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革命史料
抗战时期的竹沟
李先念
确山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许多同志就在这里坚持长期斗争,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和革命传统,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这里的党组织,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关怀和指导下,以竹沟为中心,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力量,准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以后,我随刘少奇同志来到新成立的中共中原局所在地-竹沟。在这里住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却非常深刻,每当我回忆起豫鄂边区的斗争历史,就首先想到竹沟,想到在这里一起战斗过的同志和当地群众。
以刘少奇同志为书记的中原局,坚决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放手发动群众,壮大自己的力量,大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很快打开了河南、湖北、安徽地区敌后抗日斗争的新局面。
竹沟又是新四军成长壮大的一个重要基地,新四军二师的一部,四师和五师的基本队伍都是从这里出发,汇合各地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并和兄弟部队一样,成为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对夺取抗日战争和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确山战斗过的许多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我们要以革命前辈为榜样,激励自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搞好“两个文明”建设,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竹沟革命纪念碑碑文
确山竹沟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
一九二六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的组织,点燃了革命的火焰。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以张星江、王国华等同志为首的鄂豫省委创建了红军游击队,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一九三八年二月,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派彭雪枫同志来竹沟主持工作。三月,第八团队开赴抗日前线,设留守处在竹沟继续坚持斗争。六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这里,并相继建立竹沟地委和县委。省委负责同志朱理治、陈少敏等先后来此工作,使竹沟成为河南人民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
一九三八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领导。刘少奇、李先念等同志从延安先后来到竹沟。中原局坚持贯彻执行了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放手发动群众,壮大自己力量,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很快打开了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敌后抗日斗争的新局面,使竹沟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竹沟又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我党在这里通过举办党训班和教导队等形式,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和五师的基干部队,都是从这里出发,汇合各地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竹沟的重大革命作用,使国民党顽固派极端仇恨。