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 植 业
【小麦生产】 2021 年,驻马店市小麦生产抓好播期关键措施落实,打好播种基础;加强春季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小麦长势均衡,群体充足,个体稳健,多成穗、成大穗;抽穗扬花期加大赤霉病统防统治,病害轻度发生;灌浆期天气条件整体利好,昼夜温差大,灌浆平稳顺畅,成熟期落黄好;收获期抓住晴好天气,加快抢收进度,实现丰产丰收,颗粒归仓。全年全市小麦收获面积1034.15 万亩,平均亩产530千克,总产546.46 万吨,实现夏粮持续丰产,与上年相比,平均单产增加10.07 千克,总产增加13.49 万吨。根据农技人员测产调查和取样考种,2021 年成产三要素呈“两增一减”态势,小麦亩穗数43.85 万穗,比上年的43.11 万穗增加0.74万穗;穗粒数33.07 粒,较上年33.82 粒减少0.75 粒;千粒重42.87 克,较上年41.81 克增加1.06 克。
主要特点。一是播种基础较好,播种面积稳定。2020年10 月10 日—25 日麦播期间,由于墒情较好,加之小麦机耕、机播水平高,确保冬小麦适期播种,一播全苗。二是气候条件。有利因素是苗期温高墒足,冬小麦壮苗安全越冬;春季墒情适宜,气温偏高,利于冬小麦苗情转化升级;灌浆期出现关键性降水,对后期灌浆增重非常有利。不利因素是冬季遭遇干旱,春季阴雨连绵,中期病虫害发生偏重,收获期遭降雨伴随大风天气,给小麦正常生长带来严重影响。三是收获时期,落实麦收关键技术,绝大部分小麦在蜡熟后期适时收割,落穗、落粒现象少,克服部分倒伏田块收获难度增加的困难。同时,麦收机械组织及时,机械投入量足,小麦机收率100%。加上麦收工作全面展开之后,全市天气以晴好天气为主,对麦收、晾晒、仓储等基本有利,实现丰产到手。

主要措施。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半冬性主导品种为西农979、丰德存麦5 号、百农207、郑麦136,搭配品种矮抗58、衡观35、郑麦7698、郑麦366 等品种,弱春性小麦品种以郑麦101、郑麦113 为主,搭配种植百农201、新麦29、西农509 等品种。引导群众扩大优质麦面积,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增加收入。二是落实关键技术。精细整地,充分发挥大中型机械作用,增加耕翻深度,扩大深耕面积,普及机耕机耙,达到土碎地平,上虚下实,提高耕地质量。科学施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秸秆还田面积,科学利用沼液,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培肥地力;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补钾增微”“前氮后移”,提高投肥效果和化肥利用率。推广应用种子包衣技术和选用包衣种子,杜绝和减轻病虫危害,提高播种质量。根据小麦品种特性及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等因素,做到在适播期内适时精量播种,播种偏晚的稻田适当增加播量。高标准粮田推广宽窄行种植、宽幅播、机械沟播等先进播种技术;有条件的地方推广“畦化种植”“小麦机械整地、施肥与播种一体化轻简栽培技术”。三是实施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带动。选择在已建成的高标准粮田区,示范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主导品种,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技术组装配套,确保抗灾增产关键技术模式落实到位,小麦示范片亩产600 千克以上。四是加强田间管理。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因时、因地、因苗制宜,加强麦田管理。冬前管理,重点是中耕和化学除草,培育壮苗;春季管理,要及早进行中耕除草、松土增温,搞好纹枯病等病虫害防治,通过运筹肥水促进穗分化,力争多成穗、成大穗;中后期,要加强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及吸浆虫、蚜虫等病虫测报与防治,及时、准确发布病虫害发生发展信息,提出防控技术意见,做到科学用药,扩大统防统治面积,提高防效,确保各类病虫害不爆发、不流行、少危害。及早研究、组织实施小麦后期“一喷三防”工作,落实好“一喷三防”技术,切实增强小麦植株抗倒伏能力,减轻干热风危害,延长叶片功能期,预防早衰,提高灌浆强度,增粒重,保高产。麦收期间指导农户适时收获。(五)技术服务、宣传到位。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短信、微信等平台,广泛宣传普及小麦条锈病和小麦赤霉病防控知识,提高防治技术普及率和到户率。结合“百站包万家”和三大“农技行动”活动,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服务。现场指导、举办专题培训会、开办电视讲座、发布农业短信、印发资料、咨询服务等,把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和抗逆减灾生产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落实到小麦生产过程中。(王艳芳 彭 盼 田 茜)
