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 植 业
【夏粮生产】 2011 年,夏粮面积1122.5万亩,比上年的1107 万亩增加15.5 万亩。其中,小麦面积1097.8 万亩,比上年的1083 万亩增加14.8 万亩;夏杂粮24.7 万亩,比上年的24 万亩增加0.7万亩。夏粮生产形势好于上年,总产、单产均有大幅度提高,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夏粮产量54 亿公斤,比上年的52.8 亿公斤增加1.2 亿公斤,单产481.9 公斤,比上年的477.3 公斤增加4.6 公斤。其中,小麦总产53 亿公斤,
比上年的51.8 亿公斤增加1.2 亿公斤,单产482.9 公斤,比上年的478.4 公斤增加4.5 公斤;夏杂粮总产1 亿公斤,与上年持平,单产407.5 公斤,比上年422.5 公斤减少15 公斤。油菜子面积50 万亩,比上年的52.3 减少2.3 万亩,总产0.5 亿公斤,比上年的0.8 亿公斤减少2.3 亿公斤,单产103 公斤,比上年的154.5 公斤减少51.5 公斤。全市小麦成产三要素:平均亩穗数40.82万穗,比上年40.75 万穗略增0.07 万穗,比常年增加0.65 万穗;平均穗粒数33.62 粒,比上年31.91 粒增加1.71粒,比常年增加0.92 粒;千粒重41.39克, 比上年的43.28 克减少1.89 克,比常年减少0.77 克。(胡国安 王春雷)
【夏粮高产典型】 西平县的二郎、宋集、人和、盆尧、五沟营、焦庄、谭店等7 个乡镇小麦平均亩产超过550公斤。二郎乡祝王寨村二郎乡祝王寨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627.3 公斤;二郎乡祝王寨豫农416 千亩示范方和宋集乡赫朱村45 亩新麦26高产示范田现场实打验收,豫农416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716.5 公斤,45亩新麦26 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736.8公斤,创豫南地区大面积示范和小面积攻关平均单产的历史最高纪录。上蔡县平均单产超过500 公斤的乡镇有17 个,平均单产在550 公斤以上的村有174 个,平均单产在650 公斤以上的户有15222 个。朱里镇坡董村的陈奎,种植7 亩矮抗58,平均单产728公斤;东岸乡双桥村张银六,种植6.5亩周麦22,平均单产685 公斤;杨集镇里湾村王新海种植20 亩丰舞981,平均单产741.5 公斤。汝南县板店乡板店村的张长贵,种植7.6 亩豫麦70-36,平均亩产619.2 公斤,留盆镇冯屯村的冯天星,种植众麦2 号10.3 亩,实收小麦12533.2 斤,平均亩产608.4公斤。 (胡国安 王春雷)
【气象条件对小麦生育进程影响分析】麦播期:土壤水分充足,为小麦播种和顺利出苗提供了良好基础。分蘖期:秋季少雨、土壤表层出现干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冬前旺长麦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越冬期:冬季无雨雪、多低温天气造成小麦叶片普遍受冻,冬前旺长地块主茎和大分蘖冻害严重。返青拔节期。在小麦生育关键时期(返青、拔节)的两次降水,及时补充了土壤水分,使小麦苗情得以转化,避免了干旱成灾,为小麦后期生育提供了有效保障。开花灌浆期:遭遇晚霜冻,虽然未造成明显冻害,对正孕穗时期的小麦穗分化十分不利,致使不孕不育小穗小花增多。灌浆期气温适宜、光照充足,有效延长了小麦的灌浆时间,避免了干热风和高温逼熟现象的发生,对提高小麦粒重较为有利。2011 年度气象条件对小麦成产三要素影响表现为有利有弊,即:冬前气温高,利于分蘖生长,干旱抑制了分蘖和旺长,对多成穗有利有弊;返青、拔节均有及时雨,干旱解除,降低了不孕不育小穗率;后期光照足、温度适宜,又有及时雨,灌浆期条件好,十分有利于增粒重。 (胡国安 王春雷)
