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研究
【概况】 2019 年,市农科院共承担国家、省、市下达和自选课题 47 项,其中应用研究课题 8 项,中间试验课题 7项,单项试验课题 24 项,农作物新品种(系、组合)生产示范课题 8 项。包括 :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 6 个(驻麦305、驻豆 20 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驻茄 17 号、驻茄 18 号、驻茄 19 号、驻茄 20 号通过河南省品种鉴定);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 5 个(驻白 1 号,驻花 2 号,红花一号、彩花 1号、天椒 1 号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参加国家和河南省品(鉴)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联合体试验的农作物新品系共 53 个,其中参加河南省及联合体品(鉴)比试验 10 个(驻麦 726、驻麦 642、驻麦 588、驻玉 901、驻机玉401、驻机玉 402、青贮 2 号、驻豆 35、驻豆 36、驻豆 37),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及联合体区域试验 20 个(驻麦 857、驻玉 902、驻玉 903、驻玉 904、驻豆 27、驻豆 30、驻花 7 号、驻花 10 号、驻花 11 号、驻大麦 2007027、驻大麦 2011 南 6-1、驻大麦 2013 南 4-44、驻大麦 2009006、驻大麦 2013035、驻大麦 2010050、驻大麦 2013044、驻大麦 2013028、 驻 大 麦2011104、 驻 大 麦 2012141、 驻 大 麦2011023),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及联合体生产试验 4 个(驻麦 256、驻豆 23、ZP17098、ZP17013);参加国家品(鉴)比试验 5 个(驻麦 548、驻豆 28、驻豆 33、驻豆 34、驻豆39),参加国家区域试验 11 个(驻麦 586、驻豆 21、驻豆26、驻花 3 号、驻花 4 号、驻花 6 号、驻大麦 2013 南 4-6、驻大麦 5-172、驻大麦 7-121、驻芝 17B09、驻芝 17B01),参加国家生产试验 3 个(驻麦 762、驻豆 21、驻芝 16B04)。荣获省、厅级科技成果奖 4 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河南省农科系统二等奖 1 项、河南省农科系统三等奖 2 项 ;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1 项 ;获授权国家专利 2 项 ;制定驻马店市地方标准 7 项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 篇,出版著作 1 部,在驻马店日报发表科普文章 17 篇 ;在市电视台举办科技讲座和技术宣传 19 期,举办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培训 58 场次。 (贺建峰 朱统泉)

【小麦新品种选育】 2018 年—2019 年度种植小麦优异资源1141 份,种植优质亲本 55 份。配制杂交组合和改良组合共计 1064 套。各世代品系情况 : F1 代种植 880 个组合,保留组合 250 个。F2 代 201 个组合,选择优良单株 1705 个 ;F3代 70 个组合,选择优良单株 1238 个 ;高代材料选择 :F4—F12 种植 254 组合,选择优良单株 5593 个 ;加代 NF2 种植191 个组合,选择优良单株 1128 个。新品系鉴定试验 :冬性 A 组参试品种 19 个,对照周麦 18 ;冬性 B 组参试品种19 个,对照周麦 18。春性 A 组参试品种为 19 个,对照偃展 4110 ;春性 B 组参试品种为 19 个,对照偃展 4110。小麦新品系观察 14 组 :参试品种为 170 个,对照周麦 18 和偃展 4110。夏繁加代 :2019 年夏繁材料共计 253 份,5 月底进行室内种植和春化处理后,7 月 23 日移栽入栾川县示范基地,10 月 31 日收获,因试验条件及天气情况影响,共计收获 114 份材料,加代成功率 45%,为实现育种材料的本地加代技术做出探索。2019—2020 年参加国家、省中间试验新品系 8 个 :驻麦 762 参加国家黄淮南片生产试验 ;驻麦586 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 ;驻麦 548 参加黄淮南片品种比较试验 ;驻麦 256 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 ;驻麦 857 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 ;驻麦 726、驻麦 642 参加河南省比较试验。驻麦 588 参加创新联盟体比较试验。审定品种 :驻麦 305 通过国家小麦品种审定。(贺建峰 朱统泉)
