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领导民主革命
第一节 反抗北洋军阀
中国共产党在确山的革命活动,开始于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时期。1922年12月,党的北京区委利用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京汉铁路沿线组建16个工会分会。县境驻马店所建铁路分会,设于铁路东兴隆街路南,分会拥有会员300余人,成立有工人俱乐部,作为娱乐和集会场所。党为了统一铁路线工会的组织,1923年2月1日,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驻马店铁路分会的代表何计谋,不顾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反动禁令,毅然前往参加。总工会成立后,决定京汉铁路全线总同盟罢工。2月4日,县境驻马店、马庄、确山、黄山坡、新安店、李新店各车站工人,遵照罢工通令,统一于当日12时开始罢工。铁路交通瘫痪,给北洋政府造成极大威胁。2月7日,吴佩孚命令所属驻军靳云鹗部派兵镇压,查封驻马店铁路工会分会,砸毁工人俱乐部,10余名工人被捕,数人遭其毒手,使用武力强迫工人上工。9日,铁路运输恢复运行。但罢工中,“劳工神圣”、“保障工人利益”、“争取民主自由”等激昂口号,使确山铁路沿线人民耳目一新,受到很大的震动和鼓舞。
1924年,在京汉铁路罢工的影响下,黄山坡车站附近农民,又爆发一次群众性的反抗路局林场的斗争。1918年,京汉路局在黄山坡车站近处的大小黄山建立铁路林场。后在美籍技师的怂恿下,任意扩大林区,将铁路以西8公里远的张冲东山,强行占领种植松杉,引起当地农民的强烈反抗。在卢国庆等人的率领下,千余名农民手持大刀、长矛、棍棒涌向林场,要求与美籍技师面理。彼等惧于浩大声势避而不见,连夜乘车溜往郑州。农民以团结的力量,使斗争取得了胜利,保护了自己的权益。
1925年2月,李大钊与河南督办胡景翼交涉,恢复京汉铁路总工会于郑州。3月,驻马店铁路工会分会重建,会员达420余人。6月初,“五卅”惨案后,信阳铁路工会负责人刘少猷(中共党员)带领40余名工人,在驻马店三民戏院召开大会,号召抵制日货,成立反帝后援会。会后,驻马店、确山工人、学生在车站检查日货出入。1926年1月,中共豫陕区委书记汪泽楷派龚逸情、李成甫率宣传队来驻马店,发动工农群众支援国民二军,反抗直系军队重返豫南。铁路工人协助驻军拆毁驻马店以南铁路。不久,直系军队占领驻马店,铁路工会转入地下活动。斗争形势几经起伏,在确山、驻马店工农大众和知识界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第二节 创立农工政权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进而逼近信阳。中共河南党组织为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将原归信阳地委领导的确山、汝南、遂平7个党小组划出,成立中共驻马店特支,归豫区委直接领导。由上海大学返县学生张家铎任书记,委员有张绍曾负责组织和工运,张家铎负责宣传兼确山党小组组长,领导外地学校回县的党团员张耀昶、马尚德(杨靖宇)、刘建昭(刘青凡)、张智才、赵子乐、李泮林、徐子荣、徐中和等发动农民运动。经过宣传形势、陈述利害,张耀昶和马尚德争取了县城以东红枪会首领张立山接受党的领导,张智才利用宗族关系掌握了县南的红枪会。在这种实力基础上,联络起各乡红枪会。到年底,党基本上团结了全县的农民武装。
1927年2月,驻马店特支改组,由林壮志任书记,张绍曾负责组织及工运,张家铎负责宣传及农运。2月8日,中共确山支部成立,张家铎兼书记,下设有城关、刘店、洪沟庙、竹沟、杨店、水屯6个党小组。2月15日,特支利用县东北玉皇庙庙会时机,召集各乡农协代表成立确山县农民协会,选举马尚德为委员长,张家铎、张耀昶、刘建昭、李则青、张智才、张立山等11人为执行委员。当日,县城驻军吴佩孚所属魏益三部,去城东北董庄催要给养与红枪会发生冲突。县农协闻讯,遂布置发动农协会员和农协自卫军向县署示威,反对驻军下乡扰民。16日,张家铎、马尚德率领武装农民万余人汇集县城东关,要求县知事答复条件:第一、不准驻军下乡催要粮款;第二、驻军应由上级发给兵饷,不准就防地征派;第三、不准派车拉夫。县知事慑于农民威势,勉强答应。农民协会初试锋芒即取得了胜利。
县城驻军主要靠各乡征发粮饷,不甘坐困孤城,仍不断下乡索取,武装农民奋起反抗,形成尖锐的对立;同时为支援北伐军人豫,适时举行暴动。特支认为时机已日趋成熟,随即准备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以迫使反动政府屈服。
4月4日,张家铎、马尚德、张耀昶等人带领全县武装农民,在县城发动起声势浩大的示威运动。提出惩办“魏楚何田”四大劣绅,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反对驻军就地征饷等条件,迫令县知事接受。进而占领了火车站,开始围城起事(暴动)。次日,邻近县的红枪会,纷纷前来支援,围城人数由两万多人增至三四万人,农民武装有步枪200多支,土炮10余门,置炮于南山向城内发射,形成火力威慑,农民要知事交出县政权。县署人员惊恐万状,驻军弃城而逃,终于在围城的第四天清晨占领县城,俘虏县知事王少渠。
特支率农民军进城后,因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期间,遂着手组建国民党确山县党部,马尚德为常务委员,张家铎、李鸣岐、张耀昶等为执行委员,全部委员除马尚德系共青团员,其余均为共产党员,中共的重要指示可以通过县党部贯彻执行。从农民军挑选出200余人,编为农民自卫军两个大队,留城维持社会秩序,其余各回本乡。同时,派出李则青、徐中和前往信阳柳林车站,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上。武汉国民政府慰劳河南军民代表团团长于树德(中共党员,参加国民党任中央执行委员)接见时说:“你们来得很好,原来打算把北伐军指挥部设在信阳,这一下又向北推进了二百里,可以设在驻马店了”。
4月19日,于树德偕同袁达时、王法勤、胡伦等乘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列车到达确山。指导协助确山党组织进行工作,24日建立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推选张家锋、马尚德、郑震宇、李则青、张立山、董子祥、王泽显等7人为委员,行使县政职权,于树德代表武汉国民政府授予“革命先锋”的锦旗。确山建立农工政权的消息震惊中外,武汉《民国日报》4月30日作了确山暴动成功的专题报道;英国《泰晤士报》惊呼:“中国河南出现了苏维埃”。
