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 植 业
【夏粮生产全面丰收】2004年,全市收获夏粮面积963.3万亩,平均亩产350.1公斤,总产33.72亿公斤。面积比上年增加14.41万亩;亩产比上年增加75.61公斤,增长27.5%,比历史最高的1997年增产34.1公斤,增长10.79%;总产比上年增产7.67亿公斤,增长29.4%,比历史最高的2002年增加4.23亿公斤,增长14.34%。其中小麦面积893.3万亩;平均亩产353.4公斤,比上年增产73.38公斤,增长26.2%,比1997年增产37.39公斤,增长11.8%;总产31.57亿公斤,比上年增产6.95亿公斤,增长28.2%,比2002年增产2.07亿公斤,增长7.0%。单产、总产双创历史新高。以郑麦9023为主的强筋小麦面积扩大到621.8万亩,比上年增加84.l万亩;平均亩产367.1公斤,比上年增产97公斤,增长35.9%;总产22.83亿公斤,比上年增产8.3亿公斤,增长57.2%。2004年的夏粮生产有以下特点:一是播种基础较好。2003年麦播期间连续阴雨,小麦播期比常年推迟,大面积春性品种播期适宜,加之墒情充足,为小麦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田间管理及时。由于市委、市政府对夏粮生产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布署麦田管理。特别是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麦田管理措施到位,虽然病虫发生偏重,由于防治得力,没造成大的危害;三是苗情转化快。因麦播整地时土壤湿度大,部分麦田整地质量差,11月份又遇低温寡照,越冬期前苗龄小,长势弱,一类苗面积仅占28%,二、三类苗占72%,但越冬期气温较常年偏高,墒情适宜,至返青期,一类苗上升到50.5%,三类苗下降9.7%;四是气候条件利大于弊。2003年10月份的强降水,为小麦播种提供了充足底墒;播种后至越冬前,气温偏低,对小麦生育不利,多数麦田以小于常年的叶龄和群体进入越冬期;越冬期的“小阳春”天气,温度高,雨雪充沛,光照充足,苗情转化好;2~3月的持续高温和适时降水,有利小麦成穗且生育期超前,不少麦田3月下旬即开始抽穗,4月上旬开始扬花灌浆,较常年提前15~20天;4至5月份全市天气持续晴好,温度适宜平稳,5月上、中旬又普降两次喜雨,小麦灌浆时间长,有利粒重提高;五是成产三要素呈现三增态势:全市小麦亩平均成穗36.46万穗,比上年增加1.57万穗;穗粒数29.78粒,增加2.86粒;千粒重38.92克,提高5.4l克。 (王治安 朱红文 胡国安)
【夏粮生产的主要经验】2004年的夏粮生产获得全面丰收,有人概括总结为“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带来丰收粮。”其具体经验一是领导重视,精心组织。2003年夏秋遭连灾,粮食生产受重创,2004年如何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全市上下高度关注,从小麦备播到收获,市委、市政府召开3次电视电话会,2次现场会,5次专家座谈会,7次下发农情急报,2次下派督导组,四大班子领导包村、组,带头搞好高产示范田。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国庆节长假坚守工作岗位,麦播期间,各级领导和技术人员亲临一线。克服雨涝带来的困难,指导群众提高整地、播种质量,麦播前后和小麦生产关键时期,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进行指导。在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一度发生,尤其麦穗蚜危害较重,市委、市政府紧急动员部署,市、县、乡、村一致行动。组织群防群治,有效地控制了病虫的蔓延、危害;二是关键技术落实到位。在全面推广十项关键技术措施的同时,重点抓了优质、种子、植保和沃土四大工程,各级农业部门和专家为领导指挥生产当好参谋,制定生产方案,撰写培训教材和科技资料,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媒体宣传普及科技知识,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分类进行管理,解决技术难题,涌现出了一批依靠科技获高产的典型;三是合理调整品种结构。利用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优质小麦生产,郑麦9023具有质优、丰产、综合抗性好和早熟的特点,本年度以该品种为主的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621.8万亩,比上年增加84.1万亩,落实订单面积超过200万亩。西平县大力发展以郑麦9023为主的优质小麦生产,创出了“洪河”优质麦品牌,使粮农得到了实惠;四是通力协作支持夏粮生产。在夏粮生产过程中,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农开办积极搞好协调,以农业部门为主力军,气象部门及时提供天气情报,新闻媒体把宣传夏粮生产当作重要内容,财政、供销、农机、水利、公安、交通、电业、石油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为夏粮生产做出了积极努力。
今年的夏粮生产丰收,是多种因素综合互作的结果,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生产基础脆弱,缺少稳产机制和条件;二是品种结构不尽合理,用种单一;三是耕作、管理依然粗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四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部分低产区有待采取配套措施,提高其生产能力。(王治安 胡国安)
【大豆生产】2004年,全市大豆种植面积92.13万亩,比上年扩大2.75万亩,比前三年平均面积减少5.9万亩;平均亩产124.6公斤,比上年亩产提高70.5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亩产84.7公斤,增产39.3公斤,较历史最高年份1995年亩产122.6公斤增长2公斤;总产1.15亿公斤,比上年增加0.67亿公斤,比前三年平均总产0.83亿公斤,增产0.32亿公斤,增长27.8%,创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各县区进行了优质专用大豆示范研究,各项研究取得突破,获得了宝贵的科学数据:优质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中,90007平均亩产198.1公斤,居首位;上蔡县农技站也筛选出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由于今年大豆生育期间,苗期较干旱,有利于大豆蹲苗促进根系生长,中后期阴雨连绵,光照不足,导致大豆植株生长瘦弱,发育不良,花荚脱落。各级领导对灾害性天气十分重视,采取应变得力措施,认真落实增产技术,挽回了损失。同时,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新蔡县顿岗乡赵庄吴明亮1.4亩豫豆22,平均亩产达到200.7公斤。支湾村赵学军2.17亩大豆,平均亩产198.0公斤。确山县任店镇和尚庄苏保银2.2亩新品种高产攻关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212公斤。上蔡县农技站设立的大豆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172.8公斤。为优质高产大豆开发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2004年大豆生产获得较高产量的主要原因是主体增产技术落实取得新突破:一是以豫豆22、豫豆25等为主导品种的优质高产品种播种面积达到80.4万亩,较上年扩大7.4万亩,覆盖率达到87.3%,较上年提高5.6%;二是足墒播种,实现了一播全苗。并加强苗期管理,达到了苗全、苗匀、苗齐、苗壮的标准,及早搭好了丰产架势;三是化学除草面积大,全市覆盖率达100%,化学除草技术水平明提高,药害面积大幅度下降;四是增施肥料,经济配方分期施肥面积68.5万亩,占74.3%,平均亩施N3.2公斤,P2O152.1公斤,K2O2.4公斤;五是综合防治病虫害,覆盖率达到87.2%;六是适时收获面积达到85.1万亩,覆盖率达到92.4%,比上年提高5.1%,对提高大豆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起到重要作用,实现了丰产丰收。 (贾春玲 翟建锋 褚艳丽 张军)
