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研究
【概况】 2021 年,全市农科系统共实施科研课题88 项,推荐小90 个农作物新品系参加各类中间试验。审鉴定通过农作物新品种6 个。集成创新小麦“双减”施肥、大麦玉米一年三熟青贮饲料、花生“一选四改”、芝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优质配套栽培技术16 项。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研项目33 项,其中国家科研项目7 项、省级科研项目24 项、市级科研项目2 项。全年制定省地方标准2 项,获21 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30 篇论文在核心刊物发表,荣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5 项。其中,“辣椒果实品质调控分子机制及优良新品种选育”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海南加代育种基地先后完成围墙、田间道路、蓄水池、灌溉设施建设,试验基地搬迁和科研创新中心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与张新友院士围绕花生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创制开展联合攻关;与陈剑平院士合作鉴定黄花叶病抗性资源材料531 份,筛选出小麦新品种17 个;与张海洋合作示范推广抗裂蒴芝麻新品种豫芝NS10、豫芝ND837。与张秀荣研究员合作开展“芝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联合攻关,从根本上解决芝麻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可以像收割小麦一样收割芝麻。全年开展技术服务活动242 次,召开农业技术培训会52 场,参与专家人数560 人次,服务群众1.2 万余人次,发放技术手册4 万余份,建设科技示范基地51 个,示范总面积3.8 万亩。柔性引进院士团队专家5 人,围绕全市花生品种较杂、种植粗放等问题,示范推广夏花生“一选四改”生产技术,推动花生产业提质增效。引进省农科院2 名作物学博士后,分别合作开展“芝麻耐渍QTL 定位和功能标记开发”“春栽香菇越夏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2021 年有5 人被评定为河南省C 级高层次人才、4 人聘任高级职称、5 人晋升高级职称、5 人被评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 人被评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 孙联合 段武林)
【小麦育种】 2020—2021 年度,市农科院种植小麦优异资源1207 份,配制杂交组合和改良组合共计2000 余套。各世代种植育种材料种植15320 余份,共计组合2131 个。一是小麦所夏繁加代情况:为缩短育种年限,小麦所2021 年在河南省栾川县进行夏繁加代种植,实验材料于2021 年6 月进行室内种植和春化处理,本年度夏繁材料共计330 余份,因试验条件及天气情况影响,共计收获328 份材料,加代成功率为99.39%。二是新品系鉴定和观察比较试验:鉴定小麦参试品种丰产性、适应性,选育出优异小麦品系。鉴定试验共计有72 个品系(含对照),共计种植小区216 个。小麦新品系观察,参试品系共计180 个,每组12 个,共分为15 组,对照周麦18 和郑麦113。半冬性品系113 个,其中比对照周麦18 增产的品系有51 个,增产幅度0.39%—23.42%,增产幅度大于5% 的有31 个品系。弱春性品系共计67 个,其中比对照郑麦113 增产的品系有18 个,增产幅度0.51%—12.75%。三是新品系参试情况:驻麦762 和驻麦256 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和河南省审定。驻麦586 参加2019—2020 年河南省战略联盟体生产试验,完成全部审定程序。驻麦548完成2 年国家黄淮南片比较试验,推荐2021—2022 年度国家区域试验,驻麦588、驻麦726、驻麦596、驻麦592、驻麦591 新品种分别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第2 年或第1 年;另有驻麦599、驻麦598、驻麦569、驻麦568、驻麦567、驻麦566、驻麦565、驻麦562 小麦新品系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及河南省不同组别的比较试验。
