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艺术
第一节 文艺创作
一、文学 戏剧 音乐
文学 确山县历代文人辈出。在浩瀚的文学遗产宝库中,也有确山人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著作。南北朝周弘正的《周弘正集》二十卷、周弘直的《周弘直集》二十卷,明朝陈耀文的《天中记》六十卷、《花草粹编》十二卷等,不但是较好的文学著作,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确山文学创作队伍的组建,始于建国后的50年代。县人民文化馆设有专人从事文学创作并负责业余创作辅导,县直单位及农村有20人左右从事业余创作。作品多为配合当时形势、反映新人新事曲艺、演唱等。1956年《确山报》创刊后,在副刊园地上发表了不少小品、散文、诗歌等作品,同时涌现出一些初展才华的业余作者。1958年虽创作了大量诗歌,但内容大都是口号式的空洞浮词。1960年后,确山的文学创作一直处于作品少、质量差的状态。1973年以后,县文化馆恢复对业余文学创作的组织和辅导,因而发现和培养一批业余作者,文学创作取得一定成绩。1979年以后,全县业余文学创作作品的数量有较大增加,质量亦有较大提高。县文化馆创办《确山文艺》刊物内容以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为主,少量选登演唱材料。每年春冬两季分别召开创作会议,年初制定规划,年底总结评比,其间不定期举办文学讲座、作品分析会等,并积极组织征文、参观、体验生活等活动。1984年、1985年分别举办规模比较大的国庆节、教师节征文评奖活动,至1985年底全县重点业余文学作者有40余人。1985年8月确山首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成立确山县文学工作者协会,会员有20多人。
戏剧 在抗战时期的竹沟,梁振亚等为“拂晓剧团”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救亡的剧目,有《烽火之夜》、《敌后人家》等。确山县大量的戏剧创作是在建国之后。50年代至80年代经10余人勤奋创作多年,产生了一些较好的剧目。其中有小戏曲《村头认猪》、《赶嫁妆》、《名利双收》;大型戏曲有《红色竹沟》、《麦种风波》、《玉蝉公主》、《洪山烈火》、《徐九经还乡记》等。或在省、地报刊发表,或由专业、业余剧团上演。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创作指导思想的错误,以及对一些作者、作品的批判和株连,严重影响了创作,出现了一些公式化、概念化、图解政策和直接为帮派宣传服务的剧作。这些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时过境迁,早已被历史湮没。
1985年前,县文化馆负责戏剧创作的组织和辅导,采取编印《剧本专辑》、《演唱材料》、召开剧本分析会、举办自编剧目汇演等办法推动戏剧创作。1980年,业余剧作者创作较有基础的刷本12个,其中大型剧本6个。1986年6月,文化局正式设立创作室。除从事专业创作外,主管全县戏曲创作的组织和辅导。近年来,由于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戏剧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促进了剧本创作的多样化。除了戏曲创作外,还出现了话剧、电视剧、电影剧本的创作。
音乐 抗日战争时期,确山城乡流传着大量的抗战救亡歌曲。1981年,县文化部门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民歌收集整理工作,共收集整理出200余首,精选90余首汇编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确山卷》,其中48首选入地区卷,29首选入省卷。
以歌曲创作为主的音乐创作活动始于新中国建立以后,多是由学校、机关、厂矿文艺宣传队创作演唱,作者多是音乐教师、专业文艺工作者以及部分音乐爱好者。文化馆采取编印创作歌曲小册子、举办音乐演唱会等方法,组织音乐创作和辅导活动。50年代到80年代有近10人致力于音乐创作,且有少数人在省、地级文艺刊物上发表过音乐作品。1984年由县文化馆整理、创作并组织的“竹沟民歌大联唱”,参加河南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优秀节目二等奖。
二、美术书法摄影
美术、书法 新中国成立之前至50年代,美术、书法尚未作为艺术创作得到重视和发展,多是作为实用宣传形式,如书写标语、绘制街头宣传画等。50至70年代,美术和书法人才及爱好者渐多,县文化馆及有关单位开始普及美术书法知识,积极辅导业余爱好者,组织业余创作。1974年县文化馆派美术业务干部下乡抓点,在任店公社开展农民画活动,举办数期美术学习班,最多一次学员达60余人,很受农民欢迎。80年代以后,连续开办五届美术训练班,举办12次美术书法展览,4次少年儿童书法比赛,并特邀中央美术学院讲师举办一次美术讲座,培养了一批美术、书法人才。1985年底,全县共有重点美术、书法作者50余人,先后有3幅美术作品、5幅书法作品参加过省级展览;8幅美术作品、5幅书法作品参加过地区展览。1984年确山有6名书法工作者参加驻马店地区首届书法大赛,其中1位获一等奖,1位获二等奖。1985年8月,确山首次“文代会”召开,成立确山县美术书法协会,首批会员有30多人。
摄影 50年代,由县服务公司在城关设立照相馆一处,常以人像摄影置于橱窗内陈列。1956年后,县委、报社、公安、文化系统配备了照相机,多是用于新闻摄影和业务工作。摄影作为艺术创作,始于70年代后期,并在80年代得到发展。1980年以后,县文化馆加强了对摄影艺术创作的组织和辅导,连续举办了数期摄影创作培训和摄影艺术展览,多次组织创作组深入农村进行创作,截止1985年底,共举办各类影展8次,县内专业、业余摄影创作者的作品,累计在省级影展中展出23幅,地区级影展中展出38幅,省级以上报刊发表42幅。在县文化馆组织辅导下,确山的农民摄影活动成绩突出。1983年驻马店地区首届农民影展,确山入选26幅;1984年全省首届农民影展,确山入选9幅,在县级入选量中均名列前茅。1985年10月,确山县与上海宝山县在郑州河南省博物馆内联合举办了“农民摄影展览”,省电台、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都作了宣传报道。1985年8月确山县首届“文代会”上,正式成立确山县摄影工作者协会,首批会员20余名。
第二节 戏曲 曲艺
一、戏曲