在驻马店特支、确山支部、确山县农工政权的组织领导下,成立治安大队,维持社会秩序,并通缉县内在逃的四大劣绅,处决几个民愤很大的恶棍,释放在押的无辜农民。在确山、驻马店创办党训班,当即吸收一批革命斗争中的骨干人党,其中有马尚德、徐子荣、岳逸之、李子玉、张立山等人。紧接从武汉购回大批新书,其中有:《共产党宣言》、《列宁传》、《无产者运动》、《中国共产党五年来的政治主张》、《独秀文存》、《共产主义ABC》、《社会主义讨论集》等,建起赤光图书馆,以开拓思想、传播革命。同时,发动组织群众团体,全县组建有农民协会、铁路工会、商民协会、妇女协会、学生联合会、各界联合会、店员工会、理发工会等10多个群众组织。这些群众团体,在支援北伐战争中,曾做出过巨大贡献。
国民革命军到达驻马店,党组织从农会中选出50名体格健壮、有斗争经验的农民,当向导,作侦探,协助北伐军作战。临颍大战时,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各群众组织负责人全部出动,分赴各乡带领车辆,将子弹、面粉等物资,亲自送往前线。在确山和驻马店建有北伐军后方医院。上蔡战役,北伐军与奉军展开肉搏战,负伤很多,随军救护队将伤员抬至兵站,再由确山农会组织的担架队,接转回后方医院,使伤员得到及时抢救治疗。
正当北伐军在京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蒋介石和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革命。前时被驱散的反动分子又跑了回来,一度和农协合作的红枪会,或站在反革命一边,或袖手旁观。劣绅何鸣一纠集红枪会众千余人,于7月4日突然进入县城,对新成立的县治安委员会发动进攻,城内两个武装大队对敌组织了英勇还击。傍晚时分,县内各革命团体人员全部撤离,转移至东北乡作隐蔽斗争。
第三节 组建革命武装
“八一”南昌起义的胜利,给中共确山党组织以极大鼓舞。1927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成立中共豫南特委,王开馨(克新)任书记。同时,豫南特委于确山建驻马店办事处,李鸣岐任主任,马尚德负责组织,在城东双桥村,依据特委制定的暴动大纲,进行严密准备,对党组织加以整顿,改组刘店等党支部,恢复一些村的农民协会,利用各种关系,筹集枪支弹药及经费;选调积极分子,组成县农民自卫军,夜晚进行军事基本训练。10月,在刘店北吴庄集合时,已筹集到长短枪10多支,组成农民自卫军敢死队60余人,由张立山任队长,目标确定为打击刘店民团头子李广化。同时成立暴动指挥部,马尚德、李鸣岐任指挥。
11月1日凌晨,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刘店首举红旗,马尚德、李鸣岐等率领突击队员,秘密接近刘店东寨门,收缴了团丁的枪支。接着包围李广化的团部大院,院内守敌大都是土匪出身,凭借高墙厚垣负隅顽抗,后经政治瓦解,终于全部缴械。李广化因前一天去县城与驻军接洽编制而漏网未获。
当日,在街西稻场召开群众庆祝大会,会上“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的口号声如同春雷滚荡,响彻四方。会后,马尚德带领群众捉到小张庄前警察所长张化鹏,罚银洋600元,充作军费;打开粮仓,分粮30多石,救济贫苦农民。
11月3日,中共驻马店办事处在刘店召开有60多位代表参加的确山县农民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确山县革命委员会、农民革命军暂行简章及大会宣言。会后建立中共确山县委员会,由李鸣岐任书记。起义队伍编为确山农民革命军,一个大队辖三个中队,马尚德任总指挥,李鸣岐任党代表,张家铎任大队长,张耀昶任敢死队长。
同时,中共豫南特委书记王开馨以及蔡训明到达确山刘店,随军活动。在王开馨主持下,中共特委办事处、确山县委、确山农民革命军指挥部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总结了刘店起义以来的经验,分析了革命的形势,指出:由于农民革命军实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开仓分粮、使敌人与我万无妥协之余地,要准备与敌人开展更大规模的斗争。并对以后工作作出决议:扩大党的组织,健全党的基础;改组过去不能战斗的支部,洗刷不能战斗的党员,挑选新的战斗员入党,使支部成为各乡斗争的核心;尽量地明的暗的杀土豪劣绅,没收其土地财产,分给农民;必须找一形势甚佳、可战可守的根据地点作为经常斗争之中心。
11月中旬,确山农民军南下,到达县南邻近信阳的张板桥村,沿途打土豪,开仓分粮,发动群众继续扩大武装。在申河打击了拥有7千多亩田地的大地主张天真,张宅被攻破后,缴获步枪4支,粮仓全部打开,一部分售作革命军经费,大部分发放给缺粮农民,并召开大会控诉张天真的罪恶,许多青年加入农民革命军。
在张板桥,特委和确山县委对农民革命军进行组织纪律整顿,成立司令部和政治部,司令部由王开馨、马尚德,李鸣岐、张家铎等组成,马尚德任总指挥,李鸣岐任党代表,蔡训明任政治部主任,张立山任参谋长。之后,农民革命军在杨店、明港一带,击毙民团头子李文相,炸伤地头蛇戴文甫,给县南地主武装极大打击。反动分子远去正阳,勾结驻军任应岐部,妄图进攻农民革命军。为避开与优势敌人作战,县农民军北返汝南王楼。11月29日,农民革命军正当组织分粮时,突然遭受敌人袭击,特委书记王开馨牺牲。12月中旬,李鸣岐、张耀昶、蔡训明等率确山农民革命军前往信阳四望山,豫南两支起义部队汇合,改编为豫南工农革命军,在豫鄂边区继续坚持武装斗争。
1928年1月,河南省委书记易云(周以栗)到达确山,在驻马店召开县委会议,徐子荣、梅凑朴等前往参加,会议部署配合武汉工人暴动,破坏平汉铁路,后因武汉暴动延期而未果。5月,中共确山县委书记徐子荣和张景旭等再次组织农民暴动,参加农协会员达万余人,在水屯、韩庄、张教庄、罗楼等地,打土豪,分粮食,斗争恶霸地主,广大农民扬眉吐气,斗志昂扬;豪绅恶棍威风丧尽,惶惶不可终日。高潮时期原陕军一个排投向农民革命军。反动政府惊惧之余,策动地主武装和驻军疯狂地组织反扑。李湾、洪沟庙一带被抢烧一空,很多群众惨遭杀害,党的部分领导人蔡训明、张景旭、李泮林、渠成凤等均死于敌人屠刀之下。秋季,尚伯华任确山县委书记,经过联络恢复,在驻马店以西郭楼、孙楼、小郭庄、张庄等处建起党支部,进行掩护、营救、对外联系等工作,在县城以北分别成立郭楼、孙店、洪沟庙、水屯4个区委,下建29个党支部,有党员200余人。为阻止国民党部队进攻苏区,党发动各游击小组在一夜之间炸坏驻马店至明港间的铁路桥涵8座。一次在驻马店南铁路桥上放置炸药,炸翻运兵火车4节,敌死伤甚重。