【红薯生产】2004年全市红薯种植面积52.6万亩,比上年减少9.7万亩,是历史上面积最少的一年,平均亩产304.1公斤,比上年平均单产亩增178.3公斤,增产141.7%,较历史最高年2002年亩产297.3公斤,增加6.8公斤,增产2.3%,比前三年平均亩产228.3公斤,增加75.8公斤,增产33.2%;总产1.6亿公斤。比上年增加8157.9万公斤,增产104.1%,比前三年平均总产增加1351.2万公斤,增产9.2%。新蔡、泌阳两县是红薯主产县。种植面积均达到14万亩以上,占全市红薯面积的57%。今年红薯生产遭受了旱涝、风、雹、后期阴雨寡照不利天气的影响,但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并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泌阳县郭楼乡王山村委高玉山种1.7亩豫薯7号,平均亩产645.4公斤,新蔡县孙召乡大吴村赵毛种1.6亩豫薯14号,平均亩产603.2公斤,上蔡县东洪乡农技站2.1亩豫薯13号红薯高产示范平均亩产624.8公斤。
2004年红薯单产突破历史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狠抓了几项关键增产技术:1、选用优质、脱毒、高淀粉良种。加工型以高淀粉品种豫薯7号为主,食用型以豫薯13、14号为主,加工与食用同步发展。优质高产品种覆盖率达到91.9%。2、采用高畦双垄栽培方式。3、推广化学除草。化学除草面积占31.5%。4、推广以增施钾肥为主的配方施肥技术。配方施肥面积39.5万亩,占75.2%,平均亩施N6.1公斤、P2O52.3公斤、K203.6公斤,钾肥施用量有所增加。5合理密植。红薯每亩3122—3476穴,和上年持平,合理密植面积占86.5%。6、实行化促化控。对旺长的田块用健壮素喷洒控制,在红薯膨大喷施膨大素、唯他灵促进块根膨大。7、科学防治病虫害。主要对红薯斜纹夜蛾进行了防治,一般亩用2.5%的敌杀死乳剂10一15ml加适量水于傍晚进行喷雾。(谢芳 张凤影 翟建锋 康建民)
【花卉生产】2004年全市花卉生产面积9.48万亩,较去年增加0.11万亩,实现销售额1.41亿元。其中:观赏类苗术面积8.76万亩,销售2263.27万株,销售额12365.79万元;盆栽植物面积2573亩,销售382.14万盆,销售额1147.52万元;种苗用花卉面积1776亩,销售804.27万株,销售额331.16万元;生产草坪447亩,销售185.54千平方米,销售额49.64万元。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2004年花卉生产的特点:一是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销售额持续增长。二是龙头企业多,带动辐射力强。上蔡、汝南两县的花木生产近年发展较快,分别占全市花卉生产总面积的73.8%和15%。目前,全市有花卉市场30个。大中型花卉生产企业81家。三是品种丰富,档次较高。全市花卉生产应用品种已逾2000种,主要是不断引进各地乃至国外名、优、特、新品种,进一步提高了档次。观赏类苗木主要有雪松、蜀桧、玉兰、柏类、黄杨、国槐、合欢、女贞等多个品种,着力引进了北海道黄杨、珙桐、马褂木、香花槐等名贵珍稀品种;盆栽植物类在生产菊花、串串红、彩叶草等品种应对节日、庆典、会议要求外,还引进繁殖生产了鹅掌紫、一品红、巴西木、东方百合、红掌、绿巨人等高档礼品花卉;盆景生产则在立足本地黄荆、女贞、榆树桩等资源基础上,引进了各地名贵树种,生产高档品种。另外,玫瑰、菊花、仙人掌、芦荟等食用药用花卉生产也有新突破。四是完善产销体制,形成流通体系。2004年全市的花卉生产在强化基地建设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的基本方针。一是不断开拓外销区域,扩大培育外销队伍;二是在省内外一些大中城市设立窗口、网点,扩大知名度;三是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形式如广播电台、电视、互联网等.使销售渠道更为畅通。(陈美玲翟建锋 褚艳丽 康建民)
【花生生产】2004年,全市花生收获面积262.1万亩,总产524680吨,平均单产200.l公斤。同比面积持平,单产提高121.3公斤。增长1.54倍,总产增加313760吨。增加1.49倍。较前三年相比,面积扩太1.9万亩,单产提高77.3公斤,增长63%,总产增加205058吨,增加64%。今年,在花生生产中有如下特点:一是播期提前。由于今年小麦大部分为春性品种,成熟期较往年提前,随着大型联合收割机的普及,收获进度快,腾茬时间短,使花生播期较常年提前7~10天;二是播期集中。今年花生机播面积大,缩短了播种时间,播期相对集中;三是播种基础好。5月25日~28日,全市普降中雨墒情充足,整地质量高,加上机械播种,深浅一致,利于一播全苗;四是气象条件不利于花生中后期生长发育。进入8月后,长期低温、寡照,月平均气温23.2~23.8℃,日照时数近25~45小时,较荚果发育最低温度低7~7.6℃,加上土壤湿度大,尤其是低洼易涝田块,极不利于花生的膨果和鼓粒,使花生百果重降低,秕果率提高,单株结果数减少。
在今年花生生产过程中,除普遍受到低温、寡照外,部分县、乡还出现了洪涝和冰雹的侵袭,在如此灾害性气候影响下,能获得较好的收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主体增产技术落实面积大狠抓了优良品种、早播、科学施肥等主体增产技术。花生以夏播为主,早播是增产的关键技术,截止5月31日,全市花生播种面积193.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4.1%。
优良品种播种面积241.5万亩,占花生播种面积的91.5%,在品种利用上,主导品种仍为白沙1016优系为主,重点推广了豫花八号、豫花十四号、远杂9102等优质高产品种。全市优质专用品种种植面积69.7万亩,主要品种8130、豫花八号、豫花十四等。平衡施肥面积220.4万亩,同比面积扩大1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3.8%;二是延长了花生的生育时期,由夏播变成晚春播,改变了产量的构成因素。三是实施了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开发项目。本年度在花生主产县正阳分别实施了8万亩的“花生五改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和11.27万亩“豫南地区花生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应用与研究”项目,平均单产分别为286.3公斤和274.7公斤;四是农民加大了投入力度。由于近几年连续受灾,花生总产量减少,而需求量逐年增加,使花生价格上扬,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激励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使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宋运海 王玉霞 粱勇 翟建锋)
【棉花生产】2004年全市种植棉花65万亩,单产达到65公斤,总产3900万公斤。其中春棉35万亩,单产75公斤;夏棉25万亩,单产51公斤。
2004年,棉花生产主要工作是:一是加强领导,广泛宣传,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建立棉花生产基地与农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保证棉花面积的落实。二是强化物资、技术服务。通过印发技术小册子、电视讲话、聘请专家讲座、办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培训,结合各级住村工作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使各项植棉技术达到家喻户晓,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积极组织涉农部门抓好物资协调储备工作,保证棉花所需物资供应,全面满足农民的需要。三是搞好“一优双高”、“低产变中产”开发,建立棉花生产基地。在开发区内推广各项先进技术,加强领导,建立领导示范田,树立样板田。通过样板示范田的带头作用,推动棉花生产发展。同时在项目区内,积极进行品种、密度、种植方式等多种试验、示范。为棉花生产积累科学经验。2004年,全市“一优双高”开发设在新蔡县,面积15万亩,单产皮棉达到80公斤,“低产变中产”开发在泌阳、汝南、上蔡等县实施,面积10万亩,计划单产由原来的45公斤增长到70公斤。
