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平 县
【基本县情】西平县位于驻马店市北部,南起北纬 33° 10′,北至北纬 33°32′,西起东经 113°36′,东至东经 114°13′。东邻上蔡县,西接舞钢市及舞阳县,南与遂平县毗连,北和漯河市源汇区、召陵区交界。京广铁路、京深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全县总面积 1089.77平方千米。可耕地120万亩。年末总人口 88.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9.8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22%。西平县辖柏城、柏亭、柏苑 3个街道,出山、师灵、权寨、盆尧、五沟营、嫘祖、二郎、宋集 8个镇,人和、谭店、芦庙、杨庄、专探、蔡寨、焦庄、重渠 8个行政乡和老王坡及产业集聚区 2个管理委员会。全县有 35个居委会、250个行政村、1221个自然村、3056个村民小组。
据郦道元《水经注》载:“西平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
西周为柏皇氏后裔封地柏子国,后归楚国。战国属韩。秦属颍川郡。西汉高帝四年(前 203)置西平县,治今县境西部与舞钢市交接地带,属豫州汝南郡。东汉属豫州刺史部汝南郡。建初七年(82)置西平侯国。章和二年(88)仍为西平县。三国属魏豫州汝南郡。东晋大兴二年(319)归属后赵。永和七年(351)属前燕,太和五年(370)属前秦,前秦亡后归东晋。南北朝时,初属南朝宋,后属北魏,改置为襄城郡,郡治在今县城西师灵。北魏天安年间(466~467)分西平县置武阳县。北齐改置文成郡,属豫州汝南郡。
隋属汝南郡,开皇初废文成郡,大业末县废。唐属河南道豫州;武德四年(621)复置西平县,属道州;贞观元年(627)并入郾城县,属豫州;天授二年(691)分郾城县复置西平县,不久又废;四年(716)再置西平县,治所移今址,属仙州;二十六年(738),改属豫州;天宝元年(742)属汝南郡,乾元元年(758)复属豫州。宝应元年(762)属蔡州;元和十二年(817)属殷州;长庆元年(821)殷州废,仍属蔡州。五代时属河南彰义军蔡州。宋属京西北路蔡州汝南郡淮康军。金属南京路蔡州防御使,泰和八年(1208)属蔡州镇安军。元属汴京路蔡州,至元三十年(1293)属汝宁府。明属河南布政司汝宁府。清属汝宁府。1914年属汝阳道。1928年直属河南省政府。1932年 11月属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 8月,中共西平县委和县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 3月属确山专区,5月改确山行政公署为信阳专区。1965年 6月属驻马店专区。1967年属驻马店地区。2000年属驻马店市。2013年撤销环城乡,设立柏苑街道。2016年,吕店乡撤乡设嫘祖镇。2018年 1月经省政府批准,同意西平县撤销宋集乡、二郎乡,建立宋集镇、二郎镇,原辖行政区域不变。
【组织机构】
中共西平县委
书 记 聂晓光
副书记 李全喜 管保臣
常 委 聂晓光 李全喜 张 新 管保臣 孟丽(女)
李玉清 张 鹏 王 兴 刘光辉 王景全
西平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
主 任 李振良
副主任 丁建华 段彦杰 冯旺志 刘 宇
西平县人民政府
县 长 李全喜
副县长 张 鹏 刘光辉 赵海波 赵勇军 蔡新亭 张 燕
政协西平县第九届委员会
主 席 赵海金
副主席 张新武 姬连成 吕新敏(女) 陈一(女)
西平县人民法院
院 长 高 健
西平县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 屈三平(女)
西平县各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
柏城街道
党工委书记 张 鹏
主 任 董海建
柏亭街道
党工委书记 胡 啸
主 任 石红林
柏苑街道
党工委书记 宋劲松
主 任 王建勋
出山镇
党委书记 权景兰
镇 长 任立刚
权寨镇
党委书记 孙立伟
镇 长 孙凯威
师灵镇
党委书记 杨 坡
镇 长 邓传宝
五沟营镇
党委书记 朱丽娜
镇 长 钞群良
盆尧镇
党委书记 丁中华
镇 长 康 贺
人和乡
党委书记 张提华
乡 长 李海珍
宋集镇
党委书记 杨永刚
镇 长 聂新旺
谭店乡
党委书记 王世彬
乡 长 叶盛青
嫘祖镇
党委书记 武纲举
镇 长 张 聪
芦庙乡
党委书记 吴韶光
乡 长 黄五有
杨庄乡
党委书记 龚会军
乡 长 武 星
专探乡
党委书记 吕建伟
乡 长 陈 亮
二郎乡
党委书记 潘新卯
乡 长 周文丽
蔡寨乡
党委书记 吕海燕
乡 长 张凤宇
焦庄乡
党委书记 刘坤峰
老王坡管理委员会
党委书记 李汝伟(女)
主 任 席留成
重渠乡
党委书记 王怀臣
乡 长 张晓东
【年度概况】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255.72亿元, 同比增长 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65.71亿元,同比增长 2.8%;第二产业增加值 85.33亿元,同比增长 5.6%; 第三产业增加值 104.68亿元,同比增长 4.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25.7 ∶ 33.4 ∶40.9,分别拉动 GDP增长0.7、2、 1.7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3.2%。居民消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中,除交通和通信类下降外,其余七类均呈上升态势。其中,食品烟酒类、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8.5%、6.1%,成为推动 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农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253万亩,同比增长1.1%。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12.7万亩,增长 0.3%;油料作物播种面积 13.5万亩,增长13.7%。粮食作物中,小麦播种面积 108.4万亩,增长 0.2%;玉米播种面积 103.3万亩,增长0.1%。油料作物中,花生播种面积 11.2万亩,增长 16.8%;油菜籽播种面积 2.1万亩,减少 1.8%。全年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 23.9万亩,增长 2.3%。全年粮食作物总产量 98.1万吨,同比增长0.8%。其中,小麦产量 51万吨,减产5.8%; 玉米产量 46.9万吨,增产9%。全年油料作物产量 5.1万吨,增产35.3%。其中,花生产量 4.7万吨,增产 39.8%;油菜籽产量 0.4万吨,减产 0.6%。全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 97.7万吨,增产 8.4%。全年肉类总产量 13.8万吨,同比增长40.7%。其中,猪肉产量 10.6万吨,增长 46.5%;牛肉产量1528吨,增长 7.2%;羊肉产量 2833吨,增长 28.6%;鸡肉产量 7987吨,增长 21.7%;兔肉产量 2万吨,增长39%。禽蛋产量 5.9万吨,增长 8.6%。截至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 123.7万千瓦;农用拖拉机 41759台;农村用电量 40150万千瓦时;农用化肥使用 6.44万吨。
