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研究
【农业科学研究概况】2013年,市农科院始终坚持突出科研重点,发挥生态优势,形成区域特色的科研工作思路,坚持以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科研工作重点,品种选育以事关全市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物研究为重点,栽培技术以高产高效、轻简方便、环境友好型技术研究为重点。全年共承担国家、省市下达和自选课题 28 项,其中应用研究 8 项、中间试验 8 项、单项试验 4 项、新品种生产示范 8 项。这些项目的田间试验均已结束,正进入考种、计产、分析、总结阶段。全年已审定鉴定农作物新品种3个(驻豆11 号、驻大麦 8 号、西瓜新品种“福祺富抗 6 号”),超目标完成 2 个,待审定新品种 1 个(驻豆 03-16)。引进鉴定农作物新品系 52 个,超额完成 4 个。其中 :小麦新品系 18 个,大麦新品系 6 个,大豆新品系 6 个,玉米新组合 12 个,芝麻新品系 6 个,花生新品系 4 个。推荐参加国家、黄淮和河南省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农作物新品系 31 个。其中 :驻豆03-9、驻玉 119、驻玉 216、驻玉 268、驻玉 278 参加预备试验 ;驻麦 305、驻麦 328、驻芝 08J2、驻芝 11J19、驻花8 号、 驻 花 9 号、 驻 豆 03-56、 驻豆02-19、驻椒20、驻椒 21、驻大麦 6-101、99024、5-99、3-155、4-278、5-90、8-11、4-27 参加区域试验 ;驻芝 08J3、驻豆03-16、驻大麦 4-300、驻椒 20、驻椒21 参加生产试验。获得 2013 年度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 项——“高产优质多抗驻大麦 5 号新品种选育”“高产广适型驻豆7 号品种选育”;二等奖 1项——“无公害平菇全季节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获省农业科研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 3 项,分别是 :“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驻芝 19 号选育”“夏玉米典型性状异常表现原因及应对技术研究与应用”“驻马店砂姜黑土区夏玉米丰产高效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主持制定驻马店市地方标准 2 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 24篇,在《驻马店日报》发表科普文章13 篇、参与编写著作 1 部。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1 项。在市级以上各类媒体发表农业科技信息 120 余条。 (段莹 潘正茂)
【小麦新品种选育】 2013 年,驻马店农科院在小麦品种选育方面,种植资源 668 份,配杂交组合 246 个 ;F1 代 191 个组合田间淘汰 113 个,升选 78 个,后 代 材 料 451 个组合本年度共种植18732 行,选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的优良单株 4100 个左右,升选优良株系 84 个参加 2013 年~ 2014 年市农科院的小麦品系鉴定和观察试验。参加观察试验的有 115 个品系,以周麦 18、偃展 4110 作对照,表现好的为 3-360、4-405、4-645、5-120、5-494、5-540、4-423、5-438、8-171、8-100、5-164、5-328、5-365、5-500、5-730、5-745、5-785、6-33、6-142、6-372、6-471、6-560、6-585、6-604、7-295、8-51、9-17、10-92、6-494 等品系。对较好的 29 个新品系于 2013 ~ 2014 年参加市农科院的新品系鉴定试验。小麦新品系鉴定试验,分冬春两组共 28 个参试新品系,分别以周麦 18 和偃展 4110作对照,有苗头的新品系有驻麦 328、驻麦 305、5-540、7-130、7-135、4-430、4-465、5-494、4-423、4-405 等。 其中,驻麦 328 被推荐参加 2013 年~ 2014年度的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驻麦305 参加 2013 年~ 2014 年度河南省春水组区域试验。(段莹 潘正茂)