远在清初,外地的剧种就陆续流入确山。之后县境断续组织有演出班社。清末,确山西部有较多戏曲活动。1870年前后,臧集牛德长在街上开了一个茶馆,凭借当时臧集地处东西通衢、庙台众多、古会不断的便利条件,招揽往来“讴戏”(即后来的豫剧)艺人,组织了确山最早的一支讴戏戏班。从此,在胡庙、臧集一带出现了不少戏班,并呈现出数个剧种竞相发展的局面。1903年,小王楼出现罗戏戏班;1925年,大韦庄出现越调戏班;1927年,龙泉村出现二夹弦戏班等。从清末到民国期间,全县其他各乡也出现数十支戏曲班社。如1886年,瓦岗有一龙虎班活动于确、泌、桐三县交界一带,在当地颇有影响。1901年,任店街东胡寨村胡拔贡招收零散艺人成立了一支梆子戏班,并附设科班培养学员,先后招收培养学员60多名,这是确山最早的戏曲艺术教育,该戏班至1947年解体。
1949年前,确山城乡比较活跃的戏曲班社有20余支,戏曲剧种的分布区域大致状况是:西部、北部有豫剧、曲剧、越调、二夹弦、罗戏等,以胡庙、蚁蜂、竹沟、瓦岗、石滚河等乡为主;南部、东部有豫剧、曲剧、坠子翁、木偶、皮影等,以任店、李新店、新安店、留庄等乡为主。
抗日战争时期,城关以及杨店、石滚河等乡相继成立了话剧团、宣传队,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动员和唤起民众。早在1930年,石滚河学校就曾成立过业余话剧团。1938年4月,竹沟在彭雪枫亲自领导下建立了拂晓剧团(原名民族抗日宣传队),有男女演员30多人,演出的剧目有《马百计》、《敌后人家》、《突击》等。当年9月底,彭雪枫率新四军东征,拂晓剧团随军东进,成为彭雪枫将军抗日战斗的三大法宝之一。194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豫鄂四军分区在孤山冲小王庄组织了文工团,演出有传统豫剧及现代戏《打东洋》、《催款记》等。
1949年确山解放,人民政府接收了国民党保安三旅孙星南部所属的职业剧团,并将其改为确山人民剧社(即现确山豫剧团前身),归属于人民文化馆,并由文化馆专设剧改干部,开始着手进行全县范围内的戏剧改革。经过1953年的文艺整风,1954年全县民间职业剧团登记学习,提高了艺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觉悟,县人民剧社又招收了新学员。此期间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劈山救母》、《白蛇传》、《卧薪尝胆》及现代戏《白毛女》、《春风吹到诺敏河》、《中秋之夜》等。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业余剧团也得到较大发展,先后出现了办得较好的城关新生街前进剧团、民主街胜利剧团、西郊曲剧团等。农村每个乡都有一支或数支业务剧团,大多是农闲凑班,农忙解散务农。较为突出的有五道庙、竹沟、老街、瓦岗等业余剧组。剧团数目从1949年的37个,发展到1951年的80个。1958年发展到88个。演出剧目经过整理改编,由原来内容庞杂的口传本改为正规的剧本并创作演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同时将旧舞台上存在的各种野蛮、恐怖、猥亵的和丑化、侮辱劳动人民的、反爱国主义的等丑恶形象加以革除,代之以健康的、进步的、优美的舞台形象。60年代,确山县豫剧团以擅长演出现代戏的特点,在豫南得到城乡赞扬,其创作和演出剧目《红色竹沟》在省、地连次获奖。1962年至1963年,县剧团巡回各公社演出,每公社4天,每天3场,处处受到欢迎。城关白石厂业余豫剧团、西郊曲剧团也各自演出了自己的代表剧目《抓壮丁》、《红嫂》、《金银花》、《血泪深仇》,传统戏《柜中缘》、《断桥》等,这些剧团在确山各地均有较大影响。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戏剧事业遭到严重摧残。优秀演员被批斗、迫害,古装道具被焚烧,传统剧目一概禁演,业余剧团尽被解散。“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剧团改称为“宣传队”。演出内容粗制滥造,且多为派性服务。
1976年后,被禁演的传统剧目得到解放,确山城乡又出现了建剧团、购戏箱、演传统戏的高潮,并出现了乡办、村办和个体办剧团的多种形式,仅在不到500人口的顺山店街,一度出现6个业余剧团并存的狂热景象。县文化主管部门采取普查登记、发演出证、举办汇演、办训练班等方式,加强对各类剧团的领导和管理,使群众性的戏剧活动得到稳步、健康的发展。县豫剧团也得到复苏和振兴。1984年底,全县共有业余剧团34个,演员1204人,其中豫剧团22个,曲剧团11个,越调1个;属乡办的1个,行政村办的2个,个体或自然村办的31个。
二、曲艺
确山县民间曲艺种类有河南坠子、评书、大鼓书、莲花落等;节日宣传、文艺汇演中比较常见曲艺种类有相声、快板、唱词、山东快书等。建国前无专业曲艺团体,多是民间艺人单独行艺,或二三人结成曲艺班,走村串巷、扎摊说唱,以此谋生,至今曲艺说唱仍活动于确山城乡的街头巷尾。
1953年冬,县文化馆组织零散艺人30多名,在南山“洋楼”举办首次曲艺学习班,时间半月。随后筹建曲艺社,先在北城墙外(现北横铁路处)建房一间,1956年迁至城墙东南角(现土产门市部处),县文教科拨款300元,建房6间,可容纳听众300人,正式成立曲艺社,有13名艺人,除每天园子里留人值班外,其他巡回下乡演出。该社行政上归县文化馆领导,经济上自负盈亏,采取记分按劳取酬的分配方法。演出形式一般是演员自弹乐器或自击打乐器、醒木等坐唱、立唱。曲目以唐、宋传奇故事为主,后经县文化馆指导,演唱有《烈火金钢》、《铁道游击队》、《红岩》、《小陈庄夺印》等现代曲目,听众以城关和附近乡村中、老年人为主,几名主要演员有其各自的拿手曲目,也有各自比较稳定的基本听众,因当时文艺活动少,也吸引一部分青少年听众,直到“文化大革命”这个俗称“说书屋”的曲艺社,是县城主要文化娱乐场所之一。
1963年县文化馆以曲艺社为基础成立农村说唱团,仍为自负盈亏集体性质。他们由文化干部带领上山下乡演出,内容多是现代题材的坠子、三弦书、山东快书、快板书、大调曲子等,很受农民群众欢迎。1964年5月,又成立一支文化工作队,为国家兴办的文化事业单位,有演员23人。文化工作队的任务主要是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排演(自编占较大比例)小型说唱节目,为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服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化工作队被解散,人员各回原单位,全部财产转交县剧团。与此同时,说唱团(曲艺社)也无戏可唱,名存实亡,至1969年元月,房子被毁,人员被遣散下放,自谋生路。
1970年,文化工作队恢复,1971、1972年两次参加地区曲艺汇演,但人员少,演技较差。1973年4月,又从剧团调入10人,演技大有起色,活动比较正规,长年活跃在山区、农村,深受农民喜爱。1975年秋在地区曲艺汇演中,4个节目获得好评。1976年7月,文化工作队再次解体,全部服装道具移交县剧团。