【玉米生产】 2011 年,全市玉米收获面积697.2 万亩,比上年种植674.6 万亩扩大22.6 万亩,扩大3.35%,是有史以来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平均单产491.1 公斤, 比上年增产61.5 公斤, 增产了14.32%。总产比上年增加52586.76 万公斤,增加了18.15%。玉米生产在播种时出现了严重的干旱少雨,以及持续高温,土壤失墒快,墒情严重不足, 给播种带来不利影响,但由于采取抗旱抢种,人工增雨等得力措施,截至6 月13 日播种面积达90% 以上,播种基本适时。8 月上、中旬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严重影响玉米开花授粉,造成玉米果穗秃尖长、尾部缺粒、“半边脸”现象。8 月18 ~ 25 日,天气突然由高温转入低温,9 月上、中旬出现较长时间的阴雨低温(最低气温降到14 ~ 19℃)寡照天气,此期正值夏玉米灌浆的关键时期,对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玉米生产中取得的最新突破:一是承担实施了由省农技总站安排的杂交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所参试的9 个杂交玉米新品种,伟科702 平均亩产730.78 公斤,居首位,比郑单958 增产69.8 公斤,增产10.6%;先玉335 平均亩产705.16 公斤,居第二位;比郑单958 增产44.18 公斤,增产6.75%。二是继续承担实施省部下达的夏玉米高产创建活动。8 月2日~ 5 日,由驻马店市农业局组织各县区农业局分管副局长及局直有关科长和市农技站玉米专家,对全市13 个玉米、4 个花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逐一进行了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予以通报,促进了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全市共落实14 个(含新蔡)万亩示范片17.1318 万亩,各点加权平均亩产667.41 公斤,各点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均起到了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全市还涌现出了一批高产典型:西平县实施的高产创建活动2 个,千亩示范片4 个,百亩攻关田6 个。经省、市、县专家现场测产验收,百亩攻关田平均亩793.2 公斤,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766.4 公斤,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731.9 公斤,并在9 月17 日中央电视台农业栏目播出,充分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泌阳县实施的1.02 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田,平均亩产617.6 公斤,充分显示了玉米在该县的增产潜力。汝南等县实施的农业部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单产突破700 公斤大关。其中汝南县板店乡实施的1.05 万亩玉米高产创建平均单产达715.6 公斤,创豫南夏玉米最高纪录;上蔡县朱里镇和东岸乡实施的高产创建,平均单产分别达617.8 公斤、624.5 公斤。
玉米生产中重点落实的关键增产技术有: 一是选用优质高产杂交种。主要品种郑单958、中科4 号、浚单20等,覆盖率达到100%。全市郑单958种植面积470 万亩,中科4 号43.8 万亩,浚单20 品种22.6 万亩,鲁单98116 万亩。二是铁茬免耕覆盖施肥一体化机械播种覆盖率达到90.3%,精播半精播面积比上年有所扩大。其中农哈哈单粒播种机播种面积522.9 万亩。三是化学除草面积大、覆盖率高、效果好。四是宽窄行种植覆盖率逐年提高,比上年提高5.8%。五是经济配方施肥落实面积大。合理配比面积覆盖率高,达到89.3%。六是化控面积逐年增大,覆盖率提高5.1%。七是科学防治病虫害。对达到防治标准的地块都进行了科学防治,防治率达到90.9%。八是适时收获面积大,覆盖率比上年提高了1.9 个百分点。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播期地域间差异大,由于播种时干旱少雨,有水浇条件的地方,播种较早,无水浇条件的地方,靠天等雨,播种出苗较晚。二是在8 月上旬玉米开花授粉期,持续高温,花粉活力下降,对玉米授粉和籽粒形成造成影响,出现秃尖和败育粒,致使穗粒数减少,9月上中旬出现阴雨低温寡照,影响玉米灌浆,千粒重降低。三是由于单粒播种机播种面积较大,加之土壤墒情较差,部分地块播种质量较差,出苗不整齐,出现三类苗,使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张风影 许 巧 王艳芳)