【玉米新品种选育】 2019 年,玉米种质资源改良与利用 :种植育种材料 2453 份。其中,基础自交系材料 1800 份(三系材料 6 份),外引材料 60 份,选系材料 593 份(其中高代材料 342 份,中代材料 134 份,低代材料 117 份)。配制杂交组合 2200 余份,测交组合 600 余份。新组合鉴定 :共种植杂交组合 4405 个,对照种为郑单 958 和先玉 335。选出336 个组合进行考种测产,比郑单 958 增产组合共 219 个,比先玉 335 增产 48 个,比 2 个对照同时增产 48 个。有 5 个新选系增产组合较多,配合力较强,可上升为市农科院玉米育种的骨干系。新组合产量比较试验 :共种植筛选出的优良组合 100 个,2 次重复,对照种郑单 958 和先玉 335,共筛选出 44 个表现较好新组合,2 个重复均增产新组合 5 个,2020 年将参加多点鉴定试验。多点鉴定试验 :20 个优良组合参试,其中 10 个参加河南省夏玉米新品种产比联合鉴定,10 个参加省体系新品种联合测试。20 个参试新组合中 12 个新组合增产点超过 60%,占参试新组合 60%。其中,驻玉918 和驻玉 923 表现最好,增产点率均为 100%,驻玉 912、驻玉 924、驻玉 925 和驻玉 928 4 个新组合产量表现较好,增产点率超过 70%。海南冬繁加代 :2018—2019 年度,种植选系加代材料 380 个,选择保留加代中代材料 536 份,配制产比组合 88 个,配制参加 2019 年省联合体试验和河南省品比试验用种 8 个(1 个备用)、参加多点鉴定试验用种 22个(2 个备用),配制杂交组合 3000 个。2019—2020 年度,种植选系加代材料 339,计划配制产比组合 100 个,配制参加 2020 年省联合体试验和河南省品比试验用种 14 个(2 个备用)、参加多点鉴定试验用种 25 个(5 个备用),拟配制杂交组合 2700 个,配制产比组合 200 个。7 个新组合参试 :驻玉 902、驻玉 903、驻玉 904 分别参加中原农科玉米联合体 4500 株 / 亩和 5000 株 / 亩普通组区域试验 ;驻青贮 2 号参加河南牧源青贮玉米联合体 5000 株 / 亩青贮组比较试验 ;驻玉 901、驻机玉 401、驻机玉 402 分别参加河南省 5000 株/ 亩普通组和 4500 株 / 亩、5500 株 / 亩机收组品比试验。相关试验:河南省夏玉米新品种产比联合鉴定共 114 个新组合,间比排列,郑单 958 作对照,不设重复 ;省体系新品种联合测试共 70 个新组合,间比法排列,郑单 958 作对照。(段 莹 潘正茂)
【大麦新品种选育】 2019 年,市农科院配杂交组合 262 份。F1 代种植 298 个组合,实收 85 份。F2 代共种植 85 个组合,收获 46 个组合,从中选出 490 株单株。后代材料 F3 代以上 253 个组合,本年度共种植 8000 多行,选优良单株 2989 个,选出优良株系 103 份。经室内考种筛选,其中选育出株型紧凑、矮秆、早熟、抗倒性强、落黄好、综合性状较好优良株系等 97 份。品种提纯复壮 :2018—2019 年度,在原有大麦品种基础上,开展驻大麦 3 号、驻大麦 4 号、驻大麦 5 号及驻大麦 6 号品种改良。选择驻大麦 3 号、驻大麦 4 号优良单株共计 1200 株 ;选择驻大麦 5 号及驻大麦 6 号单株 1000余株。参加国家、省区试新品系 14 个 :3 个大麦新品系驻2013 南 4-6、驻 5-172、驻 7-121 参加国家大麦穿梭育种试验 ;有 11 个新品系驻 2007027、驻 2011 南 6-1、驻 2013 南4-44、驻 2009006、驻 2013035、驻 2010050、驻 2013044、驻 2013028、 驻 2011104、 驻 2012141、 驻 2011023 参 加 河南大麦联合区域试验。驻大麦 9 号、驻大麦 10 号、驻大麦11 号参加 DUS 测试,准备进行大麦新品种登记。
相 关 试 验 :大 麦 新 品 种 展 示 试 验, 参 试 品 种( 系 )29 个,其中 5 个品种比对照驻大麦 3 号增产,增产幅度3.09% ~ 25.31%。二棱大麦新品种鉴定试验,本试验 15 个品种,平均亩产 449.04 千克,其中 14 个品种均比对照驻大麦 3 号增产,增产幅度 1.97% ~ 24.2% ;其中,产量最高的为驻 5-110,其次为 2011 南 4-22。多棱大麦新品种鉴定试验,12 个品种,平均亩产 438.21 千克,其中 10 个品种(系)比对照增产,其中产量最高的为 4-161,较对照驻大麦 4 号增产 56.75% ;其次为驻 2011 南 4-18 居第二位。大麦新品种观察试验 :参试二棱品种中共有个 13 品种产量较对照驻3 表现增产,增产幅度大于 5% 的品种(系)有 7 个 ;参试多棱品种中共有 6 个品种较对照驻大麦 4 号表现增产,增产幅度大于 5% 的品种(系)有 4 个。(段 莹 潘正茂)
