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物 名胜
第一节 文 物
一、历史文物
乐山塔 乐山塔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朱古洞乡柴坡村乐山南坡塔里湾。塔为七级楼阁式砖石结构,造型奇特,体态流丽别致。各层面阔与高度、自下而上逐层缩减。整体轮廓为角锥形,高14米,平面呈六角形,底层直径约5米,每一层塔身都砌有出窗,各层檐下都有砖制斗拱支撑,各层檐廊成直线,塔内中空,无阶梯,不能登攀。
该塔属于宋代建筑,在古塔建筑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年久失修,部分塔身已损坏。
范滂墓 范滂基位于确山县城东南16公里古庄西侧,墓地呈正方形,约占7500平方米,其中坟墓为400平方米,高出地面4米左右。50年代初和1958年、1975年三次被破坏,掘出上百件石猴、石马等陪葬品和石条方门,现尚存清同治七年石碑一通,落款是大清同治七年岁次戊辰冬上浣谷旦,知确山县古闽戴文海书。
东汉建宁二年,范滂死于党锢之祸,后葬于该地。确山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将范滂墓列为全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范滂墓四周400平方米为保护区。
香山石龙雕刻 石龙由一块高3.37米、厚0.28米的正方形青石柱雕刻而成。龙呈盘卧状,口含一圆珠,周围有云彩图案,龙身浮雕,鳞甲相叠,整个图案突出,龙头和龙尾直平漫圆,构思巧妙,雕琢精微,有一定的雕刻研究价值。石龙保存完整,现存香山杨楼村刘庄。
青铜座 1983年在竹沟乡修确泌公路时出土。其流间长30厘米,通高14厘米,腹深10厘米,流宽5.5厘米,腹宽8厘米,重3.9公斤;后有屈兽为鋬兽,尾卷起,口衔器沿,兽身饰重环纹,器身呈瓢形;下有四只蹄形足,口沿外壁饰曲纹,腹饰瓦纹;匜底内铸铭文凡4行20字,为春秋早期青铜器。
汉代规矩镜 1981年在任店乡出土,为汉代规矩镜,直径16.5厘米,镜铜质泛白微凸,背面中间有圆钮;主题图案用八乳分作八区,分别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鸟兽图案;外饰锯齿轮环一周,外缘饰一盘带,造形美观,浮雕图象古朴典雅。
瓷罐 罐高30厘米,口径10厘米;圆口有沿,鼓腹,腹下部内收为平底;罐有帽,高5厘米,口径12厘米,圆形双沿,上顶有一圆球帽顶。此罐里外满施豆青色釉,造型端庄,釉施均匀,光亮雪润,属明代南方瓷窑的产品。
葵花镜 1982年在城关镇出土。此镜直径为14厘米,青铜制造,锡和铅的合金比例很大;镜面特别光洁,并泛现银白光泽,影像十分清晰,质地厚实,精巧玲珑;正面微凸,背面中央有鼻钮,钮座周围饰有莲花,上雕有两个舞女;铜镜边缘贴有蜜蜂图案,外缘为八片相连的半圆形葵瓣,系唐代铜镜。
释加牟尼佛像 出土于城郊乡,通高50厘米,为唐代释加牟尼铜像,髻高,盘足坐于莲花台上,两手重叠放在胸前腿上,两耳重垂,神态安祥。此佛像部分损坏,而整体造型端庄凝重,很能表现盛唐时期的精湛工艺。
云龙横幅 1984年秋,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为清代同治辛未年戴丑石“泼墨云龙”横幅画,心纵一尺九寸五分,横四尺,纸地内画龙潜云雾,昂首藏尾。此画为1924年鹿钟麟逼宣统出宫时所带确山籍幕僚李朋霄从宫中带出,后经多次转手,“文革”中收交在城关镇西郊村委,现存县档案馆。
东汉铜剑 1982年在任店乡朗陵故城址出土,通体呈绿色,铸造,剑刃锋利;剑长80厘米,宽12厘米;剑身无饰纹,中部起凸脊,脊高1.4厘米,现基本完整。
陶瓮 1985年2月在秀山村出土,唐代制品,口浅;高45厘米,口径20厘米,腹径40厘米,底30厘米。
陶狗 1982年出土于朗陵故城址,东汉时所制。高33.5厘米,全身施绿釉微发黄,脖子饰一云纹花圈,尾上卷,肚有一圈带。
镇墓兽 共两件,1982年在城郊乡杨庄出土,均为宋代制品。一件是牛,铸造直立,两后腿弯曲,高12厘米,长20厘米;另一件形似野猪,铸造吻部较长,背凸起,两腿直立,高12厘米,长19厘米。
二、现代文物
农民起义红旗 1984年5月15日,县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刘店乡刘庄村金埠口征集到1927年刘店秋收起义时所用的红旗一面(已残缺)。这面红旗是金钱氏精心保存下来的,为防备反动派迫害,金钱氏将原“耕耒”标志去掉,将下余红布保存至今。这块红布系土棉布,宽2尺,长2尺,赭红色。现存确山县文管会。