1976年以后,民间曲艺重获生机。在一个时期内得到较快的发展,县文化部门及时进行了管理和辅导。1979年下半年,县文化馆组织人员对全县曲艺艺人普查登记和技术考核,吸收55人,于1980年2月成立曲艺协会。继而制订了规章制度和演出等级,要求艺人编新书,说新书,配合农村新形势,宣传计划生育等党的中心工作。其后每年均召开一次曲协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交流曲目。1982年会员由55人发展到72人,1983年12月,召开第二届曲协代表会,选举产生了新的协理会,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和辅导。1980年至1983年,县文化馆为曲艺人配发了《孟丽君》、《说唐》、《说岳》、《三打乌龙镇》等长篇曲艺书籍300多部,并在艺人中挖掘整理了优秀传统曲段,如《草船借箭》、《古城会》、《华容道》、《走亲戚》、《高一头》等数十篇,编印了两期《曲艺专辑》。
近年来,随着现代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民间曲艺处于困难境地,不仅艺人青黄不接,而且听众也大大减少,仅有部分技艺较精湛者坚持活动。虽然县内已久无专业曲艺团体,但群众对外来艺术团体演出或广播、电视上的相声、评书等节目,仍有浓厚的兴趣。
第三节 电影 电视
一、电影
电影,是近代新兴的艺术形式,建国前,县内既无放映机构,又无放映设施。民国23年(1934年)3月,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电影队,来确山放映《苦学生》、《孤儿救祖记》等影片,使确山民众首次看到电影。
建国后,电影事业得到发展。1951年8月,省电影队随同中央慰间团曾到竹沟等地慰问放映。1953年7月,在确山的中苏友协电影队调回省电影公司,编为省电影18队,派往信阳专区,负责确山、汝南、平舆、新蔡四个县的巡回放映,其中一个分队在确山,曾在县城及瓦岗、竹沟、石滚河、薄山水库等地放映了早期的国产影片和比较著名的苏联影片。
1955年9月,在确山的省电影队下放,以此为基础,成立了确山县电影队。全队5人,人权、财权仍由省统管。1956年8月,人权、财权下放由县管理。自此,确山始有县办电影放映组织及放映设施。1956年9月,建立县电影放映第二队,1957年5月建第三队,主要在农村巡回放映。
1958年胡庙管理区成立全县最早的农村放映队,主要在辖区内巡回放映,后来又陆续建立起几支,形成农村电影放映网。
县城内最早的比较固定的露天放映场就是二完小操场。最早售票放映场地在南山“洋楼”院内。1958年确山大礼堂改作影院,厅内设长条木靠椅,共有座位984个,在当时周围数县是较好的影院。
1963年,县电影队改为电影管理站,主要职权是统一管理全县的电影放映队。1979年,电影放映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原电影管理站改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县城内所有影院、影剧院、国办放映队放映业务统一由公司领导和管理。1979年9月,代用21年之久的大礼堂翻修改建为“确山影院”,于1980年5月竣工。新翻修的影院共有铁架靠椅座位1220个(甲座760个,乙座460个),放映设备全部更新。
1949年来,农村电影事业也得到较大发展,70年代达到的一乡一队已无法满足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入,电影业逐渐打破了独家经营局面,出现国家办、集体办、个体办三种形式的放映队、组。截止1985年底,全县共有流动放映队93个,其中8.75毫米队14个,16毫米队79个;属乡办队21个,村办队27个,个体队45个。1984年来,取消了原来限定区域放映的限制,影队间可以互相流动和竞争,大大方便了群众。农村集镇放映场所逐渐向城市化、正规化发展。任店、留庄、蚁蜂等乡都投资数十万元,兴建了规模较大的影剧院,平时均以放映电影为主。
二、电视
电视在确山的出现虽晚,但发展迅速。1975年9月,县广播站从安阳购回电视机零件,由站里技术人员自己组装了全县第一部14英寸黑白电视机,嗣后又购回武汉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一部。两部电视机,一部供县委领导收看新闻节目,一部供本站职工学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的购买量逐年增加。1981年,全县城乡购买电视机80余部。1983年增至500余部。1984年底达到630部,其中用于电化教学的83部,授课对象达37000多人次。
1985年后,由于生产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电视机销售量猛增。截止1985年底,全县电视机发展到700部,其中彩电87部。用于教学的125部。据商业部门统计,1985年-1987年上半年,全县共销售电视机1536台,且半数销往农村。同时,群众直接从外地购回的彩电达百余部。
1986年前,乐山694转播台转播的河南电视台节目信号,基本上覆盖确山全境。1986年底,县广播电视局筹建了县电视转播台。1987年元月,厂矿、企业等单位筹集资金从北京、武汉等地购回地面卫星接收设备和发射设备。同年2至3月份进行安装调试,4月1日开始试播,同时发射两个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使城关及附近农村电视观众选择收看3个频道的电视节目。电视转播台暂时设在县政府招待所四层楼顶,每天播出两次,播出时间在7个小时以上,覆盖半径2.5公里。1990年7月,确山电视差转台在盘龙山顶建成。年底转播台由招待所移至山顶,换用大功率差转机,辐射半径30公里,可同时转播两套节目。
第四节 民间艺术
一、玩艺
现在通称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城乡皆有。民国期间此类活动多集中在传统古会、庙会和过年过节时,由各行业或殷实富家自筹资金,组织人员,规模大小不一。
50年代初人民欢庆胜利及欢度节日多以“玩艺”联欢、游行为主。城关民间“玩艺”较为突出的有北关的“红龙”,每年从腊月廿七、八开始,一直玩到来年正月十五。“文革”中,民间“玩艺”被视为“四旧”强制取缔。1979年以后,每年春节均由县文化馆负责组织、辅导,并由城关镇负责组织城关的民间舞蹈表演活动。1982年后,每年都举办以民间舞蹈为主的民间艺术汇(调)演。1986年春节,驻马店地区组织全区民间艺术汇演,确山代表队演出的两个民间舞蹈《独角兽》、《高跷犟驴》均获丰收奖。