【玉米生产】 2021 年,全市玉米生产比上年相比,呈现“两增一平”趋势,即面积和总产增加,单产持平。据农技部门统计:玉米累计收获面积475.8 万亩,比上年种植面积444.1 万亩扩大31.7 万亩,扩大了7.1%。比前三年平均种植面积443.7 万亩扩大32.1 万亩,扩大了7.2% ;平均亩产530.4 千克,与上年单产526 千克持平。比前三年加权平均亩产516.7 千克,增产13.7 千克,增产了2.7% ;总产252.4万吨,比上年总产增加18.7 万吨,增加了8.0% ;比前三年总产增加23.1 万吨,增加了10.1%。
气象条件。2021 年,整个玉米生长期内气象条件利大于弊:6 月初由于气温高,土壤失墒快,播种基础差,玉米播种进度较慢,6 月12 日全市出现大范围的降雨天气,为足墒播种打下基础。6 月下旬至7 月中旬出现6 次大的降雨过程,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各地降水量大小不一,造成土壤水分过于饱和,个别玉米地块遭遇局部大风天气发生倒伏,由于倒伏时间早,倒伏后玉米植株自行直立,对产量影响甚小;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又出现多次降雨,但有3 次降雨量较大,低温寡照,对玉米开花授粉和籽粒形成造成一定影响。9 月上旬多以晴好天气为主,光照充足,早晚温差大,有利于玉米灌浆和干物质积累。总体来看,玉米生产虽然经历6月初的干旱少雨和中后期持续阴雨、低温寡照等不良气候条件影响,但由于及时采取雨前抢种和防汛排涝等应变管理技术措施,收到比预想较好的收成,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如:汝南县三桥镇绿优家庭农场种植荃银8911 百亩示范方,由于在降雨后田间积水无法播种,一直到6 月27日才进行播种,比正常播种晚15 天左右,玉米长势良好,10 月13 日经专家组进行实地测产验收,平均亩实产409.4千克,并且筛选出不同玉米品种的抗渍害能力,如郑原玉432,由于该品种抗倒、早熟、适宜机收,已经推广3 至4 年,被农户所认可,但2021 年由于遭受长时间阴雨天气,田间渍害较为严重,该品种出现早衰死亡,减产较为严重。
主推技术。一是优质高产机粒收玉米品种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主要以迪卡653、裕丰303、良玉99 等品种,良种覆盖率达100%。二是机械收获面积大。全市机械收获玉米面积达377.1 万亩,占玉米总面积的79.3%。其中,机械摘穗面积165.7 万亩,占机收面积的34.8%,机械粒收面积211.4 万亩,占机收面积的44.4%。三是玉米免耕单粒种肥同播面积大。其中,种肥同播面积475.58 万亩,单粒播种面积达到475.16 万亩。四是配方经济施肥面积大,复合肥、专用肥使用量增加。玉米配方施肥面积458.6 万亩,占玉米面积的96.4%。五是适时晚收面积大,产量高、品种好。适时晚收面积379.32 万亩,提高了千粒重和产量。(张风影 田 茜 许 巧 佟建伟)
【大豆生产】 2021 年,全市大豆收获面积36.66 万亩,比上年种植面积缩小0.24 万亩,缩小了0.7% ;比前三年种植面积扩大0.66 万亩,扩大了1.8% ;平均亩产163.12 千克,比上年平均单产减少1.48 千克,减产了0.9% ;比前三年加权平均亩产增加2.29 千克,增产了1.4% ;总产量5.98 万吨,比上年总产减少0.094 万吨,比前三年平均总产增加0.19万吨。2021 年全市大豆生产总体情况与前三年相比,面积、单产、总产均呈增加趋势;与上年相比,面积、单产、总产均呈递减趋势。主要分布在上蔡、西平、汝南、遂平、平舆、确山6 县,其中上蔡县种植面积最大18.21 万亩、西平县5万亩、汝南4.05 万亩、遂平3 万亩、平舆2 万亩、确山2 万亩。气候特点。2021 年全市麦收后,由于气温高,土壤失墒快,墒情不足,播种基础差。直到6 月12 日全市普降中到大雨,为大豆一播全苗打下良好基础。从6 月中下旬至7 月下旬,全市出现持续阴雨,低温寡照,此时大豆生长发育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对水分需求量大,但持续降雨造成低洼地块形成内涝,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发育,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总体来看,大豆生产过程中虽然降雨较多,但由于及时采取排涝除渍等应变管理技术措施,收到比预想较好的收成。
