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划管理
1954年县建计划委员会,1958年改为计划建设委员会。70年代统计科、物资局并入计委,1981年复分别单独设立机构。
全县长期、中期、年度的国民经济计划,均以省地下达的任务指标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逐年制订。之后,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完成计划的主要措施,统一部署将各项任务落实到行政企事业单位。全县大多数年份都能够依照国民经济计划要求按时按量完成,仅个别年度因受自然灾害侵袭及工作上的失误,影响到国民经济主要门类的协调发展和任务完成。
1949年县境全部解放,党和政府即着手进行社会改革和恢复生产。到1952年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6935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比1949年增长83.3%,其中工业产值40万元,农业产值6895万元,为实行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打下了基础。
第一节 “一五”时期
1953年,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县依据国家经济建设总任务的要求,结合确山工农业生产实际,制定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在执行期间,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效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使全县工业农业都有着长足的发展,到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9011万元,比1952年增长30%,平均每年递增5.4%;其中工业总产值214万元,比1952年增长4.3倍;农业总产值8797万元,比1952年增长27.6%,粮食总产117635吨,比1952年增长40.7%,年平均递增8%;农副产品收购总值259万元,比1952年增长87.7%。社会商品零售额1366万元,比1952年增长91.6%。但此阶段总人口激增至330203人,比1952年增长19.7%,平均每年自然增长率37‰,是确山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其中农业人口310322人,耕地1299161亩,农业人均耕地4.18亩。大牲畜存栏68552头。
第二节 “二五”时期
1958年,开始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在此阶段,自然灾害和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接踵而至,使全县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1962年,全县人口335391人,5年内仅增加5188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3%‰。其中农业人口313316人,耕地面积1158915面,比1957年减少140246亩,农业人均耕地下降为3.69亩,大牲畜存栏66281头。工农业总产值7904万元,比1957年下降12.3%,其中工业总产值225万元,比1957年增长5.1%;农业总产值7679万元,比1957年下降12.7%。粮食总产103775吨,比1957年下降11.8%;农业人均产量降至331公斤。5年内,年平均产粮88530吨,比“一五”期间下降14.4%;油料总产量2275吨,平均每年产油料1900吨,比“一五”期间下降35.6%;棉花总产量290吨,比1957年下降16%。财政收入791.1万元,比1957年增长134.5%;财政支出290万元,比1957年增长41.5%。农副产品收购总值945万元,比1957年增长2.6倍。社会商品零售额3179万元,比1957年增长1.3倍。
第三节 三年调整时期
1963年,县委、县政府依据党八届九中全会所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采取缩短工业战线,调整农业结构,精兵简政下放科室人员,恢复活跃农村经济,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等一系列措施,整个局面有所好转。但因3年内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损失。1965年,全县人口361271人,比1962年增长7.7%,平均年自然增长率为25%‰。其中农业人口336734人,耕地面积1144820亩,比1962年减少14095亩。大牲畜年末存栏65332头。社会总产值6819万元,国民收入437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600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98万元,农业总产值5607万元,粮食产量90715吨,比1962年减产12.6%;农业人均产粮269公斤。在此期间,年平均产粮74885吨,比“二五”时期下降15.4%;油料总产量195吨,比1962年减产91.4%;棉花总产120吨,比1962年减产58.6%。财政收入319万元,比1962年下降59.7%;财政支出392万元,比1962年增长35.2%。农副产品收购总值909万元,比1962年下年3.8%。社会商品零售额1942万元,比1962年下降38.9%。
第四节 “三五”时期
1966年,第三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伊始,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使建设计划受到严重干扰。但经过广大干群对动乱的抵制和斗争,在工农业生产上仍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发展。到1970年,全县总人口因失掉控制激增到423771人,比1965年净增62500人,增长17.6%,年平均增加12500人,自然增长率高达32.5%。其中,农业人口397296人,比1965年增长18%。耕地面积减少到1084067亩,大牲畜年末存栏84718头。社会总产值11076万元,比1965年增长62.4%;国民收入7042万元,比1965年增长61.1%,人均国民收入165元。工农业总产值9766万元,比1965年增长62.6%,其中工业总产值795万元,比1965年增长99.7%;农业总产值8971万元,比1965年增长60%;粮食总产量126160吨,比1965年增长39%。5年中年平均产粮116815吨,比“二五”计划期间年平均增长绝对额28285吨。但因人口失控,是年农业人均产粮仅有321公斤,比1962年反而下降10公斤,比1957年下降58公斤。油料总产量2450吨,5年内年平均1890吨,接近“二五”时期的年均产量;棉花产量1200吨,比“二五”时期稍有增长;财政收入425万元,比1965年增长33.2%;财政支出464万元,比1965年增长18.4%;农副产品收购总产值为998万元,比1965年增长9.8%;社会商品零售额3111万元,比1965年增长60.2%。