确山县广为流传的民间玩艺主要有:龙灯、旱船、狮舞、高跷、竹马、骆驼、骑驴、推小车、拉死驴、抬花轿、大头翁、挑杆、背阁、花棍、鹬蚌斗、挑花篮、独角兽、二鬼扳跌、猪八戒背媳妇、老姜头背老婆等30余种,分布全县村镇,尤以胡庙、古城、留庄、新安店等乡流传种类较多。
二、灯会
亦称“灯展”。每年正月十五在县城和部分乡村集镇,均有热心群众自发扎制彩灯,欢度元宵佳节。1983年春节,始有县文化馆倡导,组织首届灯展,初时规模较小,后在汝南等县盛大灯展带动下,县委决定在二月二民俗“龙抬头”时再次举行灯展,得到县直各单位支持,共展灯300余盏,盛况空前,其后每年元宵节均由县委宣传部牵头举办灯展活动,彩灯创作在民间工艺基础上不断注入声光、电子技术,花样日趋繁多。
三、木偶
刘阁、胡庙等乡自40年代以来有木偶班活动,现已少见
四、扎彩
民国时期确山有少数“扎彩匠”,以绘画泥塑纸扎为行业,多为封建迷信服务。现在民间工艺美术制品多是自娱或出售做装饰品、实用品,如扎制风筝、花圈、泥塑玩具等。
五、打铁花
置烟花鞭爆棚,击打熔化的铁汁使之腾空飞溅,点燃烟花爆竹,龙灯穿行其间,流光四溢,彩焰飞腾,蔚为壮观。民国期间和建国后的有些年度,县城及部分乡村有此活动。如李新店集习俗是每二至三年点放一次,其费用系征收或义捐,连收几年够一年费用。1956年、1962年县文化馆、县工商联联合举办了两次打铁花活动,地点在城北三里店空旷处,规模较大,城乡有数万人观看。1988年、1989连续两年,于农历正月十五夜晚在南山广场,恢复打铁花活动,使停顿多年的传统烟花得以重放异彩。
除以上几种外,确山早期亦曾有“铜器会”等民间自发的艺术活动,以及打制银器、编织绣花、吹糖人、捏面人等手工工艺活动。
第五节 群众文化
一、讲演所
辛亥革命以后,社会各界不少有识之士,积极提倡社会宣传教育,除晚清所设的劝学所之外,民国8年(1919年)又创立讲演所,地址在绿营千总废署,民国10年止,民国11年恢复,附设在劝学所内。置所长1人,讲演员1人,负责社会文化宣传教育工作。
二、民众教育馆
民国21年(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要求建立省、市、县民教馆。当年,确山县始建民众教育馆,馆址设在县城北大街路东,工作人员很少,馆舍简陋,仅有狭窄阅报室一间,存书寥寥、冷落萧条,其工作人员有时在街头绘画书写标语之类。1938年、1939年县内成立的“留外学生救亡工作团”、“抗日救亡服务团”都曾设立在民教馆内,为抗日救亡动员民众起过积极作用。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朝不保夕,民众教育馆已形同虚设,1949年废止。
三、人民文化馆
县人民文化馆是县人民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初建于1949年。其后,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利用各种形式,领导和组织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推动了全县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文化馆的基本工作内容是业务辅导和馆办活动。
编辑刊物 1957年,文化馆编印《确山文化》创作专集,发表诗歌、演唱材料等,从60年代起到70年代中期,这是文化馆一项经常性工作。刊物内容大多以演唱材料为主,形式是16开油印装订本。1973年到1976年间,刊名为《确山文艺》,基本上每月一期,元旦、春节另出《戏剧》、《曲艺》等专辑增刊。1980年6月,《确山文艺》改油印为铅印报纸型,至1983年停刊共出版11期,发行5000余份。除外,文化馆还不定期编印各种《工作简报》、《确山文化信息》等刊物。
讲座、培训班 50、60年代,此项工作多以培训、辅导民间艺术活动为主,1953年举办第一期曲艺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曲艺社。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各类讲座、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自1979年始,每年春、冬都要分别举办文艺创作学习班或讨论会,每年暑假都要举办美术或书法训练班,并经常邀请外地有成就、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辑等专业人员讲学。仅1984年到1985年两年间,就举办过4次文学讲座,1次美术讲座,数十次舞蹈培训班。
农村文化 采取每月定期召开文化专干例会,经常下乡检查,年终总结评比等方法,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辅导,有计划地安排组织适当的业务学习内容,提高文化专干和业余文化宣传队伍的业务素质。1984年配合文物普查和文化专干转干工作,举办两期文物知识学习班,一期文化知识学习班,收到良好效果。
业余队伍建设 业余文化队伍是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辅导对象和主要活动骨干。在加强辅导的基础上,县文化馆组织建立了一支业余文化队伍,各乡都建立了文学、美术、摄影创作以及舞蹈、曲艺、戏剧等表演团体。县文化馆多次组织文化工作队上山下乡,业务干部巡回各乡辅导,在提高和普及两方面,较好地发挥了作用。目前全县仅文学、美术、摄影创作队伍已达300余人,其中省级各协会会员7人,地区级各协会会员20余人,县级各协会会员200余人。
阵地宣传 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教育,是文化馆的基本工作任务。建馆之初,主要以宣传窗、黑板报、广播台等形式进行阵地宣传。60至70年代,文化馆的主要宣传阵地有铁架橱窗4个共8幅,每天更换新报纸、画报,并设置街头宣传栏,大幅宣传画。每逢元旦、国庆等节日,绘制综合性墙报专刊等。1979年新建水磨石大型宣传橱窗24幅,定期展出图片,宣传画等。
举办展览 最早的一次是1954年,县文化馆举办了“解放台湾”图片展览。其后举办过比较大的有1964年的阶级教育展览,1970年的“打倒新沙皇”展览、1971年的泥塑展览等。“文化大革命”后,展览的内容、规模逐步转向正规、多样、大型。1979年以来,每年都举办1-2次美术书法或摄影艺术展览。1984年10月文化馆承办了国庆35周年大型展览。1985年内,举办了美术书法艺术展览、教师美术作品展览、杨靖宇将军诞生80周年纪念展览、抗战胜利40周年展览、文物普查成果展览、儿童书法比赛展览、农民摄影联展等7项展览。1986年春节期间县文化馆还举办了首届火花艺术展览和钢笔书法展览。