主要技术措施是:一是推广普及优良品种。2004年,全市棉花生产统一供种达到80%以上,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目前推广应用的主要品种有:中棉45、中棉29、南抗3号、标杂A1、苏棉16。二是搞好间作套种,扩大早播面积。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套种。对于不能间作套种的棉田,及早抢时足墒下种,达到一播全苗,保证播种质量,实现粮棉双丰收。三是大力推广育苗移栽,保证移栽质量。四是因地制宜合理密植。春棉一般3800株/亩,夏棉4000株/亩。五是增施有机肥,狠抓全量配方施肥。积极推广全量配方和分期分期施肥,发挥最佳效益。六是结合化促化控,搞好病虫防治。2004年,全市棉花病虫害防治面积达到90%以上,最大程度的减轻病虫害。七是加强田间管理。各县区狠抓管理,促控结合,促使壮苗早发,稳长多结。在棉花生长前中期,及时中耕,培育壮苗,搞好肥水管理,保持土壤水分适宜。结合浇水。视苗情进行适量追肥。棉花成熟后,适时收获,不收裂嘴棉,不收露水棉,不收带壳棉,实施全程管理一管到底。(翟建锋 陈美玲 褚艳丽 康建民)
【食用菌生产】2004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15.85万吨,总产值达7亿多元,其中香菇8.86万吨,平菇6.19万吨,黑木耳1927吨,金针菇1504吨,黄背木耳1983吨。食用菌产业化发展逐步健康、有序。市政府、市农业局通过创造环境、强化服务、培育市场、创新技术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市食用菌生产品种不断增加,栽培模式多样化,平菇稳中有升,香菇生产持续发展,珍稀品种如白灵菇、鸡腿菇、杏鲍菇等相继开发生产,建立了小姬菇、白灵菇等生产基地,呈现出“一菇为主,多品发展”的格局。
标准化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已逐步推广。泌阳徐庄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高邑陈洼香菇生产基地、马庄王氏无公害食用菌基地认证已获审批,无公害食用菌产品认证工作正在申报,食用菌销售信息网已经建成,产品加工进一步深化,食用菌生产发展上规模、上档次,已成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食用菌产品、加工企业及研究所进一步增加。通过进行食用菌产品深加工,并积极引进、研制、开发适合本地种植的食用菌新品种、生产技术及市场销售信息,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全市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翟建锋 陈美玲 褚艳丽 康建民)
【水稻生产】2004年,全市水稻收获面积33.7万亩,比上年扩大0.3万亩,比前三年平均(2001~2003年,下同)面积扩大1.1万亩,平均亩产405.8公斤,比上年增加217.5公斤,增产了115.5%,比前三年增加112.7公斤,增产38.5%,总产13675.46万公斤。比上年增加7386.24万公斤,增产117.4%,比前三年总产增加4120.4万公斤,增产43.1%。今年的水稻生产由于遇到8月上中旬高温高湿、阴雨寡照天气,使灌浆速度受到限制,千粒重降低,产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及时采取了应变措施,在水稻生产中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新蔡县涧头乡袁种村李志民2.4亩新旱一号新品系,平均亩产472.4公斤;遂平县车站镇王陈村徐书东3.2亩旱稻艾巴9号,平均亩产达到489.2公斤;泌阳县沙河店镇、高邑乡、羊册乡和老河乡籼改粳优质稻米开发获得大丰收;高邑乡党店村党建材和王春海旱改水种植豫粳6号平均亩产分别达到523公斤和537.4公斤;新蔡县顿岗乡水晶3号千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478.6公斤;杨寨村优质稻1067亩绿稻24平均亩产达到532.5公斤,其中高产地块达到607.3公斤。“旱改水、籼改粳”开拓了我市349.9万亩低洼易涝地增产增收增效的新途径。
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新蔡县顿岗乡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共建成机电灌站26座,硬化渠道6.5万米,顿岗精米加工厂正式建成并投入生产。无公害优质稻米种植面积达到1.82万亩,生产出国标一级食用优质粳米64.2吨,初步形成了“科技+基地+企业+农户”产业化生产模式。
今年主要落实了以下几项关键配套技术措施:一是选用豫粳6号、豫粳7号、水晶3号等优质高产品种。积极引进9优418、泗优9022、白香粳等高产示范品种。“早改水、籼改粳”面积迅速扩大,面积达到28.95万亩,产量与效益也取得新突破。二是推广旱育稀植和抛秧技术,面积达82%。三是合理密植,改等行种植为宽窄行种植方式,占水稻总面积的95.8%。四是平衡配方经济施肥,面积达88.9%。五是对秧田以及本田适时进行化促化控和化学除草,面积达98.5%。六是科学防治病虫害,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张风影 贾春玲 谢芳 郭辉)
【温棚生产】2004年全市建造日光温室5.l万座,塑料大棚11万座,中小拱棚20.8万亩,全市温棚达28.85万亩,瓜菜总产量23.l亿公斤,总产值23.5亿元。
温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一是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正阳县万亩嫁接西瓜远销各地,汝南县万亩西芹、黄瓜久负盛名,平舆县万亩茄子生产基地已经形成。二是品牌意识增强,精品果蔬俏销大中城市。上蔡果蔬打进郑州、武汉市场,平舆蔬菜成为上海、广州等地的名牌产品,泌阳香菇畅销整个东南亚。三是品种更新快。晶莹剔透的樱桃番茄,色彩艳丽的七彩辣椒,顶花带刺的鲜嫩黄瓜,尤其是在冬季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四是科技含量高。C02气肥的使用、微灌的大面积推广、大棚烟熏剂的应用等一项项新鲜实用的新技术成为菜农增收的“法宝”。五是无公害生产意识强。广大菜农从选地、生产到收获逐步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要求操作,生产的蔬菜经有关部门检测,挂牌上市,效益可观,激发了菜农的无害化生产的积极性。
2004年温棚生产采取的措施是:一是狠抓基地建设,进行规模化生产。在品种布局上,强调一县一品,突出特色,形成规模;栽培模式上实行排开播期,保护地与露地连续生产,保证全年供应。二是狠抓技术普及。首先聘请省农大、农业厅、农科院的专家,举办培训班,并深入田间地头,定期对生产予以指导,有效地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为温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其次全面开展联产联效双向技术承包。技术员与农户、乡(镇)政府签订技术承包合同,明确规定各方的责、权、利,使技术员的技术指导、政府的行为、农户的生产操作都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充分调动了三方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温棚生产的发展。三是狠抓服务和流通。抓好物质供应,积极协调省内外有关厂家,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保障生产的正常开展,提高了效益。努力扩大产品外销。组织本地销售队伍出外考察市场,与外地客商建立联营关系,推出本地产品,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产品上网,供客户选购,初步实现了温棚生产与大市场的联系,减少了市场风险,提高了产品附加值。(陈美玲 翟建锋 褚艳丽 康建民)
【油菜生产】2004年,全市油菜收获面积58.04万亩,平均单产130.9公斤,总产76000吨。同比面积减少O.56万亩,单产提高19.5公斤,增产17.5%。总产增加10735吨,增长16.4%。
2003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全市持续阴雨,使油菜播种较常年推迟,但通过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仍取得了较好收成。主要措施是:一是市、县、乡各级领导重视,组织技术人员巡回宣传指导,讲解关键增产技术措施;二是加大了优质油菜品种推广力度,使其面积达到33.92万亩,占总面积的58%,主要品种有豫油四号、华杂四号、华杂五号等。普通油菜品种面积24.12万亩,以郑杂油一号、中油821和秦油2号为主。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三是实行轮作倒茬,有效减轻了病虫危害;四是各地在油菜冬前、蕾苔和花期管理技术比较到位,为取得较好收成打下了良好基础。(王永克 韩琴 翟建锋 褚艳丽)
