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恢复水毁工程
在洪水期间及洪水退后,对水利工程、邮电通讯设施、铁路、公路、工矿企业及文教卫生设施等水毁工程,在上级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人民解放军及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下,分轻重缓急进行修复,尤其是对影响全局的铁路、公路、邮电、电力设施,洪水过后即组织专业队伍,日夜突击抢修。对大部分民房校舍、工矿企业、水利工程等是在洪水退后组织灾区群众进行修复的。
为尽快恢复京广铁路通车,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和铁路职工组成的2.6万人抢修大军,在铁道部和铁道兵司令部主要负责同志现场指挥下,经过4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完成了抢修任务,恢复了通车。
全区公路被冲毁后,省交通局立即抽调局工程处、周口等6个地区公路总段的干部工人组成抢修队伍,与人民解放军、驻马店地区公路总段职工协同作战日夜抢修。修复高峰期全区出动劳力80多万人。首先恢复驻马店至各县的主要干道临时通车,紧接着修复永久桥梁。到1975年底基本完成了公路线路和桥涵修复任务。
邮电通讯、电力设施修复,在河南省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在全省各地市邮电、电力部门及解放军的大力支援密切配合下,排除千难万险,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供电、通信,为抗洪抢险、生产救灾作出重大贡献。
1975~1978年,国家拨给驻马店地区恢复水毁工程款和水利基建款1亿多元,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灾民修复水利工程,每年全区投入100万左右的劳力,经过4个冬春大干苦干,完成土、石、混凝土方3亿多立方米。大量的水毁工程修复任务是在1976年、1977年完成的。在完成恢复水毁水利工程的同时,在国家的大力扶助下又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至1978年基本完成水毁水利修复工程任务。
第一节 抢修交通、邮电、电力设施
一、抢修铁路
“75·8”大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以最快速度抢修京广铁路的号召,迅速组成以铁道兵司令员郭维成为司令员、铁道部副部长刘建章为政委的京广铁路水害抢修指挥部。迅速调集铁道兵一师、十二师,中国人民解放军9个部队和铁道部二局六处、十二处、机械筑路处、新线管理处,武汉铁路局三大队,郑州铁路局基建一、二、三、四段及线路大修队、桥梁大修队、设计处,漯河及信阳工务段、电务段、车务段、机务段等单位的职工,组成2.6万人的抢修大军。当地民工也参加了抢修工作。从8月14日开始抢修,经过夜以继日的英勇奋战,到8月20日,完成了路基、便桥、铺轨、架桥任务,又将新建便线5段延长4.5公里,3座便桥延长125米,铺轨12公里,整修线路49公里,回收和新填道渣5万立方米,土方12万方立米,同时完成了临时通讯线路和各车站信号设备的修复。8月23日京广铁路下行线恢复临时通车。接着抢修大军从8月14日至9月22日大干40天,完成路基土石方39.13万立方米,填片石2.78万立方米,新铺线路29.658公里、便线4.5公里,整修线路94.161公里,整修加固桥梁13座,新建复线桥3座,合计延长145.6米。整修全部被毁的通信信号设备和9个站场的设备,起复机车4台,车辆117辆,整修车辆136辆,同收钢轨、配件、轨枕等器材1.5吨,道渣5万余立方米,全部抢修费用2791万元。9月23日京广铁路恢复全线通车。
在抢修京广铁路的战斗中,全体参战人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大多数连队每天劳动都在17个小时以上,有的连续劳动40多个小时。武汉铁路局二线大修队的职工,有不少家居遂平、西平水灾区,他们置个人家庭安危于不顾,日夜奋战在铁路工地。解放军指战员冒风雨踏泥泞,有的在齐腰深的洪水中抬钢轨,扛石头,架电线,有的战士肩膀磨破了,肉和衣粘在起,用水把衣服湿透,揭开衣服又投入了战斗。铁路沿线的农民群众出料、出力,积极支援抢修铁路工程。