文艺演出 1963年,县文化馆以曲艺社为基础,成立了一支农村说唱团,由业务干部带队下乡巡回演出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70年代初期至中期数年间,文化馆几乎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文艺汇(调)演,内容多以样板戏或配合派性宣传的小节目为主,随着形势发展,业余剧团逐渐增多。1978年、1979年分别举办了业余剧团调演,有蚁蜂、古城、竹沟、留庄、顺山店、朱古洞等乡业余剧团参加演出。80年代以来,县里不再举办大型汇(调)演,多以组织节目专场文艺演出为主。
游艺娱乐 较早时期,县文化馆经常举办猜谜一类简单游艺活动。近年来,这项业务有较大发展。1980年春节,举办了象棋比赛、知识问答、灯谜、烟花晚会等。其后每年春节,都要同时或交替举办这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1984年以来,又建立了电视厅、游艺厅,购买了哈哈镜、电子游戏机等。1985年春节,还举办了风筝比赛和旅游活动。
四、工人俱乐部
县工人俱乐部是面向县直职工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事业单位,由县总工会领导和管理。初建于1953年春天,当时设有图书室、阅览室、康乐球室、乒乓球室等,并开展猜谜、播音、文艺演唱等活动。直到1965年初具规模,其设施、活动在全区工人俱乐部中名列前茅。十年“文革”工人俱乐部活动处于停滞状态。1979年以后又恢复了各种业务。1985年,俱乐部内设职工教育组、文体组、投影组、图书组、共有房舍29间,灯光球场一个,活动面积1200平方米。1983年秋季举办了第一届菊花展览,1985年内举办了菊花、金鱼盆景、花鸟山水画3个展览。每年春节期间,工人俱乐部都举办各种形式的游艺活动,与县文化馆互相配合,各自开展活动。
五、乡镇文化站
50年代初期至中期,全县成立了二区(竹沟)、四区(老街)、六区(毛绳)、七区(新安店)4个区文化站,每站1-2人,负责组织所辖区内群众文化娱乐宣传教育活动。文化站一般有几间房子,设有图书阅览、黑板报、土广播、幻灯等。随着后来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区文化站相继撤销。1979年11月后,农村文化站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80年,全县21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文化站。其性质为民(乡)办公(国家)助,每站设专干1人,由乡政府推荐,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考核录用,行政领导归乡政府,业务管理归县文化馆。1984年5月县文化局建立后,业务管理归属文化局,县文化馆负责业务辅导。其业务主要是协助乡政府搞好本乡群众文化活动。各乡(镇)自建立文化站以来,群众文化工作得到广泛开展,对活跃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其他形式
文化室 文化室为三级文化网的最基层,又称青年之家、民兵之家。50年代初期,个别条件较好的村曾建立文化室。1958年数量大增,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又相继撤销,60年代中期,文化室又配合“四清”、“学毛著”等政治中心工作陆续兴建。1979年以后,农村实行了联产责任制,农村文化活动也逐步得到重视,文化室迅速发展。1980年,行政村多设有学习固定场所,以组织群众学政治、学文化为主,县文教局曾多次在蚁蜂召开文化室开展扫盲工作现场会。1983年以来,经过整顿巩固,文化室多由行政村兴办。至1985年底,在县武装部和团委支持配合下,全县共有231个文化室(青年、民兵之家),占行政村总数的87%以上,其活动和设施大多以图书阅览、乒乓球、棋类为主。其中以香山、普会寺乡办得较好,河南省军区于1985年曾在香山乡召开现场会。
文化专业户 文化专业户即专门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个体或联合经营者。50年代,剧院门前常有拉洋片艺人,收费5分-1角,多是北京风光、西湖风光等景片。设摊者演唱解说,围观者甚多,对当时的青少年极具吸引力。除外,县境内还有为数不少的曲艺、杂技、皮影艺人,走南闯北,以此为生。1984年,文化战线体制改革,打破官办文化旧框框,多形式、多层次的群众文化体系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文化专业户成为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年底,全县共有各类文化专业户226户,主要形式是书摊、戏剧、曲艺、电影、唢呐等。1985年电视录像迅速发展,放映队达22支之多,经整顿后,个体电视录像队转交文化、广播电视部门领导。至1986年2月底,批准重建12支。
街道厂矿学校文化活动 1952-1956年,县城以街道、厂矿、学校为核心开办黑板报、宣传栏、组织文艺演唱等活动。每逢传统节日,各街道以及搬运工会和手工业工会还组织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城乡中小学则大都建有文化宣传队、腰鼓队等,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自编自演小戏曲、小歌舞之类。其中比较活跃的是确山第一高中,开展文艺活动有较长的历史,而且稳定、正规、质量较高。1957年以后,群众文化活动也受到了“左”的思潮影响,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79年以后,街道、厂矿、学校的文化活动得到稳步发展。除开展一些经常性的活动外,街道以其每年春节的民间艺术活动,厂矿、学校以其俱乐部、图书室和节日文艺宣传活动为各自特色。1984年县化肥厂组织展开了跳集体舞活动。1985年春节,还举办有游艺、赛诗会、歌咏比赛等,其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很受群众的欢迎。
第六节 图书 档案
一、图书
图书发行 光绪末年县城始建一家简易书摊,为杨桂五父辈开办,以出售《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等为主,兼营文具,人称老书铺。经营数年后建立门市部“三让堂”。其后,杨桂五将经营范围扩大,除销售四书五经、笔墨纸砚外,又增设了酱园果店,出售咸菜、糕点,兼营日用杂货,遂将书铺字号三让堂改为明德堂。随着时代发展,明德堂经营的书籍种类逐渐增多,不仅有草版四书,还增添了所谓洋版国文、修身、常识、社会类图书,也有少量小说。