【玉米杂交种选育】 2013 年,市农科院在玉米杂交种选育方面,种植基础自交系材料620 份,外引材料 175 份,三系材料 6 份, 种植二环系 739 份,其中高代材料 333 份,中代材料 269 份,低代材料 136 份,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高、中、低果穗 528 个。配制杂交组合 2100 多份,外系测交组合300 多份。收获 1230 多份,特别是高代材料,在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组配,配制测交组合 250 份。另外用近些年审定的新品种的亲本作为基础材料,对其进行回交改良。杂交组合观察鉴定试验:种植杂交组合 3368个,选出 306 个组合进行测产,比对照郑单 958 增产 10% 以上的新组合有18 个,比对照郑单 958 增产 5% 以上10% 以下的新组合有7个。杂交组合产比试验 :优良杂交组合 53 个,选出36个组合进行测产和室内考种,比对照郑单958 增产组合7个。总体各项性状优良的组合是 :组合 29H13×昌108M-2122。新品种示范试验:种植新组合驻玉 278、驻玉 216、驻玉 268、驻玉 219 等进行生产示范,各示范品种(组合)比对照田块郑单 958 增产5.3% ~ 11.2%。海南冬繁加代 :2012年 ~ 2013 年度, 在加繁驻玉 278、216、268、219 等亲本和试验用种的基础上,种植自交系材料 216个,杂交组合观察种2个,二环系选系材料160个,外引材料 20 个。配制试验用种 5 个、多点鉴定种 20 个、杂交组合 1503 个。2013 年~ 2014 年度,种植自交系材料225 个,杂交组合观察种 2 个,二环系选系材料 149 个,外引材料 20 个,准备加代繁殖驻玉 268、278、216、219亲本和试验用种 4 个,制备参加多点鉴定试验用种 20 个、杂交组合 1500 个。优良组合多点试验,选择 20 个组合在 16 院所等点种植,其中有 4 个组合综合表现好,明年推荐参加河南省夏玉米不同组别的预备试验。另外接受外所 214 个组合在市农科院种植。2013年有苗头新组合参加省夏玉米预试、区试、生产试验 :新组合驻玉 216参加省 5000 株 / 亩预备试验,新组合驻玉 268 参加省 4500 株 / 亩预备试验,新组合驻玉 278 参加省 4000 株 / 亩预备试验,驻玉 219 参加省机收组预备试验。(段 莹 潘正茂)
【大麦新品种选育】 2013年,市农科院积极做好大麦新品种选育工作。种植国内外引进的核心亲本 960 份,筛选出核心母本 200 份,选配杂交组合260个。新引进的优良大麦品种资源150 余份进入 2013年 ~ 2014 年原 始材料种植观察鉴定。F1 代种植 179 个组合,实收 68 份。F2 代种植 68 个组合,收获 43 个组合,从中选出 458 株单株。F3 代以上 89 个组合种植 3984 行,选优良单株 1328 个,选出优良株系 43 个。选育出株型紧凑、矮秆、早熟、抗倒性强、落黄好、综合性状较好的优良株系等 41 个。南繁加代种植F1 代 53 个组合,11个母本,种植 F2代 56 个组合,共计种植 1680 行 ;F1 代收获 31 个组合;F2 代收获 30 个组合。遗传力测定 :2012 年~ 2013 年度共种植遗传力测定 27 份,实收 20 份,筛选出遗传力强的优良组合13份,下年继续观察测定。大麦新品种观察试验:参试品种共70个,参试二棱品种中共有 5 个品种产量较对照驻3表现增产,分别为 7-77、6-74、6-97、7-66、7-115;参试多棱品种只有 7-77 较对照驻 4 表现增产,增产幅度为24.05%。二棱新品鉴定试验:参试品种(系)13个,平均亩产 367.16公斤,其中5个品种比当地对照驻大麦3号增产,增产幅度为1.22%~7.18%,产量最高的为驻3-159, 达到 400.39 公斤 / 亩 ;其次为4-162,产量达384.5公斤/亩,较对照驻大麦 3 号增产 2.93%。多棱新品种鉴定试验 :参试品种(系)10 个,实收 8 个品种(系)平均亩产 391.84公斤,2 个品种比当地对照驻大麦4号增产,增产幅度为 1.07% ~ 6.62%,产 量最高的为驻 0404-0-2-1, 达 到455.75 公斤 /亩;其次为驻 04097,产量达 432.03 公斤 / 亩,较对照驻大麦4 号增产 1.07%;驻 大 麦 4 号居第三位,产量达 427.46 公斤/亩。参加预试、区试、生产试验的新品系 :驻大麦 6-101、5-99、3-155、4-278、5-90、8-11、4-27、99024 参加河南省大麦新品种区域试验 ;驻 4-300 参加河南省大麦新品种生产试验 ;驻大麦 998参加国家大麦新品种区域试验。驻大麦8号已通过河南省品种鉴定。 (段莹 潘正茂)