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国民党反共势力重兵突袭竹沟,我军民奋起反击,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撤离。敌人惨杀我军民二百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惨案”。惨案发生后,党中央和全国抗日军民表示极大的义愤,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张云逸、彭雪枫等同志纷纷发表演讲和通电,严厉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的罪恶行径。此后,竹沟地区的军民在我党领导下,继续顽强地坚持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青山巍巍,绿水荡荡。在竹沟战斗过的许多革命前辈、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犹如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鼓舞和激励我们为着光辉的未来而前进!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员会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八五年六月七日
在竹沟的前前后后
高维进①
初到鄂豫边
这是一九三七年的十二月初,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天津后,顺平汉路南下,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黄河以北差不多全部沦陷,开封的一些学校正酝酿向南阳一带搬迁。我们北仓女中五个党员同学,在学校党组织负责人,教员李炳之带领下离开学校,到鄂像边特委去参加工作。
我们从驻马店下火车,雇了两个小推车送行李,就向泌阳方向的山路走去。下午,车夫不肯走了,说再过去就是“老共的地方了”。我们一听高兴极了,就说我们的家就住在那南边,保你送行李的没有事。我们从大路转向小路,走了不到半个小时,遇到两个背枪的青年农民问我们往哪儿去。李炳之同志忙上前去答话。他俩打量我们的装束和行李,问“你们是找王老汉的?”这亲切的态度使我们如见亲人,兴奋得跳起来,当我们说明情况,他俩说:“不要十里路就到司令部了,同志们辛苦了!”“同志”,这多么崇高、亲切的字眼。我们大声唱起国际歌,连唱带跑,一口气到了一个山岭环抱的小村寨-邓庄铺。这就是由王国华、周骏鸣领导的豫南人民抗日军,这支有三四百人的红色游击队的所在地,也是鄂豫边特委所在地,领导同志除王、周外,还有老谢(林凯)和王盛荣等同志。
邓庄铺是个不到百户人家的小村寨。我们就住在一座高门大院里。这前后不断有各地的青年学生到这里来,早于我们已有二三十人,其中还有原北仓女中的同学孟萍、樊淑俊。女同学住一间大屋,男同学住一间大屋。我们每人发了一套灰军衣,穿上又长又大,就象小大衣。我和曾兰、张剑钊分配到特委宣传部,负责编写宣传材料,办妇女识字班和儿童团。儿童团还参与站岗、放哨。每天吃过晚饭我们就在场院里教儿童团操练,教儿童妇女唱歌。妇女识字班开始时,来的都是小姑娘。抱着弟弟妹妹来凑热闹。后来那些年龄大的媳妇甚至四五十岁的妇女也来识字和听抗日的道理。我们编的识字课本一并油印出来。课本里不仅有“中国共产党、打日本、救中国、不做亡国奴”,还有“柴、米、油、盐、菜”等日常生活用字。在教识字的同时,就进行了抗日宣传和政治教育。儿童和年轻女孩子对唱歌特别感兴趣,那时已是冬天,但教唱歌时仍吸引了全村的年轻人。过阳历年时,我们还为群众组织了晚会、唱歌、演活报剧,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滔天罪行,动员中国人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第一次战斗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床号一响,大家就高声唱起《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来,在此起彼伏的歌声中开始了一天生活和工作。