试验:本年度共承担中间试验75 组,参试品种635 个。种植小区1960 个。其中,国家黄淮南片试验25 组,310 个品种;河南省试验10 组,81 个品种;联合体试验12 组,132 个品种。
单项课题:院士工作站任务情况,协助陈剑平院士继续抗性资源材料鉴定试验,2020—2021 年度继续在土传黄花叶病鉴定平台开展抗性资源材料鉴定,鉴定材料在2020—2021 年度鉴定531 份中筛选出的81 份具有中感至高抗的材料,在2020—2021 年度继续进行鉴定,进一步鉴定这些材料的稳定性,以便为育种单位提供可靠的亲本材料。
发表学术论文10 篇(均为中文核心期刊):《黄淮麦区(南片)小麦新品系脂肪氧化酶活性分析及其等位基因检测》《小麦籽粒黄色素基因型鉴定及其与色差仪参数相关分析》《黄淮麦区(南片)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黄淮南片麦区小麦粒重基因TaSus2-2B 和TaGw8-B1 等位变异的分子检测》《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在黄淮麦区新育小麦品种中的分布》《黄淮麦区(南片)小麦籽粒过氧化物酶活性分析及其等位基因检测》《国审丰产多抗小麦新品种—驻麦305》《国审小麦新品种驻麦305 的产量、品质及抗病性分析》《黄淮麦区小麦黄色素含量基因等位变异的分子检测》《黄淮麦区(南片)小麦穗发芽抗性评价及其等位基因检测》。( 孙联合 段武林)

【玉米育种】 2021 年,玉米种质资源保存创新采用“田间种植+ 低温低湿库”保存方法,将2020 年种植保存的2500 余份材料全部贮存于低温低湿库,2021 年选择其中的1819 份进行田间种植保存。从中选育出367 个高代材料、203 个中低代材料,繁殖参试组合亲本20 个,配制杂交组合2117 份。一是新组合鉴定:共种植杂交组合4643个,对照种为郑单958(CK1)和先玉335(CK2)。选出203 个组合进行考种测产,比郑单958 增产的组合共85 个,比先玉335 增产的85 个,比两对照同时增产的67 个。有5 个新选系增产组合较多,配合力较强,可上升为市农科院玉米育种骨干系。二是新组合产量比较试验:受灾害性天气影响,通过田间鉴定,共筛选出31 个综合表现较好的新组合,收中间2 行进行测产和考种。经测产,共鉴定出15 个增产新组合,已在海南制种,将与前两年制种而未参试的3 个优良新组合一起,合计18 个优良新组合,参加2022 年河南省多点联合鉴定试验和体系多点鉴定试验。三是多点鉴定试验:2021 年推荐18 个优良组合参加多点联合鉴定,其中8 个参加由河南农大李潮海院长主持的河南省夏玉米新品种产比联合鉴定(全省10 个试验点),10 个参加省体系新品种联合测试(全省5 个试验点)。本年度市农科院承担的河南省夏玉米新品种产比联合鉴定占地4亩,共89 个新组合(含对照),由10 个省内地市级院所及科研单位提供。参试新组合中5 个新组合增产点次超过60%,其中驻玉2102 表现最好,9 点全部增产;驻玉2101(7 增2 减)、驻玉2109(7 增2 减)、驻玉2113(4 增1 减)和驻玉2103(6 增3 减)表现较好。5 个新组合产量表现均达到品种比较试验参试标准,可以参试。四是海南冬繁加代:2020—2021 年,种植加代材料203 份,配制小组合2148 个,配制产比组合372 个,配制多点鉴定参试组合22 个,配制参试大组合16 个。收获试验用种940 余斤。2021—2022 年度,种植选系加代材料448 份,计划配制小组合2240 个,配制产比组合85 个,配制参加2022 年省联合体和河南省夏玉米各级别试验用种17 个、参加多点鉴定试验用种18 个。五是新组合参试:2021 年共推荐11 个新组合参加省级试验,参试数量创新高。其中,7 个新组合参加区域试验、4 个参加品比试验。
相关试验:2021 年度共承担各类中间试验3 项共计13组,占地14.7 亩。配合首席及岗位科学家完成3 项体系试验:体系玉米新组合联合测试试验、不同来源种质抗逆稳产特性研究试验、玉米品种氮效率性状鉴定与评价指标筛选试验。( 孙联合 段武林)