主推技术。一是优质高蛋白品种种植面积大,主导品种突出,覆盖率高。主要选用中黄13、临豆10、驻豆19、周豆25、中黄22 等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二是免耕覆秸种肥异位同播面积大,大豆种肥同播面积36.21 万亩,机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面积19.8 万亩。三是采用20×40 厘米宽窄行种植方式,面积达到29.82 万亩,占大豆种植面积的81.3% ;四是合理密植面积大,占总面积的87.8% 以上。五是配方经济施肥和施用大豆专用肥面积大。配方施肥面积达到35.86 万亩,占97.8%。五是对病虫害实行科学绿色防控。大豆各类病虫害总体发生较轻,对达到防治标准的地块,均进行化学防治。六是化学除草覆盖率高,效果好,覆盖率达100%。 (田 茜 许 巧 朱 强 张风影)
【红薯生产】 2021 年,全市红薯种植面积27.07 万亩,比上年种植面积扩大了1.29 万亩,扩大5%,比前三年平均种植面积25.13 万亩扩大了1.94 万亩;平均亩产504.1 千克,比上年亩减产36.3 千克,减产6.7% ;比前三年加权平均亩产523.9 千克减产19.8 千克,减产3.8% ;总产13.65 万吨,比上年总产减少0.28 万吨,减少2%,比前三年平均总产13.16 万吨增加0.49 万吨,增加了3.7%。从总体来看,红薯生产呈现面积、总产增加,单产减少的趋势。红薯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确山、泌阳、上蔡、汝南4 县,其中确山县种植面积最大,达7.9 万亩,泌阳6.4 万亩,上蔡4.5 万亩,汝南2.1 万亩。
气象因素分析。2021 年,全市在红薯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阴雨天较多,低温寡照,对红薯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在红薯膨大期,降雨较多,造成低洼地红薯在土壤腐烂而减产。但由于及时采取排涝除渍等应变管理技术措施,获得比预想较好的收成。
主推技术。2021 年,驻马店市在红薯生产中主要落实了以下几项关键增产技术:选用优良品种,扩大脱毒甘薯种植面积,加工型主要选用的有商薯19、龙薯9 号、徐薯18、普薯32、烟薯25、广薯87 等品种;采用高起垄栽培技术,覆盖率达89.4% ;合理密植面积大,覆盖率达90.2% ;科学配方施肥面积大,面积达到27.07 万亩,达到100%。化学除草面积大,应用效果好;科学防治病虫害,主要对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进行防治,防治效果达到93.3% ;适时收获,由于在红薯生长后期,多以晴好天气为主,利于红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提高,全市红薯均在霜降前收获结束。(许 巧 田 茜 朱 强 佟建伟)
【水稻生产】 2021 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29.98 万亩,比上年种植面积32.4 万亩缩小2.42 万亩,缩小了7.5% ;比前三年平均种植面积31.3 万亩,缩小了1.32 万亩,缩小4.2%。平均亩产543.7 千克,比上年亩产539.4 千克,亩增产4.3 千克,增产了0.8% ;比前三年加权平均亩产530.8 千克,增产12.9千克,增产了2.37% ;总产16.3 万吨,比上年总产17.48 减少1.18 万吨,减少了6.75% ;比前三年总产减少0.31 万吨,减少1.9%。2021 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县是正阳县21万亩,其次是确山县8 万亩。
气象因素影响。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栽插适时,水稻前期长势良好,但水稻在生长中后期,阴雨天较多、低温寡照,个别地块稻曲霉和穗茎稻瘟病发生较为严重,穗粒数减少,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各地积极采取应变管理技术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取得比预想较好的收成。
主推技术。水稻生产中主要落实的配套技术措施:选用优质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主要选用9 优418、荃两优851、徽两优985、C 两优华占、荃两优丝苗等品种;采用旱育稀植和两段育秧技术,提高秧苗质量,面积达3.11万亩;示范推广水稻直播技术,面积0.3 万亩;合理密植面积大,达27.7 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92.3% ;水稻配方施肥或专用肥面积29.28 万亩,占97.7% ;化学除草覆盖率高,达到100%;科学防治病虫害,对达到防治标准的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曲霉、稻瘟等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控。(佟建伟 张风影)