民国中期,县城内又陆续出现几家书店。朗陵书社建于民国16年(1927年),系旧政府投资。经营范围是专售全县的学生课本、教科书以及文化用品。民国19年有单、左两家合股开办协盛石印馆,以石印印刷为主,兼营文具纸张和图书。民国21年书商陈效先私人开办了文化书局,主要经营学生课本和教科书。民国23年又有亚东书局兴办,初时以石印为主,后逐渐发展,除增加了文具纸张外,还经营各类古旧书、历史小说、学生课本等。该书局在汉口生活书店购进一批进步书籍,曾遭致国民党的搜查没收。上述图书发行业各家,有的经营数年后停业,有的延续至建国初期参加了联营。
确山的图书报刊发行业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38年,中共鄂豫边区党委主办的《小消息》报在竹沟创刊,该报除向边区党委所属各级党组织、群众团体和部队发行外,还通过各种渠道秘密地或半公开地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行。1939年9月中原局印刷厂出版《挽救抗日的危机》一书达5000册,发行中原各地区,为宣传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9年7月,由人民政府领导的县书店正式营业,该店位于确山城关中大街路北三星堂西隔壁,县政府为办书店投资小麦1万斤,折合中州币900万元,书店由中共确山县委宣传部领导,图书由当时的专署书店售给。1950年全国第一届出版会议决定统一全国新华书店后,确山书店经营的书籍种类,主要有毛泽东著作单行本、小说和中小学课本等。1952年4月,书店增至5人,业务逐渐扩大。1956年改称为“确山县新华书店(豫)”。1959年,县书店7间营业门市部(面积200平方米)正式建成使用,同年在农村集镇先后建成9处管理区书店(驻马店书店除外)。60年代前期,根据形势的变化,图书网点逐渐调整、合并,随之加强了县店的农村流动供应工作,以专职流动送书为主,以供销社兼营售书为辅。
1978年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县书店的各项业务有很大发展。1982年12月新建的营业大楼竣工使用。1983年新建仓库6间。1985年又在胡庙、蚁蜂交界处建起门市部4间。书店制订了劳动、业务、仓库、财务等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县内也开始出现集体及个体开办的图书发行业,如邮电局报刊零售部以经营各类期刊、杂志为主,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图书馆 民国10年(1921年)确山劝学所内曾附设图书馆1处,设馆长1人、馆员1人,经费月支钱30串,馆内设有阅报室,便于民众阅览。民国17年11月,又正式建立中山图书馆一处,馆址设在文庙大成殿内,亦置馆长、馆员各1人,夫役2人,常年经费648元,由县财政支付。此馆系民国县政府设立,图书多为国民教育常识、党义通俗读物之类。民国21年确山县民众教育馆建立,内设图书部。原劝学所图书馆、中山图书馆存书均合并于此,约二三千册。设施简陋,仅可充数,有阅览室一间,长凳木板条桌若干,供室内阅报借书使用。存书本来很少,加上连年灾荒战乱,官方渐少资助,所以到馆阅览者寥寥。民国33年日军侵占确山,民众教育馆遣散时图书大都失,直到建国前,图书馆事业未有大的发展。
民国16年(1927年)确山暴动后建立起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为适应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培养党、政、军、财、文等各方面急需要的大量干部,在李鸣岐倡议下创办了“赤光图书馆”。临时治安委员会派专人到武汉长江书店购买了大批革命新书刊,其中有《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中国共产党五年来之政治主张》、《列宁传》、《无产运动》等,还有一些宣传农民运动和国民革命的小册子,这是确山县第一个由共产党创办领导的、直接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新型图书馆。1938-1939年间,竹沟成为中原抗战的支撑点,在中原局、河南省委领导下,创办了报纸,建立了印刷厂、教导队,还办起了“救亡室”(即文化室)。革命的书籍、报刊,在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斗争中起了较大的作用。
建国以后,县人民文化馆接收了原民教馆的残存图书。1950年加以充实,建立了图书室,1952年调入专人管理图书,开展外借业务。1955年,县文化馆派人在郑州参加了图书管理学习班。此后,图书管理业务日趋正常化,借阅方法实行了目录卡片制,并举办过多次读书心得座谈会。
60年代以后,存书及读者数量逐年递增,文化馆每年均拨出数千元购书,平均年购书量在1000册以上,存书最多时(1964年到1965年)达到13000册。1966年,县文化馆图书室借阅业务活跃,规章制度健全,经常开展和举办“新书介绍栏”、“缺书登记簿”、“读书报告会”、“新书讲演会”、“心得体会栏”等活动。“文革”开始后,文化馆机构瘫痪,业务停止,大量图书被封存或销毁。数年间,封存图书的库房门被撬开多次,有价值的《百科全书》,线装《聊斋》等均被盗走。仅1967年一次被盗即达数千册。
70年代后,文化馆图书室又逐渐恢复正常业务,增设图书阅览室5间,在当时成为文化馆主要的业务活动。管理人员由最初1人逐渐增至3人,每年购书款多在千元左右。1972年至1982年10年间,共购进各种图书14735册。但由于受频繁的政治运动影响,图书数次被封存、处理,加上借阅量大、损耗快,截止1985年底,图书室存书仅8000余册。其业务分为图书外借,报刊阅览两部分,管理员增至4人。
1984年中共确山县委曾专门发文建立图书馆,因条件不成熟仅有其名,图书室仍为文化馆内设机构。次年4月,省文化厅拨开办费7000元,县拨3000元,积极筹备建立图书馆。10月购置了钢制书架15个、木制期刊架4个、目录柜1个、阅览桌4张、钢管折叠椅30把。12月下旬,在文化馆图书室基础上建立了县图书馆,馆舍仍在图书室旧址,共有管理人员7人。1986年元月正式办公,并开展了采集分类、图书外借室内阅览、宣传辅导和辑存资料等工作。
确山县图书馆事业除上述县办专业图书馆外,全县建立乡(镇)文化站图书室18个,村办图书室170多个。1985年12月底,全县乡文化站图书室拥有图书17900多册,报刊杂志320种,村办图书室拥有图书53300多册,报刊杂志508种。县直部分厂矿、学校、工人俱乐部、教育局、科技局、第一高中、教师进修学校、化肥厂等单位的图书室,存书均在千册以上。
二、档案