【大麦育种】 2021 年,市农科院从原始材料和高代材料中筛选出核心母本300 份,根据远缘亲本、优势互补的原则,共选配杂交组合260 余份,收获231 份。F1 代种植233 个组合,田间淘汰183 份,实收50 份。F2 代共种植87 个组合,田间淘汰21 个,收获66 个组合。后代材料F3 代以上共种植249 个组合,从中选育并收获出株型紧凑、矮秆、早熟、抗倒性强、落黄好、综合性状较好的优良株系111 份。一是新品系参试情况:本年度优选14 个新品系参加二棱大麦鉴定试验,分别是驻9-28、驻7-69、驻5-110 等;14 个新品系参加多棱大麦鉴定试验,分别为驻6-399、驻5-159、驻7-369 等;驻6-308、驻8-257、驻12-25 等100 个新品系参加观察试验。二是夏繁加代:本年度与市农科院小麦所合作在洛阳栾川开展大麦夏繁加代,种植F0 代杂交组合20 份,经观察鉴定实际收获20 份,继续在市农科院试验基地种植。三是参加国家、省区试的新品系15 个:12 个大麦新品系参加河南省大麦联合区域试验,分别为驻5-505、驻7-129、驻9-15、驻6-81 等;3 个新品系参加国家大麦穿梭育种鉴定试验,为驻大麦9 号、驻大麦10 号及驻大麦11 号。
相关试验:一是新品系观察试验。参试品种(系)共124 个(对照除外),其中二棱品种52 个、多棱品种72 个。二是二棱大麦新品种(系)鉴定试验。参试品种(系)15个,平均亩产491.22 千克,其中11 个品种均比对照驻大麦3 号增产,增产幅度为0.85%—16.99%,产量最高的为驻2013 南036,达到542.88 千克/ 亩,较对照驻大麦3 号增产16.99%。三是多棱大麦新品种(系)鉴定试验。本试验15 个品种,平均亩产473.84 千克,其中5 个品种(系)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2.47%—25.43%。9 个品种(系)较对照减产,减产幅度为0.49%—26.01%。其中,产量最高的为驻7-127,达609.71 千克/ 亩,较对照驻大麦4 号增产25.43%。四是承担的中间试验。国家大麦穿梭育种鉴定试验参试品种共38 个,河南省大麦联合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15 个。五是单项试验。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河南省甘薯杂粮体系驻马店试验站。(孙联合 段武林)
【大豆育种】 2021 年7 月,高蛋白品种驻豆27 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高油驻豆21、高蛋白驻豆26 通过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终审。杂交圃:种植亲本材料181 份,配制杂交组合230 个,成功收获199 个。南繁加代:2021 年11 月南繁种植面积3.2 亩,种植低代材料、单株264 份,繁殖参试大豆优良品系12 份。综合观察试验:种植30 份,淘汰16 份,收获14 份,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有3 份材料。鉴定试验:种植鉴定材料42 份,淘汰17 份,收获25 份,通过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其中J1、J14、J17、J25、J27、J35 等品系表现较好,计划升入品比试验。品比试验:种植12 份,淘汰3 份,收获9 份,其中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有品5、品7、品8、品12 等新品系,产量幅度210.3-230.0kg/ 亩, 比对照郑196 增产8%—16%,计划明年参加试验。
参加国家省试验的新品系13 个:一是驻豆27 :2018—2020 年参加河南省联合体夏大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出高蛋白、高产、稳产,于2021 年7 月通过河南省审定。二是驻豆21 :参加国家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试验,属高油品系,2021 年8 月通过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终审。三是驻豆26 :参加国家夏大豆黄淮海南片区域生产试验,属高蛋白品系,2021 年8 月通过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终审。四是驻豆30 :参加河南省联合体夏大豆生产试验,综合各试验点表现较好,在驻马店表现为亩产221 千克,增产19%,居参试品种(系)第1 位,截至年底该组试验数据虽未汇总,据了解在各试验点表现较好,有望明年审定。