1930年3月,中共豫南特委在蒋唐之战后,以县境东南白狗庙小学为基地,建立确信正毗连区委,朱群任书记,申耀东任副书记。他们的公开身份是校长、教导主任。同时,党员贾子郁、黄绍先、陈兰轩、杜明德也被派往该校任教员。通过开办夜校发展组织,很快就在周围建起6个党支部,有党员百余人。5月,特委派潘时钦加强毗连区委的领导。因大革命时期李鸣岐、马尚德等来此发动过农民运动,党在群众中有着深刻影响,地方的实力人物郑明山、余旭轩等也多方面给予支助。6月底共筹集到长短枪百余支,组建农民自卫队300多人。不久,金克清(桐柏人,黄埔四期毕业)被委派来此任军事指挥,遂于7月18日,以打击张板桥恶霸张朝卿为目标,发动农民起义。当夜集合突击队150余人枪,由王堂向张板桥村进发,因不慎泄密,张朝卿与其下属据守炮楼,居高临下持枪严守,使突击队陈兵于坚楼之前,一时无法取胜,时至黎明全部武装撤回白狗庙。经过整编,成立豫南工农红军先遣队。
这支工农武装由金克清率领,几经周折转移至正阳陡沟一带,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发展至400余人,扩编为豫南工农红军独立团。因开展打土豪、分粮食活动,引起敌人仇视,几至困境。经豫南特委指示,利用统战,暂时编为袁英所部补充团。之后红军第一军徐向前部,由信阳转移至正阳陡沟,这支起义军遂归属主力红军。年底,到达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931年春,确山灾荒严重,党组织领导农民,积极开展抢粮斗争,对中小地主通知其送粮、献粮;对大地主进行武装抢取。县北各区共获得粮食数万斤,解决了部分穷苦农民的生活困难。1932年2月,中共豫南特委在信阳长台关召开会议,任肖章为确山县团委书记,协助县委整顿各区党委,撤换一些蜕化变质分子,建起5个区委,有党员500余人。同时,以王国华、王春义(又名王国富、王国平)为骨干组织“鞭杆会”,发展会员1000多人,并从中选出青壮年成立赤卫队,拥有长短枪数十支,先后在驻马店周围打死土豪张耀武,吴俊英、高少仁、徐桂荣和清乡队长边占堂等人。县城以西的周骏鸣曾参加江西宁都起义,回县后积极靠拢党组织,在石滚河一带成立农协举行暴动,因经验不足未获成功。
1933年,中共确山县委书记王国华,根据河南省委指示,继续开展打击匪霸、抢粮夺枪斗争,规模一般数百人,有时达千人以上。反动政权采取出动军队,纠集地主武装,勾结土匪、叛徒,对抢粮群众进行血腥镇压。2月,豫南特委书记齐占山,由西区东去,被香山地主武装扣留,惨遭毒手。7月15日,国民党军队四十四师肖之楚部对确山北区的大王庄、郭楼等13个村进行“围剿”,掠夺财物,滥杀无辜,制造一场严重灾祸。1934年春,全省党组织遭敌人极大破坏,确山县内几乎不存在一个完整的党支部,大批的革命骨干,或投入监狱,或被杀害。1935年春,反动军队复在县境搜捕中共党员及群众数百人,白色恐怖笼罩确山城乡。
第四节 开辟苏区
1935年春,王国华参加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后,由江西瑞金辗转数月回到确山,由于党组织连续遭到破坏,他立即着手恢复和整顿党的地下组织。夏季,鄂豫边工委委员张旺午到达确山东北傅楼村,在原豫南特委联络站徐子荣家见到了王国华,使断线已久的两地党组织取得了联系。7月,原河南省委委员王国华、周骏鸣及王国富前去鄂豫边区,在泌阳县高邑附近的张楼村,会见了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委员张旺午。之后,两地党组织共同召开了党的重要会议,决定将鄂豫边工委和豫南党组织合并,成立鄂豫边区省委,张星江任书记,仝中玉、张旺午、王国华、周骏鸣等为委员。会议根据上级指示和这里的实际情况,确定以确山、泌阳、桐柏、信阳四县边境为开展游击战争的活动地区,以桐柏山区为中心,集中力量开展党的工作。从此,鄂豫边区又有了对敌斗争的领导核心。
稍后,鄂豫边区省委派周骏鸣到信阳尖山一带发动组织革命武装。周骏鸣利用亲戚关系在吴家尖山王老庄住下,和农民一起上山砍柴下地干活,组织山区农民抗缴柴禾税,不久,发展了汪心太等人入党,建立了尖山党支部。
1936年1月4日夜晚,省委决定成立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由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富、汪心太、吴恒山、康春、老汪(红二十八军伤员,名字不详)7人组成的红军游击队,在吴家尖山以北小石岭村汪心太家里诞生。周骏鸣任队长,王国富任副队长,张星江兼任游击队指导员。当时枪支很少,仅有一支汉阳造步枪,一支八音手枪,一支“撅把子”。游击队成立当夜,就处决小石岭寨一个保长,夺得长枪一支。17日,游击队活动到信阳宋冲,当晚牛得胜带4名队员冲入保长的住宅,缴获长枪3支,银洋千余元。后又在瓦岗大桥洼、何大庙等地开展打“坏货”斗争,夺得不少枪支弹药,游击队很快发展到30多人,拥有长枪20余支、手枪5支,编为两个班,建立了党支部和战士委员会,张星江兼支部书记,牛得胜任战士委员会主席。战士委员会是游击队的权力机构,有权罢免或处分包括队长在内的每个成员。
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建立初期曾遭遇两次重大挫折。3月6日,游击队为扩大活动地区到达乐山东杜庄,被遂平反动保安队包围,游击队仓促应战,在突围中副队长王国富和一名队员壮烈牺牲,10余名队员被捕,之后有3名遇害。另一次是3月25日,省委部署到桐柏平氏趁庙会夺枪,在当地党组织协助下,经过激烈战斗,夺得了长短枪9支。但在转移至安棚时,不幸遭敌袭击,战斗中省委书记张星江牺牲,周骏鸣负伤。
张星江牺牲后,仝中玉任省委书记,为摆脱困境,决定把游击队分三支活动,仝中玉带一支去泌阳山区,邓一非带一支至信阳尖山一带,周骏鸣带一支到竹沟、石滚河一带。几支武装力量在各地农民群众的支持下,采取夜集明散突然袭击敌人的办法,频繁打击“坏货”,扩大政治影响。5月,县城驻军一班士兵带枪12支投奔游击队。稍后,叶县工委李子健、蓝德修等亦前来确山加入游击队。红军游击队又发展到60多人枪,革命斗争形势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与红军游击队扩展的同时,确山地方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是年6月,省委决定重建确山县委,以段永健为书记,陈国典、田永禄为委员,很快就建立了石滚河、孤山冲区委及焦老庄中心支部。7月,确山县委、石滚河区委在游击队配合下,准备除掉石滚河联保主任赵子敬,因行动失误未获成功。后敌人进行反扑,陈国典遇害,段永健被捕,经营救获释。