【水稻生产】 2011 年,全市水稻收获面积51.8 万亩,比上年面积扩大1.7万亩,扩大了3.4%,是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平均亩产468.1 公斤,比上年增产38.16 公斤,增产8.88% ;总产达24247.58 万公斤,比上年总产增加2707.59 万公斤, 增加12.56%。正阳县水稻种植面积达23 万亩,是全市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域。泌阳县水稻平均单产达516.7 公斤,是全市平均产量最高的地域。水稻生产打苞抽穗期虽然遭受了持续高温,灌浆期持续阴雨低温寡照,但由于积极采取各种应变管理措施,使损失降到最低,获得了比预想较好的收成,特别是稻瘟病比往年发生较轻。同时在各稻区也涌现出一批超高产地块:确山县留庄镇汪庄村汪留国种植的8.6 亩红光梗1 号品种,平均亩产583.0 公斤,泌阳县沙河店镇吴天贺种植8 亩豫粳6 号平均亩产562.1 公斤。
水稻生产中主要落实的关键配套增产技术措施:一是选用豫粳6 号、9优418 等优质高产品种,面积分别为17.1 万亩、12.6 万亩。搭配种植水晶3 号、红光粳1 号、新稻18、郑稻18等优质高产品种。积极发展无公害优质稻米及产业化生产。积极引进示范香稻、糯稻等名优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二是推广旱育稀植育秧技术。旱育秧比水育秧亩有效穗和穗粒数都有所增加。三是合理密植,改等行种植为宽行距窄株距种植方式,占水稻总面积的92.3%,提高了0.4 个百分点,基本解决了水稻插栽密度过稀、亩有效穗数低的问题。四是平衡配方经济施肥或施用水稻专用肥面积达42.6 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2.2%。五是化促化控和化学除草,覆盖率达100%。六是推广节水灌溉。重点浇好返青水、孕穗水、扬花水等关键水,覆盖率达到88.6%。七是科学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稻瘟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占达到防治标准的94.8%。 (张风影 王艳芳 许 巧)
【红薯生产】 2011 年,红薯种植面积26.7 万亩,比上年面积缩小1.3 万亩,缩小了4.6% ;平均单产471.9 公斤,与上年平均单产467.86 公斤相比,略有增产;总产12599.73 万公斤,比上年减少500.35 万公斤,减少了3.82%。红薯生育期间, 插栽时出现严重干旱,8 月上旬持续高温,最高气温达42.2℃,9 月上中旬出现连续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对红薯块根膨大和干物质积累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采取应变管理措施,认真落实关键增产技术,把损失降到最低,红薯单产比上年略有增产,是有史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红薯种植主要集中在泌阳、新蔡、遂平、正阳、确山等县,其中泌阳县种植面积最大,达7 万亩,新蔡县种植面积6 万亩。红薯生产虽然遭受了不良的气候条件的影响,但也取得了比预想较好的收成。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确山县瓦岗镇黑风寺村南谢庄谢保国种植洛薯6 号、北京553,48 亩,平均亩产鲜薯3765 公斤。泌阳县郭集乡丁庄村委罗庄罗新华,种植烟套夏薯徐薯18,22 亩,平均亩产鲜薯2616公斤。遂平县嵖岈山乡花庄村委朱满仓种植的徐薯18,平均亩产鲜薯2860
公斤。
红薯生产中主要推广以下关键增产技术:1. 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加工型品种以高淀粉型品种徐薯18(9.1 万亩)、豫薯7 号(4.2 万亩)、徐薯22(3.4万亩)为主,食用型品种以苏薯8 号(2.8万亩)、北京553(1.6 万亩)、豫薯13号(1.8 万亩)为主,其他品种种植面积3.8 万亩。其中脱毒薯面积达10.6万亩,占总面积的39.7%,既提高了产量,又改善了品质。2. 采取深耕起垄栽培方式,占红薯总面积的87.5%。3. 合理密植。春薯每亩3431 穴,夏薯每亩3883 穴, 合理密植面积占91.2%。4. 推广测土配方分期深施肥技术。配方施肥面积达23.2 万亩,占86.9%,平均亩施N6.5 公斤、P2O52.7公斤、K2O4.1 公斤,磷钾肥施用量比上年有所增加。5. 化学除草面积大,覆盖率达94%。6. 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防治面积达12.28 万亩次,占达到防治标准面积的86.5%。7. 适时收获。适时收获面积23.4 万亩,占总面积的87.6%。 (佟建伟 许 巧)
