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 政
【1995年度全区财政预决算】1995年,在经济发的基础上,全区财政状况继续好转,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比较好。财政收入完成58999万元,为年预算的125.6%,比上年增长44.5%,比全省平均增长速度高12.6个百分点,增收18173万元。按分税制前老口径计算,完成收入79407万元。地方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工商税收19619万元,为年预算的99.6%,比上年增长33.3%;企业所得税4212万元,为年预算的79.1%,比上年增长67.4%;国有企业上缴利润2440万元,为年预算的154.7%,比上年下降37%;教育费附加收入1149万元,为年预算的139.8%,比上年增长33.1%;罚没和行政性收费收入8177万元,为年预算的193.2%,比上年增长59.6%;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2292万元,为年预算的415.2%,比上年增长301.4%;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收入14938万元,为年预算的106.6%,比上年增长36.5%;其它收入6152万元,为年预算的564.4%,比上年增长167.1%。财政支出完成96495万元,为年预算的97.6%,比上年增长25.5%。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各项专款支出9316万元,为年预算的79.9%,比上年下降3.2%;价格补贴支出1173万元,为年预算的97.7%,比上年下降29.7%;各项正常支出84355万元,为年预算的100.1%,比上年增长30.6%,其中农林水事业费支出4794万元,为年预算的88.6%,比上年增长15.2%,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34310万元,为年预算的100.6%,比上年增长19.9%,(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25655万元,为年预算的99.9%,比上年增长21.4%);行政管理费支出21151万元,为年预算的101%,比上年增长30.8%;公检法支出6766万元,为年预算的104.5%,比上年增长45.4%。
1995年全区财政系统,为确保预算任务的完成,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巩固和完善了分税制体制。根据新体制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地区在调整财政体制时,对县市递增上解集中财力的办法,改为定额上解,一律以1994年上解额为基数,以后年度不再增长,县市增加的这部分财力,主要用于解决工资发放问题。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理顺了地区与部分县市的收支范围,明确了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的收支范围,建立了开发区财政。积极参与、配合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认真研究国有企业的财政、财务政策,进一步规范了股份制企业的财务行为。理顺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对部分企业上交所得税,在保证财政收入基数的同时,超缴部分给予列支返还,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顺利实现了财政与建设银行职能转换,理顺了建设单位、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管理关系,强化了对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从支出预算的核定、下达到工程决算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二是狠抓重点、骨干财源建设,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地区认真总结了以往财源建设中存在的规模小、骨干财源少、结构不合理、新的财源生长点开发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在新的财政体制下,全区财源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和工作重点,提出了“各县市财政部门至少要抓两个年上交财政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骨干财源项目,并作为一项硬任务落实”。各县市也都相应加大了工作力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支持生产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地区财政共筹集、投入各类生产发展资金19778万元,其中农业投入6894万元,工业投入8211万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全区105户国有工业企业各项主要财务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利润、税收首次突破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2209万元,比上年增长118%,亏损企业1户,比上年减少18户,亏损额131万元,低于年初控亏目标669万元。三是实现了财政收入均衡入库。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各级财政及早动手,采取措施,层层分解收入目标,实行责任制;与税务部门密切配合,贯彻新税法,完善新税制,坚持依法征税,严肃征管秩序,超额完成了全年财政收入任务,而且进度比较均衡,克服了以往年底集中入库,突击花钱的被动局面,保证了年度预算的平稳运行。四是保证重点支出,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局。1995年,在预算执行中,行政事业人员工资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发放仍然是一大难点.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为此,各级财政继续把工资发放问题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采取有力措施,统筹安排好财力,加强资金调度,首先保证了工资发放,优先拨付教师工资。地区还组织了工作组,对工资发放困难、拖欠严重的县乡进行调查了解,帮助解决资金困难。