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驻马店地区为中心的“75·8”特大洪灾,全国震惊,举世瞩目。
1975年8月5~8日驻马店地区普降暴雨,暴雨中心泌阳县林庄,最大三天降雨量1605.3毫米,24小时降雨量1060.3毫米,6小时降雨量830.1毫米,下陈站60分钟降雨量218.1毫米。以上雨量均超过我国大陆历次暴雨纪录,其中林庄6小时雨量已达世界最高纪录。
洪、汝河流域新蔡县班台以上4~8日平均降雨量609.9毫米。4~8日总降雨量大于1000毫米的雨区为1557.2平方公里,大于600毫米的雨区为8695平方公里,大于400毫米的雨区为18918平方公里,全区洪水总量约60亿立方米。
由于雨大势猛,山洪暴发造成水库漫溢垮坝,河道漫决,属大中型的板桥、竹沟水库垮坝失事,24座小型水库被冲垮。老王坡、泥河洼滞洪区,沙河、澧河、干江河溃决洪水与洪、汝河内漫决之洪水到处窜流,东西长200公里,南北宽130公里,深1至4米,洪水漫流,波涛汹涌,一片汪洋。沙、颍、洪、汝河中下游平原区积水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时间长达3~15天,最长达21天。
板桥水库垮坝洪水最大流量为78100立方米/秒,6个小时向下游倾泄7.01亿立方米洪水,8日4时到达遂平县城附近水面宽10公里,洪水越过京广铁路,一部分顺汝河及右岸洼地进入宿鸭湖水库,一部分沿奎旺河左岸漫流于上蔡、平舆、汝南、新蔡县洪、汝河之间三角地带及黑河两岸。竹沟水库垮坝洪水最大流量11200立方米/秒,1小时11分钟向下游薄山水库倾泄洪水1843万立方米;另有8座垮坝的小型水库的洪水也先后进入薄山水库,进库洪峰流量高达9550立方米/秒,洪水超坝顶0.6米,水库以1600立方米/秒流量,向下游宿鸭湖水库宣泄,进入宿鸭湖的最大洪峰24500立方米/秒,水库拦蓄洪水12.28亿立方米,距坝顶仅0.34米,水库以6100立方米/秒向下游宣泄,水库内外洪波翻滚。洪河上游许昌地区的石漫滩水库垮坝洪水以30000立方米/秒的流量,5个小时向下游倾泄1.67亿立方米洪水,造成田岗水库(中型)随之漫决,洪水一股顺洪河而下,另一股与澧河、干江河决口之洪水相汇合漫流入西平县废杨庄水库,由水库大坝缺口下泄漫流。进入老王坡滞洪区的洪水总量约为15.72亿立方米,老王坡滞洪区最大蓄水量达4.54亿立方米,为设计最大蓄水量的2.67倍。老王坡滞洪区南北堤漫决。洪水期间出区洪水总量15.66亿立方米,向东漫流入周口地区,汾泉河以南一片汪洋。
由于洪水泛滥成灾,给驻马店地区以及邻近地区造成惨重损失。尤其是板桥水库垮坝出库洪峰,犹如山崩地裂,翻江倒海.摧毁能力相当惊人。60吨重的大油罐被冲到20公里外的宿鸭湖,50吨重的火车车厢被冲走5公里,京广路铁轨被冲成麻花型,水库管理局院内四人合抱粗的大槐树被拔起冲走15公里。洪水过后一切面亩全非,村镇、树木、房屋、道路、桥涵一扫而光。8日黎明时分汝河干流和两岸水深处,水面上人头攒动,拼命挣扎呼救。遇难人的尸体一片狼藉,惨不忍睹。从水中钻出来的幸存者,有的抓着树枝树干,有的扒着房椽屋檩,有的爬上麦秸垛,有的骑上草篓……水中的漂浮物都成了救生的器材,幸存的人们被冲到几十公里外的上蔡县、汝南县境内。洪水过后一片空荡,正如灾民说的:“远看白茫茫,近看空荡荡,做饭没有锅,睡觉没有窝,进村没有路,全村没有一棵树。”
全区受灾10个县、镇,162个公社,受灾人口5405771人,受灾耕地面积1010.6万亩。冲垮大、中型水库各一座,小型水库24座,大小河道决口842处,破坏堤防2100公里,损坏桥涵41436座,灌区渠道与建筑物、机电灌站、井泉遭到大量损毁,使全区有效灌溉面积锐减220余万亩,到1975年底有效灌溉面积仅328.71万亩。高压电线、邮电通讯线路大部分被冲坏,6个县城停产停电。京广铁路被冲102公里。淹死22564人,伤92096人,损失各种公私财产按当时物价折算直接经济损失26亿多元。
