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研究
【农业科学研究概况】2005年市农科所共承担国家、省、市下达的科技攻关课题和自选课题67项,其中应用研究课题7项,中间试验课题30项,单项试验课题23项,农作物新品种(系、组合)生产示范课题7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个,待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3个,特别是大豆新品种“GS驻豆9715”的育成。实现了市农科所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由省审向国审的新跨越。推荐22个农作物新品系(杂交组合)参加国家、黄淮和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生产试验、区域试验和预备试验,其中有4个农作物新品系已进入国家或省生产试验。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科技文章66篇,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农科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特别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623”科技成果,首次实现市农科所荣获国家级科技大奖的重大突破,在全国和河南省召开的科学技术表彰大会上,分别受到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市农科所也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驻马店市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单位”。
一、小麦育种。种植小麦品种资源744份,配制杂交组合125个,种植F1~F10各世代材料403个,选育出有苗头的优良新品系25个,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有7—169、6—219、5—184、6—188等,分别比对照增产4.51%~20.94%。承担的河南省小麦高冬、高春新品种区域试验、国家黄淮南片冬性、春性组生产试验、小麦新品系鉴定试验、观察试验、小麦新品种引种鉴评试验、高产展示试验等试验课题都已顺利完成。选育的小麦新品系驻95037表现抗病、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稳产,在2004~2005年度河南省高肥冬水组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491.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增产9.01%,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三位,该品系已参加2005—2006年度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推荐的驻99021和驻98010两个新品系已分别参加2005~2006年度河南省高肥春水组及高肥冬水组预备试验。市农科所继续与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所等国家级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合作育种,在升选的107份后代材料中,优选单株84个,开辟小麦育种工作的新途径。
二、大麦育种。共种植品种资源380份,选配杂交组合118个,种植杂交各世代材料193份,收获单株1109株,选择优良单株824个,选育出有苗头的大麦新品系19个。选育出的大麦新品系4—68、3—26在2004~2005年度河南省大麦区域试验中分别列第一位和第三位,已推荐参加2005~2006年度河南省大麦生产试验;选育出的大麦新品糸3一144在2004~2005年度河南省大麦区域试验中列第二位,已推荐参加2005~2006年度河南省大麦区域试验,大麦新品系5-54、5-79已推荐参加2005~2006年度河南省大麦区域试验。河南省大麦品种联合区域试验、大麦新品系鉴定试验、大麦新品种展示试验、生产示范试验等都已顺利完成试验任务。市农科所选育的啤酒大麦新品种驻大麦3号、饲料大麦新品种驻大麦4号,表现优质、高产、抗病、抗倒,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今年在省内外推广种植80多万亩,产生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玉米育种。种植自交系、三系、二环系、外引材料1140份,配制杂交组合2000个,对58个杂交组合进行了产量比较试验,其中表现较好的组合有K22、驻588等。承担的玉米国家生产试验、国家区试、省区试、省预试、海南冬繁加代、玉米新组合多点鉴定试验、新品种生产示范试验等都已完成试验任务。市农科所选育的玉米新组合驻试309参加2005年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在17个参试品种中列第一位,已推荐参加2006年度河南省夏玉米生产试验。新组合驻436、4235参加2005年度河南省夏玉米预备试验,其中新组合驻436在67个参试品系中列第一位,已推荐参加2006年河南省夏玉米区域试验。