经过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拖欠工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受到省政府的通报表彰。为了落实支农政策,在预算执行中把支农支出作为重点,同时明确凡支农支出进度达不到要求的,下一年抵扣专项拨款,年底全区支农支出完成年度预算的93%,比上年高出2个百分点。同时各级财政还重点保证了公检法及政府部门的办案、办公经费,维护了社会稳定的大局,保证了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另外,1995年各级财政部门还进一步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继续抓好清产核资工作,认真贯彻《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妥善解决部分国有企业的历史债务问题,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深化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产营运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积极参与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认真核实粮食政策性亏损挂帐,推进粮食企业两条线运行方案的实施,对稳定粮食市场,遏制粮食企业亏损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对公路通行费等重点收费项目进行了检查,落实了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认真开展了财务税收大检查和清查“小金库”工作,共查出各类违纪金额3827万元,已上交入库2812万元;健全和完善了外经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了对”三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加强了财会人员培训和会计管理工作,加快了社会中介机构的建设;认真开展了财政科研工作,完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课题,推动了财政工作的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得到加强,广大财政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明显改观。(康庆学)
121图1
121图2
【清理检查“小金库”】 根据国务院国办发(95)29号文件和省政府要求,全区于1995年5月24日至9月24日开展了清理检查“小金库”工作。这次清理检查“小金库”工作得到了地委、行署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行署成立了以专员马万令、副专员郭勋堂为正、副组长,行署财贸办、地区财政局、审计局、人民银行、监察局等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清查工作领导小组。以行署财税大检查办公室为依托,抽调财政、审计、人行等单位人员组成了清查“小金库”办公室,负责全区清查“小金库”的日常工作。各县市,乡镇也都按照要求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使清查“小金库”工作有强大的组织保证。地区于6月7日召开了由地直各单位领导和财务负责人、各县市财政局长、财税大检查办公室人员等近500人参加的全区清查工作动员大会。地区财政局长陈保全作了动员部署,行署副专员郭勋堂作了重要指示。为了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清查工作的积极性,全区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通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共设立举报电话28部。在清查期间,全区共接到举报电话65人次,查结63起;举报信函21件,查结16件;接待群众来访8人次,均已查结。
为了保证重点检查,各县市对检查组实行了目标责任制,地区和各县市组织了11个清查巡回检查组,负责清查工作的协调配合。全区共组织了463人的重点检查队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93人,组成124人重点检查组,对地,县、乡三级629个行政企业事业单位实施了重点检查。这次检查历时4个月,经过宣传发动、组织单位自查和重点检查、整章建制4个阶段。共查出“小金库”违纪资金776万元。其中自查出违纪资金258万元,抽查出违纪资金518万元,应上缴财政211万元。全区共有1879个单位参加了自查,自查出有问题单位118个。(康庆学)
【会计管理】 1995年,地区财政局为贯彻实施《会计法》,调动广大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根据省财政厅、人事厅要求,经地区行署同童,与地区人事局联合组织,在全区开展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二次先进财会工作集体和先进会计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工作。地区财政局、人事局专门成立了15人的地区会计工作表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人负责。4月10日,发布了《关于认真做好驻马店地区先进财会工作集体和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并专门召开了会议,对“双先”评选工作进行了统部署。经过各级各单位自下而上的评选和推荐,共评选出地区财会工作先进集体30个,先进会计工作者120名,并从中择优向省推荐全省财会工作先进集体5个,先进会计工作者15名。地区及时对“双先”进行了表彰,并利用多种宣传媒体报道了先进典型,为广大会计人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推动了全区财会工作水平的提高。
199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颁布实施10周年。为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会计人员学法,守法、执法的自觉性,推进会计法规的深入贯彻实施;按照省委宣传部及11个部门联合通知要求,地区于4月14日召开了全区纪念《会计法》颁布实施10周年动员大会,布置了开展系列宣传活动的具体要求,印发宣传提纲和口号5000份,发至全区乡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同时利用各种新闻宣传工具开展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地,县(市)联合在电视台十三频道黄金时间连续宣传。在驻马店日报设专版,开专栏进行宣传。各县市还采用召开厂长、经理座谈会,举办《会计法》知识讲座、开展知识竞赛、在主要街道设立咨询台、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口号等形式进行宣传。据统计,全区共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18次,与会人员800多人,举办会计知识竞赛三次,参赛人员2300多人。地区财政局还于4月24日晚举办了“会计之夜”专场歌舞晚会,在全区掀起学习贯彻《会计法》的高潮,达到了预期目的。