【大豆生产】 2011 年,大豆收获面积59.6 万亩,比上年收获面积扩大3.0 万亩,扩大了5.3% ;平均单产148.5 公斤,比上年平均单产146.3 公斤增加2.2 公斤,基本持平。总产8850.6 万公斤,比上年增加570.6 万公斤,增加了6.9%。大豆种植面积主要集中在上蔡、新蔡、泌阳、平舆等县。其中上蔡县种植面积15 万亩(优质大豆面积13.8万亩),是全市种植面积最大的县。新蔡县13.5 万亩,泌阳县11.0 万亩,平舆县8.6 万亩。大豆播种期间,持续干旱,土壤墒情不足,造成播种期拉长,缺苗断垄,出苗不整齐,植株整齐度差。8 月上中旬持续高温,最高气温达42.2℃,9 月上中旬又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对大豆鼓粒和产量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大豆生产虽然遭受了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但也涌现出
一批高产典型:上蔡县蔡沟乡南头村刘荣山种植的5 亩中黄13 大豆,平均单产达160.8 公斤。该县朱里镇大黄庄村村民黄四化种植郑9805 大豆3.8 亩,平均亩产245.7 公斤。
大豆生产主要落实了以下关键增产技术:一是优质高产品种面积大,覆盖率高。以豫豆29、豫豆22 为主导品种。种植面积分别为23.7 万亩、16.9 万亩,搭配种植驻豆5 号、驻豆7 号、中黄13、郑92116、郑9805 等其他品种,覆盖率达100%。其中高油、高蛋白等优质大豆种植面积20.1 万亩,占33.7%。二是合理密植。经田间调查,大豆种植密度加权平均每亩1.51万株,种植密度趋于合理。三是配方施肥面积大,效果好。配方施肥面积达到51.85 万亩,占89.1%,比上年提高2 个百分点。平均亩施N5.6 公斤、P2O56.8 公斤、K2O2.6 公斤。四是化学除草面积大,效果好。化学除草面积57.9 万亩,占97.1%。五是病虫害防治及时。对达到防治标准的地块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据农技部门统计,病虫害防治面积101.54 万亩次,挽回损失1012.65 万元。(佟建伟 王艳芳)
【棉花生产】 2011 年, 全市种植棉花20.74 万亩(其中春棉占总面积的89%、18.46 万亩, 夏棉占11%、2.28万亩),同比面积减少7.96 万亩;总产1.3883 万吨,同比总产减少0.4557 万亩;平均单产66.9 公斤,同比单产增产2.6 公斤,创历史新高。
棉花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强化技术服务,农业部门充分利用“万名科技人员下基层”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组织农技人员深入村、组和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全市共举办棉花生产技术培训班100 多场次,印发技术资料8 万余份,为棉花取得较好收成提供了科技支撑。二是各主产区推广适宜品种,强化关键技术,新蔡县以国抗杂2 号和豫杂2 号为抗虫杂交棉主推品种,常规品种则主推百棉1 号、中棉9409 等;泌阳县则以冀杂1 号、冀杂2 号为主要抗虫杂交棉品种,常规种以中棉57、开棉5 号为主。大力推广应用间作套种、工厂化无土育苗、全程化促化控、适当增加密度、配方施肥、因生育期和地力适当补钾及轻简化栽培技术。三是各地应对棉花病虫害得力,实现统防统治,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压到了最低限度。
从气象要素对棉花生育影响看,由于春夏连旱,小麦推迟成熟,造成棉花移栽期推迟,进入9 月中下旬,出现了持续阴雨低温天气,光照不足,
造成伏桃及伏前桃较少、霜后花较多,影响了棉花产量、质量。(王永克 梁 勇 许 巧)
【花生生产】 2011 年,全市花生收获面积294.6 万亩,总产78.42 万吨,平均单产266.2 公斤,同比面积减少4.4万亩,缩小1.5%;单产提高45.6 公斤,增长20.6% ;总产增加12.45 万吨,增加18.87%。出现的高产典型如泌阳县马谷田镇的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325.8公斤,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362.3 公斤,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403.4 公斤。