【大豆新品种选育】 2013 年,市农科院在大豆新品种选育方面,种植资源材料 256 份,收获 225 份。种植亲本材料 99 份,配制杂交组合 70 个,收获 62 个 ;种植后代材料 611 份,其中高代材料 315 份,实收214份;低代材料 197 份,实收 166 份,从后代材料中筛选出综合性状好的优良株系 62份。种提纯复壮 :选择驻豆 9715 优良单株 450 个,驻豆 5 号优良单株 500 个,驻豆 6 号优良单株 610 个,驻豆 7 号优良单株 500 个,驻豆 11 号优良单株530 个。南繁加代 :驻豆 03-56 进行南繁,同时种植比较好的后代材料 96 份。试验于 11 月 6 日播种,11 月 10 日出苗,12 月 7 日部分材料开花,长势良好。综合观察试验 :共种植 77 份,收获46 份,综合性状表现好的有 Z20、观7、观 32、观 34 等材料,明年升入鉴定试验。鉴定试验:种植鉴定材料54份,优质组共收获 16 份,高产组收获31 份, 其 中 鉴 10、24、35、36、40、50 等 6 个材料,表现较好,明年计划升入品比试验。品比试验 :优质组共14 个,高产组共种 15 个,比对照豫豆 22 号增产 15% 以上的有 5 个品系,分 别 是 品 2、13、14、18、25。 驻豆11 号施肥量 / 密度双因素试验 :试验为施肥量和密度的双因素试验,处理共 12 个, 3 次重复,随机排列。各处理产量幅度 181.09 公斤 / 亩~ 229.83公斤 / 亩,驻豆 11 号施肥比不施肥增产效果显著,施肥处理之间不显著;同等肥力条件下,1.3 万株 / 亩产量都是最高。参加省和国家中间试验的新品系及表现 : 河南省及国家汇总结果未出,其中市农科院试验点表现情况:驻 03-16 号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亩产 185.75 公斤,比对照豫豆 22 号增产 18.61%,居第一位,有望通过审定。驻豆 02-19 第二年参加河南省区试,亩产 188.01公斤,比对照豫豆22号增产 18.49%,排第一位,有望升入河南省生产试验 ;驻豆 03-56 第一年参加河南省区试,亩产 179.34公斤 , 比对照豫豆 22 号增产 13.03%,居第三位,将继续参加河南省区试。驻豆 03-9 参加河南省预试,亩产195.85公斤 , 比对照豫豆 22 号增产 24.78%,居第二位。驻豆 02-19 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比对照中黄 13 增产 14.56%,居B组第一位。 (段 莹 潘正茂)
【芝麻新品种选育】2013 年,市农科院在芝麻新品种选育方面,种植资源材料 300 份, 种植杂交亲本 198 份,选留 197 份。组配杂交组合 85 份,收获 85 份。F1 ~ F5 代选留 9344 份,其中F451、F474、F4102、F4255 等单株结蒴均匀,抗性强;高代株行(F6代以上)观察圃收获 385 个单株,表现较好的有15 个,表现特别优良的有 5 份,分别是 :2013G37、013G111、2013G158、2013G231、2013G387。 计 划 2014 年以上 5 个品系进入产量鉴定试验。芝麻品种(系)优选、提纯及系统选育,从 15 个芝麻品种(系)中选出纯系、优系和变异优株共计 110 个单株,综合性状好的有 9 个,这些品系耐渍、抗病、长势强。芝麻细胞核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细胞核雄性不育人工自交 190 份,收获不育系后代材料 180 份。这些不育株系不育率稳定在 50% 以上。综合性状好的有 3 份: M11、M78、M156。 鉴定出 3 个有苗头的芝麻新品系 :2013J8 较对照增产18.1%;2013J10 较对照增产 16.3%; 2013J28 较对照增产 15.6%。这 3 个品系综合性状优良,丰产潜力大。芝麻新品种(系)比较试验:种植新品种(系)20 个,以豫芝 4 号为对照,试验结果是 :驻 09G169 产量为 102.3 公斤,比对照增产 15.33%,居试验第一位;驻 09G202 产量为 101.4 公斤,比对照增产 14.32%,居试验第二位。