五是驻豆33 :参加国家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区域试验,该组试验数据尚未汇总。六是驻豆38:参加河南省联合体夏大豆区域试验普通组(第二年),该组试验数据尚未汇总,有望明年参加生产试验。七是驻豆42 :参加河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普通组(第一年),该组试验数据尚未汇总。驻豆42 属早熟品系,据了解在各试验点表现较好。八是驻豆43 :参加河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普通组(第一年),该组试验数据尚未汇总,在驻马店试验点表现为亩产224.4 千克,增产17.4%,居参试品种(系)第2 位。九是驻豆45:参加河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普通组(第一年),该组试验数据尚未汇总,驻豆45 在驻马店试验点表现为亩产213 千克,增产9.9%,居参试品种(系)第3 位。十是驻豆46、驻豆47、驻豆28、驻豆48、驻豆49、驻豆50 新品系分别参加国家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多点鉴定和河南省夏大豆品种比较试验。十一是2020 年南繁种植面积3 亩,种植低代材料、单株162 份,繁殖参试大豆优良品系8 份;2021 年全收,其中繁的6 个优良品系参加2021 年国家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多点鉴定和河南省夏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孙联合 段武林)
【芝麻育种】 2021 年,市农科院芝麻育种亲本观察及田间杂交:种植杂交亲本材料524 份,顺序排列,双行区,选留476 份。优良组合及后代材料选择:F1 ~ F5 代共种植1068 份,收获1270 份,表现较好的有38 份。高代株行观察圃:种植高代(F6 代以上)653 个株行(系),顺序排列,单行区。通过田间观察记载,收获单株589 个,表现较好的有49 个,表现特别优良的有10 份。计划2022 年10 个品系进入产量鉴定试验。芝麻品种(系)优选、提纯及系统选育:种植30 多个芝麻品种(系)202 个株行,从中选出纯系、优系和变异优株196 个,综合性状好的有3个,这些品系耐渍、抗病、长势强。芝麻细胞核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种植不育系175 份,收获不育系单株材料224 份,这些株系不育率稳定在50% 以上。综合性状好的有3 份即M11、M72、M143。高代鉴定:种植高代鉴定材料191 份,收获196 份,通过田间观察及室内考种,鉴定出3 个有苗头的新品系,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的有2021J5、2021J29、2021J178。这3 个新品系较对照增产15% 以上,计划2022 年进入品种比较试验。 新品种(系)比较试验:种植新品种(系)29 个,顺序排列,以豫芝四号为对照,试验结果是驻21B4 亩产量为87.96 千克,比对照增产96.86%,居第1 位;驻20B3 亩产量为74.02 千克,比对照增产65.67%,居第2 位。这2 个品系综合性状好,抗病性、抗倒性、耐渍性强,丰产潜力大。南繁加代:种植南繁加代材料497 份,繁殖芝麻新品系6 个,配制杂交组合100 份。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的3 个新品系:驻19B10、驻19B11 参加2021 年全国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驻19B11 参加2021 年全国江淮区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驻20B07 参加2021 年湖北省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 孙联合 段武林)
