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运 输
建国前,正阳运输工具多为木制手推车、四轮太平车、木轮马车,以人力、畜力运输为主。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公路建设和运输事业。50年代至60年代胶轮马车和架子车迅速发展,逐步取代手推车和太平车。70年代拖拉机和汽车逐渐增多,马车渐被取代。80年代,汽车成为重要运输工具。1985年,全县载重汽车从1960年的10辆发展到315辆。
第一节 陆 运
一、运具
手推车有土牛、拱车两种,是建国前城乡主要运输工具,推人载货兼用。土牛为平板,下部安装车轮,后有双把,载重100公斤左右。拱车,轮子较土牛大,轮上起脊,设木棂罩轮,一人推,或一人推一人拉,载重150至200公斤,日行30至40公里。建国后,架子车普及,这两种车被淘汰。
四轮太平车长方形,无辕,可套3至4头牛或马、驴拉驶,载重500至700公斤,日行30公里,是建国前后农村主要运输工具,用于拉庄稼、运肥料、运货。据1950年统计,全县有7481辆,后为马车、架子车代替。
马车以大牲畜牵引,1马驾辕并套2至3匹马拉拽,载重1000至1500公斤,日行40至50公里。旧中国多为地方乡绅、大户人家所有。此车始为木轮、铁轮,后改为胶轮,50至60年代成为重要运输工具。1951年全县仅有73辆,1974年为1593辆。80年代后,由于汽车增多,架子车普及,马车渐被淘汰。
架子车50年代开始使用,初,轮大,载重量小,后改制小轮,载重可达500公斤,后逐步发展为吨车。进入80年代又发展为吨半(1500公斤)架子车。据统计,1951年全县架子车258辆,1965年发展到5748辆。80年代发展更快,为民间主要运具。1985年全县有架子车10.18万辆。
自行车建国前自行车极少,建国后逐渐增多,城镇居民多数家庭拥有,农村次之。80年代,自行车普及,不但家家皆有,而且一户多辆。1985年统计(仅限打钢印)全县有自行车5.4万辆,成为城乡人民主要代步工具。
手扶拖拉机(含四轮)70年代初引进,用于打场、耕地、运输等。1980年全县有手扶拖拉机1787部。1985年,增至5573部。
机动三轮车自1981年起,私人购买机动三轮车,从事城乡之间的短途运输,弥补国营汽运的不足。1985年全县有私营机动三轮车59辆。
二、客运
1958年12月正阳县汽车队成立,开展客运业务。时有一辆进口客车,座位40个,每日定时发至明港,往返两次。1964年建汽车站。1965年驻马店地区运输公司派驻正阳客车5辆,投入营运。始发汝南埠、寒冻、袁寨、油坊店、王勿桥班车,并开通正阳至驻马店班车。1978年增开正阳至上蔡班车。1981年增开至新蔡、息县、平舆等班车。到1985年全县22个乡(镇)全部通客车。长途客车可直达驻马店、信阳、扶沟、太康、郑州、平顶山、开封、汉口、阜阳等地。每日发车50个班次。全县有客车22辆,营运线路20余条,年客运量达247.07万人次,为1969年10万人次的24.7倍。
实行改革开放后,个体客运发展较快,到1985年已达136户,有小客车及机动三轮车136辆。形成国营、个体、联营一起上的新局面。大大方便了旅客。
三、货运
1、汽运
民国时期,县有1辆汽车,县长曲令铎1948年南逃时带走。1958年,县直有关部门购置汽车6辆,开始货运。1977年全县有载货汽车121辆,其中交通部门26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运输业发展很快,1985年全县运输车辆增至807辆,其中,载货汽车345辆,大型轮胎拖拉机462部。货运量由1964年的5000吨,增长到1985年的24.29万吨,20年增长48.5倍。
2、搬运
建国前,正阳城关有一个搬运站,有搬运工人36名,拱车36辆,负责货物装卸及短途搬运。沿汝、淮河码头,亦有私人经营搬运业务。
建国后,搬运装卸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县内各大集镇都先后成立搬运站。1949年,城关首先成立正阳县“搬运工会”,有会员70余人。当时搬运为肩挑、背扛、畜驮或车运。1950年,开始使用架子车。1958年,搬运工人发展到200余人,架子车200多辆。至1985年县搬运站共有搬运工人162人,架子车162辆,机动车3部。年搬运量达6.4万吨,周转量为21.3万吨公里。搬运和装卸由50年代的单纯人力作业,发展为机械作业,减轻了搬运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搬运装卸效率。
3、马车运输
1954年县成立马车组,有马车37辆,骡马110余匹,工人63人。1956年转为马车运输合作社。时无汽车,马车为正阳主要运输工具。1957年马车社转为高级社,马车全部作价归公。1958年马车社加入“正阳县运输人民公社”。跃进中开展万吨公里运动,一辆马车挂上12个两轮小拖车,载重达6吨多。由于骡马牵引过重,不胜其劳,年底,牲畜死伤近百头,车辆损失三分之一。后经几年发展,到1966年马车又增加到34辆。1969年,经县批准,34辆马车,全部下放到大林、皮店等公社,支援农业生产。
第二节 水 运
一、汝河水运
汝河流经寒冻、油坊店、汝南埠、岳城边境,县境长75公里。码头有寒冻、汝南埠、岳城三处。建国前,县东部地区农副产品由此装船运往蚌埠南京、
上海等地,返回时装载食盐、煤油、百货等工业品。据民国县志记载:民国初,汝南埠码头船只首尾相接长达数里,最多泊船百艘,最大木帆船可载50吨。建国初,汝河水运仍很兴旺,1954年一次调运粮食达2000吨。60年代后,由于上游修建水库,汝河部分河道取直改道,水位降低,汝河停止航运。
二、淮河水运
淮河流经正阳南部边境,从陡沟乡周湾至大林乡涂店,全长40公里。沿淮码头有陡沟、潘店、江湾等,陡沟码头最大。船只、竹排,上可达长台关,下达蚌埠、上海等地。年货运量达三、四千吨。建国后,上游修建水库,淮河水流量减少,县境水运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