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食品饮料
驻马店地区是农业区,制作食品的原料十分丰富。建国前区内各县都有不少店铺生产糕点、糖果、酱油、醋等。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先后建成一批服务社(组)生产食品,隶属手工业管理。70年代起,食品工业才得以迅速发展。1985年,区内食品企业共有24家,职工总数3085人,总产值23852万元。大部分厂家规模较小,多是手工制作。其中9家规模较大,设备比较先进,这些厂家是:地区罐头厂、地区味精厂、驻马店市饮料食品厂、正阳县蛋白质厂、正阳县糖厂、西平县食品厂、平舆县兴平实业有限公司、平舆县小麦淀粉厂、平舆县新兴食品综合开发公司。
西平老王坡酒厂 位于西平县城东北部老王坡农场。占地2.4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0.96万平方米。1969年建成投产。1985年已形成年产曲酒1500吨的规模,有职工158人,固定资产56.2万元,产值194万元,利税66万元。主要产品有豫坡特曲、豫坡大曲、柏亭春酒。豫坡特曲、柏亭春酒荣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
地区罐头厂 位于驻马店市纺织路西段,占地4.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始建于1970年。1971年新建罐头车间1400平方米,开始生产红烧猪肉罐头。1980~1981年,两座冷库竣工,面积2178平方米,库容1100吨。1985年职工增加到525人,生产能力为年产罐头3000吨,固定资产335万元,设备209台,产值1161万元,建厂以来创税利390万元。产品除销往本省和邻近省区外,还销往东南亚各国。
地区味精厂 又名中原调味品厂,位于驻马店市文化路西段,占地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1975年由地区财政局筹建,1977年竣工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味精400吨,筹建耗资504万元。因建厂无计划、无呈批手续和挪用款项等违犯财政纪律等问题,于1978年6月关停。之后,地区行署为避免损失,于1981年9月修复投产。生产有大晶粒、小晶粒和粉束型三种味精,其谷氨酸钠含量分别为99%、80%。1983年顶丰牌味精获河南省同行业第二名、同类产品一等奖。次年又开发12个系列品种,其中新型复合调味汤料使用天然原料浓缩合成,用于快餐,颇受消费者欢迎。当年开展横向联合,成为中国味精技术公司的橱窗厂,租赁中国租赁公司设备款360万元,扩建味精车间,竣工后年产味精能力提高到1200吨。1985年,全厂有职工333人,固定资产654万元,设备671台,产味精248吨、调味品408吨、酱油131吨,产值733万元,税利总额62.4万元,其中利润28.4万元。
驻马店市饮料食品厂位于驻马店市中华路,占地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原为驻马店市力车制造厂,组建于1969年,1982年转产饮料食品,翌年4月更名为饮料食品厂。建有饮料、果脯、饼干、糕点、营养片、罐头6条生产线。生产饮料11个品种,糖果25个品种,罐头4个品种,果脯4个品种,营养片2个品种。其中果汁型美昧桔子汽水于1983年参加全国同类产品评比,名列第六位,驻字牌多维素饼干被评为河南省一轻厅四新产品,驻字牌奶油饼干和美味桔子汽水,荣获轻工厅大金龙杯奖,大红咖啡糖获金龙杯奖。生产的蛋白营养片,为北京食品研究所引进日本转让产品,全国独家生产,填补了我国婴儿食品的一项空白。1985年有职工277人,固定资产120万元,设备108台,产值130万元,上缴税利15万元,其中利润5.8万元。
正阳县蛋白质厂 原为正阳县机械厂,建于1951年,当时生产锄头、解放水车、脱粒机等农机具。1982年转产蛋白肉,更名为正阳县蛋白质厂。1985年有职工167人,固定资产165.8万元,设备53台,生产蛋白肉514吨,产值129.6万元,税利15.3万元。
平舆县淀粉厂 1979年由县供销社粉条厂和县财政局的卷烟厂合并组建,生产甘薯淀粉、糖果、卷烟等。其中白熊牌、杜山牌精淀粉是该厂的拳头产品,由于质地优良,远销美国、苏联、罗马尼亚和日本。1982年生产淀粉2809吨,上缴税利269万元,后因行情变化、停止出口等因素,产品由畅销变滞销。1985年8月被迫分为两个厂,即:淀粉厂,有职工168人,继续生产淀粉;新兴食品厂,有职工125人,生产各种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