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学教育
第一节 公立小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令各地兴办学堂。3月,县衙将奎林书院改建为高等小学堂。有教师5人,学生1班36人,学制三年。民国5年(1916)有学生3班。民国12年(1923),改称县立第一小学校。民国17年(1928)后,奉省令废庙建校,公立小学数量增加较快,全县初级小学达90余所,县四大镇均开办有六年制完全小学。民国19年(1930),全县公立小学137所,其中完全小学6所。民国29年(1940)后,推行国民教育,县、乡(镇)、保所在地的各类小学,一律改称国民小学,全县共有191所;完全小学改称中心国民学校,全县共有21所。民国35年(1946),全县小学发展到222所,学生1.46万人;有高级班52个,初级班281个;教师515人,为民国时期小学教育鼎盛年份。此后,国民党政府倾力内战,正常教学受到严重影响,全县适龄儿童人学率仅有百分之十几。
解放后,县人民民主政府接管学校,对旧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依靠他们发展教育事业。先后在县城、四大镇、鲁店开办6所完全小学、计有30班,学生1315人,教师58人。1950年,完全小学增加到9所,区中心小学增加到19所,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38.9%。土地改革后,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小学教育快速发展起来。到1965年,公办小学增至386所,在校学生3.5万人,全县学龄儿童人学率达80%。“文革”开始后,教育界经常受“左”倾干扰。学龄儿童入学率起伏较大,其中最低的是1966年,仅58%,最高的是1975年,达95%。其间教学秩序混乱,教育质量明显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拨乱反正,调整学校布局。在稳定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增加教学点,扩大招生,使更多适龄儿童得到上学机会。1980年,全县小学增至263所,在校学生10.11万人。1983年,城关、城郊、梁庙、寒冻、汝南埠五个乡(镇),经地区验收,人学率在90%以上,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1985年,全县小学(均为公立)达280所,在校学生11.6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6%,教师4173人(含小学民办教师)。
第二节 民办小学
建国后,党和政府号召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除国家拨款办学外,提倡群众办学,全县民办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到1957年,全县民办小学发展到152所,学生6861人,教师199人。
1964年,全县贯彻两种教育制度精神,试办耕读小学,到次年9月,全县9个人民公社中的204个大队共开办耕读小学2736班(组),人学儿童2.83万人,深受群众欢迎。“文革”开始后,耕读教育停办。
第三节 私立小学
民国4年(1915),袁乃宽出资创办绍明第一小学,是全县开办最早的1所私立小学,校址在县城城隍庙(今一小)西侧。有房舍百余间,设备齐全。当年招生2班,均为男生,后因战乱停办。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因正阳县受战争影响较小,私立小学教育有所发展。民国26年(1937),县城南关商人熊庆祥在湖北会馆开办熊氏宗祠初级小学。民国28年(1939),士绅李垂立在县城小寺开办私立自强小学。民国32年(1943),邹华五、李金典、刘万馨等倡办真阳小学。这几所小学规模较小,一般每年只收1班学生,民国37年(1948)底停办。
第四节 教会小学
民国元年(1912),基督教信义会徒潘怀林在县城福音堂(今县招待所)开办信义小学1所,分东西2院,东院招收男生4班,西院招收女生2班,共有学生140名。同年,回教徒在县城北街开办回民小学1所,招收学生30余名,混合编为1个班。民国18年(1929),基督教神父在天主堂院内开办尚志小学1所,有1个班,学生20名。
除县城外,信义会还在汝南埠、寒冻、陡沟、铜钟等集镇各办小学1所,均设1个班,但时办时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