机构 确山县从1955年开始清理旧政权档案。1956年在县委机关确定档案干部1人,新建两间瓦房作档案室,做了5个档案柜橱,立97卷。县直各部门也明确有人兼管档案工作。1959年5月20日建立确山县档案管理科和确山档案馆。科、馆一起办公,档案人员3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工作受到干扰破坏。为保障党和国家机密安全,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档案馆封闭,档案工作停止活动。1978年12月2日中共确山县委决定建立档案局,恢复档案馆。档案工作转入正常化。1979年后,档案工作人员逐步加强,档案局、档案馆编制5人。1985年调整和配齐局领导人员,增加人员编制,局为6人,馆为8人,并开始使用建筑面积1057平方米的档案大楼。档案工作所需的各种柜橱日趋完备。
全县各机关已建有综合档案室84个,专门档案室15个,人事档案室2个。各档案室制定了制度,设有“十防”措施,各单位有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办公室主任或秘书专门负责档案工作,并配专、兼职工作人员。
管理 县档案馆保管全县档案和资料共99个全宗,其中档案17499卷,永久8376卷,长期8421卷,文书档案13307卷,人口普查档案3355卷,土地证档案1652卷,录音带135盘,照片567张;各种资料669种,共,6184册。档案馆每5年一次接收各单位存放5年以上的具有永久和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接收撤销机关的全部档案。档案接收进馆以后,本着管理为了提供利用原则,以全宗为单位进行分类、排列、编号。每个全宗都建立了全宗卷,记载了立档单位和全宗历史的演变情况。馆藏布局分为档案和图书资料两大部分。档案按县委、县政府两大全宗排列在前,然后按各部、委、室、局,各乡、镇、旧政权等依次排列。图书分作书籍类、杂志类、资料类(革命历史档案资料)、文件汇集类、档案专业类、报纸类,统一存放在资料室。库房保管根据科学、安全的原则进行处理。档案的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为了更好地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档案馆编制了档案资料检索工具。主要有:案卷目录、案卷文件目录、资料书籍分类目录、文号索引、全宗名册、录音带目录、死亡干部档案人员名单、纪检档案人名索引、土地证档案目录、库房档案资料位置示意图、全宗介绍、副卷目录、人名索引、照片集册共14种464册。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个档案室起30年来,档案资料为编写部队军史、杨靖宇剧本、竹沟革命斗争史、农业科技研究、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编写地方志、组织史,以及对本县及外地的有关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第七节 新闻 广播
一、新闻
中共确山县委于1953年开始专设新闻干事。50年代中、后期,确山县委机关报《确山报》培养了一批新闻工作者。60年代,县委设置通讯组,专职从事新闻报道宣传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新闻一度作为帮派舆论工具,充斥了“假大空”的宣传,其间,确山的专业新闻写作班子最多达7人。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县委通讯组(设在宣传部)一般2-3人,通讯组除专职新闻写作外,还负责组织、辅导业余通讯员。1979年开始,县委通讯组与县广播站(1984年后为广播电视局)每年年底均联合举办新闻报道评奖表先活动,并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新闻写作讲座、培训班等,加强了业余通讯员队伍建设,使群众性的新闻报道工作逐年有所进展。
县广播站于1958年自办文字节目初始,由县委宣传部具体领导、组织,在全县范围内发展业余通讯员20人,主要为县站提供稿件。其后县站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通讯员学习班,扩大通讯员队伍,提高通讯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积极性。1986年底,全县共有业余通讯员150余人,基本上达到各乡、局、委、办有通讯组,村、厂、校有通讯员。群众来稿量逐年增加,1979年1560篇,1982年3500篇,1985年4500篇,1986年4650篇。
二、报刊
民国19年(1930年),《确山日报》创刊,张缙璜任主编。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报刊停办。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1日复刊,总编王养琛。该报系国民党确山县党部主办,白油光纸四开版,一般每周一期,每周印刷200份左右,至1948年底停办。
1938年,中共河南省委为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在竹沟创办《消息报》、油印四开二版五日刊,发行量二三百份。10月更名为《小消息》。1939年后改为石印,四开四版三日刊,发行1000余份,为中共在中原地区抗战时期的第一份报纸。
1938年9月29日,彭雪枫率部东征抗日之前在竹沟创刊《拂晓报》。彭雪枫题写报名,并撰写发刊词《我的良师》。该报随军抗日东进转战于敌后豫皖苏边区,成为彭雪枫组织抗日战斗的三宝之一。
1956年1月,中共确山县委创办《确山报》,四开四版铅印,每周二期,每期2000份,后扩大为4000份,1961年停办。
1973年到1976年间,县文化馆创办《确山文艺》期刊、油印,每月一期,春节另出《戏剧》、《曲艺》等专辑增刊。1980年9月,《确山文艺》改油印为铅印报纸型,1983年停刊,共出版11期,发行5000余份。
三、广播
确山县广播事业始于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在开封设立无线电广播电台,从各地招收无线电广播收音员,确山的高明伦被录取。1932年秋购回一部收音机在确山城关北大街民教馆内设立河南省无线电广播确山县收音站,高明伦任站长,另配一名录事,每隔两天由录事通过收音机抄写一次记录新闻,油印成若干份贴到大街上作宣传。抗战爆发后,收音站因机毁停办。
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乃至建国初期,确山城乡以土广播(铁皮卷成广播筒)搞宣传的活动十分活跃,配合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56年3月,确山县首建广播宣传机构-确山县无线电广播接收站。当时只有一部天津产500瓦扩大机,一部7.5千瓦发电机,全县只有县至城关镇内一条广播线,带动城关四只高音喇叭。