当暴雨袭来.洪水猛发之际,驻马店地区的党、政、军、民在上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全力以赴,展开了以保人保畜,保薄山、宿鸭湖、宋家场等水库为中心的抗洪抢险斗争,领导分工负责,军民齐心协力,全区组织抢救队50万人,日夜奋战,使大中小型137座水库脱险渡汛,救出落水群众十多万人。
中央对灾区十分关怀,12日派来了以纪登奎副总理为团长的慰问团,发来了慰问电,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立即派人赶赴灾区,救人救物,并支援大批灾区急需的各种物资。参加抗洪的人民解放军共有7个大军区,1个省军区,海、陆、空军64个单位42000多人,另有医疗队900多人。抢救出被洪水围困群众130万人。武汉军区、河南省委、河南省军区、水电部、铁道兵司令部等主要领导坐镇灾区,指挥抗洪抢险。武汉军区、河南省还派出慰问团到灾区慰问。全国各地派来医疗队198个2799人。中央领导同志的到来,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支援,极大地鼓舞了全区干群同洪水灾害顽强斗争的决心和力量。很快排除积水,修复铁路、公路桥涵,架通了邮电线路,恢复了高压输电线,恢复了工业生产,搭起简易庵棚,安排了灾民生活。在这段时间里共动用飞机1668架(次),汽车1800辆,为灾民投运食品和抢险救生器材,治疗各种疾病300多万人次,恢复了灾民的身体健康。
在抗洪抢险中涌现出许多像王新安等舍生忘死、舍已救人的英雄模范人物。
洪水退后,灾区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央“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支持帮助下,立即开展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斗争,在保人保畜的前提下开展了以恢复水毁工程,烧砖瓦、拉石头搭庵建房,大搞副业生产为内容的生产自救活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支援灾区的各种物资有粮、棉、油、钢材、木材、水泥、汽车、衣服、被褥、布匹、锅、碗、瓢、勺等155个品种,按当时的物价折款3亿多元。
受灾后国家共拨给驻马店地区救灾款3.7亿多元(不包括中央和省直接用于驻马店地区恢复铁路、公路等水毁经费),安排灾民生活、治病、建房等,扶持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黑龙江建设兵团和河南省的新乡、安阳、郑州、开封、商丘、洛阳、信阳、鹤壁、焦作等地市支援大批耕种机械和人力,帮助灾区种好小麦,次年获得了大丰收,总产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1975年底全区搭盖庵棚110万间,到1976年上半年建成新房200万间,到1979年底,共建成新房280万间,基本完成建房任务。经过艰苦奋斗,大干若干,生产自救,全区工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提高,水毁工程逐渐恢复,灾区面貌焕然一新。在大灾之后,灾民的吃、穿、住、医均得到切实安排,没有发生饿死人、冻死人和人员流亡、疾病蔓延的现象。灾区生产自救、抢种小麦,次年丰收,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救灾史上堪称奇迹。
第一章 罕见的暴雨
