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管 理
第一节 机 构
一、常设机构
民国25年(1936)前,正阳无水利管理专门机构。水利管理,先后归属“息、新、正水利分局”(设息县1928至1930年)和“淮河水利局”(设信阳)、“汝、洪”水利局(设汝南1930至1936年)。1936年春,水利归正阳县政府第三科(建设科)管理,直至全县解放。
1949年县人民政府建立后,水利由县建设科管理。1950年至1954年,县设水利推进社,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1955年,建设科分农业、水利两科。水利科为正阳第一个水利管理专门机构。1956年秋,水利科改为正阳县水利局。1962年精简机构,并人农林水机局水利股。次年,恢复局级建制。1968年,改名为县革命委员会水利建设队。1969年恢复水利局名称。1984年体制改革,易名为正阳县水利渔业局。局内设办公室、人事、保卫、计划、财务、工程管理、农田水利、水产、设计室、移民安置办公室、纪检、工会等科室,时有干部职工64人(干部30人)。局下设打井队、施工队、预制厂、国营陡沟机电灌站、鱼苗繁殖场5个独立核算单位。
二、临时机构
正阳县治淮总队部1951年6月组建,行政管理归县,业务管理归信阳专署治淮指挥部。主要职责担负国家整体设计的大中型河道治理,大型水库兴建施工及县内小流域性除涝工程勘测、设计、治理等。总队长、政委由县长、县委书记兼任,办事人员临时从其它单位抽调、借用。1952年春,调配专职人员,设秘书、财务、工程、政工、卫生5个科室,有干部职工52人。1955年秋,并人河南省水利厅第二施工总队。
正阳县防汛指挥部建于1950年,指挥长、政委由县长、县委书记兼任,主要成员由县直有关局委负责人充任。办事人员,临时从各单位抽借,主要职责:负责防洪抢险队伍的组织、物资器材的运输供应及危险堤段的加固等。有时命名为“防汛抗旱指挥部”,有汛防汛,有旱抗旱。季节、险情一过,机构裁撤,人员回原单位。
正阳县治河指挥部1969年春组建。领导及办事机构人员,由县职干部、职工临时兼任。施工前集中,竣工后回原单位。下设办公室和工程、政工、后勤、卫生4个组。1975年撤销。
正阳县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1955年组建。指挥长、政委由县长、县委书记兼任。主要成员由有关局委负责人充任。办事人员,临时从各单位抽借。竣工后,仍回原单位,下设办公室、后勤组处理日常事务。
第二节 工程管理
一、堤防
汝河堤长41公里,分布11个河湾,有防洪闸17座。所处堤段计9个行政村,61个居民组。建3个河道管理分段,配河道管理副主任3人,护堤组长7人,护堤员64人。1980年后,实行承包制管理,订有护堤公约,主要内容:不准在河堤上取土、放牧、铲草皮,不准毁坏建筑物和树木条草等。1964年开始绿化堤防,共植树7.4万株,成材间伐5.4万株。1985年保留树2万株,草、条120亩。年总收入9075元。
闾河从雷寨小余庄至西严店傅坝,河道单堤长14.8公里,有防洪闸10座设雷寨、西严店两个河道管理分段,配副主任2人,护堤员410人。订有护堤公约。重点管好堤防、树木、草条,确保河道防洪泄水安全。1974年两岸植树23.56万株,间伐14.92万株,1985年保留8.65万株,年总收入1.2万元。
二、水库
全县蓄水百万立方米以上小一型水库有5座。李阁水库跨寒冻、傅寨二乡,李林水库跨傅寨、城郊二乡,分别由两个乡联合组织的水库管理小组管理。小岗、闾河、大林水库,均由所在乡负责管理。蓄水百万立方米以下小二型水库有6座:王大塘、项林、高庄、胡桥、兰青、漫塘,均由受益乡、村组织专业人员管理。
三、机电灌站
全县机电灌站56处,国营1处(陡沟电灌站),乡营4处(岳城、岗头、大张庄、潘店),余为村营。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专业人员负责机、泵、建筑物维修,群众组织负责渠道维护。制定有财务、机务、工程、灌溉、生活、奖惩及承包制度,按所受效益征收水费。
机井 实行单井承包,责任到人和井随田走两种管理形式。报酬从水费中提取,或从效益面积中均摊,机泵维修、更新,由所在村民组承担。
塘、堰、坝 稻区实行承包到户,责任到人,包管包修,按受益大小提取承包人报酬。乡水利站与承包户签订合同,乡司法鉴证。旱作区塘、堰、坝,除抗旱优先用水外,主要是发展渔业。由1户或多户承包水面,适当确定每年应交水面费。
桥闸 承包到户管理,由乡、村每年付给一次报酬,或划拨给适当数量的免交提留田,作为报酬。
第三节 施工管理
工程以县为单位,县成立工程施工指挥部,配正、副指挥长、政委及成员若干人,下设办公室、政工、工程、财务、卫生、保卫等组织,具体管理施工中的一切事务。民工,按民兵组织团、营、连、排编制,组织施工。工程以乡(镇)为单位亦然。民工生活待遇,按完成土方计酬,从工程粮款中支付。生产队按民工出勤天数记工,参加本队分配。乡(镇)兴办的工程,本着谁受益谁出工,生活费用由生产队担负,国家适当予以补助。出勤评工记分参加生产队分配。
县、社、队三级均建有水利专业队。组织群众完成土方工程和沙石备料后,大型桥涵闸的建设,由县水利专业施工队承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由公社、大队水利专业队承建。
一、规划设计
1950年到1955年,全县大中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由信阳专区治淮指挥部统一进行,县治淮总队部负责大中型河道治理施工的技术指导。1955年,治淮总队部撤销,改由县水利局负责全县防洪、除涝、兴利等工程的勘测、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1966年,县委、县政府组织以水利局技术人员为骨干的县、社、大队三级干部、技术员和群众代表5000余人,分赴全县各生产大队、生产队勘测、设计,绘制出县、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水利建设规划图,为正阳近、远期水利建设提供了资料和依据。
二、技术力量
专业技术骨干(国家技术干部),50年代5至10人;80年代,增加到40人。1985年全县有水利(电力)大专院校毕业技术干部3人,中专毕业技术干部13人,相当于大、中专技术水平的5人。在40名技术干部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13人,技术员5人,相当技术员水平的19人。
农民技术队伍,自50年代起,通过各项水利专业技术培训(短训)实践,到1985年,全县有农民水利技术员7000余人,其中治河施工技术员1400人,打井技术员2000余人,水利机械操作人员3245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员8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