【花生育种】 2021 年,市农科院种植父本55 份,3 行种植,母本4 份,配置杂交组合35 个。种植后代材料F1-F9 代共915 份, 其中F1 :32 份,F3 :380 份,F4 :245 份,F5 :138 份,F6 :22 份,F7 :42 份,F8 :38 份,F9 :18 份。于5 月24 日播种,9 月8 日收获。品种(系)比较:种植新品种17 份,顺序排列,没有重复,6 行区,于5月24 日播种,对照品种为远杂9102,各品种(系)产量幅度为荚果208.5.5 千克/ 亩—265.5 千克/ 亩,有10 个新品系荚果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0.87%—24.6%。高代鉴定(2 组):第一组是高油酸材料,共30 份,顺序排列,4 行区,没有重复,通过田间观察及室内考种,鉴定出3个有苗头的新品系,较对照增产10% 以上;第二组是高油材料,共31 份,顺序排列,4 行区,没有重复,通过田间观察及室内考种,鉴定出2 个有苗头的新品系,较对照增产10% 以上。南繁加代:种植南繁加代材料共422 份,其中低代材料401 份,有苗头新品系16 个,2022 年参加中间试验新品系5 个。2021 年参加中间试验新品系8 个:驻花12 号、驻花13 号、驻花16 号和驻花19 号4 个新品系参加2021 年河南小粒(主要为珍珠豆)花生品种多点联合测试,驻花17 号参加2021 年河南省产学研花生联合体区域试验,驻花15 号和驻花18 号分别参加2021 年黄淮海中南片小粒花生品种多点联合测试的第二组和第一组试验,驻花14 号参加2021 年河南省夏播花生品种多点联合测试试验。
承担国家、省中间试验共6 项11 组。一是 2021 年长江流域片花生新品种多点试验,试验共16 个品种(系),采取小区种植, 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3 次, 荚果产量在208.33 千克/ 亩—361.67 千克/ 亩之间, 籽仁产量在141.66 千克/ 亩—257.76 千克/ 亩之间。二是2021 年国家北方片花生新品种多点试验(共2 组)。三是2021 年黄淮海中南片小粒花生品种多点联合测试(共2 组)。四是2021 年黄淮海中南片大粒花生品种多点联合测试(共2 组)。五是2021 年河南小粒(主要为珍珠豆)花生品种多点联合测试(共2 组)。六是2021 年河南省产学研花生联合体区域试验(共2 组)。
取得成果(4 项):发表科技论文1 篇《不同播期和密度对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豫花37 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农业科技通讯》2021 年第5 期);“豫南花生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河南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三等奖;申报河南省地方标准1 项:《花生化肥减施增效栽培技术规程》;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 项,即花生专用根部施肥装置、一种花生自动育种装置和一种花生培养育种实验装置。( 孙联合 段武林)
【蔬菜育种】 2021 年,市农科院搜集、引进蔬菜和食用菌种质资源77 份,其中蔬菜种质资源45 份、食用菌种质资源32 份;种植鉴定蔬菜资源材料1093 份,保存食用菌种质资源185 份,采集大型真菌资源标本210 份。配制蔬菜杂交组合345 个,平菇杂交组合40 个,香菇杂交组合65 个,系统选育香菇品种2 个;鉴定筛选出表现优良的蔬菜杂交组合38 个,优异新品系16 个;经过初筛、复筛、生产试验,优选出平菇品种2 个。南繁基地加代种植蔬菜资源材料215 份,配制辣椒杂交组合35 个,茄子杂交组合50 个,番茄杂交组合30 个,丝瓜杂交组合25 个。配制聚合多种抗病基因的番茄杂交组合56 个,其中聚合抗5 种病害的组合35 个、聚合抗4 种病害的组合12 个、聚合抗3 种病害的组合9 个。6个香菇品种和3 个平菇品种在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做ISSR 鉴定。
栽培技术:优化并集成平菇培养料短时灭菌开放式接种技术模式,以及与主推品种配套的香菇不同栽培模式精准化栽培技术、平菇不同栽培模式精准化栽培技术。系统研究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设施蔬菜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及示范推广。全年共承担省级示范推广项目5 项。累计开展科技服务130 人次,组织技术培训10 余次,培训技术人员及种植户760 余人,发放技术资料2200 余份;召开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会2 次,市电视台专题技术讲座2 次,媒体报道3 次。 (孙联合 段武林)
