治病、建房等,扶持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黑龙江建设兵团和河南省的新乡、安阳、郑州、开封、商丘、洛阳、信阳、鹤壁、焦作等地市支援大批耕种机械和人力,帮助灾区种好小麦,次年获得了大丰收,总产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1975 年底全区搭盖庵棚 110 万间,到1976 年上半年建成新房 200 万间,到 1979 年底,共建成新房 280 万间,基本完成建房任务。经过艰苦奋斗,大干苦干,生产自救,全区工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提高,水毁工程逐渐恢复,灾区面貌焕然一新。在大灾之后,灾民的吃、穿、住、医均得到切实安排,没有发生饿死人、冻死人和人员流亡、疾病蔓延的现象。灾区生产自救、抢种小麦,次年丰收,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救灾史上堪称奇迹。
【驻马店连续十八届举办全国“农洽会”】 1998 年 12 月,首届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在驻马店举行,由农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举办,全国政协副主席陈俊生,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马忠臣,河南省委副书记、河南省人民政府代省长李克强等领导出席会议。全国 2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代表团和各地参会代表 1.2 万余人、500 多家企业参加洽谈会。2000 年 11 月,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召开,与会的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省委书记陈奎元、省长李克强等领导,以及来自国内和境外的 24 个代表团 1.2 万多人。
2001 年,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更名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暨产品展销会,11 月 1 日在驻马店世纪广场举行,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陈奎元,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李克强等领导出席会议。2005 年,会议名称更改为全国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暨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 ;2008 年会议名称更改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博览暨东西合作投资贸易洽谈会。2011 年农洽会首次设立了境外展区和农产品食品加工机械展区,举办了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成为“农洽会”一大特色和亮点。
2012 年,全国 27 个省(区、市)参会参展,首次在农洽会期间举办了“2012 年河南省农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 本次大会对 1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85 家企业申报的568 个产品进行评奖,共评出金奖 35 个,优质奖 140 个。 2013 年全国“农洽会”更名中国“农洽会”,大会凸显“农洽会”的国际性、开放性,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大会开幕。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分别讲话。
2015 年 9 月 6 日~ 8 日,第十八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举行,4800 多家企业近 2 万人参会。中国农加工洽谈会是中国目前唯一以农产品加工为主题的 4A 级展会,大会在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信息化上取得了新进展,中国农加工洽谈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品牌越来越响。
【温家宝总理两次视察上蔡】 2005 年 2 月 7 日 ~ 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随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国务院副秘书长徐绍史,总理办公室主任丘小雄,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成玉,副省长王菊梅陪同下,来到驻马店上蔡县,检查指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在上蔡期间, 温家宝主持召开了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和医疗疾病预防专家、 驻村工作队代表参加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汇报座谈会。农历大年三十,温家宝视察了上蔡芦岗乡南大吴村卫生院,还走访了南大吴村、文楼村、籽粒村、丁楼村的 10 余户艾滋病患病群众的家庭,与这里的艾滋病患病群众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新春佳节。
2007 年 11 月 30 日 ~ 12 月 1 日,温家宝再次来到上蔡县, 视察艾滋病防治工作。他在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的陪同下,来到位于上蔡县芦岗乡王营村的中华红丝带家园,看望艾滋病致孤儿童。温家宝在上蔡县主持召开座谈会,邀请专家和基层干部就防治艾滋病工作发表意见和建议。温总理强调,近年来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绝不可以麻痹和松懈。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加强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综合防治、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在全社会筑起防治艾滋病的钢铁长城。 (李方伟)
责任编辑 :赵心田 李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