工业、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2%;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8%。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 134家,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 84.86亿元,同比增长 30.6%;规上企业增加值达到 24.65亿元,增速 16.1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1亿元。产业集聚区经济不断壮大,全区投资 20亿元项目 1个、5亿元项目 3个、亿元以上项目 8个,总投资 28.9亿元,利用境外资金 4200万美元。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 77.8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增加值 23.8亿元,同比增长8.9%。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 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 42%,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5.5%,民间投资增长 1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 112.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 4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0%。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 31.3亿元,同比下降 1%。其中,住宅投资 27.2亿元,增长32.8%。房屋施工面积 208.9万平方米,增长 7.4%;房屋竣工面积 68.3万平方米,增长33.4%;商品房销售面积 110.4万平方米,增长0.6%。
财政、金融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4.2亿元,同比增长 13.6%;其中税收收入 9.2亿元,同比增长 7.1%。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64.8%。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50.6亿元,同比增长2.7%。
截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321.9亿元,同比增长 12.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280.5亿元,同比增长 15.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157.5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消费性贷款余额 48亿元,同比增长29.3%。
商贸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62.8亿元,同比下降 2.6%。按城乡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48.5亿元,下降 2.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14.3亿元,下降 3.9%。按行业统计,批发业 8.3亿元,下降 14.9%;零售业 47亿元,增长 1.3%;住宿业 0.2亿元,下降 24.7%;餐饮业 7.3亿元,下降9.4%。
交通、旅游全年客运量 615万人,同比减少 21.2%;客运周转量 3.2亿人千米,同比减少 20.8%。全年货运量1528万吨,同比减少 6.7%;货运周转量 24.4亿吨千米,同比增长 8.2%。截至年末,公路通车里程 1820.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36.8千米。
截至年末,全县共有 A级旅游景区 3个,全年共接待游客 34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5800万元。出山镇牛昌村于 9月被授予“2020年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
文化、卫生截至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 1个,举办文艺展览次数 12次;公共图书馆 1个,藏书共计 11.5万件 /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共有藏品数量 460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广播电台 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
截至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 2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 2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计生监督所 1个。全县卫生机构共有技术人员287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 1059人,注册护士1218人。全县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 3126张。2020年,西平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教育、科技截至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339所。其中,普通高中 3所,职业高中 1所,初中 29所,小学 191所。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人数 10457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 8355人。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 2.69万人,在校生 12万人,毕业生 2.95万人。年末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 2家,其中省级 1家、市级 1家。全年全县检查计量器具 380台(件),新增商品条码系统 18家,标准覆盖率 98.6%。年末拥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2个,拥有河南名牌产品 4种。产品质量合格率87%。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2020年末总人口 88.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9.8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22%,人口自然增长 384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3‰,出生人口 7410人,出生率8‰,死亡人口 3570人,死亡率4‰。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432元,比上年增长 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118元,比上年增长 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814元,比上年增长6.2%。
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51.3万人,其中城镇居民参保人数 1.1万人。全年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2.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 3.4万人。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78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 2.24%。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298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21979人。年末各类残疾人数 24991人,其中从业人员 8330人。截至年末,全县共有各类福利院 3所,床位数 270张,全院人员共 166人。全县共有各类敬老院 20所,床位数2720张,供养人数 697人。
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全年污染治理项目投资 6307万元,关闭取缔污染企业 4家。全年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 260天,PM10年平均浓度 78微克 /立方米,PM2.5年平均浓度 44微克 /立方米。全年发生安全生产伤亡事故 1起,造成死亡 1人,直接财产损失 91.4万元。(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