这支红色游击队,这时正和国民党的地方政府进行谈判。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国民党政府已谈妥把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驻在邓庄铺的这一红色游击队此时正准备接受改编。但地方的反动势力还企图消灭它,泌阳的地方顽固派王友梅和宛西土皇帝别庭芳的队伍都在伺机待动。一九三八年元旦后,一天早晨,远方传来枪声。大家猜测是否反动势力打过来了?领导告知说:王友梅向我们进攻了。这里周骏鸣同志带着主力部队在远方执行任务,邓庄铺只有特委机关和少数警卫部队以及刚来的青年学生。王老汉带着警卫部队和敌人接上火,就让特委机关和学生们带上公家的文件、工具和自己的衣物向东撤退。我们几个人把宣传部的文件、油印机和换洗的两件内衣带上,被褥都顾不上带,就跟着大家向东跑,因我们拿着许多东西走不快,但谁也不肯丢掉公家的东西,无论如何要带好。跑了大半天,到达邓庄铺以东三四十里地的确山县竹沟镇。
第二、三天周骏鸣同志带着部队回到邓庄铺,敌人抢走些衣物、给养后慌慌张张地撤回泌阳去了。以后再也不敢向我们的驻地进犯,这是我受到的第一次战斗洗礼。从此,竹沟就成为鄂豫边特委的所在地,以后又是河南省委和中央中原局的所在地,成为党的豫南乃至中原地区领导抗战的中心,一个训练干部、支持东进的红色基地,也曾有“小延安”的美称。
参加教导队
一九三八年二月,彭雪枫同志自临汾来到竹沟,他原是八路军驻临汾办事处处长。这时这里的红色游击队正在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队,由周骏鸣任团长。彭雪枫所带的临汾学兵连的成员和先来竹沟的部分青年学生,参加到八团队中,在二月下旬开赴安徽敌人后方。于是竹沟就称为新四军八团队地方留守处,王国华同志任留守处处长。这时,朱理治、陈少敏等同志也陆续来到竹沟。
三月初,用竹沟留守处名义开办了教导大队,培养抗战的军政干部。三月至五月是第一期,七月至九月是第二期,每期从招收学员到结业分配共训三个月,每期有学员三百多人。
学员以河南各县所来的青年学生为多,有的是经地方党组织或救亡团体的介绍,有的是自己慕名而来,也有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来的其他各省的青年。这前后,特委和省委在竹沟办过党员训练班,那是不公开的。这两期教导队的大队长是方中铎,第一期的教导员是周季方,第二期的教导员是谭友林,两位教导员都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有经验的红军政治工作干部。方中铎是个矮个子,精明干练,很会讲话,在西北军工作过的地下党员。这些干部在学员中很有威信。大队下设三个中队,还有一个女生分队。中队长、指导员、分队长有的是从临汾学兵连来的,也有从学员中选拔的。学员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大学生,也有粗通文字的,但大家的共同点是抗日热情高,愿到这里学习革命的本领,以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教导队学习的课程有:中国共产党党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群众工作,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游击战术等。教员有彭雪枫、张震、岳夏、王盛荣等。还有军事操练,从单兵教练到排进攻,军事教官有程志远等。
上课没有课堂。就在竹沟寨外小河东边的河滩上、树林里整理出一片空地,上课时教员在临时摆上的小桌和黑板前讲授,学员就席地面坐的听讲。课堂讲授后、更多的时间是小组讨论、理解和消化课堂讲授的内容,以及自我解答各种各样的提问。还经常有生活检讨会。毛泽东同志写出的《反对自由主义》是当时大家极有实用的学习文件。会上学员们进行批评、自我批评,从政治上、思想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些都和延安“抗大”的做法差不多。
教导处的住处在竹沟寨外、河对面的东街,这里有许多房屋已被烧或被毁得只剩下空的山墙。第一期教导队的学员来后,先自己动手,修复房屋自己住。有的去砍木头,有的去割草,很快就把房子修复了。几十个人一起铺点草睡地铺。没有菜吃只有粗米饭,下雨发大水,河水涨了无法到寨里打饭,吃不上饭的事也是有过的。生活非常艰苦,但大家热情很高,精神愉快,认为吃点苦正是经受锻炼。一天到晚到处是歌声、笑声。组织学员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有俱乐部,也叫救亡室。办有墙报,组织歌咏队,也排演戏剧,路丁同志就担任过俱乐部主任。竹沟留守处为纪念五一节,在河滩一广场上开大会演戏。教导队也参加了演出节目,我还担任了演员。
学员结业后,由教导队出面分配工作,根据当时工作的需要,有哪儿来回哪儿去的,有到武汉由八路军办事处去分配的,有到部队去工作的。虽在这里只学习三个月,但学习与不学习大不一样,这里和一般学校完全是两种性质,到这里来意味着离开家庭、离开原有的职业,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参加革命,参加抗日。
①高维进,竹沟教导队女生队长,建国后任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副总编辑。