9月和12月,鄂豫边省委两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进一步开展游击战争,并调整省委领导任职,王国华任书记,周骏鸣任组织部长,邓一非任宣传部长,仝中玉任游击队指导员,陈香斋任队长。省委当即派李子健前往北方局汇报并请示工作,北方局对鄂豫边区省委和红军游击队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在干部上经济上大力给予援助。1937年4月,省委又派周骏鸣去延安,直接向党中央汇报请示工作。周骏鸣到延安后,向党中央和筹建河南省委的朱理治汇报了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坚持游击战争的情况,参加了陕甘宁边区的第五次党代表会,听取了毛主席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告。会后,朱德总司令和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指示:要猛烈扩大武装,要在消灭和改造土匪斗争中扩大力量。并搞好统战,争取合法存在,以便在中原地区建起抗日据点。7月,周骏鸣回到鄂豫边区向省委作了传达,省委当即调整了党和军队的领导,仝中玉任省委书记,胡龙奎任组织部长,刘子厚、李子健分任统战和宣传部长;王国华任游击队指导员,周骏鸣任队长。10月,省委改编红军游击队为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周骏鸣任团长,冯景禹任副团长,王国华任政委。下建两个营5个连,连队建立党支部。
成立抗日独立团后,一路由周骏鸣带领去桐柏边境扩军,一路由王国华带领在确泌边境扫除土顽势力。在此阶段,争取和改造一部分“杆子”武装,也打击少数罪恶多端的匪霸。11月,在独立团支持下,周庆鸣等带领30名武装,收缴了竹沟联保主任徐景贤的长短枪20多支,并消灭了流窜在竹沟附近的股匪王占魁部。独立团刘世耀在泌阳高邑股匪朱六部,经过分化拉出80多人枪,编为六连,刘世耀任连长。从而,独立团已有600多人,不仅编制有战斗连队,还成立有宣传队,唱抗日救亡歌曲,演抗日救亡话剧,部队文化生活非常活跃。
12月,河南省委派组织部长林凯到鄂豫边区,根据省委指示,改鄂豫边省委为鄂豫边特委。不久又改为豫南特委,仝中玉任书记,王国华任副书记,胡龙奎任组织部长,周骏鸣任军事部长,文敏生任群工部长,李子健任宣传部长,刘子厚任统战部长,李炳之任秘书长。
1938年1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豫南抗日独立团编人新四军第四支队,2月,彭雪枫被任命为河南省委军事部长,随彭前来确山的有赵启民、成钧、李木生、朱绍卿等10余名红军干部,另有张震、岳夏由临汾带来干部战士20余名。彭雪枫到达后即协助特委,将独立团整编为四支队第八团队,周骏鸣任团长,王国华任政委(后改林凯)、朱茂绪(后赵启民)任参谋长、谢有才任政治处主任,团部设参谋处、政治处、副官处、军需处、卫生队、电台。一营营长贺德斌,教导员张明河;二营营长朱绍卿,教导员王敬群;三营营长朱国华,教导员祝世凤;特务连长褚学忠。
根据新四军军部指示,八团集合后即开赴信阳邢集,从思想上、军事上进行全面整训。此间,彭雪枫、王国华利用关系改造两股较大的“杆子”武装安可祥和段永祥团,各有七八百人,二三百支枪。改编后的安、段团近800人,编为两个营,充实为八团的二营三营,营连干部都配备了红军和临汾学兵队的毕业人员。又以其枪支、马匹为基础,组建了骑兵连,手枪连。至此,八团兵力迅速壮大到1300多人,成为新四军四支队中阵容较强的战斗实体。3月15日,罗炳辉从武汉到达邢集,传达中央军委关于东进皖东,开展敌后抗日战争的命令。八团全体指战员,士气高昂,军威凛凛,如箭在弦上整装待发。3月29日,在邢集东寨门外召开欢送大会,会后,团长周骏鸣、政委林凯亲率八团穿过平汉路开赴安徽无为、来安地区,在江淮之间,掀起了抗日战斗的高潮。
第五节 河南省委迁竹沟
八团东征后,在竹沟设立留守处,王国华任主任,张震任参谋长,岳夏任秘书长,彭雪枫主持全面工作。河南省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以竹沟留守处名义,开办军政教导大队培训党政干部,方中铎任大队长,周季方任政治干事,很短时间就有来自开封、武汉、豫西、豫南的300多名青年到这里参加学习,编为3个男生中队,唐克、郎庆荣、郭伦任队长,女生队高维进任队长。1938年3月初第一期教导大队开学,在彭雪枫、张震领导下,学员上山伐树割草,就地起坯砌墙,大干半个月,就在被王占魁等匪部烧毁的断垣残壁上盖起十几栋山草房。并将附近的荒地开垦出来种上蔬菜。留守处把仅有的一点经费和抗敌后援会捐献的粮款,供给教导队,每人每天5分钱菜金,吃粗粮,住地铺而大家丝毫不以为苦,打扫街道,书写大幅标语,组织歌咏队,到附近各村宣传抗日救国,山区到处都激荡着救亡歌声,竹沟成了抗敌动员群众的摇篮。学习课程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群众工作》、《游击队政治工作概论》等;军事训练操练射击、刺杀、投弹等从难从严,一丝不苟。在训练教导队的同时,特委决定建立竹沟工委,张旺午任书记,很快在竹沟、石滚河、孤山冲、邓庄铺等地建起20多个支部。党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引起国民党当局的不安,当即派三十二师的一个团进驻竹沟。彭雪枫利用统战关系,说服其团长夏华国,全团官兵也为这里的抗战高昂情绪所感动,遂向上报告:“竹沟并无不规行为,”而返回原防。第一期教导队经过3个月的训练,大多数分往抗日部队,唐克带40名学员到新四军军部工作。5月中旬,徐州失守,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参加长江局会议后,月底抵达竹沟,省委机关在开封孩子剧团的掩护下,于6月初陆续到达,自此竹沟成为河南党的领导中心。
为加强党对竹沟地区的领导,河南省委调整豫南特委任职,王国华任书记,王盛荣任副书记,全中玉任组织部长,裴济华任宣传部长,刘子厚任统战部长,张旺午任军事部长,谢邦治任青年部长,娄光琦任秘书长。随后特委决定将确山工委改为确山县委,王景瑞任书记,赵进先任军事部长,李德润任组织部长,杨中和任青年部长。竹沟工委在竹沟、石滚河、瓦岗、孤山冲、邓庄铺、焦老庄等区乡组织有青年、妇女、农民、商民抗日救国会等群众团体。以青救会为基础,建立300多人的抗日自卫队;妇救会发展会员达3000多人,给战士做军衣3000多件,军鞋5000多双;商救会给留守处购运粮食、布匹、食盐等生活物资。确山县委王景瑞等在新安店、曹庄组建群众武装,在城关组织学生战时服务团,有张孔修、薛国恒、潘友调、冯世俊、赵海静、唐世英、陈登梅、邢有亮、宋承诗等60多名青年学生参加。他们公演抗日救亡话剧、办壁报、出画刊,宣传打鬼子、除汉奸、肃清一切卖国贼。并在黄山坡林场开办抗日干训班,结业后广泛组织抗日保乡会,发展会员1500多人,从中发展党员60余人,加上范文澜带领的河南战教团在县北建起的3个支部,全县建立两个区委、24个支部。此时,确山县长方廷汉把中共党员张立山毒杀于狱中,县委发动群众,将其驱逐出确山。