二、抢修公路
河南省交通局长韩凤仪率工作组乘直升飞机到达驻马店,立即指令洛阳、开封、新乡、商丘地区公路总段工程队和省交通局第三工程队、机械队,自带食品、帐篷、机械、材料赶到指定地点,抢修桥粱与路基。信阳、周口地区公路总段派工程队参加抢修。他们提出“水落公路通”,“水落到哪里抢修到哪里”。参加抢修公路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和工程兵部队。8月9日,参加抢修公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日夜兼程,赶往南阳至驻马店公路.抢修黄西河大桥。武汉军区舟桥部队在遂平县南关水毁汝河桥下游,挖一条长70米、深6米的通道架起百米浮桥。水势趋缓后,舟桥部队又奋战3昼夜,架起一座7孔长46米的临时木桥。省交通局第三工程队在水毁汝河桥上游,用110天建成184米长、12米宽的钢筋混凝土大桥。驻马店地区公路总段4个抢修队,各县、镇公路段职工和省交通局抽调的8个抢修队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等,密切配合,抢修路桥,清除路障,排除积水,清挖淤泥。经过8昼夜的抢修,到8月16日区内除新蔡县(洪水未退)外,其余各县的公路均修复临时通车;北京至深圳、开封至龚家棚,南阳至驻马店,驻马店至平舆4条公路干线亦全部修复通车,保证了救灾物资的运输。为彻底恢复灾区公路,中央和省先后拨款1500万元。
全区500多万灾民每天需要通过县、社道路,运送各种生活必需品1.7万吨,而区内162个公社中有50%县、社道路不能通车。为摆脱困境,各县集中力量抢修县社道路,11月上旬,平舆县出动20万人,8天时间将全县7条共长75公里主要公社道路建成砖渣路面。11月19~22日,上蔡县出动6万人,整修县、社道路桥涵137座,铺砖渣路面217公里。修路人员大干苦干到12月底,全区通往县、社的公路已基本修复,80%的公社雨天也可通车。
在抗洪、抢修、抢运中,各干、支线柏油路的路基水浸时间长,行车密度大,路面、路基均损失严重,只能分期投资改善,直到1980年遗留水毁工程才基本解决。
三、恢复邮电设施
“75·8”大水期间,全区邮电通讯设施严重破坏,中断了地区与各县的联系。省邮电局剐局长高继明亲临驻马店地区现场指挥抢修线路,并及时派商丘、开封、新乡、郑州等地邮电局抢修队伍,支援驻马店地区恢复邮电通讯。人民解放军某部和邮电职工一起投入抢修线路,为恢复灾区邮电通讯做出了贡献。
8月8日1时15分,京广通汛干线漯河至驻马店段线路突然中断。9日早晨洪水稍退后,地区邮电局党委书记汪洋即带领抢修队伍,去该段抢修线路。当抢修到遂平汝河南岸时,汝河大桥桥梁被洪水冲走10米多,河水水流湍急,一无船只,二无救生设备,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由省局工程抢修队的朱清平,地区邮电局的唐子明等11位同志组成突击队,身背着工具器材,泅水强渡汝河,往返数次,终于在14时零5分抢修队到达遂平县城,修通了驻马店至遂平的线路,保证了地委对遂平抗洪抢险的指挥。
10日,地区邮电局副局长刘乃珠带领抢修队继续抢修遂平至西平段线路,踏着泥水绕着公路上被冲倒的树木,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11日17时30分,完成了遂平至西平的线路抢修任务。
地区邮电局驻遂平线务员李银斌冒着暴雨抢修线路。当洪水到来时仍在线路上,回到巡房时水已齐腰深,巡房被冲塌。他爬到附近的树上,又被板桥垮坝洪水冲走数公里后得救。他家虽在遂平县常庄公社重灾区,洪水退后家中房倒屋塌,他没有在家照顾妻子和孩子,而是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8月9日20时,汝南至宿鸭湖水库线路中断,县委和水库失去联系。汝南县邮电局机线班的副班长袁新民和机线员连夜撑木筏渡水1公里多,苦干4小时修通了线路,保证了水库抗洪抢险指挥。8月10日,汝南县至17个公社的电话线路被洪水全部冲断,县邮电局立即组织抢修队伍,兵分三路,由副局长胡小安、电信指导员郭兰轩、机线班长温乃明分别带领,乘船分赴被洪水冲毁地段,在船上扶杆接线,经过两天一夜的奋战,终于修通了县至各公社的线路,保证了县委对各公社抗洪抢险的指挥,受到县委的表扬。
