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南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1962年12月27日出生于确山县城。1979年,确山县第一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4 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有“中国的居里夫人”之称的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惠教授。1986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物理系开展一项技术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派张双南和一位副研究员一同赴英国进行为期半年的合作研究,项目完成后,张双南被留在英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英国皇家奖 学金。1989年获英国南安普敦大学(SOUTH HAMPTOA UNIVERSITY)博士学位。1989 年年底,张双南从英国应聘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同年底到美国航天局太空总署马歇尔飞行中心进行天体物理研究。在此期间,他发明了一新型图像处理方法,并以此获得美国“杰出科研成果奖”。1989 年~ 1992 年,为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博士后。在马歇尔飞行中心,他对天体物理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他的研究成果不断在天体物理学界引起震动,令世界上许多著名科学家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科学家刮 目 相 看。1993年, 他的研究论文在世界上最有权威的英国《自然》杂 志上发表。通过进一步的研究,1994年他发现的两个天体( 黑洞 )分别被命名为崐 GRO1655-40 和 GRO--1915+105。1994 年,张双南所在研究机构获美国太空总署集体成就奖。为确定黑洞并揭示出黑洞的自转规律,从1995 年起,张双南和另外两位华裔科学家崔伟、陈莞一起,开始搜集黑洞数据资料。1997 年 2 月份,正式构思“黑洞”旋转的研究,他们应用扫描原理,探测天体形象和银河系周围的物质,包括对原先由张双南发现并命名为 GRO1655-40 的黑洞的研究,发现了黑洞的转动现象和测定其转速的方法,不但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黑洞自转”的理论,而且也在黑洞的研究方面向前迈出一大步,对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是一个极大的贡献。研究成果在美国权威学术刊物《天体物理学》发表后,在世界天体物理学界引起轰动,被认为是现代天体物理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张双南等 3 位科学家对黑洞的研究成果,曾获得诺贝尔提名奖,同时被列为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的第 5 项。1998 年~ 2002 年,张双南任美国亚拉巴马大学亨次维儿校区助理教授、副教授。2002 年起,张双南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协议年薪特聘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7 年获“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2008 年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黑洞双星天体物理、中子星天体物理、活动星系核和类星体、伽玛暴、数据分析方法、空间天文实验,以及宇宙学、星际介质、吸积盘、天体物理辐射机制、广义相对等方面。
主要任职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和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生导师,空间科学部首席科学家和 X 射线成像实验室主任,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规划战略研究基础科学组骨干专家和学术秘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十一五”空间科学规划主要专家和统稿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空间与天文科学”领域专家组成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921 二期有效载荷空间天文分系统首席科学家和空间天文领域论证组组长,科技部 973 项目“黑洞以及其他致密天体物理研究”首席科学家。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天文学会副理 事 长(2003 年 ~ 2010 年 ), 中国空间科学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法理事会理事,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空间天文与高能天体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阿拉巴马大学 Huntsville 校区研究教授(全时离职),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学术委员会 委 员,“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高能与核物理”“天文爱好 者 ” 编委, 国际天文学会会员,北京天文学会会员、美国天文学会会员。

【施一公: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双院外籍院士】 1967年5月5日生于郑州。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为其取名“一公”,希望其“一心为公”。1969 年 10 月,施一公随父母下放到驻马店地区汝南县光明公社(今老君庙乡)闫寨大队小郭 庄。1972 年, 随父母搬至驻马店镇,先后在驻马店实验小学、地区高中初中班学习。1980 年,再随父母回到郑州,转学至河南省实验中学,先读 完 初 中, 再 读 高 中。1984 年 获中国数学会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1985 年保送到清华大学。1985 ~ 1989 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90 ~ 1995 年,留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作博士后。1996 ~ 1997 年,在美国史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结构生物学实验室作博士后。1998 ~ 2001 年,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任助理教授。2001 ~ 2003 年,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任(终身)副教授。2003 ~2008 年,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教授。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2005 年,当选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会长。2007 ~ 2008 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任 Warner-Lambert/ Parke-Davis 教授。2007 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8 年 2 月回国,入清华大学任教。2009 年,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 年9 月 28 日起,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 年4 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 年 12 月 19 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以癌症作为学术研究主攻方向,研究课题是 :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理。致癌原因一直是全球科学家致力研究的目标之一。因在细胞凋亡和 TGF- 信号传导等领域的杰出工作,2003 年他被国际蛋白质学会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学 者。2010 年, 施一公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 学 奖 (THE RAYMOND & BEVERLY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 是由赛克勒夫妇捐赠设立,自 2006 年开始,每年奖励两到三位在国际生物物理学领域作出卓越成就、年龄在 45 岁以下的杰出科学家)。 2014 年 3 月 31 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颁奖典礼上,施一公荣获 2014 年爱明诺夫奖。 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为施一公颁奖,奖励他过去 15 年运用 X- 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施一公教授成为爱明诺夫奖自 1979 年设立 35 年以来的第 46 位得主,同时也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施一公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 11 篇、《自然》发表 7 篇、《科学》发表 3 篇。这些论文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
2013 年 6 月,施一公在《河南日报》发表《我是河南人》一文,以一腔悠悠赤子心、浓浓故乡情,感动亿万河南父老乡亲,荣获 2013 年度十大“感动中原人物”。其颁奖词为 :“挥别中原的游子,载誉而来的归人。披坚执锐,引领科技先声 ;植桑树梓,拥抱故乡的云。沿着他的脚印,更多的游子踏上归途。‘美国梦’是一个人的成功,‘中国梦’却是一个民族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