7月上旬,河南省委常委会建立,朱理治、彭雪枫、陈少敏为常委。此阶段省委执行党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在抗日高潮到来之际,积极恢复重建党的组织,慎重培养吸收党员。至8月初,全省恢复重建地、市、中心县委9个。在黄河以南64个县中,有59个县建立了党组织,党员发展到8000余人。
8月,第二期教导大队开学,方中铎仍任大队长,谭友林接任政治干事。开学典礼时,罗炳辉从延安经竹沟去皖东,应邀对学员作了全国抗战形势的报告。之后,由彭雪枫主讲《游击战术中的几个基本原则问题》,他把游击战术归纳为突然袭击、集中攻敌一点、东边打雷西边下雨、牵牛入围、打埋伏、舍近敌击远敌六个方面。其他课程由方中铎、刘贯一讲授。此期有学员400余人,9月下旬结业。
在这一时期,河南省委建有统战委员会,彭雪枫任主任、刘贯一任副主任,后改省委统战部,刘贯一任部长,选调王恩九、夏农苔等有经验的干部,利用竹沟留守处的合法地位,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省委指示泌阳党组织,在六十八军驻地发动群众慰劳,开联欢会,帮助运输,促使其军长刘汝明许诺决不与新四军为敌,愿意给予弹药和医药支援,还亲自动员泌阳王友梅与中共合作。王友梅不仅全部归还了在邓庄铺抢走独立团的军装、物资,而且还支援了一批粮食、枪支。后派王恩九往桐柏、信阳、遂平、汝南等地,主要争取汝南专员张振江共同抗日,不久汝南抗敌后援会、青年救国会相继成立,还创办了《半月刊》宣传救亡。刘贯一赴泌阳、南阳、镇平、内乡等地。经过宣传争取,与南阳专员朱久莹、十三军军长张轸、宛西地方实力派别庭芳、镇平民团司令王金声都建立了统战联系。叶县、方城、舞阳所办抗敌自卫团,通过统战,河南省委派进一批抗大、陕公及竹沟教导队毕业生,使自卫团成为了友军。
彭雪枫还亲自去豫东做周口专员刘莪青、西华县长楚博、扶沟县长魏凤楼等统战工作,建立了良好关系。后转去洛阳,会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协商后程潜表示不干涉竹沟部队东进敌后的行动,还赠送了20包十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
9月中旬,毛主席电告河南省委迅速开展豫东敌后游击战争。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即开始组建游击支队,把临汾来的冲锋枪排扩编为警卫连,另组编两个步兵连,装备由武汉“八办①”交给的6挺机枪及电台,加上第二期教导人员共378人,正式成立新四军东征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谭友林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长,王子光任宣传科长。9月29日创刊《拂晓报》,彭雪枫亲撰发刊词,指出拂晓象征胜利,是我们的追求,是我们的希望。后《拂晓报》随军东征,成为发动抗日的锐利武器,是彭雪枫“三宝”之一。30日,游击支队由竹沟出发,经刘阁、界牌、上蔡、砖桥到达西华县境,在杜岗与吴芝圃、肖望东部编队,吴芝圃任副司令员,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全支队1000余人编为3个大队,一大队长张太生,二大队长滕海青,三大队长冯胜。从此,彭雪枫、吴芝圃、肖望东三人团所率的游击支队,与豫皖苏人民团结抗日,连战皆捷,威震两淮。
10月初,河南省委决定派豫南特委书记王盛荣和危拱之、刘子厚、王海山带一排兵力到信阳,与县长李德纯合作筹建豫南抗日武装。此间,朱大鹏带领由七十七军抗先队员组成的“七七”工作团70余人枪,孙石带领的泌阳自卫队100余人枪,范文澜领导的“战教团”中40多名男女青年,张裕生带领的信阳谭家河自卫队,根据河南省委指示,全部参加挺进队组编。信阳挺进队在邢集成立,李德纯任司令员,王海山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盛荣、危拱之先后任政治部主任,司令部设党小组、中队建党支部。齐光、刘子厚先后任抗敌委员会信阳政治指导员,文敏生、余英分别任信阳县政府秘书、参谋,党在这里取得合法地位和军政实权。
信阳挺进队成立不久,即向四望山北麓黄龙寺进发。此时,挺进队有500余人,拥有长枪200多支,手枪50多支,轻机枪4挺,电台1部。整编后,一面寻找战机向敌人出击,一面搜捕在四望山附近骚扰的土匪汉奸。一次在南王岗,挺进队派两个连,截击从西双河出来掳掠的日本侵略军200多人,从上午一直战斗到黄昏,接连打退敌人3次疯狂反扑,毙伤其10余人,挺进队撤离战斗。之后敌人只好困守其据点,不敢轻易外出。开封孩子剧团可以离敌据点三里远的地方演打日寇、捉汉奸的街头剧。
第六节 中原局驻竹沟
193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通知:“决定以胡服(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央中原局委员,以胡服兼中原局书记。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中原局建立后,刘少奇根据中原、尤其是武汉外围党的工作基础,人民抗日武装的发动情况和地理特点,决定撤销河南湖北省委,建立豫鄂边、鄂中、鄂西北区党委及豫西、鄂豫皖、豫皖苏省委。明确规定,沦陷区党的任务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立抗日根据地;未沦陷区党的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发动群众武装,积蓄力量,准备抗日战争,支援敌后抗战。从而,在组织上、思想上基本纠正了前段王明的投降主义错误。
11月23日,刘少奇、朱理治、李先念、郭述申、谭希林等从延安出发,前来中原局所在地竹沟。到西安“八办”后,朱理治、李先念、郭述申、谭希林等先行出发,于12月26日到达竹沟。刘少奇与秘书栗在山带电台机要人员由西安转至渑池八路军兵站,向豫西特委传达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将豫西特委改为豫西省委,刘子久任书记。次年1月初,郭述申到安徽金寨领导鄂豫皖地区抗日战争,谭希林去皖东加强新四军四支队的领导。
