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技工作
第一节 科普活动
1949年3月至1957年,人民政府兴办学校,组织民校、夜校,开展扫盲教育;举办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展览,提供科技宣传;进行农作物密植、施肥、浇水等技术咨询服务普及科技知识,收到明显效果。
1958年至1965年,县建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科普工作得到加强。科普工作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宣传自然科学知识原理,揭示自然界奥秘。破除迷信,组织有关人员讲解风、雨、雷、电产生、变化的科学道理,“鬼火”即磷火产生的原因等普及了科技知识。据统计,仅1958年就宣讲200余次,展览15次,定期广播90余次,出板报20余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协被撤,科普工作受到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人民政府进一步重视科普工作。县科委经常编印《正阳科技》、《科技信息》发送到农民手中;每年出科技宣传栏10余期,放映科教电影50余场;不定期举办养殖、种植、财会等学习班,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学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
第二节 科技服务
一、科技信息
1984年前,县科委设有科技资料库,编印《科技动态》、《正阳科技》,与省内外200多个单位进行信息交流。1984年后,图书、文献、资料达1万多册,年订阅科技报刊、杂志近百种,年接待来访、来查资料人员近千人。两年间编印《科技信息》80期,提供决策信息和适用技术信息500多条,转发上级提供的各种技术资料1.5万多份。
二、咨询服务
1982年后,各种学会发展到5个,咨询服务活动经常开展。1982年,邀请河南省工业厅机械专家王学治来正阳作学术报告,并到农机修造厂进行技术论证。1982年至1983年,小麦播种前,县农技部门组织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报告团,深入乡村巡回报告,普及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知识,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农机学会提供的“发动机节油保护剂”、“超级浓缩节油精”、“水箱补漏剂”等技术咨询服务,受到农机手欢迎。1984年,邀请中科院油料研究所大豆专家王囿勋,省农机研究所龙锐来县讲学,指导工作,提供咨询服务。1985年,邀请地区医院传染科主任、主治医师李振广来县作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病的专题学术报告。
据统计,1982年至1985年,仅科委就举办各种学术讨论会12次,征集论文30多篇,邀请专家讲学10余次。
第三节 科技管理
一、计划管理
1978年以后,对省、地、县安排的科技项目,按项目计划任务书的要求,依据资源和技术优势,先进行详细论证,后与承担单位签订技术经济有偿合同,实行责、权、利结合,定期检查,监督执行。对不按合同要求实施的停止实施或追回拨款;对不能按期上交回收经费的加收滞纳金;对完成的项目进行跟踪调查,为新的计划项目提供管理经验。1978年至1985年,共实施省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5个,地区下达的科技项目28个,县自行安排的计划项目72个,总投资73.43万元。
二、成果管理
对完成的计划项目,按《正阳县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进行管理。基本程序是:鉴定、验收、登记、评奖。通过信息交流、技术服务,宣传、推广科技成果,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人民政府为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科技成果逐年增加。1983年,召开科技成果表彰大会,对评审出的41项科技成果进行表彰,向承担单位或个人颁发成果奖励证书和奖金。以后每到适当时候,就召开成果表彰大会,对获奖成果进行奖励,以提高科技人员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积极性。
三、科技干部管理
科技干部是生产建设的中坚力量。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知识分子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经常不断督促检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情况。1980年至1983年,贯彻国务院关于科技干部评定技术职称的暂行规定,成立各类科技干部职称评审委员会,对全县科技人员进行考核、考试和职称评定。根据科技人员本人申请、工作总结、学术论文、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由评审委员会评审,提出意见。报县评委会评定或向上级评委会推荐,评定相应的技术职称。1983年8月,共有323人评定了不同级别的技术职称。1984年,有299名科技干部加入中国共产党,占科技干部总数的20%。进入各级领导岗位的483人。为中级和助理级职称的科技干部及1970年前大专毕业生解决家属“农转非”,至1985年,共有161名科技干部家属办理“农转非”,人数达655名。对符合招工、招干、升学条件的中级职称以上科技干部的子女优先照顾,科技干部的住房标准作相应调整。每年进行一次科技干部体格检查,建立保健档案。对不同职级的科技干部报销不同数额的书报费,以促进其知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