【花生生产】 2021 年,全市花生种植面积354.22 千公顷,同比2020 年缩减9.95 千公顷,其中春播花生30.29 千公顷、高油酸花生面积49.8 千公顷;平均单产300.75 千克,同比2020 年增加2.6 千克;总产159.79 万吨,同比2020 年减少3.069 万吨。
生产情况:2021 年,春播花生播期适时,播种质量高,出苗整齐,前中期长势较好,开花下针多,结果较多;夏播花生播期墒情充足,温度适宜,播种速度快且集中,6 月中上旬全部结束播种,6 月14 日全市普降大雨,夏播花生出苗比较统一,苗齐、苗壮,苗情一致;7 月份,全市降雨量较大,雨量较常年偏多且比较集中,导致部分地块积水内涝,地下病害发生,雨水天多,气温较常年偏低,不利于春播花生荚果膨大和饱果成熟,使夏播花生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积累减缓,特别是7 月20 日前后,正值夏花生开花下针期,此时暴雨频繁,气温偏低,开花授粉率降低和肥料流失给夏播花生造成一定的减产影响,但是雨后及时追肥、控旺,大部分夏播花生长势良好;8 月份,全市以晴朗天气为主,光、热、水资源充沛,对夏播花生结荚、春播花生饱果、芝麻实现花多、蒴果多极为有利;8 月底9 月初又遭遇持续性降雨,对春花生收获造成一定困扰,也影响了夏花生荚果干物质积累,病害发生。降雨也导致芝麻渍害严重,疫病、茎叶枯病发病较重;9 月中旬天气晴朗,光、热、水资源适宜,夏播花生成熟期延长,提高了花生饱果率;9 月24 日—28 日,全市部分县区降雨量较大,对夏播花生收获十分不利,花生果腐病有发生。9 月29 日以后,全市天气晴朗,温度适宜,光照充足,为大部分夏播花生收获提供便利,10 月5 日前后,全市花生基本收获完毕,颗粒归仓。
主要措施:一是强化技术服务,普及关键技术。全市累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000 余期次,发放技术明白纸100多万份,现场指导1100 多场次,推送技术信息2 万多条次,培训指导农民50 万余人次。二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集成技术。开展花生绿色优质项目,加大对高油酸等优质、专用花生产业推广力度,促进先进成果转化,延伸全市优质花生产业链。汝南三桥安排实施花生品种评比展示试验示范和部分有机肥替减化肥试验;正阳县实施完成花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基地建设1.01 万亩,单产达到367.3 千克/ 亩,比全县平均亩产307.5 千克亩增产59.8 千克,增幅19.4%,总增花生果59.8 万千克,总增效益388.7 万元,超额完成亩产330 千克的目标任务。三是培养新型农业主体,逐步实现机械化。示范区开展播种、植保、灌溉、收获、摘果、脱壳等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使农机农艺有机融合,形成成熟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据统计全市规模较大的花生农业合作组织有60 多家,基本上实现花生生产机械化。示范带动全市花生快速实现机械化、规范化生产进程。四是主体增产技术落实。良种普及,持续推广远杂9102、远杂9307、宛花2 号、驻花1 号、驻花2 号、豫花23 等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中小果品种,豫花37、开农71、豫花65 等高油酸品种;良法推广,播种时根据品种特性、播期等进行合理密植,推广花生起垄种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夏播花生机械起垄种植面积约300 万亩以上,占60% 左右。全市夏播花生种植密度加权平均值18530 株/ 亩,合理密植面积占94.7% ;节肥增效,贯彻化肥零增长行动,推进施肥结构调整和施肥方式转变,推广化肥减量增效经济施肥技术,全市花生配方施肥500 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8%;防统治,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精准防治;减施农药,采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实行统防统治。全市花生药剂拌种播种占100%,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占99.9%。适时收获,据统计全市85% 以上花生、芝麻地块做到适时收获,保证丰产丰收。 ( 王园园)