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搞好技术服务。主要通过油料倍增计划、高产创建等项目的实施,广泛地进行技术培训和印发技术资料,并深入田间,
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指导,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二是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在正阳县袁寨乡和王勿桥乡、汝南县梁祝镇、泌阳县马谷田镇实施完成农业部下达的花生高产创建项目4.74 万亩,经部、省、市专业技术人员对花生高产创建示范田进行测产,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383.3 公斤,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365.2 公斤,万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345.7 公斤。万亩高产示范区花生平均单产比全市花生平均单产263.6 公斤,亩增产82.1 公斤,总增产188.8 万公斤,总增效益1321.6万元(花生果7 元/ 公斤)。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带动辐射了周边乡镇,促进了花生新技术集成推广,达到了以点带片,以片带面,大面积均衡增产的目的。三是狠抓主体增产技术的落实。1. 选用优良品种。重点推广了高产、优质、抗性好的远杂9102、驻花1 号、豫花14、远杂9307 等花生品种,优质花生面积达220.7 万亩,占74.9%。2. 合理密植。根据以往的种植习惯,提出适当增加播量,使原来每亩1.5 万株增加到每亩2.2 万株左右,合理密植,为花生高产奠定了基础。3. 推广起垄播种。从6 月初花生播种
后一直到7 月2 日无有效降雨,导致花生播种后出苗迟缓,而起垄播种的花生可顺垄沟浇灌克服了土壤浇灌易裂口的现象,保证了花生的正常出苗
与生长。全市推广起垄种植74.2 万亩,占25.3%。经测算,起垄种植比平地常规种植亩增产28.9%。4. 推广配方施肥。以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广配方施肥,结合花生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平均亩施纯氮6 公斤,P2O55 公斤,K2O9 公斤。5. 及时防病治虫。2011 年虫害较重,指导农民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及时进行防治。6. 推广机械化生产。机播面积269.8 万亩, 占种植面积的95% ;机械收获面积89.7 万亩,占收获面积的31.5%。通过花生专用农机具的引进与推广,对减轻产区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花生发展、提高花生产量、应对灾害性气候起到巨大的作用。(谢 芳 韩 琴 褚艳丽)
【芝麻生产】 2011 年,全市芝麻收获面积68 万亩,总产5.07 万吨,平均单产74.6 公斤,同比面积减少5.9 万亩,缩小7.98% ;单产提高10.4 公斤,增长16.2% ;总产增加0.33 万吨,增加6.96%。较前3 年面积减少7.5 万亩,减少9.93% ;总产增加0.41 万吨,增产8.79% ;单产增加12.94 公斤,增产20.98%。芝麻主要分布在平舆、泌阳、新蔡、上蔡4 个县,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90%,其中平舆县种植面积28.8
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2.35%。
芝麻生产特点:一是播种基础差。5 月下旬至6 月下旬一直无有效降雨,土壤干旱严重,大部分采取浇水造墒
播种,由于浇水不匀,出现缺苗断垄现象。部分无水浇条件的播期推迟。全市芝麻苗情差异大,产量差异大。二是芝麻生长中后期,虽然长期阴雨
寡照,但田间积水持续时间不长,没有造成大的涝渍害发生。