关于信阳、确山武装工作报告
赵本仁①
一九四〇年三月十六日
一、确山工作概况
甲、一般经济状况
1、确山面积周围约四百华里。
2、人口约三十五万(全县总计)。
3、生产农业占主要地位,土质一般说优良,但技术甚落后,且多是旱地。小手工业不发达,养猪、鸡及少数的羊为农村主要副业生产。西南正面地势多山,出产柴炭甚多。商业最发达的是粮行,此生意多为地主豪绅所经营,故粮价多为地主豪绅所操纵。
乙、行政情况
1、行政组织:全县共划分四个区,计七十三个联保,每联保统辖七个至十个保不等;每保辖七个甲至十个甲不等;每甲辖八户至十二户不等。区署设区长一人,区团副一人,区员二人至三人不等;联保设联保主任一人,联队副一人;保设保长一人,甲设甲长一人。
2、武装组织:县府直辖常备队五个,约计四百枪支,土造枪及钢枪各有一半,轻机枪一挺,子弹甚缺乏(平均每支枪最多不能超过五十发);警察局武装,长枪五十二支,子弹亦甚缺乏。其士兵成份,多系不能在家存身之惯匪,或逃避壮丁之青年及地痞流氓等类,找着其有关系的队长,或运动花钱而投入该队充当士兵。
训练:是由县司令部社训教官(法西斯)统一训练,军事技术训练亦甚差。区署有区丁二十人至三十人,枪支多是钢枪,区丁成份与县队同,更无什么训练。联保有保警十名或五名,枪支多为地主豪绅把持。
民众武装组织:以保为单位建小队,保长为指定的小队长。联保是联队,指定联队副带领(联队副多由社训教官委任)。区为区团队,由区团副指挥。全县武装,总计约有枪八千支左右。
3、财政
A、组织:县府下设财政委员会,委员长一人,大半由县长指定的,故与县长勾结一块狼狈为奸,弄得财政收支一塌糊涂(历年如此)。
B、税捐项目:地丁、省附加、县附加、常备壮丁费、区丁费、联保办公费、联保警卫员服装费、积谷费、保长办公费、子弹费、招待费、国防材料费、壮丁伙食费、民夫伙食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再经各级派到小民头上,重重剥削,致民众生活日益恶化,几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怨恨沸腾。故控告联保主任之案件,县府无日无之。然官官相卫,相互勾结贪污之性成,虽告诉至专员、省府,亦不生效用。
4、教育
A、教育经费,每为教育局长所把持;教育基金,主要靠庙产公地,然这又为豪绅地主所把持。其教育经费如此,教育之情况可想而知。
B、全县一所单级师范,为县里最高学府,学生不曾超过最多之八十人数;高级小学一所,最多学生未超过二百名之数,此是比较经常授课之学校如是。其有名无实之小学校,虽有三十至四十所之数,然因经费无着,仅是支持教育局之门面,以备教育厅之考察,实际等于虚设耳。以全县三十五万人口如是之教育,其文化落后之程度可想象矣!
5、民众团体
A、建筑业工会,名义包括全县之建筑工人,木泥石等。实际为少数上层分子承国民党之命包办把持。故群众甚微,且不是专门职业的工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田地。
B、理发工会,会内负责人系国民党指定的,统辖全县理发工人。
C、牙行公会,(猪、鸡、牛、马买卖的事情)此系税收的主要剥削机关,该会员包括那些生意的老板。
其他农会等等亦均是国民党包办,毫无群众性。
丙、党派
1、国民党:机关是县党部,直接受省党部的指挥。主要负责人是党部干事,它直接可以牵制县长。它的工作多注意拉拢县内上层分子,为的保其干事的位置;另方面就是专破坏或包而不办的对民众团体的把持和压制。对群众工作毫无。党员,保长以上公务人员为当然党员,但并无什么组织及训练,仅县内有个区分部。
2、法西斯:县司令部社训教官为首领(高和亭),联队副多由其委派(多系该联保内土豪劣绅或其子弟),在群众面前不但毫无威信,且为群众所愤恨。并无什么公开组织,对共产党多用暗杀手段。
3、士绅方面:大体说来分三派,A、顽固派(多系有权位的);B、中立派,或者说他系两面派,在全县士绅中占多数,在革命高涨时,这一派是站在同情共产党方面的;C、进步派,这一派是同情共产党的。在不危害他们利益的原则下,他们是帮助一下共产党的。
顽固派。以三区赵子敬为首,有惯匪张明泰等。武装约有三百左右,但在群众面前毫无威信,且民众认他们为大敌。
中立派,或多面派。以胡立斋、高章亭、阎海亭等为首。武装亦有四百左右,民众对其在某些方面(如打匪等)有点相信。
进步派。以杨述岭、段孟颜、郑章武等为首,武装虽不大,但社会地位及民众对其信仰确相当高。
我对于士绅是这样分的,并非他们自己有什么组织,而是以其顽固程度较大、滑头程度较大,进步同情的程度较小来分的。当然物以类聚,他们相同之类,多少或深或浅的都有关系。以上各派别互相间的矛盾,时常为争夺权位或利益而互相斗争。
4、共产党:按其地位说来,三区组织最强,四区较强,一区次之,二区更次之,城内尤次之。一般说已有了相当的基础,但各地组织彼此均能接得着。
各区的组织强弱是依其数量大、质量好而说的。
(以下略)
①赵本仁即赵进先同志,曾任中共确山县委军事部长,确山县国民党警察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