【食用菌育种】 2021 年,市农科院新引进种质资源香菇15份,平菇野生资源5 份。本课题共保存优质种质资源173 份。配制平菇杂交组合120 个,其中单孢杂交组合90 个、多孢杂交组合30 个,香菇单孢杂交组合110 个。杂交组合鉴定试验:通过比较法对2021 年配制的平菇、香菇杂交组合进行栽培试验,筛选出平菇优良组合10 个、香菇优良组合10个。新组合产量比较试验:2021 年通过生物学效率比较法对2020 年筛选出的平菇、香菇优势杂交组合开展产量比较试验,筛选出有苗头的平菇新菌株4 个、香菇新菌株5 个。
相关试验。一是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设:对接试验,对香菇品种改良岗位提供的18 系列30 份创新种质材料进行春栽评价试验,19 系列24 份创新种质材料进行秋栽评价试验,初步选出2019 年系列品种8 个;对2017、2018 年筛选品种,再次做适应性试验,选出2018 年系列品种4 个,2017 年系列品种3 个。二是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2021 年引进示范4 个香菇新品种L808、申香215、驻香1602、130,示范规模40 万棒。在泌阳县建立泌阳县大地菌业有限公司、泌阳县富石西香菇蔬菜专业合作社2 个规范化示范基地。
科研成绩:发表科普文章4 篇,研究论文1 篇。制定的地方标准,河南省地方标准《平菇培养料短时杀菌生产技术规程》于2021 年12 月8 日通过专家组审查,进入报批阶段。授权发明专利2 项(一种适宜春、秋季栽培的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和栽培方法,一种香菇母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及香菇母种培养基)。 ( 孙联合 段武林)
【驻麦762】 驻麦762 属半冬性中熟品系,全生育期228 天,成熟期比对照品种周麦18 早熟0.5 天。幼苗半匍匐,叶片宽短,冬季抗寒性较好,起身拔节晚,两极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较好。平均株高73.7 厘米,茎秆弹性一般,抗倒伏能力中等。株型松散,蜡质重,穗下节长,旗叶窄短上冲,穗层整齐。后期根系一般,耐热性中等,耐干热风能力一般,熟相中等。纺锤形穗偏方形,中大穗,码略稀,结实性较好,白壳,长芒,白粒,籽粒角质,粒中等,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中等,容重较高。平均亩穗数40.4 万穗,穗粒数36.2 粒,千粒重42.3 克。2017—2018 年度试验,平均亩产478.8 千克,比对照周麦18 增产4.11%,极显著,21 点汇总,20 点增产≥ 2%,比对照增产≥ 2% 的试点率95.2%。2018—2019 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6.8 千克,比对照周麦18 增产4.14%,极显著,22 点汇总,19 点比周麦18 增产≥ 2%,比对照增产≥ 2%的试点率86.4%,比第2 对照百农207 增产6.64%。二年平均亩产532.8 千克,比对照周麦18 增产4.13%,二年差异极显著。二年汇总43 点次,39 点次比周麦18 增产≥ 2%,比对照增产≥ 2% 的点次率90.7%。2019—2020 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6.9 千克,比对照周麦18 增产5.6%,汇总23 点22 点增产,增产点率为95.7%,比对照增产≥ 2% 的点次率为95.7%。2017—2018 年度和2018—2019 年度试验结果:全生育期天221.3/234.7 天,成熟期比对照品种周麦18 早熟0.5 天/0.5 天。平均株高72.4 厘米/75 厘米,倒伏程度≤ 3 级,或倒伏面积≤ 40% 的试点率为90.5%/100%。平均容重794 克/ 升和792 克/ 升。平均亩穗数38.8 万/42 万,穗粒数35 粒/37.5 粒,千粒重41.1 克/43.4 克。冬春性鉴定:2017-2018 年度和2018-2019 年度鉴定为半冬性类。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2018 年/2019 年结果:条锈病:近免疫/ 中感,纹枯病:高感/ 高感,赤霉病:中感/ 中感,白粉病:中感/ 中感,叶锈病:高抗/ 免疫。