周恩来总理为“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题匾 1956年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筹备委员会成立。不久,筹备委员会就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为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题写匾额的请求。是年冬,筹备会接到国务院周总理办公室的来信并附寄周总理写的“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匾额一幅。匾额字样写在3x10厘米的两段接起来的宣纸上。下无署名,由此可见总理的俭朴、谦逊。这幅珍贵的文物在“文化大革命”中不翼而飞,至今仍无下落,现复制件存在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
李先念为竹沟烈士陵园题词 1963年10月1日,李先念给竹沟烈士陵园题写了“继承烈士遗志,高举革命大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题词。原件现存档案局。
秋收起义螺号 1978年文物普查发现1927年刘店秋收起义时用过的螺号一枚。螺号是大海螺壳,中间边缘处有一圆孔用来系绳穗,螺号长25厘米,最大直径11厘米,现保存完好,收藏在县文管所。
留声机 1936年底,原中共鄂豫边省委宣传部长李子健从北方局带给竹沟一部声机,为当时的宣传工具,被游击队员和群众称为“洋戏”。鄂豫边省委利用这部留声机,在竹沟及泌阳、遂平一带开展文娱宣传工作,每到一地,先播放《洋人大笑》以及一些传统戏曲剧目,继而播放革命歌曲《大路歌》、《渔光曲》、《打长江》、《月光光》等。现该唱机仅仅存残骸3件:一件是唱机盖,木质、正方形;一件是唱片铁盘,犁形;一件是手摇弹簧片(盘状)。虽为残骸,但系不可多得的革命文物,现存竹沟革命纪念馆。
李鸣岐遗物 李鸣岐,确山城关人,1925年入党,是河南省早期党的组织者、领导者之一。1931年10月在开封英勇就义。李鸣岐青年时期酷爱学习,尤其爱音乐、诗歌、戏曲。现有其遗物南胡一把、有琴桶、琴桩、琴轴,已残缺,还有其幼年读过的语
文两册、日记和诗抄数册,均有题名及印章。现存李鸣岐亲属孔庆龙处。
战地服务团胸章 确山战地服务团是抗战初期(1937-1938),由爱国师生组成的抗日救亡团体。竹沟烈士陵园现存服务团胸章一枚。
第二节 遗 址
一、古文化遗址
打石山遗址 位于确山县城西北约9公里的徐老庄西,东距京广铁路7公里。打石山孤立于群山之中,丘圆形,青色碳岩石质,裂痕纵横,巨石交错,形成一部分天然洞穴,这是远古人类比较理想的栖息之所。群众长年在此炸山采石,于1980年7月发现山石深处的洞穴,穴内有兽骨、牙齿化石、灰烬木炭块和打制石器等遗物。1982年12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安志敏亲临现场考察,后经鉴定和热释光测验,确认该遗址属于周口店山顶洞人时期的遗址。确山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把该遗址列为全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庄遗址 位于确山县城东北9公里处,距古城乡朱李庄村200米,遗址北边紧靠小草河,东稍偏南400米是古城学校,西约2公里是古城电厂。遗址系丘形台地,最高约5.5米,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00米。耕土层下是文化层,文化层西部厚约1.8米,中部厚约3.5米,东部厚约1.5米;高处距地面1.5米处是灰色夹砂土,出现有磨光黑陶。遗址耕土层陶片散布丰富,主要有鼎、鬲、瓯、豆、钵等,并发现有方格纹彩陶、镂孔、黑陶豆柄、细红陶纺轮。石器有长方形的边带缺口石刀、石镰、石镞等,纹饰绳纹、篮纹为主。从遗址的遗物和钻探情况看,此遗址系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前期,文化内涵延续较长,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把该遗址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子坡遗址 台子坡遗址位于确山县城东南15公里台子坡庄西南约100米处,遗址北20米是东西走向的薄山水库北干渠,遗址南边紧靠一条小草河。遗址高出地面约5米,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40米,遗址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文化层厚2.2米,60厘米以上为耕土层,以下均为红烧土,夹砂红陶、灰土等。