朱理治、李先念等到达竹沟后,立即召开河南省委扩大会议,传达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具体实施中原局关于撤销河南、湖北省委的决定,建立豫鄂边区党委,朱理治兼书记,向明任副书记,李先念任军事部长,陈少敏任组织部长,王阑西任宣传部长,王国华任群工部长,危拱之任妇女部长,谢邦治任青年部长,郭启卜任秘书长,王盛荣、杨学诚、陶铸为委员。为加强对军事的领导,决定成立豫鄂边区党委军事委员会,朱理治任主任,李先念、王国华任副主任,并组编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周志坚任参谋长,150多名指挥员身着灰色军装,佩带新四军符号,威武凛然,整装待发。他们有的是长征干部、战士,有的是中原人民子弟兵,为坚决执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议,统一豫鄂边抗日武装,开展武汉外围抗日游击战争,于次年1月17日由竹沟出发,到达四望山与信阳挺进队会师,继而挺进鄂东北、鄂中地区,将豫鄂边区敌后的游击战争,推向了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
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由渑池经南阳、泌阳抵达竹沟,次日主持召开中原局、豫鄂边区党委会议,听取汇报后对豫南、鄂东抗日游击战争作了具体指示。2月初,鄂中区党委书记钱瑛,鄂中特委书记杨学诚向他汇报了当地新组建起一批武装。他要求迅速扩展,并派10多名干部,带一部电台同往。指出:如国民党限制发展,可将这支武装开往敌后改为新四军。刘少奇并向鄂豫皖边区郭述申去电报,要他经常向竹沟报告军政情况。3月,豫皖苏党委派刘玉柱来竹沟,刘少奇听过豫皖苏的汇报后,写给彭雪枫、张爱萍、吴芝圃、张震一封长达4000多字的指示信。要求游击支队向津浦路以东发展,在津浦路西、陇海路南创建永城、夏邑、萧县、亳县、涡阳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淮上蒙怀凤,豫东睢杞太,苏北铜邳睢宁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以使豫皖苏边区成为联系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枢纽。
刘少奇对党的统一战线相当关注。到竹沟后即委派豫鄂边党委统战部长刘贯一前往六十八军转交毛主席致刘汝明的亲笔信,并转赴襄樊争取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建立统战关系,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从中了解到蒋介石的动态,党中央及时作了揭露,推迟了蒋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时间。当他得悉十三军军长愿以200支枪、6万发子弹支援共同抗日时,表示:“不能要枪,枪上有号码,很容易暴露,要迅速向对方说明情况,可以换成钱,以解决当前困难。”经联络后得到一部经费支援。此后,以竹沟为中心的友军上层人员统战很有成效,中原局、豫鄂边区党委同第一战区、第五战区长官部,周围驻军十三军军长张轸、三十二军军长刘汝明、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七十七军军长冯治安、副军长何基沣都建立有统战关系,有的并建有秘密的联系。对地方专署、县以至乡、保,刘少奇强调要争取利用,搞合法斗争。他很注意团结上层知识分子中有影响的人物,请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来竹沟讲学,又把各地来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邓楚云、经济学家裴济华、著名木刻家刘岘都留在竹沟,安排了适当的工作,为抗战大业服务。
刘少奇特别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他针对中原地区党员的思想状况,用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在中原局、豫鄂边区党委及地、县委会议上,曾作《论党内斗争》的报告,对如何认识和开展党内的斗争进行了精辟扼要的论述。“党的斗争不能任其自流的发展,形成极端民主的现象。在党内既不容许家长制的存在,也不容许极端民主现象的产生。”他的讲话使大家认识到,党内斗争不能够削弱党的组织团结;相反,正是为了维护党的团结,推动党的工作。在党训班、教导队、留守处,他多次给干部、学员作《论共产党员修养》、《做一个好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等报告,在报告中曾列举党内错误思想的表现,分析产生的根源,提出应采取的正确态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少奇为巩固竹沟这一中原地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指示豫鄂边区党委将豫南特委改建为竹沟地委,张旺午任书记,杨毅任组织部长,刘放任宣传部长,娄光琦任秘书长,姜宗仁任民运部长(兼竹沟县委书记),朱正传任青年部长,孟昭毅任妇女部长。竹沟地委辖竹沟、确山、桐柏、泌阳、信阳、遂平、唐河、舞阳等13个县。地委以竹沟、确山两县工作为重点,在刘少奇指导下竹沟各级党委扩大教导大队,办党训班、办各种训练班,大量培训党政军骨干和业务人员。继续开办的教导大队三月一期,又培训学员700余人,其中党员占一半以上。办党训班6期,培训支部以上区县级干部1000余人。青年干部训练班三期,每期一个月共200余人,党员占三分之二。地方武装干部训练班四期,共200余人,皆为党员。电台、机要、卫生、司号、供给、妇女等各种训练班共200余人。竹沟前后总计培训学员3000余人,其中党员2200人,为延安抗大选送了220名学员,除党训班学员部分回地方外,绝大多数分到部队充实为骨干力量。