人民解放军某部的指战员同省邮电工程队、地区邮电局抢修队及全省各地来支援的抢修队一起,边运料边施工,争分夺秒,经过4昼夜抢修,修通了京广干线4对线路。8月24日,京广干线、地区至各县的邮电通讯全部恢复。
四、抢修电力设施
全区电力设施遭受洪水破坏后,地区电业战线上的广大职工和省电建四处,信阳电业局、洛阳、郑州、安阳供电局、郑州供电厂等单位,互相配合,协同作战,日夜奋力抢修。驻马店电厂车间被洪水淹没,水深2米多,洪水退后,经过地区供电所的连夜抢修,于11日凌晨2时15分向确山和驻马店镇恢复送电。在郑州热电厂和郑州供电局的大力协助下,经过13天的日夜奋战,又先后修复4号、3号机组,并投入发电。
新蔡县电厂的职工,在洪水到来时,顽强奋战7个昼夜,连续修筑了三道护厂堤防,把1米深的洪水堵在车间机房门外,保住了两台3000千瓦机组未被洪水淹没,经过整修于8月22日凌晨3时正常发电。
在宿鸭湖水库洪水猛涨时,汝南县电业局领导带领抢修小组,冒雨在1米多深、4公里宽的洪水中往返儿次抢修线路,保证了宿鸭湖水库12孔大闸启闭照明用电。
为了解决抗洪救灾用电,省调拨给驻马店地区5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300台,主要用于保铁路、邮电、化肥厂、面粉厂、机修厂、水泥厂、医院等重点用户。
由于省、地和其他地市电业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全区各个电厂(站)及所有被冲坏的线路,都及时完成了抢修任务,为抗洪救灾作出了贡献。
第二节 恢复水利工程
大洪水对水利工程破坏特别严重,洪水过后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恢复水利工程特别重视。沿洪汝河流域的西平、上蔡、汝南、平舆、新蔡、遂平县以修复洪、汝河及其支流河道堤防及面上洗井为主,确山、泌阳县以水库加固除险为主。为了尽快恢复水毁工程,改变灾区面貌,地、县成立了水利建设指挥部,公社、大队都组织了水利专业队。各级党委把恢复水毁工程当作一个重要战役来抓,有的县委、公社党委第一把手亲临水利工地,现场指挥。全区共出动劳力100万人左右,顶风冒雪,大干苦干,完成了洪、汝河及其支流河道堵口复堤,水库加固除险,井泉灌渠、机电灌站修复等多项水利工程。到1978年,共完成土石方9376.125万立方米,完成投资7610.25万元。
一、复建加固水库
板桥水库于1975年10月组织复建,由水利电力部十三工程局于1976年提出《板桥水库复建工程扩大初步设计》,1978年3月经水利电力部批准,复建工程开始筹建。1980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工程缓建。1986年2月复工,由长江葛洲坝工程局中标承担施工。1992年5月建成。复建后的板桥水库,坝顶高程由116.34米增至120.0米,最大库容由4.92亿立方米增至6.75亿立方米,新建溢流堰控制闸门,保坝安全泄洪能力由1610立方米/秒增至15000立方米/秒。新增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3200千瓦。
宿鸭湖水库加固除险工程于1975年冬开始,由省水利厅第二施工总队和驻马店地区革委会共同成立了加固除险工程指挥部,调汝南、上蔡两县民工6000人,省水利厅第二施工总队500人,于次年春完成任务。经过一个冬春的苦干,共修复人坝险工25处,取直大坝500米,刘大桥接长两孔,并完成南岗段炸口堵复及夏屯闸防渗墙修复任务,共完成土方298万立方米,石方1.5万立方米。防洪、灌溉均达到洪水前的效益。1986年,省水利厅和地区水利渔业局共同成立了“河南省宿鸭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局”,进行了扩建加固工程,大坝加高1.2米,坝高达到59.2米,坝宽加至8米,增建防浪墙高0.6米,设计最高水位由56.83米增至58.75米,总库容由10.24亿立方米增至16.13亿立方米。
薄山水库加固工程1976年冬开工。由地区革委会和省水利厅第二施工总队共同成立“薄山水库加固工程指挥部”,调汝南、确山两县民工18000人,省水利厅第二施工总队5000人,组成专业队进行施工,大干5年,于1982年底竣工。加固扩建后的薄山水库,坝顶高程由122.34米增至130.00米,最高水位由121.84米增至128.20米,最大库容由4.9亿立方米增至6.2亿立方米,溢洪道底加深至110.60米,拓宽至86米,增建一座5孔泄洪闸,最大泄量由1183立方米/秒增至8500立方米/秒,完成工程量237.08万立方米。防洪、灌溉、发电均超过洪水前的效益。