文物主要有鼎、鬲、高领罐、豆等。纹饰多是指甲纹和绳纹。陶片主要有黑陶和灰陶;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铲、柳叶石镞和各种刮削器。根据遗址文物器型判断属龙山文化早中期。确山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把该遗址列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庄遗址 位于确山县城东1公里,曹庄南250米处,遗址台地东西宽144米,南北长150米。其文化层堆积在深60厘米的表土层以下,厚3.2米。从钻探看,上部呈浅灰色,下部为深灰色,包含物纯系龙山文化遗物。石器有龙山文化的三棱、四棱、圆柱、柳叶箭头和大型钻孔石镰、石斧、半月形石刀等。陶器有细绳纹黑陶片器底、圈足黑陶碗、黑陶器皿、红陶夹沙鬲等。
除以上所述外,县境尚有国楼、小平庄、楚庄、霸王台、蜘蛛山、张庄、大唐庄、李楼、马庄、赵楼等多处遗址。
二、革命旧址
确山农民暴动指挥部旧址 该址位于确山县城东关(现生产公司院内)。是一座灰砖墙硬山建筑,面阔3间装有板门和木棂窗。原为火神庙。1927年确山县农民起义时,指挥部曾设这里。
刘店秋收起义指挥部旧址 该旧址原名文昌宫,位于确山县城东12公里处刘店小学院内,是一所砖木结构的3间普通庙宇。1983年确山县人民政府将此旧址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 旧址位于确山县城西32公里的竹沟镇中心处,是一所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抗战期间这里是中原局办公室,东厢房3间是刘少奇住室,西厢房3间是竹沟县委办公室,均已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河南省委旧址 1938年5月至1938年10月,中共河南省委设在竹沟,旧址位于竹沟老街中心处,是一所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旧址的门面房3间是河南省委办公室,西厢房是彭雪枫、李先念分别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时的居住处,北屋是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办公室。该旧址1963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 纪念馆陵园
一、竹沟革命纪念馆
竹沟革命纪念馆建于1956年,是年冬,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纪念馆题写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匾额。“文化大革命”期间,纪念馆遭到严重破坏,人员调离,文物失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竹沟纪念馆重新整理开放。全馆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陈列室9处,革命遗址31处,瓦屋34间、草房7间,馆藏有革命图片125张,文献175份,各种实物(包括复制品)596件。收藏及展出的内容主要体现1937-1939年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留守处的光辉战斗史实。
二、杨靖宇故居纪念馆
故居纪念馆位于县城北李湾村,为一座北向南的四合院。院内有北屋4间,东西陪房各3间。北屋东侧1间,是当年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西屋左侧有杨靖宇手植的家槐一棵,院前树有杨靖宇半身塑像,面神机智沉毅,肃穆凛然。过去的穿堂后移,改建为革命文物陈列室9间,展出有烈士学生时代的书稿以及参加革命后所留的文物、文献等300余件。在这里可以看到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一生。
三、竹沟革命烈士陵园
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座落于镇北1公里许的小山丘上。占地9.7公顷。1958年冬,王国华副省长来确山竹沟视察定址后,由省设计院派工程师现场勘察设计,经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动工兴建。