【大豆新品种选育】 2019 年,市农科院种植大豆资源材料144 份,亲本材料 150 份,配制杂交组合 89 个,收获 72 个。种植后代材料 384 份,其中高代材料 177 份,低代材料 207 份,高代淘汰 16 份 ;低代材料淘汰 20 份。筛选出综合性状好优良株系 85 份,部分进入高代鉴定圃。南繁加代 :2019 年南繁种植面积 3.5 亩,种植南繁材料 334 份,优良品系 12 份。综合观察试验 :I 组种植 16 份,收获 11 份,综合性状表现突出 8 份材料。II 组共种植 14 份,其中表现好的材料 7 份,表现为荚多、早熟。鉴定试验 :种植鉴定材料 30 份,收获17 份,其中 4 个品系表现较好,计划升入品比试验。品比试验 :优质组 共种植 28 份,其中高蛋白新品系 24 份、高油新品系 4 份,收获 24 份,其中综合性状表现较好 3 个新品系,产量幅度 205.1 千克 / 亩~ 227.52 千克 / 亩,均比对照郑 196 增产 5% ~ 10%。普通组种植新品系 16 份,综合性状表现较突出品系 3 份,产量幅度 210.4 千克 / 亩~ 235.34千克 / 亩,均比对照郑 196 增产 10% ~ 15%。参加国家省试验新品系 13 个 :驻豆 23 参加河南省夏大豆生产试验 ;驻豆 21 参加国家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同时参加生产试验 ;驻豆 26 参加国家夏大豆黄淮海南片区域试验(第二年);驻豆 27 参加河南省联合体夏大豆区域试验(第二年);驻豆 30 参加河南省联合体夏大豆区域试验普通组,亩产 270.8 千克 ;另外,驻豆 28、驻豆 33、驻豆 34、驻豆35、驻豆 36、驻豆 37、驻豆 38、驻豆 39 新品系分别参加国家鉴定和省比较试验。审定品种 :驻豆 20 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段 莹 潘正茂)
【芝麻新品种选育】 2019 年,市农科院选育芝麻新品种。亲本观察及田间杂交 :种植亲本材料 401 份,选留 398 份 ;组配杂交组合 232 份,收获 228 份。优良组合及后代材料的选择 :F1 ~ F5 代共种植 1009 份,收获 1103 份,表现较好37 份。高代株行观察圃 :种植高代(F6 代以上)754 个株行(系),收获单株 691 个,表现较好的 75 个,表现特别优良的 36 份。芝麻品种(系)优选、提纯及系统选育 :种植30 多个芝麻品种(系)195 个株行,从中选出纯系、优系和变异优株 182 个,综合性状好的有 6 个。芝麻细胞核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种植不育系 153 份,作细胞核雄性不育人工自交 65 份,收获不育系单株材料 148 份,这些株系不育率稳定在 50% 以上。高代鉴定 :种植高代鉴定材料141 份,鉴定出 3 个有苗头的新品系,综合性状表现良好,计划 2020 年进入品种比较试验。新品种(系)比较试验 :参试新品种(系)23 个,以豫芝四号为对照,驻 19B17 产量居试验第 1 位 ;驻 19B9 亩产量居试验第 2 位。这 2 个品系综合性状好,抗病性、抗倒性、耐渍性强,丰产潜力大。南繁加代 :在海南种植加代杂交材料 251 份,繁殖芝麻新品系 3 个,配制杂交组合 70 份。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的 3 个新品系 :驻 17B09 参加全国(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 ;驻 16B04 参加全国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展示试验 ;驻 17B01参加 2019 年全国(江淮区)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段 莹 潘正茂)