【玉米生产】2004年,全市玉米收获面积474.1万亩,比上年扩大42.12万亩,比前三年(200l—2003年,下同)平均面积扩大68.0万亩,是全市玉米面积最大的一年。平均亩产336.9公斤,比上年增加209.5公斤,增产164.4%,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加88.1公斤,增产35.4%。比历史最高年份(2002年)亩减产26.4公斤,减产7.4%。总产159724.29万公斤,比上年增加104689.99万公斤,增产190.2%,比前三年增加58686.61万公斤,增产58.1%,比历史最高年份总产增加6023.5万公斤,增产3.9%。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西平、上蔡、遂平三县种植面积分别为84.2万亩、65.1万亩、57.5万亩,居前位;上蔡、平舆、新蔡三县平均单产分别为386.2公斤、369.9公斤、349.5公斤。居前三名;西平、上蔡、遂平三县总产分别为27736.8万公斤、25144.1万公斤、18063.8万公斤,分别居前三位。新蔡、平舆县玉米生产发展较快,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6.4万亩、43.9万亩,比上年依次扩大9.6万亩、3.9万亩。一、组织实施的玉米科技提升项目研究取得最新突破:(一)、实施的杂交玉米与高油玉米和普通玉米母父本不同行比组合试验研究,以4:1的种植方式产量最高;(二)、20个杂交玉米新品种的品种比较试验研究,以新单23表现最好,产量居20个品种之首位,各项研究取得了有科学价值的宝贵数据,受到省玉米专家组的充分肯定。承担实施的承德裕丰种业有限公司6个杂交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300多个杂交玉米品种或品系的筛选和试验研究及东亚种业有限公司10个杂交玉米新品种展示。今年在玉米生育中后期虽然遇到高温高湿、阴雨寡照天气,玉米锈病、青枯病发生较重,由于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使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并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遂平县常庄乡徐庄辛店村黄结实种植15亩郑单958,平均亩产达到505.6公斤;上蔡县齐海乡朱庄村委张新方种植4亩浚单20春玉米,采用地膜覆盖,宽窄行种植,平均亩产687.3公斤;西平县二郎乡段庄段跃礼种植2.4亩郑单958,平均亩产达到516.2公斤。二、玉米科技提升项目的实施带动关键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一)、优质高产良种应用面积达到100%,主导品种郑单958面积继续扩大,占玉米总面积的87.7%.比上年提高10.7%,农大108、浚单20、新单23种植面积相对集中。(二)、抢时早播面积大,覆盖率达到87.8%,基本达到苗全、苗匀、苗齐、苗壮。(三)、改等行种植为宽窄行种植方式,覆盖率达到85.9%,比七年提高10.6%。(四)、化学除草落实面积大,覆盖率达到100%。(五)、配方施肥覆盖率高达95%。(六)、科学防治病虫害,防治面积达到防治标准的82.5%。(七)、适时收获覆盖率比上年提高16.7%。综合增产技术覆盖率加权平均达到88.7%,较上年提高5.7%。(张风影 谢芳 郭辉 贾春玲)
【芝麻生产】2004年,全市芝麻收获面积97.1万亩,总产51266吨,平均单产52.8公斤,同比面积减少8.5万亩,缩小8%;总产增加39156吨,增加3.2倍;单产提高27.82公斤,增长l.l倍。较前三年相比,面积减少36.5万亩,缩小27%;单产提高11.4公斤,增长28%;总产减少4084吨,减少7%。今年,在芝麻的生产过程中,经历了长期的低温寡照,部分县、乡还遭受洪涝和冰雹袭击,田间湿度大,部分田块出现渍害,造成芝麻生长不良,茎点枯病严重发生,加上中后期气温偏低,光照时间减少,影响了有机物质的制造和积累,疫病普遍发生,使芝麻提前枯死,无效蒴增多,千粒重降低。针对今年的气候特点,生产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推广优质高产品种,重点推广了豫芝四号优系,全市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当家品种豫芝四号播种面积仍占50%以上,其它品种有豫芝八号、豫芝十号、豫芝十一号等高产品种;二是改不施肥为平衡施肥,平衡施肥面积6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1.2%。三是加大田间管理力度,做到及时排水、除渍、病虫害防治等主要增产技术。今年全市茎点枯病、疫病防治面积46万亩,占发病面积的36%。通过采取应变措施,把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并出现了大面积的高产典型田块,如泌阳县18万亩芝麻,平均单产达62.7公斤,为灾年创丰收积累了经验。 (粱勇 景颖 翟建锋 王玉霞)
【无公害蔬菜生产】2004年,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是建立了13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23.44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6.4亿公斤;在生产基地的辐射带动下,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15万亩,总产蔬菜18.9亿公斤。二是无公害蔬菜市场需求旺盛,加快了其生产产业化步伐。汝南三里店三门闸、平舆黄花菜等生产基地的无公害产品远销武汉、郑州、无锡等大中城市,平舆县蔬菜生产已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脱水蔬菜加工产业化局面,大大提高了产品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树立了一批无公害产品的品牌,初步形成平舆黄花莱、汝南常兴优质南瓜等一批叫的响的蔬菜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无公害蔬菜生产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市政府和市农业局及相关技术部门组织成立了“驻马店市蔬菜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同时各县区业已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二是采用多种形式,深入种植基地和蔬菜批发市场,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广泛宣传普及无公害蔬菜标准栽培技术等知识;三是切实加强基地管理,保证各生产基地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管理。2004年全市三次对无公害生产基地、企业和蔬菜批发市场进行拉网式检查,并对市区及各县(区)蔬菜、瓜果市场进行9次抽样检测,共检测品种28种,样品324份,并将检测结果及时上报有关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四是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进无公害产品名牌战略,提高全市农产品的质量和知名度,以泌阳香菇、汝南的蔬菜、遂平的瓜果等为龙头带动了当地生产基地的规模化、规范化进程,并在这些知名农产品产地,建立了多家无公害农产品专卖店、合作社和一些龙头加工企业。(翟建锋 陈美玲 康建民 褚艳丽)