陵园大门是一座仿古牌楼式建筑,进门甬道左右建有砖瓦结构平房,为陵园职工办公之所。两侧为招待室和职工宿舍,北上步行50米,主干道东西建有两幢展厅,陈列有烈士生平事迹及革命文物、文献。出展厅即登临高大宽敞的陵台,迎面而来的是雄伟劲拔、造型新颖的竹沟革命纪念碑,碑名为国家主席李先念所题,碑文系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联合撰写。稍远有纪念亭4座翼然环峙,碑后10米许,则是浑圆覆盖型的革命烈士公墓。纪念碑于1987年落成后,全国各地来此瞻仰凭吊者,年平均达两万余人次。青山绿水间,高高耸立的丰碑,象一座灯塔,将永远指示着革命人民奋勇前进。
第四节 名 胜
一、乐山
乐山 位于确山县城西北12公里,是瓦岗、朱古洞、胡庙、蚁蜂四个乡的结合地带。主峰海拔813米,是全县最高点,也是伏牛山脉向东延伸的名山之一。
乐山东北侧石多裸露,西、南侧土多石少,山间杂木荆蒿丛生。由东麓而上,山径曲折陡峭,巨石满坡,涧溪紫绕。转北崖过老虎洞口,洞以松涛轰鸣,犹如虎啸而得名。再前则是崎岖的十八盘,攀援而上,即至山顶。山顶视野开阔,东望汝蔡,天地璧合。稍西行至乐山峰北,有清澈池潭,池有五色青蛙,名为“蛤蟆泉”。其南峭壁顶端有形似龙首虎头的怪石突兀,称“龙虎石”。再南有一岩穴在石壁之上,称“神仙洞”。洞口青藤翠竹掩映,上有古柏倒挂。继续向前,便到乐山顶峰南天门。过南天门入天门街,街道向南稍倾斜,两侧靠近山崖处,用乱石砌成的山寨断续可见。近代白朗所率起义军,曾据此抵御北洋军。出天门街至乐山最高处,上建有玄帝宫等寺观10余间。玄帝宫原塑有玉皇及王、赵二灵官铜像,50年代初期被毁。玄帝宫主殿过去以铁瓦覆盖,故乐山又称铁顶山。
乐山上下原有寺观10多处,凡山势奇异风光绮丽之处,皆为其所据。现仅少数留存,大多倾圮,但其雄姿依然,盛景如故。近年,顶峰建有电视转播台,其覆盖面可达十数县。
二、北泉寺
北泉寺位于县城西北乐山、秀山之间。兴建于北齐年间,初名天宫,宋改为万寿禅寺。因确山城西有南、中、北三泉,此寺位于北泉,故称北泉寺。
寺院原有大佛殿、古塔等建筑,几经沧桑,这些建筑和佛像已荡然无存;只有一潭清泉静静地涌流。池潭底布满了无数细小的泉眼,碎玉翻滚,象是满池沉浮的珍珠。池边古柏虬枝盘逸,苍劲挺拔。
泉池东面的颜鲁公祠,为三间旧式砖瓦结构的殿堂,祠门廊檐之下,原有颜真卿所书“山中天”匾额,祠内塑颜真卿坐像。唐德宗时,颜真卿被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缢杀于蔡州,故于此淮西名胜区建祠敬祀。
寺院内外有四株古老的银杏树,最大干围7.15米,枝叶蔽天,浓荫匝地。寺外东侧一株树干空朽,仅存树皮,抽出新柯,仍枝繁叶茂。寺院西北角原有砖塔六座,高皆两丈左右,呈六角形,已废毁。
1982年秋,省文物局拨款重修颜真卿祠,在寺院内树立七通细雕石柱,培护起苍柏和银杏,疏浚北泉池潭,并修整寺院中的其他景物。设在北泉寺旧址内的乐山林场经数十年努力,群山遍植绿树,使北泉寺处于林海之中。1983年,确山县人民政府把北泉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修整。北泉古刹如一颗璀灿明珠,镶嵌在乐山下,它将以新的姿容迎接四方游人。
三、薄山水库
薄山水库大坝把老顶山、薄山牢牢地锁在了一起,激流滚荡的溱头河已被征服,这里成了一片空阔清幽的平湖,机动船、木船运载着山乡的土产,在一平如镜的湖面上,激起了簇簇浪花和串串涟漪,大有水乡景趣。库区周围远山近岫,在青青苍苍中澹然罗列,衬起浩渺的湖水,清新明净,风光怡人。
通往大坝的沥青路,沿着山腰蜿蜒而上,路旁松柏交翠,林禽鸣声断续。青山和大坝连结的地方,建有六角库亭,飞檐挑角,造型古朴,亭中置有石桌、石鼓,可供游人憩息。亭外巨石暴突,危岩悬空。亭前启闭楼耸立水中,宛如海边孤帆待发。
由大坝溯水而上约6公里,右侧山下有一“打狗潭”。相传:潭中有一条巨大的千年鲇鱼(俗名泥狗子),可以幻变成人。一日乔扮成青年妇女,乘坐轿车往朗陵城(任店)逛庙会,在招摇过市时被人识破。后遭天谴被杀于潭内,故名“打狗潭”。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载有:朗山浪水有鱼,长一尺,能飞,飞即凌云空,息即归潭底”。前者荒诞不经,后者尚有可信处。这里山黯青蒙,峭石森严,潭光翠绿,四顾空荡,确有几分神秘气氛,正是一个寻幽探奇的去处。
再上数公里,有“猴儿崖”。这里山石壁立平整如刀削,长约百米,高50米,崖壁野藤垂拂,过去有山猴攀援,故名。相传金兵追宋军至溱河以东,适月色迷蒙,遥望对岸军容甚整,似严阵以待,遂撤离而去。猴儿崖远望酷似一队赳赳武士肃立河岸。八公山草木皆兵,猴儿崖岩石列阵,无独有偶。
薄山水库邻近亚热带,适生各种林木花草,森林覆盖率为75%,库区青葱浓郁,如稍加整修,置以亭榭、游艇,便可成为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