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工具改革
第一节 施工机具
建国后,50年代,正阳仍沿用旧传统工具治河、挖沟、修筑塘、堰、库、坝等土方工程。用铁锹、铁锨挖土,用抬筐、泥兜、麻编网圈、竹箕等工具运土。人均日工效1至3立方米,最高4立方米;用4人或8人抬片石硪、石磙夯实堤坝。劳动强度大,质量差。60年代,改用犁子翻土、拖拉机带推土机推土,胶轮架子车运土,用链履带拖拉机碾轧堤坝,使之密实。70年代,改用滑轮牵引爬坡机,手扶拖拉机牵引多辆架子车运土,人均日工效6立方米以上,最多达20余立方米。堤坝夯实,用履带拖拉机和机带混凝土制羊角磙碾轧。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
第二节打井机具
1955年前,正阳打井全用铁锹开挖,用条筐、竹筐提土。井深3至5米,水量少,易坍塌。1956年,改打下泉井(大眼井下套打小眼井)。当年购工具100套,每套有一大木轮,用杉木杆搭架,上系木轮,配4个锥头。人工操作,一眼井30天左右完成,井深70至80米。用麻包锥、火箭锥,每班16人操作,一眼井5天完成,深30米左右。此井适宜稻区浅水层。1966年,改用大、小锅锥打井,每班17人,大锅锥可打40米深,7至8天完成;小锅锥打70米深,30天左右完成。1976年后,全县普遍实行机械打井,用动力机或电动机带动,每小时进尺1至4米,最深可打300米。1985年全县有钻机12台(手把300型,油压500型、冲击钻、水冲钻、磨盘钻等),为正阳最先进的打井工具。
第三节灌溉机具
建国前,正阳使用的灌溉工具,全为传统木制龙骨水车、辘轳、掘杆、戽斗、笆斗等。建国后,50年代引用链条水车灌溉。70年代,普遍改用机、电动灌溉工具。
水车 稻区用的木制龙骨脚踏水车有2人、4人、6人、8人踏4种。用于扬程低的坑塘、堰坝,提水灌田,日工效2至5亩。1956年统计,全县共280部。60年代,被柴油机取代;1955年大量引进铁制解放式水车、手摇式水车和动力机带链条泵水车。1956年,全县计有铁制水车4700部,多用于菜园、田间浅井、村塘、井提水浇地和人畜用水。1958年“大办钢铁”,被毁坏。
动力机械 1956年引进煤气机、锅驼机、柴油机。次年,全县有煤气机55部,锅驼机7部,柴油机21部。因煤气机、锅驼机体积大,不易移动,未能普遍推广,60年代末,被柴油机取代。小型(8至12马力)柴油机,日灌田5至7亩;大型(28马力以上)柴油机,日灌田30至80亩。70年代中期,手扶拖拉机发展,农村电量增加,柴油机渐被电动机、手扶拖拉机取代。1985年,除机灌站保留一些大型号柴油机外,小型柴油机基本淘汰。
喷灌机具 70年代中期引进。1979年,县委、县政府在旱作区城关、城郊、阮店、永兴、袁寨、油坊店公社设喷灌试点,后推广全县。1984年底统计,全县拥有喷灌机具224部,其中6个试点106部,抗旱浇地1.07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