【植保工作】2004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总体中度偏重发生,各种病虫草鼠害累计发生面积为8983.25万亩次,较2003年和2002年分别减少404.85万亩次和774.38万亩次。其中,病害2986.45万亩次,虫害4509.98万亩次,草害1573.77万亩次,鼠害29.1万亩次,与上年相比,病害减少11323.62万亩次,虫害增加499.91万亩次,草鼠害发生面积基本持平。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上半年虫害重于病害,下半年病害重于虫害。受冬春季节气温持续偏高、降雨偏少等天气因素影响,2004年夏粮作物因虫害造成的损失明显大于病害,其中,麦田虫害发生面积比去年增加38.83%,损失小麦1.05亿公斤;病害发生面积比去年减少44.09%,造成损失0.71亿公斤。另外,麦蚜普遍偏重发生,麦叶蜂、地下害虫、麦蜘蛛等害虫发生比去年明显加重。由于7~8月份雨水多、气温低,导致下半年多种农作物病害重于虫害。其中,棉花黄枯萎病、铃病,玉米茎基腐病、锈病,稻瘟病、稻曲病,芝麻枯萎病、疫病,多种蔬菜的疫病、霜霉病、灰霉病、瓜类枯萎病等,发生程度也为近年来较重年份,防治不及时的田块造成严重损失。二是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次要病虫发生为害上升。今年玉米锈病来势猛,扩展迅速,危害较重,全市发生面积274.7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61.88%。三是一些常规病虫的发生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由于抗虫棉的迅速普及,棉铃虫今年在棉田发生为害继续减轻,而对蔬菜、花生、大豆、玉米等作物的为害则有所加重。同时,抗虫棉田黄枯萎病、棉盲蝽发生程度呈加重趋势。四是小麦全蚀病疫区继续扩大,对农业生产构成新的威胁。其主要原因:(一)天气是影响病虫害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上年冬季气温明显偏高、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较常年略偏多,利于病虫害的越冬存活;春季雨量正常略少,较常年减少20%;气温偏高;3~4月份麦田结露少或时间短,有风天气较多,且大都是干风,抑制了小麦病害的侵染蔓延,而利于蚜虫、红蜘蛛迅速增殖为害,造成后期虫害发生较重,病害较轻。4月13日的降雨较为有利吸浆虫羽化出土,但在4月19~27日多风,影响成虫活动,降低了发生程度。夏秋季雨日偏多,且多为雨后即晴或夜里下雨白天晴,对作物病害和草害发生有利,而不利于害虫的繁殖危害。棉花枯萎病、稻瘟病、稻曲病、玉米锈病发生较重,芝麻病害、棉花铃病和果树、蔬菜多种病害也较重发生。(二)有效的防治是减轻病虫危害的关键因素。在条锈病防治过程中,全市普遍实施“准确监测,带药踏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战略战术,将其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并搞好大田普治,预防扩散蔓延。有效控制了条锈病大暴发势头,大大减轻了全省和华北麦区受害程度和防治压力。抑制了纹枯病、叶锈病等其它病害的发生危害。连续几年进行的大面积治蝗,缓解了蝗虫发生程度。防治普遍,且用药技术提高,对病虫草发生为害起到了较好的抑制作用。2004年测报防治工作的特点是:1.更新设备。筹措资金30多万元,完善充实病虫检验鉴定实验室,购置试验、检测仪器设备26种38件。2.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345个,57.5万亩。辐射带动周边防治84.5万亩,积极引导群众进行科学防治,推动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3.防治面积和挽回损失高于任何一年。全年共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7719.59万亩次,占应治面积的85.93%。重大病虫害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通过防治,挽回粮食5.63亿公斤,皮棉0.038亿公斤,油料1.54亿公斤,蔬菜2.4亿公斤,果类0.117亿公斤。2004年全市发布病虫情报248期,1.5万份,书面传真汇报548次,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中长期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 (刘德坡 任青 梅涌现)
【植物检疫工作】 认真贯彻《植物检疫条例》、《河南省植物检疫条例》、《行政许可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内强索质、外塑形象”思想指导下,强化检疫职能,提高疫情预警能力和应急灭害水平,为全市农业生产筑起了牢固的绿色防线。一是学习法律法规,专职检疫员参加了省、市法制处举办的《行政许可法》培训班。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行政许可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市植保站印制了“服务指南”和公示版面,公开公示植物检疫许可事项、许可程序和收费标准,并把抽样、检验、结果反馈等过程实行阳光作业,强化过程控制,保证检疫执法的公开、公平、公正;二是开展产地、调运、市场检疫。今年全市种子繁育面积15.6万亩,产检14.8万亩,产地检疫合格种子2360万公斤。全年共检疫调运种子、苗木1868批次,1698万公斤;检疫调运植物产品4927批次,2962万公斤。春、秋两季组织市场检疫大检查,共查处违规生产、调运案件22起,查处违规调运产品45万公斤;三是搞好植物检疫备案“河南省农业植物检疫备案办法”实施后,首先各县(区)对本辖区内的备案单位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其次,市植保站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资金与电台、电视台联合开展植物检疫知识讲座,在报刊上刊登有害生物的发生与防控办法等;第三、各级植物检疫部门在辖区内纷纷举办植物检疫培训班和座谈会,汝南、新蔡两县力度较大,均组织培训了100余人。全市共建档、发放备案证496份。四是规范检疫标识。按照《种子法》对检疫证明编号的要求,省站下发了“关于加强我省小麦种子检疫证明编号管理的通知”,要求全省统—使用检疫证明防伪标示,全市共发放检疫证明防伪标示85万张,检疫合格种子2106万公斤。五是整改检疫队伍。按照省植保站关于委托单位整改通知要求,市植保站对各省间调运检疫签证委托单位和整改单位进行了检查,经检查,已全部整改达标,正阳、平玉、汝南、确山、上蔡、遂平、西平、泌阳、新蔡和市站均被省站委托授权。并把省站统一印制的检疫版面和自定的工作制度和职责上墙公示。同时全市71名专职检疫员量制了新式检疫服装。六是做好疫情普查与灭害。进一步做好疫情普查宣传、培训、发动工作,并大力推广适乐时、立克莠拌种剂。普查出小麦全蚀病2.605万亩,未发现新的检疫对象。在2004年麦播前对种子繁育田全部实行立克秀、适乐时药剂拌种,使用立克秀310公斤,适乐时250公斤,全市拌种4.65万亩。(刘启 靳永杰 王欣)
【农药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净化农药市场专项行动方案和市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法规宣传,2004年《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农药执法人员参加了省、市法制处举办的“《行政许可法》培训班”;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行政许可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加大宣传农药法律法规力度,共发表电视广播讲话21次,出动宣传车辆256台次,宣传人员2564人次,印发宣传资料23.4万份,在宣传活动中,接受群众咨询3.5万人次;三是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全市各级农药管理部门以打击违法经营农药行为为主,采取农药标签全面检查、农药产品质量普遍抽查的方式,强化执法手段,集中力量于2004年3~5月、7~9月份分两次开展全市农药市场专项检查工作,共检查农药市场215个,农药经营单位1452家,受理群众投诉举报案件36起,捣毁制售假窝点13个;查处违规农药26.45吨,其中,假劣农药8.61吨,标签不合格农药15.85吨,假冒证号农药1.99吨,挽回经济损失581.7万元。立案查处农药案件59起,涉案人员60人,其中移交司法机关案件1起,移交人员1人。切实保护了全市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群众的利益,有效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刘涛 刘欣 吴春峰)