为扩大抗日宣传,中原局建立党报委员会,王阑西、曹荻秋先后任主任,齐光、吴祖诒为委员。协助豫鄂边区党委办好《小消息》报。《小消息》报主要宣传党的抗战主张,报道救亡动态,对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曾起有积极的政治影响。中原局并在竹沟西南12公里处建一印刷厂,齐光任厂长,刘志诚任支部书记,除承印《小消息》报外,还把当时发表的毛主席著作及《解放》周刊、新华社重要社论选编成一本《挽救抗战的危机》印刷出版,发行5000册,送往中原地区各级党组织和新四军各部队。
在刘少奇的关怀指导下,竹沟、确山县委对发展组织、利用改造旧政权、扩建抗日武装都作出了极大成绩。1939年4月,在赵进先(参加县政府任警察局长)的主持下,开办“联保主任训练班”和“青年集训队”。事后,除少数拥护抗日的联保主任留用外,大部分联保主任改换为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接任。全县共57个联保,县委一度掌握了41个联保的政权和武装,党员发展达500余人。他们对竹沟留守处承担起交通联络、输送粮食物资、补充武装人员等重要任务。留守处要枪,就把收集到的枪支拿出奉献;留守处要人,就把当地的积极分子送往。中原局、河南省委在竹沟不到二年时间,先后由竹沟向敌后派出16批基干武装达4800余人,其中除少数其他地区参加者外,绝大部分是确山发动优秀儿女志愿入伍的。
5月,日本侵略军占据明港。朱理治、危拱之指示确山县委立即在县南三区组织武装。县委书记王景瑞亲自在任店、李新店组织200余人,杨平安、胡友禄带刘店区数十人枪到任店赵庄集合,王新民、王庭义带独山、普会寺一带数十人枪,赵进先拉出的警察局100多人枪,竹沟留守处参谋王遵义带一个分队精干武装同期到达,于7月下旬成立确山县人民抗日游击大队,赵进先任大队长,王景瑞任教导员,王遵义任参谋长,计400多人,枪250多支,编为两个中队,一个直属分队,一个宣传队。之后,这支确山人民子弟兵开往淮河南岸,整编为中共领导的淮南支队第三大队,转战于豫鄂边区敌后。
9月15日,前时返回延安参加中央会议的刘少奇,二次抵达竹沟,随同前来的有徐海东、刘瑞龙、许震、龙潜等十几位军政领导干部。刘少奇到竹沟后,根据党中央指示和豫鄂边区的实际情况,指示鄂豫皖、豫鄂边、鄂中三个地区党委,把分割为几块的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分散的抗日游击队编组在一起,争取江北新四军的迅速壮大。并注意到国民党顽固派接连制造反共磨擦的状况,决定将中原局分批撤离竹沟。10月9日,刘少奇率领中原局及干部大队,教导队学员300余人离开竹沟,经确山、汝南、项城、沈丘,到达豫皖苏边区涡阳新兴集,之后抵新四军江北指挥部。18日,朱理治带领留守处司令部、政治部及教导队等600余人,第二批撤离竹沟,南下四望山与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会合。不久,在游击支队基础上组编为豫鄂挺进纵队,辖6个团、3个总队,发展抗日武装近万人。
11月3日,根据中原局部署,原豫鄂边区党委撤销,恢复中共河南省委,刘子久.到竹沟接任河南省委书记,继续坚持斗争,并准备第三批撤离。11月11日,国民党顽固派纠集确山、信阳、泌阳三县保安队1800多人,向竹沟突然发动袭击。激战两天一夜,因众寡不敌,河南省委刘子久、王国华等率部于12日夜突围南下桐柏龙窝。保安队进入竹沟后,杀害抗属和留守处干部、战士200多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竹沟惨案”。
第七节 河南工委在孤山冲
1939年12月,豫鄂边区党委撤竹沟地委建汝南地委,方德鑫任书记,王景瑞任副书记。确山县委书记杨安平、组织部长李德润执行地委指示,把党员转入地下,实行单线联系,支部间不发生横向关系,并组织党员骨干向豫鄂边转移和继续动员青年参加抗日武装部队。1940年1月,新安店区委书记胡友禄派党员在邢河、三宗寺一带,发动青年近百人参军,分6批送往豫鄂边区。1941年春,汝南地委转移至县东南杨店大杨庄,成立撤退干部联络站,陆续撤退确山干部100余人。第一批干部撤退后,汝南地委撤销,由原汝南中心县委书记肖章负责淮北各县的联络和撤干、扩军工作。1942年,环境不断恶化,确山县委第二批向豫鄂边区撤退干部100余人,杨安平、李德润、杜明章、张九英、赵国璜等县区主要干部到达淮南后,开辟了信罗边抗日根据地。
1944年5月,确山沦陷。7月中旬,新四军淮南支队一部渡淮北上后,在刘店四座楼建立刘店区委,赵明荣任书记,并组建刘店区游击大队,张九英任大队长,拥有地方武装200多人枪。9月,豫南游击兵团在正阳胡冲店战斗胜利后,在汝正确边区成立县委、行委和县总队,肖章任书记,杨玉璞任副书记,余旭轩任行委主席,张绍英任副主席;江鹏德任县武装总队长。同时,汝上遂工委、行委在刘店周围成立,张子明任书记兼行委主席,胡友禄任组织部长兼行委副主席,张九英任县总队长,下辖4个连队。各区建有区中队,以刘店区中队战斗力最强,拥有200余人枪,在袭击日伪军时,曾击毙伪军头目秦德元,缴枪40余支。

在确山县铁路东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后,游击兵团当即向铁路以西挺进,在蚂蚁山以西沙河店伏击一股日军运输队,缴获药品5万多件。10月20日,又在爬头寨战斗中,消灭张明泰匪部500多人。拔掉这个钉子后,确山西部地方游杂闻风丧胆,豫南游击兵团进驻孤山冲,任店高章亭、蚁蜂王子玉、胡庙龚云琦、朱古洞陈占斌等部纷纷前往联系接受改编。同时,石滚河、竹沟大批青年踊跃参军,兵团部队得以迅速扩大。11月,豫南游击兵团在孤山冲改编为河南挺进兵团,黄霖任司令员;中共豫南工委改为河南工委,任质斌任工委书记兼兵团政委。原三十八团三营扩编为挺进一团,吴坤任团长,潘友语任政委;信应独立二十五团,改编为挺进二团,林国平任团长,邵敏任政委;淮南支队扩编为挺进三团,赖鹏任团长,胡仁任政委;五师四十五团二营扩编为挺进四团,张和智任团长,余嗣贵任政委。兵团部队由渡淮时的1200余人扩大到4000多人。此间,在孤山冲成立确泌桐县委,杨玉璞任书记,邵耀华任组织部长。行委会以何振纲任主席,周春鸣任县武装总队总队长,段广磊任副总队长。同时,成立信确县委、行委,蔡云生任县委书记,仝靖宇任行委主席,潘友调兼县总队长。确泌桐县建石滚河、冷水铺、蚁蜂、任店、朱古洞5个区及回龙寺、孤山冲、石滚河、赵楼、胡庙、金顶、永乐、龚楼、尚和店、任店等20多个乡。行委下设行政、司法、财政、文教等科。组织有近百名工作队,在辖区内每亩征粮10斤,征布3尺,以解决兵团的给养。12月,河南工委书记任质斌率新四军五师二十九团一个营和抗大分校一批干部抵孤山冲,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部署兵团向两翼推进,一支部队伸至上蔡、临颍敌后,策应水东冀鲁豫军区八团西进;另一支由黄霖率挺进二团、四团,进驻豫中嵖岈山地区,迎接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并与王树声领导的河南军区部队汇合,完成会师中原重任。
