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顺阳王朱有烜墓出土记
笔者老家住在上蔡县城南4 公里的尚堂村。村南1 公里处,靠着金井吴村后有一大冢,巍然隆起,人们说它是“蔡王冢”。西周至春秋时期,上蔡为蔡国建都地,蔡国的君主叫蔡侯,当地的人们后来就称蔡侯为蔡王。人们还说这座墓的主人下葬时,是“龟打鼓,鱼敲锣”,即有龟落在鼓上,有鱼落在锣上,又说从前人们在墓前烧香祷告,可以借出瓷盘、瓷碗等宴客用具,把这座墓说
得神乎其神。这座墓埋葬的到底是不是蔡侯呢?墓内情况又究竟如何呢? 1970年,这个长期为人们猜想而又不知究竟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
当时正是春和景明的农历三月,群众在墓上取土,发现是砖室墓,猜想着墓中会有贵重文物,便将墓挖开。此事被上蔡县文化馆知道后,即予制止,并报告了省文物工作队。省文物工作队便派人前来清理。这年我才三岁多,也跟随父亲去看热闹。当时墓的四周人山人海,主持清理墓葬的文物工作者为了顺利进行工作,让人把守,不让观众到达墓前。只见从墓中抬出成筐成筐的土。对这些土,有人用筛子一筛一筛地筛。据说筛出的有小金人、金凤凰等。近年我在上蔡县文物管理所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对这座墓出土的文物进行了鉴定登记,对墓葬的形制进行调查丈量,并在群众中多次了解访问,这才算是明确了全貌。
这座墓不是蔡侯墓,而是明朝初期顺阳王朱有烜的墓。朱有烜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男,周定王朱的第三子。
墓葬为青砖结构,下用方砖铺地,上为拱券式砖顶,高3 ~ 4 米。墓门向南,走进墓门就是一条前高后低的斜坡状墓道,墓道尽头是墓室。墓室由前室、天井、耳室、后室四个部分组成,是按照人间四合院的形式建筑的。前室相当于人间住宅的前门,呈东西长方形,中间堆积着腐朽的木质灰烬与蘑菇形的铜质门钉,显然是木质大门腐朽后的遗物。前室后为天井,呈方形,相当于人间住宅的院落。天井东、西各有一方形耳室,相当于东屋和西屋。天井后为后室,即停放棺椁的棺室,相当于人间的堂房。后室面积最大,东西4.1 米,南北3.8 米,呈东西长方形,北壁正中及东、西墓壁各有一个龛。放棺椁的棺床位于后室的北部,东西3.1 米,南北2.8 米,全为青砖所砌,边沿处镶砌着刻有门形图案的青石条;棺床中间有一个用砖砌的方形孔穴,内填黄土,名曰“金井”。金井下接土地,棺椁入葬时,必须端正地坐在金井上,方士们认为这样才能沟通阴阳之气,死者入士得安。
由于工作需要,我查阅了《文物登记册》,见朱有烜墓的出土文物单独登记,对这批珍品得览全貌。此墓出土的文物分金器、玉器、银器、铜器等类,计259 件。此外并有墓志一合。
在这259 件文物中,数量最多、令人啧啧赞叹的是金器和玉器。
金器共计50 件,其中有金人、金壶、金镯、金簪、金碗、金盒、金戒指、金耳环、金条等。每项件数不等。金人两个,大若核桃,中间有金链相连;形状为两肥胖儿童击鼓舞蹈状,笑容可掬。金壶有盖,鼓腹圈足。盖上有花朵纹,颈部饰几何纹,腹部有连环人物图案环绕。图案中有树两株,一为阔叶树,一为柳树。树间皓月当空,柳丝轻拂;前面有两人携带东西,似在早晨出行,后