四、大豆育种。种植原始材料171份,亲本材料50份,配制杂交组合45个,种植后代材料440份,筛选出综合性状好的材料79份,选择优良单株260个,优良株系70份,种植高代鉴定材料20个,其中F402(03)比对照豫豆22增产26.90%。承担的大豆国家区试、国家生产试验、省区试、省生产试验、省预试,大豆新品种展示试验、高产示范试验等都按计划完成了试验任务。选育的大豆新品种“GS驻豆9715”已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有限结荚型,生育期95天,株高60cm,单株结荚60~80个,蛋白质含量43.24%,脂肪含量19.06%,一般亩产200公斤,最高亩产可达280多公斤。驻豆5号已参加2005年河南省大豆生产试验,在7个参试品系中列第二位。驻豆99-16已参加2005年国家大豆区域试验,驻豆6号已参加2005年河南省大豆区域试验,驻豆502已推荐参加2006年国家大豆区域试验。
五、芝麻育种。种植原始材料605份,亲本材料108份,配制杂交组合45个,种植后代材料154份,选择优良单株949个,种植高代鉴定材料35个,其中2005J8、2005J16、2005J35分别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22.2%、14.3%和25.08%。种植芝麻细胞核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材料239份,种植黑芝麻材料162份,在黑芝麻新品系比较试验中,新品系7801H比对照增产15.38%,居试验第一位。市农科所承担的芝麻全国江淮片国家区试、国家生产试验、省区试、省生产试验、芝麻新品系比较试验、芝麻新品种高产示范试验等都按计划完成了试验任务。市农科所选育的“驻芝14号”已通过全国芝麻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品种籽粒洁白,丰产稳产,耐渍抗倒,高抗茎点枯病和枯萎病,含油率56.08%,在生产经营中深受农民群众和外贸出口企业的欢迎。选育的驻芝9106、驻黑-2、驻芝122已完成河南省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等待省鉴评委鉴定。选育的芝麻新品系驻03J—3、驻02—J13已参加2005年国家芝麻区域试验。
六、花生育种。种植品种资源220份,配制杂交组合16个,种植后代材料78份,鉴定新品种(系)16个,承担的花生新品系比较试验、鉴定试验、观察试验、河南省夏花生区域试验、花生新品种生产示范试验、远杂9307花生新品种栽培试验等都按计划完成试验任务。选育的花生新品系驻花—1参加2005年河南省花生区域试验,在10个参试品系中列第三位,已推荐参加2006年河南省花生生产试验。驻花201—5已推荐参加2006年全国花生区域试验。
七、蔬菜育种。种植品种资源67份,配制杂交组合283个,种植后代材料70份。承担的河南省辣椒新品种区域试验、无公害蔬菜栽培试验、蔬菜新品种生产示范试验等都已按计划完成试验任务。市农科研院所选育的驻椒14、驻椒11已参加了2005年河南省辣椒区域试验。食用菌、花卉、土肥、植保、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等试验课题都按照试验方案的要求完成课题任务。(杨元洪 崔苗青)
【高产、稳产、广适、抗病大豆新品种驻豆9715通过国家审定】驻豆9715是驻马店市农科所于1997年以豫豆10号为母本、科系7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的高产、稳产、广适大豆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100天左右。株高65cm左右,有效分枝3~5个,单株有效结荚60~80个,每荚粒数2~3个,百粒重18.0克上下。经几年试验,均表现高产、稳产、适应度达100%,耐旱耐涝,抗性好,适宜范围广。2005年6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国审驻豆9715。(任秀荣)
【驻9703平菇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驻9703平菇菌株是市农科所1997年在野生特大平菇苗株上分离获得原始菌株,经单孢紫外线诱变和多年系统驯化、提纯,于2001年试用于生产,表现优良,该菌株是广温型灰白色品种,菌丝洁白粗壮,抗杂力强,对毛霉、根霉、曲霉能很快覆盖,迫使杂菌自溶。子实体形成温度为2~30℃,丛生美观,盖圆整,肉厚1~2厘米,柄短或无柄,和其它品种相比,具有出菇集中、簇生、大棵、菇片重等特点。驻9703平菇菌株丰产性好,2002~2003年对引进的15个平菇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其产量位居第一位。20万袋大面积栽培表明,该菌株适应性广,抗杂能力强,产量高,商品价值好。驻9703集优质、丰产、抗杂力强于一体,是目前国内外较突出的综合性状优良的平菇新品种,2005年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魏银初)
【高蛋白豫豆22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高蛋白豫豆22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由驻马店市农科所主持,驻马店市种子管理站和县农技站、种子管理站等单位协作完成,实现高蛋白大豆优质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化并大面积应用。该项技术的主要内容是:1、推广垄作宽窄行栽培模式。2、重施底肥,增施农家肥,N、P、K合理配方施肥。3、加深耕层,精细整地,改变农民铁茬播种的习惯。4、应用化学除草技术。5、花荚期遇旱浇水1~2次,满足大豆对水分的需求,节水高教。6、选用高效低残留农药,防治虫害。7、合理密植,亩留苗1.0~1.2万,降低用种成本,又能充分发挥大豆单株和群体的协调作用,为优质高产奠定物质基础。8、适时足墒早播,6月10日前播种,改变农民传统的“芒种芝麻夏至豆”的不良种植习惯。9、适时收获提高商品性。该项研究2005年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任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