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国 农 洽 会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
洽谈会开幕
陈宗兴宣布开幕
郭庚茂高鸿宾致辞
《河南日报》记者 杨 凌 曾昭阳 陈 茁
秋风送爽迎盛会,四海宾朋聚驿城。9 月6 日上午,由农业部、河南省政府主办的2011 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驻马店市会展中心广场隆重开幕。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宣布开幕。陈宗兴,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叶冬松,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共同按下开幕启动仪。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金明、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吴子丹,省领导曹维新、靳绥东、高体健等出席开幕式。副省长刘满仓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前,郭庚茂代表省委、省政府举行见面会,热烈欢迎前来参加投洽会的各位领导和部分嘉宾。郭庚茂说,今年以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科学性不断增强,继续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加之河南突出的市场、资源、劳动力、区位优势等,当今河南已成为海内
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国家领导和国家部委的支持密不可分,借此机会表示衷心感谢。河南省政府将积极努力,为客商在豫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希望大家借助盛会搭建的平台,寻找商机,合作发展。
陈宗兴在见面会上表示,河南是全国重要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更为河南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作为一个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大省,河南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市场潜力巨大,涉农产业发展前景美好,希望各位企业家借助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良好机遇,投资河南,共赢未来。他衷心祝愿大家马到成功,事业发达。
开幕式上,郭庚茂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说,近年来,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不仅确立了全国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地位,而且巩固了全国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的
地位,初步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十一五”期间,河南省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22 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增加426 万亩;粮食产量由“十五”期间年均830 亿斤提高到“十一五”期间连续五年稳定在1000 亿斤以上,每年向省外输出原粮及加工转化食品用粮400 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庚茂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促进农产品贸易,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农洽会已在河南驻马店连续13 年成功举办,影响力、吸引力、带动力不断提升,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会展品牌和展示农产品加工成果的重要平台。本届农洽会内容更加丰富,运作更加规范。真诚希望各地参会代表和客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加强交流,深化合作,积极参与到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潮中,共谋合作大计,共享发
展机遇。高鸿宾在致辞中说,近几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了一大批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实现河南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次展会的举办,是河南打造国家级精品展会平台的又一次积极行动,必将推动河南乃至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开幕式上,香港联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恒代表参会代表发言。
仪式结束后,陈宗兴、郭庚茂等领导和嘉宾一同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馆。
(原载2011 年9 月7 日《河南日报》第一版)
开放·合作·创新·发展
——2011 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
洽谈会活动综述
《河南日报》记者 陈 茁 杜 君
曾昭阳 胡心洁
又是一年丰收时,万商云集会天中。
9 月6 日至8 日,2011 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驻马店举行。这已是全国“农洽会”第14 次“花开”天中,也是今年初全国农业会展整顿后,省辖市级唯一保留的常态性“国字号”农洽会。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之年举办的本届“农洽会”,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盛会,是一场科技的盛宴,是一次高端“论剑”,实现了“更新、更高、更实”的目标。
一个开放的盛会
“河南有1 亿人口,是个很大的市场,希望通过这个大会找到合作伙伴。”泰国产品协会、东盟咖啡茶协会副会长庄伟城虽然是第一次来豫参会,但对河南并不陌生,“曼谷和郑州已经达成了直航协议,双方的合作交流将更加紧密快捷。”
以“开放、合作、创新、发展”为主题的2011 年“农洽会”,将开放的“姿态”演绎得更加生动。展馆首次设立了境外展区,来自韩国、法国、西班牙等14 个国家和地区的44 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应邀参会。
“内容丰富,隆重热烈,盛况空前,成果丰硕。”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卢永军向媒体通报本届“农洽会”情况时,笑容满面,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参会范围广。本届“农洽会”共有30 个省区市的120多个代表团参会,参会客商10000 多人,其中省外客商5600 人,境外客商近200 人。
参会企业多。参会企业5000 多家,参展企业1500 多家,境外企业50 多家。
参展规模大。大会分6 大展区,设特装展位56 个、标准展位468 个、产品贸易展位1000 多个;签约项目多、投资规模大。会议期间签约项目265 个,总投资689 亿元,项目涉及粮油、果蔬、乳制品、肉制品、饮料、种植、养殖、休闲农业等行业。
一场科技的盛宴
“这项麦麸、麦胚副产物综合开发技术前景不错,合作方式怎样?”一位客商饶有兴致地问道。
项目推介单位中国农科院的工作人员一边热情回答,一边请客商坐下详谈。
