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
隋开皇三年(583年),安昌由朗陵故城迁县治于盘龙山北。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安昌县改为朗山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北朗州于朗山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州仍设县。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大水。
唐宝应元年(762年),为避代宗李豫讳,豫州改蔡州,朗山属蔡州。
唐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据淮西叛唐,唐德宗遣颜真卿持节宣抚,及抵许州为李所拘,后囚禁于蔡州龙兴寺(寺在朗山县城东北25里),次年,遭李缢杀。
唐贞元七年(791年),析汝阳、朗山、上蔡、吴房四县边区,新置汝南县。
唐贞元十四年(798年),吴少诚据淮西发难,德宗遣韩弘往讨,攻取朗山、吴房等地,后以韩全义为蔡州招讨使,三战皆北,朗山等地复失。
唐元和九年(814年),吴少诚弟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十年,随邓节度使高霞寓,由朗山西北进攻,至铁城为淮西兵所乘,全军覆没,高仅以身免。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袁滋(朗山人)任申光蔡、唐随邓观察使。滋性宽缓,尽撤朗山西界据点,被贬为抚州刺史,改任李愬为唐随邓节度使。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三月,李愬派兵取马鞍山(今确山西北)、拔道口棚,战嵖岈山、袭冶炉城,复破楚城、攻朗山,擒其守将。又进击汶港、白狗(今淮河北岸有白狗庙,南梁时曾置白狗县),以使淮西腹背受兵。四月,吴秀琳举文城降。六月,于张柴村擒淮西将李祐。冬季,李愬以李祐为先锋,自率众万余,夜袭蔡州。由文城疾行60里至张柴村,破栅后,留下一部阻截朗山援军,并派兵去东北堵洄曲士卒。布置妥当,冒风雪领兵东行70里入蔡。次日,淮西叛镇吴元济被擒。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撤汝南县,所属复归原治。
唐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部尚让屯兵于嵖岈山,黄巢由山东率起义军与其会合,活动于吴房、朗山西部山区,声势复振。
唐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起义军由江南返回,破申州后渡淮,道经朗山入颍,“所过不掳掠,惟取丁壮以益兵”。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蝗蝻遍地,但为野禽啄食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