1975年8月4~8日,由于3号台风深入内陆,形成强烈低气压,7日进入驻马店地区,与南下的冷空气形成对峙局面这种热低压系统从海洋挟带大量水汽,与强冷空气遭遇,辐合作用特别强烈,又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在驻马店地区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
这次暴雨历时5天,4日、8日雨量较小,5、6、7三日雨量大且集中。明显的有三次过程:5日14时至6日2时为第一次;6日14时至7日16时为第二次;7日12时至8日8时为第三次。第一、三次均在洪、汝河上游山丘区的板桥、石漫滩水库带;第二次在京广铁路以东洪、汝河的平原地区上蔡、汝南、平舆县一带。暴雨特点是:强度大、面积广、分布不均,雨型恶劣。影响范围4万平方公里。三天内驻马店地区各县平均降雨量是:西平781毫米,上蔡666毫米,遂平683.5毫米,泌阳984.2毫米,确山634.1毫米,汝南474毫米,平舆480毫米,新蔡154毫米,止阳181毫米,驻马店435毫米。整个洪、汝河流域班台以上平均降雨609.9毫米,三天雨量大于1000毫米、600毫米和400毫米的笼罩面积分别为1443平方公里、8200平方公里和16890平方公里(在驻马店地区范围内各为1050平方公里、53lO平方公里和9000平方公里),均超过海河流域“63·8”暴雨值,为国内外罕见。暴雨中心三天最大点雨量泌阳县林庄站为1605.3毫米(相当驻马店地区年平均雨量的1.8倍),该站7日一天降雨量达1060.3毫米,其中6小时雨量为830.1毫米,达到世界最大记录。泌阳县下陈站60分钟降雨218.1毫米,是我国大陆上的最高记录。
第一节 暴雨特征
“75·8”暴雨为台风深入内地停滞步动而造成的稀遇特大暴雨。三天降雨量和暴雨强度之大为国内外所少见,其中有些短历时强度超过全国大陆以往实测记录。其暴雨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一、降雨时程分配
在降雨时程分配上,先小后大,山丘区5日、7日降雨集中,6日稍小,时程分配呈瘦高的双峰型。板桥5日降雨448.1毫米,6日减为190.1毫米,7日达748毫米,老君、林庄雨量站,大部分降雨集中在后期,其最后6小时的雨量分别占5日至7日总雨量的53%和52%,3小时雨量占36%和31%。这种先小后大,雨量又大部分集中在后期的雨型,对水库调度运用极为不利。
由于暴雨随台风中心北上,以后又转向西南,5日、6日、7日三天主要降雨过程是:
第一次降雨过程,从8月5日14时至6日2时,当台风中心由湖南省常德附近向北移动至区境形成暴雨。5日14时有一小片雨区从板桥附近向西北和东南方向扩展到广大山丘区,19时至23时,尚店站(石漫滩库区)和下陈站(板桥库区)降雨强度先后达到高峰,尚店站2小时降雨250.6毫米,下陈站2小时降雨336.7毫米,历时共12小时,尚店站总雨量549.3毫米,下陈站471.4毫米。
第二次降雨过程,6日14时,当台风中心从湖北大洪山区继续向北移到桐柏山区时,在薄山水库上游段庄附近出现一片雨区,18时雨区扩展,强度增大。18时至20时出现第一个雨峰,白寺站2小时降雨142.3毫米。台风中心开始向西北和西南方向第二次转向。在南部薄山水库附近又出现一片新的雨区,22时至24时强度增大。7日2时雨区北移,并向东扩展到洪、当河中下游平原地区,暴雨中心在京广路两侧,以上蔡为中心形成平原地区大面积暴雨,全过程达14小时(7日2时至16时)之久。上蔡站总降雨量为758.6毫米。
第三次降雨过程,7日12时当台风中心第二次转向后,7日12时至14时,在薄山水库上游又出现了新的暴雨区,中心在芦庄站,16时至18时,2小时降雨252毫米。20时至24时,暴雨中心在林庄,4/小时降雨641.7毫米,降雨强度达到这次过程的顶峰。这次降雨过程,从7日12时开始到8日8时结束,前后历时20小时,总降雨量林庄站为969.4毫米,郭林站为932.0毫米。