【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根据全国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强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农明字[2004]第5l号)及省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继续加强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豫毒鼠强整治办[2004]第2号)精神和“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台行动”的要求,以彻底消除毒鼠强危害,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主线。从已经发生的中毒事件中吸取深刻教训,继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进一步落实各项整治措施,先后两次掀起专项整治新高潮。农业、公安、工商、质监、卫生、环保、经贸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主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整体合力,全面清查收缴毒鼠强等禁用剧毒杀鼠剂,全市共组织召开专门会议22次,组织检查、督查、督办小组49个,出动执法检查人员2564人次,车辆256台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323.4万份,查处案件25起,涉案金额l.06万元,涉案人员38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2起,涉案人员3人,检查整顿各类市场155个,检查整顿经营单位515个,吊销各类证、照6个,取缔非法经营摊点124个,收缴违禁鼠药339.3公斤。农田统一灭鼠示范7.5万亩,参与示范农户7255户,分布在西平、汝南、平玉县的7个乡镇。目前,全市合法杀鼠剂营销网络已经建成,共核定经营网点169个,基本上达到了“一乡一经销点”的要求。年终进行了第二批杀鼠剂供应单位的核定、申报工作,共核定、申报供应单位273个。在建立杀鼠剂经营网络规范经营的同时,对定点经营单位实行规范管理,各定点经营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实行购销登记,建立详细的进、销货记录,以保证杀鼠剂的合理使用及可追溯制度。 (刘涛 刘欣 吴春峰)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2003年3月组建成立了驻马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2004年9月14日举行揭牌仪式。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业务用房898平方米,装备有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光度计蔬菜残留农药测试仪等先进的仪器及配套设备81台(套),检测项目达74项。能依法承担对农产品从“投入品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一年来,在生产销售旺季和重大节日,重点对全市瓜果蔬菜主要产地、主要产品和主要市场进行抽检,今年进行蔬菜瓜果类农药残留检测5次,检验蔬菜品种49个,瓜果品种8个,检验农药残留样品1000多个。(侯慧颖 刘兰平 杨峰)
【土肥工作】2004年3月上旬“河南省土肥工作会议”在驻市召开,根据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经过全市土肥系统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在土肥管理和规范肥料市场秩序、土肥新技术推广、推广BB肥、化验室建设、农化服务、推广网点建设、机关作风建设、项目申报和实施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全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贡献。被评为“河南省土肥系统先进单位”。
一、“沃土工程”的实施成效显著。2004年,全市各县(区)采取有效措施,继续组织实施以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为中心的“沃土工程”项目。夏秋两季,大面积推广小麦留高茬、麦秸麦糠覆田,累计面积560万亩,比上年增加50万亩。玉米秸秆还田138万多亩。秸秆利用率达到68%以上。麦收过后利用夏季高温积极开展有机肥积造活动,并于6月15日以市农业局(2004)75号文件形式下发《关于认真做好夏季高温积肥工作的通知》,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县(区),落到实处。全市积造有机肥3626万方。
二、平衡施肥技术推广有较大进展。1~2月份推广小麦追施肥100多万亩次,增产效果显著。3~6月份推广玉米专用肥600多万亩次,增补锌等微肥600万亩次。7~10月份,推广小麦配方施肥,全市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900万亩。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初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土肥测试、地力监测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多方努力,市土肥站今年争取项目经费30多万元,对中心化验室进行了充实、完善。各县(区)共添置化验仪器16台,全市能正常运作的化验室6个,全市建立省级监测点8个、市级18个、县级56个,覆盖了主要耕作土壤。全年共取土样4188个,化验16536项次。为全市配方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9月,根据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工作安排,购置监测仪器7台(套),价值10万元,完成对中心化验室的全面改造和申报认证的准备工作,通过省、市检查组验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第二检测室”组建完成,并于9月14日开展工作。
四、技术培训、BB肥推广有新的突破。2004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土肥技术培训班336期,培训5.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8万份。科技下乡60人次,全年推广BB肥16220多吨。
五、新型肥效示范工作有所进展,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共安排各类肥料肥效试验10个,其中市站安排新型肥料品种试验4个,试验点6个,为农民选用优质肥料提供了科学依据。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今年新建推广网点65个,网点总数已达到832个。
六、肥料市场管理走向规范。
2004年3月12日,全市土肥系统成功召开了“驻马店市肥料管理暨肥料信息交流会”,进一步强化了肥料市场的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全年共抽查肥样357个,查处违规肥料2430吨,立案155起,涉案人员210人,案值474万元。通过依法整顿,净化了肥料市场。
七、土肥物化服务有较大突破。2004年,全市各县土肥站均组建了土肥物化服务实体,物化服务数量和质量较往年同期相比有大幅度提高。其中市土肥站建立农化服务网点130多个。组织、推广优质专用复合肥、BB肥10900多吨,推广面积达150多万亩。
八、项目申报与实施有较大进展。市土肥站先后向省、市财政、优质麦基地办、黄开办、科技局等单位组织、申报项目6项,均已获批准,各项目均按计划顺利实施。(李凤 王春霞 李培红 赵宏昌)
【种子管理】驻马店市种子管理站属驻马店市农业局的二级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全市农作物种子市场经营管理、种子生产管理、证照管理、种子检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驻马店市是农业大市,耕地面积1228万亩,年需农作物种子1.5亿公斤以上。为保证农业生产用种安全、维护种子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04年,种子管理站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搞好试验示范
加大新品种研发和引进力度50个,安排试验点28处,展示点36处,示范田16处500多亩,筛选出像新麦18、鲁单981等适合我市种植的新品种7个,淘汰不适宜品种3个。科研单位自主研发并通过省级审定品种2个,买断生产、经营玉米杂交种1个。
二、加强市场监管、打击违法行为
2004年全市共承办种子案件599起,结案57l件,进入诉讼程序5起,处罚564起,没收违法所得12万元。涉案金额274.9万元,挽回经济损失405.5万元。
三、加大抽检力度、强化质量管理
市种子管理站种子质量检测中心2004年共抽取种子样品428份,代表数量121.4万公斤,主要农作物玉米种子合格率68%,其中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合格率分别为82%、100%、58%、96%。小麦种子合格率92%,其中净度、发芽率、水分合格率分别为100%、94%、95%。