芝麻新品种高产示范试验 :种植新品种驻芝18 号、驻芝 19 号、驻芝 20 号共 3 个,以豫芝 4 号为对照,其结果是 :驻芝18 号平均亩产 92 公斤,比对照(亩产82.6 公斤)增产 11.4%;驻芝19号平均亩产 96.9 公斤,比对照增产 17.3%,驻芝 20 平均亩产 95.2 公斤 , 比对照增产 15.3%。这 3 个品种结蒴性好,耐渍、抗倒、抗病性强 , 可在全省芝麻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参加国家、省区试及生产试验的新品系:驻 08J3 参加2013年全国(江淮片)芝麻新品种生产试验, 该品系在 2011 年、2012 两年全国芝麻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均居第一位,其中在 2011 年增产点次达100%。驻 11J19 参加 2013 年全国(江淮片)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驻 08J2参加 2013 年河南省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 (段莹 潘正茂)
【花生新品种选育】 2013年, 市农科院在花生新品种选 育方面,种植品种资源40份,种植父本27 份,母本11 份,配置杂交组合63个。种植341 份, 收获 341份, 其 中 F147 份、F252 份、F353 份、F456 份、F583 份、F619 份、F715份、F89份、F97份。品种( 系 ) 比较 :参 试 种 51 个, 对 照 种为远杂 9102, 各品种( 系 ) 产量幅度为荚果225 ~ 357 公 斤 / 亩 ;10个新品系荚果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 6.57% ~ 16.38%,表现 较好的有郑 85127-2-4、驻紫、驻黑不育选等,分别比对 照增产 16.38%、13.26%、12.77%。 品种(系)鉴定 :鉴定材料22 份中荚果产量为 177 公斤~ 360 公斤,其中淮 9902、铁花 5 号平均亩产分别为 360 公斤、336 公斤, 分别比对照白沙 1016 增产 14.97%、11.62%。新品种观察试验 :驻花 2 号品种亩产荚果 349.6 公斤,亩产籽仁 263.2 公斤。生育期 110 天左右。参加预试、区试、 生产试验的新品系:驻花 8 号参加2013年河南省夏播花生区域试验,亩产荚果 375.2 公斤,亩产籽仁 285.9 公斤,生育期 110 天左右 ;驻花 9 号参加 2013 年河南省优质珍珠豆花生区域试验,亩产荚果 331.5 公斤,亩产籽仁250.67 公斤,生育期 110 天左右。 (段莹 潘正茂)【蔬菜新品种选育】 2013 年,市农科院在蔬菜新品种选育方面,新引进种质资源辣椒 86 份,茄子 2 份,丝瓜 3 份。经过多年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创制,至今,资源圃共有辣椒种质资源 200份,茄子 37 份,丝瓜 45 份。配制辣椒杂交组合100个,实收杂交组合60个;配制茄子杂交组合30个,实收杂交组合10个;丝瓜配制杂交组合 55个,实收杂交组合 29 个。新组合鉴定:利用对比法对 31 个辣椒杂交组合进行鉴定,筛选出抗病性强,产量比对照湘研 13、福祺新 1 号增产 10% 以上适合保护地栽培的新组合 8 个 ;筛选出比对照辣优4号增产10% 以上,适合露地中晚熟栽培的较好组合 4 个。对10 个茄子杂交组合进行鉴定,筛选出抗病性强,产量比对照茄子2 号增产的较好新组合 5 个。对 16 个丝瓜杂交组合进行鉴定,以长沙肉丝瓜作主对照,驻丝瓜 1 号作辅对照,筛选出表现较好的杂交组合 6 个。辣椒产比试验 :参试新品系 11 个,早中熟类型组合用湘研 13、福祺新 1 号作对照 ;晚熟类型组合以辣优 4 号作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试验结果:2011-05F1 总产量第一位,亩产 4016.7公斤,比对照湘研 13 增产 17.6%,比对 照 福 祺 新 1 号 增 产 16.1% ;2010-11F1 总产量第二位,亩产 3960.4 公斤,比对照湘研 13 增产 16%,比对照福祺新 1 号增产 14.5% ;2011-02F1 总产量第三位,亩产 3846.8 公斤,比对照湘研 13 增产 12.6%,比对照福祺新1号增产11.2%,适合于早春保护地栽培; 2011-15 F1 总产第四位,亩产 3734.5公斤,比对照湘研 13 增产 9.3%,比对照辣优4 号增产10.6%,适合夏茬和塑料大棚秋延后栽培。