以上三次降雨过程在区境连续出现,都是从下午12时至14时开始,到午夜20时以后强度达到顶峰。其中以第二次过程的持续时间为最长,第一次降雨过程的短历时点暴雨的强度较大,第三次降雨过程的总量为最大。前两次降雨过程,暴雨中心的移动不十分明显,雨区基本上停滞少动。第三次过程,暴雨中心的移动十分明显,基本上由东南沿山区的前缘向西北方向移动,从7日20时到8日8时向西北方向移动120公里,平均速度为1小时移动10公里。
二、雨量分布
这次暴雨4日至8日总雨量的分布,基本上沿着沙、颍河,洪、汝河,唐、白河上游的低山丘陵区呈西北——东南向带状分布。由于受第二次暴雨过程的影响,有一条东西向的分支由西向东伸向东部平原地区。4日至8日,总雨量大于600毫米的雨区为8965平方公里,400毫米以上雨区为18918平方公里。雨量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主要中心有三处,都在山丘区,其中林庄总降雨量为1631.1毫米,油房山为1411.4毫米,郭林为1517毫米。平原地区以上蔡站847.3毫米为最大。以林庄为中心的暴雨笼罩面积最大,雨量大于1000毫米的面积为929平方公里,以郭林为中心的暴雨笼罩面积最小,面积为78平方公里。
804图
日雨量随雨区的移动而有差异,8月5日雨区在西南山丘区,中心有两处,板桥附近的下陈站为473.4毫米,尚店刚近的王皮岗站为600毫米以上。雨量超过400毫米的面积为474平方公里。
6日雨区向东移到平原地区,以上蔡站513.5毫米为最大,400毫米以上雨区为553平方公里。
7日雨区又回到山丘区,主要中心有三处:林庄站1005.4毫米,杨楼站809.7毫米,郭林站999毫米。400毫米以上的雨区范围达4600平方公里,600毫米以上为1565平方公里,大大超过前二日的雨量。
805图
806图
807图
三、暴雨强度
这次台风暴雨,中心地区雨量强度之大、雨势之猛,为历史上所罕见。暴雨中心地区代表站的时段最大雨量,其中60分钟雨量以8月5日下陈站218.1毫米为最大;1小时雨量以8月7日老君庙(老河水库)的记录189.5毫米为最大,尚店站179.1毫米为次大;3小时以上,均以林庄站为最大。
808图
809图
从表12—3可以看出,“75·8’’暴雨记录均超过全国大陆历次暴雨的正式记录。其中包括“63·8”海河特大暴雨。在这些记录中,尤以林庄最大6小时雨量830.1毫米为最突出,已达到世界最大记录,同其他台风(或飓风)暴雨比较,仅次于我国台湾、印度洋留尼旺岛、菲律宾碧瑶少数几次海岛台风暴雨的记录。
处于暴雨中心的群众反映:像这样连下三天三夜的暴雨,七八十岁的老人不仅没有见过,连听也没听说过。大雨时,雷声隆隆,天气很冷。5日听到雷声从西南方向来,然后在上空打转转。7日暴雷不停,雷声沉闷,暴雷在头顶上打,口门水库附近山上有树木被雷电烧焦。5日下午,在确山县蚁蜂公社、遂平县张台公社小黄楼村,先后有龙卷风,不少房屋的房顶被刮走。群众描述:雨像盆里的水倒下来一样,几步远看不见人影,房檐上的雨水流不及,积水有4指深,山坡径流有脚脖子深,拿洗脸盆接雨水,从屋里往外一伸手缩回来就是一满盆。大雨前,飞鸟满山坡,大雨后鸟虫绝迹,小孩子从村间场面拣到满箩筐麻雀。
第二节 暴雨成因
“75·8”,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是3号台风。8月4日2时,3号台风在福建晋江登陆后,向西北方向深入内陆。5日20时到达湖南省常德附近,后转向北北东方向移动,6日21时进入河南省,在桐柏县附近徘徊,7日8时到达唐河以东大约15公里处,7日13时以后折向南下,但仍徘徊在桐柏山与大别山之间。8日14时以后,台风加速向南南西方向移出,在襄樊地区又引起了一次大暴雨过程,最后台风消失在湖北省境内。
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1979年3月编写的《淮河流域洪汝河、沙颍河水系1975年8月暴雨洪水调查报告》,提出3号台风二次转向、停滞少动,是形成三次特大暴雨的天气系统。