第五节 “四五”时期
1971年实施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因仍处于“文革”时期,各个方面均受其影响。全县人民在新建县委的领导下,对排除派性干扰进行过不懈的斗争。从而,在经济建设上继续有所进展。在此期间人口依然失控,1975年,全县人口达481685人,比1970年增加57914人,增长13.6%,年平均自然增长率26‰。其中农业人口455470人,比1970年增长14.6%。耕地面积减少到1065642亩,农业人均耕地减少到2.34亩。大牲畜存栏84858头,与1970年持平。社会总产值12827万元,比1970年增长15.8%,平均年递增3%。国民收入7955万元,比1970年增长13%,人均国民收入165元。工农业总产值11347万元,比1970年增长16.2%,平均年递增3%。其中,工业总产值1385万元,比1970年增长74.2%;农业因遭“75.8”特大洪水袭击损失较大,总产值仅9962万元,比1970年增长11%;粮食总产量135715吨,比1970年增长7.5%;农业人均产粮298公斤,比1970年减少23公斤;油料总产量1040吨,比1970年下降75.6%;5年间年平均产量1425吨,比“三五”期间下降24.6%;棉花总产量650吨,比1970年下降45.8%。财政收入185万元,比1970年下降56.6%;财政支出883万元,比1970年增长90.3%。农副产品收购总值1545万元,比1970年增长54.8%。社会商品零售额3952万元,比1970年增长27%。
第六节 “五五”时期
1976年,在实施第五个五年计划之始,结束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各部门逐步恢复到正常运行轨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人民以极大热情执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促进生产发展,出现市场活跃、经济繁荣的新局面。1980年,全县总人口517225人,比1975年增加35540人,增长7.38%,年平均自然增长率14%‰,其中,农业人口498802人,耕地面积1051581亩,比1975年减少14061亩,农业人均耕地2.15亩。大牲畜年末存栏77237头。社会总产值16838万元,比1975年增长31.27%。国民收入10449万元,比1975年增长31.35%,年平均递增5.5%,人均国民收入202元,工农业总产值14808万元,比1975年增长30.5%,年平均递增5.5%。其中,工业总产值2159万元,比1975年增长55.9%,年平均递增9.3%;农业总产值12649万元,比1975年增长27%,年平均递增4.9%;粮食总产170390吨,比1975年增长25.6%,年平均递增4.7%;农业人均产粮349公斤,5年内年均产粮150480吨;油料总产量3335吨,比1975年增长2.2倍,5年内年均产油料3365吨,比“四五”时期平均增长1.36倍。棉花因面积减少,总产量仅有150吨。财政收入546万元,比1975年增长近两倍;财政支出1112.7万元,比1975年增长26%。农副产品收购总值2569万元,比1975年增长66.3%。社会商品零售额6235万元,比1975年增长57.6%。
第七节 “六五”时期
1981年至1985年,在执行第六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期间,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农业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开拓多种经营,发挥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改革农业经济体制,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因地制宜,利用优势发展商品生产。工业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调整产品结构,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商业方面,改革流通机制,减少环节,采取多渠道经营,畅通物资交流。依此,全县国民经济各生产单位,在改革的推动下,增强活力,提高效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昌盛景象。1985年,全县总人口532495人,比1980年增长2.96%,年平均自然增长率6‰,总人口比解放时的1949年增长95.2%,36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19‰;其中农业人口498802人,比1980年增长2.15%,耕地面积105.2万亩,农业人均耕地比1949年下降55.7%。大牲畜存栏10.11万头,比1980年增长30.9%。社会总产值20479万元,比1980年增长21.6%,平均每年递增4%,国民收入12299万元,比1980年增长17.7%,人均国民收入为231元。工农业总产值16684万元,比1980年增长12.67%,其中工业总产值3083万元,比1980年增长42.8%,工业总产值占工农总产值的18.4%;农业总产值13601万元,比1980年增长7.5%,粮食总产量185465吨,比1980年增长8.8%。农业人均产粮372公斤,5年内平均产粮185622吨,比“五五”时期年平均产粮增长23.35%。油料生产在此时期种植结构调整,由1980年的10万亩扩大到20余万亩,单产由31公斤提高到77公斤,1985年油料总产达15390吨,比1980年增长3.6倍,比1975年增长13.8倍;五年内油料年平均产量8999吨,比“五五”时期增长1.67倍。棉花总产量340吨,比1980年增长1.2倍。财政收入983万元,比1980年增长80.1%;财政支出达2640万元,比1980年增长1.3倍。农副产品收购总值7378万元,比1980年增长187.2%。社会商品零售额10107万元,比1980年增长62.1%,年平均递增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