1944年11月,中共鄂豫皖湘赣区党委成立后,决定在确山孤山冲成立边区第四地委(后称豫南地委)四行署和四军分区。地委书记韩东山,组织部长胡山,宣传部长张难;专员娄光琦,副专员杨祝民;司令员黄霖,政委韩东山,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周庆鸣。地委下辖汝正确、汝上遂、确泌桐、信确四个县委。
河南工委、河南挺进兵团司令部、地委、行署、军分区及确泌桐县委都设在孤山冲。工委及兵团司令部在刘楼,地委、行署在徐庄,军分区在酒馆,政治部设在河东,后勤部在大南庄,卫生部在马庄。政治部下设文工团,在徐庄盖起了大礼堂,在小东庄设有俘虏日军训练班;卫生部下辖挺进一、三团卫生队及确泌桐县总队卫生所和分区卫生所;后勤部下设郭庄、上程庄被服厂,余老庄、马老庄兵工厂及陈冲下楼纸厂、烟厂,水泉沟地雷库。确泌桐县委、行委设在戴庄,县总队在杨竹园。行署有税务局,辖路东、路西税务分局。路东分局局长刘源,领导5个税所,1个稽私队,1个税警排。路西分局局长邵同尧,领导两个中心税所及30多人的稽私队、税警队,在任店、平昌关、毛集、王岗、宋冲等地设有税卡,开展税征工作。
地委在汪大庄开办有豫南抗日军政学校,韩东山兼校长,何曼任副校长,徐达三任教育长,共培训两期1000余人,部分回地方工作,大多数输送到五师。同时,在回龙寺建有教导团,下辖4个中队。
1945年1月16日,三五九旅从蚁蜂过鸭口至瓦岗,袭击一队押送军用物资的日军,歼敌30多人,缴机枪1挺、步枪30多支及无线电器材数车。次日,王震、王首道率部到孤山冲雷寨,与河南工委、挺进兵团及所属联欢后,稍事休整,19日夜全部过平汉铁路。继而,跨越淮河,至湖北大悟与五师主力会师。
孤山冲抗日根据地部队,于2月击退了确山、泌阳土顽的进攻;同时,周庆鸣、周凤景率军分区、县总队武装,为掩护五师二十五团南下,又击退国民党五十五军两个营的进攻,歼敌200余人。5月,军分区部队袭击日军骑兵分队,毙其副队长1名。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31日,国民党豫南挺进军十三纵队司令程道荣,率所部5000余人到达孤山冲投向河南挺进兵团,加入新四军五师序列。对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发动内战,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第八节 迎接解放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背信弃义,于1945年11月策动其四十一军及附近县的反动团队万余人,由遂平嵖岈山南下,分数路向孤山冲解放区袭来。军分区司令部与地委、行署,面对优势敌人,为保存革命力量,遂带领部队及党政人员转移至桐柏县境。确泌桐县委书记杨玉璞所率手枪队被敌阻围于蚁蜂山区,战斗一天一夜,后被军分区部队接应突围。敌人进入孤山冲后,大肆烧杀抢掠,人民群众遭受巨大劫难。
1946年春,杨玉璞、周春鸣等率部返回孤山冲一带,成立确山县委、县政府和武装指挥部。杨玉璞任书记兼县长,胡友禄任组织部长,周春鸣任县武装指挥长。联络刘店、狮子桥等地党组织,发动武装斗争,在石滚河一带曾击溃数股保安队武装。6月,国民党河南八区及确山县保安队2000多人,再次对孤山冲进行“围剿”,杨玉璞率部撤往湖北随县,胡友禄带一分队武装留下坚持斗争。秋季,信确桐工委成立,胡友禄任书记,吴厚民任武装指挥长,组建游击队后活动于信确边境。
1947年2月,五师部分人员由陕南返回加入信确桐游击队,活动范围扩展到铁路以东。6月,信确桐工委与豫皖苏边区二地委取得联系。改信确桐工委为汝正确信工委,王景瑞任书记。7月,汝正确信县委在刘店北赵洼村召开工作会议,到会党员100余人。会议决定成立汝正确游击大队,以接应刘邓大军南下,很短时间就集合起80多人枪。之后,路东路西游击队在孤山冲会合,共同扩展游击区。10月,决定除掉石滚河反动乡长赵崇武。游击大队组成4个战斗组,周凤景带一组在石滚河河南接应,另两组由吴厚民、胡友禄带领袭占东西寨门,一组由张九英带两名队员直入巢穴击杀赵崇武,顺利处决赵崇武后缴获机枪1挺、长短枪14支。下旬,路东游击队向东活动,豫皖苏区四地委书记兼司令员黄林取得联系。11月,路西游击队和陈谢兵团十一旅在尚和店取得联系,野战军赠送游击队小炮两门、机枪3挺、步枪30余支,手榴弹数百枚。游击队扩编为一个大队,配合十一旅去遂西边境,在消灭国民党整三师战斗中,立下了战功。
12月,刘邓大军十纵在确泌桐边区建立桐柏区第二军分区,确山路西游击大队归其领导。同时,南下工作团与确山地方党组织会合,共同组建确山县委和县民主政府,刘劭卿任县委书记,王杰任县长,县指挥长邱宗干,政委王建桥。先后建5个区:设竹沟,区委书记李连贞,区长阎英后为李发民;二区设石滚河,区委书记李金光,区长王敬朴;三区设袁棚,区委书记郝省三,区长白云;四区设尚和店,区委书记华泽普,区长皋涤尘;五区设蚁蜂店,区委书记高峰,区长刘进之。基层废除保甲,改为村组。冬季普遍开展急性土改。
是月17日,解放军十一旅由平汉路南段向北推进,在确山城关与溃退的保安团接触后,俘敌30余名,第一次解放确山县城。19日,被敌整编第二十师复占。29日夜,陈谢兵团与华东野战军三纵四纵对其发动进攻,至30日,因已完成策应大别山的战略牵制任务,兵团与华野纵队主动撤出战斗。
1947年11月奉豫皖苏四地委指示,原汝正确信工委撤销,成立汝正确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和县大队,王景瑞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张九英任大队长。1948年1月,王景瑞、胡友禄、张九英调往临泉、沈丘搞急性土改,汝正确县委由岳林接任书记兼长,吴厚民任大队长,下辖三个连,每连均配有轻机枪数挺,在韩坡、常营一带屡挫敌地方游杂,给予解放大军以有力配合。4月9日,中原解放军一部追逐敌交警队,在确山县大队夹击下,复克县城。
1949年1月,汝正确县撤销,确山路东地区归回确山县管辖。1949年2月3日,桐柏第二军分区主力部队再次收复县城。3月31日,第四野战军南下,扫除确山残敌,县城获得彻底解放。
为支援解放大军渡江作战,确山县委、县民主政府进城后,当即成立确山支援前线指挥部,县长杨玉璞任司令员,县委书记刘劭卿任政委。下设动员、工程、粮秣、储运各科。很短时间就组起民工560余人随军南下,筹集粮食20余万公斤、柴草100余万公斤、军鞋3.5万双。并修好县境公路50余公里,架起临时性桥涵5座。为大军渡江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