品质分析: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2018年/2019 年品质检测结果为:容重805 克/ 升和814 克/ 升、蛋白质(干基)14.5%/14.2%、湿面筋34.2%/31.3%、吸水率60%/59%、稳定时间5.4 分钟/7.3 分钟,拉伸面积45平方厘米、最大拉伸阻力246E.U。二年平均:容重810 克/ 升、蛋白质(干基)14.4%、湿面筋32.8%、吸水率60%、稳定时间6.4 分钟,拉伸面积45 厘米2、最大拉伸阻力246E.U。
适宜区域: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淮河以南稻茬麦区)和南阳市南部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孙联合 段武林)
【驻麦256】 驻麦256 属于弱春性早熟品系。幼苗半直立,苗期叶片较宽,叶色浓绿,苗势一般。分蘖力一般,成穗率中等,亩穗数适中,穗层较整齐。春季起身偏晚,拔节略慢,但两极分化快,苗脚利索,抽穗早。成株期株型松紧适中,旗叶较长、半披,穗下节长,植株偏矮,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纺锤形穗,大小均匀,结实性好,穗粒数较多。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偏高。根系活力好,较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成熟早,落黄好。田间自然发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和叶枯病。2017—2018 年度参加河南省春性组区试,平均全生育期210.3 天,成熟期比对照品种郑麦113 晚熟0.2 天,平均株高71.4 厘米,平均亩穗数37.1 万穗,穗粒数32.7 粒,斤重40.1 克。严重倒伏点率0%。冬春性鉴定,为春性类。2018 - 2019年度参加河南省春性组区试,平均全生育期223.4 天,成熟期与对照品种郑麦113 同期,平均株高72.8 厘米,平均亩穗数41.7 万穗,穗粒数32.7 粒,千粒重44.5 克,严重倒伏点率2.1%。
产量表现:2017—2018 年度参加河南省春水B 组区试,14 点汇总,13 点增产,1 点减产,增产点率92.9%,平均亩产419.7 千克,比对照品种郑麦113 增产4.5%,极显著, 居13 个参试品种第5 位。2018—2019 年度参加河南省春水A 组区试,14 点汇总,12 点增产,增产点率85.7%,平均亩产567 千克,比对照品种郑麦113 增产4.9%,极显著,居10 个参试品种第4 位。两年区试汇总比对照品种郑麦113 增产均大于1%,平均增产4.7%,平均增产点率89.3%。
品质结果:2018 年区试混合样品质分析(郑州),蛋白质( 干基) 含量14%, 容重781 克/ 升, 湿面筋含量29.2%,降落数值115 秒,沉淀指数62 毫升,硬度71HI,吸水量54.3 毫升/100g,形成时间3.5 分钟,稳定时间3.6分钟,弱化度138FU,恒定变形拉伸阻力220EU,延伸性185 毫米,最大拉伸阻力302EU。2019 年区试混合样品质分析(郑州),蛋白质(干基)14.1%,容重810 克/ 升,湿面筋含量28.5%,降落数值433 秒,沉淀指数46 毫升,硬度73HI,吸水量62.2 毫升/100 克,形成时间3.7 分钟,稳定时间3.1 分钟,弱化度146FU,恒定变形拉伸阻力103EU,延伸性127 毫米,最大拉伸阻力104EU。
抗病鉴定:2017 年接种鉴定(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2018 年接种鉴定(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孙联合 段武林)
【驻豆27】 驻豆27 是由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而成,于2021 年7 月5 日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豆20210007。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5 天—110 天,有限结荚,株型收敛;品种平均株高73.9 厘米,底荚高度23.4 厘米,主茎节数 15 节,有效分枝 2 个—3 个,单株有效荚数45 个左右,单株粒数 90 粒左右,百粒重21.6 克,卵圆叶,紫花,灰毛,荚皮灰色,粒椭圆,种皮黄色,有光泽。蛋白质含量46.17%,脂肪含量18.65%,蛋脂总量(64.82%)≥ 63% 属于优质高蛋白品种。