1958年,原接收站更名为确山县人民广播站并作为呼号至今。同时,县站始办文字节目。至1986年,县广播站拥有4台收转机,8台601型录音机,6台手提式录音机,两部250瓦扩大机,两部150瓦扩大机,1部50瓦扩大机,5台仪器,10块万用表,两个高杆电容话筒。至此,确山县广播事业在机器设备、基本建设、业务活动各方面初具规模。
(一)乡站建设
1958年,全县开始大办广播事业,8个管理区成立了放大站,竹沟区站有北京500瓦扩大机一部,任店、留庄、胡庙、新安店、吴桂桥、高庄、城关7个区站有郑州300瓦扩大机各1部。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放大站撤销。1968年,全县13个公社恢复放大站,新增加一部上海250瓦扩大机,一部天津500瓦扩大机,两部郑州550瓦扩大机,一部郑州250瓦扩大机和一部广州300瓦扩大机。1977年后,新增设的顺山店、石滚河、双河、朱古洞、李新店5个公社,建立广播放大站。分别增加了鹤壁550瓦扩大机一部,上海550瓦扩大机两部,上海250扩大机一部,上海800瓦扩大机一部,更新郑州275瓦扩大机一部,自装仿制天津500瓦扩大机一部。1984年底,全县各乡广播放大站更名为广播站,共有601型录音机21台,扩大机26部,总功率达8000瓦。
(二)专线建设
初建县站时只有县至城关镇一条广播线带动四只高音喇叭。1958年各管理区建立放大站,经与邮电局协商,借用县至各区的电话线传输广播信号。为保证广播、电话信号的畅通,除县直、城关外,各区的电话总机上分别安装切换装置。1970年4月,在北京邮电学院教授、专家指导下,分别在全县13个公社安装载波机,实现了县到公社(乡)广播信号载波化。但由于缺乏更换零件,机器长期得不到维修,出现串音大、信号不清等问题,至1978年底,载波机停用。
县至乡专线 1976年,陆续架设县至城郊、任店、竹沟、瓦岗、李新店、刘店、城关、留庄8条广播专线。1977年又架通县至新安店、顺山店、双河、杨店、普会寺、朱古洞、蚁蜂、胡庙、古城、石滚河等10条广播专线。1978年,埋设县至留庄13公里长的地下广播专线。从此,广播与电话彻底分离,县至各乡独立的广播专线全长362公里。1981年,上级增拨经费3万元,架通了从驻马店划归确山的香山、刘阁乡的广播专线,计23公里,埋设古城至顺河15公里长的地下广播专线。
乡至村专线 1976年在架设县至乡专线的同时即着手架设乡至村专线,截止1981年底,全县共架设乡至村专线50条,计90公里。1982年春季,县站外线技术人员帮助部分乡埋设了7个村的地下广播专线,恢复了8个村的明线。当年,蚁蜂完成了13条通往村的广播专线,全长计36.5公里,是全县第一个完成村专线建设的乡。截止1986年底,全县乡至村专线已完成267条,总长667.5公里。并有任店、瓦岗、石滚河、顺山店4个乡完成了“广播三化乡”(即信号传输专线化、机房设备正规化、喇叭安装标准化)建设。
(三)入户喇叭
全县的入户喇叭在50年代、60年代至70年代,一直呈发展趋势。1956年建站时只有城关街头4只喇叭,1958年发展到100只,1963年城乡入户喇叭增加到1000只。1965年,任店乡小陈庄村成为全县第一个喇叭入户率达100%的大队。到1980年,入户喇叭达83336只,入户率达78%。1981年后,因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广播维修人员的补贴、基层网络的管理一度产生较大的问题,不到两年时间,多数乡的广播瘫痪,全县入户率大大下降。1983年,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广播事业再次复苏。截止1986年底,全县入户喇叭为52000只,入户率回升到48%。在全区评比中,广播事业由1984年初的倒数第二名,上升为全区第三名。4个“三化乡”的喇叭入户率达到95%以上。
(四)播音
县站播音时间自建站以来,每天多在7个小时以上。早晨播音为2个小时零25分钟,中午播音1个小时零35分钟,晚上播音3个小时零15分钟。播音员2至3人,最多时增加到4人。
(五)采编及节目
县站初办文字节目时只有1名编辑,1985年增至5人,1986年7人,其中编辑5人,记者2人。“文化大革命”前的自办节目较为简单。1979年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广播宣传工作逐步纳入轨道,编播工作正规化。建立了编播岗位责任制,对编稿、播稿、通联、采访等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制订了如“重大新闻由县委宣传部审稿,常办节目由广播站长审稿”,“节目录音由编辑审听”等制度,使播出的差错率减少到千分之十以下,达到了上级要求。每逢较大政治活动或中心工作,县站编辑、记者都及时组织报道。1986年全年收到来稿4650篇,播出4010篇,其中自采稿400篇。县站向地区新闻单位发稿近百篇,向省以上新闻单位发稿110篇,用稿61篇,录制音响节目29个。
确山县广播站转播上级台节目主要是中央的“新闻报摘”、“各地联播”及河南台的“新闻”、“报摘”、“全省联播”、“地方戏曲”、“小说连续广播”、“天气预报”及“广告文艺”等。自办节目主要分为文字、文艺和服务性三种。文字节目是自办节目的核心,包括新闻节目和知识节目。1958年始办文字节目时,每周一、三为新闻节目,五为知识节目,每次30分钟,重播一次。60年代前期至“文化大革命”开始,新闻节目改为每周5次。1968年,按照县革命委员会布置,县站自办文字节目一律改称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节目,每天一组30分钟。1970年,文字节目改为“本站新闻和报刊选播”节目,每日30分钟。1979年,自办文字节目将新闻、知识分开,新闻节目20分钟,知识10分钟。1985年,再次调整为新闻节目10分钟,知识15分钟,服务性节目5分钟。新闻节目由过去的单纯文字播音,逐渐增加了录音新闻、录音访问、配乐通讯、录音通讯和实况转播等音响节目。后又增加口头报道。知识性节目增设“农民之友”、“职工与青年”、“生活顾问”、“经济信息”、“文学欣赏”及各类专题节目。
文艺节目以唱片、录音磁带为主。建站时每周两次,1965年后改为天天播,每次30分钟,1979年增至每日一小时。1981年后,自办文艺节目增为一个半小时,分为周末晚会、地方戏曲、曲艺、音乐、电影录音剪辑、每周一歌等。节目来源以自录自采为主,购买为辅。
1962年始,开办“为听众服务”节目。其内容主要是找人找畜、招领、停电停水启事及通知等。1979年后时间固定为5分钟,与“天气预报”合并,作为一个专题节目,每天早晚各播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