1995年,地区财政系统为加强会计证的颁发和日常管理,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一是按照会计证管理的有关要求,严格掌握颁证的范围和条件,加强发证后的日常管理,建立检查制度和会计人员档案。二是对不具备直接发证条件的会计人员加强专业知识辅导,全区并举办会计证考前培训班14期,参加培训人员2513人,于10月22日组织了全区会计证统一考试。全区共有3852人报名参加,实际参加会计法规考试人数为3636人,考试及格3627人,参加会计实务考试1896人,及格1888人。三是建立会计证的审验、年检制度,全年全区参加会计证年检的7802人,有7797人合格。截止年底,全区共有14492名会计人员取得了会计证。其中当年新颁发的会计证3743个,还对461名乡镇企业人员换发了会计证。四是继续搞好在职会计人员培训,把新财会制度培训和岗位培训结合起来。一年来共培训在职会计人员4057人。
1995年,地区财政局精心组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通过各级财政部门的精心组织,严把资格审查关、报名关,同时在人事部门的大力配合下,顺利完成了1996年度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报名工作。全区共组织报名5391人,并按要求及时将报名情况汇总表、考场设置及所需试卷等上报省会考办,为1996年的资格考试奠定了好的基础。同时,还精心组织1995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工作,重点抓了报名、培训、组织考试三个环节,全区共组织报名 330人,其中有79人取得了单科合格证书,2人取得了全科合格证书,单科及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康庆学)
【1995年度税收财务大检查】 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要求,全区1995年度的财税大检查工作从10月上旬开始到年底结束。全区应自查户数24460个,全部进行了自查,自查面达到100%,自查有违纪问题5334户,违纪资金689万元,应入库510万元,已全部入库,入库率达100%。在自查基础上,全区抽调876名业务骨干,组成430个重点检查组,对11256户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了重点检查,重点检查面达到40%,重点查出各种违纪资金2362万元,应入库2302万元,已入库2137万元,入库率达92.8%。通过自查和重点检查,全区共查出违纪金额3051万元,应入库2812万元,已入库2647万元,入库率达94.1%。其中:偷漏工商各税1235万元;偷漏企业所得税及侵占应交利润99万元;虚报亏损骗取财政补贴19万元;不按规定用途支用各项财政资金45万元;违反国家价格监审法52万元;乱收费乱罚款及截留挪用罚款收入91万元;其它违纪资金1510万元。(康庆学)
【财政信用工作】 1995年,地区财政系统为搞好财政信用工作,一是继续坚持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的原则,努力增加信用资金规模;二是进一步明确投资方向,集中资金重点扶持支柱财源项目;三是加大到逾期资金回收力度,千方百计盘活资金存量;四是加强投资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实施资金运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成功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年来,地区共筹集信用资金19778万元,其中地区技术改造资金管理处筹集投放资金4856万元,安排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点建设项目14个,投放技改资金2304万元,比上年增长30%,投放短期周转资金2452万元,同收到逾期贷款1475.3万元,占应回收的25.3%;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筹集资金4490万元(含黄开资金2395万元),并扶持项目36个,累计回收到逾期借款1893万元。财政信用资金的投入,有力地促进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康庆学)
【预算外资金管理】 1995年,全区财政部门根据省政府(94)第9号令《河南省行政事业性收贾管理暂行规定》和财政部、财政厅有关文件要求,进—步强化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对财政部、财政厅明确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项目,督促其及时、足额缴入国库;对暂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和专项事业费,仍继续实行“收入专户储存,计划管理,财政审批,银行监督”的管理办法;对固定的大宗收费,如公路通行费从三个环节上加强管理。一是严格票据管理,实行票据专人发验;二是严格资金收支管理,收费站收入要按时上解财政,支出财政部门按计划审批,不准坐支挪用,实行收支两条线;三是建立稽查制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收费站的资金收缴是否足额及时,返还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等进行抽查。通过加强管理,对保证收费资金合理及时用于区内公路建设和归还贷款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年全区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717户,专户储存额23147万元,比上年增长36.4%,增加6175万元,其中地级85户,储存额12640万元,比上年增加5户,增加储存额3259万元。同时,严格自筹基本建设及专控商品的资金来源审批,控制消费基金增长,坚持“先存后批、先批后用”的原则,严格审查资金来源是否合理。全年共审查基建项目53个,资金2552万元,审查专控商品190件(个),资金2745万元。另外,积极利用预算外资金的间歇期,开展资金有偿使用服务,支持经济建设。(康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