【芝麻生产】 2021 年,全市芝麻种植面积54.6 千公顷,同比上年减少3.34 千公顷,面积减少5.76% ;平均单产80.89千克,同比上年单产增加1.5 千克,增加1.89% ;总产6.63万吨,同比上年减产0.28 万吨,减产4.06%。主要分布在平舆、上蔡、泌阳3 个县,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79.37%,其中平舆县种植面积占48.84%。
生产特点:良种覆盖率高,芝麻主栽品种有舆芝18、舆芝19、驻芝10、驻芝22、驻芝23、上芝429 号等耐渍、高产、抗病品种,覆盖率达97% 以上。播种基础好,墒情足。全市芝麻夏播时墒情较好,做到适期播种,大部分于6月10 日前播种,播期较集中。平衡施肥面积大,全市平衡施肥50.13 千公顷,占播种面积的91.81%。种植密度更加科学。据农技部门调查,芝麻种植密度加权平均值10308 株/ 亩,合理密植面积占92.5%。
气象分析:夏芝麻生育期间,8 月中下旬持续降雨,致使个别低洼地块积水,田间土壤持水量饱和且持续时间长,芝麻受渍害影响偏重。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芝麻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生长迟缓,长相较差。长期高湿引发个别地块芝麻疫病、茎点枯病发病较重。至9 月中旬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收获,加快晾晒进度,颗粒归仓。 (褚艳丽)
【油菜生产】 2020—2021 年度全市油菜播种面积15.1 千公顷(其中双低油菜面积7.13 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17 千公顷,减少1.01%;总产3.51 万吨,较上年3.88 万吨减少0.37 万吨,减少9.53% ;单产154.79 千克/ 亩,比上年增加1.43 千克/亩,增加0.93%。主产区在泌阳、遂平、确山,其中泌阳县5 千公顷,遂平县2 千公顷,确山2.13 千公顷,占全市播种面积的60.46%。
生产特点:一是播种基础好。油菜适播期全市降雨适时,降水量适中,大部分秋作物及时收获,土壤墒情适宜,大都集中在9 月25 日—10 月15 日播种。油菜适期适墒播种苗齐苗匀,部分田间地头撒播油菜田播种量大,出苗后未及时间苗,田间密度大,苗情较弱。整体墒情较好,无重大病虫害。二是气象因素分析。进入11 月份以后,持续低温少雨。12月底和1 月上旬受两股强冷空气影响,气温骤降,特别是1月7 日凌晨最低气温达-10℃,越冬期油菜苗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1 月下旬气温回升,有利于油菜越冬期生长,绝大多数受冻油菜恢复生长快、苗情转化好。2 月下旬,全市降雨偏多,但温度回升慢,不仅有利于油菜春季生长,也控制了早春油菜病虫繁殖,油菜春季生育期延长,对油菜分枝和花芽分化非常有利。3 月份平均气温较往年偏高,有利于油菜花芽分化发育、花蕾形成,开花结实较多,油菜平均株角数和角粒数高于往年。
主要措施:一是选用良种。主要品种有双油杂1 号、杂双5 号、双油123、华杂8 号、华杂11 号、绵油14 号、绵油17 号、绵油19 号、德油10 号、穗源988 等杂交种,常规品种有双油8 号、中油821、早熟三月黄等品种。二是合理密植。每亩播种量控制在0.3 千克—0.35 千克,定苗密度1.5 万株/ 亩—2 万株/ 亩。三是科学施肥。采用氮(N)、磷(P)、钾(K)合理配方,增施硼肥。四是推广轻简高效技术。推广“一增三推”技术措施,即合理增加密度,推广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平衡配方施肥、无公害栽培技术等。五是防治病虫害。对未包衣和拌种的种子,出苗后及时喷施药剂防治菜青虫、蚜虫和跳甲。中后期菌核病轻度发生,用咪鲜胺(或菌核净)与磷酸二氢钾、水溶性硼肥进行混配,在抽苔—初花期进行叶面喷施。 (韩 琴)
【中药材种植】 2021 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5.13 千公顷(不含新蔡、驿城区),同比上年14.13 千公顷增长0.1 千公顷,增幅7.02% ;产量18.69 万吨,同比上年17.04 万吨增长1.65 万吨,增幅9.68%;产值10.33 亿元,与上年持平。种植区域较为集中,主要在确山、泌阳,种植面积稳定,约占全市种植面积的84.12%。其中,确山县面积10.74 万亩,产量3.15 万吨,产值3.92 亿元;泌阳县面积8.34 万亩,产量11.88 万吨,产值3.57 亿元。按照用药部位划分:全草类中药材主栽品种有夏枯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艾草、淫羊藿等,面积17.87 万亩,占比78.76% ;根或根茎类药材主要有丹参、苍术、玄参、板蓝根、桔梗、柴胡、白术、芍药等,面积1.97 万亩,占比8.68% ;花类药材主要有金丝皇菊、金银花、野菊花等,面积2.44 万亩,占比10.75% ;菌类、果实种子类、藤蔓类等占比很小。