一、亚欧环流形势的演变
亚欧环流形势的演变,影响了台风的转向和停滞。
4日2时至5日20时,欧亚大陆北纬45°以北地区为三脊三槽的形势,即欧洲西部、乌拉尔山、贝加尔湖为脊区,欧洲中部、西西伯利亚、前苏联滨海省为槽区,在这种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太平洋副高稳定,台风受副高南缘偏东气流引导,向西北方向移动,深入到我国内陆。
5日20时至7日8时,亚欧大尺度环流逐日在变化。欧洲西部的高压脊逐渐加强,新地岛附近新生一低槽并发展东移南伸,乌拉尔山高压逐渐减弱,西西伯利亚低槽底部南伸。这种环流形势的变化,使西太平洋副高外围略有东撤,河套浅槽和副高西部偏南气流共同引导台风转向,向北北东方向移动。
由于贝加尔湖东侧高压脊不断发展,河套槽东移减弱向北收缩,7日槽后暖高与海上高压合并在河套华北一带形成一个高压坝,使台风北上受阻。加上5日后我国台湾附近又出现一个热低压,存在相互吸引作用,所以3号台风在桐柏山区徘徊时间很长。
二、能量和水汽的供应
由于能量和水汽的不断供应,保持了台风强度长期维持而不消失。
3号台风产生在西太平洋赤道辐合带上,8月3日以前,西太平洋上空赤道辐合带基本上呈东西走向,位置在北纬20°附近。4日赤道辐合带西端北抬,7日8时北抬到北纬30°。由于赤道辐合带的北抬,使其北侧维持一支强劲的偏东气流,构成水汽输送和能量输送的一条通道,为3号台风长期维持不消创造了重要条件。
8月4日至7日暴雨期间的水汽来源,4日的水汽来自我国东海及其以东洋面。5日到6日8时,水汽来自我国东、南海面,但以东海及其以东来的水汽为主。6日8时,从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海面来的水汽,在江淮流域下游相遇,汇合后转入暴雨区。6日20时到8日,不论那一高度水汽几乎全部来自东海及其以东洋面。
三、三次暴雨的天气系统
“75·8”暴雨主要受3号台风的影响,但其他天气系统也参与作用。同时在每场降水中都有中小尺度降水系统的活动,所以在特大暴雨期间,每一次降雨过程都是多种天气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75·8”特大暴雨过程中,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相当频繁,地形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5日14时至6日8时,在薄山、板桥水库有4个比较明显的雨团在活动,造成这些地区的特大暴雨。
7日8时至8日8时,共有9个雨团在驻马店地区北部和西部山区活动,雨团的源地大都在水库库区,如薄山水库的段庄、瓦岗,板桥水库的下陈,以及石漫滩、宋家场水库库区等,这说明雨团产生和水库的地形有一定的关系:水库库区、东西向河谷是雨团产生的源地;雨团的移动随高空引导气流方向前进。在平原区移动较快,从河谷进入库区各地,移速减慢,甚至出现停滞打转,雨强显著增强:雨团的靠拢、合并,使雨团加强.雨强增大;雨团的发生、发展受到台风东侧的中尺度辐合线和辐合线上的辐合中心以及地形性中低压的影响。
812图
因此,“75·8”特大暴雨,由于大型环流的相对稳定,使8月5日至7日几场大暴雨的中心比较集中地出现在洪、汝河,沙、颍河南部及唐、白河东北部,同时由于大气环流的逐渐演变,促使各种有利于暴雨发生增强的条件向暴雨区“凑合”。暴雨期间,既有热带和中纬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又有高低空系统的相巨作用。在天气大尺度的背景下,还有中小尺度系统的频繁活动,而暴雨区的地形与天气系统的配置,也有利于暴雨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