红豆乳、小米乳特色杂粮全营养品,干酪加工技术,农户储粮新型装具……在大会主会场设置的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展区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几百种农产品加工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专利和新工艺令广大客商应接不暇。
一批科技项目成功对接。大会共促成109 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43 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达成科研成果转化合作协议100 个,签约合作项目76 个。
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获奖。经过专家组认真评审,“阿诚”牌炒白芝麻、“八坊清河源”牌牦牛腱等从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266 个企业的508 个优质农产品中脱颖而出,共评出金奖25 个,优质奖98 个。
一次高端的碰撞
“全国每年有7 亿吨秸秆、1000 万吨玉米芯、米糠、麦麸和700 万吨蔗渣等植物纤维资源亟待深度开发利用。”
“农产品加工业是承接农业和工业最好的载体,被称为1.5 次产业,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9月6 日,期待已久的“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开讲,这也是本届全国“农洽会”的一个“重头戏”,6 位“智脑”高端“论剑”,高见频出,引发阵阵热烈的掌声。
论坛邀请的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专家学者、农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等,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体系,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等问题登台演讲,为全国各地赶来的数百位业内人士上了一堂生动的“专业课”。
“展会必将推动河南乃至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说。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春天已经来到。”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表示。
“河南农产品加工业未来大有可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长保说。
绵绵的秋雨让人流连忘返,客商们相约:明年金秋,中国河南驻马店,再相会!
(原载2011 年9 月9 日《河南日报》第二版)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任重道远
——访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
《河南日报》记者 胡心洁 杜 君
在9月6 日开幕的全国“农洽会”上,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理所当然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张天佐对河南农产品加工业耳熟能详:“河南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产品加工大省。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势头十分迅猛,实现了由‘卖原粮’到‘卖产品’、由‘国
人粮仓’到‘国人厨房’的大转变。”
张天佐说,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拉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在全国形成了东北和长江流域水稻、黄淮海优质专用小麦、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子、中原地区牛羊肉、西北和环渤海苹果、沿海水产品加工等产业集聚区。2010 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10 万亿元,从业人员达2500 多万人、吸纳农村劳动力1500 万人,农民直接增收2800 亿元。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张天佐列举了以下现象:一是大而不强,80%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仍处于20 世纪末的世界平均水平。
二是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特征,年销售收入超过100 亿元的企业不足20 家。三是产业链不健全,产地初加工方法原始,安全隐患突出。四是资源利用不充分,每年有7 亿吨的秸秆、1000 万吨的玉米芯、米糠、麦麸和700 万吨的蔗渣等植物纤维资源亟待深度开发利用。因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依然任重道远。
有挑战,也有机遇。“十二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张天佐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衷心祝愿,以每年一次在河南举行的全国“农洽会”为契机,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原载2011 年9 月9 日《河南日报》第二版)
河南农产品加工业大有可为
——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赵长保
《河南日报》记者 杜 君 胡心洁
“农产品加工业是承接农业和工业最好的载体,发展空间非常广阔。”9 月6 日,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长保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我国,与农产品加工业相关的产业包括食品加工业、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等12 个行业。与第一产业农业相比,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产品进行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加工、集中储运和销售,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赵长保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附加值还比较低,但这恰恰也是这个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
双汇、众品、思念、好想你……在此次全国“农洽会”展厅里,我省著名的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济济一堂,引得国内外商贾纷纷把“橄榄枝”伸向河南,充分证明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在国内外赢得了相当的“名气”。对此,赵长保感慨地说:“虽然是第一次来河南参加全国‘农洽会’,但我已经感到河南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些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强,拥有良好的市场,河南的农产品加工业未来一定大有可为。”
作为“农口”的专家,赵长保告诉记者:“研究农村经济工作,河南这个农业大省不可忽视。”他表示,下一步计划深入河南城乡,开展有关现代农业和“三化”协调发展工作的考察调研,希望河南能探索出一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为全国农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原载2011 年9 月9 日《河南日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