四、成功召开了“第二届豫南种子管理暨信息交流会”
2004年2月,市种子管理站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准备,成功召开了“第二届豫南种子管理暨信电交流会”。参会代表来自安徽、湖北、山东、山西、北京、河南等地,参会人员2000多名,常务副市长段腊梅到会讲话。会上共展示、推荐新品种60多个,签订种子协议100多份,发布种子信息15条、成交额500多万元。(市种子管理站)
【农业经营管理】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以学习、宣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为契机,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全市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1107.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8.1%,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61.6万份,签订土地承包合同137.9万份,入户率分别达到90.1%、77.7%。全年农户承包地流转面积20.5万亩,签订流转合同1.0万份。二、农卡集体资产与则务管理实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在制度建设、程序规范、民主管理、审计监督、培训上岗等方面,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与财务公开工作。2004年全市农村集体财务“三建”率达到90%以上。各县区普遍推行了财务公开和村会计集中办公制度,全市有2361个村委开展了财务公开,占村委总数的82%。有122个乡镇、1768个村委推行了村会计定期到乡镇农经站集中办公记帐制度,有114个乡镇、1654个村委实行了村财务档案乡农经站管理,每月或每季度理财一次的村数达到2187个,占总村数的76%。全市审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866个,审计资金1.25亿元,审计出违纪资金111万元,查出贪污案件10起,挽回集体经济损失8万元。全市培训村组会计1500多人次,提高了农村集体财会人员素质,初步实现了村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三、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有了新进展。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粮油加工类)25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371个,经营范围涵盖种植、畜牧、水产、林果等多个行业,初步形成了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以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和中小型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群体。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新突破。截至2004年底,全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5个,资产3800多万元,成员达4万人,带动农户1.5万户。正阳县新阮店乡花生协会已被农业厅选定为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五、农经机构健全,队伍稳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全市现有县级农经站10个,乡级农经站134个,占全市乡镇的70%。农经专业人员达到762人,其中218人达到大专以上学历,217人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中级以上技术职称82人。 (孙志强 张中莲 胡洪艳)
【深入宣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一是在该法实施一周年之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全市掀起学习法律、宣传法律、实施法律的新高潮,真正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更普遍、更深层次地熟练掌握法律,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二是利用市广播电台开办的“行风热线”栏目,把法律条文和精神实质宣传到千家万户,现场解答群众普遍关心的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2004年市农经部门参与“行风热线”四期,解答群众提问30多条,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答复和处理。三是加强培训。为使广大农业管理干部深刻领会法律精神。准确掌握法律各项规定,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去年九月,市人大农工委、市农业局联合举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培训班,各县区农业局分管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副局长、人大农工委副主任、各乡镇主管农业的副乡镇长158人参加了培训。市农经部门还指导各县区重点对农村基层干部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2004年,全市共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8期,培训人员一千多人次。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村干部能够正确理解法律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政府的行政行为。(孙志强 张中莲 胡洪艳)
【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上访案件大幅增加的情况,全市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履行职责, 依法行政,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及时纠正一些地方违反法律政策规定,随意调整、收回农户承包地的行为,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2004年,市农经部门接待土地承包纠纷上访案件6l起124人次,当场解答22起,组织人员调查处理9起,责成县区调查处理30起,案件办结率达90%以上。市农经部门还有针对性地选择驿城区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并抽调专业人员,在建立仲裁庭、规范仲裁程序、完善仲裁文书等方面对试点工作进行指导,依法开展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各项管理制度,引导农民通过仲裁依法解决土地承包纠纷,确保法律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驻马店市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经验和做法受到省农业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农经工作会议上作为先进经验进行介绍。 (孙志强 张中莲 胡洪艳)