宋家场水库洪水后,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进行改善加同。1975年冬开始实施,1976年秋完成大坝加高0.45米,坝顶高程由190.65米增至191.1米,增建防浪墙高1米,溢洪道下切4.65米,宽为60米,底高程181.1米,最大库容由1.185亿立方米,增至1.30亿立方米。修复大坝滑坡、渗水险工26处,共完成土方6万立方米,石方12.37万立方米。防洪、灌溉、发电均达到洪水前的效益。1978~1982年又增建溢洪道控制闸一座,最大泄量由1160立方米/秒增至2020立方米/秒。
被冲毁的中小水库,1975年冬开始复建,到1976年底完成堵口6座,加固除险20座,修复塘、堰、坝7000座,老王玻、蛟停湖滞洪区堵口、复堤全部完成。到1977年底,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除竹沟水库外),全部完成。
二、河道堵口复堤
1975年冬至1977年,沿洪、汝河的西平、上蔡、遂平、汝南、平舆、新蔡、正阳等县,组织80多万劳力对堤防决口、坍塌等进行堵口复堤,经过两个冬春的苦干,完成河道堵几412处,复堤1228.5公里,新增堤防110.5公里,治理洪、汝河支流7条,新挖、整修除涝沟港199条,修复、新建涵闸19089座,桥梁9841座。
三、修复灌溉工程
灌溉工程主要是恢复灌溉渠道、机电灌站及井泉。在省委指示下,由新乡、安阳等地区组织洗井专业队支援驻马店灾区洗井清淤。洗井队随带洗井工、机具到遂平、平舆、新蔡、上蔡等县协助当地群众恢复井泉。到1977年底,共洗井28853眼,恢复井灌而积144.7万亩;打新井5488眼,增加井灌面积6.5万亩;修复机电灌站319处,恢复机电灌面积32.25万亩;修复大中小水库自流灌溉渠道80公里,恢复自流灌溉面积65万亩。
第三节 恢复水毁城镇
在“75·8”大洪灾中,全区淹毁县城1座,部分被淹县城5座,淹公社所在地集镇112座,共倒塌房崖21万间。其中机关、学校、工厂、企事业单位倒房58000间。洪水过后,受灾的县城、集镇首要任务是恢复机关、学校、工厂、企事业单位与居民房屋。在国家的扶助下,各部门、各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拨给了部分水毁修复款,各单位也自筹料物资金,经过职工干部的努力,到1977年底全区城镇机关、学校、工厂、企事业单位盖房44000间,部分机关、学校、工厂、企事业单位由庵棚迁移到了永久性新房办公、上课、生产。
被洪水冲坏的遂平县城,洪水过后恢复时,县委考虑到老县城地面狭窄,房倒屋塌,淹倒的房屋一时不易清理,老县城又离遂平火车站4公里,交通不使,不利于城乡经济发展。为建设一个适应城乡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的新县城,决定在火车站附近重建县城。县委、县革委和县直各部门即在规划的县城新址搭盖庵棚,住宿办公,工厂、学校、商店也都在新址开业开课。县直各部门,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下,职工干部自己动手,一面工作,一面劳动,到1977年底已建起新房1600间,到1979年底基本完成建房任务。已建成的新县城从火车站延伸到老县城东关,“八里长街”新房林立,农、工、贸全面发展。一座欣欣向荣的新县城已屹立在汝河之滨。
泌阳县板桥镇地处板桥水库下游,是板桥公社所在地,洪水过后一片废墟。公社党委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雄心壮志,带领社直各部门职工干部搭盖庵棚,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生产救灾的同时,在上级的帮助下,自力更生筹集建房料物、资金,到1977年底社直机关、学校、工厂、企事业单位共筹集资金20多万元,砖瓦40多万块,木料300多立方米,砂子850立方米,建成新房800多间。板桥镇1979年底已基本完成建房任务,工农业生产较洪水前有所发展,群众生活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