茄子产比试验:参试新品系 4 个,以茄杂 2 号作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试 验 结 果 :青 茄 组 2011-06 F1 总 产5425.9 公斤,居第一位,比对照新乡糙青茄增产16.4%,增产显著;紫茄组 2011-14 F1 总产量4968.4公斤,居第一位,比对照茄杂 2号增产12.1%,拟参加下年度省区域试验。丝瓜产比试验:参试新品系6个,以长沙肉丝瓜作对照,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试验结果 :2011-03F1总产 4563.2公斤,居第一位,比对照长沙肉丝瓜增产14.6%;2011-07F1 总产4416.5公斤,比对照长沙肉丝瓜增产10.9%; 2011-01F1 总产4112.4公斤, 比 对照长沙肉丝瓜增产3.3%。多效唑对黄瓜穴盘育苗影响试验:设计 7 个处理(含对照),每个处理用 2 个穴盘,3 次重复,共需要用 42 个穴盘苗。黄瓜穴盘幼苗喷施多效唑培育壮苗,在子叶期浓度每升200毫克~400毫克较为适宜。豫中南地区厚皮甜瓜新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参试品种雪野、大果小籽雪六、改良雪红F1、雪甜等14个品种。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表明,雪野、骄雪6号 F1 产量较高综合性状优良, 都是早熟品种,可在豫中南地区大面积示范推广。大果小籽雪 6、雪梨 F1,产量一般,但品质较好,可进一步试种,其他综合表现一般。参加国家、省区试及生产试验的新品系:驻椒19参加国家辣椒新品种区域试验,驻椒 20、驻椒 21 分别参加河南省辣椒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增产显著,居第一位。萝卜新品种天驿青翠 2013 年参加河南省萝卜新品种区域试验。选育一个西瓜新品种: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和河南省庆发种业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西瓜新品种福祺早抗6号,201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段莹 潘正茂)
【食用菌新品种选育】 2013 年,市农科院在食用菌新品种选育方面,新引进品种资源材料:平菇14份,香菇16 份。通过种植鉴定,表现突出的平菇菌株5个:平菇新科 101、灰美、泰平 19、灰平952、早秋615 ;香菇 5 个 :S605、L116、939 等 ;创新7 个 808 新品系。新对珍稀菌类进行了种植观察,对上年初筛选出的 8 份变异平菇资源,复筛获得 6 个表现较好的新菌株。平菇育种 :以引进的种源为主,搭配本地推广品种,经过春季、早秋两个季节平菇区域适应性及不同温型品种筛选试验,试验结果为苏引 6 号、新科 101、豫平 5 号、亚光1 号 4 个品种适宜驻马店地区及相似气候条件的地区春季栽培 ;灰美、姬菇、新 831 适宜驻马店地区及相似气候条件的地区秋季栽培。香菇育种夏香菇品种选育,供试菌株(9 个)初步认为,L116、南山 1 号、武香 1 号、L18 适宜夏季覆砂出菇,以 L116 产量最高,出菇期较长,且主要产量集中于6 月~ 8 月份,是高温菇栽培首选品种 ;秋栽香菇品种选育,试验表明:本地秋季主栽香(花)菇品种雨花 5 号、秋栽 3 号、1012、1011 菌龄短、出菇早,按保鲜菇模式栽培,其生物学效率在8% ~ 20% 之间,因此,该 4 个品种不适宜以菌棒立摆模式生产保鲜菇; L808、S606、S602、S605 平均生物学效率分别为 77.53%、71.31%、67.87%、67.43%,808 生物学效率最高,较其他品种差异极显著,808、606 较 602、605 差异显著,602、605 差异不显著。(段莹 潘正茂)
【项目建设】 2013 年,市农科院成功争取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优质高产出口型花生新品种驻花 2 号中试与示范”和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高产优质广适大豆新品种驻豆 7 号中试与示范”,市科技攻关项目6项,项目总资金116万元。组织申报 2013 年市人才办支持科技项目 3 项和 2014 年市科技计划项目 10 项。