【农业产业化经营】2004年,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方式,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龙头企业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371个,经营范围和种类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等多个行业。龙头企业160家,已认定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5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5个,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34个,利税超1000万元的3个;中介组织49个;专业市场26个。初步形成了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以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和中小型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群体。随着龙头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04年,农业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已达16.9亿元,带动农户76万户。占全市农户数的42%,生产基地种植面积285万亩,牲畜存栏量2341万头,禽类饲养量144万只。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总额7.47亿元,履约7.07亿元,履约率94.6%。二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多样。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类型。全市围绕小麦加工,形成以上蔡大程、西平丰盛、遂平益康、驻马店天中等企业为龙头的加工群体,年可加工小麦300多万吨;围绕花生、芝麻、油菜加工形成了驻马店顶志、汝南山花、平舆嘉元、正阳三杰和驿城正道等企业为龙头的加工群体,年产油品8300吨;以正大饲料为代表的饲料加工、以月山啤酒为代表的酿造和以十三香为代表的调味品加工等企业也促进了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三是调整结构,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以西平县为代表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621.8万亩,较去年增加15.8%,全国花生第一大县正阳县因地制宜种植花生140万亩左右,每年种植面积占秋作物种植面积的60%以上;汝南县大力发展蔬菜支柱产业,温棚发展到2万多座,露地蔬菜生产达30万亩,年产蔬菜6亿公斤,占地120亩的三门闸蔬菜批发市场已成为东引西进、南菜北调的中转站;平舆县的白芝麻、上蔡县的花木、确山县的中药材、泌阳县的香菇、遂平县的蛋鸡等各种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审核确认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根据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办公室的安排部署。4月,市农经部门组织业务人员,对三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有关指标重新进行核实。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办公室审查确认后,报请省政府同意,河南省大程面粉实业有限公司、西平县丰盛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等二家企业被省政府确定并命名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进一步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5月,在对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经审查确认并报市政府同意,遂平益康面粉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被命名为全市第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粮油加工类),并通过驻马店市人民广播电台、驻马店市电视台、驻马店日报等新闻媒体予以公布。 (孙志强 张中莲 胡洪艳)
【农民负担专项审计】按照豫纠组[2004]5号文件精神和市农业局、市政府纠风办、市农监办《关于集中开展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工作的通知》要求,4月,农经部门在全市集中开展农业税附加及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工作。共审计171个乡镇、2401个村委,审计资金9900.03万元,共审计出违规资金245.95万元,纠正违纪资金178.9万元,退还群众10.5万元。立案查处农民负担案件87起,党政纪处分35人,减轻农民负担1355.7万元。市农经部门重点审计了省农民负担监控县—平舆县的四个乡镇53个村委,审计资金380多万元。(孙志强 张中莲 胡洪艳)
【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全市农村能源环保工作紧紧围绕“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重点抓国家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省艾滋病高发村沼气建设项目;积极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试点工作,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农业野生植物及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调查,国家职业资格沼气生产工技术培训等工作。取得了年建沼气油8070口,累计达30248口,形成年产沼气900余万立方米,折标煤近6500吨水平;年推广太阳能热水器8000M2;三县沼气建设项目通过国家验收的可喜成绩。
一、农村沼气建设。(一)国家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西平、新蔡、正阳、确山、上蔡等五县承担了国家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为确保项目完成,市政府先后两次在正阳县召开沼气建设现场会,五县共计建成沼气池4356口,“一池三改(改厕、改圈、改厨)”率达80%以上。西平、新蔡、正阳三县于2004年7月顺利通过省农业厅专家组验收,确山、上蔡两县将于2005年验收。(二)省艾滋病高发村沼气建设项目。以上蔡文楼、南大吴、庙王,确山南泉等村为建设重点,建成沼气池848口,“一池三改”率80%。(三)农民自费建沼气成为时尚。在国家、省项目带动下,遂平县玉山镇、确山县三里河乡、驿城区诸市乡等许多乡镇农民开始自费建沼气,一年来。农民自费建沼气量达2866口,“沼气热”逐渐兴起。
二、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在有沼气建设基础的农户中,积极推广“猪一沼一菜”、“猪一沼一粮”、“猪一沼一鱼”、“猪一沼一果”等不同模式的能源生态农业示范户12100户,占沼气用户的40%,使农户年增收节支达3000余元,总效益达360余万元。同时较好地改善了农业生产与农户生活环境状况,促使农业生产步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太阳能热水器技术推广。全市现有太阳能热水器经销商50余家,年推广面积约8000M2。“清华阳光”、“皇明”、“桑普”等名牌太阳热水器发展势头较好,同时季节性安置就业人员400余人。
四、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根据省农业厅《关于组织开展全省农业野生植物及外来人侵有害生物调查工作的通知》精神,认真开展了普查工作,经调查,全市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五种,即金荞麦、野大豆、中华水韭、北方黑三棱、野菱。外来入侵有害生物一种,即空心莲子草。这些野生植物和外来入侵有害生物主要分布在正阳与西平两县。
五、沼气技术培训。1、国家职业资格沼气生产工培训。全年举办国家职业资格沼气生产工培训班两期,经省沼气生产工鉴定机构考试,有52人获国家沼气生产工资格证。2、农民沼气技术员。全年举办沼气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农民沼气技术员1000余人次,印发培训资料10000余份,为沼气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罗亚斌 彭爱华)
217图
218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