【花生新品种选育】 2019 年,市农科院进行花生新品种选育。种植父本 44 份,母本 6 份,配制杂交组合 41 个,收获38 份。种植后代材料 1126 份,收获 831 份,其中 F1 代 56份,共 467 个单株,收获 238 个单株 ;2018 年收获的 F1 当年参加南繁,故 2019 年没有 F2 代,F3:296 份,F4:68 份,F5 :74 份,F6 :68 份,F7 :44 份,F8 :24 份。 种 植 2017年南繁材料 412 份,2018 年南繁材料 84 份。品种(系)比较:试验品种(系)44 个,对照品种为远杂 9102,各品种(系)产量幅度为荚果 213.5 千克 / 亩~ 396.7 千克 / 亩,有 32 个新品系荚果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 0.96% ~ 25.1%。南繁加代 :南繁加代 461 份材料,其中后代材料 449 份,高油酸材料 12 份。参加国家、省试验的新品系 6 个 :驻花 3 号参加长江流域片花生品种多点试验 ;驻花 4 号参加黄淮海中南片小粒花生品种多点联合测试 ;驻花 6 号参加黄淮海中南片小粒花生品种多点联合测试 ;驻花 7 号参加河南夏播花生品种多点联合测试 ;驻花 10 号和驻花 11 号参加河南小粒花生品种多点联合测试位。(段 莹 潘正茂)

【蔬菜新品种选育】 2019 年,市农科院质资源辣椒 35 份,茄子 46 份,番茄 30 份,丝瓜 3 份,朝天椒 5 份,资源圃共有辣椒种质资源 242 份,茄子 243 份,丝瓜 45 份,番茄 313 份,朝天椒 112 份。配制辣椒杂交组合 70 个,实收杂交组合 50个 ;配制茄子杂交组合 120 个,实收杂交组合 108 个 ;配制番茄杂交组合 50 个,实收杂交组合 37 个 ;配制丝瓜杂交组合 30 个,实收杂交组合 24 个。新组合鉴定 :鉴定辣椒杂交组合 35 份,筛选出适合保护地栽培的新组合 8 个 ;筛选出适合露地中晚熟栽培的较好组合 5 个。鉴定茄子杂交组合 95 个,比对照增产在 10% 以上的青茄组合 7 个 ;比对照增产在 10% 以上紫茄组合 14 个。鉴定丝瓜杂交组合 20 个,筛选出优质、丰产、抗病、适应性强杂交组合 2 个。辣椒比较试验 :在塑料大棚内,对 15 个杂交组合作产比试验,筛选出 5 个有苗头新品系 ;以辣优四号作对照,对 6 个杂交组合作产比试验,筛选出适宜露地栽培的有苗头新品系 3 个。茄子比较试验 :对 26 个优势杂交组合作产比试验,筛选出有苗头青茄新品系 6 个,有苗头的紫茄新品系 10 个。丝瓜比较试验 :以长沙肉丝瓜、驻丝瓜 1 号为对照,对 2018 年通过组合鉴定的 7 个优势组合作产量比较试验,筛选出 2 个有苗头新品系。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番茄种质创新 :2019年对 2018 年引进的 50 份抗病资源材料通过鉴定,分离纯化收获 80 份优良单株材料进行自交纯化。南繁加代 :种植茄子加代材料 80 份,其中自交系纯化加代材料 50 份,高代纯合材料 30 份 ;种植辣椒加代材料 75 份,其中自交系纯化加代材料 40 份,高代纯合材料 35 份 ;种植番茄自交系纯化加代材料 52 份。鉴定品种:驻茄 17 号、驻茄 18 号、驻茄 19 号、驻茄 20 号通过河南省品种鉴定。 (段 莹 潘正茂)
【食用菌选育】 2019 年,市农科院进行食用菌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引进保存 :新引进种质资源平菇 3 份、香菇 35 份,共收集、创新、筛选、淘汰,共保存优质种质资源 154 份。平菇杂交育种 :种植平菇资源 25 份,共做杂交组合 68 个, 10 个杂交菌株菌丝与亲本有明显的拮抗线,具有一定遗传差异,计划 2020 年做出菇试验,然后进入自我鉴定。香菇杂交育种 :共做香菇杂交组合 160 个,对 24 个杂合子与其亲本进行拮抗试验,3 个杂交菌株菌丝与亲本有明显拮抗线,具有一定遗传差异。平菇杂交菌株鉴定试验 :2019 年 3月份对 2018 年以前杂交的 12 个菌株进行复筛,每个品种设置 3 个处理,每个处理 15 袋。其中 6 个生物学效率高于其他杂交菌株,可以进行下步试验。香菇杂交菌株鉴定试验 :对 2018 年 3 个杂交选出新菌株进行种植鉴定,产量差异不显著,提纯分离后继续种植。参加省生产试验新品种 :提供ZP17098、ZP17013 两个品系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
相关试验 :香菇 L808 菌株提纯复壮,对分离的 5 个香菇 L808 菌株进行复筛,808-3-14-13 与 808 类似,菇总体较好。二茬菇好。平菇驻研 1 号高产配方筛选试验 :设置 5个处理配方,不同配方间出菇时间、现蕾袋数及生物学效率差异较大,配方 4 现蕾最早,较 CK 早 4 天 ;平均生物学效率最高的是配方 4,为 90.3%。羊肚菌新品种比较试验 :对6 个羊肚菌菌株,比较其菌丝生长及出菇情况,试验的几个菌株差异显著,以 5 号,六妹孢子分离产量最高。秋季平菇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驻研 1 号、驻研 2 号在秋季栽培时,生物学效率依然高于对照。本次试验期间,接种温度比较合适,因此无感染菌袋。羊肚菌废料栽培平菇试验,8 个处理,以第二配方,营养袋废料添加量 30% 产量最高。(段 莹 潘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