另外,组织申报2014年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高产优质广适大豆新品种驻豆11 号中试与示范 ”1 项,2014 年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1项, 2014 年河南省地方科技基础条件专项资金项目“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建设”1项。完成国家种子工程项目“河南省驻马店市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良种繁育农业项目 “河南省驻马店市优质小麦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和中央补助地方科技基础条件专项资金项目“农业科研创新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啤酒大麦新品种驻大麦7 号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规程体系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完成了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高产、优质、耐密玉米新品种创玉198(驻 638)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的监理工作。市农科院依托项目建设,改善研究条件,提升创新平台。一是加强试验区基础条件建设。投资 110 万元,打深井 2 眼,配套地埋管及喷灌设施2 套,购小区播种机、收割机等农机具 5 台,建成了 1 个占地 540 亩、灌溉设施先进、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农业科学试验基地。投资 280 万元,建成考种室、挂藏室 300 平方米,种子加工及仓储库房 1575 平方米,晒场6800 平方米。二是着力推进实验室建设。投资 150 多万元,建成了1个建筑面积360 平方米,集农产品品质分析、植物生理生化研究、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监测于一体的综合性分析实验室。三是积极申报研发平台。市农科院已成功获批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 1 个。河南省小麦抗性遗传育种院士工作站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已通过省专家组审核。(段莹 潘正茂)
【科技成果转化】 2013 年,市农科院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采取多种形式,稳步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一、稳步推进基地建设。组织技术人员在各县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0个,建设万亩高产示范方7个,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6个、农业新技术 8 项,示范面积140 多万亩,重点对郑麦 7698、驻麦 6 号、驻花1 号、驻花 2 号、驻玉 309、驻大麦 7 号、驻豆 11、 驻豆 7 号、 驻 芝 18、 驻芝 19号等农作物新品种开展了大面积、多点次的生产示范与技术推广工作,平均增产达 10% 以上。市农科院在正阳兰青创建的郑麦 7698 万亩高产示范田,创下了平均亩产 500 公斤~ 550公斤的好成绩,亩增产 50 公斤~ 80 公斤。
二、深入基层技术指导。抽调 40 名科技人员参与“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和“科技特派员”服务活动,结合市农科院承担的综合试验站科技示范工作,深入 10 个县区 40 多个乡镇,开展田间技术指导和农业科技培训 260多场次,培训干部群众 3.5 万多人,发放各类技术资料 5.6 万多份。
三、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新品种、新技术。全年组织专家在市电视台举办科普讲座30 期,在《驻马店日报》发表科普文章13 篇,并开通服务热线电话,结合农时季节与农民朋友交流沟通,帮助其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段 莹 潘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