面有两人拱手肃立,似在送行,形象逼真。金凤凰为佩饰,作展翅飞翔状,足下有云朵,凤凰与云朵均用金丝盘结而成,极为精致。金簪顶端用金丝盘结成六个花朵,每个花朵上分别嵌有红绿宝石。其他如金碗、金镯、金盒、金戒指等,均造型优美。
玉器共132 件。其中有龙头玉碗、婴戏玉坠、云凤玉牌、玉鱼坠、玉龙、玉双鸟、玉鸳鸯、玉瓶、玉桃、玉叶、玉珠、玉饰等。每项一至数件,均为白色,玉质温润,刀工细致,形象逼真。如龙头玉碗,高4 厘米,口径8 厘米,敞口深腹圈足;口沿与腹部间有一弧形把手,呈龙头状,龙头怒目张口,口中衔一圆环,可以自由旋转,加之玉质白如羊脂,堪称珍贵文物。婴戏玉坠,为两男
孩相抱一瓶,男孩两鬓垂髻,眉开眼笑,形态活泼自然。
金器、玉器之外,较为珍贵的文物是一铜炉。铜炉高16 厘米,炉灶上有锅与锅盖,上下形成一体,构造精致。此外,还有铜镜、铜门轴、铜筷、铜锁、铜钱及瓷缸、锡壶、象牙梳等。
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墓志。我曾用墓志对照《明史》,发现墓志对《明史》可起纠正与补充作用。
墓志为青石所制,一合两方,呈正方形,边长79.0 厘米,厚7.5 厘米。上为志盖,楷书“故顺阳王之墓”六字。下为志文,亦是楷书,文如下:
王讳有烜,大明太祖高皇帝之孙,周王之第三子,庶出也。洪武十八年五月二十九日生。洪武三十五年八月初八日封为顺阳王。妃吴氏,前汀州卫指挥佥事吴广之女。王子女无。永乐十三年六月初四日以疾薨。享年三十有一。赐谥曰怀庄。以是年九月十二日,迁已故妃吴氏之柩同葬于汝宁府上蔡县朱贤保之原。谨志幽堂,以垂永久。谨志。
志文和志盖文字原来自然都是竖行,无标点符号(现标点是笔者加的)。朱有烜在《明史》中无传,仅在卷一百《表第一》中有如下记载:
顺阳怀庄王有烜定庶三子,永乐初封。十三年死。无子,除。
“定”,据《明史》,即周定王。周定王名,为明太祖朱元璋嫡生第五子,洪武十一年封,十四年就藩开封府。“定庶三子”即周定王第三子。“庶出”即妾生的孩子。
《明史》是清朝乾隆年间编纂,距墓主人朱有烜生存的时期较远;墓志为埋葬朱有烜时所书,史实当然较为可靠。根据墓志记载,可发现《明史》有以下错误和不足:
(1)朱有烜的出生时间、死因、年龄,《明史》均无记载。墓志则谓其“洪武十八年五月二十九日生”,“永乐十三年六月初四日以疾薨”,“享年三十有一”。
(2)朱有烜的封王时间,《明史》说是“永乐初封”,墓志则谓:“洪武三十五年八月初八日封为顺阳王。”《明史》误。
(3)《明史》对朱有烜的妃没有记载,墓志则谓:“妃吴氏。前汀州卫指挥佥事吴广之女”,说明了吴妃的出身,并从“迁已故妃吴氏之柩”得知吴妃是先朱有烜而死的。
(4)朱有烜的子女情况,《明史》曰:“无子。”墓志则曰:“王子女无。”不仅没有儿子,也没有女儿。
(5)《明史》称朱有烜为“顺阳怀庄王”,从墓志“赐谥曰怀庄”可知“怀庄”是其谥号。
此外,《上蔡县志·舆地志·陵墓》谓:“明顺阳怀庄王墓,在五花涧。”五花涧在上蔡县城南13 公里,而顺阳王墓却在县城南5 公里出土,对《上蔡县志》亦起着正误作用。
金井吴村村名的由来也与顺阳王墓有关。金井吴村的村民多姓吴,应是从吴妃而来。古代王者的墓皆有祭祀殿堂及专人守墓。吴妃年轻而死,其母家是会派家奴前来守墓的。家奴皆从主人姓,在此守墓的吴妃家奴亦应姓吴。守墓人在此世代繁衍,当即是今日金井吴村的吴姓。“金井”二字当是出于墓室中棺台上的孔穴“金井”之名。