主要做法:一是技术指导精准有效。起草拟定中药材种植基地实施方案、技术指导意见、不同时期田间管理意见及科技抗灾、减灾、增产、保优配套等措施,为指导中药材生产当好科技参谋。在药材生长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和专家先后多次到驻马店市进行调研指导,助推全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技术服务措施得力。多次组织全市中药材种植大户参加省农业农村厅举办的中药材技术扶贫培训班;编印《驻马店市常见中药材栽培技术手册》,组织引导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基地申报河南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和河南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推进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驻马店市确山天弘药业有限公司和河南丰惠中药材有限公司2 家种植基地成功入选。“天中淫羊藿”通过省厅中药材新品种鉴定。 ( 韩 琴)
【病虫害监测与防控】 2020—2021 年度,驻马店市小麦病虫害发生2995.89 万亩次,防治6067.43 万亩次。其中,病害发生面积2038.29 万亩次,防治面积5046.73 万亩次;其中小麦条锈病防控面积1383.9 万亩,挽回损失35.51 万吨,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面积2338.1 万亩次,挽回小麦损失51.75 万吨;虫害发生面积957.6 万亩次,防治面积1021.13万亩次。共计挽回小麦损失99.4 万吨。
2021 年全市夏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6496 亩,防治面积17627 亩,基本没有造成产量损失。秋作物病虫害总体呈中度偏轻发生,病害偏轻,虫害中度发生,秋作物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3061.11 亩次,其中病害1065.63 万亩次、虫害1995.48 万亩次。秋作物防治面积累计3434.09 万亩次,其中病害1071.23 万亩次、虫害2362.86 万亩次,挽回秋作物损失2.97 亿千克。 (刘 启 王梦斐)
【植物检疫】 2021 年共检查繁种单位30 多家,品种40 多个,检查面积11 万亩,产地检疫率100%。种子繁育田检疫合格面积11 万亩,检疫合格种子5240 万千克,申报检疫标识145 万枚。全年重点开展小麦全蚀病疫情普查,稻水象甲、南瓜实蝇、腐烂茎线虫等疫情普查与防控工作,并对黄瓜绿斑驳病毒、瓜类果斑病等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重点调查。市小麦全蚀病发生面积8560 亩,比上年减少3200 亩,重发生面积几乎没有。 ( 吴 方 吴春峰)
【病虫害绿色防控】 2021 年,全市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5 个,示范面积1.2 万亩。在示范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5 期,培训农民8950 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32 万余份,全市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5.42%。 (崔 伟 杨 锋)
【专业化统防统治】 2021 年,全市小麦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2608.5 万亩次,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42.99%。全市防治组织总数达512 个,比上年增加4.49%,从业人数9231 人,植保航天无人喷雾机1278 台架,大中型机械装备有自走式喷杆喷雾机578 个,日作业能力达到95.33 万亩,基本形成市、县、乡三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体系。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全市各县区相继建立省部级、县级绿色防控技术、统防统治示范区共计21 个,面积共计7.5 万亩,开展新药械防治“两病”试验示范项目 15 项。 ( 刘 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