推广的主要技术:一是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全市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主要品种有豫芝4 号、豫芝8 号、豫芝10 号、中芝13,其他品种有豫芝9 号、郑芝97C01、上芝1 号等耐渍、高产、抗病品种。二是抢时播种。夏芝麻生育期短,季节性强,强调要抢时早播。三是宽窄行种植、合理密植。改窄等行种植为宽窄行种植,宽行1.2尺,窄行0.9 尺,株距0.5 尺。四是推广平衡施肥。一般50 ~ 60 公斤产量水平,亩施复合肥(15-15-15)10 公斤,尿素7 公斤,氯化钾7 ~ 8 公斤。平衡施肥面积达55 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0.9%。五是加强田间管理。做到及时清沟排水除渍防涝、化学除草、根外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梁 勇 谢 芳 褚艳丽)
【油菜生产】 2011 年,全市油菜收获面积58.19 万亩,总产7.51 万吨,平均单产129 公斤,同比面积减少0.93万亩,缩小1.57%;单产减少7.98 公斤,减产5.8% ;总产减少591.16 万公斤,减少7.3%。油菜主要分布在泌阳、西平、遂平3 县, 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52%,其中泌阳县种植面积16.46万亩,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5%。油菜生产特点:一是播种基础好。由于备播工作扎实,农资充足,技术培训到位,整地进度快,加之底墒好,播其适时,质量好于常年,基本达到一播全苗。二是前期干旱严重。自播种出苗以后,连续100 多天没有有效降水,加上期间气温偏低,寒旱交加,油菜干枯、黄叶,营养生长不良,营养体弱小,这是油菜减产的主要原因。主要的关键增产技术措施:一是加强春管。抓住返青后封行前的有利时机及时中耕松土,培土壅根,提高温,破板结,灭杂草。二是早施薹肥,叶面喷肥,增施钾肥。三是及时防治油菜蚜和菜青虫等主要病虫害。(韩 琴 谢 芳 褚艳丽)
【蔬菜和食用菌生产】 2011 年,全市蔬菜面积172.58 万亩,总产390.27 万吨,总产值53 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0.5%、12.1% 和12.5%。其中设施蔬菜栽培37.62 万亩,占全市蔬菜栽培面积的21.8%,较上年增长20% ;设施蔬菜栽培年产蔬菜192.24万吨,占全年蔬菜总产的49.2% ;总产值33.92 亿元,占全年蔬菜总产值的64%。设施蔬菜在蔬菜生产中显示了产量高、效益好的显著特点,全年没有出现卖难现象。2011 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23.06万吨, 总产值17.94 亿元, 分别较2010 年增长2.35% 和23.04%。出口260 吨,产值300 万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73.32% 和130.78%。食用菌增长较快的是香菇和鸡腿菇、灵芝等。其中,香菇总产12.69 万吨,总产值12.59 亿元,分别占当年食用菌总产的55.03%和总产值的70.18%,香菇总产较上年增长52.25%,总产值增长60.24%。全市食用菌产值10 亿元以上的县是泌阳县,产值12.7 亿元,食用菌年产值过亿元的乡是泌阳县的泰山庙乡、花园乡和高邑乡,其产值分别达到1.1 亿元、1.08 亿元和1 亿元。(韩 琴 谢 芳 褚艳丽)
【种子管理】 2011 年,种子部门继续加大种子管理。一是3 月~ 12 月在市人大领导下开展了“一法一办法”贯彻落实情况大检查。二是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检查全市种子市场36 个,种子经营门店3000 多个。三是抽查检验种子样品394 个,代表数量700 多万斤。四是核查种子企业43 家,注销种子企业5 家。五是安排新品种试验示范点6 处,试验品种56 个,发布推介农作物新品种27 个。六是接访种子质量投诉42 起,组织专家进行田间现场鉴定30 起。 (王家润)
【农作物病虫草害测报防治】 2011 年,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在农作物病虫草害测报防治方面均取得了成绩。
