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学院
【黄淮学院工作概况】2005年毕业各类学生5314人,其中普招生2407人,成教生2907人。招收新生7966人,其中普通本科生971人、专科生4195人,成教生2800人。截至2005年底,各类在校生总计17294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460人,普通专科生11149人,成教生4685人。在岗职工975人,专任教师648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级职祢教师126人,中级职称264人。学院拥有理、工、文、农、医、法、管、史、教等9大学科门类,16个系院;办有19个本科专业,39个专科专业。有非金属器材厂、黄淮学院建筑公司、建筑设计院、幼儿园等4个附属单位;学报编辑部、林业科学研究所、园林中心等3个科研机构。图书馆藏书64万册,中外文期刊1600种。校园占地面积2087亩,校舍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开放式办学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国际化合作牵手世界名校,是学院经过认真研究提出的快速发展思路,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威尔士大学、印度迈索尔大学实现了合作办学项目,主要培养模式是“专科一本科一硕士”对接连读。4月21日省教育厅批复同意与印度迈索尔大学合作开展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学历教育;与英国威尔士大学合作开展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历教育项目。合作办学专业实现当年招生584人。为进一步扩大合作办学成果,学校又同加拿大马拉加斯蒂纳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进行了接洽,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项目的实施正在积极推进。同时,学校又与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开展了校际合作。(杨新锋)
【国际软件工程学院揭牌】2005年6月21日省政府下发了《关于黄淮学院与印度迈索尔大学合作办学的批复》,同意黄淮学院与印度近索尔大学合作共同举办“黄淮学院国际软件工程学院”。6月28日,学校隆重举行黄淮学院国际软件工程学院庆典揭牌,省内20多所本科兄弟院校,有关局委,友邻单位及师生2000多人参加了揭牌仪式。黄淮学院国际软件工程学院是《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以来全省成立的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促进全省软件学科建设,培养软件开发、设计、实用型国际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杨新锋)
【科研课题立项】2005年,学院科研课题获准立项114项,结项103项,87项成果获省市厅级奖励。教学科研人员公开发表论文292篇,其中具有知识产权的中文核心期刊58篇,人文社科和科技核心期刊9篇,出版教材、专著15部。学院主办期刊《天中学刊》全年出版6期,树立特色办刊精品意识,重新设计了封面,提高办刊档次;《天中学刊》荣获“河南省一级期刊”称号。(杨新锋)
【师资队伍建设】2005年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一是加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加强学科学术梯队建设。二是加大在职硕士、博士培养力度,鼓励和选派一批优秀教师赴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访学、研修,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是进一步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施“一对一,手拉手”工程,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举行了十多场学术报告会,积极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增强科研能力,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四是科学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国内外真正有水平的人才,实现从注重学历、资历到学历、资历与水平并重的转变。五是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三年一个轮回的优质教学大奖赛活动,激励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以上措施,构建了更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政策体系和良好氛围,师资队伍素质进一步优化,结构进一步合理。2005年共引进教师11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含在读2人),硕士研究生32人;选送青年教师到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26人,从知名高校聘任兼职教授6人,聘请6名外籍教师;经推荐通过评审教授3人、副教授23人、中级职称26人,教师职称结构进一步改善。(杨新锋)
【改善办学条件】2005年加强了图书馆建设,整合南北校区图书资源,新购图书2万余册,筹建150个机位的电子阅览室。扩建了校园网,购置2台网络交换机及服务器,更新VOD服务,优化网络结构,加强了信息化校园建设。扩建了学生食堂,新建了田径场看台,对危房、旧房进行拆除和整修,更新了照明设备,增加了景点点缀,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对原在建工程进行了续建和完善,新建学生宿舍楼2栋,对未完工的教学楼、3栋学生宿舍楼和青年教师公寓加大投入,加快施工进度,完成了建设,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通过资源整合,使新增的5300多名学生和原来在财经学校、财税学校的近1200名学生全部回到校本部,取消了分散在校外的教学点。 (杨新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