产量表现:2018 年参加河南省农科系统大豆联合体区域试验,试验点汇总,增产点率达90.9%,平均亩产168.54千克,比对照增产3.93%,增产达显著水平;2019 年继续区试,平均亩产211.38 千克,比对照增产3.51% ;2020 年升入河南省农科系统大豆联合体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8.68 千克,比对照增产5.4%。适宜在河南各地推广种植。( 孙联合 段武林)
【驻芝25 号】 驻芝25 号是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通过有性杂交、多元病圃多年鉴定、高代鉴定选育而成的芝麻新品种,2021 年4 月通过河南省鉴定。
产量表现:驻芝25 号一般亩产85 千克,高产条件下可达100 千克以上。2017 年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该品种平均亩产111.27 千克,比对照增产 11.61%,增产达显著水平。2018 年续试,驻芝25 号平均亩产84.86 千克,比对照增产7.6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9 年展示试验平均单产121.66千克/ 亩,比对照豫芝4 号增产7.16%。
特征特性:该品种单秆型,生育期88.7 天,三花四棱,茎秆绿色,株高185.3 厘米,始蒴部位76.2 厘米,黄梢尖长5.1 厘米,主茎果轴长103.2 厘米,单株成蒴数86.41 个,单蒴粒数58.17 粒,千粒重2.908 克,脂肪含量56%,蛋白质含量19.1%,高抗枯萎病、抗茎点枯病。
栽培技术要点:一是黄淮区5 月20 日—6 月10 日为最佳播期 ,最迟不宜超过6 月15 日。二是以等行或宽窄行条播为宜;可麦垄贴茬播种。三是适宜密度1 万株—1.5 万株/亩,早夏播1 万株—1.2 万株/亩,夏播1.2 万株—1.5 万株/亩;高肥水条件下0.8 万株—1.0 万株/亩。四是及时间苗、定苗,生育期间及时用辛硫磷、康宽等农药防治害虫,喷施80% 戊唑醇、25% 嘧菌酯、58%甲霜灵锰锌、病毒A 等预防或减轻病害;生育后期及时排涝、防旱,并喷施叶面肥 1次—2 次,以防早衰。五是适期打顶,提高籽粒饱满度。春播芝麻应在7 月底进行小打顶,夏播则在立秋前后打顶。六是适期收获,小捆架晒:一般以植株下部3 个—5 个果节微裂时开始收获为宜;收获后小捆架晒,以防霉变。( 孙联合 段武林)
【驻芝26 号】 驻芝26 号是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芝麻新品种。2021 年4 月通过河南省鉴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单秆型,生育期86 天,三花四棱,花白色,株高187.5 厘米,始蒴部位71.6 厘米,黄梢尖长5厘米,主茎果轴长110.9 厘米,单株成蒴数90.8 个,单蒴粒数63.4 粒,千粒重3.083 克,脂肪含量54.8%,蛋白质含量20.3%,高抗枯萎病,中抗茎点枯病,耐渍、抗旱、抗倒。产量表现:2018 年国家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该品种平均亩产88.39 千克,比对照增产4.66%,2019 年续试,驻芝26 号平均亩产104.74 千克,比对照增产11.4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20 年展示试验,驻芝26 号平均单产89.12 千克/ 亩,比对照增产12.04%。
栽培技术要点:一是适时早播,春播应在5 月中旬;夏播一般在5 月25 日至6 月10 日。二是种植密度为夏播1万株—1.2 万株/亩,高肥水条件下0.8 万株—1 万株/亩。三是田间管理,每亩应施三元复合肥(氮、磷、钾各15%)25 千克—35 千克,芝麻生长到1—2 对真叶要及时间苗,4—5 对真叶定苗。芝麻生育期间要注意防治病虫草害,并且要注意防旱排涝。四是适时打顶,适期收获,春播芝麻应在7月底打顶,夏播芝麻则应在立秋前后打顶。收后要小捆架晒,以保证芝麻的外观品质。 ( 孙联合 段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