一、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预警。全市设立了病虫监测基点55 个,固定测报人员85 人。在3 个县安置了孢子捕捉仪,从2 月中旬启动捕捉空中条锈病孢子。坚持系统和大田调查结合,组织全市开展病虫害普查。共印发病虫情报153 期万份,上报病虫害信息80 次,为控制重大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2011 年,全市农作物病虫草害总体为中度发生年份,发生总面积8768.71 万亩次,防治面积9049.34 万亩次。其中小麦病虫草害发生4542.31 万亩次,防治5590.38 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123.1%,共挽回小麦损失4.64 亿公斤。秋作物病虫草害发生面积4226.4 万亩次,防治面积3458.96 万亩次,共挽回秋粮损失2.33 亿公斤,棉花329.06 万公斤,油料1.25 亿公斤,果品1715 万公斤,蔬菜2.86 亿公斤。
三、试验示范工作。完成《小麦品种展示》《玉米品种展示》《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研究》《小麦、玉米机械化生产示范》《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试验示范100 余项次。全市建立了5 个小麦病虫草害专业化防治示范区,10个小麦全蚀病防控示范区。重点县乡设有示范点166 个,示范面积10.85 万亩以上。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建设。全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总数482 个, 比上年增加146 个,从业人员总数3880 人,持证上岗人数971 人,机械装备总数3937 台(套),其中大中型装备数427 台(套),日作业能力1.0 万亩,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64 万亩。其中小麦109.2 万亩,玉米8.5 万亩。市县植保站共组建应急防治专业队39 个,应急防治面积达到61.42 万亩次。对突发性、暴发性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以控制病虫害的危害。(张亚丽 刘沛义 李 震 吴 玲)
【植物检疫】 产地检疫合格小麦种子26370 万公斤,省间、省内调运检疫小麦种子、玉米种子、蔬菜、食用菌、药材等签证15310 批次,仅市站铁路省间调运签发《植物检疫证书》9500份。在春秋两季对小麦、玉米种子市场进行了检查,检查市场411 个,门店1600 多家, 检查种子2737 批次。查处违章调运197 批次。发放检疫标志294 万枚,检疫备案1568 户。对有害生物进行疫情普查,全市小麦全蚀病发病面积42.15 万亩,正阳县的大林、皮店乡发现毒麦800 亩,属零星发生。泌阳县、上蔡县发现甘薯茎线虫,发生面积种薯苗床1800 平方米,对梨枯梢病、瓜实蝇实施重点监测。建立了全蚀病防控示范区,小麦全蚀病防控取得明显效果。对毒麦拔除销毁,对甘薯茎线虫病薯苗床实施铲除措施,进行焚烧销毁处理。有效防止了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张亚丽 刘沛义 李 震 吴 玲)
【配方施肥】 2011 年,全市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市、县、乡三级下派技术人员3200 人次,电视讲座、宣传培训524 场次,把测土配方施肥知识制成光盘100 多张,编排成戏剧下乡巡回演出76 场次。累计培训农民和技术骨干10 万人次,发放测土配方施肥明白卡81.25 万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上墙1152 块,已有30 多台测土配方施肥信息“触摸屏”陆续“进店”,在配方肥推广网点展示应用。制作悬挂宣传条幅1650 个,采集土样4108 个,生产、推广配方肥17.588 万吨,施用配方肥面积382.3 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060.35 万亩,使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率达到95% 以上,让65 多万农民基本掌握了科学施肥技术。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市化肥利用率提高3 ~ 5 个百分点,每亩节本增收75.6 元,实现总节本增效80162.46 万元。(王春霞 李 凤 周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